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

第1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在21世纪现代工作生活中,工作总结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怎么写软件工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呢?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软件工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请笑纳!

软件工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

从入职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三个星期了,从刚开始看理论知识到接触系统,从完全摸不着头脑到稍稍入门,从几乎不知如何下手到开始有了学习的目标,我确实有很多需要总结的东西,或许零零散散,但都是真实感受。

年前呆的那三四天几乎全看有关测试的理论知识了,感觉跟平时在学校里看课件差不多,就是熟悉测试的流程、测试常见的方法,测试都包括哪些内容等基本知识。年后的第一天学习到的第一点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有的软件账号密码都已经告诉过我,再次来却忘的一干二净,每次问的时候都要麻烦陈芳宾翻笔记,我发现她记得很全很细,大家都有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于是第二天我就认真地带了笔记本和笔。(事实证明这个真的很重要)!

接下来的一周我都在看电力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重温公司的测试流程和BUG流程。那些电力名词我几乎都没听过,什么输电网配电网,分压分区,理论线损,看的很是吃力,我只好用最笨的方法,看到不会的就在网上查一下记下来,虽然比较慢,但现在多多少少熟悉了一点,接下来看系统的时候也好很多。

第二周我开始看系统,按照主管的指导,我先看控制中心,我把系统帮助管理生成Word文档,用了三天的时间按照步骤说明对控制中心下的每个功能点都完全过一遍,学着建立自己的单位,画接线图、配线图、台区图,当然都是对着文档比葫芦画瓢。看的不细致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我最初建单位不知道分配数据权限意味着什么就没管,导致在组织机构建的单位电网树那边显示不出来,也不知道添加的角色用户只能注销不能彻底删除,结果随手添加的那一堆用户都删不掉了,每次查询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乱七八糟命名的用户都被自己蠢哭了(学校里课程设计做的系统都是物理删除);还有绘图的时候从工具栏拖输电线路、跨接线、馈线的时候总是一拖就停不下来,跑的其他元件都找不到了,鼠标也挪不开,只能粗暴地关掉绘图窗口,后来才知道双击左键就停止了;还有就是增加的元件被我删掉了,过后又增加了以同样名字命名的同样的元件,结果恢复之后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元件就傻眼了,还以为是系统有BUG,结果指导老师告诉我这是允许的,还教我用sql语句查询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自己点系统的时候有点盲目,对执行的操作不理解,指导老师讲一会抵得上我看半天,比如指导老师教我用正向有功示值减去正向有功期初示值计算电量,以及分别设置电量优先和底度优先时的区别,还有换表时怎么算,以及对追补电量的审核等。还有对用sl/sql查询时要怎么用数据库表,哪些东西是一类的,哪几个比较特殊,每个元件的属性有很多,哪些比较重要,哪些是唯一标识等等,十分认真。可能有些我目前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但比我自己看要好太多了,也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学习。

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每天都很充实,每当学会了一个新的内容就特别兴奋。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用pl/sql的时候,虽然之前也学习过mysql,但都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很少,真正用起来还是觉得吃力,所以决定一定要抽时间好好补补sql语句。还有就是对系统的理解还很不够,被我误当成BUG的地方一问才知道系统本身就是那样设计的。接下来我的目标就是照着用例设计多多熟悉系统,多多实践练习sql语句,慢慢尝试着执行简单的测试。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许是我目前没意识到的,所以接下来的日子我要更加认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能早点像其他同事们一样测试系统,执行任务,继续努力吧!

软件工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已经实习将近5个月,其中有2个月是属于完全被流放的。 最先在内部系统组参与内部管理系统开发(struts+mysql+spring+hibernate),之后是去做网络交换机软件的脚本测试。现在又回归内部系统,虽然在脚本组期间,编码能力被别人甩在后头,但至少具有了一些测试经验。

至少自己做的东西,是真正交付到了客户手上,到也稍微有些成就感。

1、浅谈测试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测试是脱离了软件工程范围的工作,不以为屑。但在实际情况中,测试是既重要且难以精湛的.其真正的压力,在于找不到bug,责任在你,而不在于编码人员。一般的测试人员不懂编码,他们靠的是日以累计的经验总结和想象力。而要做到高级测试工程师,则一定要懂编码,因为这是你完全掌握整个系统的方方面面具体运作的前提。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大型系统的集成测试经验。实际项目中,编码时间一般只占30%左右,真正耗费时间的是IT阶段的找 bug与对应bug,此阶段基本评定了coder的编码质量。

2、程序员的困惑

有些人,以为教学视频和代码看多,自己就懂的多,实际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问题在那?如何定位?如何解决?通通跟一样能力有关,debug追踪能力,也称调试。在项目组工作不愁源码资源,但问题是蛋糕摆在面前,你如何去消化?

有位同事告诉我:代码看几遍都没用,要去抄,例如一个查询模块,在此基础上去做具体记录的历史记录查询模块,你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报一堆异常,配置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及数据库字段,传值问题等等,一大堆对于新人来说很郁闷的问题。但不用怕,只要学会调试,一个个问题去追踪,一个个去解决,自然而然,那段“源码”才真正属于你。

3、如何调试追踪

如果你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看到问题点在那,放下断点去追踪,出去找工作,绝对没问题。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光看代码,要用实际行动去追踪运行期间的具体值,那是最好途径。eclipse是个很爽的ide,这点做的很好。例如页面内容显示不是自己想要的数据,我们要先从数据库查询语句去下手,设置断点,一步一步step over,让sql字段(存取最终sql语句的字符串)运行到有值,inspect进去看,如果还看不出来,就点击它,copy后在sql客户端去实际运行,看看实际查询出来的表是什么,如果是对的,有可能就是页面调用的错误或者action逻辑的传值问题。

页面错误的调试,基本方法是用右键点击实际网页查看源代码,copy到editplus,就能看到具体错误发生在那几行。通常有几种常见的错误,例如:缺少对象这种很多时候是有些被你调用的字段有可能为空的情况出现的,可以加if(__x=null)语句加保护。追踪的方法基本就是用alert语句,放在有可能出错的地方。

4、一些习惯

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无从下手再找高手帮忙看看,注意他帮你看的思路,别在一旁闲着,看多了自己也会了,不然你一辈子都停留在那种水平,从人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比书多的多。

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要去究根问底去找到问题产生的起因,以防你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再浪费同样的时间。

把代码写的漂亮,注释、空行、规范一样不能少,可读性是放在第一位。曾经看过一个高手写的代码,真的一看就是不同水平的人写的,几乎很完美,读起来很流畅,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

任务完后不要呆着,去要求经理给你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只要你肯去尝试,他们就会对你另言相看,把三天的任务一天加班搞定,效率和忠诚都有了,路也比较好走了。

软件工程师试用期工作总结

在这次软件工程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用工程化的思想来编写软件,以前自己也写过一些小型软件,没有做过大型的项目,直到这次课堂我担任组长并组织组员共同完成“个人图书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第一次和别人合作,才发现运用工程化的思想来做是如此的有必要。

从这里,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实施一个软件工程并不是说简单的会编码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编码上,编码只是一个很小的模块,只占到那么小的一个部分。这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前的思想,在我以前的认识中,似乎整个软件就是编码,除此无它,还好有老师的指导,不然真的会出现老师所说的,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想起来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完成这个工作。

刚真正开始工作之前,我们费了很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前端工作,如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这块工作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相对无关紧要,甚至是多于的,其实,换做在以前,我也会这么认为。可是,我现在算是深深地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这些工作的完成太有必要了,太重要了,要想你的软件有用有市场,能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在进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崩溃性的问题,这些工作缺一不可。

第2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一、引言

软件工程实践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软件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1]。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上不注重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

(2)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指导[2]。

(3)实践教学偏重结果,学生只是按要求编写规定文档,但文档内容、开发出的软件质量差强人意[3]。

(4)实践环境不符合软件工程要求,与实际的企业开发环境有一定差距。

软件工程教育与软件产业发展的不相适应,导致产学脱节较为严重,甚至进而导致了软件市场“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的现象[4]。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人才,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实践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二、构建校企合作框架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项目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5]。校企合作中,教学环境在企业,教学实施的引导者是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学生,由此我们提出了“双导双带”的合作框架。

“双导双带”指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两位导师,一名为学校教师,一名为企业软件工程师,二者共同制定实践计划、指导计划、考核细则,在毕业设计期间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过程、软件质量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把握,论文撰写及论文质量由学校教师指导把握。

实践分为两步走:一步是专业技能提升阶段,一步是项目实践提升阶段。无论哪一阶段,都着重学生技术能力、实战体验、职业素养、应试技巧等几个方面的训练。

三、实践模式具体实施

(一)开发环境

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演练一个已经完成的实际项目后,再以团队为单位集体完成一个难度适合的真实的项目。开发工具、沟通平台、人员分配、开发过程、管理过程等完全按标准的企业项目实施来要求,力求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过程,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性,也促使学生尽早向职业人进行转换。

(二)实施过程

企业导师作为整体项目的负责人预先做好项目计划,规定好项目各阶段应提交的制品及里程碑点,监管所有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负责所有项目指导、评审、答疑工作。

人员安排:根据项目规模划分项目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技能选择合适的项目角色:项目经理、技术经理、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测试人员等,让学生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理解角色、掌握软件工程涉及到的工具、过程、规范。

进度控制:项目组每个成员都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度计划,同时也清楚自己在不同时间段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人在项目经理协调下都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如果项目存在进度滞后的情况及时分析当前项目存在的问题,查找影响进度的原因,若有必要可压缩关键路径长度,如:安排关键路径上任务并行,增加关键路径上人员,人员赶工等方式提高项目进展速度。如果进度滞后严重则要考虑重新制定进度计划,评审,执行。

团队沟通:确定沟通原则――准确、完整、及时、可理解[6]。对于一些比较紧急事件或复杂问题可采用口头的非正式的沟通,对于那些重要的信息、与合同有关的信息等则需要采用书面的正式的沟通。确定具体的沟通方案,如:每天下班前项目组成员进行5-10分钟的口头站会交流,沟通当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每周五上午9:00-11:00召开项目周例会,沟通项目组成员当前工作内容,工作进展;沟通项目当前进度、项目存在问题。会后会议纪要给相关的项目人员,由专人跟踪项目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质量控制:按项目要求,在预定的时间提供预定的制品,如:可行性分析报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设计说明、软件代码、软件测试报告、用户验收报告等,在制品提交基线之前,从内容和格式两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审,保证文档的质量。为了保证软件满足用户要求,且软件与文档二者一致,在里程碑点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软件演示,进行阶段性的软件验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成绩评定

整个实践过程的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软件项目从定义、分析、设计到开发、维护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

(1)软件质量:各里程碑提交的演示软件的质量及团队最终提交的完整软件的质量,考察内容如:软件软件的可操作性,与需求的一致性,软件中缺陷的数量等。

(2)文档质量:各阶段提交文档的质量,考察内容如:文档结构的正确性,内容的正确性,文档的规范性等。

四、总结

在校企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项目、真实开发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学会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执行了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至少熟练掌握了2~3种主流开发工具;体验较为严格的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流程和规范;增强了创新、竞争和团队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企业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玲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0(11):137-139,49

[2] 覃遵跃等.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2,17

[3] 秦放等.案例驱动与项目导向结合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3(9):87-90

[4] 王爱民等.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第3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1、需求分析:首先需要要学习并了解软件的业务,分析需求点;

2、测试计划:编写整个测试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考需求规格说明书,这个阶段一般情况下是测试主管编写。包括了测试人员,测试时间,测试工具,测试方法等;

3、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工作中的最核心的模块,在执行任何测试之前,首先必须完成测试用例的编写。测试用例是指导执行测试,帮助证明软件功能或发现软件缺陷的一种说明。用例设计好之后,会进行评审;

4、用例执行:搭建环境,准备好测试数据,进行预测,预测通过后,按照测试用例进入正式测试;

第4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秦皇岛;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76-02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严重匮乏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阻力,也成为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阻力,导致了企业和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有所下降。高校的教育使得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距离进入企业,适应真正的日常工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此时,如果企业提前介入高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实习和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领会企业文化,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 简述校企合作中的内涵和背景,以本次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工程为例

校企合作的概念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都主动的、共同参与的一种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技术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素质教育质量也能够上升,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在其中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东北石油大学与东方罗尔的合作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其二者关系可以被分到“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范畴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就是高校在结合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后,根据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是由企业指定授权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进入高校来完成的。“技术服务”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技能专项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本次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其背景清晰,理由充分。自从1995年Java技术推出以来,10多年间Java/J2EE已发展成为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平台。就目前主流开发的技术而言,Java所占的比重无疑是最大的,不论是在大型的企业级应用、桌面应用及消费性电子产品中都能看到Java的身影。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据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3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其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平均年薪能够达到10~20万元。

从本例可以看出,东北石油大学的教育计划和需要Java技术软件人才的企业不谋而合,从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初步达成了促进高校Java软件学习,并把人才输入到软件企业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尽快掌握基础和创新技术。

2 校企双方的需求与职责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高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扩张需求联系起来,并且这样的联系愈加密切。最终,校企合作概念的提出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便捷而清晰的桥梁。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位置在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往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知识中去钻研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具有过硬基础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使创新科研人员得以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也一样都不能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完整的人格,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在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时,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落实授课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中青年教师骨干的能力。其次是要培养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这要求高校要跟随社会规律的变化,紧随市场的需求,在配备质量优秀的教师后,随时地、灵活地开展各种新兴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检验出教育的真正水平。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很明确,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这要求企业要提升其知名度,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看到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当前形势,力争找到与高校的利益共同点。除此以外,企业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不但包括了保护社会环境、支持当地社区,还要鼓励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和企业之间要做到关系紧密而和谐。由于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政策尚不健全,所以更要认真对待合作意愿,合理设计合作目标和内容,尽量双方协调,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创新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将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职位相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校中的知识进行实践培训,最后转换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

3 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就是不但要顾及高校教育的完整性和技术的专门性,还要顾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意义上不浪费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学生的有效就业率。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之后,高校的专业群将被建设、完善,有利于保证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了良好的企业风气。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经验将有所增加,为下一次的合作或者长久的合作打下基础。

其次,校企合作的意义是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学校提供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企业提供教师和必要的设备支持,而最后双方都能在这场合作中获得相当的利益。但是事实上的校企合作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特别是对于人才的不可度量性,或许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发现问题。所以,校企合作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态度。在未来,设想的最和谐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即高校利用其硬件设施(教室、计算机、多媒体设施等等)与企业共同投资先进的培训设施和设备。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学生甚至教师都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改造等等环节,这样企业就得到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此外,通过人力资源的更新,企业的研究、生产、经营都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对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高校而言,企业能主动地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这类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模式一般为“订单式”培养。由于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可以通过投资、提供教育地点等等方法来搭建属于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降低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及风险,也同时解决了高校教育资源不足情况。

对于地方中小企业而言则以本案例为代表,更倾向于聘请第三方专业教育机构,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其创新资源有所增加,所以也非常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4 总结

校企合作有其固定的模式,通过构建双方利益结合点,整合教育与实践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拓展就业渠道, 有利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晶.校企合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2] 刘晓明,杨如顺.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3]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81-84.

第5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 软件工程能力;产学合作模式;实践环境;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46-02

1企业需要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IT企业要求员工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熟练运用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开发竞争。然而近10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拥有较高知识体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软件开发工作。

2《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现实问题及反思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应该成为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现实教学中软件工程的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条跨度不小的鸿沟,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现实状况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

2.1 大部分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较少,很少参与开发实际的软件项目,学生普遍感觉软件工程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在课堂讲授中获取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内涵。

2.2 没有好的实际项目给学生提供给做实验,缺乏完整的项目训练,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

2.3 无法提供实际环境给学生。在一般的学校实验室环境下,软件工程过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很难体现出来,做不到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4 落后的实验教学指导方法,忽略了系统分析环节及学生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现在老师给出的题目不管是什么应用领域,教师对课程作业的布置形式依然大同小异,首先会描述涉及到的数据结构信息甚至数据库信息,然后将具体功能需求详细罗列出来,最后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和源程序。使得很多学生重视编程等技术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在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力的培养和文档的编写。

2.5 从实验过程来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完成资料查找、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

以上《软件工程实验》的问题可以说各个学校都存在,非常现实。如果把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就有多种办法可以实施。《软件工程实验》课程采用产学合作就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它能解决本科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完成实际工作的问题。

3产学合作模式在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优势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企业联合,可以达到双赢:

3.1 高校方面能够更多地关注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在教学和实践中加强专业以及各种素质的教育,就可以缩短计算机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的距离。

3.2 企业方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建立人才资源共享链,可以选择较优秀且成本较低的合格人才,在员工录用上做到录用适合企业的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适合学生做的各种实际项目交给学生做,希望能做到真正的产出,降低项目开发的的成本。实践证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合格的软件是可以由这些学生在软件工程实验课程中完成的。学生收获很大,企业既收获了软件又收获了人才。

4以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的产学合作模式

针对各种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问题,再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的,我们在设计《软件工程实验》课程时,采用了产学合作模式。

4.1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产学合作的特点①可以选定合适的企业实际软件项目。该软件项目必须来自现实社会,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②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组队原则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按软件开发阶段和任务划分设置若干个岗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互相协作。③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项目的背景和业务。使学生能提炼一个真正的公司的需求。④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对软件工程规范性的要求。驱使学生严格按软件工程的原理、技术、过程、管理等要求去完成项目。⑤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得到合乎质量的软件。因为企业的积极参与及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学生可以开发出满足企业要求的软件。⑥企业可以可以选择较优秀且成本较低的合格人才。

4.2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和产学合作的实施

4.2.1 在教学计划制定时,从2008级开始我们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软件工程实验》课排在所有软件工程专业模块课程之后,为36学时,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第10周到第18周进行,周学时为4。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软件工程导论和所有软件工程专业模块课程之后,对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一次完整的软件开发训练。

4.2.2 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企业提供实际项目的原型或简单说明,让学生基本熟悉业务,在项目中进行业务分工,明确组织中的成员关系。

4.2.3 大学四年级学生有5周的毕业实习,从第5周到第9周,我们安排学生下到相关的企业,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分工,去到相应的业务岗位,通过和工作人员的交流或实际参与工作或给工作人员运行原型等各种获取需求的手段了解业务,要求他们自己做项目的需求分析,有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功能或修改需求,并在实习结束后,交需求分析报告。以前给学生项目时因为同时给出了需求分析,所以只需要学生的设计和编程能力。而现在学生要试运行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分析系统的功能和需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求分析能力是必备的。此外,因为没有明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信息,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也是软件开发的的前提。最后,就是根据自己得到的详细需求分析及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很明显,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达到了毕业实习的目的,又了解了项目的需求,利用实验之外的时间还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为具体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的问题。

4.2.4 学生回校后,在接下来第10周到第18周共36学时的时间中,学生开始做系统设计、编程、测试等环节的工作。这时企业至少会派1个工程师来到课堂,指导学生按照他们的设计思想自己开发一个车货交易系统,数据库设计及业务逻辑的设计都要求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且从学术研究方面寻找软件开发的方法,例如部件,控件,快速开发方法等,提升学生的思维及现代设计理念。

第6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目标定位;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0.引言

软件与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先导产业,从2012年起,全球产业已经进入了智慧服务业的全新发展阶段,产业的驱动力将从传统的IT技术转变成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服务的方式也会从传统向B2B平台化、社会化、智能化转变。全球产业形势的变化也带给中国软件与服务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机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也由此需要大批量人才,预计2015年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将超过600万。

然而,当全球化的软件与服务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影响软件行业发展重要因素的软件人才培养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虽然我国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不断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跟不上产业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大学生仍然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问题表现住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的知识、能力与企业需求仍有很大的缝隙,知识能力与价值创造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在结构上仍然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缺乏,具体岗位需求如精通专业技术、熟悉1~2门外语和商务技能的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系统设计师、市场分析师等软件专门人才。

1.面向企业,定位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软件人才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和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高效能地实现学校办学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服务。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为指导思想,提出与企业人才标准相对应的“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具有较高专业适应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了解产业发展,快速融入产业文化,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软件及服务外包应用性创新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大合作范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口’的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

根据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共同探索并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专业知识教育(半年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程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1+1”=“3+1”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实践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法

软件学院成立4年来,已经与国内20多家知名企业深入合作,根据企业人才标准,进行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重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重视实验室、企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出台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2.1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需要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及工程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首先,学院组建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共同考评人才质量。其次,还要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协调机构,即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主体培养,企业参与授课,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特别是学生在大四阶段需要全年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些活动需要专门的办公机构协调管理。另外,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更需要有章法、有秩序、有组织的管理机构来协调,推动校企各项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2.2构建“厚基础,重应用”课程体系。与企业技术无缝对接

学院以软件行业“主流工作岗位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教学计划要跟踪企业流行技术随时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执行“3+1”模式,即前2年开设理论课,打好专业基础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理论问题与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年开设校内企业实训课;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工程实践。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同时将企业项目与学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以学校教师、企业经理组成“双导师制”完成学生毕业设计,并在企业完成论文答辩。

随着行业新形势的变化及市场需求,2013年初,学院与北京中软件国际合作,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4大模块:①专业与公共理论必修课;②方向选修课:分为软件技术1(偏重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2(偏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③学校公选课: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④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新的课程体系真正能够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掌握企业主流技术与最新的流行技术,以最快的速度与企业接轨,同时,重视加强数学教育,加强第二、第三外语的教学。软件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才能走出国门,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培养的软件人才外语水平低,导致工程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多都是对日外包、对欧美外包、其次对韩外包等。因此,学院增开了日语、加强英语、法语,加强了第二、第三外语教学的投入与质量管理。

2.3开创“四实”实践模式,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部分,具体实施办法是以计划课程实验一校内模拟实训_实践基地实习一企业顶岗实践为主线的“四实”模式。“四实”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四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并由校内教师指导进行校内项目实训,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学生从初步训练动手能力,提高到对项目开发过程所需要的系统理解能力与标准化执行能力。

软件学院在第1学年末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2周,使学生对软件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第3学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4周,深化校内专业知识的理解,由企业经理组织学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第4学年学生全程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大四学年,所有毕业生在10个月的企业实习实践中,全程采取“双导师”制,将学生毕业设计全部放在企业实习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均结合企业实际开发项目确定,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经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定稿等严格过程方能参加答辩。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分别在北京、哈尔滨等多家企业内进行,院系领导、专业导师及企业项目指导经理共同参与答辩并担任评委,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

2.4引进企业招聘,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从第一届即将毕业的2009级学生看,学生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学生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及时掌握市场最新技术,提高了就业实力;另一方面,凸显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优势与必要性,也为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依据。2013年有10多家企业来校招聘,通过学校与企业友好的合作关系,畅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大四全年的企业实践收获颇丰,有一大批学生直接与实习企业签约,其中最高年薪达15万。目前统计软件学院2009级的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基本上全部进入企业工作。

3.校企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3.1定期开展企业夏令营活动

学校利用暑期10天的时间安排大一学生与企业开展训练营活动。一是通过企业的户内活动,由项目经理组织学生做短期项目,进行职业拓展训练。通过项目分组、团队合作、组长组织执行的过程,训练每个学生设计与总结能力,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企业人的素养、用人标准、职业测评的相关要求;二是通过户外活动,参观园区、拓展训练运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开阔视野,展望软件行业的无限魅力与前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与奋发进取的斗志。

3.2举办模拟招聘比赛或招聘会

我们通过举办模拟招聘比赛或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搭建真实平台。一是通过模拟招聘比赛活动,使学生懂得招聘的技巧,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早些了解企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职场的需要,为企业招聘锻炼能力。2010年11月份学院举办“天赐吾佳”模拟招聘比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影响效果,其中“十佳选手”之一被学校遴选为辅导员。

将合作企业集中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一方面招聘大三年级进入企业实习的实习生;另一方面招聘大四学生直接入职,免去学生自行寻找公司,大量地投简历的辛劳奔波之苦。

3.3举办实习生与毕业生返校讲座

每年通过举办毕业生实习经验报告会,指导在校学生对企业的认知、社会的认知及如何进入职场非常必要。今年学校邀请2009级即大四的优秀实习生,将他们从企业实习归来的亲身体验与经历、企业招聘过程现身说法,学生们受益匪浅。

2009级优秀实习生代表陈雄在大二时期就进入杭州淘宝公司实习,开阔了视野,丰厚了知识能量,磨炼了思想品质,技术应用能力更加成熟,在大四下半年又进入上海大众点评实习,现已与该公司签约工作,年薪15万。他是软件学院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典范,为全院学生树立了榜样,曾两次回校为学生们讲座,畅谈切身感受,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反响强烈,影响着同届及下届学生积极进入企业实习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了学生们的青春热情,为今后更好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起到了引领作用。

3.4实习返校召开总结经验交流会

每年成功召开一次专业实结会是软件学院实践教学工作总结的特色形式。通过召开实结会,优秀实习学生发表自己的切身体会,分享给参与实习的下一届的学生,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特别是企业代表的参与,更加增添了总结会的色彩,也是一大亮点,企业经理以企业人的视角为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如何做企业人等方面进行指导。

2009级学生从沈阳东软集团实习结束返校的第二周,学院组织召开实结大会,邀请了学校规划处与教务处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在学校网站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10级学生第一学期到北京海辉集团实习2周,回校后学院组织学生召开了专业实结会,对实习的收获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3月12日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共同举办专业实结会,规模空前,意义重大,特别邀请了学校教务处处长参加了总结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重视,并在教学改革一系列问题上给予深入地指导,也由此为软件学院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带来了深远影响。

4.长效合作,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通过项目引导,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不仅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还要建筑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开发平台,真正将学校建设发展从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科研基地,升级到生产建设的人才服务基地。

4.1申办高校实训中心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实训中心或实习基地,将企业资源引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一是将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纳入实训中心进行;二是共同开发企业真实项目,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锻炼实践能力;三是学院与企业定制培养。通过实训中心面向企业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人才培训,人才储备,供企业选拔,即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校企深度协作,共同发展。

4.1.1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建立联合实验室是校企深入合作的重要形式。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将企业技术通过选修课植入教学计划内,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流行技术。通过联合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企业环境、企业流程、职能岗位仿真式训练。一是把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课程及真实的项目引进学校,企业派技术工程师定期来学校授课、进行项目指导;二是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即教师与学生,企业提供实验室硬件设备,企业定期派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发企业的商业性项目或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实战演练。现已与北京普科国际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建立IOS实验室,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4.1.2企业实习移动校内进行

学院教学计划企业实习时间为:第1学期2刷、第3学期4周、第4学年10周。每一次实习均由学校教师带领,去北京、无锡、大连、沈阳、哈尔滨软件公司实习,每一届学生100多人,既涉及学生的实习费、食宿费、交通费等各种费用,又涉及学生的安全管理。另外,企业容纳学生的数量有限,条件也异常艰苦。如果高校依托学校的优越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高校实习实训中心,与企业实行资源互补,将企业的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来讲课,将企业的项目引进学生实训中心来做,既方便学生,又便于管理,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弥补了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4.1.3组建项目开发人才梯队

校企合作由教师、企业经理、企业工程师、技能型学生组织开发团队,并实行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由“双师型”教师带队,企业项目经理来校指导,按学生年级分层次进行人才评估、人才选拔,合理搭配人员进行分组,通过学院培训班进行专业化训练,分层次组建成师生项目开发团队,并将人才评估与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逐年级进行,建立起长期训练有素的“人才梯队”。通过企业化人才培养,团队能够独立完成企业项目开发任务,达到培养企业初级人才、中级人才,为企业高端人才而储备积蓄,是普通本科高校软件人才培养达到的最佳效果。

4.2规范管理校企人力资源

4.2.1建立软件人才档案库

建立软件人才档案库,开展人才业务、人才租赁业务。学院成立评估小组,对学校的学生按专业、按年级进行人才资源等级评估,实行等级制管理。再根据对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状况进行了解,对学校人才实行人才;按企业、学校人才对等标准及原则进行“人才租赁”。

人才租赁的方式有:①建立人才档案库,从学生大一开始逐年跟踪能力变化进行建立,到大三下学期撰写好个人简历,存入档案库,以备委托企业招聘用。②通过合作、联络、回访合作企业,收集招聘信息,建立企业招聘信息库。③租赁对接:学校(方)与企业(委托方)签订委托协议书,被用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4.2.2建立企业合作档案库

建立企业合作档案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经理来校授课备案制度,二是建立企业讲座与招聘制度。与企业对接,洽谈合作事宜、企业需求、学校人才状况、企业宣讲内容审核、宣讲人资格审核、填写申请表、安排讲座时间、反馈后续事宜、企业招聘。将合作过的企业收入档案库管理,企业资源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与保留,防止校企合作“游击式”现象发生。经常互访,加强联络,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既建立合作关系又增进友谊,为学生就业铺路,为企业人才做定向储备,达到互利互惠,双向共赢。

4.3扩大与知名企业的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盲目性与短期性各家公司承接到项目就来学校招聘人员,招到人员就合作,招不到就不再联系了。校企合作表现出“游击”式,不能够保持长期合作。

追求学生全面就业不是目的,追求学生高质量就业才是高校努力的更高目标。为此,学院需要与更多知名企业合作,扩大与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范围,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就业空间与平台,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畅通渠道。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是软件学院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才培养层次的进一步升级,更是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5.保障机制

5.1充分利用学院科研平台

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器视觉智能四处游动程研发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省教育重点专业,是软件学院的科研平台。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利用好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企业项目、学院申报的综合教改项目、广大教师申报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都纳入到科研平台进行,充分利用好学院的科研平台资源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开发,以达到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实力与质量。

5.2建设“双师型”卓越师资队伍

具有一支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随着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院现有大批科研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但培养应用型软件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需要对学院研究型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重新优化组合。我们将学院一些研究型中青年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实训,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学习企业技术,回校担任企业技术课程。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批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每年学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将派出多名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进行实训和培养,为此,学院要积极动员鼓励中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去学习技术,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并且需要一、两年内轮回企业进行技术更新。

第7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此前,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开幕式暨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授牌仪式”上,成都市已被我部授予了“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杨学山副部长在授牌仪式上对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下考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着力培育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品牌和一流的系统,进一步促进产业变大变强。

陈伟司长对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希望成都市充分发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将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进行安排部署,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在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载体布局、龙头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扎实工作,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模式参考。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徐小拭介绍了四川省支持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工作举措和规划情况。到2015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划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形成“一核两带多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空间布局。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长虹汇报了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十二五”建设规划和成都市软件服务业2012年工作重点。成都市将在四川省支持下,继续按照“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大企业和知名品牌。

最后,成都市委常委、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超表示,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四川省的指导下,成都市有信心把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将成都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中国软件名城”。

第8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协作;项目驱动教学

2001年,IEEE的计算学科教学规划把计算学科划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其他有待发展的学科等子学科,这标志着软件工程这个名词作为与计算机理论相对应的各种软件实践技术的总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我国在2001年底推出了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把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在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校众多,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仍存在这样的情形: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高校,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授课程仍偏于理论;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需求,并通过项目驱动等方法来开展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自己所承担课程,而不能从软件工程的全局角度对知识进行讲授,由此,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离散,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多课程协作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该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教学实施方案设计进行阐述,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进行介绍。

1 多课程协作项目驱动教学的基本思想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按照“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设计思想,以项目开发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模拟软件企业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

项目驱动教学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在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上,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采用该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的教师虽然能够按照软件开发流程和规律授课,使内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主讲教师的不同或学习阶段的不同,知识常常被割裂。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明显效果,但是,在课程中引入过多不同的项目,并在项目间频繁切换,学生思路容易混淆,另外,项目问的重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学生很难从全局角度深入把握项目的完整流程,传统项目驱动教学如图1所示。

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体系各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认为,加强教师教学协作与交流,通过少数知识面覆盖广泛的典型项目,将软件工程专业中各实践类专业课程跨学期串联起来,可以成倍放大项目驱动教学的功用。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加强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认识,使其充分、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即多课程协作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基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情况如图2所示。

与常规项目驱动教学相比,该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所采用项目是经过特殊设计和优化的,除具有突出的可供课程教学的特定知识点外,更加注重项目包含知识点的广度与延续性,力求关联多个学期不同课程的教学。在实践类相关课程采用该教学模式后,教学进程主要以项目开发流程为主,弱化学期的概念,以往在同一学期内并行的课程,会出现同学期内区分阶段、错开教学的情形。

2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多课程协作的项目驱动教学,对高校传统的按课程、分学期进行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较大的改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整个教学方案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特点。软件工程领域各种技术快速发展,而传统教学模式却存在严重滞后的弊端,所以,采用该教学模式时要对整个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持续的改进,紧跟软件工程的发展步伐。教学实施方案构成如图3所示。

下面,我们对本文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中的各构成部分作介绍。

2.1 课程分析

在引进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经常会有交叉,在教学中,不同教师的课程引进不同的项目,并在项目间频繁切换,学生的思路容易混淆,另外,项目间的重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为实施多课程协作的项目驱动教学,我们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分析,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分析关键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性质分析。

分析总结课程基本性质,抽取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工程实践类课程,适当增加实践类选修课程的比例,使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和余地。

2)课程的时序拓扑关系。

根据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情况确立课程教学的时序关系,厘清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合点。

3)课程的分类与组合。

将课程分类,每个分类代表了一个专业方向,课程按不同分类进行组合以便统筹教学。要注意的是,分类之间的部分核心课程可能存在重叠。

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可以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和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即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平台,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2.2 项目库建设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基本要素,项目选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项目设计要根据教学要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要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并按项目的内存规律进行整合。

为真正实现多课程的项目教学,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知识覆盖面广、题材丰富的教学项目库,所采用项目除按照上述标准进行构建外,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具备可供课程教学的特定知识点外,更要注重项目包含知识点的广度与延续性,以关联多个学期不同课程的教学。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直接通过一个项目覆盖所有相关课程的教学是不现实的。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教研小组的形式,共同设计数帚精简的、能涵盖多门课程内容的典型项目,各门谍程的教师都针对该项H内容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由于项目是由多门课程的教师共同研讨出来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都由此项目统一驱动,以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引入适合教学的真实项目,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设计和开发指导,这对项目库建设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3 教学反馈与交流平台构建

反馈与交流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反馈与交流中,教学计划和进程得到完善并进行微调,以切合每一次具体的教学。

传统教学反馈与交流主要表现为口头反馈交流、习题讲解、阶段测验、期末测验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存在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不利于交流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及时响应。为了实现更高效的交流,我们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即通过信息化于段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任务的在线提交、评价,以及 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反馈交流平台。

教学反馈与交流主要包括3类。

1)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

3)学生之间的交流。

2.4 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是对教学结果的考核,对过程的考核则相对不足,单纯的结果考核存在偶然性。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项目开发为中心,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和结果。

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可以采用阶段性任务考核与项目成果评价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评价等级将由阶段考核评价与项目成果考核评价的结果按一定权重比例计算取得,过程和结果的同时考核,保证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引导,并做到全程可控。

考核评价方式以成果展示、项目成员答辩和指导教师代码审查的方式进行,以功能实现完整度、代码规范性、UI体验、性能等作为关键评价指标。

2.5 具体教学实施

上述各项前导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开始实施具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4个任务模块来完成整个教学进程。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4所示。

其中,阶段性项目教学与反馈、教研组交流与评判两个步骤将经过多次的循环迭代,也就是说,项目的开发过程将细分为多个子阶段,每个子阶段由教学、实践、反馈交流、评价等环节作为一个短周期,通过多个周期的快速迭代实现项目开发的最终任务。

3 教学实施案例

湘潭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07年开始探索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并针对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整套与行业发展接轨、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自行开发的辅助教学平成了网上项目任务、学生网上选题与分组、在线作品提交、教师在线评审、用户在线交流等功能,每个项目都根据软件开发进程划分为若干子阶段,每一个子阶段都设置了任务完成结果提交的截止时间,超时者无法提交所完成的作品,这保证了教学过程的严谨、有序。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或查看学生所提交的作品,并进行项目评审、打分。

项目开发中的各子阶段都有多次反馈与交流,因此,整个项目是构建在各子阶段可靠的质量保证之上,因此,教学项目整体完成率较高。最终评审统计项目完成率一般保持在70%以上,其余学生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在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生动、内容充实,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有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第9篇: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

关键词:软件技术;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6-03

当今社会,软件技术的变化和更新速度之快,为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本科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偏向于理论研究和高级智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则主要偏向于程序开发领域。对于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概述,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毕业设计,这样一个模式。而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概述,一般按照: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知识巩固,这样一个模式。而现今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往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开发既有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有面向理论层面的应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制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理论而缺乏综合项目的训练,或者因为没有合适的企业项目案例而达不到综合训练目的,再或者因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脱离实际项目的需求,难以完成真实企业的项目案例。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体系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具体包括:1)学生扮演企业中的工作角色和教师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工作形式,组成一个任务团队,由团队自行组织完成项目。3)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时获取理论知识和学会操作实践。4)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不注重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式教学的步骤

2.1确定职业专业能力和创建学习资源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对企业的实际调研情况和高职学生的特点两方面综合考虑,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以“.NET/Java开发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兼顾“数据库开发工程师”和“软件产品支持工程师”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学习领域,使学生在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动态网站制作等领域具有较强的能力。

因此,得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习资源如图1所示。

2.2 以工作过程为向导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模拟职场环境,学生融入职业角色;

2)任务分配——根据企业项目的要求,完成需求分析,并分配给项目团队中的各成员;

3)项目实施——由团队负责人合理安排项目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项目设计、代码编写、新知识学习、搜索材料、整合、测试等过程;

4)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以项目展示、说明文档、答辩等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学习成果,并由讲师进行评价。

2.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归档或应用。

在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把原来按教材章节顺序,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构建新的更合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4 教学评价

用“以成果为标准,以证据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的新的开放性考核评价模式来改革现行传统考核模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

3.1 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SQL WEB开发》课程为例,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前期工作:在开始项目任务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组,4~5名学生一组,挑选出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参考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对真实项目进行二次开发后,拟定好本次学习的任务为一个网上书店。

2)任务公布:公布本次学习的项目,各小组自行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模型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用户表示层,以及最终的整合、测试。

3)项目实施过程:

① 引导:通过教师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欲望,使得问题衔接上次课程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要点。

② 组织教学:按照组织机构的分组和工作进度表的安排,对每一次工作任务进行完成。教师策划每个小组的项目内容,并对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学会自己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③ 精讲:完成任务过程中配合教师适度、够用的讲解,结合项目案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④ 互动:通过讨论、辩解、头脑风暴和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师与每个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小组内部每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鼓励小组展开竞争。

⑤ 总结:每次课对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顾,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与网络搜索关键字。每个阶段结束后对本阶段进行回顾,自测本阶段完成的质量,分析不足之处并予以解决。任务完成后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阐述学习到的东西和未完成或未能保质完成的工作,发现自身的问题,改正不良习惯。

⑥ 评价:由各小组演示自己的项目成果,通过PPT、项目文档、用户体验等方式,展示项目的功能、特色,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项目,并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完成情况予以评分。

整门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都能完成一个网上书店,并且在完成书店的过程中,学会了《+SQL WEB开发》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够独立完成WEB开发,并做出可以上线使用的WEB网站。

3.2 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

每个学期的课程根据项目的需要而设置,而项目是从企业引进的真实工程或进行二次开发的项目,并且满足软件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软件技术的人才培养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概而论。每个学期的项目和课程设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螺旋式上升规则。即相关课程内容可以重复,但在层次上必须提高或进阶。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整个学习是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中的教学案例针对实际项目的部分功能或类似功能。这些教学案例由专业教师采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来解决,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相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参照教师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该问题,最后学生必须将这些所学的知识综合地用到解决一个完整项目的实际问题上,并且由学生独立完成,即无指导下的实践。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而且自己独立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就此得到培养。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项目化的课程体系。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机位,满足所有实训项目的正常开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教学体制改革的成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