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3〕田雨,《何谓知识管理》,《北京日报》1998年12月28日。
【关键词】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高等学校要维持竞争力和组织活力,顺应时代的挑战,知识管理或许能提供学校管理新的思维模式,并解决学校组织现有的困境。但是,高等学校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清、缺乏创新与整合等,造成了知识管理难以落实,没有收到实际成效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探讨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更好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组织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
一、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认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是个人与组织竞争优势维系的关键,也是组织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知识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有系统地管理及运用组织内部与外部包含有形及无形的资产,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分享,为其他成员共享,并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隐化,将组织知识成果产品化,这都是值得高等学校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知识管理是由学校组织、人、知识、科技等一系列过程组合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组织以有效的领导与策略,在组织文化、绩效考核、信息科技等因素的促发下,通过整合系统的方式将组织的知识进行收集、组织、转换、扩散、转移、分享、创新及运用等系统化的流程,学校组织不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知识筛选和优化整合的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都秉持专业分工、学科分离,又有“文人相轻”的思想作祟,造成学校教师间很少进行专业对话、知识分享。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也存在着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不能有效做到既分工又协调。因而,在学校组织中,会产生本位主义特性,这会影响学校的运作及效能,使学校组织管理过于僵化,造成效率低下,运转不畅,缺少生机及活力。
2、知识管理中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显著功能是促进知识的创造。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价值的产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创新知识的教育将成为主流,高等学校应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何培养有创意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创造思考教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传递、推广、应用,都强调其新颖性,教师是知识工作者,每天都在传递、解析及创造知识。教师工作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首当推动新知识、新观念与时代同步,若是教师们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何以教导学生迎接未来竞争激烈的世界呢?
3、学校教育缺乏与信息科技相融合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使用信息与通讯科技,特别是以开放、互动、虚拟社群的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搜寻与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信息教育应当受到重视,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配合各科教学,并不断更新其教学技巧,惟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保持竞争力。尤其知识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更突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专业人员若不能与时进步将无法跟上改革的脚步,唯有时刻保持专业智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这一场信息与科技的革命中,占取有利的位置。
4、知识管理中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失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有人文素养的配合。尤其现在高等学校教育太重视科技,技术理性至上,培养学生太注重逻辑思考,不懂爱与关怀他人,因此高校重新反省人文素养对学校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的成功仰赖的是一股知识管理的人文文化,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内的成员能够了解彼此、分享知识,这种认知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将成员紧紧相系在知识管理的架构之中,使成员乐意分享所知,也以此为荣。
二、提高高校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学校究竟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要在学校组织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际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途径: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管理程序
高等院校推动知识管理,是要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搜集与整理,以了解高等院校内部的知识状况,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是要将知识变成一种具体的符号,使其尽可能有组织、轻便、清晰以及易于被组织成员所了解与应用,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管理效果。
2、加强知识管理的有效领导
由于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学校领导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推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成功。高等院校领导者积极参与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包括知道如何协助高等院校教师来建立知识管理的愿景、发展高等院校的重要资产,提高教师核心能力,并推动教师不断创新的能力等。
3、建构知识管理的学校制度与文化
由于知识管理十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着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依赖组织文化的改变。为了知识的分享与创新,营造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文化,先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实践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自觉意识,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4、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知识管理
由于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得知识的编码、储存、交流与传播更为快速便利,因此,信息科技对知识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由于成员需要为数据与信息增加价值,才能把它们变成知识;而正因为信息科技能够轻易地掌握以及管理这些附加价值,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处理知识。信息科技的最主要任务,便是将原先存在于个别成员心智中、或文件里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相联结。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因特网的架设、搜寻工具与文件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普及等,均有助于成员间彼此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5、塑造育人的良好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中,教师就是知识工作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是学校组织中的首要资源,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用来促进并支持每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学校组织则是个人运用知识的场所,而学习则是使学校成员更具能力的基本做法。因此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组织与人的意识,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6、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成效的有效机制
知识管理评价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它可用来检测高等院校本身知识分享与管理知识的程度,并评估学校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也能明了各部门知识利用度的高低,从中指认出高等院校本身知识管理实务的优劣之处,以便引领教育重视需要加强的知识管理领域。
知识管理是提升学校效能的助推器,尤其是学校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和快速变迁的社会,更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增强学校竞争力。学校本身必须不断自我快速调适,才能克服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无疑将会助长学校的组织学习与快速革新,并促成学校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对策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7-79.
[2] 郑康,谌启标.学校知识管理的误区和变革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0)17-19.
关键词: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学科联系人
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努力成为知识管理者和知识专家,以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因此,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高校师生用户解决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随着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演变,对于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其不仅要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完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提出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已在国内百余所高校实施。笔者将对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析高校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1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涵义
知识管理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最初体现在管理学领域,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范畴领域至关重要的要素。近年来,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日益深入,业界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教授PaulA.Dorsey提出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均未能达成共识。因此,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必然无法统一。但对于高校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高校学科馆员自身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掌握新时代新计算技术,对高校学科馆员所负责相关学科的资源进行系统地采、抓、整和存,吸收为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实现自身显性知识的创新,最终向学科信息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知识服务。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是以学科馆员自身为主体,以专业学科信息为基础,以定向学科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科资源有效传播为目的,来提高学科馆员的显性知识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服务,使高校学科专业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
2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与实践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2001年编制的学科馆员工作指导书中“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组织。随着学科馆员的不断发展,21世纪数字环境下学科馆员定义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新兴媒介,具备一门或多门学科专业背景,了解用户的专业资源需求,提供给用户专业且精准服务的图书馆员。国外一般称之为“学科专家”或“学科联络馆员”,国内一般称之为,如“学科馆员服务”、“学科联系人”、“学科联络员”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出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将学科馆员称之为学科联系人。按照学校学科群设置及学科特点,将23个学科联系人设置人文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法政学科、理工学科和机关等6个学科服务组,负责14个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并聘请图情教授指导学科联系人的具体工作。图书馆要求学科联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综合的专业背景,将学科联系人实施分散式管理,也就是说将学科联系人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部门,提供多对一的学科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系人个人知识管理在其具体学科服务工作中实践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科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与宣传、学科用户培训、学科信息导航、学科动态跟踪。2003年,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信息联络员制度。2004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开展专业学科服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及图书馆业务分配,有10名学科馆员专门负责所在院系的学科服务,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开展嵌入式教学等服务。2008年,沈师馆制定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使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迈向了新高度。
3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应具备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保证个人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21世纪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6种技能,每种技能的实现与各种技能之间的结构可用以下图形结构表示。高校学科馆员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应具备的6种技能分述如下。
3.1信息、知识检索技能
信息、知识检索技能是高校学科馆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技能。检索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直接获得相关学科信息、知识,即通过与其他馆员进行口头交流、熟悉馆藏概况、充分利用国内外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科馆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检索全方面信息,为用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学科前沿信息。
3.2信息、知识获取技能
知识获取指学科馆员通过一定检索方法获取显性知识和提取隐性知识。首先,学科馆员作为某学科的信息专家,他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参加新技能培训,更新隐性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显性知识水平;其次,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领悟不同群体的隐形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反思及实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学科馆员要熟悉本馆的全部馆藏资源,学会从新型媒体中(WiKi、RSS、微信等)及时捕捉相关学科用户所需的有价值信息。
3.3信息、知识组织分析技能
新媒体视角下,学科馆员不仅要从无序的海量信息资源中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还要具备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能力,过滤无用和庞杂的信息,对需求的专业学科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中抓取学术价值高的学科资源。通过对信息、知识的组织分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分析模型,利于日后用户所需专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3.4信息、知识共享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缩减获取资源时间;激活学科馆员显性及隐性知识,共享信息、知识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具体学科工作中要做到两方面:把获得信息、知识充分运用于服务用户的实践过程中,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积极主动把自己了解的信息、知识与同事、师生用户进行交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知识有效传播与共享。
3.5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技能确保信息、知识安全是学科馆员实施技能的前提条件
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技巧和方法,如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数字信息、知识的保护技术包含数字水印、数字加密和数字权限等。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实现新媒体视角下的信息、知识协同。信息、知识的协同是保障学科馆员及时回复用户专业资源,如协同工具QQ、FAQ、微信等;利用FTP资料库上传与下载相关学科的最新数据、文档资料,保证用户信息、知识利用的方便快捷。
3.6信息、知识创新技能
高校学科馆员信息、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其个人知识管理价值的终极体现。学科馆员能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精准、便捷的获取学科用户所需的资源,实现自身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合;能吸收、借鉴他人的隐性知识弥补自身的能力,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能保证信息、知识的安全与协同,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通过不同技能的融合,不断激发创造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科馆员能做好信息、知识导航,建立专业特色知识库,提高学科专业个性化知识服务。
4结束语
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其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每个学科馆员从信息、知识的检索、获取、组织分析、共享到创新是其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不断完善的组成体系。因此,随着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日益完善,学科馆员的职能也有所转变,体现为: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合作;工作重心从以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以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学科馆员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做到与教师、科研人员合作的全过程。只有高校学科馆员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日益提升,高校学科馆员逐步开展定向的学科用户服务,才能在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为青.高校图书馆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127~128.
[2]邱锦.高校学科馆员知识管理实例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信息,2012,(4):410.
[3]高雅佳.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李梦诗,宋雪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模式述评[J].情报科学,2016,(3):173~176.
[5]王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导,2016,(6):158~161.
[6]董绘丽,焦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9,(4):43~45.
[7]孙小丽.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及能力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2,(2):57~60.
[8]岳庆荣.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10):137~139.
[9]周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20~621.
[10]蒲放.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179~181.
[11]王晴.“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的网络调查分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2):9~14.
[12]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EB/OL].http://www.lib.ruc.edu.cn/webs/show/notice/53/8.html,2016-12-25.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所遇到的阻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使内蒙古中小企业更有效的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当地中小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内蒙古;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对策
一、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小企业为内蒙古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力量,在确保就业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于2011 年6 月,内蒙古中小企业的个数已达到15.28万,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4%。就产业类型分布如表1:
其中,工业企业达到24529 户,工业企业占第二产企业总数的78.0%,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5.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081 户,占工业企业比重16.6%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0448 户,占工业企业比重83.4%。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呈现了不同的结果,其地位也发生着变化,如下图:
就以上图表显示,内蒙古中小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工业企业的比重相对较高,而在工业企业当中,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其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8.7%,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收入。因此加大中小企业的规模是必须的,一个大的规模企业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才能使企业更能系统化、全面化。
内蒙古经济的全面提高主要依靠的是中小企业,在拉动GDP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内部管理问题将成为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知识管理改变企业的管理战略,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结合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有效的将员工的隐形知识进行显性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传播、共享及快速流通,实现知识的总体扩张,逐渐完善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
二、内蒙古中小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障碍
(一)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知识管理水平低
内蒙古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网络没有全面覆盖,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除少数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信息只在一个低水平的电子邮件和信息搜索,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网站,注册一个域名,不开展电子商务,也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组织,从事信息技术人员不是很专业,很少数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网络广告等现代信息渠道使用。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所改善,但内蒙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相对还是处于低迷区。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理念落后
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中许多都面临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滞后,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有研究表明,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基本的了解,不能完全掌握所反映的内容,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层决策制定与企业的自身发展战略不符,并且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仅仅局限于旧式的管理模式,深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管理不清的问题,管理系统混乱,人员职责并不是很明确,工作之中存在大量的职位空闲,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些管理问题将严重的影响内蒙古中小企业全面实施知识管理。
(三)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制度不匹配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只是趋于形式,虽然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结果总是与实际不相符,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也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另外,员工不乐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进行分享,个人化、部门化的企业文化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这些因素明显降低了企业进行管理体系运转效率,不能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特别是无法充分利用企业集聚的知识技术资源。
(四)对知识管理的总体认知程度较低
虽然知识管理的理念现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应用,但实际还是处于不完善且不娴熟阶段。内蒙古地区小企业的发展与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内蒙古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及经营状况来看,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难度较大,各岗位任职资格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之各种裙带关系的存在,人们从意识上就忽略了知识这一重要性。企业拥有了这样的员工群体,在接受新概念、新思想、新信息等方面就显得比较迟钝,缺乏主动性,在知识管理实施时没有完整的过程,导致程序混乱。而中小企业部分的管理人员对这一概念也是比较陌生。诸多问题都严重的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有效实施。
(五)知识资本匮乏,创新能力较低
内蒙古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意识比较淡薄,员工素质普遍呈较低状态,很难调动员工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创新的主动性将严重的缺乏。作为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内蒙古中小企业市场目标模糊,创新的意识低下,不能将其作为竞争的取胜之本,仅安于现状,注重眼前利润,缺乏从外部获取知识源的能力。另外,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缺乏吸引和留住外来高素质技术人员的管理机制及完整的企业文化。各类科研及高等教育机构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创新机制,影响了内蒙古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能力。
三、内蒙古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的成果,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发展任务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垂直发展,扩大其功能,实现信息的全面流通。中小企业应当在生产方面运用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产品销售方面都进行系统化的操作。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加大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使企业处于信息化较完善状态。
(二)完善管理制度,逐渐实现知识的涉入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企业的“本土化”原则,即从实际出发。结合本企业特点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分析结果,创建能够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让每个员工有效的参与到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储存过程中,受到知识的熏陶,了解知识的魅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拥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这些隐形的知识就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这些需要内蒙古中小企业对管理制度的更新,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潜意识的知识渗入,努力做到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创建有利于知识管理实施的文化背景,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为知识管理铺平道路。中小企业简单的组织结构为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方便,便于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推动了共享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的形成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将人才建设放于首位,使员工能够感觉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努力的促进员工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意识到自己和组织是一个发展整体,提高整体利益化。为此员工才能积极工作,加强知识的积累,进行知识的创新,将其运用到企业当中,延长中小企业的生命周
在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与大型企业减小差距,提高内蒙古中小企业员工的知识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进行适时的组织开展知识教育,提高员工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加强员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建立与知识管理相关的企业制度,普及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同时将员工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五)加强员工专业知识培训,进行专业知识积累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员工知识管理的相关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实施知识做好准备,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全体员工充分了解知识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懂得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动态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对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个人目标,让每个员工有能力且自觉地参与到知识管理工作中,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
参考文献:
[1]刘咏梅,王琦,彭连刚.中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
[2]杨锐,杨瑛.我国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内容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愈加显著。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等一系列新变化,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比如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有助于自身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知识管理”的现状,前景不是很乐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之道。笔者通过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当前知识管理困境的对策,以就教于方家。
一、影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因素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起初由企业界提出实施,对于图书馆的领导而言,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并非能完全理解到位,尤其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实践中未能将知识管理置放于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领导层在政策、机制、资金方面未能给予明确的、持续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将知识管理作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这一认识上还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战略、规划、过程及效能评估等方面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总体构架,把知识共享与交流确立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2、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智力资本杠杆”的知识管理,其作用性日渐显著。在电子传媒领域,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许多电子文献出版商构建了一大批的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又一个虚拟图书馆,以满足教育、科研机构学术交流或者其他特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地,日益被这些信息生产机构吞占,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献服务方式古板陈旧、知识资源更新比较迟缓,对知识管理缺少一定高度的认识,导致知识资源的利用水平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自身职能的发挥。同时,在显性知识的收集、储存以及隐性知识的开发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有效地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操作性实施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图书馆馆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水平。知识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专职人员处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显性知识和挖掘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馆员的培训再教育,建立一套正规的培训制度,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开展相关学科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强化知识积累,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知识结构,目标是打造一支“知识工程师”的队伍。2)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每一位馆员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希望自己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开发。图书馆要根据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对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同时还要对馆员的信息交合重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3)加强馆员的归属感体验。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应实现“三化”管理(感情内化、事业内化和价值内化)。让馆员在从事本行工作时充分体验到归宿感和使命感,创造和谐、有序、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按照“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要求,继续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协调个人愿望和需求。
2、建立知识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作为一种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主要是从各类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各取所需”的原则将知识加以提炼,最后服务于大众。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大大开拓了信息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如果说之前保护馆藏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开发读者所需的知识资源库则是工作重中之重。可资借鉴的知识资源开发措施有:1)借助网络尽可能地展示馆藏资源,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策略,为读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资源库;2)尽可能利用一切智能化手段,挖掘隐性知识;3)ERP系统下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模式研究;4)为特定机构和群体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库。总之,我们要不断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
3、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获得的绝大部分都是记录性知识,即以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书、报告、手册、数据库等外在知识。而对于企业所重视的隐性知识,却被图书馆忽略了。从经济和企业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对此,图书馆尤其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应重视隐性知识,以及推动和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面对网络和信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纸张不再是惟一载体,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于搜集纸质出版物,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这大大改善了显性知识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二是各类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图书馆必须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三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已经不是惟一的信息提供者,许多刊物直接在网页上审核文章,如何吸引使用者上门或者提高网络的使用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设计等方法和技术,更要运用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组织管理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外在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研究知识管理,还要部署相关配套措施。随着计算机、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然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重要表征就是文献资源逐步数字化,不仅使得文献递送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迫使我们亟需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使用先进技术处理隐性知识,以及将信息网络建设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因此,图书馆要合理利用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以读者为中心,通过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将图书馆改造为一个让读者和馆员都乐于置身其中的知识环境,达成促进学习、交流、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知识积累贡献图书馆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万晶,齐志勇.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学发展史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 116 +260.
[2] 鲍宇星.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工作.2008(7) : 171.
[3] 丘莉莉.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9(9) : 53-54.
[4] 鲍玲.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新疆社科论坛.2004(3) : 86-87+91.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本体;教育
知识管理在发展早期仅是基于数据库或文档管理的初级技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并拥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企事业用来提高技术和竞争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紧紧和知识活动联系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
1研究背景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括:1)对信息的管理,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深加工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增值、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2)对人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的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当前知识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并避免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描述影响理解和共享?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利用有组织的信息获取知识?
引入本体与知识管理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体源自哲学的概念。Gruber给出目前非常流行的本体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提供了目标世界的公共词汇,为信息的描述和交换提供适当的数据结构。本体最大好处是明确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使知识对象化,必定会给知识的集成和重用带来益处,而且可以使与之匹配的知识对象的关系和属性得到完整和清晰的描述,通过这些,用户可以获取更适合自己的知识。
2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本体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方式,对于具体的项目而涉及的工作包括概念定义和资源组织2个方面。每个概念的定义要包括它的含义、子概念、父概念、每个类的实例概念问的各种关联、概念与外部资源的关联。该框架分为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3个部分,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1)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的收集及获取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有用的信息资源结合进知识管理系统中,并与本体方法论相结合,将信息通过本体构建工具转化为用本体语言描述的知识,放入本体库中。此系统的目标用户有2类,一类是资源的使用者(学生或者教师),另一类是资源的加工者。收集和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指对教学有帮助的课件、试题、音视频等资料,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是LOM元数据标准等。
2)知识检索。目前的应用系统中由于其数据库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对意义相同但用词不同的内容无法进行精确的检索,当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时问题更明显。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在本体的帮助下从本体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语义异构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查询具体资源时能够减少对冗繁数据筛选的时间,也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精确性。
3)知识推理。推理使用推理机能够对初始本体进行处理,通过自定义规则或者内在规则,能获得原有本体隐含的没有直接定义的知识。推理机不仅能对本体语言内在的各种关系进行计算,而且支持自定义规则推理。自定义规则定义更加丰富,可以包括反映现实世界的某种传递或逆反关系等,实现对知识模型更灵活的操作。比如放入一个新的教学资源,推理机就能够对其进行推理,从而得知其具体所属类及定义。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不仅成为重要的法权以及无形的资产,还成为了经济主体的有力竞争,成为了企业之间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后备力量,而且变成发挥知识资源经济竞争效能的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在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当中越发受到重视。企业出于战略的角度看待并处理知识产权的问题,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及创造,有效执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不仅能够打开市场、获取最大投资利益、减少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带动新的投资、占据市场且获得竞争优势,这也成为了当前时期的所需。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意义
11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趋势
当前为了符合全球化变革乃至体现知识经济的状况,我国企业管理需面对全面变革。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依靠的资源及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是从有形向无形的转变,也就是由土地、厂房、设备、机器、存货等实物型资产变成实物型资产再加现金、信贷、投资、应收款等财务型资产,从而令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十分重要[1]。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利润的来源更多需要通过其具有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
我国企业的管理改革具有以下趋向。
(1)从有形资产管理转变为无形资产管理
有形资产管理指的是传统工业社会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在当前时期,社会具备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乃至客户资本等构成知识资本会变成企业最主要的资本方式。尤为在我国入世并实现经济全球化依赖,企业具备的内部无形资产,比如专利、商标、品牌形象、著作权等,乃至价值链客户、战略联盟、销售途径、合作商、供应商等,已经变成企业获得利润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所在[2]。企业管理由此通过传统有形资产管理转变为无形资产管理。
(2)从资本化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
知识化管理和资本化管理的差别在于,注重知识管理及知识产权管理,尤其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已经变成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变成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利润及优势的主要方法。企业管理形式则通过资本经营逐步朝着创造、运用、转让知识乃至智力成果的知识经营转变,智力资源会取缔资本资源而变成企业最主要的财富,企业在追寻资本资源最大效益中逐步转变成追寻智力资源的最大化。
(3)从传统型管理转向创新型管理
传统型管理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状态下,企业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乃至管理创新均变成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为符合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变,扩大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持续战略的创新,把创新融入到所有管理当中。
(4)从刚性管理迈向柔性管理
以刚性管理为根本,加大柔性管理,成为了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其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依照企业相同的价值观及文化、精神采取人格化的管理。这一管理形式的变革实则为刚柔并济的综合管理形式。
1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通过我国企业管理变革趋向能够发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管理实则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向与内容,由于其具备无形资产管理、知识化管理、创新型管理以及柔性管理的特征。
知识产权身为企业的主要无形资产,无法脱离企业有效研发、保障、运营及运用,则需科学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为了企业执行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性工作,也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的有效保障。尤其对于全新的竞争氛围中,其已经变成我国企业融入国际竞争战略的选择。把知识产权归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当中,身为依法治理企业的主要内容,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地位,也成为企业必须注重的主要问题。
恰恰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成功企业才将精力融入其中,把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与制度完善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待。
尤其在全新的国际竞争驱使下,创建知识产权管理为根基的企业竞争管理体系,成为了我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所需。这是由于在新型国际竞争当中,企业获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成为获取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成为目前企业经营的主要法律保障,这也成为了企业技术特点与产品特点转变成市场优势的法律机制。企业有效管理、保护、运营知识产权,则可以在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真正打开自己的市场与技术的范畴,获取市场与竞争的主动权[3]。创建完善与当前企业制度相符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国内外趋势的必然所需,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更加成为获取最佳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问题
21企业专利的数量及质量需要提升
就创新型企业来讲,对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了通过知识产权的高利用率而获得利润。可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拥有较少的专利,而且获得授权的专利内发明专利占据的比例更少。在创新企业当中,只有发明专利才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回报。有些跨国企业,通过自己的专利,不仅较快占据了国际市场,并且还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形成了阻碍。
22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当前在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当中,尚属于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具有内部不足,特别其属于集权式结构的代表,可是一个高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要通过众多具备不同知识乃至技术背景的员工构成,才可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执行。
23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会对一个企业眼前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众多企业并未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在知识产权研发、知识产权运营乃至维护等方面均具有不足,尤其欠缺对发明人创新意识的激励制度。
24未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
依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文献内包括了全球95%的研发成果,假如可以良好运用专利,不但能够节省60%的研发时间,还能够降低40%的研发费用。可是我国的企业并未对此给予充分利用,有些企业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课题以前,并未预先掌握这些信息,从而不断研究,耗费众多人力、物力与财力[4]。
25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结合度较低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均将知识产权管理上升为企业的战略层面,创建了符合企业所需的知识产权战略。可是依照当前状况而言,大部分企业均独自处于知识产权战略当中,局限性处理一些或许会发生的侵权问题,出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而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可是具体如何才可以把知识产权战略较好地运用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当中,通过战略层面系统看待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融合,来提高总体创新系统的动力,大部分企业均未从整体层面进行考量。
3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改善
31创建知识产权的保障意识
在企业当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关键,所以,企业必须具备知识产权的保障意识。这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身为市场的主体而存在。在市场的贸易中,如企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或知识产权壁垒等问题,国家则需有义务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主张权利。可是企业身为市场的主体,国家却只能对企业维护利益起到协助的作用,而合法权益最终还需自身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保护。所以,企业建立较强的知识产权保障意识对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十分重要。源于此,企业一方则需提高知识产权的注册意识。比如我国近些年来,由于商标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乃至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均需加强和完善,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需要提升。可是众多企业在产权保障意识方面尤显不足,尤其对于专利权注册方面,担心通过注册后,专利技术则会被他人所用。可是这也令企业知识产权时常被侵犯。这一状态下,我国企业则需提高知识产权的注册意识,以此令企业的商标受到保护。并且,企业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在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必须不惜代价追究到底。这是由于侵权而遭受的损失必定不会比追究责任所承受的成本高,假如未对侵权行为进行追究,则会再次出现这一问题,从而令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32创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假如想要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则需创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把科学技术当作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首先,对于发达国家中以技术准则和技术专利构成的技术壁垒,企业需要积极融入或自行组织标准联盟,改变贸易壁垒,以便获取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地位。其次,企业需把知识产权的保护当作企业发展战略归入企业规划当中,提高对企业所具备的专利、商标的注册保障工作以及侵权追究的工作,并且把知识产权的工作提升到企业经营乃至管理的主要方面,完善知识产权的构成、管理、申请、使用和维权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管理归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
33创建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
我国有众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并未创建专门的机构,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未创建其知识产权的保障意识,也未把知识产权的管理当作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此状况中,企业则需提升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将其作为创建专门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这一部门能够建立于企业法务部中,针对知识产权申请、管理、知识产权合同签署、纠纷处理等不同内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建筑管理;质量管理;措施
引言
随着人口增长的加剧,土地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建筑工程随之快速发展,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诸多隐患有待改进,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关键是要看到管理中的不足,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强化管理意识,推行质量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质量管理的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从事一定范围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料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整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远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的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建立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
一些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项目经理到岗到位差,履职差,施工技术资料签字代签的情况时有发生;未按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就擅自施工;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就盲目施工,导致返工;未按要求材料进场必须先检测合格报验后再使用;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墙体抹灰开裂、空鼓、掉砂现象,防水工程处理不到位,造成渗漏;少数工程未配置混凝土标养设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回弹强度不达标,未按要求留置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和拆模试件;有的项目相应工序未按设计图纸施工要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2、材料方面的问题
房屋建筑建设施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材料的质量,甚至可以说材料本身的质量,直接就决定着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如今,随着房屋建筑设施与施工的过程体系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数不胜数,如果在材料选购的过程当中,购进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并进入到施工现场应用到了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就必然会带来很多的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整个工程成为"次等、危险产品"。还有的施工企业是纯粹性的为了经济利益,而故意选购价格便宜的低质量材料,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房屋建筑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3、工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活动的人员中,流动的农民工占据90%以上,这一庞大的比例令人堪忧。而施工单位中能进行积极规范操作的人员仅占4.2%,由此可见房屋建设企业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农民工劳动力较为廉价,可减少开支,一些施工单位选择利用农民工完成施工活动,但是施工单位忽视了农民工文化水平及施工技能的有限,这些因素无疑会给工程带来各种质量隐患。
三、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做好建筑工程的前提。只有拥有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稳步前进。因此房屋建筑企业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过硬的管理队伍。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管理队伍,才能有效避免房屋建筑工程中产生质量问题。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依据质量管理规范,全面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房屋建筑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施工企业还可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等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保障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2、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的质量。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要尽早控制材料质量的审核,选择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行材料的采购,在施工之前,应该安排检查人员对材料的性能、合格性进行检查,检查出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使用。
3、提高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之前,施工单位要选取有着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项目建设团队中,科学、合理地减少农民工人员数量,或是对才能出众的农民工加以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控制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目的,施工单位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水平,保证房屋质量达标。
4、充分发挥监理作用
目前监理的现状是,监理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有的基于降低工程管理成本的考虑,视质量监理为多此一举,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出于工程进度,想方设法消减工程监理的控制环节这些做法往往使质量通病得以畅通无阻,处于失控状态最终既节省不了成本加快不了进度,还给工程质量埋下危险的隐患。所以监理人员应按规定认真做好巡视、旁站和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在材料、构配件进场、使用过程中,要通过外观检查、批量检查、证、物对照和见证取样、见证送检等监理活动,把好材料、构配件的验收、使用关。不合格的检验批不能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全天候的质量监理能够适应建设工程施工连续性和质量隐蔽性的特点,是降低质量通病发生的有效制度和机制监理的独立性,有利于公正地进行质量监理,通过对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隐蔽部位实行跟踪监理,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5、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质量问题最容易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控制好施工现场的质量,那么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就可以起到极好的预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测力度,采用专人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保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工作必须配合相应的程序,不能盲目的、随意的对质量进行检测和检查,这样有可能干扰到正常的施工进度,应该根据相关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性的、合理性的检测方式和手段。另外,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较多,施工过程中,上一道工序的质量问题,很有可能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管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以及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应该会同建设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及时做好隐蔽工程检查和验收工作,同时及时办理相关的验收手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建筑物中,必须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而为建筑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连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问题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24):120-121.
[2]王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2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