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目标范文

财务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目标

第1篇:财务目标范文

[关键词]财务目标;财务管理;经济环境;决策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51-02

1引言

一个明确理智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便决定了企业制定财务目标时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企业,定是一个自主能力极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企业。只有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令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观点

2.1以增加企业收入为财务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原则

此种财务管理目标是从企业定义的角度出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目标。此种观点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可以集中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增加社会财富,便于企业进行再生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追求利润,一方面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往往会使公司财务人员铤而走险,忽略了收入和风险之间的联系,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也使企业的长远发展丧失了动力。

2.2注重股东利益,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稳定强大的股东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便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果企业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股票状况便会失去股东的资金支持,而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了。此种观点直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拨开表面迷雾从企业的最根本出发可以算得上是比较优秀的观点。但是该种观点过于片面化,股东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只注重股东利益,而忽视了与公司相关的其他利益体。

2.3以增加企业产值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此种管理方式常见于一些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之中,政企不分的做法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产值的增长而忽视利润和产品质量,强硬的指标规定让企业无法灵活的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令此种管理方式现阶段基本消失。

2.4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此种观点在当今业界中算是比较完美的观点,兼顾了多方利益。一方面它在注重公司眼前利益的同时又没有忽视公司的长远规划,这便使得企业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丧失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此观点规划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在保证企业一定的收入前提之下尽量将公司所承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值。该观点虽然比较完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可行性较差。

企业的总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获得和有效使用资金的管理工作。创办企业是以扩大财富为目的的,企业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应该以 “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因为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获取利润的时间,而且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受风险大小对企业的影响。

3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受到企业本身管理决策各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综合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战略选择等多方面来考虑,企业也正是通过提高管理决策和改善外部环境这两大因素来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的。

3.1管理决策因素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而设计并实施一个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投资行为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以便于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注意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

3.2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努力适应。

(1)法律环境。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不断增多、细化。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法律法规都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企业财务人员应当做到知法懂法,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在遵法的前提下一步步实现管理目标。

(2)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关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实现产生影响。如果企业能正确预见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并对国家指定的经济优惠等政策加以研究,以政策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则可以趋利避害,也将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

另外由于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会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实现资本大众化,注意分散经营风险,尽可能提升自身价值。

4相关问题的考虑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出发点和要求实现的目的不同导致了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观点,但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只有一个,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概括起来,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需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中国如今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之下企业的出发点应该立足全局,从整体出发,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发展好公司自身的利益产业。响应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身企业要求,既要努力发展壮大自身企业又要注重职工利益,维护好工作群体的权益。

(2)由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便会导致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的时候割舍部分股东的权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能片面单纯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顾及股东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维护好职工权益。

(3)理清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企业对于资金的准确把握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资就要存在风险,为了弥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对资本的价值评估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安全的投资方式,合理的规避风险,理智明确地对资金进行利用。公司财务人员也是资本的控制人员,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4)协调好企业经营者、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一个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会带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充分的平衡好各方利益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是一个优秀的财务目标。

(5)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根本利益是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好的财务管理与财务计划需依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来实现。计划并不是单一的资金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因此,要提高企业对不同情况的反应能力,以便于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还要将计划具体化,做进一步细化,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贡献。

5结论

一个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充分整合各个要素,将社会中一些主流观点取长补短以适应企业发展。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财务目标。良好的财务状况会令企业在日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又会反作用于资本,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也会就此形成。股东,职工,企业三者的利益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让企业永远保持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财务目标范文

王化成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实际上只有31%的企业将其确定为财务管理目标;有13%的人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实际上有55%的企业以此作为现实财务目标。可见,不仅理论界对财务目标的选择众说纷纭,而且企业实际确定的财务目标也有很大差异。

华金秋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明显不同,国有独资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实现任期企业利润目标”或“职工待遇指标”、“资本增值指标”,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达到股票价格指标”,民营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净资产目标”或“持续发展目标”。华金秋的研究还表明,理论财务目标与现实财务目标的确存在偏差。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该利用已有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对财务目标差异化和动态优化等事实进行理论解说,这与以往研究财务目标的文献有所不同。

二、财务目标差异说

基于财务目标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现代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财务目标的导向与约束作用最具渗透力,它是一切财务行为的根本准则。理论界有关财务目标的纷争以及企业实际采用财务目标的差异化等事实,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财务目标的选择作为一个规范性命题,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判断,并且很难证伪;二是企业选择财务目标具有环境适应的导向性,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基于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理财环境,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从而使财务目标的适用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财务目标的优劣也是相对的。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环境差异来解释财务目标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利用财务目标的缺陷来说明财务目标优劣的相对性。

(一)理财环境差异形成财务目标的差异

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财务目标的选择。按照王化成教授的说法,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笔者认同这种“环境影响财务目标说”,而且这种环境对财务目标的影响是通过多层次环境因素起作用的。

首先,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是不同的,如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理财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是指它们即使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其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小企业无法像大企业一样便利地取得银行资金和证券市场的财务资源。这种外在经济环境相同但实质理财环境存在的差异,笔者称之为理财环境的“横向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不同企业从外在经济环境中获取财务资源的禀赋上的差异。在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就属于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在获得中国股市提供的资源方面是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其次,同一企业跨越不同的经营历史时期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而形成的环境差异,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股份制改组前后或公司股票上市前后,以及企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成熟期的转变,这种理财环境差异笔者称之为“纵向差异”。企业理财环境“纵向差异”的实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及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到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如国有企业从股份制改组前的单一产权关系变为改组并上市后的多元产权关系,企业初创期较为单一的财务关系到成长期转变为风险资本的介入并分享所有权。这种由企业的产权基础及基于此的企业治理结构产生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财务关系结构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纵向环境差异的核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种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制衡状况,即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它会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关系结构中。在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中,国家作为出资人与企业形成的财务关系是企业所有财务关系的核心,这种财务模式下的财务关系比较单一,而且财务目标的简单化取向完全服务于这种单一的产权基础和财务关系结构。现在的上市公司在产权多元化背景下已有众多的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各有其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财务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其财务目标取向也更为复杂。

鉴于企业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是在一定的财务关系框架(即一定的产权基础和企业治理结构)下进行的,对财务关系的协调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在现有的理财环境下所进行的利益博弈过程,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构成及其在企业中的制衡格局,构成了企业的纵向财务环境差异,其实质是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取向。企业财务为谁服务,这是财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如何服务的问题,前者是财务目标中固有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各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如果不是单一的产权主体),而且反映因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而呈现出的不同结构和差异化特征。譬如,股东治理逻辑反映了股东处于绝对优势的谈判地位,其财务目标取向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以及平衡公司参与者的利益,已成为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治理正由传统的“股东至上”模式演进到“共同治理”模式(伍中信、杨碧玲,2003),而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的财务目标会倾向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治理结构环境还可能产生另一层面的目标差异,即在企业处于管理层控制或内部人控制的内部理财环境下,虽然名义上存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但实质上是“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目标(陈东辉,1999),是“强管理者、弱所有者”治理结构的反映。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

综观企业的理财环境,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差异在逻辑上存在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的交叉。企业有大有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如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多种多样,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各不相同,企业是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中发展的,因此,以总体和动态的观点来看,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环境差异,即产权结构或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与获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当环境的差异足够大,而且差异完全有可能大到足以导致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时,就会使财务目标及其驱动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变迁和差异化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产生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是因为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环境的差异足以影响到企业各利益集团在企业经济利益分配中形成不同的制衡格局,即纵向差异。财务目标中内含且影响深刻的价值判断,是财务目标变迁或优化的原动力,它的改变使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目标有不同的表述,而财务资源取得的禀赋差异是财务目标的外在约束。正如周首华等(2000)指出的,根据财务目标反映理财环境的理论,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目标会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动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要求,甚至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明显变化,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改变,企业也需要相应地优化现有治理结构逻辑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以上是笔者对于存在多种不同财务目标的事实进行的理论解说。正是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财务目标的差异,不同的企业才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这就是对于企业理财目标会有如此众多表述的一个原因。①不仅如此,只要企业存在实质性的环境差异,这种理财环境的差异就必然决定理论界对于财务目标的提法和实务界实际确立财务目标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将来依然存在,即未来不会出现所有企业的财务目标趋同的可能。此外,超越环境的目标信仰也是可能存在的,但企业要为其信仰和现实理财环境的反差支付额外的成本,当然,也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譬如,处于经理人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经理人效用最大化”目标,更像是吸引投资者关注的财务目标广告(伍中信、杨碧玲,2003),其内在地隐藏了经理人对于股东财富掘取的现实财务目标。再如,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掩盖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可能的财富盘剥。这种财务目标的“广告效应”也可以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企业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

三、财务目标缺陷说

财务目标总是隐含了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条件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财务目标不能很好地指导财务行为和财务活动的天生缺陷。“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都存在隐含的假设。以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较为认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为例,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假设世界”(Damodaran,1999):(1)公司的经营者要把他们自己的目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2)公司债权人受到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3)公司的经营者没有就公司未来的发展,试图误导或欺骗金融市场,同时有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根据公司长期的现金流量和价值,对公司的运作效果做出判断;(4)假设没有社会成本。显然,这些假设可能成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最大缺陷,脱离这些假设条件,很难说其是一个好的目标,这些难以满足的假设前提就是其作为目标的内在缺陷。因为当企业真实的理财环境与这些为财务目标拟定的理想理财环境不一致时,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在指导、控制和评价财务行为上便显得十分乏力。

笔者认为,目标优劣问题的关键在于检讨现实的理财环境是否逼近财务目标所设定的理想理财环境,若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的优劣就会比较明了。譬如,企业选择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而不具备前述的第一个假设条件,可以预期,财务目标将在指导、控制和评价企业理财过程中出现偏差,即无法有效地避免经营者偏离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尽管这些缺陷可以以一定的机制加以控制和弥补。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实际理财环境要与目标设定的环境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如企业要完全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所设定的假设环境条件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理论上,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缺陷。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现实环境与假设环境的逼近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实施机制层面的创新或缺陷弥补机制来提高。譬如,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第一个假设条件,从而趋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理财环境,使该财务目标的缺陷得以弥补或最小化。财务目标设定的理财环境与现实理财环境的契合与背离程度,在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这其中包含了纵向和横向的理财环境差异。企业实际治理结构与假设条件中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影响目标设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程度,②未上市的小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契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要求上的差别十分明显,因此,该目标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优劣或有效程度就泾渭分明了。

此外,对于财务目标缺陷,还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华金秋,2004)。由于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加之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表现为知识有限、预见能力有限和设计能力有限),使得最优财务目标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很难识别,其好坏亦无法证明。因此,企业不可能确定最优的财务目标,其选择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

四、财务目标优化与财务优化说

(一)财务目标与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

只谈财务目标而不谈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是不完整的,缺乏良好的实施机制,财务目标就发挥不出正面的作用,包括激励和约束作用,还会造成人们对于所确定的财务目标的误解。财务目标是财务信仰或财务理念式的东西,而财务目标的实施则是信仰和理念见之于客观理财实践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合一”。财务目标的优劣通过实施机制得以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被检验(涂建明,2001)。财务目标的缺陷可以通过财务机制的运行产生负面作用,或者通过财务机制的创新得以弥补。因此,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选择财务目标时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除了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还应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的好坏是针对实施机制的构建能否弥补财务目标的缺陷而言的,因为尽管某一财务目标在评判现实财务行为时有缺陷,但通过特殊实施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发现目标缺陷,还可以弥补目标缺陷。财务目标缺陷说认为,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或实务界应用的多种财务目标都存在目标缺陷,但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问题在于创建财务目标缺陷弥补机制所需的成本是大还是小,如果成本过大的话,弥补缺陷就变得极为不经济。譬如,用管理层收购(MBO)可以弥补委托人与人分离的缺陷,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已被实践证明是成本很高的。再如,“利润最大化”目标被认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将其作为财务目标,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其缺陷已被认识并能通过实施机制得到弥补(王庆成,1999),且弥补机制的建立和维持成本可以为企业所接受,如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短期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摒弃一个被认为有缺陷的目标而选择其他目标,决策者似乎应该很容易做到,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的:(1)所有的财务目标都有缺陷,对特定企业而言,现实的理财环境和理想的目标作用环境存在差异,只是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2)新目标的环境契合程度可能更差,要弥补该缺陷的成本可能更高;(3)不仅目标的作用惯性很难克服,而且现有的运行机制无法立即适应财务目标的更新。因此,对财务目标“见异思迁”所产生的成本不可小视。

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二)财务优化的诊断分析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即最优)③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即最优)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因为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在图1的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中,笔者试图说明财务目标选择与财务目标实施机制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理财效率,同时也试图说明存在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所体现的财务优化现象。

在强有效区间内,企业选择了最优④的财务目标,而且能很好地实施这个财务目标(即最优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应了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并能够正确而成功地选择与实施财务目标,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企业理财处于强有效的状态并取得理想的理财效果。

半强有效的财务存在于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两种组合所在的区域。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组合的效果证明,实施机制可以适当地修补目标缺陷。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组合的效果证明,目标的缺陷极少,且无法通过实施机制充分体现出来。上述两种组合基本上可以取得相似的半强有效理财效果。

弱有效发生在次优的目标和次优的目标实施组合中,即目标客观上存在一些并不严重的缺陷,但未利用实施机制进行弥补,实施机制虽然不够完善,但仍可维持。因此,该组合使企业财务工作处于弱有效状态。

在摇摆区间内,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很不完善,但目标实施工作却系统而周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局面是,企业认真地实施这个不完善的财务目标,结果导致理财困难,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另一种局面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很好地执行目标,弥补了固有理财目标的不足,如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公司的高层或财务经理对短期行为有所预见,或制定了防范管理层短期行为的制度,使原有财务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面作用,“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必然导致短期行为。企业若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分析并判断出财务目标的缺陷和理财后果,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就可以维持,但从长远来看,鉴于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改变的内在要求。

在陷阱区间内,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好的财务目标,但实施效果很差,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企业财务经理过分注重财务目标的制定而忽视目标实施所致,因为再好的目标也要通过理财过程中实施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在理财效率不高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财务目标是否合理,而是财务目标指导下的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等是否科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完备等实施层面的问题。此外,在外在“广告式”财务目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损害企业价值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外在财务目标往往是个陷阱。

在乏力区间内,坏目标无法指导理财活动,次优的实施只能勉强支撑,其结果是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乏力状态。

在失控区间内,次优的目标在指导和约束财务工作中并非十分理想,而目标的实施机制几乎不起作用,无法保障财务目标具有的部分合理性得以发挥,因而财务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在失败区间内,企业财务面临的困境是财务目标本身不完善且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理财人员很难把目标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财务目标不合理,实施又不力,一切都乱了套。企业若想保留原有财务目标而改变实施方式,或者改变实施方式而保留原有的财务目标,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除非能在短期内及时地在目标确立和目标实施两个层面动大手术,否则,其结局都是失败。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财务目标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了财务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解说。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财务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理财环境差异。“纵向环境差异”对财务目标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即是财务目标差异说。财务目标的缺陷说表明,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因而现实的财务目标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同时也存在建立缺陷弥补机制的需要。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说是建立在财务目标选择与目标实施优化相互关联和耦合的基础之上,即企业存在优化的动机和现实的行为,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财状态,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能较好地说明动态的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现象。

注释:

①财务目标的差异性除了本文研究的环境决定差异外,还可能产生于研究者和信奉者对于财务目标的认识偏差,即存在有限理性的影响。

②Damodaran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③本文所谓的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是指:(1)相对于理财环境来说是最为恰当的总体财务目标;(2)虽然总体财务目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缺陷可以被实施机制完全弥补,其负面效应可以最小化。各类企业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可能并不一致,关键是看现实理财环境的决定情况。

④最优的财务目标实施,主要是指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实既定财务目标,尤其是能否很好地弥补既定财务目标的内在缺陷。

[参考文献]

[1]陈东辉。企业财务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会计研究,1999,(11)。

[2]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3]涂建明。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1,(11)。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5]伍中信,杨碧玲。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J].财会通讯,2003,(11)。

[6]周首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7]王化成。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AswathDamodaran.应用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程厦。走出财务目标的误区[J].财务与会计,2000,(6)。

[10]谭劲松,王朝曦。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6)。

[11]干胜道。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J].会计师,2004,(5)。

[12]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13]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1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王棣华。关于企业财务目标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1,(1)。

[16]许义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J].财政研究,2003,(7)。

[17]任蔼堂。再论效率与公平:企业财务目标的归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1)。

[18]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19]杨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J].财会月刊,2001,(8)。

[20]刘世云。论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中的冲突与协调[J].商业时代,2005,(24)。

[21]康跃飞。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3,(3)。

第3篇:财务目标范文

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1.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主要观点

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1978年以前的产值最大化阶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润最大化阶段。实践告诉我们,这两种目标都不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5种观

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

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

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

的风险。

(2)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持这种观点

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

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

集团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将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①它更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②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③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④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凡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⑤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究

(3)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相关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时提出了满足以上四个财务管理目标特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

择——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

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

的平均资本。一般而言,通过一定的技术性调整,EVA可以近似等于生息债务与权益账面价值之和。企业经济增加率(EVAR)可用下列公式计量:

上述公式中,EVAR[,t]为年企业的经济增加值,K为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C[,t]为第t年企业的平均资本投入,t为EVA和C的具体时间,n为企业经营持续的时间。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增加值率

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K的高低主要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决定。也就是说,企业经济增加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比。企业经济增加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

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4)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可通过上述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指

标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判断企业是否达到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或财务管理的水平如何。

(5)资本配置最优化。有的学者提出,新经济的出现对企业财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理财观念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目标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指出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

务目标应定位为资本配置最优化。他们认为,财务本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新经济的出现促使资本要素范围扩大,要求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不仅为实现财务优化配置资源提

供了可能,也将逐步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资本配置最优化能集中体现各相关人的利益。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智力资本的

介入,导致企业面临资本总量的重新认定和结构的重新调整,资本结构比资本收益的地位更为重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理财环境下,可调节财务目标的部分标准。在企业发展期,考虑到智力资本

的风险性和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以物质资本的筹集和资本收益作为衡量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指标;在企业成熟期,物质资源已非常雄厚,智力资本的比重就尤为重要。

2.对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初步评价

(1)股东财富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目标容易量化,易于考核。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明显缺

陷是: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象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根

据有关理论,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状况下,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有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和企业的

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股票市场上投机过度。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并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因此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

(2)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科学性值得推敲。这两个财务目标采用具体指标来量化评价标准,虽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但其指标科学性尚值得推敲。而且采用单纯的数量

指标,不能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全面性,不能满足理财目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企业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很难体现出来。

(3)资本配置最优化过于抽象。这个财务管理目标是在新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笔者认为,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概念本身并不明确,过于抽象,在企业具体经营中无法应用。

3.国际比较借鉴

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对企业理财产生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

下四个方面: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银行制

度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

(1)美国模式

①所有者。美国企业的个人股东居多,股权比较分散。他们一般不直接控制企业,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当股票价格降低到某一限度时,往往会招致被兼并或收购。因而

,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②职工。美国劳动力市场比较发达,员工和企业之间没有稳固的关系。员工很少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比较关心当前的工资和奖金的高低。

③债权人。美国债权人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企业财务状况好时,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反之,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则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甚至可能要求企业破产还债。

④政府。美国政府认为,管得越少就是管得最好。政府一般不对企业干预,但要求企业遵循有关法规、法律。

(2)日本模式

①所有者。日本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以法人为主,股权相对集中。股票不经常转让。日本股东更看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职工。日本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逐级提升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企业在作决策时,多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③债权人。日本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80%左右,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债权人在企业出现暂时困难时,一般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同时许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银行的这种双重身

份为银行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④政府。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比较多的。政府通过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财务决策。

资料研究表明:分别以美、日为代表的欧美式和德日式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关系人在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在美国,股东在财务决策中起主导作用,而职工、债权人、

政府起的作用很小,致使美国公司的财务经理非常重视股东利益,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的上涨。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又转化为股票价格的最高。在日本,股

东、债权人、职工、政府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起重要作用,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

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4.我国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国际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二者都属于成功的财务管理,关键是两国都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面简单看一下我国目前对理财目标模式有较大

影响的经济现状。

①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经过以上分析,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我国企业现阶段更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协调方的利益,所以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仅仅局限于股东这个利益集团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②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借款占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③中国政府目前还不可能像美国政府那样对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预,在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且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必然的,只是应当尽可能减少行政方面的干预,而更多地采用

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的理财环境和日本的理财环境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可以参照日本的模式。从已进行的一项实际调查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85%的企业经理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应

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现实中却有55%的企业采用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意义,但现实的理财环境还存在一些差异。我们相信在今

后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第4篇:财务目标范文

一、企业财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是指企业在其特定的理财环境下通过理财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不同的财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的机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财务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评价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科学地设定企业财务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对于企业财务目标,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等。利润最大化目标认为,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利润是代表了企业新增的财富,利润越多代表企业增加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实现利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物质基础的保障。该观点的缺陷在于:忽略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没有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考虑效益与效率关系,没有考虑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关系。利润最大化目标可能导致企业只注重企业自身的利润而忽视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认为,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是企业的财务目标,这种利益关系不但包括直接利益关系也包括间接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将企业的财务目标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企业的财务目标必须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具有综合性和兼容性,考虑了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过程中,应该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和消费者,并将社会责任也纳入考虑的范围。财务目标能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财务目标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体现企业对市场和竞争的适应,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在满足自身的可持续增长需要的同时,兼顾环保和节能,在维持企业盈利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在考虑财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作为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增加社会对企业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财务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争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应履行的义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包括生态环境、债权人、消费者、企业员工等等。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谢尔顿(OliverSheldon)提出,他指出企业经营应该与本产业内外涉及的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义务。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不断地在更新变化,目前较流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代表了特定利益集团的意志,特定利益集团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债权人、员工、客户、政府和社区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向企业提供不同的资源、承担不同的风险,从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要求。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由六个方面构成,包括环保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维权责任,社区责任以及慈善责任。环保责任要求企业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减少能源消耗,不违法排放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绿色生产。经济责任要求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经济的发展。法律责任则指企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维权责任指企业要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劳动合同,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严格执行工资标准,妥善处理劳资关系。社区责任是指企业与所在的社区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企业应主动为社区的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增强企业与社区间的互动,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推动社区的发展。慈善责任是指企业应支持慈善公益事业,通过扶贫济困可以为社会提供帮助,缓解矛盾,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

三、企业财务目标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表层现象看来或者从短期看,将使企业的利润和股东财富减少,仿佛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背离。短期看来,企业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状态,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实现外部经济则带来内部经济的无法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增加经营成本,在定价时企业会考虑这些成本,提高产品或服务价格或者由股东们承担较低的边际利润,最终可能会引起利润下降。以企业需承担的环保责任为例,企业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需要引进高额的环保和排污设备,在短期内企业成本显著增加。为节省成本,忽视环保责任、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在少数,从短期来看,企业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从深层角度、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目标和社会责任是内在统一的。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多是法律所要求的,如消除环境污染、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依赖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的支持,失去社会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就将无从谈起。其次,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多做贡献,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可以帮助企业在公众形成良好的形象,从而赢得消费者更多的信赖,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的偏好与喜爱,更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TimKitchin在2003年提出:只有当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核心目标结合在一起,成功转化为内在的商业运作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才会得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不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均无可厚非,但追求财务目标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责任的约束,应符合社会及商业道德的规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会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从中获益,形成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局面。

四、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要求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伦理观不可或缺,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政府应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环境保护法》、《生产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和相关的制度,但不够完善,仍然有企业钻空子。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以修订和完善,增加新的法律或条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严格规定,真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加大对逃避社会责任履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要在全社会形成道德舆论,对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差的企业提出严厉地谴责或批评,引导企业观念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转变。最后,应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化,制定出明确的社会责任标准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在以税收收入、GDP等可量化的经济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中,纳入环保效果等评价指标,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社会责任评价和监督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第5篇:财务目标范文

摘要:华为在最近一段时间多次引起我国业界的关注,诸多企业把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有的提出要成为某领域的华为。华为作为一个中国的、非上市的、民营的、高科技的企业,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文章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探讨华为的财务目标并总结出财务目标对华为成功的影响力度。分析得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华为正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模式的受益者和成功的典范。

关键词:财务目标 华为 利益相关者财富

一、华为财务剖析及成功之道

根据2015年华为财务报表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其销售总额与上年相比提升30%,拥有395 009百万元的销售收入,其实际发货量也比计划发货量要高。华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华为财务概况剖析

参考华为2015年出台的年度报告,对其财务情况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理解其财务状况并从财务角度总结其成功优势。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到2015年这五年间,华为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2 039亿元猛增至2015年的3 95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8.5%,说明公司经营规模在逐渐扩大。增长率统计图(图1)表明,营业收入从2014年开始显著提升, 2015年增长率达37%。从利润来看,华为5年来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呈现出同步增长的势态。从现金流量来看,虽然在这五年期间,流动现金增长存在波动,但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015年华为的经营流动资金与2011年相比翻了近三番。

2015年华为在持续增加面向未来的科技、品牌销售、创新等方面的投资的同时,受益于这种变革带来的高效率和大规模,总期间费用率下降2.3%。因为研究与创新和研发平台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投入,研发费用率上升0.9个百分点;在加大了品牌营销与变革方面投入的同时,受益于效率的提升与规模的快速增长,销售与管理费用率下降了0.7个百分点。

2015年底,公司现金与短期投资余额达到人民币125 208百万元,较2014年增长18.1%,充裕的资金储备和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为公司规避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华为的财务目标模式

根据对华为年度财务报表的数据剖析,华为的财务目标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模式实现。

1.科研创收模式。华为的技术革新再出售模式是其资金收入的最主要支撑,根据华为2015年的年度报告可知,华为研发费用投资为596.07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45.9%,在年总营销收入中的比重约为15.1%。据统计,华为企业目前已获得的研发专利累计约4万余件,已申报的国内外专利项目分别为48 719件和23 917件,其中自主发明的专利超过九成,并借此成功入围世界100强创新企业。华为公司的财务目标和融资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其科研创新水平以及注重推陈出新。无数实例证明,通过发明专利实现无形资产向有形资金上的转化已经变成华为集团进行集资的主要形式。流动现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所获酬劳的关系在此种财务模式上得以充分体现,以保障华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高额价值,这与财务目标中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宗旨相一致。

2.职工控股模式。华为从2001年开始实施虚拟股期权,在那之前,该公司的资金情况曾一度跌入谷底。然而职工虚拟股股票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得华为成功转型成为薪资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在华为工作五年以上的员工将按部就班进入百万富翁行列,华为员工收入也远超过当前国内中产阶层水平,任正非通过让出99%华为股份为中国创造最大“中产阶层员工”。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79 563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华为的职工持股计划实现了职工奉献与公司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长久的共同奋斗与分享机制,对公司监管阶层和研发人员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强化了私人与企业利益共同进步的理念,最大程度增加股东收益,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3.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在此阶段内,银行将督促购买商提供收账款的工作委任给营销商(即华为公司),凡是在合同期内未收回的款项最终必须由转让方自己收回。表3表明,2014年华为应收账款总计758.45亿元,2015年达到924.2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约166亿元,相对去年攀升了21.9%,应收账款额约占公司总资产25%,最近几年,华为持续实施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将高额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信贷机构,以达到曲线集资的目的,解决公司长期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收益最大化财务目标模式。

4.利益分配模式。对于国内的公司来说,多元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备的能力评估系统至关重要。华为引进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即“人力资本优先投资”,这也是华为目前掠夺性人才战略以及人才优先战略的先导,即顶尖待遇、顶尖人才、顶尖贡献。一个公司是不可能仅用廉价的薪资就获得顶尖的人才并驱使其做出奉献,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体制。该体制建立后,还需提供一系列的评估体系来保证该制度。因此,华为的成功也离不开它的行之有效的评估系统――能力评估、绩效考评、岗位评估、潜能评估以及有工作态度评估。

5.注重团队模式。实现老板个人成功向团队成功转变被称为团队力量。“狼狈机制”是华为企业文化中很出名的一项内容,因为在前线负责营销的是“狼”,需要发达的前腿与捕猎能力;而后方的服务人员则是“狈”,需要有力的后肢,给予前方的“狼”支持。由此见得,华为团队独有的特征为:一线人员享有决策权,后方服务保障人员真正为一线人员提供可靠的专业技术支持,因此造就了华为强大的科研后备军,研发大量科研成果,成为电信领域的知识产权龙头企业。

(三)华为成功之道

1.职工与股东权益。华为在2015年的企业年度报告中表示华为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股东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和任正非,创办人任正非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股东可以享有除了表决、出售、拥有股票以外的全部利润分享权力。在华为有“1+1+1”的说法,代表薪资、奖金、分红比例相当。截至2015年12月31日,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79 563人(目前华为职工约150 000人),这一数字在2011年12月为6.55万人,2012年12月为7.43万人,可见每年都有新的工加入,与此同时,那些在分红中得到利益的老职员若想多获得更高的股票,只能通过多贡献力量创造企业价值来实现。“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在此文化的影响下,实行职工持股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享受公司利益分配,体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并且使企业财产配置原则从货币持有者过渡为收益创造者。

2.客户的权益。“以客户为中心”同样是华为文化体系的本质。华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26年来生存不是靠政府,不是靠银行,客户才是获益的根本。当客户提出问题或需求时,华为的工程师会高效地从基础科学中找寻解答,由此产生源源不绝的新产品与专利。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理由,顾客的诉求是华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华为推进技术导向到顾客需求导向的策略转型,剖析顾客诉求,制定解决办法,从而开发成本少、增值快的产品。华为确实做到以顾客的利益为重的目标,保证了华为的进一步发展。

3.供应商利益。华为一直重视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认证和绩效评估中的权重,在2015年提出“质量优先”战略,将其全面融入采购策略、流程和供应商管理工作中,并以“三化一稳定”要求(即管理IT化、生产自动化、职工专业化和重要职位人员稳定)驱动供应商持续完善,并对供应商能力进行培养,在供应商内部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通过业务驱动供应商提升可持续发展绩效,加强与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合作,提升供应商环保监管力度和透明度,加速供应链节能减排,采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软件定期检查465家重点供应商环境状态。2015年华为扩大试点项目范围,向供应链上游延伸,通过10家供应商邀请二级供应商参与;同时横向延伸,构建起绿色供应链,引领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

4.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华为2015年营销收入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2 323亿元,同比增长21.4%,约占到了总业务收入的60%,如此规模宏大的网络业务范围,赋予华为的是更加艰巨的网络责任,保证网络安定运行。同时作为全球企业公民,华为把与当地社区共同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包括支持ICT创新和初创企业、支持社区环保活动、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以及关爱弱势群体等。利益相关方参与一直是华为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的重点,华为与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近几年,华为注重减少自身运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2015年华为通过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实现节电超过4 430万度,单位销售收入能耗同比降低超过10%。同时华为也在逐年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其太阳能电站年发电量达到2 0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8万吨。

(四)华为的财务目标愿景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华为集团财务目标的既定模式,企业实力与最终获胜是利益有关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源于不同的资源供应者,关于这一点,该模式给予了充分考虑。华为真正做到了为员工与股东、顾客、供应商、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着想,使其作为国内的、非上市的、民营的、高科技的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电信产业龙头。

二、华为财务目标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一)财务战略影响

1.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成功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进程中,往往会对自己的资金融资、项目投入、运行业务等进行合理的资金规划。企业应采取多元化融资手段辅助自身成长。前期投资的相关产业会伴随主业迅速成熟、收益明显,然后在主业进入竞争激烈期后再转让股权获取溢价利润。华为两次资产剥离就为其融资了130亿元,其内部资本市场的价值实现功能丝毫不逊于外部资本市场。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不断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及时调整资金分配。由于运营商网络营销收入增长迟缓,华为公司积极增加在电信业务、企业服务、消费者业务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并希望以此来改变收益现状。华为战略投资方向的上述转变,是基于对业界趋势变化的考虑。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尽早采取一些有力的改革措施。公司在发展良好的时候,需要未雨绸缪,为下一困难期做资金储备。企业应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华为从创立时起,就从不吝啬科研投资。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科研开发。持久、大量的科研投资使华为始终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企业应该要有这样的风险投入意识,不断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2.推动利益平衡。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贡献。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如果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能获得自身的利润,即是最为理想的情况。例如华为将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其擅长的运营网络服务结合在一起,给公司带来更大营业收入的同时,也使社会网络增强,实现了双赢的利益平衡。

3.完善内控体制。华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度,对于其他企业也应当如此。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权非常集中,在使用财务资源时很随意,导致不能正确定义正常开支,造成财务浪费。其他企业可以模仿华为的交替CEO制度,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企业的财务得到很好的运行和管理。此外,很有必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严厉把关财务开支。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才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

(二)财务体系影响

尽管华为的扩张步伐强劲,但是如何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成为华为必须解决的问题。2007年,IBM进驻华为,把规范的财务流程植入到华为公司整个运营流程,实现收入与利润的平衡发展,告别不计成本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全球化运营和增长。整个华为公司都在强调有效增长、提升人均效益,“利润”和“现金流”成为与“收入”同样重要的考核指标。华为成功的启示是: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关乎其持续安定发展的关键,一个公司的实力的强弱与生命力的长短取决于该公司的财务管理。总而言之,一个企业的财务监管运营与掌控能力的提升,以及经济利润的实现,都需要健全完善的财务机制做支撑,因此企业的完美的财务体系是树立正确的财务目标的保证。Z

参考文献:

[1]钟朝宏.有关财务目标理论的分歧综述[J].财会月刊, 2000,(2).

第6篇:财务目标范文

集团是涵盖客车、工程机械、专用车、零部件、房地产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是以生产、制造客车起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客车制造和销售的专业经验;且企业至今仍然以客车的生产和制造为核心业务。自1998年工业园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水平最先进的客车生产基地以来,公司的客车制造能力仍然在不断增长;截至2005年,年生产、销售客车突破20000辆,工业园成长为目前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

鉴于良好的市场表现、快速的发展速度、良好的企业经营能力、以及专业的客车制造水平,客车(股票代码600066)在股市上被投资专家们一致评价为“行业龙头企业”、“低价蓝筹股”;并在2006年获得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荷兰银行、美林国际等数家国际投资机构的青睐,重仓买入股票。

二、公司综合财务能力分析

(1)营销最大化及股东财务最大化分析

公司在2003年至目前一直保持非常强的盈利能力,且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快速增长,为公司股东带来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前两个季度,股东投资回报率呈现较大升幅。股东投资回报率大幅提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产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以及成本控制得到加强;其次,在市场开拓方面,由于品牌效应的不断增强和市场部门出色的工作,推动了企业销售业绩的稳步提升;最后,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杠杆的合理运用,对股东投资回报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

(1)营销最大化及股东财务最大化分析

2009中期2008可持续增长率4.52%,11.49%实际增长率20.00%,15.89%销售净利率3.82%,4.06%资产周转率0.731。至现在,企业呈现快速成长势头。年实际增长率是可持续增长率增高,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的倍数扩大,增幅明显。企业超常增长,一方面源于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财务部门出色的财务管理水平。未来企业要想保持良性成长势头,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率,实现内含式增长。同时,财务部门要充分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点睛作用。

第7篇:财务目标范文

[关键词]财务目标;诊断矩阵;财务优化

一、引言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应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仍有争议,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有14种之多(王化成,2000),还有一些新的提法不断出现,如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EVA最大化等。

王化成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实际上只有31%的企业将其确定为财务管理目标;有13%的人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实际上有55%的企业以此作为现实财务目标。可见,不仅理论界对财务目标的选择众说纷纭,而且企业实际确定的财务目标也有很大差异。

华金秋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明显不同,国有独资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实现任期企业利润目标”或“职工待遇指标”、“资本增值指标”,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达到股票价格指标”,民营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净资产目标”或“持续发展目标”。华金秋的研究还表明,理论财务目标与现实财务目标的确存在偏差。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该利用已有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对财务目标差异化和动态优化等事实进行理论解说,这与以往研究财务目标的文献有所不同。

二、财务目标差异说

基于财务目标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现代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财务目标的导向与约束作用最具渗透力,它是一切财务行为的根本准则。理论界有关财务目标的纷争以及企业实际采用财务目标的差异化等事实,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财务目标的选择作为一个规范性命题,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判断,并且很难证伪;二是企业选择财务目标具有环境适应的导向性,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基于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理财环境,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从而使财务目标的适用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财务目标的优劣也是相对的。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环境差异来解释财务目标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并利用财务目标的缺陷来说明财务目标优劣的相对性。

(一)理财环境差异形成财务目标的差异

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影响到企业对财务目标的选择。按照王化成教授的说法,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笔者认同这种“环境影响财务目标说”,而且这种环境对财务目标的影响是通过多层次环境因素起作用的。

首先,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是不同的,如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理财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是指它们即使处于同一市场环境中,其获取财务资源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小企业无法像大企业一样便利地取得银行资金和证券市场的财务资源。这种外在经济环境相同但实质理财环境存在的差异,笔者称之为理财环境的“横向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不同企业从外在经济环境中获取财务资源的禀赋上的差异。在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就属于这种情况,国有企业在获得中国股市提供的资源方面是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其次,同一企业跨越不同的经营历史时期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而形成的环境差异,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股份制改组前后或公司股票上市前后,以及企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成熟期的转变,这种理财环境差异笔者称之为“纵向差异”。企业理财环境“纵向差异”的实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及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到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如国有企业从股份制改组前的单一产权关系变为改组并上市后的多元产权关系,企业初创期较为单一的财务关系到成长期转变为风险资本的介入并分享所有权。这种由企业的产权基础及基于此的企业治理结构产生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财务关系结构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纵向环境差异的核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种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制衡状况,即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它会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关系结构中。在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中,国家作为出资人与企业形成的财务关系是企业所有财务关系的核心,这种财务模式下的财务关系比较单一,而且财务目标的简单化取向完全服务于这种单一的产权基础和财务关系结构。现在的上市公司在产权多元化背景下已有众多的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各有其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财务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其财务目标取向也更为复杂。

鉴于企业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是在一定的财务关系框架(即一定的产权基础和企业治理结构)下进行的,对财务关系的协调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在现有的理财环境下所进行的利益博弈过程,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构成及其在企业中的制衡格局,构成了企业的纵向财务环境差异,其实质是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差异,这一差异决定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取向。企业财务为谁服务,这是财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如何服务的问题,前者是财务目标中固有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各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如果不是单一的产权主体),而且反映因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而呈现出的不同结构和差异化特征。譬如,股东治理逻辑反映了股东处于绝对优势的谈判地位,其财务目标取向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从单边治理走向共同治理以及平衡公司参与者的利益,已成为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治理正由传统的“股东至上”模式演进到“共同治理”模式(伍中信、杨碧玲,2003),而企业共同治理模式的财务目标会倾向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治理结构环境还可能产生另一层面的目标差异,即在企业处于管理层控制或内部人控制的内部理财环境下,虽然名义上存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但实质上是“管理层效用最大化”目标(陈东辉,1999),是“强管理者、弱所有者”治理结构的反映。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

综观企业的理财环境,不同企业的理财环境差异在逻辑上存在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的交叉。企业有大有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如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多种多样,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各不相同,企业是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中发展的,因此,以总体和动态的观点来看,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环境差异,即产权结构或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与获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当环境的差异足够大,而且差异完全有可能大到足以导致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时,就会使财务目标及其驱动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变迁和差异化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产生企业财务目标的变迁和差异化,是因为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环境的差异足以影响到企业各利益集团在企业经济利益分配中形成不同的制衡格局,即纵向差异。财务目标中内含且影响深刻的价值判断,是财务目标变迁或优化的原动力,它的改变使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目标有不同的表述,而财务资源取得的禀赋差异是财务目标的外在约束。正如周首华等(2000)指出的,根据财务目标反映理财环境的理论,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目标会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动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要求,甚至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明显变化,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改变,企业也需要相应地优化现有治理结构逻辑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以上是笔者对于存在多种不同财务目标的事实进行的理论解说。正是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财务目标的差异,不同的企业才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这就是对于企业理财目标会有如此众多表述的一个原因。①不仅如此,只要企业存在实质性的环境差异,这种理财环境的差异就必然决定理论界对于财务目标的提法和实务界实际确立财务目标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在将来依然存在,即未来不会出现所有企业的财务目标趋同的可能。此外,超越环境的目标信仰也是可能存在的,但企业要为其信仰和现实理财环境的反差支付额外的成本,当然,也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譬如,处于经理人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经理人效用最大化”目标,更像是吸引投资者关注的财务目标广告(伍中信、杨碧玲,2003),其内在地隐藏了经理人对于股东财富掘取的现实财务目标。再如,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其外在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对于内在的“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掩盖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可能的财富盘剥。这种财务目标的“广告效应”也可以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企业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信仰。

三、财务目标缺陷说

财务目标总是隐含了一定的假设,这些假设条件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财务目标不能很好地指导财务行为和财务活动的天生缺陷。“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都存在隐含的假设。以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较为认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为例,在西方财务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假设世界”(Damodaran,1999):(1)公司的经营者要把他们自己的目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2)公司债权人受到完全的保护,以免受到股东的盘剥;(3)公司的经营者没有就公司未来的发展,试图误导或欺骗金融市场,同时有足够的信息提供给市场,使得市场能够根据公司长期的现金流量和价值,对公司的运作效果做出判断;(4)假设没有社会成本。显然,这些假设可能成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最大缺陷,脱离这些假设条件,很难说其是一个好的目标,这些难以满足的假设前提就是其作为目标的内在缺陷。因为当企业真实的理财环境与这些为财务目标拟定的理想理财环境不一致时,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在指导、控制和评价财务行为上便显得十分乏力。

笔者认为,目标优劣问题的关键在于检讨现实的理财环境是否逼近财务目标所设定的理想理财环境,若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企业所选择的财务目标的优劣就会比较明了。譬如,企业选择了“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而不具备前述的第一个假设条件,可以预期,财务目标将在指导、控制和评价企业理财过程中出现偏差,即无法有效地避免经营者偏离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尽管这些缺陷可以以一定的机制加以控制和弥补。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实际理财环境要与目标设定的环境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如企业要完全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所设定的假设环境条件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理论上,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缺陷。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现实环境与假设环境的逼近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实施机制层面的创新或缺陷弥补机制来提高。譬如,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第一个假设条件,从而趋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理财环境,使该财务目标的缺陷得以弥补或最小化。财务目标设定的理财环境与现实理财环境的契合与背离程度,在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这其中包含了纵向和横向的理财环境差异。企业实际治理结构与假设条件中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影响目标设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程度,②未上市的小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契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要求上的差别十分明显,因此,该目标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优劣或有效程度就泾渭分明了。

此外,对于财务目标缺陷,还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华金秋,2004)。由于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加之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表现为知识有限、预见能力有限和设计能力有限),使得最优财务目标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很难识别,其好坏亦无法证明。因此,企业不可能确定最优的财务目标,其选择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

四、财务目标优化与财务优化说

(一)财务目标与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

只谈财务目标而不谈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是不完整的,缺乏良好的实施机制,财务目标就发挥不出正面的作用,包括激励和约束作用,还会造成人们对于所确定的财务目标的误解。财务目标是财务信仰或财务理念式的东西,而财务目标的实施则是信仰和理念见之于客观理财实践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行合一”。财务目标的优劣通过实施机制得以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被检验(涂建明,2001)。财务目标的缺陷可以通过财务机制的运行产生负面作用,或者通过财务机制的创新得以弥补。因此,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选择财务目标时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除了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还应有一个理想的财务目标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的好坏是针对实施机制的构建能否弥补财务目标的缺陷而言的,因为尽管某一财务目标在评判现实财务行为时有缺陷,但通过特殊实施机制的构建不仅可以发现目标缺陷,还可以弥补目标缺陷。财务目标缺陷说认为,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或实务界应用的多种财务目标都存在目标缺陷,但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问题在于创建财务目标缺陷弥补机制所需的成本是大还是小,如果成本过大的话,弥补缺陷就变得极为不经济。譬如,用管理层收购(MBO)可以弥补委托人与人分离的缺陷,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已被实践证明是成本很高的。再如,“利润最大化”目标被认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将其作为财务目标,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其缺陷已被认识并能通过实施机制得到弥补(王庆成,1999),且弥补机制的建立和维持成本可以为企业所接受,如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短期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摒弃一个被认为有缺陷的目标而选择其他目标,决策者似乎应该很容易做到,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的:(1)所有的财务目标都有缺陷,对特定企业而言,现实的理财环境和理想的目标作用环境存在差异,只是缺陷的程度不同而已;(2)新目标的环境契合程度可能更差,要弥补该缺陷的成本可能更高;(3)不仅目标的作用惯性很难克服,而且现有的运行机制无法立即适应财务目标的更新。因此,对财务目标“见异思迁”所产生的成本不可小视。

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二)财务优化的诊断分析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即最优)③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即最优)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因为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在图1的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中,笔者试图说明财务目标选择与财务目标实施机制各种可能的组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理财效率,同时也试图说明存在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所体现的财务优化现象。

在强有效区间内,企业选择了最优④的财务目标,而且能很好地实施这个财务目标(即最优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应了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并能够正确而成功地选择与实施财务目标,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企业理财处于强有效的状态并取得理想的理财效果。

半强有效的财务存在于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两种组合所在的区域。次优目标和最优实施组合的效果证明,实施机制可以适当地修补目标缺陷。次优实施和最优目标组合的效果证明,目标的缺陷极少,且无法通过实施机制充分体现出来。上述两种组合基本上可以取得相似的半强有效理财效果。

弱有效发生在次优的目标和次优的目标实施组合中,即目标客观上存在一些并不严重的缺陷,但未利用实施机制进行弥补,实施机制虽然不够完善,但仍可维持。因此,该组合使企业财务工作处于弱有效状态。

在摇摆区间内,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很不完善,但目标实施工作却系统而周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局面是,企业认真地实施这个不完善的财务目标,结果导致理财困难,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另一种局面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很好地执行目标,弥补了固有理财目标的不足,如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公司的高层或财务经理对短期行为有所预见,或制定了防范管理层短期行为的制度,使原有财务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面作用,“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必然导致短期行为。企业若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分析并判断出财务目标的缺陷和理财后果,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就可以维持,但从长远来看,鉴于环境的契合程度较差,企业财务目标存在着改变的内在要求。

在陷阱区间内,企业虽然制定了很好的财务目标,但实施效果很差,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企业财务经理过分注重财务目标的制定而忽视目标实施所致,因为再好的目标也要通过理财过程中实施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在理财效率不高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财务目标是否合理,而是财务目标指导下的财务计划、财务决策等是否科学,以及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完备等实施层面的问题。此外,在外在“广告式”财务目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损害企业价值的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和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外在财务目标往往是个陷阱。

在乏力区间内,坏目标无法指导理财活动,次优的实施只能勉强支撑,其结果是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乏力状态。

在失控区间内,次优的目标在指导和约束财务工作中并非十分理想,而目标的实施机制几乎不起作用,无法保障财务目标具有的部分合理性得以发挥,因而财务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在失败区间内,企业财务面临的困境是财务目标本身不完善且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理财人员很难把目标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财务目标不合理,实施又不力,一切都乱了套。企业若想保留原有财务目标而改变实施方式,或者改变实施方式而保留原有的财务目标,都无法取得好的结果,除非能在短期内及时地在目标确立和目标实施两个层面动大手术,否则,其结局都是失败。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财务目标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了财务目标的三个基本理论解说。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财务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理财环境差异。“纵向环境差异”对财务目标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即是财务目标差异说。财务目标的缺陷说表明,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因而现实的财务目标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同时也存在建立缺陷弥补机制的需要。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说是建立在财务目标选择与目标实施优化相互关联和耦合的基础之上,即企业存在优化的动机和现实的行为,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财状态,财务优化九区间诊断矩阵能较好地说明动态的财务目标优化和财务优化现象。

注释:

①财务目标的差异性除了本文研究的环境决定差异外,还可能产生于研究者和信奉者对于财务目标的认识偏差,即存在有限理性的影响。

②Damodaran的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③本文所谓的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是指:(1)相对于理财环境来说是最为恰当的总体财务目标;(2)虽然总体财务目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缺陷可以被实施机制完全弥补,其负面效应可以最小化。各类企业最适合(或最优)的财务目标可能并不一致,关键是看现实理财环境的决定情况。

④最优的财务目标实施,主要是指其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实既定财务目标,尤其是能否很好地弥补既定财务目标的内在缺陷。

[参考文献]

[1]陈东辉。企业财务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会计研究,1999,(11)。

[2]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3]涂建明。财务目标的实施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1,(11)。

[4]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5]伍中信,杨碧玲。论企业财务目标的产权基础[J].财会通讯,2003,(11)。

[6]周首华,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2000,(9)。

[7]王化成。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AswathDamodaran.应用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9]程厦。走出财务目标的误区[J].财务与会计,2000,(6)。

[10]谭劲松,王朝曦。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6)。

[11]干胜道。解析企业财务目标三大误区[J].会计师,2004,(5)。

[12]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13]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1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王棣华。关于企业财务目标问题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1,(1)。

[16]许义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探析[J].财政研究,2003,(7)。

[17]任蔼堂。再论效率与公平:企业财务目标的归属[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1)。

[18]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1,(20)。

[19]杨超,何进日。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目标浅论[J].财会月刊,2001,(8)。

第8篇:财务目标范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特点

(一)可操作性。财务目标的可操作性包括可以控制、可以追溯、可以计量等方面。财务目标具备可操作性,则企业就能以此对企业经营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实现控制目标达成的目的。

(二)相对稳定性。企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实体,在一定期间内,财务目标作为企业对经营目标的概括,具备着相对稳定的特性。

(三)层次性。企业的财务目标不会是单一目标,而是由多种多样目标的构成了的网络,该网络能够充分的将诸多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反映出来。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及相互关系所具备的层次性。

二、集团化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不高。准确的企业财务信息应当是依据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财务政策、统一的时间节点,按统一的专业方法编制而成的。但现在的实际是集团化企业组织结构复杂,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由于会计政策不统一,报表格式不统一,数据整理的口径不统一造成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高。而且由于各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信息报送手段存在差异,也难以做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与及时。

(二)预算管理与经营实际难以有效结合。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与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或者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维护预算指标的刚性,在出现不能完成预算指标时,有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对经营目标的影响,回避主观方面造成的原因的现象出现,导致调整预算情况较普遍,财务目标不能有效约束下属企业的经营和员工的行为。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实际两张皮,财务目标形同虚设。

(三)企业财务管理监控力度及有效性不足。有的成员企业财务日常工作更多局限于费用报销审核,会计凭证制作,编制基础财务报表中。财务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和业务流程之外,无法有效参与到管理和业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流程中。

此外由于各企业之间在执行财务管理规范的严格程度和帐务核算口径之间的差异,财务帐务处理的时间性差异,财务数据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和规范,导致财务目标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呈现不足。

(四)资金管理松散。成员企业多头开户,公司对下属企业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手段,在公司中不规范的资金流动现象难以有效杜绝。部分下属企业发展平稳,富余资金形成大量低收益存款;部分下属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由于企业中资金缺口比较严重形成大量高成本贷款;公司整体出现存贷双高的现象。

各成员企业分散融资,信用低,融资困难;融入资金各自投资,不能有效综合利用,公司重大战略投资缺乏资金保障。从公司整体上看,决策层难以有效掌握全公司资金的存量、流量和流向,整体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普遍偏低,企业资金管理松散,造成公司停滞不前。

三、集团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完善企业财务系统的信息化体系。积极建立企业财务系统信息化体系,使之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公司统一的会计制度、报告制度。

2.实现全集团会计报表的自动分级汇总上报功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保障。

3.实现快速准确的完成内部交易协同确认、内部交易的核算、对帐。

4.实现对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查询和监控。

5.在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要注意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系统之间的功能集成和资源共享,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进而扩大财务预警系统的数据来源和传递途径。

(二)集中资金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在财务集中管理是国际上一些大型公司常用的管理方式,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之下,企业统一设定会计记账科目、统一制定财务报表、统一核算、统一制定预算、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有效的防范企业中的资金风险。

(三)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1.调整配备好管理层,提升财务内控管理的地位,选拔具备财务会计和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公司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抓好人才培训,提高财务内控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内控管理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3.外出培训,积极参加企业外的培训班,通过技术交流,给企业内控管理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

(四)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做好企业财务计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做好财务计划的工作是对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变相约束。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对投资风险作出权衡,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企业在进行财务计划时,往往并不仅仅是对企业现有流动资金动向的考虑,同时还要融合对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析,因此合理的财务计划和精确的财务预算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研究分析。对企业的投资进行科学合理细致的分析,计算合理的预期回报率并评估财务风险。

通过对企业投资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对企业流动资金进行监控,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敏锐和理性的投资眼光,使企业在尽量消除风险的前提下,企业的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价值。

第9篇:财务目标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财务目标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创业者(Inventor)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一、风险资本家对投资者的首重及其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风险投资体系中的投资者,往往是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退休基金、保险公司、银行信托基金、投资基金等,此外还有少数富有的个人和家庭。在美国,养老退休基金是最大的风险资本的来源。投资于这一行业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耐心和专业投资经验,广大中小散户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且缺乏承受高风险的能力,一般只投资于证券,而不会冒险涉足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资本家大都来自工商企业和金融界的精英,并拥有良好的业界关系网络,他们最大的本钱莫过于自己的行业信誉和资历,这与他们所能募集的资金数额是正相关的。“对那些具有高能力而且其能力已经通过以前的成功得以展示的人们来说,当他们想扩张其经营时,会较少地受到个人财富禀赋的制约”(张维迎,1995)。同时,风险资本家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选择和评估投资项目、组建风险企业、物色职业经理人时游刃有余。通过预期的研究和背景审核的帮助,风险资本家利用其专业人员来评估投资的前景,但是,与成功投资项目相关的因素太复杂,而且多为主观上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所提供的经营管理队伍的质量,再加上风险资本家先前对此行业的个人经验,有时甚至只是“勇敢的直觉”。因此,风险投资更多的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形成了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一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的契约化载体就是风险投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而引起的人问题。不论是事前的逆向选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其外在表现最终都归结为财务目标的冲突。投资者的财务目标是预期投资回报最大化,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最终获得最大化声誉和个人收益。那么,风险投资公司采取什么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才能有效地克服人问题,降低成本呢?

“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道格拉斯。诺斯,1989)。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制度安排和产权设计,其效率性集中表现为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也就是“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微观表现过程。换言之,需要建立能够促使各财务主体的财务目标趋同的风险投资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经验表明,有限合伙人公司(VentureCapitallimitedPartnership)是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美国风险投资产业组织形式中,有限合伙人公司占80%以上。在这个制度下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风险资本家是一般合伙人(GeneralPartner),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来组建风险投资公司。

有限合伙人只对所投入资金负有限责任,不能参与风险资本的具体运作,但对一些重要事项亦有表决权,如合伙人契约的修改,在期满前解散有限合伙组织,或延长基金的期限,解雇一般合伙人,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一般要求有三分之二的有限合伙人同意,上述内容变更才会有效。

一般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他们投入占风险资本1%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一般不用现金,主要是作为一种管理承诺和税务优惠上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一般可拿到所有投资收益的20%,另外80%属于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回报。通常要在风险资本产生了最低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保本)之后,一般合伙人才能兑现这20%的投资回报。

一般合伙人必须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报告所投资企业的业务进展和资产价值变化,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和风险企业管理层的三方联席会议。由有限合伙人或他们的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主要提供技术评估服务,如风险企业的资产评估,因为这是影响到最后投资者所获利润的关键。

契约同时还规定一般合伙人不能在风险基金之外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该基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或从企业获得股票;追加募集的同名基金不能投放于一般合伙人先前所投资的风险企业,以防止他们为解决已投资企业的亏损而盲目追加投资;一般合伙人必须在用完一定比例的前期基金(如5%左右),才能再次募集下一轮基金。

上述契约条款所构造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分散了投资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资本家作为资金管理者(人)而非所有者(委托人)的人问题,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使双方福利同时趋于最大化。

二、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家的第二重与财务目标的趋同效应

创业者以其新点子、新思想、新项目,形成对风险资本家的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风险企业,并且形成风险投资体系中的第二重委托关系。风险资本家(及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中介,按照能否带来高投资回报这一根本标准,选择具有高成长性(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组建风险企业。这些项目多为高新技术,也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技术、新开放的行业、新的经营服务方式等等。在信息社会,推动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就连IBM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也宣称自己不属于制造业,而是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从出售产品,到出售服务,最后争取成为规则制定者,是大企业集团梦寐以求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风险资本家的财务目标是风险资本经营业绩最大化,创业者的财务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在风险企业中往往通过经理股票期权计划(ExecutiveStockOptionsPlan)来实现。同时,创业者也追求一种领导自己企业的成就感,体现了双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激励效应。风险投资就是把宝押在创业者及经理人身上,对打算介入的“种子公司”的经理人和管理队伍素质反复打量、严格遵选,“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不是它的经营思想,而是站在它身后的人,包括自络在内的现代技术永远是一种工具,而管理永远是一切工具的驾驭者”(Amadeus投资公司AutonRichard),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投资者甚至愿意给他下跪,而没有这些条件,他转身就走。

美国IDG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在《国际资本眼中的因特网投资》报告中,提出风险资本选择投资项目的三条标准:成长速度快、有望成为行业排头兵、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同时,他认为当前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有四大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法制风险、政策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就是指中国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创业管理滞后。

风险企业仍然存在人问题,风险资本家(委托人)和创业者(人)双方利益的平衡机制同样是通过签订契约来构造的。在投资契约中,确定可转换优先股这一类复合式证券作为融资工具。风险资本家名义上是一个非执行董事,但他是最有影响力的董事,他注重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的专长和经验使他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控制企业,对企业的发展过程充分了解,有效地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风险。

长期持有可转换代先股的风险资本家也可以拥有普通股表决权,相当于优先股已经提前转换为普通股,并且由于利益的捆绑,不会出现“用脚投票”的退出现象。这是风险企业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区别。“混合经济”概念的使用与扩散,是二十世纪对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风险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式或边缘式的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合同确保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分享风险企业的成长。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决定各自所占的股份;并根据转换比例来调整双方所持有的股份,还与风险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这个转换比例是动态的,可以随风险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调整,这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种修正,是协调双方财务目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起到了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和激励管理层等作用。事实上,这种对未来成长性的预期将比已经明晰的股权更具有激励作用。在受让资本权益的分配上采取建立于资产增量基础上的“经营者基金”模式,利用经营者自身创造的效益,通过再投入生产的价值来激励分配。经营者基金不是简单的股权量化,而是一种动态的股权分配与管理方式,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股份和利益,其效果就是让经营者永不满足。经营者基金突破了传统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把资产量化,建立存量基础上的做法,而是把分配建立在增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保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增量部分资产按比例分成,并以此来达到持久地激励经营者、凝聚人力资源的目的。

三、风险投资及其启示

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价值最终是通过对财产的占有来体现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注入有99%来自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仅以1%的资金承诺便可获得20%的收益分配权,这付高比例利润分成的“金手铐”,表明风险资本家在风险投资公司中有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家参与收益分配所凭借的要素就是其私有股权化的智力资本,从“资本雇佣劳动”到“智力劳动雇佣资本”,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精神自由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实际上,风险投资产业是投资于人(People)而不是投资于证券(Paper)。在新经济时代,公司价值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方面,传统的资本运作时代将逐步成为历史。如果说知识代表了过去和现在,创新则意味着未来。尽管契约中有苛刻的约束条件,优秀而充满自信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愿意接受这种固定期限的合伙制基金与投资业绩挂钩的高额利润分成措施。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机构中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美结合,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有限合伙制企业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企业组织制度上的重大缺陷。从世界立法趋势来看,为了适应高效快捷的市场经济运作节奏,降低民事主体的交易成本,很多国家都尽可能多地赋予民事主体以法人资格。英美法系国家在法人与非法人的民事权利认定上,更是没有太大差异。

从监管的角度看,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资本金较普通合伙制企业要大,业务复杂,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大,各国通常将其作为金融机构来对待,由金融监管机构统一监管。正因为法律对法人的监管比对非法人的监管要严格和有效,所以也应适时赋予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法人资格。只有当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合伙制成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流形式,各类资金才能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规范运作,民间资金才能真正进入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在成熟产业推行高附加值的服务化经营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认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朱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例如,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深圳鼎尊投资有限公司、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机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大开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家股东投资3.35亿元人民币组建的。鉴于目前中国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有限合伙制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制中的一般合伙人仍然需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投资业务,依然要控制这一层面上的道德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避免创业投资中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因此该公司从成立伊始,就考虑了如何控制人风险,采取了准合伙制(项目合伙制或内部募集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项目经过必要的审查和评估程序准备投资时进行内部募集,这个环节有四个必要条件,必须同时满足项目才能获得通过。

(1)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承诺,公司如果投资,项目经理或项目小组成员也必须投资,而且根据项目的规模公司有一个基本投资额的要求;

(2)在投资决策通过后,决策人员中投赞成票者要有一个基本投资额;

(3)向全公司进行公开募集,对投资的总人数有一个最低的基本要求,目前是要求三个人或三人以上;

(4)内部募集投资总额必须达到一个基本投资额下限。

内部募集后,员工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说明各自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确认投资自愿的原则。同时,公司将按照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公司奖金,其中的50%发给项目人员,体现提成业绩向项目人员倾斜。

项目合伙制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和激励制度,对于解决人问题是有效的。在我国目前有限合伙制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试行项目合伙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