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大自然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

第1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087―01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些板块涉及到的“自然”、“社会”都是人活动的大环境。在环境的范畴中,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自然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精神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解释“人文性”时说“我们所希望的人文境界是环境教育对人的文化塑造和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两者交互作用,和谐统一”。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非常注重环境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多层次渗透环境意识,有意培养学生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文素养。

环境意识的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为两个过程:内容整合和过程整合。在语文课文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环境的词汇、知识,如废气、废水、废渣,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可持续发展等。这个过程是内容的整合过程,另外还有过程整合,它是指在活动中达成课程目标。如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调查、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语文新教材中的环境渗透就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课文有三大类,这些入选的课文,文体有别,内容各异,表达方式也不同,但都渗透了环境意识,能给学生较为丰富的感受。第一类课文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美文,它们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如《春》《夏感》《三峡》《秋天》《济南的冬天》等。这些课文描写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使学生产生了对自然母亲的景仰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此之美的自然风光怎能让它遭受破坏?第二类课文是介绍地球上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课文让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如《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喂――出来》《那树》等。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这些课文用详实的材料展示了人类对大自然触目惊心的破坏和无尽的索取,地球这一人类美好的家园不堪重负。第三类课文是阐明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章,主要介绍大自然的秘密。如《看云识天气》《旅鼠之谜》《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文章重在阐述科学道理,使学生了解大自然奥秘无穷的特点,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而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思考怎样改变环境,在生活细节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油然而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

教材在编排上为了增强直观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材还编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其中20多幅是表现自然风光或动植物形貌的漂亮图片,这些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的美,从而热爱大自然。10多幅是大自然被破坏后的惨状图片,造成这些悲剧的是人类自己,图片是人类疯狂蹂躏大自然的有力证据。还有12组对比性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人类的贪婪是如何破坏大自然的,破坏的程度又是多么严重。这些都是环境意识的渗透过程。

第2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及《山市》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奈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第3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一、读透课文,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不矫情做作,要让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在科普小品文的学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着作者、文本和学生的内在交流。

《大自然的文字》第六自然段用了三个连续的设问句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介绍花岗石的神奇有趣。而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不能将设问句读好,也不能展现花岗石爬行时的有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花岗石的神奇有趣呢?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层次:角色体验读悟“设问”的语言艺术

师:把这段话中的三个问句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自由读体会后,一致认为“不好”。)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作者,你知不知道这些花岗石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呢?(生齐说: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

(这样能够激起读者继续读的兴趣,通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这块花岗石显得更加神奇。)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作者,能够通过读把自己的想法读出来吗?

第二层次:品读关键词句读悟“有趣”

(1)激趣导读:你还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哪些词语用得妙?

(2)品读“爬”字:

这个字可以换成什么字?(移)用在这儿行不行?为什么?这个字让你想到哪些动物在地上爬——想象一下,冰川会在地上怎样爬——从这一个“爬”字,你感受到冰川怎样——读出这种感受。

(3)品读“带”字:

生活中,你见过一般都是谁带着谁——这里作者说是谁带着谁——想象一下,冰川在缓慢的爬行中是怎样带着巨大的花岗石的——从这一个“带”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感受。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仅在和文本对话,还和作者进行了心灵交流。当学生沉浸在作者、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时,朗读就有了情感的积淀,是简单有效的。

二、感悟情趣,说出语文味

教学科普文时,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收器。原因之一是,这类课文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事文一样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上得有趣味,让科普小品文焕发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文的乐趣呢?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星”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桌分工,其中一个做有经验的水手,另一个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进行对话。如:

小水手:啊呀,我们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没有指南针,这可怎么办?

老水手:不要紧,你看,这里有七颗星,连起来,像我们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据这颗星,你能判断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东面和西面吗?

小水手:能。北面的对面就是南面,这边是东面,那边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慌,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东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阳在哪个方向?傍晚,太阳又在哪个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傍晚的太阳在西方。

……

“云”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有经验的飞行员,一个做刚实习的新飞行员,进行说话训练。“石灰石”和“花岗石”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地质考察学家,一个做跟随地质考察学家出来的小外甥。

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识,在说的过程中更加明朗,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乐趣。同时,课堂中充满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学习写法,写出语文味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例如《大自然的文字》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法介绍了四种神奇有趣的文字,这四种文字分别是天书:星、云,地书:石灰石、花岗石。课文中还运用了一个过渡句将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者介绍的每一种文字,都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仿造文章的构段方法,写一种自己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例如,在教学“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

板书:先总后分

(3)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

(5)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片段练写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第4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生活;真实;快乐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73-1

一、观察生活,让孩子积累多彩缤纷的写作素材

1.拥抱自然,追寻习作的“根”。

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之书,无论是岁月的轮回,还是季节的更替,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大自然就是我们习作的“根”。在季节更替变化的时候,笔者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为范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去发现老舍在描写过程中融入的自我独特感受,并勇敢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引导,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春暖花开之际,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走一走,领略春天的美景,寻找春天的色彩。并不时让学生停下脚步,有侧重点地作指导。有了见闻,学生的感受就非同一般,自然文章就会很精彩。

2.留意周边,捕捉习作的“真”。

走在古朴优雅的石板路上,脑海中就会呈现烟雨江南的如诗如画;漫步整洁的大街小巷,就会想起清洁工的默默付出;看到春雨绵绵,日出日落,就会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看到奔跑的孩子,飞翔的蜻蜓,天空的风筝……相信,一定又会勾起你无尽的思绪。记得有一回,正好是语文课,突然天空飘起了雪花,孩子们故作镇定,实则心里乐开了花。随后,笔者就放手让学生观察空中的雪花,也可以伸出手去抓一朵。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雪花飞翔的姿势,落地后的变化等,也静静地聆听一下下雪的声音,看看天空中雪花漫天飞舞的样子……一时间,孩子们把焦点都集中到观察雪花上来了,写的文章也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只有带着情感去观察,流淌出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力。像这样,源自于观察的文章不胜枚举,《天气突变的午后》《教室里飞来一只蝴蝶》《上学路上》……觉得风景美,源于对大自然的爱;觉得动物可爱,源自于对生命的珍惜。总之,在观察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真情。

二、体验生活,让孩子拓宽无边无际的写作空间

1.走近主人公,梦着他的梦。

学生在一路阅读的经历中,一定会透过书本认识形形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的不同的遭遇,不同的人生经历,一定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肯定都会佩服主人公海伦・凯勒那种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这样的体验需要感同身受,这样的情感需要产生共鸣。因此,笔者布置了一个体验性作业:体验盲人生活,做一件小事。在这样的独特体验中,学生的感受非常多,交流时,人人畅谈,笔者就适时地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作者描绘的刘老师的几个细节,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随后,引导他们打开记忆的匣子,勾起往日的思绪,回忆自己的一位启蒙老师。相信刘老师这样的平凡人,一定会触动孩子们对身边平凡人的真切感受。只要适时地渲染,有触动他们内心情感的鲜活事例,他们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

2.点击课堂外,习作素材多。

作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还要交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学校组织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在这之前,笔者就引导学生去思考:听到警报声时你第一个想法是什么?走下楼梯时你又在想什么?来到操场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经过笔者的指点,学生在小练笔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是感受,认识此类活动的重要性。以旁观者、观察员的角度是无法真正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让孩子在实践中观察和体验,他们获得的东西会远远超出教师预计,因此,我们创造性地设置了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走街串巷找春联,制作家谱,开办爱心跳蚤书市,过一天辛苦的日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积累就多了。我们必须要做孩子的挚友良师,自觉地守护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呵护着学生每一点闪光的笔触和思想,关注着跳动在文字中的活泼的童心。

三、憧憬生活,让孩子放飞美妙无穷的写作思绪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低年级的写话和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都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中的事物,高年级则要求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正确地实现上述规定,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5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处在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结合其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套”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究天地。一切探究都源于质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有意地制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诱发其积极性,从而为寻求正确答案而进行主动探究。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各自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其思维创新能力上的锻炼和培养。不过,在问题的提出上应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内容太容易起不到锻炼和引发其思考的作用,而太难则无从开口。

以课文《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这篇课文非常生动形象地对“大自然的文字”进行了介绍,并解释了这些“文字”的含义,而其主旨则是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培养起他们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所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踏入大自然,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文字”,而其含义又代表着什么。在对大自然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及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便会在脑中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与质疑,并经过积极、自主的探究得出答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大脑发育仍处于较快的阶段,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尤其应当注意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而语文就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种资源素材运用起来,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为例,老师可对海洋进行一番“科学”简介后,或者让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海洋的科学资料后,让他们提出我们该如何保护与利用海洋的途径。此时,学生的想象必定是天马行空,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老师不用过于的较真,就算对于一些过于“科幻”的想法老师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且谁知道学生今日所提出的想法在明日不能成为现实?数百年前一部电话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也是过于“科幻”与不现实的想法,但当前却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物品。总之,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学生的想象能力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主观体验,这可以通过“舞台式情境教学”来实现。所谓的舞台式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舞台表演,使学生最大限度去融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中,展开与作者的思想对话。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情感体验的教学情景创设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自导、自演中,自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并去尽力揣摩作者的情感意图与道德价值观导向,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比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文章就非常适合用于进行“舞台表演”,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扩展与改编,使这篇文章能够更加适合“舞台表演”,情感更加丰满与突出,然后再由学生根据改编后的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对文章进行揣摩、改编,以及进行舞台表演的过程当中,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认识,会超出老师在讲台上进行一对多教学能起到的效果,因为此时他们的主观体验得到了增强,对于文章的一切认识与感悟都来源于其内在,且其道德观也会得到正面的培养与巩固。

四.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小学生融入群体、融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这对于他们后期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6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爱的哲学

肖凤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多部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的词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泰戈尔的诗句和《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这是她的善良愿望。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在冰心的作品里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选自《冰心传》,有删改)

1. 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简要阐述爱的哲学在冰心小说作品里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这篇传记里,作者为什么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的变换,请举三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中 渗透 环境 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地震、海啸、山体滑坡、水源枯竭、病毒变异、温室效应等屡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傍贷。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 小学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语文是语言文学形式和思想感情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或练习各种口语交际及书面语技能时,总不免接触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关于道德行为和修养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环境知识或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内容的听、说、读、写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练习语言文学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课后练习,以及单元训练等,都与环境教育主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就借助这些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形式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一、已读代讲悟情体验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比较适宜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壮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欣赏美好山水的同时,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然后付诸于行动,真正做到热爱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使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和周围环境的美,并对这种美产生保护心理,提高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大自然的迷宫,也是中国画的原本,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绝好材料。在教学《张家界》一文我采用已读代讲的方式进行,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作者描写了张家界的那些景物?文中每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张家界景物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深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得好,细细地品读课文,读出味道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最后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段,再次感受张家界的美。在这一系列的以读代讲过程中,使学生在欣赏感受张家界山水奇石等自然风景的美的同时,喜爱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这样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样的自然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于是学生便自发地兴起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念头,并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自觉形成了环境保护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

二、对比体验谈感受

鲜明的对比容易激起人强烈的震撼,抓住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变化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课文一开始呈现的是一个森林茂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小河潺潺的美丽山村。细细品读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爽心极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品读这部分内容激起美感,再用媒体将精美的画面淋淋尽致地再现给学生,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推向,让他们对大自然的美有爱不释手、流连忘返的感觉。此时让学生用低沉的语调读美丽的村庄消失的部分思考:村庄的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此时的感受如何?要恢复小山庄需要做哪些工作?估计需要多少时间?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明白不爱护自然代价是惨重的,要恢复原始自然那是美丽谎言。

从课文中将这些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一旦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就将无法弥补,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自觉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美好家园。

三、读写训练中有的放矢

第8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认为,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自身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儿童文化自然也就有别于化,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存在于化之中。成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建构着文化意义上的儿童。朱自强先生把儿童文化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的艺术性,二是“儿童”:游戏者———儿童文化的游戏性,三是“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文化的生态性。下面,结合作品,认识儿童文化。

(1)儿童的世界充满了想象

儿童文学大观园中想象意味最浓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神话传说、童话、卡通动漫等,这些体裁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根植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体现出强大的想象力,儿童读者最能从中产生共鸣。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写的正是儿童游戏的想象:“小板凳,摆一摆”就是火车,“我”坐上去手转转就是开火车,小朋友们坐板凳就是坐火车。谢采筏的幼儿诗《蘑菇》,描写“撑伞的我”通过森林时,由于森林的魔力作用会使“撑伞的我”变成一朵蘑菇,真是个奇妙的想象。彭俐的幼儿诗《长颈鹿》中描写小长颈鹿的脖子是因为不断寻找妈妈的原因才变长的,这样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大量关于天、地、人的神话传说故事:《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撩拨着儿童的好奇心。童话中神秘的森林、可怕的咒语妖术、金灿灿的皇宫、美丽英俊的公主王子、丑陋歹毒的巫婆皇后、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滑稽善良的小矮人、拥有魔法的仙女、戒指、打火匣、金鱼……有惊无险的大团圆喜剧故事情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生存法则,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等等,所有这些都令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般幸福不已。卡通动漫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孩子们的新宠。它从诞生至今,塑造了无数富有创意的卡通形象,不断满足着孩子们的视觉想象追求。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卡通形象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海绵宝宝、蜡笔小新、多拉A梦、机器猫、维尼熊、柯南、奥特曼、巴比娃娃、灰太郎、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等等。这些经典卡通形象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偶像榜样,是精神家园的支柱。

(2)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

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提到游戏,家长老师们大都谈虎色变,立马想到那该死的电脑,该死的网络游戏。其实,很多充满童真的游戏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多种才能,教导儿童做人之道,还能愉悦儿童身心,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教育专家也强调,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孩提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影响着长大成人后身体、人格的健全,所以,孩子的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的。游戏能培养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游戏能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自主意识;游戏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游戏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等。总之,游戏是儿童生活能力的一种演习。

(3)儿童与大自然最亲近

人类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慢慢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间,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是远离了自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是人类的童年。在儿童的眼中,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与人类一样会思想,有感情的。所以儿童管太阳叫太阳公公,管月亮叫月亮阿姨或月亮姐姐;认为星星和他们一样淘气调皮,喜欢眨眼睛;花儿会笑,草儿会点头;兔子、羊是善良的,狐狸是狡猾的,大灰狼是凶残的……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写了字典公公家里的成员: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顿号、省略号、句号也会像人一样争功劳争地位,争吵谁在文章里是第一重要的;郑春华的儿歌《轻轻地》中,“小青草”是和人一样会觉得疼痛的;朱丽蓉的儿童诗《瀑布》,描写了一幅快乐的亲子游画面:快乐的小溪妈妈带着淘气的小水珠向着远方游去。这些对于远离了大自然的成年人来说似乎有些好笑,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儿童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而努力。如张继楼的儿童诗《快住手》,诗中描写了猫欺侮小鸟,打破了大自然的和谐,孩子不同意,跳出来为小鸟打抱不平。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我”让奶油蛋糕给猫吃,由“我”陪猫玩游戏。儿童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爱。其实,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并且懂得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灵和平相处。可是,一些成年人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俨然以万物之主的身份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不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态度傲慢野蛮,他们忘记了地球也是会哭泣伤悲的!从这一点来说,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回归自然。

(4)儿童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

儿童的价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而在儿童心目中,则是不然。日本作家古川千胜的散文《其实有钱人可能很穷》里,父亲认为拥有金钱和财富就是富有,而儿子认为: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拥有自然、天空、奉献精神、劳动能力和友谊的人。儿童的价值观颠覆了成人的价值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迅哥儿敬佩的不是处在高墙里的四角的天空下养尊处优的小伙伴,而是西瓜地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勇敢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简直就是英雄!他能捕鸟,知道五色的贝壳、鱼儿也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了解西瓜的危险经历……总之,师范生对儿童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解密儿童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儿童施加科学的教育影响,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二、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唤醒师范生沉睡的童心

将心比心,让教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人,是一种容易健忘的动物。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可是,当童年逝去,他就会忘却当初的希冀、快乐和悲伤。儿童教育的主角是儿童,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以成人为中心”,这值得反思。师范生应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唤醒更多的童心,才能对教育对象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心的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成才。

三、结语

第9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探求的兴趣

活动在《美丽的秋天》图片展示中拉开序幕。一张张美丽的秋天风景照一出来,学生一阵阵的惊讶,“多么美丽的图画啊!”“啊,原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孩子们的惊叫声还未停,头戴花环、身穿漂亮花裙的“秋姑娘”随着《野》的优美音乐翩翩起舞。孩子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纷纷鼓起掌来,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伴随着的是啧啧的称赞声。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秋色,孩子们陶醉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同学们,秋姑姑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你是从哪些事物中感觉到的?”学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发言。有的说,是看到感觉到的;有的说,是看到树叶黄了感觉到的。这时我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要从自己的身边开始来找秋天。在散文朗诵《小公园的秋天》过后,我问学生:“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去找秋天?”学生有的说公园,有的说花园,有的说校园,有的说山上,还有的说田野。我又问学生:“在公园里,在校园里,在山上,在田野里,你可以通过哪些事物来找到秋天的足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我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田野里的稻子、麦子、棉花,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校园里的花坛、树木、小朋友,天空中的大雁、燕子等来找到秋天的足迹。学生非常感兴趣,好奇心被激发了,调查的欲望被调动起来。我又提问:“我们在找到秋天以后,怎样把这些这些秋天的足迹记录下来?”学生发言,可以用画把美丽的秋色画下来;用摄象机、照片把湖光山色拍下来;用录音把动听的鸟叫声录下来;用文章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用歌声把美丽的秋色唱出来;做树叶标本把秋色留下来。“除了以上说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找到秋天?”学生说,还可以收集一些描绘秋天风光的图画,我启发他们,除了图画,还可以收集邮票、火花、糖果纸及照片,甚至可以上网查寻有关资料。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想投入到《找秋天》活动中去。学生在图片展示、舞蹈激情、诗歌感染中激发了探求大自然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且知道了怎样去找秋天,这样就为第二阶段的观察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亲身实践探索中体验秋天的美丽

这次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实践体验,充满了新奇和困难,况且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这次活动能否成功,我们很是担忧,他们毕竟只有一年级啊!为了保证这次活动圆满成功,我趁开家长会的时机,特地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利用休息时间,一定要带着孩子出去,到公园去逛逛,到山上去走走,到田野上去看看,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得对秋天的一份真实的感性认识。家长们都表示配合。我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所找到的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之后,我通过调查,了解到除了个别几个学生因为父母忙,没有出去,只观察了校园、自己家的院子,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了观察实践,大部分学生观察了青龙山、北安广场、定海公园等,还有的学生还观察了田野,收获很大,学生通过找秋天,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也知道了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对秋天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认识,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汇报总结中体验快乐和成功

《找秋天》观察活动结束,我就组织了一次汇报总结课。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收获一一向同学们展示。不少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色用稚嫩的笔画了下来,他们纷纷上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眼里的秋天;也有不少学生用夹带着拼音的文字记下了美丽的秋天,如竺立群小朋友写道:“秋天,桂花、都开了,很美的色彩;秋天的风是那样的芳香;太阳出来了,还是那么的红,那么的亮,但是火辣辣的光焰已被秋风冲凉了;小道上的树叶,从绿变黄、发红,那是秋风涂的色……秋天的景色真美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还有小朋友用照片拍下了草坪上的小草、山坡上的野花、公园里的。最有趣的是袁未纬小朋友,自己编了一段舞蹈来表现秋天的美景。虽然他们的文字还显得那样的稚嫩,他们的舞姿也谈不上优美,但是,一段文字,一个舞姿,一朵野花,一片小草,分明流露着他们心中的喜悦,流露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流露着他们体验到的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亲身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妙的秋色,亲历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体验到了探索的成功与快乐,这是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通过这次实践体验,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习惯,独自开展调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不怕困难、敢于实践的精神,这些将对学生终身受益。

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