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erp技术论文范文

erp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erp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erp技术论文

第1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管理学科,在会计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由会计学科本身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会计实习,是多数高等工科院校所采取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数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指导老师担心出现账务处理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的会计资料,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校外会计实习收效甚微;此外,各高等工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建设来讲,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搭建实践教学硬件平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会就业岗位却相对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入了“就业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人才都提出了全新的高标准的素质要求,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而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型人才。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示,它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更是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就必须通过综合的技能培训,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笔者认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会计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晓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的经济法规,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等工科院校在制订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目标明确、整体优化;基础牢固、加强实践、增强适应性;保证质量与体现特色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提高;营造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良好的空间等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学科基础课教学平台、专业课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的课程构架体系;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情报检索以及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等素质拓展类选修课,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跨学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参加创业大赛、体育比赛及各种文娱比赛活动,课外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课外参加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符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科学地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笔者建议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培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

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验和基本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运筹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软件与应用、电子商务、OA系统高级应用与开发、经济预测与决策、管理会计和计算机会计等课程实验,穿插在第一至第七学期的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这些课内实验的组织,使计算机课程四年不断线。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是以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实训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OA软件基础应用、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中级会计学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财务分析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除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全部安排在第八学期以外,其它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都集中两周时间来安排,使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

(三)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分散安排在第一至第八学期。

三、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OA软件基础应用》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OA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文字处理、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手工账务处理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基本的会计工具;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和要求;掌握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与要求;掌握基本会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熟悉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掌握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的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核算;掌握借款、税金以及其他流动负债的核算;掌握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的核算;熟悉各项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掌握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掌握收入、费用及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熟悉利润表的结构,掌握利润表编制方法;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结构,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学年论文》是针对会计学专业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指导老师结合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论文选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确定研究提纲、进行分析研究、完成论文。其中一周进行选题、资料收集、论文提纲的确定,一周时间进行论文写作。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

《ERP课程设计》包括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对企业战略和关键成功因素有清晰的了解,学会运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业务的决策和运营,增长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改进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学会使用资金预算、财务数据处理、财务信息分析等工具跟踪企业运行状况,并树立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观念。

《财务分析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该课程设计要求结合ERP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模拟公司数据”以及“财务分析”课程,运用EXCEL等软件,建立财务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财务分析报告。

《企业调查》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就近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的现状;调查了解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调查财务软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情况。通过企业调查,使学生掌握企业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实习。通过实习,熟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收集相关材料。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应结合本学科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大纲的拟定、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等工作。

四、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实施,各高等工科院校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

校级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满足各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实践教学的要求,如语言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物理实验中心等。校级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应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强化基础训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满足相同学科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如经济管理信息中心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中心实验室和电子信息中心实验室等。学科基础平台应重点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受益面大的学科基础实验室。

专业实验平台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实验中心等。

(一)会计手工实验室

会计手工实验室主要安排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验。各高等工科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1.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也就是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计算成本、利润到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系统操作。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2.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也就是将会计手工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及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

(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安排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验,包括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全部课内实验。《管理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以解决管理会计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介绍、应用Excel工作表解决管理会计相关问题所涉及的常用公式、函数、分析工具等内容,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Excel工作表”的功能以及解决管理会计各种问题的技能。《计算机会计》课内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的实验指导书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在指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环境下,上机操作,完成凭证录入、账簿数据生成和打印报表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流程,感知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掌握记账和报表输出等基本的操作技巧,并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和处理。

(三)ERP实验中心

ERP实验中心主要安排手工环境下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开展主要是针对一个模拟企业,把该模拟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主体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第2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ERP系统;会计;财务管理

一、ERP系统的管理思想的引入

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美国著名的Garter Group 公司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提高企业资源效能为系统思想,为企业提供业务集成运行中的资源管理方案。ERP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一套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ERP系统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它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制造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实现了企业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对企业而言,它不仅是一套系统,更多的是管理思想的体现。

二、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规范化了企业财务管理。在ERP环境下,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实现了实时跟踪功能,每一笔整体业务的发生都能够立刻反映出来。并保证财务部门与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的规范化信息,保持良好沟通。(2)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ERP系统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的各种营运信息,ERP系统能够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使用财务分析模块,能够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这就大大缩短了企业进行决策的时间。(3)确保了财务管理的实时性和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为了确立竞争优势,必将更加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质量、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迅速在降低的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管理决策必须实时性。

三、ERP系统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1)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构成。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等。(2)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它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

四、ERP系统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1)ERP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ERP是一个复杂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者必须熟悉系统设置、使用程序、查询方式以及报表外传等技术。ERP系统中的财务部分将企业的需求定位于财务系统而非账务系统,其账目结构的设置、财务流程的处理、接口的设计、报表需求的定义,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实现了财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非凭证,其财务部分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这必然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采集和处理财务信息;对于所发生的全部业务,不管是财务的,还是非财务的,都由业务部门直接处理,将有关的数据存储于服务器上,其他部门可共享使用;采用标准成本核算;改变了会计传统的工作方式,使会计工作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记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使会计对企业资金链能进行实时控制,太高财务管理的质量。(2)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务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全球化;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全面、更及时的信息;可以实现财务管理中的集中控制,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ERP系统改变了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Abstrac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 of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ERP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 it’s success rate, the paper establishes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model from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hen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SEM analyzes the collected data and verifies the hypothes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knowledge ambiguity has negative effec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Except network scal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absorptive capacity, contact strength, density and centrality of network generat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herefore, enterprises should keep frequent and close contact with software vendors enhance both knowledge transfer intention. Meanwhile, enterprises shoul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contact and maintain the modest scale of network to improve both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ERP project.

【P键词】社会网络分析;ERP;知识转移;结构方程模型

【Keywords】SNA;ERP;knowledge transfer;SEM

【中图分类号】F224;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05-05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ERP来整合资源,合理配置人、才、物各种资源,全面管理产、供、销各个环节,来提高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然而,ERP项目实施的本质是一个知识转移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只是完成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只有知识转移网络中各成员协同合作,才能保证顺利地完成知识转移[1]。社会网络特性如何影响ERP项目实施中的知识转移绩效?知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个体特性与网络特性是如何联系的?这是研究者和企业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2 研究假设与模型

2.1 研究假设

2.1.1 知识的特性与知识转移绩效

Reed and DeFilippi认为知识的模糊性产生于要转移的潜在知识的内隐性、专属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的同步效应[2]。张玲玲在研究软件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时,提出知识的依附性、抽象性和系统性与知识转移绩效负相关,而知识的可表达性与知识转移绩效正相关[3]。

尽管知识的模糊性有助于保护知识免遭竞争对手的模仿,但同时也阻碍了知识在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转移[4]。解释和理解特定的知识及其来源要花费时间,这会影响知识的成功转移,而ERP项目实施中,不管是软件供应商提供的ERP知识,还是实施企业提供的业务流程知识,大多都是复杂的隐性知识,需要边干边学才能获得。论文将知识的广泛、复杂、抽象甚至模糊的特性用缄默程度来概括,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的缄默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2.1.2 知识发送方特性与知识转移绩效

知识发送方的发送意愿决定了所转移知识的质和量,只有发送方拥有较强的发送意愿,知识转移绩效才有可能更好。知识发送方的发送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对知识的编码能力,知识发送方的发送能力越强,就越能清楚地表达所要转移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转移。ERP项目实施中,软件供应商需要向实施企业提供ERP知识,而实施企业又需要向软件供应商提供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知识,所以双方的发送意愿和发送能力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知识的成功转移,尤其是软件供应商的发送意愿和能力直接影响到知识转移绩效和ERP项目的顺利实施。故论文提出如下假设:

4 数据分析和模型的验证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大多数是关键用户和实施顾问,分别占到24.3%和22.3%,其次是高层管理者和项目经理,分别占到12.6%和9.2%。企业的规模以大型和中型企业为多,分别占到32.0%和27.7%,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的企业中实施SAP的比较多,而SAP软件大多数都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解决方案。被调查的软件供应商中,SAP和用友的比较多,分别占到26.2%和22.8%,其次是金蝶、Oracle和IBM。

4.2 量表的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或量表工具所测得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量表的信度越大,则其测量标准误差越小[5]。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题项的因子载荷α系数最小的为0.764,高于0.7的标准,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理想。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的系数均在0.8以上,表示测量指标间存在较高的内在关联性,模型的内在质量佳,因此各题项全部保留。

4.3 量表的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能够测到该测验所欲测心理或行为特质到何种程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量表的效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所有量的KMO值均大于0.7,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均达到0.05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0.000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当代行为与社会领域量化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它融合了传统多变量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与“线性模型之回归分析”的统计技术,对于各种因果模型可以进行模型辨识、估计与验证[6]。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测量模型的矩阵方程式表示如式(1):

其中,ε与η、ξ及δ无关,而δ与ξ、η及ε也无相关。?撰X与?撰Y为指标变量(X、Y)的因素负荷量,而δ、ε为外显变量的测量误差,ξ与η分别为外衍潜在变量与内衍潜在变量,SEM测量模型中假定:潜在变量与测量误差间不能有共变关系或因果关系路径存在。

结构模型的方程式如下:

εi 为残差值,表示依变量无法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在测量模型中为测量误差,在结构模型中为干扰变因或残差项,表示内衍潜在变量无法被外衍潜在变量及其他内衍潜在变量解释的部分。

论文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软件对提出的假设和模型进行了验证,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中,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规准适配指数NFI、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PNFI没有达到标准,因此模型需要进一步修正。由于网络规模和吸收能力的路径系数比较小,且C.R.检验统计量的值小于t值1.96,所以删除网络规模对吸收能力影响的路径。误差变量e1和e13,e5和e9之间的修正指标M.I.都比较大,所以增列e1和e13,e5和e9之间的共变关系。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路径分析结果和拟合指数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从以表3、表4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95,且C.R.值都大于1.96,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拟合指数都达到了模型适配标准,表示模型适配度良好,修正因果模型图可以被接受。

5 研究结果与结论

通过对提出的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后,论文得出如下的研究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ERP项目实施中,知识的缄默程度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阻碍ERP项目实施中的知识转移;发送方的发送意愿和发送能力,接收方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都与知识转移绩效显著正相关;软件供应商和实施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度、网络密度通过双方的转移意愿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中心度通过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发送方的网络规模越大,发送能力越高,知识转移绩效也越好,但是,接收方的网络规模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因此,企业在实施ERP时,应重视培训、现场指导等活动,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应尽可能和软件供应商保持频繁且密切的联系,以增强双方的知识转移意愿,提高知识转移绩效。同时企业应保持适度的网络规模,提高网络中心度,以提高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保证ERP项目实施中的知识快速有效地转移,从而提高ERP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毛基业,王伟.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不接轨以及调适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12,8(3):147-160.

【2】Reed, R. and DeFilippi, R. J. Causal Ambiguity, Barrirs to Imit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5, 88-102.

【3】张玲玲,汪寿阳.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流程与知识、最佳实践的传承途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Coff, R. Coff, D.and Eastvold,R. The Knowledge Leveraging Paradox:How to Achieve Scale Without Making Knowledge Imitabl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2):1-13.

第4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ERP;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

一、引言

ERP的发展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自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第一次提出ERP的概念,ERP就成为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之后系统观的ERP概念研究也指出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并且集合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有效计划与控制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以看出,计划和控制是ERP的重中之重,而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估也是在对计划的监督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又建立在计划的基础上,所以,计划就成了ERP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出发点。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所组成的管理过程,是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同样是由计划开始,控制同样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同时,在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ERP和全面预算管理也存在可以整合之处。然而,由于ERP系统业务处理的瞬时性以及全面预算管理计划的不可变性,财务计划的执行和控制就比较困难,如何在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ERP的“三维”模型

从系统观的ERP概念可以看出:供应链、资源和计划是ERP的三大主要要素,而企业是供应链的最小单元,因此可以用企业代替供应链。而ERP系统就是在企业的基础上,将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以,在ERP中,E(企业)、R(资源)和P(计划)是三个相互交织而又具有独立意义的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建立的ERP系统的“三维”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对E(企业)、R(资源)、P(计划)三个维度的分析如下。

第一,E(企业)维强调ERP系统是以一条经营过程中的相互关联的各方,如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网络等集合而成的供应链为载体。ERP系统以核心制造企业为轴心,把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伙伴看成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通过信息的快速共享和有效传递,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最终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第二,R(资源)维突出ERP系统管理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现有的资源。ERP系统通过数据结构的统一,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企业间及企业各个不同部门间的迅速传递和实时联机处理,达到对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集成,保证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上和核心制造企业内部流程之间的同步记录、同步传递和数据一致性,并为合理调配、控制、利用供应链上资源提供保障,从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资源管理的全面高效率。

第三,P(计划)维是ERP系统的核心维,也是ERP系统进行资源管理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和目标。在整个供应链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业务计划实现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在信息流上的同步共享,又以与业务计划同步实时生成的资源计划对制造企业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实现业务流与资金流的传导;它体现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和事先计划与事前控制的思想,即在ERP系统中,企业必须把计划作为最重要的标准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没有计划就不能动用企业的任何资源。

综上,在ERP系统的“三维”模型流程图中载体是供应链,轴心是核心制造企业,主线是信息在供应链上实时有效的传递,主要通道是计划,关键是对供应链上资源进行合理共享与利用,目的是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总体价值最大化。可以说,ERP系统产生的源头是供应链管理,而管理的高级阶段就是对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实现有效控制。

三、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由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所组成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将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与资金流整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的管理系统,是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战略目标管理。以核心制造业为模板,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此时确定的目标应该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包括具体的市场份额、财务目标和产品目标,在此只研究财务目标。财务目标的确定应在以前多个(通常是三个)年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所拥有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确定的。此财务目标的确立,应以服务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前提,以可实现性为必要条件,应由财务部门提交董事会讨论,最终表决产生。

第二,成立预算小组。此预算任务就是一个项目,具体的管理就是项目管理。此时要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就是预算委员会或预算小组。预算委员会的成员组成问题对预算编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算委员会必须由总经理或者监事会成员任主要项目负责人,各个部门(如财务部、采购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等)的负责人必须参与。同时,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全员参与,这也是全面预算的真正内涵,各个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任何一个部门目标的实现都要考虑到相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在公司总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完成预算编制。

第三,具体预算编制。其编制过程与实施ERP的企业内部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递过程很相似,ERP是从销售计划做起,然后是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和采购计划。而全面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两种: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结合目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使用最为普遍,而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和上述ERP内部企业流程基本吻合,这就为ERP和全面预算的整合提供了实际运用中的支持。和ERP计划类似,具体预算的编制如下:

(1)编制销售收入预算。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采用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的方法进行编制,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财务目标中对于本年度销售收入的实现要求。

(2)编制生产预算。采用以销定产的预算编制方法,在以上销售收入预算编制完成的基础上,编制生产预算。在编制生产预算的同时要和销售部门做好沟通,及时协调出现预算完成困难的地方,及时解决。

(3)编制料、工、费预算。料、工、费的预算以生产预算作为蓝本,同时考虑下年度的通货膨胀预期、供应商状况以及员工工资增长幅度。

(4)编制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在销售收入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此预算要有灵活的收账和付账政策,在保持资金回流顺畅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拖延应付账款给付时间,从而降低资金占有成本。

(5)管理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预算,在以上预算编制完成的情况下,管理部门要根据以上预算预计要做多少辅助工作,要有多少管理费用发生。

(6)投资筹资预算。在所有预算编制完成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可以得出下一年度有多少资金收付,进而对如何以最低成本筹措资金,以最高收益率得到收益进行预算编制。

第四,审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是将各部门的预算整合在一起,查漏补缺的最后过程,要认真对待。在以上预算的基础上,完成三大报表的编制,然后和公司的总体财务目标对比,查漏补缺,直至和财务目标的温和度最大,方可下发预算执行。

从上面典型预算编制过程可以看出,预算编制是环环相扣的,这本身提供了一种内控的先天环境。

预算的执行,需要有预算委员会的监督和考核,这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圆满完成的有力保障。

(二)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

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研究由来已久,罗小明(2010)在其论文中从ERP和全面预算管理在计划和控制的统一性、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论述了这种整合的可实现性。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模式如图3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糅合,而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计划与控制的统一性。ERP和全面预算管理都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以计划为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同时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控制,保证计划的完成。

第二,计划流程的吻合。ERP在企业内部从销售计划到采购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流程的主要流程吻合,而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费用和投资筹资预算等又和ERP的附属流程计划(如人力资源计划、设备计划等)吻合。这种流程的吻合性保证了两者在流程上整合的可能性。

四、基于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

许道林(2008)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两个层面:会计基础工作层面和经济活动层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殊性,将内部会计控制分为三个层面:会计基础层面控制、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一)会计基础层面控制

除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准则建立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等基础工作外,由于ERP系统的特殊性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在会计基础层面的控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账号密码的管理。由于ERP系统对于不同的操作人员赋予了不同的权限,不同的权限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业务进行处理,因此做好账号密码的管理工作对于分清权责十分重要,这和手工条件下不相容职务管控的思想相一致。同时,由于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企业ERP系统多采用局域网络,所以建议各操作人员定期更换密码,切实保障账号安全;2.尽量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全面预算过程中,预算编制完成之后,预算指标下达问题是执行好预算的重要前提,过于冗长的组织结构会导致信息传达不顺畅,从而给预算执行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建议企业采用尽量扁平式组织结构。至于集权还是分权,视企业文化而定;3.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会计预算工作,这是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也是全面实施ERP的必需条件。

(二)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也就是计划中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从上述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来看,各个预算之间是环环相扣的,这种集成化控制环境给企业节省了用于后续控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专用型的ERP系统是在通用ERP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而开发的,在实施过程中,会用到企业往年的数据进行调试,其过程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在经过图3所示的整合后,这两种事前控制就会结合起来,彼此的优势会更强,而彼此没有考虑到的事前控制也会得到弥补。

这种全面财务预算和ERP系统的融合,可以在结合市场预测的情况下,配合企业总体目标,产生预算年度经营数据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实施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事前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所编制预算的可实现性,如果预算编制偏离实际目标过高,那么以后无论如何努力经营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计划编制时一定要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采取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预算年度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三)事中控制

事中的控制也就是执行中的控制。在完成年度预算经营指标编制之后,企业可以基于ERP系统信息技术的瞬时性,建立一种预警机制:1.当实际的经营状况和ERP系统中存储的预算指标吻合或者在其允许发生偏差的范围内时,视为正常运行;2.当实际的运营情况和ERP系统中存储的预算指标发生的偏差超过允许偏差时,ERP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如资产负债率超过预算指标、管理费用超支等,并给出造成该偏差的根本原因,如资产负债率超过预算指标的原因是权益下降还是负债过多,负债过多的情况下是短期负债还是长期负债过多?如果造成此偏差的根本原因是不可控因素,如市场因素,则调整ERP预算指标,继续下一期的控制;如果是内部管理经营问题导致的,则纠正经营管理方案,如此进行循环控制。年末,在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偏差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论

从系统观的ERP概念出发,构建了ERP的“三维”模型,并对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控制的关键是P(计划)。在阐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给出了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模式,确定了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根据确立的ERP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分别从会计基础层、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三个层面给出了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其主体思想是:首先,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运用ERP的计划管理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其次,依据该指标体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在产生较大偏差的情况下,利用ERP的计划管理系统,快速重新修订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并依此改进控制;最后,通过ERP系统对年度计划指标数和实际发生数进行分析,并依此进行合理考评。

【参考文献】

[1] 张同健.我国企业ERP实施成功因素经验性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0):1.

[2] 王少君.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评价与决策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1-42.

[3] 罗小明.基于ERP的A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8-29.

[4] 吕华.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2):135-136.

[5] 陈志祥.我国企业ERP系统实施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2):59-61.

第5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ERP系统的应用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存在种种风险。企业要对风险有充分认识,在整个ERP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实施ERP系统前期的可行性分析,避免ERP选型风险,避免ERP实施风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提高ERP系统的实施成功率。

ERP系统集成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一个完整的ERP系统亦即是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制造、分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的集成。这种集成能使企业多方受益:对竞争压力和市场机会的迅速反应,灵活的产品装配,减少库存以及更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但是在我们看到ERP实施的巨大利益之时,应当清楚地认识,ERP系统的应用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存在种种风险。目前国内众多企业都在实施ERP系统,但成功率并不高,多数原因是对ERP系统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实施前和实施中缺乏对风险的控制。因此企业有必要对风险有充分认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提高ERP系统的实施成功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提高对可行性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ERP是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困难多,它涉及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涉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从我国ERP实施看,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ERP实施前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对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仓促上马,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可行性分析,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比如企业的的产品必须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领导班子富有改革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一致,对ERP承担责任;企业管理基础扎实,人员素质较好,数据完整可靠;管理人员同计算机人员密切配合,有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有严格的工作纪律和制度;是否有较大的资金支持等。做好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它是ERP实施成功的基础。

二、规避选型风险

目前,国内外ERP系统的软件供应商近百家,有国内、国外的,有完整的不完整的等,而顾问公司更多达数千家。因此,选择适当的ERP系统软件和顾问公司是降低整个ERP系统应用风险的起点。

大部分国内企业往往对其自身的实施需求、各种ERP系统软件的特点及适用性了解不足,尤其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案选择方法与手段,从而造成选型的盲目性,增加了项目的实施风险。

选型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还是自行开发。自行开发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但是这种方式的风险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开发商是否有足够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发周期长,系统在功能方面不能形成规模,从而充分满足整个企业管理流程的需要;系统维护和扩展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系统运行维护跟不上等。

企业选择购买商品化软件,也会遇到选型的问题,同样会存在风险,比如系统功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流程需要;软件供应商是否有足够的服务支持;软件系统的规模过大,实施难度大;软件供应商缺乏自身或合作伙伴的实施支持能力;软件系统过于复杂,用户员工的计算机应用素质较低,难以实现知识转移等。

规避ERP系统选型的风险,最有效的就是在考虑企业的行业、业务流程等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最适合企业开发方式或ERP软件系统,如果选用商品化软件,该软件系统应该是完整的、系统的和成熟的。

三、规避实施中的风险

ERP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公司业务流程、人、财、物等方方面面。在实施中应该认真采纳“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试点,持续优化”的实施策略,并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推进项目。

在具体每一阶段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重要的控制风险的因素:

1.企业高层管理的强力支持。如果企业高层不能清醒认识实施ERP的目的和风险,就不会注入足够的资源参与到项目中,不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参与项目的各种重大决策,不会为ERP项目营造足够的声势使全体员工在意识上做好迎接管理变革的准备。

2.业务部门积极参与,项目资源投入充分。很多企业在ERP项目早期会把它当成是IT部门或企划部门的信息工程项目,项目小组通常只由IT人员和咨询顾问组成,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这样导致的后果是项目周期的拖长和总体资源的浪费。因为IT人员缺乏业务背景和决策能力,而顾问对企业的了解较少,项目小组的工作结果往往不被业务部门接受,而且项目的决策周期通常很长。业务部门的充分参与,使项目组有足够的授权,不但可以使项目中问题的决策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整体更早做好迎接管理变革的准备。成功的企业都为项目投入极大的资源,如联想集团建立了一个80人的项目小组,使项目推进得以顺利进行。

3.企业与咨询方的密切合作和相互理解。任何把ERP项目当作是咨询方的项目都会导致不成功。原因是咨询方不可能对企业有深刻的了解,也不可能为企业作决策。咨询方的主要责任是向用户提供管理改进的建议和技术支持,以及知识传递。企业只有把ERP项目真正当作自己的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咨询方的作用和实现自己管理变革的目标。

4.内部沟通要充分。由于ERP实施通常要涉及企业的相关部门,而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小组,内部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顺畅的沟通可以提高问题处理和决策的效率。

5.充分的用户培训。使用ERP系统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员工现有的操作方式或流程。如果在系统投入使用前不对用户进行充分的培训,将直接导致大量数据错误或操作错误。

第6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erp;培训;培训体系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进行科学地计划、管理和控制。erp系统蕴含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施erp是对企业组织体系、业务流程、管理程序、经营效率、资源分布和利用等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升的过程,是对传统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可以有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精益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2010年以来,随着县供电企业上划工作的开展,加强和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成为电网集团化运作的一项重大课题。erp项目是覆盖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设备和项目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的管理系统,蕴含着国际一流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解决方案。通过实施erp系统,转变传统的管理行为和习惯,优化流程、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增强企业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提高管理的效率、效能与效益,提高依法治企水平,促进县供电企业健康发展。建设erp系统并以此为手段整合供电企业各层级的管理,建立省、市、县一体化运作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规范县供电企业管理的目标。

一、项目培训的意义

erp项目是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彰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erp项目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而非单纯的技术项目。erp项目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知识综合性强、实施时间长、参与人员多。

县供电企业数量众多,管理模式和水平差异很大,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上划后由原来的代管转变为全资子公司,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上必然要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县供电企业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不单纯是信息化建设项目,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优化,需要对企业资产、财务等数据进行细致、精准的清理和核对,涉及部门之多、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是一般管理项目难以比拟的。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erp知识的培训,营造全员支持erp系统实施的浓厚氛围,是有效转变员工理念、保质保量完成erp系统实施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培训管理

erp项目技术含量高、涉及范围广、周期长、实施复杂,而对这样一个集成性系统,员工接受和掌握过程比较漫长。因此需要通过各层次的erp培训拓宽企业员工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了解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掌握erp系统的各项术语和业务操作流程,清楚erp实施将给企业带来的可能变化,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认同erp,明确自己在erp项目和未来工作中的位置,提高erp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培训作为erp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供电企业,如何在上级erp培训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erp内部培训流程和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需要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软件操作,而是要将知识传递渗透到erp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培训工作应贯穿erp项目建设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中彻底接受并掌握erp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大规模的培训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培训体系才能够保证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要通过将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erp的要求进行操作,将erp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实现erp与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提升管理的目标。

1.建立内部培训组织机构

参与erp项目培训的人员较多、组成复杂,在培训过程中如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投入,是培训成功的关键,也是项目管理的难点。在公司内建立了完善的erp培训组织体系,由公司领导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各模块牵头部室主任及各关键用户为培训组成员,组成了一支工作稳定、可靠、高效的队伍。培训工作组不仅配合上级erp办公室组织好本单位的erp培训工作,还要负责公司组织内部培训,特别是组建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小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细化原则,提出了“周密筹备、科学组织、无缝隙服务、严格管理”的工作方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力做好erp培训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2.组建内部培训讲师

对于erp项目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最终用户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上,会有很多接受培训的操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训解决的只是erp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培训中,外部培训教师(erp软件技术支持人员)擅长介绍前沿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知识和特点不够了解,只熟悉erp系统的流程和操作,所讲述的内容容易变成单纯的流程操作。erp系统的建设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保证整个过程可控,要致力于内部培训讲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培养自己的erp人才队伍。

关键用户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参与数据收集、系统配置、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最终用户培训技术支持等各环节,对系统内部设计、功能实现都要有深入了解。关键用户也最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因此要培养关键用户作为内部培训讲师以及技术支持来完成本公司内部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要对内部培训师队伍实施企业培训特点和培训师角色定位、基本演讲技巧、课程开发技巧、课程实施技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辅导追踪和评估等各项培训。要求培训讲师培训时必须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培训的效果。

3.合理安排培训计划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将有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充分考虑到erp培训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进展中的问题,制订了高效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培训作出精心部署和周密安排,在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地点、培训讲师、培训材料、考核管理、培训管理规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规划和说明,确保了erp系统培训项目的顺利进行。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培训应根据项目的进展程度设置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erp项目实施前期,在erp建设开发阶段主要是数据收集阶段,要在公司内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erp建设的氛围。在培训中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关键用户组成的内部培训讲师也要开始在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在从企业管理变革的高度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员工认识到实施erp的必然趋势。在erp项目上线完成试运行阶段,利用各种管理手段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掌握erp系统的应用,理解新的管理理念。培训后期要根据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上级精神、最新的标准要求,适时对用户加强再培训,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4.制订培训内容

erp项目的实施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入变革和持续改进。在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需要适时开展与项目相关的各类培训。在开始阶段,要在全公司进行erp内容宣贯、基础知识培训。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要举办系统配置培训和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在系统上线前,要组织大规模的系统用户培训。

在培训中,还要根据各层次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管理层培训主要以转变管理思想为重点,讲解erp系统理念和基本功能,以管理流程的内容为主,对工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使之了解未来业务流程和系统功能的控制点,掌握erp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在宏观层面上指导erp的实施工作。基层员工培训针对的是系统的使用者,培训要以工作流程的内容为主,在工作流程的操作中感受管理流程的变化,结合业务流程使其了解系统实施所带来的管理变革,并了解erp相关模块功能,正确掌握业务系统操作规程,具备独立的系统操作能力,从而能够争取有效完成各项工作,确保从“成功上线”到“上线成功”。

5.明确培训方法

创新erp知识培训的载体,确保培训的效果。erp系统的价值在于应用,广大员工只有实现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乐于使用的转变,erp提升管理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对于广大县供电企业员工来说,erp是技术含量高的新生事物,容易产生抵触和畏惧情绪。所以,在erp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要多想新点子,多采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艰深枯燥的erp知识用浅显的语言、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转移。

针对不同的培训阶段采取不同培训模式。在系统建设初期,在网站开辟erp专栏、erp视频宣传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erp知识屏保程序、erp知识电子书视频会议、大屏幕播放、手机报等方式进行基础知识培训,推动先进理念传播,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广泛开展了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不同培训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功能演示等方式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针对应用人员的培训采取模拟联系、操作指导、集中办公、开会讨论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感受erp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变革。在全公司系统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当erp技术能手、个个想做erp学习尖子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公司内部学习erp系统知识和技能的热潮。

6.培训实施管理

培训作为实施erp的重要前提,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培训的效果。一是绩效考核。考核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最好方法,培训中根据出勤率、学习程度、课题纪律、培训态度、举止等项目对学员进行考评,并采取以考促学的方式对培训人员最终培训成绩进行考评,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补考,从而引起员工的重视、激发员工潜力、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培训评估。通过评估可以衡量学员对培训课程、讲师水平和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程度,衡量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上对所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评估受训人员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有差别、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等等方面,以提高培训质量。

第7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第8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ERP环境;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实时审计模式

DOI:10.16517/12-1034/f.2016.02.03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传统内审模式面临挑战

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审计所包含的审计控制要点,多样而复杂、覆盖面广,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传统的输变电基建项目审计受限于审计资源的不足,往往仅对结算、决算环节审计内容,委托第三方开展事后审计。因而审计介入时间滞后,不能有效开展全过程项目审计,无法及时杜绝项目管理风险,促进管理提升,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实时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数据已实现在线处理,经营数据与管理记录的电子化发展,推动了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向实时、在线方向演进。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与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接口,从各信息系统中采集审计所需的数据及相关审计证据,并通过在系统中预设的监控及例外报告模式,自动生成发现报告,提请审计人员关注。由此,传统审计模式逐渐实现向实时审计模式转变。实时审计模式,是指通过ERP审计信息系统,集中获取财务和经营数据后,审计人员利用该系统数据处理能力强、分析功能强大、网络在线运行等特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在线审计监督,即通过对定期获取的财务资产、计划、生产统计等生产经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审计疑点和问题线索。在此基础上,有目标、有重点地进驻现场进行审计查证与核实,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日常的经营监控审计,可以使审计过程变得更快、更简单、更有效,缩短了审计周期,以提供更有时效的风险和控制风险保证;无需扩展资源基础,就可获取更好的审计范围;可指导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周期的审计;审计的范围是全部审计数据,而不只是审计样本;可对比或重新计算全部审计数据;可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推行实时审计模式的可行性

为了提高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效率,利用ERP大数据基础构建实时审计模式,是一项有效且可行的解决路径。一是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审计要求规范比较明确完善,其对基建项目工程审计的目标、定义、审计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审计内容已作出明确的规定。二是随着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的日益完善,ERP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业务财务数据信息,能够支撑实时审计需要。在ERP系统中,基建工程的预算、成本等相关数据是工程审计的重点内容,能够充分体现工程全过程的预算控制和费用执行等情况。建立应用实时审计模式既能提高审计效果,也能弥补审计资源不足,充分运用信息化审计手段,按照“提前介入、预防为主”的思路,坚持建设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加强对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投资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审计方式的管理创新实践。

二、基于ERP环境的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实时审计模式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基于ERP环境,借鉴数学建模思维,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结构化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审计模型、审计工具和应用机制”三位一体的实时审计模式(见图1),明确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实现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实时审计,提前预警、促进整改,以降低审计风险,推动内审工作转型。审计模型重点梳理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全过程审计控制要点,根据重要性和可量化原则,筛选出审计控制内容,明确审计逻辑和评价标准;审计工具,主要是根据审计逻辑评价特征,开发出可批量自动化审计的简易操作工具,提高审计作业效率;应用机制,主要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要求,设计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方式。

(二)审计模型内容

1.审计逻辑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并与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内部审计资源状况,采取全过程审计或者重点管理环节审计。围绕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立项阶段、设计及实施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全过程各环节的审计控制要点,基于重要性和可量化原则,结合公司内部审计资源和实际情况,从时间、资金、数量、内容4个维度,筛选控制要点和控制内容,从准确性、规范性角度定义审计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所需的资料和项目审计各环节的审计目标设计不同的审计逻辑,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时间维度主要审计时间控制点先后顺序是否符合逻辑;资金或数量维度主要审计绝对值与相对值是否符合预设目标;内容维度主要审计是否符合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内控规范。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审计应遵循技术经济审查、项目过程管理审查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的原则,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密切协调、合作参与的原则。根据现有ERP系统数据库情况,设计了适用与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两类不同应用方式的审计逻辑,并针对每个项目不同类型的合同(如施工合同、勘察设计合同、监理合同)设计了不同的审计逻辑。审计模型共构建了43条审计逻辑,覆盖设计及实施准备、实施、竣工投产和决算3个阶段,包含11条事中预警、32条事后审计异常事项提示(见图2),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全面审计,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分析为主的方式,对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环节的管理情况,以及质量、进度和投资等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评价。(1)设计及实施准备阶段包含8条审计逻辑,从时间逻辑顺序上,重点检查工程开工手续是否合法合规;从内容符合性上,检查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招标要求。(2)实施阶段包括25条审计逻辑,重点检查合同签订与招标情况的相符性、项目付款进度的合理性、项目付款与合同的相符性、质保金的合规性,以及是否及时对工程物资办理清理和退库手续。(3)竣工投产和决算阶段包括10条审计逻辑,重点检查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暂估转固手续、竣工结(决)算审核、工程实际投资额与批准概算差异的原因分析。2.评价标准根据审计类型和审计结果状态,设计了3种评价标准,即正常、异常、预警。其中,异常标准,是指事后执行结果不符合审计规范,用来督促整改;预警标准,是指事中执行结果偏离管理规定,用来预警提醒。评价标准全部用数理逻辑公式进行检验。3.数据来源应用集中采集和随需采集数据的方法,基于目前ERP信息系统现有的数据字段,采取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结合的方式进行取数,以ERP信息系统数据为主,以线下资料如初设批复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等纸质审计资料作为线上数据的补充验证,综合评价审计结果。本模型采用线上数据69条、线下数据40条。随着实时审计模式的推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系统所能提供的数据信息数量将随之增加,逐步向备份采集和直联采集转变,审计模型所需全部的数据信息将全部可以从ERP系统中直接获取,最终实现全面在线实时审计。

(三)审计工具介绍

应用excel工具,对涉及的审计逻辑和评价标准开发的自动评价审计工具,主要由审计输入信息表和审计结果输出表构成。审计工作人员只要在审计输入信息表中导入项目审计字段信息,通过内嵌自动检验公式计算,就能在审计结果输出表中看到对应项目审计逻辑的审计结果状态。1.审计输入信息表以工程项目为纵向维度,以审计信息为横向维度。审计信息源根据评价标准检验公式所需的信息按照单个字段输入。合计包含109条固定的数据字段,包括审计对象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初设批复日期、开工日期、合同签订日期等内容,不同类型合同的数据分别记录于不同的数据字段中,数据字段可随合同类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审计结果输出表以工程项目为纵向维度,审计逻辑评价结果为横向维度。对应每条审计逻辑评价结果用Excel函数工具,在对应单元格中自动计算审计结果,共包含43条审计逻辑结果。校验结果以“红灯”、“黄灯”“、绿灯”的形式自动展示(“红灯”表示异常、“黄灯”表示预警、“绿灯”表示正常)。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应用审计工具,对“红灯”“、黄灯”的识别,迅速发现审计异常点。

(四)应用机制

实时审计模式的审计模型及审计工具,是针对电压等级220千伏以上电网基建项目审计而设计的,指导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周期,对输电工程项目开展日常监控和内部审计。在项目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模型和审计工具,对输电工程项目进行过程检查,识别异常事项和预警事项并及时进行整改,以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在工程项目完结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模型和审计工具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计,督促对异常项目进行整改,弥补管理漏洞,防范外部审计风险。

三、结论与展望

(一)实时审计模式能提高效率,推动内审工作转型

实时审计模式缩短了审计周期,可将原在工程竣工后才进行的审计,转变成以月度、季度、年度为周期的过程审计,切实做到审计关口前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并为实现审计资源整合,拓宽审计范围奠定基础。一方面增强了内部审计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参与深度,另一方面改善了基层单位审计人员不足的状况。实时审计模式,实现了对公司生产经营各类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防范,帮助公司加强内控、改善管理,使审计结果的反馈更及时,降低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和外部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和管理服务的职能,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用和管理决策的价值。

(二)实时审计模式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输变电工程基建项目实时审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对审计逻辑和审计工具进行适应性调整,可推广应用至其他电压等级和类型的电力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工作中。此外,实时审计模式的研究思路,也可推广应用至其他内部审计项目上,通过分析工程审价、物资管理、招投标管理、各类费用管理的审计要求,可设计出相应的审计逻辑、审计标准,开发出相应的审计工具。

(三)实时审计模式现阶段的局限性与展望

现阶段ERP系统数据信息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实时审计模型所需的部分数据信息仍需要人工查找与录入,另一方面审计模型涉及的审计逻辑还没有全覆盖。随着进一步改善并提高ERP系统字段信息质量和数量,使ERP系统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提供更多关键字段信息,可以使审计模型和审计工具更大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审计人员服务。今后可通过增加审计模型中的审计逻辑,更好地满足内部审计和工程管理的需要。具备条件后,可开发出嵌入ERP系统的在线审计工具,实现在线自动审计实时计算、输出校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于洪波.ERP环境下在线审计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12(25):83-88.

[2]刘萍.持续审计———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周运香.ERP环境下审计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古月.基于风险导向的工程各阶段审计思路与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9篇:erp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ERP项目实施是个复杂、艰苦的工作,对GRP项目团队成员进行激励能显著提高项目团队工作效率,从而加快项目目标的实现进程。反之,则易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影响甚至阻碍项目进程,最终导致项目失败。本文通过分析GRP项目团队特点和激励理论模式,就ERP团队激励方法作出初步探索。

0 引言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ERP项目经理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但是,不能让团队成员感到是相互之间的竞争,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是一种自我的提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那些缺少团队管理经验的项目负责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点难度。下面作者谈谈ERP项目团队如何进行团队激励,以作交流和探讨。

1 激励理论与项目团队管理方式

目前流行的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种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过程型激励理论。第一种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后者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

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可以看成是委托一关系,即把团队负责人看成是委托人,把成员看成是人。负责人希望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相互合作,而成员则从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出发,投入到项目上的精力或努力的方向可能与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不一致,这就会产生冲突。故管理者需设计激励机制,协调成员的行动,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ERP项目经理必须建立有效的只针对个人而不是成员之间的激励制度。换句话说,即将现有的个体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转化为自己和自己的竞争。如果错误的将所有的项目小组成员都赶到一条独木桥上,让他们去夺取隔岸的那一颗唯一的胜利果实,那么合作将不可能形成,相互激烈就会被相互泄气所代替。

2 ERP项目团队的特点

ERP项目实施是个苦差,参与到其中的项目成员由各个相关部门的关键人员共同组成,项目团队成员年龄、知识层面、技术类别不同,素质各异,因此,项目实施期间的激励问题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影响甚至阻碍项目进程,最终导致项目失败。

2.1 ERP项目生命周期短

ERP项目实施一般周期不超过一年或更短,而在这么短的周期内要进行项目管理、总体业务蓝图、流程设计、硬件搭建、软件系统设计、业务案例测试、数据准备、文档编写和培训宣传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就象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样复杂。因此参与ERP项目的成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技能与良好的素质。

2.2 ERP项目团队成员角色复杂

ERP项目的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分,譬如: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等,ERP项目成员都是从各个部门中抽调出来的精英,所以ERP项目通常是靠各个部门互相协同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实施ERP项目绝不是企业信息技术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它必须是由企业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合作完成。

人员角色的复杂必然导致项目团队难以管理与激励。由于项目团队里的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非常习惯站在各自原先部门而不是ERP团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因此,项目团队的激励工作任务艰巨,经常会出现由于工作开展时人员各执已见,项目经理总是沟通再沟通,但是意见始终不统一,使整个项目停滞、计划延迟,甚至项目瘫痪。

2.3 团队成员缺乏归属感

ERP项目团队的生命周期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只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部门,它只为项目而存在,项目结束它就解散了,不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部门,其成员还是会回来原来的部门。因此,ERP项目成员对项目团队明显缺乏归属感。同时项目成员来自不同部门或单位,既受到项目团队的管理也受到原部门领导的管理,这种状况将使归属感更为减弱。

另外项目团队是新成立的组织,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一般需要依次经历初创期、磨合期、规范期、成熟期四个阶段的磨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激励的难度。

3 项目团队激励理论模式

3.1 物质激励模式。物质激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项目团队成员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激励模式起源于管理学家雪恩(Edgar H.Schein)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它指出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金钱及个人奖酬是使人们努力工作的唯一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

转贴于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呈淡化趋势。然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3.2 精神激励模式。精神激励就是注重用从精神角度鼓励项目团队成都市员用心工作。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不但有物理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仅用物质激励在短期内可能见效快,但随着项目阶段性的展开,时间一久就容易失效。另外,物质激励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Petes)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整个工业社会的风气。

3.3 情感激励模式。情感激励就是ERP项目经理通过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感情交流,懂得尊重团队成员,关心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会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解决问题更迅速。

4 ERP项目团队激励可以采取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对ERP项目团队成员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在ERP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注重对ERP项目团队成员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其不断有动力努力开展工作,从而加快团队项目进度。项目经理可以通过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的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体系,并可以将体系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聚餐、郊游等,来满足他们希望增进人际交往需要。物质激励应与相应保障制度结合起来。物质激励的实现也要靠相应保障制度,才能使之不成为一句空话。企业应通过建立一套完善制度,营造一种舒适氛围,使团队成员都能以饱满的热情为实现团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物质激励必须公平公正,但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对团队所有成员包括项目经理本人在内,一视同仁,按统一制度奖罚。另外还应该坚持,多奖少罚,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做到处罚面小、教育面和引导面大,保护和 提高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4.2 ERP项目经理要懂得适当放权

ERP项目经理可以鼓励项目团队建立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创造的工作模式,尽量减少命令性工作,懂得适当放权的同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当项目团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及时予以表扬、嘉奖,从而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自我激励,行成良性竞争环境,以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当项目经理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组织相应的团队成员成立临时攻关小组,待问题解决后再将有关的知识或技巧在团队内部快速运用。让他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能充分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但要注意不要在团队内部缔造英雄。

俗话说,棒打出头鸟。若你把团队中的某个人员缔造成英雄,那可能效果并不理想。你可能初始的目的,想在团队中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都能够效仿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适得其反。大家看到这个榜样,有时会不仅不会学习他,反而觉得公司既然认为这个ERP项目的成就都是这个英雄取得的,那么以后就让他一个人去工作好了,以后这个项目跟我们无关,反正项目的好坏我们都是要回去原来部门的。很明显,这跟项目经理的初始目的大相径庭了。

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嘉奖,而不单是以个人,若我们在激励团队成员时频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嘉奖,则难免就会形成团队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笔者认为,ERP项目要取得成功,不是靠个人之力,而是团队相互协作的结果。所以,尽可能不要在团队内部之间形成相互不服气的局面,而应该努力培养一个自我提升的氛围。

4.3 ERP项目经理应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ERP项目经理首先应注重与成员的沟通、交流,使他们明白本次项目的重要性和本次项目能给他们每个人带来多大的利益。要在成员心中树立起本次项目的目标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只有这一目标顺利完成,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目标,项目团队成员才会团结到一起,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在制订项目计划时要发扬民主,充分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对好的意见要能采纳,以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也要注意不宜过分民主,该决策时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要因为团队成员各执已见而项目经理不好定夺,最终导致计划迟迟定不下来,这样反而与当初提高项目团队整体工作效率的初衷相违背了。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ERP项目团队的特点和项目团队激励理论模式的分析,将ERP项目团队的特点和项目团队激励理论模式相结合,ERP项目团队激励应该注意的问题。较全面地阐述了ERP项目团队可以采取的激励方式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在ERP项目具体实施时,项目经理要有针对性的运用这些激励方式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团队高效率的完成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奇姚,孟帆,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4).

[2]李存金,一种确定项目工作团队合理规模的新思路[J],运筹与管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