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手工制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师生互动墙报。(在3-4年级开展)通过教室整个的外墙布置,以小报、手工制作、绘画作品等形式反映师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体会与成果。
2、师生互动演出。(在5-6年级开展主题队会)队会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再现了屈原投江的一段历史文化,师生们被屈原身上那股民族的正义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所折服,全场深情地吟颂起怀念屈原的诗词。我们尝试以时装表演和舞蹈的形式向师生展示了端午节的时令食物、物品文化和民间主要活动,在齐心协力擂鼓接龙、赛龙舟的演绎中师生们感悟昂扬向上、齐心协力的中国精神。
3、师生互动活动。端午节的活动室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单杠,有粽子制作室、时令饰品制作室等,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有的学会了制作粽子、有的会做香袋、有的会编蛋网、有的会做菱角,有的学会一段武术操、有的还知道了与一些节日习俗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从而较好的体现了我们的活动主旨: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各有收获。
二、在实践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学校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
1、校园生活生动起来了。节庆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仪式和形式、我们还加强了节庆教育后续工作的研究,如建立了家校跟踪联系卡,学校社区活动联系单、反映了学校在教育学生工程中的独具匠心,全方位勾画出孩子天地的纯真、烂漫、生动、富有情趣,每次活动后的照片、班级交流展示等资料,往往又构成了是校园橱窗最美的风景线,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喝彩,这一切恰恰构成一团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焕发生命的灵动,令学校生动起来。而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教育内容丰富起来。教师们对“空洞的说教”的认识深刻了。就事论事的教育、言而无物的纸上谈兵就是空洞的说教。节庆教育实践使教师们觉得言之有物,和学生说的话题多了、话题广了,了解学生更生动了,师生间的情义更浓了,和学生交流的基础更扎实了, 因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学生参与的意识强了。学生不仅对于节庆活动,倾注很高的热情,而且对于学校其他活动也予以一定的关注。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都能看到有的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有的设计编排活动方案、有的动手操作……,自然中体现出自信。
【摘 要】 手抄报的制作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美术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手抄报的取材方便,制作原理简单,宣传效果好,所以,很多美术教师经常布置学生一些手抄报制作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手抄报的质量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较大帮助。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手抄报的制作进行指导和训练。
关键词 手抄报;主题;品味;图文并茂;宣传
关于手抄报的教学,每个学生的都有自己的一定想法和经验,小学生都喜欢写写画画的,小学生都试着去制作过手抄报,而手抄报的质量却可以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美术课程的开展中,有必要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具体,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引导。
第一、明确主题、提升品位
手抄报的主题必须明确,手抄报的作用在于宣传,我们的宣传的主题一定要明确,而且是积极向上的,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和宣传,能传递某一正能量。让手抄报能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进行大量的宣传,能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和指正,促使学校正能量的递增。手抄报也可以对学校、班级的大型活动进行宣传和总结。比如学校的阅读节、运动会、大合唱、诗朗诵、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班徽班旗的制作和推选等等。
主题一旦明确好以后,我们还有结合主题选一个体现主题的名字或者标题。比如学校要进行关于一次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主题就是端午节,而我们的标题不能简单的写端午节,那样即不能突出亮点,又不能体现手抄报的核心内容。比如有个学生就举了一个“端午怀古”,这个标题就体现了学生借手抄报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再比如一个学生举了一个“粽叶飘香”,这个标题暗示了学生对粽子文化的喜欢和研究,通过手抄报来宣传有关粽子的做法和其中的内涵文化所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通过我们的指导和学生的思想,让标题的品味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鲜明。
第二、图文并茂、精心制作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和来表达自己的手抄报,比如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语言文字的功底不是很好,学生更喜欢用更多的图片来表达,但是由于表达的过程中,仅靠图片是很难把全部的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就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他们进行手抄报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指导他们注重图文并茂,比如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先把图中要表达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然后让老师或者家长帮忙来完成,也可以让他们用大字来做报头,中等字形来简化其中的文字内容,而凸显其图像的色彩得当、合理,线条平滑自然、整体协调美观。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达到以上要求,还有指导学生注重图像和文字以及报头之间的多个注意点。(1)协调性:图像、文字、报头要分布均匀,力争美观、赏心、悦目,色调追求美而不艳,亮而不宣。(2)一致性。文字的内容、图像的配置要符合报头的主题取向,三者保持严格的一致性。(3)清晰性。字体的清晰是首要的,在清晰的前提下,我们要注重字体的秀气、端正、美观,字体也要注重艺术性,字体可以自选,但是草书不宜出现在手抄报中。(4)积极性。文字内容还有积极向上,简明易懂的文字直接传递比较鲜明直观的情感色彩,比如经典的美文美句,经典诗歌等。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美,还有注重内在美,即导向价值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第三、巧妙张贴、美好宣传
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手抄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各项活动的一项资料装订,其实这时完全错误的。手抄报的制作价值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宣传积极性向上、开拓引领的思想,引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精神等。因此,手抄报的张贴就是充分体现其价值的一项重要行为。在张贴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以下几个环节:(1)一目了然:张贴的地方要显眼、明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相应的内容,并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从而做好烘托主题。(2)美观合理:张贴的地方要不影响整个学校的文化布置,或班级的文化布置。让师生们能远看舒心养目,近看美观得体,细看回味其中,并感触到其中那份单纯、积极向上的精神所在。(3)易贴易换。手抄报张贴的地方最好是比较光滑软性的材料做背底,即易张贴,又易更换,达到长期宣传、定期更换的效果,如下图这样的宣传橱窗就是非常好的宣传位置。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了移风易俗,文明扫墓,清明节前,我们通过手工课开展做纸花活动。学生自备各色花艺胶带、皱纹纸,小组合作,材料共享,通过画、剪、卷、粘等手段,创作了各式纸花。这些纸花同样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在农村,还有给祖先上坟时高挂“飘逸”一说,寓意吉祥安康。手工课上,学生用红、绿、黄三色纸,运用折、剪、粘、拉的方法,制作像拉花一样的“飘逸”。
清明节手工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清明扫墓传统意义的理解。
二、粽香飘千里——端午情缘
端午节前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端午手工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用卡纸折、剪、粘成粽子,扎上丝带,在粽子上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一粽永流传,祝福暖人心”,一只只彩色的粽子漂亮又富有个性,温暖又“保鲜”,能永久珍藏。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做龙舟、赛龙舟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视频里观察龙舟。通过看、说、评、想等构思龙舟的创作,再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牛奶盒、瓶盖、吸管等进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就诞生了。
高年级的学生则教他们学习包粽子。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和大人一起采摘箬叶,告诉他们要想粽子香,首先箬叶要选得好,让他们了解选择优质箬叶的诀窍。第二天美术课上,同学们用开水烫箬叶。我先示范同时传授烫箬叶的要领:“得观察箬叶的颜色,正反两边要换着烫,发现箬叶两面都变了颜色,再拿起来甩甩发现有些软了,就行了。”最后,进入最主要的工序——自己动手包粽子。学生们学得积极,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我的手。我一边观察一边指导,告诉他们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加入糯米后要抖抖粽子的身子,让米与米之间不要有太大的缝隙,这样煮的粽子才结实;折箬叶时,粽子的尖角处要重合好,否则米漏了出来,粽子就不香了;最后就是扎绳要紧,松了,煮的时候就会散在锅中。粽子包好了,然后自己动手煮,要用文火慢慢煮,煮四十分钟左右,起锅时,粽香扑鼻。闻着香味,尝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学生们心中真是乐呀!
这一系列手工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手工活动的乐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手工教学中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爱心大传递——重阳敬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重阳节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利用生活资源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材料,如教学生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体会对称、一一对应的美感。学习生活技能,掌握钉纽扣的方法、技巧,并让他们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钉纽扣,为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钉纽扣,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一块长寿糕送给老人,祝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学生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那以后,学生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从为老人钉纽扣到洗头、剪指甲,与老人一起做手工逗老人开心。学生在传承美德的过程中领略了美,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图书馆;活动;创新;团队;组建
Talking about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eam Building - Taking Children 's Activity in Foshan Library as an Example
Mo Qi-wen
(Foshan City LibraryFoshanGuangdong528000)
【Abstract】How to change the thinking and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project under the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the museum, how to explore talent, motivate the driving force, the effective formation of a bran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ra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al services, Passionate team.
【Key words】Library;Activity;Innovation;Team
图书馆是文化产业的前沿,历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持续发展。现在的图书馆服务早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纸质载体的阅读,传统的手工借还服务,而是发展成为电子化、数字化服务。那么,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但要利用高端科技硬件,更要组建一支具有开创新思维能力的服务团队。
1. 服务与服务创新
1.1服务需要创新才有干劲和激情。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由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一成不变的服务,一直不变的活动模式,会让馆员失去干劲,参与者的没有激情。反之,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改变,不但可留住读者,吸引更多市民利用图书馆。而创新服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一个团队健康发展。
1.2基础服务设施的更新换代,服务模式随之而提升。
(1)随着办馆理念的改变,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服务模式不断改变。图书馆从几年前的半自助图书馆服务,迅速发展成智能化服务模式;从原来坐等读者到图书馆借还图书,到现在汽车图书馆送服务上门,社区图书分馆遍地开花,实现"公共大书房"的新服务模式,既方便了市民,又让读者感受到真正地在"知识海洋"中自由阅读,自助服务,推动全民阅读新景象。
(2)图书馆智能化了,服务模式应该相应作出改变,对于每一位馆员都是一个大考验,一个大挑战。作为图书馆中一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关键,是坐等被社会淘汰?还是不断学习,开拓思维,主动创新服务?答案是肯定的,谁都不甘于被淘汰,总会选择多方尝试,拼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2. 品牌效应最终带动服务
现阶段的少儿活动属于大同的时代,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更有效推动阅读,就要发拓人才,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并在原有的活动上下功夫,深挖活动亮点,让活动迅速成为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基础服务,以亲子活动为依托,辐射家庭;让品牌活动成为流行文化,引领阅读新时尚,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从而推动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2.1活动形式多元化带动品牌效应。
(1)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不只是专攻提升借还服务技术,完善服务系统,还可以借助许多新的服务举措,服务模式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从而达到推动社会阅读之风。
(2)肯拼搏才会有创新。就以佛山市图书馆少儿部为例,要行之有效地推动阅读,必须要创新,吸引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要在项目立馆的制度下,就少儿部现有的知名品牌活动,每年要成功立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以创新活动形式,成功立项?是近几年少儿部员工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2.1.1蜂蜂故事会。
(1)众所周知,故事深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对于孩子来说故事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往往能从故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明辨是非,知善恶美丑。听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丰富和发展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注意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增强儿童独立阅读能力。
(2)"蜂蜂故事会",是少儿部的知名品牌活动,作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一种方式存在,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多方关注,一直被"新老"读者追捧。"故事屋",是少年儿童的成长的乐园,幼儿的阅读兴趣萌芽之地。近年来,蜂蜂故事会无论形式或是内容是都有所创新。从"读经典,讲故事--好故事伴我成长"、"馆员讲故事"、"全国少年儿童'故事达人'大赛"、"绘本,我对你情有读'钟'",到"阅绘悦享"2016蜂蜂故事会;从单纯馆员讲故事,到故事大王给同龄孩子讲故事从每月双周开讲,改进成为每周日广大少年儿童听故事的"好去处"。每一次的成功立项,都是饱含着项目人的创新智慧,体验着馆员自身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更是讲故事活动一次次的深化体现。
2.1.2家庭教育系列讲座。
"关爱成长教育系列讲座",是少儿部一直坚持与多方合作举办的活动,与教委、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合作,待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或家庭教育分享会,多年来举办逾百场的讲座为无数家长排难解惑,深受家长喜爱。
2.1.3玩具陪伴成长。
玩具对于儿童学习至关重要,不同程度上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技能、情感表达、社会往、身体协调能力。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儿童以游玩为生命的。"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获得愉悦的一种途径,更是学习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玩具馆--"玩具总动员",正是基于儿童和这一特性,旨在寓教于乐,开启推动阅读的新模式,并承着新佛图的开放,自2015年筹建的活动新品牌,成功以"玩具陪伴阅读"玩具馆系列活动、"玩具陪伴阅读之构建未来",短短的一年时间成为少儿读书和家长的"新宠",每周预约场面火爆。
2.1.4手工坊。
(1)"魔法手工坊"是佛山市图书馆"少儿阅读乐园"的少儿活动新品牌,也补充了少儿部相关少年儿童活动的一个空白。成立该活动项目的本意是因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的人们不再需要自己动手去做,便可通过金钱换取所需,从而满足了对食物、用品等方面的欲望和对品质的追求。然而,取之便捷却让人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乐趣。在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人才应具备各种综合素质,综合性创造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最有效、最明显的体现着人才的能力素质。手工制作是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科。
(2)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应注重培养幼儿手的精细动作能力,让幼儿多画、多折、多剪、多捏、多做、多练,尽量增加儿童的动手机会,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不断提高对外界认识,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学习让生活经验得到积累。因而,手工制作活动能激发和满足青少年的其求知欲,提高对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手工制作活动更可养成细心观察、发现和创造的良好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花花世界"、"一纸一世界"、"小指头,大画家"、"彩泥制作"等多主题活动,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孩子眼前,通过亲子或孩子独立参与完成的活动方式,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在活动中,适时推荐相关馆藏文献,以便对手工制作有兴趣的孩子在参加活动之后,可借助图书这一知识宝藏,进一步提升和学习。
2.2多开拓,多尝试,提升服务本质。
(1)少儿活动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是少儿服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原地踏步,满足于现状,只会固步自封并阻碍发展。多参加相关比赛与切磋,多与同行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路子。
(2)坚持阵地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少本馆绘本资源丰富、品牌活动资源充足的优势,与加强社区合作、馆园合作,与市内公立、民办幼儿园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开展"参观图书馆"、"文明读者培养计划",举办专场故事会,开展主题玩具活动等,促进使用图书馆资源利用,开创儿童阅读推广新模式。
(3)自2014年开始,成功打造成少儿部又一品牌活动--"少儿故事演出季"。把经典故事、少儿剧等带进校园,带到孩子们的生活圈,让孩子们欣赏精彩演出之余,能够及时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亲密接触",让"动文字"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侧面引领少儿爱上阅读,激发艺术潜能。"少儿故事演出季"更成功助力新馆开放,发掘新的读者源,吸引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读者走进图书馆,有效地发展新的读者群,提升少儿部活动的关注度,提高丰富的少儿馆藏的借阅率。利用品牌活动效应,提升市民对新馆少儿馆的祈盼和关注。
3. 创新着力组建一个有强大的团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实力说话,以扎实的功夫展现自我。品牌活动重在内涵,活动的重点不仅只是在内容,而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团体。要组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有策划能力,善于学习,勇于尝试,更重要的是有敏锐的触角的团队。
3.1精心的策划,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1)就讲故事而言,看似简单,其实非常体现讲者的个人能力。例如:故事选材、表现力、现场掌控能力等等。如何让经典故事真真正正的达到百听不厌,需要主讲人以优美的语言、精彩演绎故事,把故事情节、人物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让孩子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需要讲者反复推敲故事。团队中有的尝试以评书方式演绎,有的会以多人表演方式讲述故事,有的以孩子心理为目标选材,有的擅长于讲述经典童话故事......以不同的方式讲故事,迎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让孩子接触到更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从爱上故事继而爱上阅读。
(2)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超强的动手能力,因而活动的策划显得尤其重要。每场活动中,怎样才能让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领会老师的指导?怎么样才能使每位参与的小朋友都能制作出作品?每一主题的手工坊活动,都需要老师们精心策划,反复练习,不断改进课件。现场教授制作方法时,有时还需要手把手地、耐心地教孩子,力求表达到位,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在活动时间内掌握制作的基本。
3.2研究和探索是团队的核心。
项目团队,需要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一个项目要办得圆满成功,一定要整个团队团结合作。每位成员都要多学习、钻研和探索,不定期聘请专业老师位临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邀请有能之士加入,共同研究和探索,改进和创新活动的模式,这样才能使活动越办越好。
3.3激励,在团队中显得尤其重要。
(1)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和鼓励,这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石。在团队建设中需要通过激励来稳定情绪,这是团队团结一致的核心。
(2)一个项目团队由若干人组成,每个人都会各自长处和优势,而不足之处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的训练等方式得到改善和提高。团队中有的人可能不善于动手,但却能表达到位,有的人却反之;有的人可能是活动策划能手,却羞于表达,难于在台上展现;有的人需要别人提点和辅助,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场有创意的活动......在团队合作中,需要不断培养和挖掘人才,因材善用,更应该注意正确运用人力资源,通力合作,让团队稳健发展。
(3)例如:2016蜂蜂故事会端午节专场举办得尤其成功,受到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的好评。这场活动的成功在于策划周详、准备充足、因材善用。当天,善长讲故事的负责演绎故事,而善于动手制作的手工坊的一众同事,在故事结束后负责现场讲解和示范包粽子多种方法,甚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的技巧,让参加活动的市民"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部分年轻的家长表示,感谢'蜂蜂故事会"举办这样适合时节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制作传统的粽子,过上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4. 酒香也要会吆喝
酒香也要会吆喝,品牌活动也需要良好的宣传,而优质宣传效果将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一个亮点。现代资讯发达,如果单单依靠一张小小的活动海报或LED屏活动信息,这宣传力度未免太过于低效了。佛山市图书馆近年来广泛利用媒体、自媒体以及各种网络宣传手段,把活动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不断改善官网的宣传,更迎合广大市民的信息阅读习惯,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工具,把图书馆的信息带到市民身边,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对图书馆活动的关注度,让读者动动指头就可了解活动预告,一点击就可报名参与心仪活动,省时又便捷。每期的活动回顾,更是方便了读者了解活动内容和形式;适时的图书推荐,更让读书倍感贴心,更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
全方位的宣传服务,让读者坐拥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让读者更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莉.图书馆与文化产业发展.图书情报2010(6).
[关键词]区域活动;本土化材料;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12-01
引言:幼儿园加强对本土化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祖国文化,感受家乡的变化,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开拓幼儿的眼界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开展“区域游戏材料本土化对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促进作用”等研究课题,进行区域活动中本土化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的探究。
一、本土化材料的收集途径
要想活动顺利的开展,首先需要准备好活动中可能用到的材料。幼儿的成长发育是在游戏中完成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对玩具的材料的研究、摆弄等操作,加深自己对此事物的认识程度。在对玩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中,幼儿会不断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丰富幼儿的内在情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玩具材料也是幼儿的老师,它是连接幼儿与知识之间的纽带,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发掘与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因此,在开展活动时,要注重本土化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收集本土化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幼儿收集材料
幼儿对本土化材料的收集来源主要是大自然。幼儿通过幼儿园组织的采集、参观等活动贴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自己所需的本土化材料。例如,在幼儿园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中,幼儿们收集到的蚕壳。夏令营期间到海边捡到的一些贝壳。秋天时,幼儿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休息时采集到的落叶、野花等材料,回来后用作校园舞会上装扮自己的饰品。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石头,小树枝等等都是幼儿眼中原生态的自然材料。
(二)通过家长收集材料
幼儿园组织的材料收集活动的大部分材料一般都是由家长提供的。例如,在开展“欢乐圣诞节”的活动时,所有圣诞节需要的圣诞帽子、圣诞老人的服装等等都是由家长提供的,还有就是圣诞树的装饰以及圣诞饰品等,都是家长精心制作而成的。在圣诞的活动中,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将收集来的种种材料一件件的装饰在圣诞树的上面,最后完成这件伟大的“巨作”后,幼儿园对作品进行评比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给予奖励。
(三)通过教师收集材料
教师对于材料的收集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部分和教师与幼儿共同动手制作的部分。教师自己制作的部分通常是教师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采集与制作。例如,在教师空闲的时候会对幼儿园的某类区角布置空余的部分进行填充,或者对于区角内破损的材料进行补救或者换新等。另一部分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动手制作的部分。例如,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的瓜子壳、花生壳、开心果壳等材料,利用各种果壳的大小、形状等特点进行制作,幼儿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将果壳的材料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活动材料制作过程中,幼儿具有丰富的材料和开放的环境,为其创造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1]。
(四)通过社会收集材料
在通过社会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园更加注重对本土化材料的收集。通常以民间故事或者民族传说为主。在“民族情”的区角内,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将在本地广泛流传的故事以制作精美的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此外,还需要让幼儿了解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包粽子、饺子等。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组织幼儿一起在午饭前进行包粽子活动。首先,教师要讲解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讲授包粽子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包粽子的过程当中。幼儿通过社会将会了解到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幼儿园的活动要充分与本土化的材料相结合,利用游戏材料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本土化材料的利用
(一)材料的利用具有目的性
在幼儿园的组织活动中,材料的利用不是漫无目的的,是要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为目的的。教育目标通常隐藏在材料当中,这是幼儿园主题性活动的一大特点。因此,幼儿园应注重对材料利用的目的,使其与最终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例如,在开展“区域游戏材料本土化对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促进作用”的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活动中能够用到的材料,例如,小石头,小果壳,种子等,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作品。通过开展此类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其中创作的乐趣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材料利用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材料之前,首先要考]到最终想让幼儿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根据最终目标来将材料对幼儿进行由浅入深的利用,教师要注重材料利用的层次性。例如,幼儿园在开展“关爱小动物”的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给小动物喂食,然后是用勺子进行喂食,最后是使用筷子进行喂食。教师在对活动材料利用的不同,控制了活动的难度,使幼儿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使自身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
(三)材料利用的丰富性
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的丰富和种类上的丰富。数量上的丰富可以使幼儿无限的展开想象力与创造力。种类上的丰富可以使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种类,使幼儿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2]。
三、本土化材料的利用对幼儿发展的好处
(一)有利于展现幼儿的表现力
幼儿表现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区域活动的本土化材料为幼儿展现其表现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为了达到对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为了顺利完成区域活动,教师们与幼儿一起收集了许多石头、稻草、种子等本土化的材料,满足幼儿制作和创造的需要。幼儿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时,将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一个个材料拼接在一起制作成小房子或者动物的形状,使幼儿的表现力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因此,动手能力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经常动手创造会使幼儿的头脑越来越聪明灵活。幼儿园应开设手工制作的课程,给幼儿提供发挥的空间,教师在课上传授给幼儿简易的折纸、剪纸等技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幼儿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与他人合作完成某件作品,并在完成时给予表扬。
(三)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幼儿们在幼儿园活动中利用棉花、树皮等材料在墙上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都是其创造性提升的表现[3]。
结束语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要注重对本土化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感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曾莉,申晓燕,彭丰.幼儿园活动材料开发与利用的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64-66.
一、美术教学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
1.从课程导入方法来讲,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让学生在唱歌之中,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打破下午疲惫的课堂,在歌声中回忆物象,情境中引向主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范画,或者是对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往,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道渠成。还可以巧设悬念来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达成的好效果出乎意料,无法言语的。
2.教师示范指导力求通俗易懂。所谓言教不如身教,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方法。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可以做技法动作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练习就容易多了。如在线条造型课程中,力求围绕线条流畅肯定,构图完美,造型正确三方面引导,学生也积极参与,效果会更好些。
3.教师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食物作为教具。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艰难为容易。
二、开放课堂,满足学生的需求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田野风光、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各种民族服饰、形态各异的农家房舍,花草树木等各具特色,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嗅到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这时带领学生背上画夹,手拿画笔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生活,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生趣盎然,领路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在特色化美术教育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选材中欣赏美,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
三、感受乡俗文化,陶冶个性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例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杀鸡宰羊,走乡邻,访亲友。具有农家特色的过新年,彝族火把节,端午节等节日。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庆贺方式。延续数百年的婚丧嫁娶习俗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乡俗文化。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中是一件好事。不但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四、展开第二课堂,用好身边的素材
师生出课堂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搞泥塑,贴画教学塑造图象,利用身边的家禽羽毛,各种秸秆搞手工制作,采集各种形状的树叶,花草放在书本里压平,阴干备用,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画草图,选用合适的树叶和花草,剪修后粘贴成画。同取各种布、豆、植物的种子、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中可以变成漂亮的美术作品。培养了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拓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现实生活中,把他人眼里的废物,经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废物为宝物,变腐朽为神奇。
五、突破教材条款,革新不合理的考核办法
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地对原有的教材添加和删减。添一些学生愿意学的,教师所擅长的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同时,删减农村孩子不愿意学习的,与学生相隔甚远,很难想象,很难实现的教材节次。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庆阳香包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中国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78-002
一 庆阳香包概述
庆阳香包又称荷包,古称香囊、香袋、香球、佩帏、容臭,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一种民俗物品。根据传统或手绘的纹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剪切成片并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香包刺绣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庆阳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男人耕种劳作,女人做饭织布。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庆阳的广大妇女在布料与针织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创造出了独特的香包民俗文化。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八百年以上了,可见香包在庆阳的历史久远。香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展出了礼仪、传情、祈福的功能。
二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样式
庆阳香包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颇为丰富。庆阳香包的刺绣风格称为陇绣,多采用打子、包绣、拼贴立体绣等。庆阳香包用色偏向强烈鲜艳的对比,大红大绿,用色自由搭配、率性活泼,倾泻出一种原始激情的亢奋情绪。庆阳香包常见的造型有“横行螃蟹”(图1)、“抓髻娃娃”、“五毒蟾蜍”、“鸳鸯戏水”、“娃娃鱼”、“孔雀牡丹”、“花团锦簇”、“双鱼戏珠”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民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庆阳香包的装饰图案依照香包造型来作变化,最主要的表现题材有福禄寿喜、蝙蝠、五毒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在民间多代表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庆阳香包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反映出中华民族群体古老的生命意识,保留了人类摇篮地的遗风以及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如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图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包,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后人有诗赞曰:“干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再如“开天地”与“五毒蟾蜍”等,都是具有很深寓意代表性的香包作品。
三 传统庆阳香包的艺术魅力
香包的制作工序很复杂,从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每个步骤,都必须严谨制作,每一关都必须做到合格才会呈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从现存的早期的庆阳香包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市场上泛滥的香包造型的原型,早期的庆阳香包有更加精细的制作和更纯粹的原生态的美感,从每一个香包艺术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制作者的深情投入以及精良做工,这也是之所以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被我们重新关注起来的原生态艺术的魅力所在。
1 材料的不可复制性
早期的香包制作的布料都是由最原始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即织布机慢慢织出来的,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式台过于浪费物力人力,但是不可否认,原始织布方式织出来的布料会更加经久耐用,而原始染布作坊提取出来的染料也更加稳固不易退色,包括香包刺绣所用的丝线或者棉线,也更加结实耐用、易于保存,所以从质量上来说,原始的技术下的原材料具有不可复制性。
2 造型的时代性
首先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出现必定与当时流行的风气或民间思潮有关,民间艺术是一个时代中最基本民情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更加倾向于创作者个人对周边环境、自身经历的单纯反映,是最朴实的人民对社会动态的回话和对自己的愿望的期盼,例如,当生存环境良好、生活富足时,多会出现“吉祥如意”(图3)、“孔雀牡丹”、“花团锦簇”之类的吉祥的以装饰图案为主的香包,而因为个人的对生子的热切盼望时,又会出现“百子千孙图”(图4)子类的香包。再次在香包刺绣中,所涉及的图案风格、人物造型等都能凸显当时的时代外貌,这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之处,在无形中由民间最基层的人民所记录下的历史与时代的进程与特征。
3 情感投入的纯粹性
庆阳一直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所以保持着最原始、淳朴的原生态文化,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恰恰是落后的地区反而传承下来的艺术最完整和质朴。庆阳香包像净土一样保持着最真挚的情感,手工制作的妇女们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而是更多的因为其实用性、美观性以及寄情于此的目的而来制作的,香包作为她们与别人交往、互相馈赠、传情寄情抒情的一种特殊媒介而发展着,我们今天去欣赏早期的香包作品,很直观的可以发现她们绣功是今人不可比拟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有序而均匀、不急不躁,给人一种恬淡舒缓的视觉和心理的双重享受这,并不是因为前人的技术多么好,而是因为制作者的心态是我们今天不能达到的和超越的,所以不可否认,这也是早期香包艺术品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民俗遗产的原真性
香包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祭祀、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是民间情感的自由表达与展现,也是民间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通过复杂的民俗现象来探究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学价值之所在。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生存于民间,无论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还是加工制作艺术,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创的,没有加工包装,没有矫揉造作,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艺术杰作。
四 庆阳香包现代变迁
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庆阳香包也逐件为国人所熟知,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从这一年开始,庆阳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2003年,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民俗艺人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以及现代艺术与设计对香包设计的影响,香包的生产制作、艺术特色、商贸销售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生产技术的改进
非物质遗产也正是因为其扎根人民,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未得到肯定和认可,可见它是具有脆弱性的,它的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脱离该民族或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即不可脱离产生它的文化环境,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濒危性的历史遗留物,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旦错过大好时机,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刺绣技术的革新,香包上的刺绣工艺也引进了机械化的生产以弥补了手工生产的低效率,使得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代替,香包这种具有强烈的手工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可以用批量化的方式来生产。但是过于追求经济回报,生产厂商在原材料上不够高标准,选取的香包底布质量差,布料稀松,经过机械缝制变得更加脆弱和松懈,易于破裂,而刺绣的丝线或者棉线不够结实易断裂,另外所谓的香包已经几乎没有香料来填充,即使有,也是化工香料,细节决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这些每一处细节的偷工减料,导致精品难以再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这些所谓的艺术品变成了“机器复制时代”的一件普通的复制品,也失去了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灵韵”。
2 艺术特色的变化
从造型角度而言,传统的香包大多数是平面化的挂件,现在的香包则增加了立体的造型设计,也改变了传统的对称、规矩的构图,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和新颖化。在色彩搭配,除了传统的大红大绿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搭配外,由于电脑配色与机器提花技术的加入,香包的颜色更加多元,也更多现实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香包的造型也开始引入当下的流行文化与卡通文化,如喜洋洋、机器猫等卡通造型也成为香包新的品种。在拓展了香包的种类与市场、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逐渐在失去庆阳香包自身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从庆阳香包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保护、创新与传承也是当下中国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的两难抉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清新的认识到,传承不等于保守,创新不等于媚俗。
3 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生产方式变为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销售模式也由传统的小买卖变成了集中式销售,如每年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西峰区设立民俗一条街“锦绣坊”,集中展示庆阳香包文化,庆阳香包因此得到广泛的宣传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这样一种西北民艺,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庆阳香包的传统产业,使庆阳香包从传统的炕头生产变成了批零商品买卖,大大的带动了庆阳香包的发展,使香包成为庆阳很重要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 民间艺术
一直以来,民间艺术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展现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特色,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开始追求新兴的事物和理念,民间艺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减缓甚至停滞不前,更有甚者,有些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日渐消亡。如何保护我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得以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和现代美术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
一、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1.引进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民族生活和文化是其扎根的肥沃土壤。千百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间艺术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比如贴画、剪纸、皮影、手工艺、陶瓷等,它们都是从作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美术创作影子的艺术结晶。民间艺术的千奇百态、千变万化给了美术学习者很多学习的素材,更多创作的灵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引进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灵感
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想象或一些模版作画。这样严重地脱离了实际,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的作品呆板而没有深意。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正好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让他们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又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所以,让学生走进民间,不仅能让学生对新奇事物产生学习兴趣,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3.引进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学习美术,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展现出美术优美的一面。引进民间艺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欢上中华文化的深邃和优美。在接触民间艺术时,学生可以发现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用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滋养儿童的心灵,使儿童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质逐渐提高。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途径
1.学生走进民间,提高兴趣,激发创作灵感
民间艺术诞生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创作的结晶,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习美术,学生应该经常到民间去,这样可以深入地了解民间生活的文化,创作出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民间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走进民间,接触民间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和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儿童学习美术往往会三分钟热度,孩子们过于“被形式化”,往往他们做几分钟画后就会扔下画笔,不想再做。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会不同。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民间的节日,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比如参加民间的端午节、春节等,还可以去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引导学生发现节日里最具特色的事物,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民间,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得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的大课堂,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结合民间艺术开展儿童美术教学
虽然儿童走进民间学习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还是占大部分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在野外学习同样的效果呢?教学者可以将民间艺术“请”进课堂。比如可以把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到一起,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可以将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和“黑影”两种手法与少儿剪纸结合,小朋友在原有的剪纸图形上可以剪出更多的图形,比如小动物、蔬菜、瓜果和建筑等。还可以将手工艺制作者请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体验自己亲手制作工艺品,比直接买来的工艺品更有意义,以后的生活中还会更加珍惜手工制作产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让学生学到了一些技巧,将来到社会上还可能有用武之地。教师还可以做一些要求,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料,这样学生在了解民间美术资料的同时,还了解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创作方法和特点等。
3.积累丰富素材,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种类数不胜数,形式也千变万化。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相比单纯的美术技巧,可以学习到更多生活上的东西,积累丰富的素材,也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用浓重的民间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民间美术,发现民间生活中具有特色的事物,如传统的活动像踩高跷、皮影戏、木偶戏等,还有传统的物品,比如对联、贴画、剪纸等。随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民间艺术,比如在旅游中,学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一些雕梁画栋、石刻砖雕的建筑,古老的煤油灯、纺车等生活用品,传统的染坊和画舫,热闹的灯笼坊和风筝坊等。让孩子们在旅游中探寻古老的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吴宏杰.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科学咨询,2009(4).
[2] 杨胜岩.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5).
[3] 张文静.儿童美术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智育广角.
一、探究适合农村美术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淡化说教痕迹,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如: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在手工制作方面,教会学生活用各种材料,开拓表现手法。如运用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农家的各种秸杆进行工艺制作,并开设相关的工艺课。
二、充分挖掘整合农村美术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
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的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等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绘画能力,动手能力都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同时,还培养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促进了同学们在审美、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提升。
三、注重美术教学的特色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野外写生、萝卜雕刻、稻梗手工艺术、家乡建筑、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等。
四、开放教学过程,满足学生需要
让学生走进生活,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这些事物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独生子女现状和“家长承包制”,使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因此,作为他们的美术老师,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时的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具农家特色的端午节、元宵节、七夕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延续数百年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之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乡俗文化。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排排现代化工业厂房。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此时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为家乡设计的未来、家乡新貌摄影展等等,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环境的日趋恶化,此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宣传画、变废为宝等活动,增强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