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战略新兴产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新兴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新兴产业

第1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什么是战略新兴产业

《决定》里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尽管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决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时说,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来看一组数据,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放眼世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利,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决定》说,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因此,《决定》指出,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因此,《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因此,《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因此《决定》里指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因此《决定》里指出,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因此《决定》里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亟需改善哪些地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众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从《决定》起草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包括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等。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包括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四)完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等。

(五)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等等。

第2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28

1引言

战略新兴产业以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基础,通过将新技术产业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何种资源禀赋的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帮助新技术产业化,弥补技术的劣势。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标志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而言,都有其产业自身发展的特性与共性。本文从商业模式聚集类型的角度入手[2],剖析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21非主导型商业模式

非主导型商业模式,是自身商业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种类型,但局限于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非主导、从属性的地位。因此,就会出现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方面表现较好,但在 “价值链”中出现价值获取低水平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价值被价值链中的主导型、龙头型企业攫取了。这一类型企业主要分布于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多种不同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产业链的行业,市场的结构、产业的集中度以及它们在行业中承担的角色都会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这类企业要注意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商业模式构建。

22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

制造加工业型商业模式,多是在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根据各产业内不同要素组合下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领导型和追随型。

221领导型

总体上说,这类企业是属于商业模式比较优秀的企业。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使得自身要素构成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占据着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满足顾客需求,能利用价值网络来合作,资本、技术、品牌等资源都是他们的核心资源,但在突出企业的价值主张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其中以高端设备制造业最为典型。

222追随型

在我国此类型主要集中在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性较差,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进口。他们可以视为各板块表现较为苍白的一种商业模式类型,除了在价值主张的顾客价值创造方面有所注重,其他要素内容均呈低水平状态。该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仅能够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但除此之外价值网络未能很好利用。

23不匹配型商业模式

不匹配型商业模式的企业属于在“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方面表现较为良好,但是在“价值实现”要素板块却表现出低水平的一种,即企业不盈利或利润空间较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类企业没有通过资源组合形成自身的核心要素,没有把企业的资源能力转化成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多属于这种模式,在今天它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竞争也尤为激烈,那如何突出企业的独特性,构建企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3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可以抵消市场与技术等风险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阻碍,使新兴企业更具成长性。

31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建立适合的商业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以技术创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技术驱动型产业,但技术本身并没有经济价值,加之新兴产业的技术竞争又十分激烈,所以必须通过商业运作来获得满意的经济回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尤其对于我国许多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32新的商业模式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使市场中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动力电池、车身材料等技术上的攻关,而且需要生产、控制等设备的研发,同时还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等。类似于这样的商业网络构建及合作形式的转变会在原有市场上产生新的商机或者新的市场,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变化,并有可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

3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降低了商品、人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新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商品化和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产生。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都尚未成熟,我国完全可以凭借国内市场的用户规模优势,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立自己的行业优势地位,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4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建

基于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的特征分析,本文分别对应提出了三种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41企业边界划分视角下的合作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芯片制造、新材料、石油飞行、船舶制造、装饰建材等行业都属于拥有较长且传统的产业链行业,这类企业受行业中角色与地位的制约较多。因此,我们可以在一般价值链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作为划分依据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其中可能会包括企业资源的获取方式、产品的创新方式、交易方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方式等存在于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411企业横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横向边界是指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优势,从而使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张。现实情况下企业横向规模的扩大不仅受制于产品市场容量和其他同类型企业的竞争这些外部因素,也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技术等内部因素。区别于传统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技术、人员、资金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扩大生产规模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横向边界为出发点,打开企业的边界,把与企业存在价值交换的所有主体的权利配置诉求都纳入到企业的决策系统之中,在保证利益相关者成长、发展的前提下,将其资源能力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优势并不断升级,从而保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此一来,创新将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是内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一起创造、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的价值来源将不受其自有资源能力禀赋的约束,更多取决于企业通过交易结构设计,能够撬动、调配多少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

412企业纵向边界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企业的纵向边界指企业自己从事的业务活动以及从外部购买业务活动的范围。业务内给和业务外给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也就是说将原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业务活动,由外给转向内给(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需求方转向企业内部),或者将原来内给的业务活动转向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取(由企业内部转向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买方价值链)。

企业以纵向边界为出发点进行上下整合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建立。即把产业链上的成员整合起来,如同一个企业一样,但各成员间有可能是完全独立经营的企业。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不断的坚持,投入早期甚至见不到实质性的利益。然而当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机会主义威胁大、专用性资产程度大,造成费用较高时,这种纵向集成式的商业模式就凸显出了它的优越性,像芯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42要素组合视角下的价值主张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涉及多个要素的同时变化,是一种集成创新。先发企业和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构成明显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从它们的价值主张方面来探究其应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421先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先发企业一般是国家重点发展并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行业内的先行者,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资金和政策上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要素禀赋较高,但这类企业难以进行比较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就要求先发企业必须有战略远见。一方面,能够打破旧有产业的各种壁垒,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去克服企业的惰性,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并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能够协调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内外部各种资源。就目前很多新兴产业来看,关键技术和环节的单点突破已经很难实现整体跃升,必须在一开始就要有整体价值网络的设计,依靠价值网络竞争。因此,先行者在追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要为国内已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提供学习的样板,形成一种以“产业资源整合+高端经营品牌”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22后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

后发企业不是后进企业,也不是新创企业,而是以追赶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后发企业的要素组合主要体现在成本结构和市场定位上。虽然后发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较弱,但它们能够用更短的学习时间,获得更多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此外,后发企业的初期市场开发和研发花费相对较少,这使得它们的产品具有成本优势。

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进行机会识别,应主动出击,探寻搜索各种潜在的机会。后发企业要成为已有市场游戏规则的破坏者,就需要高度关注顾客和外部市场,仅在企业内部搜索创意是不够的,应该把整个价值网络视作创意搜索的来源。顾客的需求变化,主流市场的产品/服务某些被忽略的性能维度,通过价值创新能否增加新的价值创造环节以及后发企业是否有利于实施低端颠覆或新市场颠覆的策略等,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筛选出有潜力的创新点,形成一种以“抢占利基市场”为价值主张的商业模式。

43核心要素构建视角下的资源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

核心要素创造是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重要的资源和能力。商业模式不同,背后支撑的核心要素也不同。每个企业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路径,也因此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核心要素。商业模式创新时,原有核心要素是否还能适应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运营,需要企业做一个全面、透彻的审视。要及时舍弃不适应的核心要素,重新构建或者培养目前还不具备但却有需要的核心要素。本文选取了苹果、Google 和微软这三家当前备受关注且均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对比。

431苹果模式

苹果模式的成功之处表现在:构建了半封闭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将硬件(iPod、iPhone)和软件(iTunes、App Store)整合到一起,在给消费者提供硬件产品的同时,在软件应用程序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靠软件和服务吸引用户从而拉动硬件和操作系统销售的盈利模式。

432Google 模式

Google 采取的是搜索服务免费但广告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广告服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提供的广告服务有 AdWords、AdSense(广告联盟)等。这种模式免费招揽大量的用户,吸引大量的广告投放者,从而实现对广告投放者的收费。

433微软模式

微软在“酷科技”上的发展不如苹果,于是专心做大众的功能性市场,扬长避短。如今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仍罕有匹敌者。而微软之所以能够创造全球软件业的成功,就是创造了软件产品从免费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为软件业的独立发展和高速增长确立了新的规则。

同样是数字媒体平台,这三家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不同,在核心要素的构建上有差别,盈利的来源也多种多样,但目前它们的盈利能力都很强。这说明企业的商业模式都达到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

5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创造价值空间,将技术的推广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它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来源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明明技术追赶视角下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匹配――一个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0):149-162

[2]魏炜,朱武祥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3]乔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3):65-70

[4]原 磊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5):35-44

[5]芮明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66-70

[6]罗倩,蔡玫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分布特征、成型原因与构建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56-61

[7]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12-116

第3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可持续成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议后,全国各地大力鼓励其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来个省、市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政策措施。

《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决定》中明确了各大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七大板块:1.节能环保产业;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 生物产业;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 新能源产业;6. 新材料产业;7. 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上所诉,笔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定义为所处行业属于上诉七大板块或者细分行业之一,其技术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技术发展规划;且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必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最近四个季度,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为28.30%,并未体现出成长性方面的明显优势,营业收入增速更是落后于平均水平,概念化成为了新兴产业孵化期的主要特征;更有甚者,相关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年时间减少8639.12亿元,缩水比例高达20.72%,风光无限的新兴产业概念股竟整体跑输大盘。由此看来,政策支持和资金关注并不是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其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必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避免“孤军奋战”。

根据调查,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战略性信心产业企业群体的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尽管盈利能力突出,但与市场与其相比,其成长性优势暂不明显。而7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期盼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其快速发展,不计成本,不考虑其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有持续成长能力企业的数量很少。因此,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大中型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尽快完成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引进和培养先进人才。

正如国家产业面临转型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正经历着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的过程。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金额高出20%左右,研发投入占比高出近一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创性技术的缺失,目前这些企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和领先水平的占比不到10%。因此,尽快完成其转移过程,努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注重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是实现该类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3.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占据市场优势,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面临这这样的尴尬:身处于新兴产业,但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如传统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缺失,徘徊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缺乏定价权;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非核心地位等是导致这些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4.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划拨外,还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关键在核心技术的掌握,要把重点放在这方面。而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国家应该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政策导向,资金划拨等,但是还应该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如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让社会资金过多地流向楼市,股市,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5.让上市公司和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互惠互补,增强其创新活力。

大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石,以大企业为抓手能够较快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发展风险比较小,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一般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已经定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冒险精神。在革命性新技术出现时,大企业的接受程度和速度往往不及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感觉更加灵敏,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往往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6.在管理和组织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这些年,我国新批了多个区域性创新主体功能区和实验区,同时有许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这就需要把国家的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强大的合力,让国家创新计划落地,做实,同时也要避免地方盲目发展相互恶性竞争,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我国现在的情况是该领域的大企业规模不够大,很多优势技术跟随,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只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环节,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这就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力量整合集中起来,使之在产业链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就需要组织方式创新,如联盟方式.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机制

第4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型产业;形成需求;基础条件;形成路径;光伏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对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的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特征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战略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是国家层面。基于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产业,需要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第二是区域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就业能力。而“新兴性”特征是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区别,是指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所以一旦形成规模,就不能再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起引领带动作用,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和“新兴性”缺一不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求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需要在未来能够对经济社会全局起引领带动作用。曾丹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区域需求”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的因素。米慧蓉和田泽永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因素。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

1.国家战略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战略调整要求。总体来讲,国家战略需求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即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突破为前提,而技术突破是产业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缩小与世界先进产业差距的重要因素。第三,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国家对于清洁生产的需求,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

2.区域发展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还需要满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其次,产业的培育要能够给区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区域社会稳定性,构建和谐社会;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增加区域的招商引资率,辐射周边产业,起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与外部经济接轨的作用。

三、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区域呈均质化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和无序化竞争。曾志泽提出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包括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力量趋于分散、政策环境亟待完善三个方面。李朴民认为,各地要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具优势条件、能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

一个区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考虑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点: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考虑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已经具备了产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产业基础指的是产业的发展是否已经有相关产业支持或由于技术问题而没有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现存产业的支持;资源条件是产业在区域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政策环境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政策有利于淘汰破坏环境的产业和保护节能环保产业。所以,一个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优势因素,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科技元素,使产业形成“新老融合式”发展;另一种是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直接孕育催生出新兴产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模型,见图1。

1.“新老融合式”发展

“新老融合式”发展指的是区域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淘汰落后产能,部分或全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的产业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的状态,存在产品质量低、能耗高等问题。这些产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重新引领经济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新老融合式”发展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方式。

2.“全新式”发展

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全新的产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外一种重要路径。每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突破,均能导致产业的发展变化,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依托于现有的产业而应用于生产中。“全新式”的产业发展是指以现有的低水平周边产业为基础,通过掌握产业核心技术而大力发展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完全独立于现存产业之外的全新产业。低水平周边产业在我国主要是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处于价值链最底层的制造业,这种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浪费高,利润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所以,我国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掌握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取胜。

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机制模型举例:光伏产业

2012年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重大技术突破

2001年随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实现,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薄膜光伏电池的研究有助于减少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其中,2002年施正荣博士在国内投产的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开启了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之路。同时国内不断加大对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2.光伏产业的形成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要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支持,还需要同时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1)国家战略需求。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不断迫切的背景下,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和最安全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着手能源革命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太阳能转化为基础的光伏产业,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它的发展符合我国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国际市场对于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要求。(2)区域发展需求。光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和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突破口。同时其强大的周边辐射能力可以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促进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3.区域培育光伏产业的基础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四个因素。第一,技术基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投产运用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光伏产业获得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基础。虽然光伏产业早在20世纪发达国家就有研究和开发,但我国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在21世纪初,且没有一定的已经存在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第三,资源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更是主要原材料冶金硅的重要产地。2012年全年工业硅的产量高达113吨,居世界首位。第四,政策环境。从国际看,欧洲国家一直对太阳能产业实行补贴政策,如德国2000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法》等。从国内看,国家分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文件,有利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所以,综合相关分析,光伏产业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条件。虽然我国的光伏产业遭遇了内外压力,但这些都是产业蓬勃壮大的必经之路。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双重支持下,必会渡过难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政策环境的支持。自从国家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把与新兴产业沾边的产业都称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一无所知,最终导致产业的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到最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10-18.

[2]曾丹.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米慧蓉,田泽永.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2(34).

[4]曾智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03).

[5]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07).

第5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06.001

国外学者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原因,二是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创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全方位投入,加大投资,着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从税收支持的视角来关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湖北省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基于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整体发展也十分迅速。由图1可知,湖北省2011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高达7527亿元,同比增长2326亿元,增长率高达40.0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28.28%,达到9657亿元;2013年,跃升至11853亿元。可见,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湖北省光电通信设备和器件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产业链较为系统和完善。其中,光传输系统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光缆光纤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5%,其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而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60%。可见湖北省高新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由图2可知,2011、2012、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06%、28.28%、22.74%。2001-2013年平均增长率25.65%,整体增长十分迅速。然而,必须看到,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其产业整体规模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比较小,而且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不均衡、不协调、畸形发展的状况。同时,许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过多依赖国外技术,无法有效突破技术壁垒,从而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以湖北省发展较快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例,2013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软件业务收入303亿元,高居中部榜首。但与起步早、发展快的东部地区相比,不论是产值还是规模,都差距悬殊。排名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上半年软件收入高达2620亿元,是湖北省的8.65倍。从产业地域分布上看,湖北省软件产业主要集中于武汉市,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业务收入和企业数量均占到95%以上,产业分布极不均匀。不仅如此,纵观整个高新技术产业,60%的科技人员和70%的科研经费都集中于武汉、襄阳、宜昌三地。根据统计,2013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700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46%;“一主两副”的高新技术产业较2012年增加1066亿元,占全省70%,而全省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和,仅占武汉的六成。

2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困境

2.1重视研发和生产环节,轻视消费环节

为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湖北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大多集中于研发和生产环节。比如企业转让技术收入免征营业税,科技人才的科研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50%扣除,设备更新在计提折旧时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这些税收政策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研究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的投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然而,在消费环节,湖北省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少,使得企业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却面临着销售渠道窄、产品滞销等尴尬局面,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新兴市场,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导致市场占有率低。

2.2重视物质资本投入,轻视人力资本投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经过研究现行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笔者发现湖北省税收优惠政策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但在鼓励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却乏善可陈。比如,在鼓励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培养专业科研人员、提高职工能力等方面,相关的税收优惠很少。

2.3重视政策制定和执行,轻视政策效果反馈

近年来,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是,政策是否落地,能否真正惠及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都缺乏及时跟进和有效反馈。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发反馈机制,无法适时反映政策的效果和影响程度。

3具体对策

3.1建立和完善税收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加大税收投入,形成可持续的增长体制和机制。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资源和政策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要针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分布不均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税收政策。

3.2扩大税收优惠的深度和广度

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各项现行税收优惠,扩大政策惠及范围,加大政策覆盖面,让更多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企业所需,结合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和税收改革趋势,制定更深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综合优化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切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3.3重视人力资本税收优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同样,发展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依托人才培养。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打造一流产业团队,发挥人才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3.4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

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对促进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但政策是否落地,效果如何,是否还有疏漏,这一切都应在掌控之中。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随着财税改革进程的推进,要在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判断和分析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适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推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SANTOSF,EISENHARDTK.Con-structingMarketsandShapingBound-aries:EntrepreneurialPowerinNascentField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13(4)

2成艾华,寇理.基于空间SSM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张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4(8)

4高亚军,王倩,廖霞林.论零售税的地方税主体税种地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5李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开大学,2013

6杨森平,黎志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措施[J].税务研究,2014(6)

7邓保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与优化[J].税务研究,2011(5)

第6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的支持和引导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些产业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不少成就,有效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并没有跟上脚步,这一环节的落后直接影响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很多企业盲目投资新兴产品,没有对其合理评估,造成各方面的浪费。因此,在欢呼新兴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不足,政府也要引起注意,积极力量鼓励科技创新。

二.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1.财政直接投资我国对于新兴产品的投入大部分是通过拨款给相关企业实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甚至是依赖于科技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在有其前沿性的同时也有风险性,导致这样的产品在研制前和投入生产时集资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出面提供相应资金保证产品顺利研发。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一项政策,主要包括相对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补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通过补贴鼓励公司坚持发展新兴产品,投入更先进的技术,逐渐调整资源配置结构,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3.政府采购政府采购这一财政政策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政府采购可以直接改变市场需求,高需求量可以使得相关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且政府采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产品成本,刺激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影响新兴产业格局。这一手段也可有效阻止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在市场上扩散。

(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和国债等。一般是通过对新兴产品企业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增加员工的收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引导企业重视新兴产业,加大对其的投资,逐步提升新兴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我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支持,可是这与实际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企业完成转型,转向向新兴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挑战,要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顺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而在我国,对新兴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采购政策效果不佳政府采购对于推销新兴产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市场需求,使产品更快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我们国家的采购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采购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率低下,并没有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品采购有限,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影响较小,对需求结构的改善有其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带动新兴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主动转型向新兴产品投资。

(三)税收政策有待改善税收政策对调整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税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税收政策范围太广,太过笼统,没有具体到哪些产业和哪些环节,无法达到真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性产业在发展初期,尤其是产品研发初期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不仅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产品效果还未知,无法保证,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有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就会给企业很大支持,而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有待完善。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作出改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额、真正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所帮助的税收政策。

四.总结

第7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一、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实施意见》确定了自治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学、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新兴产业。新材料方面。立足资源优势,以新型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光伏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快产业延伸和升级,构建特色产业链,围绕新材料研制和下游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用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立足产业基础,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依托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大型骨干嘛产业,大力发展铁路车辆、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现代农牧业机械,支持发展乘用车、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2.5兆瓦以上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齿轮箱、液压控制系统、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加强整机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新技术应用,提高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导的集群。

生物医药方面。面向健康、育种、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自治区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重点发展生物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蒙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配方颗粒和绿色保健品,开展蒙药制剂药效学评价研究,完善蒙药标准体系。开展干细胞工程系列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建设呼和浩特干细胞生命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干细胞繁育、基因克隆、分子育种、航天育种等技术为支撑,加强地方品种和重要肉型家畜新品种选育提高,开展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应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先进技术,开发乳酸菌和益生菌制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及生化产品。

新能源方面。加快风功率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多种调峰电源和储能方式,推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推进核心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探索发展区域性智能电网、微型电网。重点建设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赤峰、通辽等达阳能发电基地,全区风电装机容量太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重点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国家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气化采煤、褐煤提质及综合高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煤炭加工利用水平。

电子信息方面。积极引进发展集成电路、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等离子显示面板、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智能传感器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统筹布局和建设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校园和消费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城市一卡通、一网通工程,建设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电子交易和远程期货交易、城市应急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信息化步伐,不断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

节能环保方面。开发推广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节能电机、节能灯具、绿色建材等高效节能产品和太阳能供热、制冷产品。支持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等新产品应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快粉煤灰制取氧化铝、煤矸石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高技术服务方面。围绕稀土深加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中蒙医药、兽用疫苗、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发挥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支撑,积极开展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服务创新示范,整合优化信息化资源,建设统一、共享、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物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在精细农牧业、工业智能生产、交通物流、电网、金融、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物联网特色示范。积极引导和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加强蒙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电信增值、数据内容等新型服务业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第8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新兴产业逆市增长

深圳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当前,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水平提升,推動产业向高端延伸,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构建新的竞争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为创新最活跃、带動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深圳市强化产业优势,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深圳质量”的重要举措。

《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深圳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20%。主要任务是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拓展应用领域、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服务体系等。根据目标任务,《规划》确定在下一代信息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深圳实现生物产业增加值77.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8%;互联网产业增加值66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新能源产业增加值108.45亿,同比增长11.2%;文化产业增加值262.10亿,同比增长18.5%。

今年上半年,新材料行业受到全球经济影响,深圳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在30%以上,但其他一些行业以强大的增势扭转了“颓势”,其中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节能环保材料增长40%,带動了深圳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上半年总体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9%。

深圳软件行业也受到了经济形势不佳、企业信息化投入缩减的影响,但深圳软件企业通过积极向云计算、移動互联网转型,在今年上半年表现也较突出。今年前5个月,深圳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78.01亿元,同比增长16.7%。深圳软件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大多数的传统行业。

集聚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圳高新区的数字也显得非常亮眼,今年前5个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34.6亿元,同比增长17.65%;总收入1297.93亿元,同比增长19.56%;工业增加值358.78亿元,同比增长25.53%。

今年以来,深圳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表示,近年来,深圳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重点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布局,高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举,创新型企业和项目不断涌现,各大行业发展速度只增不减。尤其是去年,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不同的速度快速发展,其中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产值增长达到38.1%,其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龙头企业加快扩张也推動着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上半年的关键词仍然是“增长”。公司一季度的营收就达到了96.479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季度增长21.8%,比去年同期增长五成以上。腾讯CEO马化腾在不久前表示,要把腾讯及其标志性的企业图案推向中国之外,走向全球化,公司将采用投资的方式收购海外企业,完成全球化布局。

在新材料行业,尽管个别企业业绩出现下滑,但大部分重点规划和发展的新材料领域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运行状态:长园集团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3%,热缩材料仍然保持着全国第一的市场地位,电网设备业务受益于智能电网的推进,近两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中国规模最大的采用废弃资源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体的企业格林美,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达40%;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竞争力第一位的贝特瑞、国内铅蓄电池上游第一位的铅冶炼企业中金岭南等,上半年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都在25%左右。

此外,通讯行业的华为、中兴通讯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速,在云计算、移動互联网方面的投入为企业开拓了新的增长点。互联网行业的另外几家知名企业A8音乐、迅雷,在下一代互联网方面抢占了先机。以华大基因、迈瑞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利器,一直走在国际的前沿。华强文化集团在国内外开疆扩土,引领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走向高端。

致力源头创新推動

深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源头创新。宝安西乡铁仔山下,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是一片繁忙景象,广东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深圳超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落户在此。光启研究院的超材料生产线正式投产后,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超材料小天线等光启创新技术产品将从这里诞生。

在南山区科技园,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里,又一个新的技术难题被攻克,它就是获得国家973计划的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降解冠脉支架项目。心血管支架是全球销量最大的单个医疗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就在中国,但可惜的是生产支架的原材料目前还完全依赖进口。在我国知名的医疗器械专家奚廷斐的带领下,北航科飞公司的研发团队突破了这一难题。有了这一成果,中国企业就诞生了能与国外企业叫板的冠脉支架品牌。北航科飞目前已投入第四代全降解支架的研发,今年下半年就可进入临床阶段,量产后有望在深圳率先产业化。

立足前沿和源头创新,成了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動力。超材料行业能够得以迅猛发展,生物医用材料这样的交叉学科能够诞生一项项世界前沿的成果,离不开深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懈的推動和支持。

深圳市近年在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不遗余力,今年上半年持续加大了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就在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公示了今年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对象,20个重点项目和15个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得资金,覆盖云计算、TD-LTE、LED芯片、人工角膜等前沿领域,获得资助的既有华为、金蝶、远望谷等一大批企业,也有深圳先进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孔雀计划”锁定高精尖人才

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于2010年10月推出的引进高技术人才的项目。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政策。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团队给予最高8000万元的专项资助,并在创业启動、项目研发、政策配套、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孔雀计划”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目标,以推動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根据“孔雀计划”,从2010年开始,深圳经济特区将在未来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创新,吸引带動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突出推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力争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创业创新活動活跃、海外高层次人才向往汇聚的国际人才“宜聚”城市。

去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孔雀计划”。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引才政策,深圳的“孔雀计划”对需引进的人才限定在高端领域或高新技术行业,要求团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掌握关键技术、对深圳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心团队。

第9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今年1月4日在两江新区果园港考察时指出,这里大有希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我理解,大有希望,就是这里独特的区位、重要的作用、已有的功能和良好势头。下一步,两江新区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六个加快,六个争当”。

一、加快建设大通道,争当枢纽点

两江新区将努力发挥机场、港口、铁路三大国家级枢纽的作用,加快发展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做大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水水转运、空铁联运。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投资282亿元的江北机场东航站区以及第三跑道全面竣工投运,可形成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飞机起降37.3万架次。依托果园港、寸滩港,建设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口岸,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扩大果园港开放功能,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开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进一步发挥进口水果、肉类和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功能,和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进口水果和肉类交易市场。 今年,我们将全力配合市和铁路方面建设渝新欧终点站团结村联接果园港的铁路东南环线,使欧洲的铁路逐渐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同时在果园港上方建设渝新欧铁路货运站场。

二、打造大产业,争当支撑点

“十三五”期间,两江新区将努力打造“311”产业体系:继续做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优势支柱产业。汽车达到30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300万台发动机产能,实现产值4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围绕“芯屏器核”力争实现3大显示面板、3大芯片制造与封装、3大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产值3000亿元;装备制造力争实现年产值1500亿元。

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核心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云计算及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终端、通用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

积极培育新兴金融服务业、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大健康及文化旅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城市配送及冷链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结算、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大数据、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等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三、构建大平台,争当聚辐点

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10个较大的平台。铁水公空物流平台,依托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枢纽,大力发展以仓储运输为重点的生产型物流、以大宗商品中转分拨为重点的货运枢纽型物流、以城市配送为重点的商贸服务型物流;保税平台,依托保税港空港和水港功能区,深化贸易多元化试点,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金融平台,依托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布局加工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等金融结算中心,加快引进金融总部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区;会展平台,依托西部最大会展场馆重庆国博中心,打造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鱼复开发区平台,打造整车和零部件品牌“10+N”的汽车生产基地、集研发、设计、销售、金融、人才等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龙兴开发区平台,打造通用航空与航空发动机等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水土开发区平台,打造“芯屏器核”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好照母山科技城,打造互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3D打印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云计算信息平台,建设好两江云计算中心,发挥好IDC(全国跨地区)、ISP(全国跨地区)、呼叫中心、多方通信(全国跨地区)等牌照作用,做强大数据产业;研发总部平台,在中国汽车研究院、中科院重庆智能研究院、轨道交通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重庆分中心基础上,再吸引一批科研机构、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争取建设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机器人智能装备研究院、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做强这10大开放平台,做好和争取好中新互联互通平台、中韩产业园平台、自贸区平台、中德产业园平台。

四、推进大通关,争当创新点

积极参与长江沿线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推动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通关服务标准化、流程优化、手续简化等改革,着力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通关环境。推进内陆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内地检验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形成具有内陆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检验检疫制度。

五、优化大环境,争当示范点

继续推进两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大部制改革、综合执法试点等,用好用活用足市政府赋予的市级审批权限。完善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特别是以近期市委市政府调整优化两江新区管理体制为契机,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政务商务环境。

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推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