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常遇见的心理问题

从目前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其通常具有自卑、抑郁、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

1.1自卑、悲观、抑郁心理

贫困生来自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生活比较俭朴,他们更容易计较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张扬个性,追求时尚的社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不仅在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上都弱于条件好的大学生,从而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肩负着父母的希望来到学校,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式不好,大学生找工作难,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更大,有些贫困大学生能够不怕辛苦,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和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但有些就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从而变得悲观,抑郁。

1.2敏感、多疑和过度自尊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自卑和抑郁导致内心非常脆弱、敏感、多疑。他们不愿被同学发现自己经济上的困难,害怕被同学当着“另类”看待,个别同学由于害怕同学嘲笑甚至放弃贫困生的认定。而且,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和看法十分敏感,常怀疑背后有人在议论自己,对于身边的人大都显示不信任。并且自尊心特别强,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如人的地方,更不愿让别人说自己家里穷,甚至有时会把一些善意的帮助看做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侵犯。

1.3焦虑和易怒心理

贫困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同学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家里贫困,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同时贫困大学生又缺少交流对象,压力不能良好的释放,只能不断累计在心理,这严重影响自身情绪健康,往往一些小事情都会使他们变得暴怒。这更加增加了他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使自己更加孤立,渐渐地,情况会变得愈来愈糟。

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2.1家庭经济贫困

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经济条件的不足,使他们这个群体在学习条件、消费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受到了限制。上了大学以后,他们往往带着之前家庭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与外面世界产生严重冲突,使得自己与周围的人产生落差,觉得自己落后于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由于经济贫困,使自己不能很好的在这个张扬个性的社会中展现自我,甚至产生自闭心理,主动疏远周围同学,使得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2.2资助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现在不少社会机构对贫困大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有些团体,利用其为大学生提供资助来大肆宣扬自己功德,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这大大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对于自己贫困更是特别敏感。这种大肆宣扬使得贫困大学生心理更加自卑,痛苦和抑郁。现在在各大高校都有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但是资助名额有限,资助金额也有限。并且在资助时,由于有些贫困生不愿说出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使得名额分配中难免有失公允。

2.3自身原因

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自尊心特别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有些是出于自卑不愿说出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他们认为家庭贫困是一种耻辱,使得自己无地自容。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事实,又缺乏努力工作改变现状的决心,使得有些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

3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对策

3.1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体系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经济贫困,所以我们首先要从经济条件入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体系。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各种助学金,助学贷款,入学绿色通道,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策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其中以入学绿色通道为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保障,各种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为贫困大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持,勤工俭学是培养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双手实现自我价值的品格,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

3.2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自强

经济上的贫困不一定能产生心理问题,优秀贫困生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自怨自艾,觉得低人一等,因为他们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他们有通过自己双手创造财富和改变命运的信念。我们应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在与人交流、沟通中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心胸,这也可以逐渐消解个人心理上的压抑、自卑的消极心理,进而形成自尊自强的性格。

3.3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3.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高校需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立融洽的班级氛围,大家对贫困生应该一视同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拉近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让他们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同时,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抵制拜金主义,减少消M差距造成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徐丽丽,谢荣秀,王正.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J].学园,2013(27).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而90后作为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1]因此, 90后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们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然而当社会正对他们前卫的思维、张扬的个性、另类的行为进行讨论时,他们的身影已前无声息地遍布高校校园,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和主旋律。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校园中的极端事件频发,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也只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足够的研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如自杀、伤害他人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的悲剧。本研究旨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和分析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以进一步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

二、研究对象及问卷

1、研究对象。通过微信面向全国大学生线上发放151份调查问卷, 一共收回131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回收率86.75%。其中男生47名,女生84名。大一的同学占58.02%,其他三个年级比重相当。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2、问卷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自评调查问卷”。除了基本个人信息,其他问卷问题均参考多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如《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等。个别问题则来自于当下时事热点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改编。

3、数据分析。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进行横向纵向的计较,计算出相应百分比。

三、分析与结论

1、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外,调查发现超过60%的同学表示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最大的挫折,其次为恋爱不成功和不适应宿舍生活。此外,父母的期望也会多多少少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还有少部分同学因和同学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感到有压力。

2、普遍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够满意。通过数据汇总统计,从一分到七分,多数同学给自己心理状态打分在5分左右。还出现少部分3分上下的低分。而敢于给自己打满分的同学则是少之又少。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樗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

3、 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深层次的反思。就拿一个小点为例,当问及“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哪些令自己不悦的地方”时,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局限于“无话可说,不熟“、”比较矜持被动“、”有时候找不到话题“、”被别人嘲笑普通话不标准“、”不爱跟男生说话“、”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适应南北方说话技巧与方式“、”表达能力不好”等浅层次、表面性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问题。比如“有时候会瞧不起别人,态度不太好,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下意识维护自己利益而拒绝别人一些请求”、“过于凸显自己”、“对他人不能完全信任”、“有时候会以自我为中心”。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在问卷中还出现了类似于“目前还没有”、“一点都没有”这样的回答。人无完人,在优秀的人也会存在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力度与深度不足。

4、缺少释放缓解压力的途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35.88%的同学在压力面前选择“顺其自然、自然调整”,8.4%的同学选择消极的“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仅有六成左右的同学能选择较为合适的途径,如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或是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群体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基本上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主动寻求各种心理调节措施去减少压力带来的消极后果。[3]

5、学习状态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方面。在回答“对自己目前专业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只有半数左右的人选择了“很喜欢现在的专业,会为此努力奋斗”,有38.9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学多少随缘”,其余的则选择了“特别不满意,不会为它太过努力的”。

6、对未来前景不够乐观。近三成的同学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61.07%的偶尔会感到担忧与困惑。当回答“当前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就业能力”时,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沟通和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选项所占的比重几乎相当。这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缺少多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信。

8、整体价值观与心理状态仍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近40%的人认为“感觉所有的人都很好相处,大家都很善良”。56.49%的人觉得“部分是好人,但总有那么几个让我讨厌的人”。在所有发放的问卷中无一人选择“感觉所有人都在针对我,我做什么都会被讨厌,而别人的做法我也都看不上”。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并不抱有敌意或是偏见,能理性地与人交往。数据显示,半数的同学偶尔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41.22%的同学则表示经常思考。很少部分的同学很少或未思考过。近97%的同学对服务行业(清洁工、服务员等)持尊重态度,认为也是一份服务大众的职业。这表明大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相关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4]因此高校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引导当代大学生向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问卷,大学生们表达出了部分自己的需求,学校可以以此为参考,转变方式更新手段,进行新事态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4):111-114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4):111-114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调查;症状自评量表

笔者对南华大学一二三年级中的2882名贫困生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南华大学1~3年级中的2882名大学贫困生和8337名非贫困生。贫困生中:男1800名,女1082名;一年级1195名。二年级1041名,三年级646名;平均年龄20±0.56岁。

1.2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确定研究对象。以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作为测量工具,应用《大学生心理测验软件》(5.0网络版,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研制),在校园网上进行团体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每位参加测试的学生独立回答,每份问卷答题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整个测试工作5天内完成。11855名1~3年级的大学生接受了调查,剔除不合格量表636份(占5.47%),录入统计资料的有效问卷数为11219份(占94.63%)。将家庭月收入<800元的2882名大学生(占25.69%)作为贫困生组,家庭月收入≥800元的8337名大学生(占74.31%)作为非贫困生组,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研究。

1.3 统计分析 数据用SPSS 15.0 for wmdow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检验方法为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分测评结果比较见表1。除恐怖因子外,贫困生的其余各因子分(包括总均分和阳性项目均分)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

2.2 男、女贫困生各因子分测评结果比较见表2。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敌对和偏执等4个因子分,男高于女(P<0.05或P<0.01);恐怖因子分,女高于男(P<0.01)。

2.3 各年级贫困生因子分测评结果比较见表3。年级间。贫困生的各项因子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二年级的各项因子分(包括总均分和阳性项目均分)均高于一年级(P<0.01);除敌对与偏执外,其他各因子分也高于三年级(P<0.05或P<0.01)。三年级贫困生,除阳性项目和躯体化外,其余各因子分也都高于一年级贫困生(P<0.05或P<0.01)。

2.4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各因子分≥3的人数及比例比较见表4。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7项因子分≥3的人数及所占比例贫困生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

2.5 3种不同家庭背景的贫困生各因子分测评结果比较见表5。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和其他因子分,农村贫困生高于城市贫困生(P<0.05或P<0.01)。阳性项目均分、强迫症状、抑郁、偏执和其他因子分,单亲家庭贫困生高于双亲家庭贫困生(P<0.05或P<0.01)。不和谐家庭中贫困生的各因子分(包括总均分和阳性项目均分)均高于和谐家庭中的贫困生(P<0.01)。

2.6 男、女贫困生3类心理诊断结果比较见表6。经卡方检验,男女贫困生间3类心理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贫困大学生”通常是指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并经学校认定的在校本科大学生。本文作者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发现以大学生家庭月收入<800元作为划分贫困生的基本依据符合实际情况,并与学工部经调查核实所确定的贫困生名单基本吻合。

调查表明,贫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存在中等以上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及比例高于非贫困生,与张静、李海星等的报道相符。在2882名贫困生中,“有明显心理问题,须尽快进行心理咨询”的656人(占22.8%),3类诊断在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男、女贫困生间有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与仲亚琴等的报道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异主要与男女两性生理、心理上的差别和社会角色不同有关,同时也提示:3类心理诊断标准与因子分差异不完全一致,两者的相互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

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一年级的贫困生好于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贫困生,三年级的贫困生又略好于二年级的贫困生,与刘彦报道不一致。这反映出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的1年内。由于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大,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可能滞后,从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向负向发展;随着学生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的逐渐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的落实。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又转向良性方向发展。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量表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 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

1.3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见表1)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

2.3 调查统计结果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 P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 P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 P

2.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 P

3 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 赵冰洁,陈幼贞. 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1):13~14.

3 王全道. 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1:51.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随着心理健康调查在高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关注,心理学相关调查以及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层出不穷。但是,单一的问卷测验或者重复性强的认知实验反应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与心理干预差强人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房树人绘画测验这种间接的路径。它从侧面分析与干预,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房树人绘画测验的信效度、实用性与可行性究竟如何?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房树人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信效度与评分基准

赵慧莉[1]等人对42名大二学生的研究显示房树人绘画测验评分基准在内、外向、神经过敏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较好,内外向、神经过敏、压抑、攻击性五个维度与大五人格量表的社交性、随和性、开放性与尽责性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张燕[2]通过将房树人投射测验与SCL―90结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后指出房树人投射测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结果与SCL―90相当,甚至检出率优于SCL―90。鲍谧清[3]等人则具体指出房树人绘画测试中图画占纸张比例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中内外向呈正相关,线条长短与笔墨浓淡变化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而人数多少评价标准与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中精神质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房树木意象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和效标效度,可以有效地筛查早年辍学的成年人、大学生运动员等特征人群,而关于心理相对正常的成年人的研究较少,关于大学生的研究集中在对房树人测验的介绍与应用方面。房树人绘画测验信效度与评分基准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房树人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绘画形式的房树人测验具有很强的团体游戏性,能激起团体成员的参与热情,引起成员的参与兴趣,特别是其中的成员分享环节更能激起团体促成的内心共鸣,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身心发展。因此,房树人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中被广泛采用。[4]

房树人投射测验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避免了语言沟通带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和阻抗[5,6],使来访者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事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感在作品中展现,便于收集信息,节省咨询时间,并且绘画治疗不受各项因素限制,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面性,易于实施;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提升他们对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提高。[6]此外,绘画测验对测量情绪情感、自我概念及自我同一性是有效的[7,8],因其本身的特点和治愈机制适合解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问题。另外,还有研究提出房树人投射测验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尤其是焦虑或躯体化、认知障碍等。房树人投射测验不仅缓解了有抑郁症状人员的抑郁情绪,也使被测验者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寄托了很高的期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当前现实情况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 存在问题的人数较多

根据2014年在我校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存在明显心理困扰需要进行干预的学生有4.5%,如果按照我校在校生近12000人来计算,则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群体就是540人,此外还有近0.7%的中度以上的问题者。

1.2 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

1.2.1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指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厌学心理、自我评价不当、考试失常、情绪失控。情况严重的还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1.2.2情感问题

亲情、友情、爱情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三个重要方面,常见问题有亲情淡漠、友情尺度把握不准确、爱情观迷失等,如何处理情感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1.2.3人际问题

人际问题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交往对象的不同,如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交往、异性朋友交往等,也有交往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日程中,常见的不良的心理有:自卑、害羞、嫉妒等,这些问题会带来人际关系不适应、人际状况不佳、社交困难、自我封闭等表现。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交际困难的大学生比交际良好者心理健康状况差,且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

1.2.4 适应问题

大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弱,挫折承受力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2.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它的的重点应该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围广但类型比较集中、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但是条件艰难的现状,只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并调动学生、教师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1 多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课堂、报纸、网络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面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全面系统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时应注意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要给予针对性的引导;②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上;③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讨论、心理训练、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所学知识;④对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要跟踪辅导。

编印心理健康教育报纸、刊物,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宣传栏,这些宣传形式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报纸、刊物、网络、宣传栏具有时效性、趣味性、针对性、延续性等优势,可以作为课堂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

3.2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大学生要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必修课增强广泛性,讲座、团体咨询具有针对性,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3 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少,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调动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层层参与、信息畅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3.1各院系、班主任是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动态的了解更为详尽、及时。经过培训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重点问题、典型问题、普遍问题,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 医学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大学生调查问卷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hanXi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hen Yong1.2 ,Du Xin’ai1 ,Xiong Yongmin1*

(1.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2.Shaanxi Energy Institute University, 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lear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Methods: The international UPI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health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1400 medicin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Shanxi Energy Institute University. Results: UPI showed that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 Ⅰ students who had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21.2% (292/1376),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Ⅱ students who may be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35.9% (494/1376) and the screening rate of class Ⅲ students who didn't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 was 42.9% (590/1376).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ere associated with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dmission volunteer satisfaction and so on. Conclusi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eriou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atisf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o launch specific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 Medical class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55-02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国际上高等院校广泛采用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用表。现阶段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医学生更是面临着就业的危机。此外,我国的医学高职教育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与社会上其他的普通高校在管理方法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相比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高职医学生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深造、恋爱、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1]。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UPI,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其对了解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制定教育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医学类大学生1376人,其中男生584人(占42.44%), 女生 792 人(占57.56%),男生平均年龄20.17 岁,女生平均年龄 19.78 岁;来自城市学生 322人(占23.40%), 来自农村学生 1054人(占76.60%)。

1.2 调查方法:采用UPI问卷调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医学类大学生1400人,在全校随机抽取42个班,以班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由不同心理咨询老师宣读指导语,讲解调查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当场独立笔答完成。现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376 份, 有效率为 98.28 %。

1.3 UPI分类标准: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是性别、年龄、家庭来源及录取志愿满意度等;第二部分由60个项目构成,包括身心状况的56个症状题, 其中8、16、25、26是关键项目;第三部分是辅助题, 了解被测者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评价及主要困扰的问题[2]。根据项目得分将受测学生分为Ⅰ类、Ⅱ类、Ⅲ类。第Ⅰ类学生:UPI总分≥25分;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项做肯定回答者;符合其中任意一项的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及心理治疗的学生。第Ⅱ类学生: UPI总分为20-24分; 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任意一题做肯定选择者;符合其中任意一项的为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需引起心理咨询机构注意的学生。第Ⅲ类学生:不属于第Ⅰ类、第Ⅱ类者为目前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1.4数据统计分析:以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以控制数据的准确性,用 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频数分布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大学生UPI总分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0-25分范围内分数的分布呈递增趋势,而25-50分之间呈递减趋势。提示调查对象的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或潜在心理问题(Ⅰ类学生筛选率为21.2%,Ⅱ类学生筛选率为35.9%)。应加以重视,及时疏导改善,严重时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2.2 大学生UPI筛选率: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大学生UPI筛选率结果见表2,Ⅰ类筛选率为21.2%,Ⅱ类筛选率为35.9%,Ⅲ类筛选率为42.9%。结果提示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3 不同性别、城乡差异和录取志愿满意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性别、城乡差异和录取志愿满意度对学生UPI调查筛选率影响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女生的Ⅰ类、Ⅱ类筛选率均高于男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6 p0.05);不符合志愿学生的Ⅰ类、Ⅱ类筛选率明显高于符合志愿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7 p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学生Ⅰ类筛选率为21.2%(292/1376),略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有心理障碍的20.23%[3],提示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需进行心理治疗,并将此群体作为重点监测人群。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Ⅱ类学生,应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发现医学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性别、城乡差异、录取志愿满意度等因素有关。从性别上看,女生的Ⅰ类、Ⅱ类筛选率均高于男生。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很多,可能与女生不善于表达、情感细腻、性格等有关[4]。从城乡来源来看,来自城市或乡村的学生UPI筛选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目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状况有关。从录取志愿的满意度上看,不符合志愿的学生Ⅰ类、Ⅱ类筛选率明显高于符合志愿的学生,提示录取志愿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因为达到理想的奋斗目标, 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则近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而产生心理障碍[5]。

4 建议

4.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建立三级网络机构体系,一级网络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二级网络为各系党团工作站、三级网络为班级心理委员。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其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高职医学类新生入校后,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筛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分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两类,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后,定期进行约谈、随访观察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

4.2 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

要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目前医学高职类院校专业的心理教师人数极少,拥有心理咨询资格的老师不多,主要心理咨询工作仍以心理疏导为主,对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具备专业的解决能力。建议对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学习尽快获得大学生心理咨询资格。另外应该同专业的心理咨询学校或咨询机构合作,使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专业规范、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4.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心理健康宣传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讲座,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医学生特点应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主题心理健康讲座,正确引导高职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除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从而将以往的被动心理咨询局面转变为主动心理咨询,使心理问题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至于将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狄霜梅.医学类告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促进措施研究[J].科学文化,2013,4(240):190-191.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R].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8-349.

[3] 秦.高职新生心理委员UPI测查分析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15(1):85-87.

[4] 刘畅.基于UPI量表的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差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5):155-156.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贫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占高校总人数5%的特困大学生们,是这个年青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部分。长期的经济拮据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情感丰富但又敏感脆弱。另外,又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必须重视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好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廊坊高校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河北省大部分学校将高校贫困生的标准定在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特困生为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120元。通过对廊坊地区几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特困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家庭。仅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每年17%的在册特困生性格比较内向;64%的特困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远离同学;12%的特困生不愿说出自己贫困的状况;58%的特困生认为大学学费使他们感到贫困;28%的特困生对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大多数特困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努力,积极上进,有的还多次获得奖学金。但也有旷课、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因此,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解决这些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除他们的“精神贫困”,使得特困大学生能够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1.自卑心理

自卑感往往是在自尊心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出现的反应。特困家庭学生自卑心理往往是因为:经济的困难而由此产生了自卑。一些低年级特困家庭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参加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自卑,而高年级特困家庭学生,发现自己面临毕业,对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太少,在就业前比别人缺少“资本”而感到自卑。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个别的甚至会有绝望轻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焦虑心理

特困家庭学生大多有压抑、浮躁的心理,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候过于敏感,与宿舍同学发生争执就发怒,影响了同学之间团结;有的同学整天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当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郁郁寡欢,情绪低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3.自我封闭

生活上的困难对特困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经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导致自闭、自贱、自我鄙视,自己否定自己,缺乏生活的积极性;不愿主动与人沟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强的自尊,情绪和情感上很容易产生波动,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

4.沟通困难

他们大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社会交往能力差。在心理上他们想得到周围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有很强的心理需求,但却不愿意主动向大家说出自己的情况,害怕别人瞧不起,所以就会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由于受经济局限,生活上难以“洒脱”,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使其觉得“矮人三分”,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

5.依赖心理

在面对家庭困难时,有的特困生总是想依赖学校和社会,缺乏自强自立精神。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有85%以上的特困生递交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申请书。一方面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以一定的资助,一方面又依赖于此,坐等机会,而不是主动想办法。

二、对高校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讨

在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心理贫困”。针对这一新问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力求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充满阳光。

1.创设良好的环境。应该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让特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去除消极影响。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50名来自各年级和不同专业的特困生中进行问卷形式的抽样调查,8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环境对于良好心情的培养非常重要。

2.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一,精神上要自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满爱心仔细地倾听,排解除他们心中的苦闷。要让他们明白:贫困并不是耻辱,耻辱的是在贫困面前抬不起头来。教育他们珍惜生活给予自己的这份厚爱,甩掉包袱,挺起胸堂,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生活上自立。教育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走勤工俭学、自食其力的道路。建立健全与勤工助学挂钩的解困运行机制,设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教育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勤工俭学的关系,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自立意识。

3.培养阳光的心态,笑对人生。引导特困生认识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要遇到坎坷和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去对待。重要的是应该如何战胜困难,使它成为财富。应该开心对待每个人,平淡看待每件事,微笑去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保持平和的心态,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培养能力,为以后报答祖国、回报父母、感恩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总之,大学生活是影响每个特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在培养特困大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全体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特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发挥特困生的自尊心,注意多表扬、少批评,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逐渐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大学生;运动处方;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76-04

目前,国内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而对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的却很少,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的干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个别心理干预效果研究上,缺少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在国内,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干预来考察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关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就更少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是结合心理学,研究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什么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课题组教师所在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为定点单位,从中选取该课题组教师所执教的2011级健美操选项课319人,使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筛选出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图书馆查阅2005~2011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书籍13部,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期刊、学术论文46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宋文丽老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石建慧老师、黑龙江科技学院刘宏辉老师等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听取专家想法建议,并对运动处方设计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1.2.3 心理测量法 本课题组使用国际通用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被试筛选。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0-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发放问卷319份,收获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8%。经前测发现强迫倾向有12人,躯体化24人,抑郁倾向20人,人际关系不良倾向32人,焦虑倾向13人,偏执倾向6人,敌对倾向7人,恐怖倾向14人,精神病性倾向7人。先将312人进行测试,进而再将这些具有倾向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经过5周的实验处理后,再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考察其心理健康倾向是否发生变化。

1.2.4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健美操运动处方模式对被试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时间为5周),测量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记录统计,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O-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为运动处方设计详情。

1.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统计记录的调查数据进行样本分析,使用SPSS 11.5对两组被试实验后的SCL-90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的效应。

表2显示了通过5周的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被试在SCL-90上表现的t检验分析。SCL-90的后测分数表明,经过健美操处方锻炼,具有实验组被试的不健康心理倾向得到缓解。针对各项目上实验组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分析表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具有显著效果,而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几项不良心理倾向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则改善不明显。

2.2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现今大学生时间与书本为友,而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严重缺少,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连自己班的同班同学名字都不知道,容易心情低落,看到别人穿着华丽或是成绩优秀,再或是在某些活动或比赛中表现突出,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心理,总是妄想自己能够巨人、美丽、受关注,在别人面前撒谎或夸大自己,而在各科考试前夕又精神紧张,神情低落,甚至胃痛或是其它身体疾病产生,容易产生恐惧,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害怕自己会发疯,做出不道德行为,看到女生穿着性感和对女生寝室总是做出偷窥行为,甚至去偷女生晾晒的内裤和袜子,容易受到情伤,产生自杀的倾向。针对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5周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本课题的健美操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焦虑因子特征,注重个体需要,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并通过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心灵的桥梁,鼓励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状况,例如在分组练习部分中,5人一组合作练习这个项目可以使得学生建立一个小的社交群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小组内互教互学这个项目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改善抑郁症状;创编队形项目可以提供一个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脑中各种舞蹈片段,从中截取和搭配,并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和创编能力,改善偏执症状;“华山论剑”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让学生感觉自己想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勇于打擂、保擂、败擂,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受挫的精神,改善焦虑症状。

第二,针对强迫、躯体化因子特征,注重音乐的功能,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旋律。健美操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一般情况它都会选择曲调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伴奏,它是为了让训练者在音乐节奏气氛的烘托下,将训练者逐渐地带人运动状态中,然后随着音乐节律,激发训练者的情绪,使之始终保持饱满精神、情绪激昂的状态,将几个或几十个动作一气呵成完成。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培养起良好的韵律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动作的掌控力和协调性,极大的改善心理状态环境,健美操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在集体练习中选取例如“中国好声音”里面吉克隽逸的Halo、张玮的High歌、丁丁的爱要坦荡荡、黄鹤的Rolling In The Deep等现今最受大学生所关注和喜爱的歌曲。

第三,注重健美操的美育作用。健美操运动过程就是一种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它要求训练者在准确、舒展、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下,由固定或自由创编的成套动作组成来展现艺术的“健、力、美”,它的表现效果是塑造出具有激情、刚健、优柔、敏捷、粗狂、细腻、富有青春活力的动作展示,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能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健美操这项运动有一特点就是可以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官动作技术,并提供空间去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这项活动的主人。

第四,本健美操运动处方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因子的改善效果一般,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实验历时5周,时间较长,而学生在非实验时间的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做出健美操教学就是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变的原因的结论。而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作用的机制及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健美操运动具备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功能;其次,本课题组制作的运动处方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实验后,受实验对象在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中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适合加入到体育教学课改项目中;第三,科学的认知健美操运动教学中的情感功能、音乐功能、美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合理搭配运用,将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