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

第1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年轻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一个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年轻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归回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年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年轻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 首先,年轻体育教师要强化自主学习和研修。每位刚工作的体育教师,其本体性知识差别不大,条件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则各不相同。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是课改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要自主研修课程理论,不断转换角色,努力实施新课程。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

其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是体育教师发挥才智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学校体育教师群体中、在体育教师团队里,借助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资源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体育教师要在体育组研究教学。可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增进专业对话和协作。也可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活动,加强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指导,增加课余闲暇时间沟通的机会,从而共享教学教研成果。

第三,努力创造学习机会。创造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经验,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与运用的理解。加强学校、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建立与校外专家、教师团队的合作关系,立足学校搞研究,借助外力求发展,提高自身专题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准确性。

第五、通过网络平台研修。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为自身研修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和学习平台。经常浏览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或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网等专业层次较高的网站,学习相关文章、收集专业资料;参与网上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教育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对于新时期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实践和研修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作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年轻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3、年轻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年轻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五、结束语:

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体育教师自身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适应素质教育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成为新课程的主体践行者。既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在课程实验、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 徐世贵著 2003年11月第1版。

2.《中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陈京山《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2期。

第2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区教师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南通市观河中学的张烨。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谈谈我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草根教师,虽然我的成长有些曲折,但总体说来还是非常幸运的。

1996年从南师大毕业分配到观河中学。看到对角线才能画出50米跑道的泥地操场、严重匮乏体育器材室,我蒙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那时,我们观音山归通州市管辖,上级组织的活动都由八一中学作为代表参加,赛课、运动会等等通通都跟我们搭不上边。学校又没有专职的、科班出生的体育教师,那时的我没有师傅的引领、指导,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生活在观中——那一方小天地中,像一只"井中之蛙".直到2001年,观音山划归崇川区管辖,我才有了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这让我看到了"井"外的天空是多么地美好!

2010年,区教体局推进名师培养工程,我有幸作为培养对象,踏上了由"被迫"到"自动"、痛并快乐着的专业成长快车道。

回顾这四年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

一、目标——专业成长的自我觉醒

在教体局的安排和倪胜勇导师的建议下,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将"南通市骨干教师"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成为推动我前进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这正如"跳蚤效应"告诉我们:人必须要有吸引他们未来的目标,这样才能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

二、学习——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古人云:"读书使人进步".为了使自己能跟上"名师培养共同体"成员的步伐,我放弃了喜爱的广场舞、手工编织等爱好,将业余时间都利用到学习上,正所谓"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

1.阅读——促我自新

有人说:"体育教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介武夫而已。"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也折射出部分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的不足,正是这种偏颇的看法成为制约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与导师——倪胜勇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他便教导我:"体育教师要想进一步发展,要想成为‘有为’之人,‘阅读’是最好的途径。"

我敷衍了一段时间,收效甚微,便没有了动力。王丽琴博士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新路"讲座,让我感触颇深,有一种想飞起来的冲动!是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我们去挤,总会有的,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日积月累,那将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于是,我开始克服人性的弱点——懒。工作之余专注于阅读,由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不论什么书籍都读,到后来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为我积攒了教育教学理论,让我的体育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现在,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常态,每天至少阅读一个小时,节假日适当延长。

2.研修——促我提升

区教体局安排各级各类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更唤起我的提升意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只有恪守教师专业伦理,勇于探索,才能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师。在"国培"学习、名师成长论坛和主题性研讨等研修学习中,我坚持做好笔记,反复琢磨专家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习——反思——实践——总结——提升。

3.网研——促我起航

加入区名师培养共同体后,我虽然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但一直没能突破写作的瓶颈。偶然的机会,我加入到"学体"QQ群,这样有了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的机会。在群中,得知了《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的存在,在群内老师的帮助下,我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在参加学体"草根争鸣"论坛活动中,我找到写作的素材;通过撰写博文,我达到练笔的目的,从而也提高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近四年,我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已发表12篇文章。

三、磨炼——专业成长的核心动力

第3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修订工作组: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带来了广泛而又深刻的积极变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特别是教师的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原先循规蹈矩、单调乏味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受到学生喜爱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形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有明显改进。此外,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学校体育环境有了改善。

《江苏教育研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的?坚持了哪些基本理念?

修订工作组:修订课程标准坚持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实验稿课标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修订是为了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三是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应以共同性和原则性的内容为主,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四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修订过程应是一个不断听取意见、不断调查研究、不断讨论和分析、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广大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几条基本理念是构建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坚持了实验稿的主要思想和精神。

《江苏教育研究》: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修订工作组:总体看,修订后的课标大约有这样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调整课程名称。将义务教育阶段该课程统一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更加充分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思想,也是为了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名称情况来看,课程名称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第三,通过调查,大多数人认为应统一课程名称。

二是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以体育学习为主,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融合了部分健康行为养成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可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更有助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是对性质表述更加清晰和明确。修订后的课标在完善实验稿提出的课程性质定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本门课程的四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基础性主要强调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实践性主要强调“身体练习”,即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能的练习和体育游戏活动。综合性主要强调两点:第一点是注重健身育人功能,即本门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规范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第二点是强调本门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同时融合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是合并学习领域。修订后,将实验稿中“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将实验稿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五是提高课程内容的指导性。修订后,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以举例的方式,列举了一些教学内容供一线教师选择,并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课程内容以“水平一”和“水平二”表述,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倡导多采用体育游戏活动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

六是加强教学建议部分的针对性。主要从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力争内容的明确和简洁。

七是重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评价建议除保留了实验稿的评价思想和主要内容外,还作了以下一些调整和修改: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加了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除此之外,还特别增加了“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中考’和‘体育、艺术2+1’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说明。

《江苏教育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删减了“繁、难、偏、旧”,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什么?

修订工作组: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指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体系内容。至于删什么,减什么,是指那些与学生生存、生活无关紧要的、对促进健康作用不大的运动技术和内容。例如删去铅球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背向滑步推掷铅球的复杂运动技术;减去中国竞技体育界影响最深的“跨栏”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等。这都是因为它们虽然在竞技运动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完整体系,但并不一定对学生今后生存、生活和身体健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完全可能以一种更为直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来取代。

《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关注?

修订工作组:体育教师应认真阅读修订后的标准,深入理解并用心实践。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请教,以提高自己对修订后课标的正确理解。

第4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培训;业务;提高;体育教师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处于相对饱和的状况,其在职培训显得越发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是教师的一种权力,“培养和培训应有计划的从政治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应该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形式和途径的培养、培训教师。”2008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的培训,通过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使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现实也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可实现《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培训是在培养基础上的再教育

培训是针对在职体育教师开展的继续教育,诸如体育院校的成人教育、教育学院的函授班、讲习班、短训班等等。其鲜明特点是在职的业务提高,以及所处学校与自己学历不相符的再教育,通常也称为职后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以来,教育的民主化、系统化、完整性、连续性等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同,并提出了“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是无止境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有学科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为表1。另外,根据俄罗斯学者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出现新的“知识流”约为70-80亿。新知识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教育内容精炼与更新,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以便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2职后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质量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我国在体育师资建设方面,一直采用“双轨制”,即所谓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来培养是第一位的,是大批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培训是第二位的,是少量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什么这样说呢?20世纪70-80年代,国家为了尽快解决师资严重不足及农村学校开课难的实际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专业院校每年以5万余毕业生的速度向教学一线输送体育教师,较好地缓解了师资缺编问题。在培训方面表现得很不平衡:(1)高等院校教师参与轮训的机会较多,比如各种学习班、助教进修班、骨干学习班、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等。(2)城市中小学参加短训的机会较少,一般供给学历未达标者,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10年不接受任何继续教育的占80%以上。多数教师是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有的是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一些资料,边干边学。。有的则是吃老本过日子,知识的陈旧率在加剧。(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这与经济条件、信息不畅和学校领导的限制等因素有关。根据本文调查所知:20世纪90年代各省教育学院举办的“三沟通”,即学历“大扫荡”为农村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这项函授的特点是:时间短、费用低、参与人数多、收效快。但仍有一部分学历未达标者没有参加学习。这样并不是否认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问题,恰恰是在不同年代对师资的标准有所提高所致,诸如20世纪50年代体育师资多追求“技术型”;60年代变为“技术知识型”;70年代强调“又红又专”;80年代提倡“一专多能”;90年代要求“复合型”;21世纪重视“全能型”,国外还提出了“通材”、“完整型”等新要求。由于标准的提高,显得继续教育越发重要。通过对参加沈阳体育学院函授学习的164名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目标”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把“知识更新、扩大视野”放在第一位,目的在于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要求。从理论意义上讲,培训比培养更重要。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将建国60多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和目的归纳为:50年代:(1)体育教师业务依据学校制度;(2)暑假体育教师训练班等形式,目的是备课,学习体育技术理论,创编体育教材,使中小学体育计划规范化发展。70年代:(1)体育院系举办的体育教师轮训班;(2)送教上门培训教师等形式,目的是教改小分队自力更生,自制体育器材,自建场地,恢复起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80年代:(1)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体育系科;(2)高等体育院系进修与函授等形式,目的是通过正规系统的体育专业学习与进修,使教师能够资格或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总结6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经验,具有以下5个特点:(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或制度,使培训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2)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门的进修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3)扩大高等体育院系接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4)在职培训成为体育教师取得任职资格,提高学历和获得学位、晋升职称的有效途径。(5)通过培训使广大体育教师跟上时代的要求,成为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一种典范。不仅如此,在培训方面,一些地区建立了适合当地体育教师实际的培训内容和模式(见表2)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3实现师资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正实现着由培养向培训目标的战略转移,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培训将是第一位,而培养退到第二线,提高教师的质量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坚信:教师的质量将决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管质量要效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向培训目标的转移,我们首先要明确“培训目标”应确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值得考虑的因素有3个:

3.1按国家教委要求去作

2008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新补充的体育师资,必须达到合格学历的要求,即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毕业程度(专职体育教师具有中师体育班毕业程度);初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程度;高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程度”。10年后的今天,基本达到了这项要求。众所周知,现阶段中等师范学校多与师专合并,说明小学体育师资相对饱和,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即向着小学为大专生、中学为本科生、高校为研究生、博士生的方向努力。

3.2注重潜在问题的解决

尽管师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潜在问题还不少。据本文调查所知,上世纪90年代的2次“三沟通”函授,辽宁省各市参加学习的人数在60-120,其中有1/3为城镇教师,而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尚未达到规定的学历,或没受到培训。根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30%左右,而小学相对较高。通过“普九”验收了解到,达标的教师多数为中师函授学历,而不是体育专业。

3.3学习国外培训的经验

国外对体育师资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为大学体育系,或综合大学体育系毕业生,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才能在各级学校中任教,而切轮训周期较短。根据上述三个因素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将师资培训目标确立在:优先推进农村学校达标;保持高等学校师资的高学历;鼓励城镇学校师资的轮训。到2010年之前实现全面提高体育师资整体质量目标,将各级学校师资学历提高为专科及本科以上,大量研究生充实高校教学一线。为了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各级院校在完成国家计划招生外,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职能,加大培训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工作,尽快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新体系。真正处理好“四结合”,即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班与长期班相结合;函授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校内自培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落实课程设置“三结合”,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结合;纵向与横向发展相结合。我们认为主要抓三条主线。一要充分发挥体育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二必须广开渠道,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进修班、函授班进行培训;三实行教师专业自学考试,是促进教师自学、提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蔡宝忠,著.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编.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04-02

2013年11月19日~21日,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长三角地区小学体育特级教师研讨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隆重开幕。来自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小学体育特级教师,省(市)所辖(市)、县、区的体育教研员、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专家等近三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区域联动,强强联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自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了《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苏、浙、沪两省一市教育各具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为区域教育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巨大的合作发展空间。本着拓宽视野、共享资源、互助共荣的发展思路,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教研室、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通力合作,促成了此次体育学科的首次联动教研活动的开展。苏、浙、沪体育教学战线上的精英们欢聚一堂,深入研讨、相互切磋,通过以特级、骨干教师、教研员为核心团队的交往与互动,促进地区间体育教学研究的协作与联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升长三角地区体育教学和教研的质量和品位。

特级显真功,骨干见创新

本次教研围绕“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主题进行研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环节是两位特级教师和两位年轻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俞向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跨越式跳高》课;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瓦市小学的夏玲玲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各种姿势的合作走》课;上海市静安外国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陆倍倍、盐城市实验小学贾琳老师分别进行了《立定跳远》《合作跳绳》的展示课。在四节课的设计上,老师们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上,都体现出了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相吻合的指导思路。

其中54岁执教37年的夏玲玲和47岁执教27年的俞向阳两位女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成为本次观摩课的最大亮点。她们以一丝不苟的教风、慈爱亲和的神韵、自信扎实的基本功、巧妙合理的教法,诠释着特级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着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教学水准。而随后苏、沪两位青年骨干教师颇具创新思路的展示课,让大家看到了年轻一代体育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科学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素养。通过这四节课展现出四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教师的风采和水平,更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体育教师们成功经验与教育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环节巧构思,教研重实效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除课堂教学观摩外还进行了集体评课、参与式学习、专题研讨、实地观摩等环节。整个活动设计内容丰富、节奏紧凑、形式多样,从多维度、多层面围绕“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主题进行互动学习。

参与式学习环节的设计别具创新和富有实效。在一曲“中国范儿”的音乐伴奏下,南师大教授傅雪云老师带领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广场舞的互动教学。接着是小学特级教师何灿进行的稍息、立正和翻烧饼等参与式游戏互动,使老师们在切身参与中体会到教法多样、创新所带来的无限空间,进一步打开了教学思路。

在专题讨论部分,作课教师、特级教师、教研员、行政管理者、学校体育专家等,更是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主题,从多层面、多视角对体育教育、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体育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江苏省教研员孟文砚在总结中谈到: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甘作人梯的精神,为广大体育教师搭建观摩学习、培训研修、交流探讨、评比展示的平台,并通过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等形式培养和凝聚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并实现滚动发展,不断壮大和发展这支队伍。

第6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不断改革与时俱进,体育教学育人功能中文化建设是其血脉与灵魂,不可缺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要点分析。诠释其内涵为:高校体育文化是在大学特定范围内所呈现的特定体育文化氛围,其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与素质素养起潜移默化作用与影响,是任何专业和课程无法替代的。在当代更是精神文明、院校形象的重要体现,是院校创造物质财富与体育精神的结晶。实践结果表明:健康向上、和谐高品位的高校体育文化,可激励大学生内驱力、唤起积极参与意识,培养热爱体育、关心集体的高尚情操,有效提高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地制宜加强建设,使高校体育更显特色与气质,更有品位与感召力。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文化建设 体育 育人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大学特定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素质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是任何专业和课程无法替代的。在当代更是精神文明程度和院校形象与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是院校在体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体育精神的结晶。

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一)育体旨在育人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及各项赛事,始终坚持用体育精神引领:在追求“健康、快乐、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关爱集体、和谐友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努力进取等高贵品质。在每月组织的小型多样的系级、班级比赛中,不仅比技能、比技巧,更主要的是比精神文明、比团结协作、比顽强毅力。设置技能技艺奖的同时,特意创设精神文明奖、最佳组织奖,优秀团队获得特殊贡献奖,在激励大学生参与比赛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约束能力,使其思想素质不断提高、意志品质更加坚强。

(二)开发整合体育课程

开发整合不只是知识分类创编,更主要的是体育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拓展为适应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整合选编传统项目、凸显本院特色、体现体育优势的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如:健身操、球类运动、体育舞蹈、武术等项目;删除陈旧不实用的教材内容,增强大学生课内外学习锻炼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开发教学资源,开拓多元体育文化课程。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各系俱乐部活动都拓展为体育的延伸课程。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院校、为大学生搭建另一个学习锻炼平台。依据爱好的不同需求,学生自己组织、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聘教师辅导,使延伸课程更加轻松愉悦、敞开心扉,发现自我、相互交流,完善自我、以终身受益。

(三)创新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目标需要等要素。在此环节做大胆创新变革,打破多年习惯成定势的以班级配置教师授课的传统做法;二是教师设置教材、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教师授课,每学期选择一次。

授课更是要精心尽力。备好课是前提,为更好的授课奠定基础。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处理好教与导的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为学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双主互动,达到教与学的目标,此外“导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新意。经常依据不同的教材采取达标练习法、目标测验法、比赛练习法、兴趣游戏法,使体育课堂热烈有序、活跃不乱、阳光朝气充满生机。创新优化课后总结评估。课后总结要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改变传统观念,教师要评估实施导学过程中的成败,学生要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从而发现新知、找到不足、取长补短。

(四)创设体育文化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创设体育文化环境。首先要努力建设优化体育设施,使其富有感召力。环境点燃激情,氛围感染心灵,体育文化是一切活动因素的集合。如:我们将网球馆、羽毛球馆、健身房的器材布置的井井有条,科学实用、富有现代化的设施风格。随着运动场馆体育环境产生共鸣,领略品尝体育文化与精神,点燃热爱体育运动的心灵之火。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最佳手段是利用大学生年轻好胜心理特点,组织各项小型多样体育比赛。比赛是杠杆,一翘就起来,驱动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和谐友好的参与中享受快乐、获得健康,青春阳光、努力拼搏,团结向上、陶冶情操。

(五)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完善师资水平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饯行教师神圣职责。爱岗敬业、关怀大学生,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体育教师教学常规,做到以规约德,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达到以评激德。

要认真刻苦研修业务、完善自我。我们有6名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体育学研究生硕士学位,求真务实、言传身教,体现大学体育教师的豪爽、阳光、谦虚、大气的体育文化气质。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拓宽文化视野――体育教师每年都要立项研究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实践中勤于总结评估、潜心探究,做到教有新意、导有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健康向上、和谐高品位的大学体育文化,可激励大学生自学、苦练、克难、拼搏的精神,唤起不同水平大学生积极参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关心集体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团结友善、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道德风尚。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我们因地制宜持续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高校体育教育插上文化的两翼、展翅高翔,更显特色、更显气质,更有品位、更有感召力,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发挥更积极、更有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为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1.12.9.

[2] 张锐.用手扑球项目开发拓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25(33).

第7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资源 学校体育 课程内容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104-03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资源被看作是一种固定的、国家所有的、不需要个人问津的领地。而搞活开放后,学校体育资源的“沉睡”局面被激活,国家教育部倡导一切合理开发体育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并对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是超越自然资源范畴的新提法。资源,本意是指自然的材源。嫁接到学校体育方面便可以这样理解:体育资源是指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解决体育问题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的综合。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很多,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目前的,又有未来的。只要这些条件能在学校体育中达到应用,都可以称之为学校体育资源。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探讨。

1 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学校体育角度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只重视对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益。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就应努力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这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达成学校目标。

尽管人力资源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变的。由于受中央集权课程体制的影响,体育教师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体育技术的传授者,课程改革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在“转制”过程中,体育教师显得有些难以适应。要捍卫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要重视自身的职业培训。培训是针对在职体育教师开展的继续教育,诸如体育院校的成人教育、教育学院的函授班、讲习班、短训班研修班等等。其鲜明特点是在职的业务提高,以及所处学校与自己学历不相符的再教育,通常也称为职后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印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以来,教育的民主化、系统化、完整性、连续性等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同,并提出了“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是无止境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有学科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另外,根据俄罗斯学者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出现新的“知识流”约为70-80亿。新知识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教育内容精炼与更新,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以便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2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由于各地、各校的经济状况和办学条件差异较大,现有体育设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体育设施要远远好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然而即使是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也不可能都配备所有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因此,一方面,各校应根据国家制订的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尽快配齐所规定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另一方面,各校要努力利用和开发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

在这方面可以做四项工作:(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新功能。(2)自制简易器材。如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砖头、水泥砌成乒乓球台;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等。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自制的器材应尽可能规范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倾向。(3)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场地器材布局,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活动和比赛的需要;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现在,有的体育器材公司已承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整体设计和安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用。(4)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并注意保养工作。

3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我们最需要开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处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局面,必须加以开发。开发课程内容资源有助于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

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上,可从3个方面入手:(1)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需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包括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如修改内容这项,可以去掉不利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陈旧的内容,减少竞技运动的成分,淡化“达标”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活动;旅游、登山、攀岩活动;健美、现代舞等。(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4 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

以往,我们只重视课内和校内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课外和校外的相关资源。课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早晨上课前的体育活动、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校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青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这部分的空间非常大,急需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也只有45分钟,是不足以使学生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和校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政府明确提出:在开发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要留有一定广场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要求。自1995年以来,政府就有计划的向社会、小区、社区、广场空隙设置了多项健身器材,方便了人们的体育健身。这些器材也是学生课外、校外强身健体的必要补充。作为学校、或社区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小区、社区、广场上设置的健身器材。同时提示:注意安全、爱护用品。

5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地理资源主要包括利用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地理条件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发达地区的学校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记得有位农村体育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刚刚毕业时,被分配到辽西的一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背靠无名山,面对凌河水,周围还有茂密的穿天杨,构成了天然的活动场所。许多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都在这里进行,应该说给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但是,在当时对自然地理资源思考得却很少,从今天看来,自然地理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单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雪上活动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适应当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

根据自然地形开展体育活动,农村大有可为,如利用山坡可以爬山,登高望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树林可以捉迷藏,斗智斗勇,培养学生的果敢性格;利用小河可以涉水,泼水游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南方利用多雨多水的自然条件,开展游泳活动;北方利用多雪多冰的气候,开展滑冰滑雪活动。这样既节省经费,又可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6 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体育信息资源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方法,观赏体育比赛等,以便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如体育远程教育资源就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与远程教育有一定关系。它有助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以“五四”运动91周年、建国60周年、建团91周年、世博会倒计时1周年为重大契机,我校教导处、教工团特开展贴近青年教师、面向全体教师的主题纪念活动,围绕课堂实践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骨干引领,提高青年教师反思重建的能力,从而促进我校青年迅速成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开展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各教研组以“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高”为主的校本研修方式,开展丰富、扎实、多样、有效的活动,专题性地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科的教学研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效。

2、牵手奉献“世博”为主题,以奉献世博青春建功为主要内容,弘扬志愿精神,强化志愿阵地,切实抓好团的自身建设,引导我校青年教师聚焦世博,展现教育青年文明风貌。

三、活动时间

1、动员启动(第三周)

2、逐项实施(第四---第十七周)

3、总结表彰(第十八---二十一周)

四、活动组织

组委会:薛琼、沈蓉芳、张美德、顾志刚、谢晶

评委会:张惠、刘秀华、刘亦炯、陆伟红、顾勉、孙璟

五、活动人员、安排

(一)人员: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2位)

1、必答项目:

内容一:课堂教学

内容二:能力专长

①学科类(语数英)由教导处定时,统一命题,教师集中进行命题出卷比赛。

②综合类:组织体育教师所带教班级的广播操比赛;美术展示教师上课设计的作品。

2、加分项目:加入一项世博志愿者行动

①3月:青春世博宣传行动。引领青年教师关注世博、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宣传世博,在此基础上开展“聚焦世博”知识竞赛、社区宣传、咨询等活动,让广大青年在服务于世博的进程中当好宣传员。

②4月:青春世博志愿行动。xx区教育系统迎世博青年志愿者招募。建立志愿者储备信息库,对志愿者开展综合培训,并根据上级要求,协调、组织、参与好各方面世博志愿者工作。

(二)活动要求

第9篇:体育教师研修发展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91-03

从2010年秋季起,重?c市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实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研机构加强了对高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2015年1月,由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组织重庆市体育教研员暨高中体育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2016年组织开展了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和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研修等项目;同时,围绕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庆市教委每年均组织了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以推动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研来自重庆市40个区县共56所高中学校,其中市级重点高中39所,区县级重点高中4所,一般高中13所。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参与问卷的体育老师来自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总计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3%。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11月1日~10日。

2. 访谈法

对参加2016年重庆高中体育名师工作坊和重庆市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体育课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

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认同度的调查

从表1调查可知,实施高中体育课改以来,在各级教研机构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下,体育老师均比较认同高中体育课改理念,基本能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基本理念。

2. 实施高中体育模块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

(1)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实施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看一所学校是否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只要看其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实施选项模块教学或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的程度就可大致看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状况。

由表2可知,重庆市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还不理想,能基本贯彻体育课程标准、开展选项模块教学的比例为69.64%,没有实施的学校达到30.36%,有近三分之一学校没有实施高中体育课改。在已经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中,能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学校仅有12.5%。

(2)重庆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在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的模块设置之外,绝大部分学校模块选项内容的设置都集中在球类、韵律与健美操和武术项目上。其中球类系列中以篮球项目设置的学校为53所、足球49所、羽毛球39所,设置韵律与健美操的学校有23所。从调查情况看,比较吻合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现实,水上项目与新兴运动项目所占比例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场馆或缺乏相应师资。而表4反映出各校设置项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11所,占19.64%,考虑到调查学校重点中学和城区学校较多,选项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比例应该会高于调查所占比例。

(3)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体育与健康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模块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有3种:一是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二是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三是班内选项教学。

由表5统计结果显示,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有30.36%的学校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内选项模块教学的组织形式;而采用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的学校仅占7.14%,有36.6%的学校采用班内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他没有实施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占32.14%。通过访谈了解,采用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的学校一般是把3~6个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按选项的项目打乱,重新组合编班,学校其他文化科的教学仍采用固定行政班教学,而3~6个打乱重组的体育选项教学班级必会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安排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选项模块教学组织形式与学校整体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务安排息息相关,体育选项模块教学是否推行,间接可以反映出学校领导是否真正重视和推行高中体育课程改革。

(4)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情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田径模块与健康教育模块是两大必选、必修模块。从表6可以看出,重庆市普通高中在健康教育模块开设且正常教学的占46.43%,而开设但没有正常教学和没有开设的情况占比达到53.58%。由此可见,存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通过访谈得知,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体育老师对健康教育模块不够重视,一方面是理论教学资源不足,不善于搜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健康教育模块的知识掌握不系统,驾驭教材教学有困难。

3. 影响重庆市推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各因素情况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校领导的理念与重视程度”被认为是影响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施的最主要因素,占71.43%。体育老师认为校长是推动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校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直接决定学校高中体育课改推进的进程;“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因素”占64.29%,排在第二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选项教学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方面要求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加大硬件设施是搞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体育课改培训的力度与效果”占60.71%。体育老师认为课改培训力度和培训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接受与实施,而理解、接受程度又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体育师资匮乏,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排在第四位。说明高中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学校领导在配备体育教师人数、专业搭配上要做整体的思考和筹划。另外,体育课程资源不足也是影响体育课改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从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实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和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中做得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还没有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说明体育选项教学在实施的力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空间。

(2)实施体育选项模块教学项目设置大多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和武术等传统项目,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因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以及场地器材限制等原因,没有得到开展;多数学校在必修的健康教育模块开设方面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

2. 建议

(1)加强督导评估,加大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力度,把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与学校各类评优及领导责任挂钩,加大奖惩力度。同时关注高中学校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加大人力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