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上数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上数学总结

第1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1、加强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

    我校数学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一定理论作指导,而实践经验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用一定理论来指导,那么这个经验才能称之为经验。针对这一情况,本学期每次活动中留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理论,如《新课程下微观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号感,必要的学习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放教学,激活思维》、《学会选择,促进发展》、《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策略》等等。课改已进入第二学期,教师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基本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我们仍然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认真钻研教材,运用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一些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了教师围绕课题上研讨课。在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如毛老师执教的《应用题》一课,毛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由扶到放、由小组合作到独立探索,整堂课始终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和方法指导。再如《数学广角》一课,老师们充分利用这一话题,精心设计和收集很多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题。整堂课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这一数学新课程理念。当然,这几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如何有效地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时,处理好“双基”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给予解决。

     3、借助集体的力量,搞好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制定一份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计划,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使“导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面上得以开花,在点上得以深入。

     4、发挥传统优势,搞好数学特色建设

     本学期教研组在学生一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每日口算进课堂、每月口算等级赛、学期连环题比赛;有每两周一期的数奥起跑线;有数学小论文比赛;有数学手抄报比赛;有的数学竞赛。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活跃份子和能手,为学校特色建设出了一份力。 〖1〗

     本学期各位老师在积极辅导学困生的同时,不忘发挥学生特长,加大力度,加强辅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聪明才智,在江苏省第三届“探索与能力”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张益成、钱心夹、徐磊获六年级组一等奖,许可、潘徐华获六年级组二等奖;陈康毅获五年级组一等奖,施鹏飞获五年级组二等奖,张曦、俞佳琦分别获得江苏省小数报编辑部一等奖、二等奖。

第2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殊年龄阶段,这是学生的优点,但也正是这些优点,让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如,好动的特点让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做题粗心,容易冲动。怎样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课堂变得融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必要的,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教师进行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以小学四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分析几种适合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建立丰富生动的课堂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生动、活泼的课堂也是多数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在学习中有玩乐,在玩乐中进行学习,不自觉地就能学习到知识,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感受到愉快,有效地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与劳累。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教学资源,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色彩、形象、动感等技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转换教师角色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是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学模式的滞后性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更应该顺应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观念,转换角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对形成的传统观念进行修正,重视对学生能力、创新及态度的培养。教师要杜绝一味地在课堂中讲,学生只是听的填鸭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对课堂进行主导。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对于小学四年级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放手,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知识,在玩乐中学习,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此外,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是一个具有赏识、和谐、宽容的师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促进其学习。

三、设置猜疑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要鼓励学生猜疑。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猜疑,这对学生的思维、视野及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猜疑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想、所猜大胆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没有批评,这样学生的各种想法都会表达出来,答案也五花八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能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逐渐发现,通过各种开放、灵活的联系,让学生用猜疑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对其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一来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二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10岁左右,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多进行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为学生提供操作直观材料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学生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也自然学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无意的状态下,学生在操作中逐渐发现规律、选择方法、总结特征、掌握方法,在实际体验中不断想象和创造,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都得到提升。

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研究,在数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转化角色,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中设置各种猜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使其在玩乐中实现数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艳.提高小学数学兴趣法教学的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3(05).

[2]索朗旺加.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读与写:上,下旬,2013(07).

[3]秦虎珍.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新方法[J].新一代:下半月,2013(04).

第3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通常是借助考试这样的手段来评价学生,依据学生的分数把学生的数学能力划分为优良中差,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一种终端显现,有着偏差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张春莉老师负责组织六省、市优秀教研员及一线教师立项课题进行研究,为学生编写的一套系统、科学、贴近学习实际的数学学习评价工具――《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手册》,我有幸成为该课题编写的这本手册的实验教师,进行了两年的实验,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六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具体实验的是学校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实验。

2.实验的过程

参与实验两年以来,我在自己的实施中有这样一些现状:

2.1 从学生方面来看

2.1.1 无法保证对实验班级授课的老师的延续性

这项实验我们学校进行了两年,每个年级中同一个实验班级随着年级的递增,担任教学的老师也会有所不同。换了不同的老师对这同一班级实验是否有影响呢?这样的实验结果有可比性吗?

以我们学校为例:

四年级有2个实验班,一个是四(2)班,三年级时数学是李老师授课,现在是我,一个是四(5)班,三四年级均是刘老师授课。

这样的实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比。一种是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另一种是两个不同延续性教师的实验班级之间的对比。

2.1.2 2. 学生是有差异的,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通过这样的能力评价手册来评价自己?

我现在所执教的参与实验的班级有几名非常特殊的孩子,一名孩子什么作业也不写,拒绝听讲,与家长沟通也无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希望通过这本实验手册进行评价呢?还有二名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平时的作业几乎都是在家长或者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单独完成那肯定是无法完成或者是全错,这样的结果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打击,肯定是学习数学的信心受挫,那就只有带回家完成,虽然他们能呈现正确的答案但是这样作业我们如何评价呢?

2.2 从教师方面来看

2.2.1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老师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老师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验。

(1)对研究课题的准备

老师对能力评价手册的课题知道思想了解深入到什么程度?能够领会评价手册体现的过程性评价实质吗?

(2)对研究对象的准备

老师对学生了解吗?学生没有接受《评价手册》训练之前是什么的状态?在更新教师的时候也是继续沿用以前的实验班还是可以由老师自己来挑选学生进行实验?

(3)对研究内容的准备

老师对这样教学实验相关的实验知识了解多少?实验中样本班级和标准班级的制定,实验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了解,相关联的因素的确定,实验中如何监控……这些需要做研究的方面,我们实验的老师知道多少?

2.2.2 实施中的难度

在实施中最显著的一个难度就是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来很好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甚至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实施让学生自我评价,更没有学生自我评价后相关的交流和反馈。因为绝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执教两个班级数学,平时的教完课后,还要批改作业本,除了这本课题组实验的《评价手册》还有其他的辅助练习册和课堂作业本等等,如果有的老师执教的班级数超过50人,这样上午上两节课,紧接着批改两个班级超100人的作业,中午抽空还要辅导找学生订正,下午没有课来补充,学生就放学了也不能留孩子,这样处理平时的教学内容已经很紧张,更没有宽松的氛围关心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组织学生交流自我评价。

2.2.3 实验后的收获

作为实验老师,第一年担任实验班的老师,我所做的认真批改学生参与实验的练习,并且在学期结束时候把学生的实验的《评价手册》保管,我从中得到的最多感受是有的题目比较灵活,我可以补充到其他班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没有办法量化出考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对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办法量化。

第二年我担任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级的实验教师,我有了一项新的举措,就是摘抄学生平时的错题,关注学生的错误生成,及时给予纠正。

我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参加了一次这个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从老师收获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实时安排研讨,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

2.3 从评价手册方面来看

该课题评价手册的编制都是建立在科学、系统、贴近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编制的,的确是非常棒的学生学习评价工具。不过,我们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2.3.1 个别题目存在错误

比如:四年级(上)第72页第三题,用计算器计算,你发现什么?中的第(8)组题目

154×8692=

451×2668=

这一题共9组题目,除了第8小组,其余每一组数都是回文数的特点,上下两题得数应当是一样的,这一题其实应当把第2道算式中的2668改成2968就符合练习的宗旨了,当然这应该是排版印刷的失误造成的。

2.3.2 极个别的题目不符合教学进度的设计

比如:四年级(上)第5页的第二题的最后一题432÷48

该篇练习是“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也就是把几十几四舍后堪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不需要调商。但是第二题最后一题432÷48,不仅仅是需要把48“五入”看成50来试商,还要进行调商,当天新授课就布置这页练习,许多学生表示不会做,很难。

2.3.3 少数题目设置难度偏大

我们的这份实验手册编制的题目能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上面的练习来评价自己呢?在实施中我发现有的题目难度偏大。

例如(一):

四下第61页“拓展关”第十题算一算,想一想。先出示两组题目

13×93= 84×24=

31×39= 48×42=

第(2)题请学生试着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班级里普遍感到有难度,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自主想出来,还有许多孩子无从下手,就连我们大人也一时无法思考得出。

如果说这一题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这样安排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比较合适,那么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例(二)

第41页的第七单元的《单元闯关》其中第41页的“应用关”的第五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第一行第一题:11×23+11×75+22

第二行第二题:61+6×610+39×61

这两题都是变式题型,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度明显高于数学书,并且在其他的配套的练习册中也没有这样的题型,即便是在我们实验的这本《评价手册》中第七单元前面的练习中也没有相关的题型训练,前面只有两页练习其中第39页的练习都是基本题型,可是在单元闯关中突然出现这样的变式题型,学生很难应对。

2.3.4 个别题目意义不明确,有歧义。

在四年级下册的课题实验《评价手册》第68页拓展平台中的第四题:周日上午,小强骑自行车到距他家5千米远的书店看书,中途自行车坏了,修车用去了一段时间。接着出示了一幅折线统计图描述他往返的情况。

其中第(1)题:从图中可知,小强从家到书店用(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分钟。

最后一个空让学生有两种争论,一种是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30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90 )分钟。

另一种是:

小强从家到书店用(60 )分钟;从书店回家用了( 30 )分钟;小强往返一共用了( 120 )分钟。

前者的观点是,顺应题目已经出示的语境,最后一空应该是小强往返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钟;后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小强往返应当是指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所花的时间是120分钟,既然要算途中修车的时间那么也要包含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

3.实验的思考

3.1 教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

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需要有培训的机会,特别是我们在一线具体实施《评价手册》的老师更需要一个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的培训和统计学相关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实施课题的实验。

否则,老师们勤勤恳恳地参与研究,但是对于手中最珍贵的研究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却不知道如何对比试验结果,如何统计,如何分析,这样是最可惜的。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们没有研究的意识而是专业的素养还没有及时更进。

3.2 需要建立交流的机会

正如前面我提及的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参加了一次该课题的研讨,给我的观念带来的革新,觉得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

所以我想能不能结合所教的年级,所教的内容适时安排研讨,也许是大家都教学了一个单元后,也许是半学期教学后,能组织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总结实验中的得与失,让老师实验后有所收获,及时调整实验措施。

3.3 协调老师一直跟踪教学和不跟踪教学

教师跟踪教学,这样对实验可以有一个完整性的研究,老师连续两年执教同一个年级,可以很熟悉实验的内容,及时弥补第一次实验中疏漏的地方,改进第二次的实验。

3.4 建立完整的实验档案机制

做实验最宝贵的就是获得实验中的最真切的资料,所以我们在实验中最好能够建立实验档案机制,及时上传实验中的问题或者是可以总结的良好的经验,上传到相应的网站,这样记录确保时效性,过程性,延续性,既是对正在着手的实验做资料的归并和保存,也为后面一次的实验留下宝贵的经验。

3.5 补充相应的补救练习

当我们运用能力评价手册,学生评价后发现自己仍然存在不足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提供帮助学生二次评价的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巩固练习?这样我们不仅仅落实在评价,更关注学生评价后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允,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社

第4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暑假期间,爷爷和奶奶带我去五华探亲,认识了比我大三个月的同龄表哥,他原来在东莞读书,今年上半年回来老家读四年级,与我正好是同一个年级,我们在一起下棋、打牌、玩游戏相处得非常愉快,其中还接受了二场特殊测试,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由于我与表哥是同龄又同年级,所以爷爷和奶奶要对我俩进行知识测试,经过抓钩后确定抽查数学和语文,决定由爷爷按课本进行命题。

第一场是数学测试,内容是有关简便计算、分数变小数后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共计十题,每题10分。测试结果是我的简便运算方法不当错二题,表哥的计算失误错二题,成为不分胜负,握手言和的结局。

第二场是语文测试,内容是报写四年级下册的课未生词50个,错、漏一个字扣1分。测试结果我错了15个字,表哥错了23个字,我获得胜利。

家里人对我们的测试结果很不满意,认为我们基础不扎实,水平太低,我和表哥也感到不理想,我非常怨恨自己粗心大意,数学看错题目把简便方法搞错了,语文把“主旨”听成“阻止”,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不集中注意力的危害和后果。

第5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一、借助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没有问题的思维只能是一种肤浅、被动的思维。教师要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问题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一幅西瓜图,并利用多媒体演示把西瓜切成几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然后利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设计提问:哪块西瓜最大?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大脑充分活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实质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施教行为调动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因此,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例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时,我一边演示教具一边与学生交流:

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呢?

生: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那么,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以较多的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把20个苹果放在盘子里,每盘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挖掘“问题链”,开展思维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际操作,挖掘“问题链”,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开展思维变式训练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先出示题目(1):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求五年级的人数?

学生很快答出,五年级的人数是:40×2=80(人)。

再出示题目(2):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少3人,求五年级的人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后,学生会很快地答出,五年级的人数是:40×2-3=80-3=77(人)。

最后,我把前面的两道题目综合为一道应用题为:(3)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少3人,求四、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第6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61-01

新课改以来,江苏省教学部门先后编写发行了多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前应用的是课标2011版数学教材,它凝结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相比传统教材,无论在教学理念或是内容、形式上均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在汇集一线教师实践、感悟的基础上,现摄取新、旧二套教材一至三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

一、完善教学内容的过程性,内容增删移动更加合理

课标2011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调整最直观的一点变化就是:开本大了,单元少了,体例变了,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然,教师更应当注意其中发生的隐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内容编排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在课程内容编排方面,更加注重突出知识点实质,比如统计图取消箭头,几何部分知识点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进行编排,等等。课标2011版苏教教材更加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表述以及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改变,比如“平行”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内”的表述改变为“像这样”、选择并丰富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素材(童话、情境图等)以引发学生动机。其中,课标2011版教材在“你知道吗”专栏,为学生们讲解了很多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和数学史料。例如二下教学单元中,讲解时间单位时,学生们从中了解历史长河中计时工具的演变发展;认识方向时,学会基础的方向判断知识;等等。学习难度也有所降低,比如实验教材三年级部分的“观察物体”整合后移至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统计)”移动到四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年月日”合并到三下集中学习等。

二、加强直观和操作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策略意识

1. 增强教学内容弹性,设置丰富的“动手”专栏内容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弹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取得进步,新课标2011版教材设置并不断丰富了专栏内容,如“动手做”“思考题”“综合与实践”等栏目就是其中的典型。教材修订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精心选择调整“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所知所感,启发学生从中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活跃氛围,进而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善。其中,二年级上册安排的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包括“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前者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变动,进一步关注学生操作的自主性。至于后者则安排在“厘米和米”单元后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的概念,经历身体“尺”量常见物体等过程之后,使学生获得长度测量的应用经验,进而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 设置数据收集和整理知识单元,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关注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新课标2011版教材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方面,其特点有四:(1)经历标准分类的过程。分类是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在一年级上册初步接触简单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单元单独安排例题教学分类标准,使学生从数据整理的体验切身体会到分类标准与结果之间的联系。(2)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新教材知识点更加关注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提出了诸多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数据统计方法。比如,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的统计、汇总课程表中各学科出现频次等。这些涉及调查、实验、资料查阅的简单数据整理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从生活化、问题化的知识情境中更清晰地体验、掌握数据收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经历自述数据分类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新教材将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量等知识点延后至四年级学习,在第一学段则选择引导学生自述数据分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不仅为学生描述数据提供了更具开放性的思路,也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据分类的过程和方法,使其产生对数学统计的兴趣。(4)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单元编排的核心思路。为此,单元末尾设计了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数据统计结果,从数据分析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启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新版教材更加重视探索、发现、总结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希望通过难易度适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获得简单数学规律的探究经验,实现合情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二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三下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等处均有所体现。比如前者就安排有练习,学生联系图示,比较计算结果以及图形阴影和空白面积的变化。经过一番思考与模拟计算,多数学生就能够从中发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总结发现简单规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探究、创造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掌握教材编排、教育理念的变化并深入挖掘相关知识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数学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第7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第8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数感是人对数字和运算的一种独特理解,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数学情境时能进行正确的判读并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数感培养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后进生作为数学学习的弱势群体,对其数感的培养就更值得重视。

本研究除了对三所学校的四年级学生的数感水平进行调查以外,还对这三所学校的四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或对其完全不关注,这对后进生的数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以上对盐城市部分学校四年级数学后进生数感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其数学任教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总结出来影响学生数感培养的因素,针对数学后进生数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改进方法,有效地培养后进生数感

在本次调查的三个学校中,四年级班级的班额基本在40人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数感培养策略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而后进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教学方法对其并不能够完全适用。尽管在集体教学中要实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存在一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能为力了。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一部分教师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这些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发现一些后进生数学学习困难是因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足,有些是学习习惯不佳,有些事好逸恶劳,还有一些是缺乏信心。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后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教师在对待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的后进生时,要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以及通过口头或物质的奖励来激励后进生,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要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家校双方的努力对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对于不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教师不能够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直接批评,而是要引导学生享受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看到学生微小的进步,帮助其树立自信。

二、转变态度,在平等氛围中培养数感

经过对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接受调查的数学教师对后进生关注度不够。不少教师因为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偏低,拉低整个班级的平均分,以及后进生学习能力以及动力不足,对其逐渐失去耐心,关注度不足,甚至心生偏见。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不会给予后M生太多的回答机会,有时更是将点名提问作为打断后进生听课走神或是违纪行为的方法,这样的提问对后进生的数感改善没有任何帮助。此外,通常教师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不会有过多点拨,且缺乏耐心。甚至有部分教师在后进生回答正确仍持怀疑态度。这样的对待方式造成了一种不公正的教学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脆弱,不公正的对待会使得后进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在培养后进生的数感过程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做到:其一,当提问中低难度题目时,应将机会更多地留给后进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后进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认可;其二,当后进生回答正确时,如果教师心存疑虑,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阐述解题思路,起到点拨指引的作用;其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尽可能兼顾后进生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后进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三、正确归因,针对性培养后进生数感

第9篇:四年级上数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方法;耐心;爱心;细心;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后进生的转化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要想办法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们都受到成功的乐趣。这就要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记得我在2008年时,曾带过一个毕业班,班中有两个不同的后进生袁玉倩和汪军亮。我刚接这个班时,袁玉倩数学成绩是13.5分,汪军亮是42分。我先对他们进行了观察。发现袁玉倩是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差。因为那一年的教材用的是北师大版本,教材中只有情境图和一些例题、习题,而没有数学概念和公式,概念和公式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因此我就让每个同学准备了一本概念本,让他们把每天课堂上总结后抄下的概念和公式背下来。在背诵时,大多数同学都很快就背下了,可袁玉倩就是背不下来,语文老师说在语文课上她就连一首五言四句古诗都不容易背下,英语老师说她背英语单词和课文也不容易背下。没办法,为了督促其他同学背、更为了督促她学好数学,我就让她来我跟前读,读了几遍后,我问她这些概念的意思和用法,她竟然都懂。我试图让她用在具体的题中,她竟然用对了,也做对了。我心里暗暗一喜。从这以后,其他同学在小组长跟前背概念和公式,袁玉倩就在我跟前背,每次,我都让她自己读熟后,说出这些概念和公式的意思,然后做几道题,只要会运用就可以了。她很乐意,因此效果也很好。通过及时鼓励、正确引导和着重对她在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每次测试她的成绩都直线上升。到期中考试时她数学考了60多分,期末考试时,她竟然考了80多分,到小学毕业质量监测考试时她竟然考了90多分,这是我和同学们都没想到的。她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是的,只要喜欢,就能做好。现在,她已经是高二学生了,而且数学成绩一直很稳定,每次在路上碰到她,她都对我说:“老师,能遇到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而汪军亮则是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还不错,只是在五年级时由于贪玩,五年级的数学没有学好,对自己缺乏自信的那种学生。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一方面,对他进行五年级知识的单独辅导,另一方面,鼓励他努力学好六年级的数学,在每天上完课进行课堂练习,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板演时,我都尽量叫上他,他在做题时我就站在旁边观察,看他究竟哪一步不会,问题出在哪儿,就对他进行指点,还让他做作业时只要不会就来问我,就是全部不会来问也行。我对他也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就是宁愿全错也绝不抄作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赶上了五年级落下的内容,也慢慢学懂了六年级的数学。成绩也就直线上升。60几分、70几分、80几分,最后成绩稳固的保持在了80几分,有时能考到90多分。到小学毕业质量检测考试时,他数学考了89分,他现在也是高二学生了,而且数学成绩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好的。每次遇见他和他母亲,他们都说:“老师,在我的学生时代,多亏遇到了你。”

2012年8月,我新接了四年级一个班的数学,班上有一个学生叫许世林,他中等个子,较瘦,国字脸,单脸皮,眼睛不大但很有神,皮肤很白。是四年级留在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字写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好,留级时数学是40多分。我通过观察,发现他主要是基础差,计算能力也一般,理解能力赶不上去,应用题纯粹不会。了解情况后,我先从训练他的计算能力开始,在每天的数学课上,讲完新课进行课堂练习时,有时我站在他旁边看他的每一步是怎样计算的,问题出在哪儿,指出来让他及时的纠正,有时让他的同桌在做完自己的题时辅导他(我在安排学生座位时都是成绩好的和差的搭配开,以便在做课堂练习和作业时,让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一对一地进行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我就对他在应用题方面进行训练,我先让他读2-3遍题目,然后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问题,并找出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分析各数量关系之间都什么联系,然后引导他列出算式。通过四年级一年的训练,这学期我发现他的数学有了一定的提高。起码对上数学课和做数学作业由原来的害怕变得慢慢喜欢了。

在袁玉倩、汪军亮和徐世林的进步中,使我体会出学困生的进步与成长,老师要付出加倍的耐心、爱心和细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不同孩子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学会对症下药,要了解其后进的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爱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爱是可以完成一个又一个转变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奉献给学生。教育就像一片广阔无边的麦田,教师就是一个幸福的农夫,在希望的田野上拾掇沉甸甸的麦穗。我愿做这样的农夫,把我的爱奉献给我的学生们!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