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命题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1.绘本的主题打动孩子的心,符合孩子的生活特点
任何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一个主题,这是作者希望与读者分享的经验,绘本也具有同样的元素。例如《新世纪童话绘本》这一套书,它是由许多小朋友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改写而成,它赋予童话新的生命,新的思考方向,主题也非常适合引导孩子建立生活的能力和健康的心态。
2.绘本可以让生命与文字联接
表达赋予生命的活力首先要让人“感觉到”。“感觉”不是智能先活动的,首先要有五感活跃的活动。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还有触觉,这些感觉所有的活动都直接联系到语言。用皮肤感觉到的瞬间就语言接住它。感到“疼!”是,其感觉是“疼”这一词。感到“好吃”时马上说出“好吃”。那时的语言还辨别感觉微妙的不同。语言拥有的这种微妙又丰富的感觉的不同,只能通过实际经验来体会到的。孩子通过体验学会这种丰富语言的最佳机会就是“游戏”。一年四季常常出门,在大自然怀里游戏,孩子就经历多种多样的体会,通过每次不同的体验,主动学习生动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灌输到头脑里,而是跟情感连接,不断陶冶孩子的感受性。感觉越强烈,思维越深刻,语言也越生动。这样,孩子真正的领会语言,在孩子心里耕好那种能够接受理智语言的好土。同时,敏锐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第六感也得到发展。
形象、感觉和语言融为一体时,语言获得强烈的存在感。对绘本,这种打动人心的,给人留下印象的表现很重要。
3.绘本让作文充满爱
语言是看不见的。太古人类开始说话,用耳朵听话。这看不见的语言形成了人类文化,巩固人类的存在。后来,人类发明看搭建的文字、数字等符号,做成记录语言的文化。尽管如此,人们还不断培养听、说看不见的语言来彼此传达情感,共享形象,传达和接受思想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口头语言文化的基础,文字的文化恐怕无法形成吧。
这样考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巩固看不见的语言的体验。人的成长的确是源于丰富的口头语言的。绘本口头化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安全感,踏实的心态去表达。
一 自主命题
新的作文要求,是要多写自主作文。因为传统的命题作文难以照顾学生的写作个性,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又往往违背写作规律。我主张让学生自由地写,让他写自己最愿意写的内容。
五年前,我曾搞过一次“自主命题”活动,让每个学生出几个最想写的题目,并说明理由,学生的题目交上来后,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让我大吃一惊,如:《我的2020》《都是粗心惹的祸》《语文教师素描》《我的星期八》……在此基础上,许多学生写出了他自己平时最想写的作文,这些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个性和新意,作文档次得到了大大提高。
这样的活动其实也只能搞一两次,我想更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走近生活、留意生活、反思生活。平时我总是有意让学生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如走进工厂、观察市场、游览名胜古迹等。一次,我带学生去野餐。分组后,我要求每个人烧一道菜,最后举行“快乐的品尝会”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中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然后请各位学生介绍制作的经过,并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取名字,很多名字别具一格,如:“双鱼会”“万绿丛中一点红”“入口酥”等,最后大家会餐,“瓜分”美味佳肴。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把有趣、快乐的场面拍摄下来。回校后,让学生自主命题作文,并允许学生翻看拍摄的照片,边看边回味边写,由于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写作内容的自,写成的文章丰富多彩,所取的题目也体现了孩子独有的内心世界,如《免费自助餐》《小馋猫大比拼》《美味大盘点》《品尝会后记》《我获得了“最佳小厨师”的称号》等。
二 自主观察
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把观察看做是作家的“第二天性”。
学生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和内心情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中学生作文就是练习将日常生活之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创造,再用最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形象综合体。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些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1)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2)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能用心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愁找不到适合主题的素材。
三 自主构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好作文题目后,帮学生构思,设法指导学生如何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立提纲、读范文。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满足的是让学生掌握作文的技巧,形成套路,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生命力,学生作文大同小异。如此教学必将扼杀学生的写作欲望,更谈不上自主与创新。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的做法是,学生自己命题后,我对题目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独立写作。学生写完以后,我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再组织学生相互讨论这篇作文怎样写,这类作文怎样写,让学生通过独立写作和相互讨论掌握写作方法和规律。这种指导学生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开放、探究的思维空间,学生不但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而且能从根本上杜绝班级作文雷同的现象,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四 自主批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精批细改,这样做的弊端很多。因为教师批改容易以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一孔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以成人世界的认识价值观强制要求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以致学生作文刻板呆滞、故意拔高的口号层出不穷,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创造性,由此造成了中学生作文的一个怪现象:选材“撞车”,立意雷同。
想要改变这一弊端唯一的办法是让学生自主批改。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掌握全局,发现作文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找出优劣典型,在全班讨论、评
改,待讨论评讲之后,发下正规的修改符号及评分标准,组织学生自主批改,一般采用自我评改、二人互评互改、四人一组轮值评改交替使用的方法。如四人一组轮值评改时,每次由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文章,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其他三人提出补充意见或评改意见,少数服从多数,由值改学生打分,写出评语。
这种批改方法不但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作文讨论评讲过程中,都是不立即发表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每一次提出意见时,老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处理,老师只是在学生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火候”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种批改方法,不但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而且发挥了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五 自主编集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2-01
作文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小学生作文的强大内动力,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喜新好奇的特点,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能引起小学生兴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现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将图像、文字和声音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二、实现作文命题的新突破
1、命题要贴切生活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作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因此,作文命题中,有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农村的特点,如写人方面,从家庭成员或邻居写起,如《勤劳的XX》;记事方面,从农家生活写起,如《插秧》、《婚嫁》;或让学生根据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取的材料自由命题作文,结果多数学生命题新颖。如:《在300米决赛中》、《摔到以后》、《为最后一名鼓掌》等。这些内容来自学生“生活近区”,生活味道浓厚,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命题要自主
命题作文的弱点之一是题目统一,限制过死,特别是规定了题材的题目更使学生望题兴叹。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改变过去命题的模式,代之以半命题、无命题的自由作文。命题材料要多留空白点。空白点越多,约束就越少,给学生留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如:《第一次摔跤》,而学生又没有摔过跤,这就无从写起,只好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便无真情实感可言。采用填充式命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补题选材,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性,以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如:《第一次……》,全班45名学生就补充了“做饭”、“获奖”、“包饺子”、“洗衣服”、“逛公园”、“登台表演”等多种题目,思路之广,材料之新,是出人意料的。自我补题,切合实际,因而大多数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三、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昂的气氛里进行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自由命题
准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配音,让学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猫和老鼠》。孩子听一段,编一段,鼓励新颖、创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创设情境,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
四、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关键词】习作 意义解读 事实叙述
“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会不敢相信地跳起来。”这是7月9日《中国青年报》缅怀在韩亚航空空难事故中遇难的两名中国女孩的报道《花谢旧金山》中的段落。
许多读者认为,这段描述无疑是一种对公权力的献媚。批评者一致定义,这分明就是“纵做鬼,也幸福”式马屁文体的传承。但作者庄庆鸿并不认同,她说:“小姑娘时候能有比父母知名的大人关注自己,应该都会挺高兴的吧,怎么也不是个屈辱的坏事……”在她看来,这只是一种合理的想象。时政评论员彭晓芸女士感叹:“记者年轻,学生腔,作文腔,价值观上比较紊乱,分不清什么是合理想象,什么是侮辱式臆想……以自己之心去为逝去的生命发言,这种新闻写作本身就很违背专业主义。”
想象的边界在哪里?《重庆时报》在评论《花谢旧金山》一文中指出,“‘人是丈量万物的尺度’,无论是外国人、被官员关注的人还是其他附加在生命身上的色彩和属性,有个底线不能忽略:失去的是生命,逝去的是人。无论你怎么想象,基于何种情绪,都不能忘了人的底色和基础。目中无‘人’,附庸于生命的东西就很容易喧宾夺主,反倒让生命成为了附庸。”
一、学生习作的不良倾向
旁观《花谢旧金山》因其有献媚之嫌而引发的巨大争议,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立场,很难不跟自身的专业联系了想开去——当前小学生的习作中不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吗?
一位学生这样描写《一件难忘的事》:
在公交车上,体现着感人的人性美。一名年轻人坐在座位上,这时巴士里已经没有空位了。……年轻人见了,急忙起身让座,老太太带着慈祥的目光打量着这位让座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毫不犹豫地坐了下去并说了声“谢谢”。年轻人笑了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再说我们年轻身体好,站着就当锻炼一下身体,万一撞了很快就好了。可要是您撞了一下,那身子骨可经不起折腾。”
在一次《走向海洋》的读书征文竞赛活动中,许多学生都在最后写了类似的话语:
当海洋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我们的同时,我们却“竭尽所能”地摧残生态环境,赤潮、动物濒危、水质营养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对海洋犯下的罪孽!往后的日子里,为了让这片深蓝色的美丽延续下去,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了!
“让座”是永久性的话题,主题无可挑剔,但文中呈现的对话明显不合理,纯属虚构。学生虚构对话是因为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提过:对话可以使文章具体生动。而许多学生在《走向海洋》一文中所呈现的标语化、口号化的结尾,则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主题,迎合教师和评委的口味。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遵循美的原则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作文成为学生文化积累与精神塑造的过程,从而不断实现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属性。”[1]新课标在第三年段习作目标中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习作的上述不良倾向显然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宗旨。如何避免这种倾向?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习作教学作进一步的审视。
二、“意义解读”不是唯一
以命题习作《一件难忘的事》为例,全班学生在完成这篇习作时,习作内容始终在下列范围内:受人帮助、助人为乐、生病治病、学习活动、长辈关怀、动物环境等,并且强调社会责任感、道德感,承受着与他们的年龄和身份并不相符的“使命感”,却很少有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习作“失我”,始作俑者还是我们教师。因为“意义解读”不是唯一,让习作拥有学生的个人色彩,让学生这个“我”在文字里灵动才是习作的全部。
1.矮化“有用”论:纠正习作教学导向性的偏见。
基于“有用”的习作教学往往更重视写作的技能性。以小学高年级为例,有经验的教师会更多地在意义解读、主题打造、篇章结构、遣词造句、修辞语法上训练学生,进行“虎头、猪肚、豹尾”的渗透,并且通常喜欢让学生多以命题作文练笔。过多地强调作文的技能性,其结果很容易导致学生一味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而在文字中失去自我和兴趣。
基于“有用”的作文评价往往更凸显教师的主观性。由于教师之间的专业水平本身存在差异,教师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评价。记得一次作文竞赛活动,比赛的内容是半命题作文:“ 的一家人”。有个学生补充成这样的题目:“爱干净的一家人”。这个题目显然没什么不妥,但有老师却指出,这个题目没意思,没有“爱旅游的一家人”、“爱读书的一家人”立意高。爱干净怎么就立意不高了呢?教师的主观性凸显了“有用”的功利态度——到底是学生写作还是教师写作呢?可能学生一家并不爱旅游呢?或者并不人人爱读书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制止学生叙述他们眼中的事实?
可见,“有用”看似很有用,长此以往却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无用,影响学生对自身独特体验的表达,学生写作,一旦是命题作文,就是为老师写的,在自己的文字里写教师想看的话。
但是,完全放弃“有用”论并不科学。必要的作文指导还是需要的。特级教师张祖庆提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从说到写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程序性写作知识。”因此,我主张矮化“有用”论,纠正习作教学导向性的偏见。
所谓矮化,就是不放大。首先,要基于对“有用”论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真正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习作教学的“有用”——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真正目中有“人”。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要不断提高,包括写作与鉴赏的素养。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学生已经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信息不对称的一代人,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关注“两张脸”,提供“自说自话”的空间。
特级教师张祖庆曾经提到过学生“猫猫含”两张脸的现象:“猫猫含”写的命题作文、考试作文和其他同学一样干瘪生硬,老是一些空话、套话,毫无灵气,而她在博客上写的文章却令人惊叹,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读了她的博客都称赞不已。
张祖庆老师指出,“猫猫含”的观念中,命题作文是为老师写的,教师的限制太多,所有的语句都要揣摩教师的口味,拼命往题目上靠,尤其是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更要尽量揣摩阅卷教师的口味。而在博客上写作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能放开手脚,才会挥洒自如。
我们同样遭遇着张老师提到的“两张脸”现象。而这样的现象会最直接地导致学生一方面能在私下里享受写作的自由和快乐,另一方面在完成命题作文时则为了他人而写作,写教师想看的文字,想着如何合教师或评委的口味,这容易导致学生的两面人格。避免“两张脸”现象,我们需要——
不让“我”意识缺席。教师始终要保有这样的意识:学生习作是“我要写什么”而不是“要我写什么”。要鼓励学生在习作里塑造“自我”的形象——“我”就在这里,利用习作展示、评讲等机会,努力倡导学生写自己的话,注重个人的独特体验,而非人云亦云,强调学生个体作为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我们出示了命题习作,像《一件难忘的事》之类的主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命题范围内拟定具体题目,把学生对主题“意义解读”的视角引导到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个人兴趣上,让学生的手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自说自话”有空间。由于对命题过度的意义解读,导致学生习作受到诸多限制而难以施展“拳脚”,无法“我手写我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一点“儿童立场”的考虑。命题习作,命题的导向很关键,要利于激活学生,而不是折腾学生。像《中国梦,我的梦》这样大的题目让小学生当堂写,如何能避免不空洞、不献媚?还不如就写《我的梦》来得好。要想学生“自说自话”,空间很重要。平时练笔,可多一些让学生自由命题的机会,自由意味着随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期待,他们至少不会很快泯灭写作的兴趣。
三、“事实叙述”走向自觉
有学者对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为例,中国小学生对事实的描述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或是作为一个载体,通过这个手段或载体来表达主题作文的意义。作文结尾多半会有感情的升华,旨在与主题作文的要求相呼应,充满了鲜明的意义色彩与价值熏陶。而日本小学生则更注重对事实本身的描述与交代,其情感表达也多半带有个人色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这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学生习作得出的观感是一致的。可见,学生在日常的习作中,由于意义解读的过度,对事实叙述的价值并无意识,教师本身也未必会真正关注。“事实叙述”要走向自觉。
1.倾听自己的声音。
对事实叙述的追求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习作取向的选择:重意义解读,还是重个体体验?其实质表现为重视文字还是人本身。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文字是应该有自己的色彩的,而文字的色彩就是学生本身。
水是有眼睛的。清晨,它凝望着天边,等待第一缕阳光为它镀上金色的花边……
——《水》
与你交朋友原来是那么简单,一阵加上一块肉,你便紧紧跟在我身后,寸步不离。你虽然不能给我什么,但你这么护着我,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最爱的狗狗是你》
我把脸整个贴在了鱼缸上,不时做出夸张的鬼脸,想让那些小鱼儿看到我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疯狂地游动起来,可结果却让我失望透顶,只见这些金鱼依然停在原地,丝毫没有看我的意思。难道是我并不可怕?
——《金鱼》
上面三段文字是任由学生“自说自话”的成果,我们不能说学生写得如何完美,但我能肯定的是,它们是孩子的独特感受。
2.让“陌生人”退场。
当我们的学生还沉浸在“意义解读”主题先行潮中的时候,他们的习作里经常会出现一个神秘主角,这些神秘人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陌生人”。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这样一些题目最爱“陌生人”,这个杜撰的“陌生人”凭着扶老人过马路、让座、帮路人抓小偷等义举,多次帮助学生成功地呼应了“主题”。我们无意责怪学生,前文提到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所涉及的六大范围,可以想见,他们成长过程中狭窄的学习生活圈限制了他们对习作内容的选择,还有就是我们本身设计的无趣的命题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他们不得不拿“陌生人”来应对亲爱的老师。
当我们不再把“意义解读”作为唯一的标准之后,学生的习作才有可能从对“陌生人”的依赖逐渐转变为对自身体验的关注,比如上面提到的三段文字:对水的想象、对狗狗的直率描写,还有对金鱼的淘气,“陌生人”终于可以退场了。
3.学会欣赏自己的文字。
我们平时很少看到学生写完作文之后能自觉自愿地再看一遍,如果不是教师要求他们再检查一下,几乎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多看一眼自己的作文。他们为什么如此不待见自己的作文呢?在成人世界,很多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有些作家,对自己的文字近乎洁癖般地热爱,写完之后,反反复复地看,尤其是得意之作更不忍放手,甚至搬来自己的亲朋传阅。也许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来解释学生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他们不爱看自己的作文,并且很少和同学交换了看?如若真的不爱,学生又如何达成通过写作与人交流分享的目的呢?所以,引导学生恋上自己的文字,明白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才是最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与人交流的第一原则应该是“人格平等”。所谓“文如其人”,文风献媚自然会矮化作者的人格。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接班人,所以,小学生习作出现的不良倾向应予警惕,教师有责任把写真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2]李广,姜英杰,马云鹏.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跨文化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100.
[3]杨孝如.发现教育:让儿童发展从可能走向现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7.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理解;教学模式
把作文比作穿衣打扮可能会比较贴近一般人的心理:谁都愿意费尽心思去求异创新,以引人注意。可大多数人在创作中的问题也出在这一刻意求异上:过分地追求作文的形式而忽视文章最宝贵的一个因素――真实性。看多了农村学生的文章,你会发现一方面由于接触的生活圈子小,他们文章中最多的是内心情感的倾诉,在语言上就表现为个人话语的泛滥;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面窄,他们的文章更多的是机械模仿,在形式上就表现为文学性的不足。究其原因,我想应归咎于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过分看重方法这个“末”,而轻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个“本”和忽视了课堂外多方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良好开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大多数写作经验也来自于阅读,因此,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主选择阅读的空间,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要。
1.自主选定阅读主题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只有善于点拨,大胆放手,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取舍阅读内容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公。让学生主动地学,让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内容,学生才能利用自身优势,去发挥个性阅读的自身潜能,有所取舍地去读,有所目的地去读,读才会有方向,也才会有兴趣,也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阅读的发展。
3.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学生因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个性阅读表现不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达到阅读效果。
二、拓展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个性化的理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个性差异不同,理解也不同。同学之间的阅读、交流、讨论则是展现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和交流的机会。如:学习《黄山奇石》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特壮观的景象,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自己读到的、想象中的景象,也可以在课堂播映风光录像片,也可以声情并茂地描写黄山散文录音朗读带,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课堂上,学生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既激活了学生个性色彩的智慧,也能让个性的理解自如挥洒和发展的潜能从容释放。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作文指导中,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主体的个性化差异性。教师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课内指导时,我运用了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即专门开设阅读课,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名著或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定期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看法;不定期交习作,并组织学生互相批阅指正;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但我更看重课外的辅导。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技艺,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能忽略课外实践这个最好的方法。
当学生真正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然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
眼下,中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通,而有个性、有灵性之作则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老师感叹作文是难上的课程。其实,“难”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放。放,就是鼓励学生要放开手脚,敞开门户,不拘一格,大胆作文。
1.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然而,中学生不写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写身边的人和事,却由教师定出调子、制好框子再让学生去写“命题作文”,这种作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学生何来兴趣,怎能产生写作冲动呢?作文的生命力又从何而来呢?
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自由的选择权利,就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冲动。
2.弘扬个性,展现作文写作的生机与活力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期,学生要表现自己,就必然会去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因此,中学生写作训练要为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创造条件和机遇,让个性走进作文,让作文中有学生自己的烙印和影子,这样有助于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写作思维。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命题激趣,诱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情实际和需要,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有启发性的命题不但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之头脑中浮现出作为写作素材的各种各样的鲜明形象,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路,能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诱发他们潜在的情感。二是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好像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趣味性的命题能唤起学生的这种情绪,使之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三是动情性。动真情,是学生作文的兴奋点,动情性的命题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四是灵活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命题作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在命题时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等倾向,注重灵活性。可采用“规定范围”(半命题)、“自由命题”等形式,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二、创设情境,激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思维,更要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
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
四、加强评改,深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