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案例一:老师提前两天发下预习学案,然后课上前五分钟先由学生在讲台上演讲成语、同义词辨析或佳作鉴赏等,其他学生边听,边记,老师在一边倾听,最后点拨总结,然后检查、点拨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案例二:老师在发预习学案的同时有计划地布置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或作文材料让学生熟背。在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老师先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温习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点,与此同时再找4名同学上黑板,以小纸条的形式检测前一天布置背诵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老师依次检查每个学习小组的语文检查员,了解组内成员预习学案和背诵内容的完成情况,同时每个小组抽查1—2名同学的笔答作业和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师生共同点评上黑板的四个同学的完成情况。

在这两个案例中,案例一的课前延伸内容仅局限于一份预习学案,课前五分钟学生只是听了、记了、了解了主持演讲的同学所介绍的内容,它的知识容量就是五分钟的知识容量,老师只起了一个点评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演讲学生霸占着课堂,老师学案的检查也只能拖到演讲结束之后。

案例二中,学生课前延伸的内容不仅有预习学案,还有老师布置的其它知识点,在这五分钟内,绝大部分学生在忙着温习加固已学知识点,老师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检查语文检查员、抽查部分学生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加大了老师检查学生的力度,狠抓了课前延伸的落实,这短短的五分钟就像冰山一角带动了学生课下大量时间的语文学习,这五分钟的知识承载量不仅仅局限于五分钟了,这是寸秒寸金的五分钟。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认为要想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让语文的学科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就应删除浮皮潦草的环节,去掉浮光掠影的花架子,摈弃“给人看”的作秀,强化课前延伸的计划性、丰富性、多样性,借助课前五分钟构建一个落实课前延伸内容的平台,从而牢牢控制住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为此应做好如下工作:

1.营建课前延伸的知识库,让课前延伸系统化、序列化、持久化。老师在高一时可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课堂笔记本、摘抄本,建立语文讲义夹,鼓励学生购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成语小词典》《语文学习报》《语文报》等资料,从而营建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材料库。

2.完善课前延伸落实的检查体制。老师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有责任心的一名学生为语文检查员,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检查本组预习学案及背诵的完成情况,了解本组的作业难点,上课时如实向老师汇报。

3.构建落实课前延伸的平台。案例二中的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将课前五分钟变成学生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其成为检查落实课前延伸的平台,短时间大密度的检查,必会督促学生课前按老师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内容,这五分钟确实起到了四两拔千斤之功效。

第2篇: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对于英语语法知识的地位与作用,英语教育界同仁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学生学英语应该学习语法。原因是如果不了解英语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准确交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谈一谈语法教学的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调整专项语法权重,避免过度延伸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一个单元基本只介绍一个语法点。高中必修阶段的稍后部分和系列选修阶段,各种语法结构还要循环反复。再有,高中英语语法相对集中,便于教学,且各种语法现象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并加深理解,提高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鉴于教材的这种编写理念,教师应该明确每一专项语法在整个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份量,了解每一专项语法在该必修(选修)课本中的权重,如此,才能理清这一专项语法在该单元所处地位,以便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分清什么是重点、难点,才可能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但解决了课时紧、内容多这一问题,还能摆脱教师语法课求大求全的心态,更从容地处理专项语法教学,让学生有反复接触该项语法规则的机会,又能适时地获得关于该项语法的要点、难点的辨析和探讨。

以人教版的单元语法知识v?鄄ǒing as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为例;动词\鄄ing形式的用法(作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和作定语,表语及状语)是第一重点语法,教材分三个单元将其介绍完毕。重在掌握动词?鄄ing形式作主语和宾语的用法。因为v?鄄ing作宾语这一语言现象学生在初中英语和高一上期英语学习中已进行较广泛认知和应用,所以无论是对其形式、意义还是具体应用,都有较好的感性认识,稍加巩固,理顺其学习思路并突破一两个难点就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动词?鄄ing既可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有些动词常以?鄄ing形式作宾语;有些动词常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有些动词接?鄄ǒing形式或不定式作宾语,意义区别不大;而有些动词接?鄄ǒing形式或不定式作宾语意义有明显区别如forget,remember,mean,try等)。

这样的语法教学,重在提供适时的语境,让学生对某一语法现象有一定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剖解,方能让学生认识到此项语法概括的理论效应,否则,学生可能越学越糊涂。

再如,V?鄄ǒing作主语这一用法在前一必修模块学习中有所接触,虽未进行系统学习,但至少在理解方面已无大碍,可充分利用以旧带新的办法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并对V?鄄ǒing 的否定式、被动式和作主语时的常见句型搭配一一介绍,但不必面面俱到对所有的用法进行陈述。这样,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对此语法现象认识充分,掌握自如,为其后两单元学习v?鄄ǒing作表语,定语,宾补,状语等语法现象打好基础。这样有度的安排显而易见既领悟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能结合学情进行适当拓展,避免了聊起动词?鄄ing,便主动式,被动式,完成式,特殊用法等等齐上阵,导致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避免语法教学的“繁”、“乱”、“杂”,就应该找到一条积累――概括――运用――再积累的认识链条,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有头绪,有层次感,有成就感。如此,调整好专项语法在教材中的权重,找到一条逐步积累,适时概括点拨的教学法,是优化语法教学中应格外关注的一种方案。

二、创造别致的语用情境,多维度体验语法教学

1.巧用顺口溜,有趣又有效。

对于语法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我常常将其利用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出来,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同时课堂也活跃起来。在总结的过程中,有时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集体智慧,编造顺口溜,互相展示,互相交流。例:lie―lay―lain―lying(躺,位于)lay―laid―laid―laying(产卵,下蛋)

2.变抽象为具体,将语法与现实情境有效结合。

有的语法内容看似抽象,但如果将其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就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语法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例1:在讲授虚拟语气的用法时,学生对于If引导的状语从句,虚拟语气的使用感到困惑,不好掌握。我的做法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If I had a lot of money开头,展开想象力,进行造句。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答案丰富多彩,同时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更深的理解了这一语法内容,效果很好。

例2:在讲授情态动词的用法时,对于can、may、must、need等词所表示的语气,单纯靠知识传授形式单一,不易理解。我的做法是:创设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场景,如购物、学习、旅游、用餐等场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情态动词,组织一段对话,并进行情景模拟。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与总结点评。

3.合理利用学习小组,激发学生能动性。

英语学习知识点较多,较零散,我放手让学生去积累去总结,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由老师补充总结。如,在讲述it的用法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查阅词典,分析例句,总结it的用法,并通过造句来加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it的用法也就不言自明了。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体学生都能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回答,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更高,增加了教和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现实性,语法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翠玲.浅析高中英语语法教学[J].校园英语(教研版),2009年04期

第3篇: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感悟:根据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充分借鉴了山东青岛市几所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较大的改变。即预习――教习――练习(运用拓展)推进模式,较为彻底地改变了课改前的“综合杂糅”型模式。具体做法是:①编写预习案或利用配套教辅资料,督促学生做预习,使预习具体化、实在化,以培养学生按预习目标要求学会自主学习,促使其完成有关常识性、知识性学习任务和那些不需要老师帮助的学习任务,并明确自己在教习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和常识,写课文内容概要和白话诗意,背诵课文,感悟主题和写作特点等,将原课堂教学内处置的问题置于课堂教学之前(之外),让学生预习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该自己做且自己能做的事。其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预习案,抽查点评预习案,补充和明确教学任务,修订教习案。②根据预习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习,其主要定位在技能技巧、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的交汇点这些层面上,旨在帮助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读和体悟文本重点难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进而逐渐生成新知和提升对话文本的能力。比如对文本中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和体悟、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祝福》中嗦语言的艺术效果,鲁妈语言的内涵,祥林嫂挥力砍门槛的心理,古诗词用典的寓意等都需要老师用相关知识作辅垫,进而寻找切入点,直达中心点(本意),这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释惑生(升)能的根本环节,更是非教师讲析能替代的环节。③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而推进的巩固拓展。我们知道,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元素,而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知识的转化,其载体是知识的运用,即训练而习得技能(解题技能)。在获取知识后巩固知识,转化和提升能力显得十分必然。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主要通过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练习题来体现和夯实。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巩固加深理解,二是运用提升(拓展),学生在其中温故而知新,运用而提升。教师主要起点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课改理念和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不讲;学生预习获得常识和知识并发现问题(明白学习的重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假如按照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法完成课改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必然落空;教习课必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满堂灌;巩固课亦将变成教习课。这就是非课改课的弊端所在。而已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只是教师的付出更大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及感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改革。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切实有效的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学生成果的展示+教师恰当的点评。即: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两个客观依据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分配给学生合作探究;②学生把教师分配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梳理定型;③小组把梳理定型的解答由某一个同学提交展示,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的质疑,同组的同学作补充;④教师对所展示的解答作点拨和评价。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点评。其基本要求是:一是选点必须准确(即扣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设问必须指向明确(即不能空泛)并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太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点评的导向必须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四是点评必须客观深刻(即一是一,二是二,理由充分,评价透彻到位,尤其要强化学生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盲点、误区和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指点和褒扬。其教的方法侧重于引导、点评,学的方法侧重于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较为集中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改革能真正实现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改变,即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发现知识,前者是买来的,后者生成的,前者学生参与的成份远远低于后者。这一改变刚开始时,师生均感不适。在教师方面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手脚,总认为很多问题不讲学生不懂,不讲不放心;在学生方面原有的学习定势起了阻碍作用,总想等教师来讲。实际上老师放一放,逼一逼还是可行的,甚至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大大的超出了我们老师的教学预期。

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感悟: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率。我们把学习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学习结果来反制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是:①强化课堂现场学习状态和水平的评价,并记入课堂成绩册,如学生回答问题出彩给予奖励分数;对学习不在状态者给予制约分数;对课堂作业抽查者据实记分,例如,对《导学评价》中迁移拓展的前几个选择题发纸条让学生现场作答评分。②强化预习和课后作业评价,给予阶段性总评记分。③强化模块考试评价,对不及格者或某些特定题目解答不达标者一律补考,例如模块考试对默写、基础题都有明确要求,同时把平时课堂学习状态纳入模块考核,实行“考试分数+平时评价=是否合格”的评价模式。④强化水平考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市县统考,水平考试高于模块考试(合格考试),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期学年评奖挂钩。课堂教学状态和水平的评价改革,旨在督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其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不仅强化了学习结果,而且强化了学习态度和过程,对消极学习者和旷课者以惩诫,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片面评价方式,尤其是改掉了以前学了不考,考的又未学,语文课上与不上,学与不学大致一样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考的基本统一,避免了高一语文考高考组合题的现象,进而提升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课堂学习评价,就强化了课堂学习过程,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一定能取得课堂教学较好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4篇: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我在高中数学新课改中遇到的困惑和尴尬

当前,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正逐步走出只求形式创新而忽视实效的误区,开始转向理性探索的实验阶段,人们开始加大反思力度,把眼光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所在区县的各中小学都掀起了一股“取经”热,有的学校兴起了“友善用脑”的教学尝试,有的学校则开起了“杜郎口课堂模式”的教学试点。可据我了解,这些学校有的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打算长期试点,只是在有领导来视察或者有校外老师来听课时才按照那些模式上课,其余的时候上课还是同从前一样。而有的学校虽然在长期试点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也都在尝试运用,我们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都见到过,但它仍然不是基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具体操作的有效性也很成问题。

【案例一】

我校有个化学老师的孩子正在读七年级,他所在的班级便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数学课上老师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给出相关的例、习题,由学生独立解决或相互讨论再解决,接着由做出来的学生讲给其他学生听,最后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概括总结。虽然这样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样的老师不就成了“放羊倌”了吗?老师的点拨作用又体现在哪儿呢?而且我的同事说:“由于孩子们在小学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并且课前也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和准备,再加上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完善,一学期下来,孩子的数学成绩变得糟糕透顶,因此不得不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

相对于那些学校而言,有的学校则试行起“牵手一所名校,实行联合办学”的模式,实实在在地搞起了应试教育,甚至有老师实地考察归来后向同事们介绍学习体会时说道:反复做,做反复,十六遍重复达到永远记忆。这样的教学口号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人才呢?还是做生物实验――训练孩子的条件反射呢?

【案例二】

在今年我所教的高一实验班中,有位同学在解决一道有关线性规划的习题时,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又让我哭笑不得的答案。这道习题为:已知x-y+5≥0x≤3x+y+k≥0,z=2x+4y,z=-6,则k=?摇?摇?摇?摇。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k=0,而她给出的答案确是k=3。在批改她的作业时,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她的答案究竟错在哪儿,于是在上课点评作业时,我便请她解释她的答案的由来。她的解题过程是:先画出不等式组x-y+5≥0x≤3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听完她的解答后,大家都会发现这样的结果毫无理由,只是为了追求一个答案而已。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先前南外特级教师陈光立老师在新课程培训时给我们讲的故事:有个国外考察团到了我国的一所小学里,给那里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的所有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有一艘轮船上,有20只鸡、20只鸭、20只鹅、10头羊和2头猪,试问这艘轮船上的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结果那个班级的绝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72岁,还有几个学生说不会做,只有一个学生在纸上写了“不知道”。当时我听完这个故事,还觉得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事情,只是那些教育专家编出的故事,以此来告诫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千万别把学生给教“死”了。想不到今天我自己所教的学生中真的会发生这种“荒唐”事。这件事情过后,我冷静下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五认真”不能讲是做得最好的,但至少每次在全校的教学“五认真”检查中,都能获得优秀等级。为什么刚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都是空前高涨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课开小差或者无精打采的学生却与日俱增呢?到学生中去做问卷调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给出评价是:老师,你的教学方式我感觉挺好,请继续。只有极少数学生提出:最好能加快一点上课节奏。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去哪儿了呢?直到前不久,在南师附中听了《人民出版社》的主编章建跃博士主讲的题为《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教学》的讲座后,才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在讲座一开始就一一列举了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新授课时的几种常见模式,其中之一就是:教师上课开始便是知识点1、2、3,注意点1、2、3,接着例题1、2、3,甚至再变式1、2、3,然后课堂练习1、2、3,最后本节课总结1、2、3,老师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虽然这节课老师准备得很充分,课堂上也在不停地提问学生,可自始至终学生都是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试问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吗?当时听完这个例子,我就觉得他说的那个老师就是我。听完讲座回来后,我立即对第二天要上的课的备讲方案进行了改进。

二、我的全新的课堂模式

对照以前的授课方式,我决定不再提前发放第二天上课的导学案,而是布置学生在复习巩固完当天所学的内容后,再对照教材预习明天要上的内容。而我自己则根据学生的现状,对下节课中学生易忽视的内容和不容易理解到位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在上课时一改以往只有我问学生答的问题引导式,变成了学生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我答,或我问学生的答辩式授课模式,并且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每一节课都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而是采用“说书”的方式――每一节课都会留下一道稍微有深度的题,但绝对有同学跳一跳能解决,这样一来真是吊足了他们的胃口。

【案例三】

上个星期,我在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课题刚引出,便有学生自告奋勇地冲上讲台迅速地抓起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演示起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表示、文字表示和两种判断方法。当这位同学回到座位上时,我和班上其他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因为他画的图形不仅美观,而且图上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和圆的半径也分别用了不同的彩色笔标注出来,整个表格标注得条理分明。就在全班同学认为接下来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我却漫不经心问道:“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们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不等我把话说完,下面的学生都齐声答道:没有!),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直线和圆只有这三种位置关系呢?还有没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呢?”

生答:没有了,因为课本上只画出这三种位置关系。

师问:那么先辈们在画出这三种位置关系后,就敢断定再没有第四种位置关系吗?

生答: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相离,直线与圆仅有一个公共点――相切,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相交,而直线与圆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师问:why?

生答:嗯,因为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共线。(哗!我和班上其他同学都为他的急中生智而鼓掌)

师又问:对于直线与圆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还有同学有其他的论证方法吗?

这个问题问完后,整个教室一片寂静。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终于又有一位学生从座位上“忽”的一声站了起来,高声答道:因为它们的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而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本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按照惯例对本节课上的例2“已知圆的方程x+y=1,直线y=x+b,当b为何值时,圆与直线相交、相切、相离?”进行了改编:如果直线y=x+b与曲线y=有公共点,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刚休息五分钟,便有学生跑过来向我问道:老师,答案是[-,]吗?我摇了摇头。他立刻转身向门外跑去,边跑边说:老师,我下节课后再来找你。第二次他又跑来问道:老师,答案是[-1,1]吗?我仍旧摇了摇头,但告诉他:有点靠谱了。第三次他又跑来问道:老师,答案是[-1,1]∪{}吗?我仍旧摇了摇头,但告诉他:离正确答案近了。他听后激动地对我说道:老师,你别讲,下节课后,我肯定能告诉你正确答案。果不其然,等到他第四次来时,他不仅给出了正确答案[-1,],而且把解题过程解释得头头是道。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变题:如果直线y=x+b与曲线y=有两个公共点,试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答案是[1,)。如果直线y=x+b与曲线y=有一个公共点,试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答案是[-1,1)∪{}……看着他因征服困难而兴奋、激动的样子,我不仅为他的积极探索的精神而喝彩,而且更为我的全新的课堂模式给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而开心。

对于诸如此类的智慧火花的碰撞、穷追不舍的探究、自主研发的习题,等等,如今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看着昔日已离开我的课堂轨道的学生如今又对数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看着课堂上学生抬起的头,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感觉上课真是一种享受,是在享受学生的纯真无忌,享受学生的畅所欲言,享受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我的体会

21世纪的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现今的数学课堂如果仍然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反复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只能对这样的数学课感到乏味。毕竟数学课堂没有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没有历史故事的引人入胜,没有物理、化学实验的生动神奇,它需要数学老师应用科学的头脑将其“点缀装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