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新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新闻论文

第1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从发展速度上看:传统的电视传播由无线(微波)传输、有线(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收视对象是接收终端———电视机前的观众。资料显示,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开播到2014年,经过56年的发展,中国有4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40台,拥有8.8亿人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也达到95.2%,全国观众总人口数达10亿人以上。反观新媒体的发展则迅猛得多,以互联网为例,从1994年到2013年6月,短短的二十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而中国智能手机从本世纪初引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智能手机拥有量大约是5.8亿部;微信平台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从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观众接受信息是靠电视机完成,受制于固定的有电视机的场所,而手机的使用者不受制于任何场所,不管在哪,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从微信、微博、短信中接收到信息。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二、利用新媒体使电视新闻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第2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要随机应变,轻松化解尴尬的场面,在采访时除了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觉,还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时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和出彩的地方,从而写出精彩的新闻报道来,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提问时要具体生动,准备无误,不能漫无边际,虚无缥缈,只有通过对采访对象的细心访问、观察和了解,对材料进行经过一系列的认真筛选、分析、判断和提炼以后,思路才会逐渐清晰,写作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才能运笔如飞。

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

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能够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不安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采访对象,更加有利于其后的采访工作,从而有助于收集到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利于保证采访工作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总之,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氛围,从而使得采访圆满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到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地完成电视新闻报道任务。

三、电视新闻采访时的情感因素

(一)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细心、有耐心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细心、有耐心,要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去对待采访对象,要用眼睛去采访,要善于观察,采访开始以前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应该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与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是拒绝采访的采访对象时,要真诚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重要,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真诚,那样,采访对象一定要很好地为你诉说,在进行采访时,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赢得采访对象对你的好感,此外在采访时还可以根据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真正确保采访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二)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要和蔼友善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如果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想做好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中去,主动的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让对方很快地熟悉自己,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氛围,从而能够很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和内容,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整理材料写报道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所以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整理材料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采访报道中去,要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最客观的事实,从而圆满完成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四、结束语

第3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1.1对受众的适应

从前,传统新闻都是以一种较为严肃的硬新闻为播报内容,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是却给受众带去了要开动脑经分析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压力。这种费力需要思考的信息不会给受众带去轻松的感觉,而像“说天下”这种,利用调侃的方式播报新闻节目,能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一份轻松的新闻美餐,且它也不具备让人一看就觉得心生厌烦的冷漠与严肃,而是以轻松、幽默为主要特色,并以平民化为视角,把严肃的硬新闻变为富有大众化、口语化、故事化的方式播报出来,“通过电视,娱乐更加社会化,并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减压阀”,它说得轻松,博得俏皮,就像老朋友和你聊家常、讲笑话,从而能够给受众带去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这种形式还特意强调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时常还会有一些再现的情节,演绎的成分,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很容易被受众理解与接受。从“说天下”的收视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受众对这个节目的喜欢程度。

1.2受众解决严肃新闻的有效手段

要把严肃新闻公之大众,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用一味的“灌输”新闻的方式,并不能引出严肃新闻的教育目的,新闻即使播出去也不会被受众所注意。“说天下”则用最适合的方法,激发受众的兴趣,让受众对严肃新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从而让受众能够对这种类型的新闻产生需求。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将受众的被动需求新闻转换成为主动状态。另外,通过轻松、调侃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娱乐化处理,不仅能够让受众产生兴趣,还能够达到受众真正吸收新闻信息的这一目的。

1.3有利于缩短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在媒体和受众间架起了一道友好的桥梁,并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让受众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新闻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而使受众产生与媒体的心理接近感。比如:“说天下”在播出的过程当中,电视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受众对该节目的意见与评价,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其中,真正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综上可以看出: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有利必有弊。因此,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2探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对娱乐化的追求与倾向,是当前新闻界最典型的变化与方向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就明确指出:过多的做娱乐性新闻等同于一种慢性毒药,长期受到这种新闻的影响,会导致大众慢慢遗忘自己生活在怎么样的世界、怎么样的社会中,甚至还会让人蒙蔽双眼,无法正确面对挑战,同时也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意志。所以,我们在享受娱乐化新闻带给我们的轻松与愉悦之感时,还应当严格抵制娱乐化新闻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其涤荡掉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媒体用社会责任换取了经济利益,而公众则失去了参考的依据,得到了“娱乐”麻木。如此一来,传媒的公信力以及社会的监测功能等作用,也将会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之下尽被弱化。

3结论

第4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1提高课题策划能力和编排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总编的得力助手

作为一个合格的电视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看稿编稿只是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也更体现编辑工作能力的是组稿。无论是面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还是围绕当前中心工作,新闻编辑都要酝酿好节目的编排,注意节目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供总编参考。再从最终总编综合各方意见的最终方案中比较出自己的不足,以期提高课题的策划能力。同时,新闻编排也是衡量责编新闻业务能力的杠杆。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播出质量和效果,无论是头条的设计、节奏感的处理还是串联词的撰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闻的整体质量。要根据电视特色,从题目选择、次序编排、信息数量的控制到表现形式的甄别上做到精益求精。虽说,新闻编排没有定论,但一档新闻根据自身定位,编排总有一定的规律。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揣摩总编意图,多向总编请教,努力使自己成为总编的得力助手。

2与记者为友,多提问多沟通

在电视新闻编辑的选择上总编辑或者制片人常常会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记者中挑出责任心强有一定沟通能力的人来担当此任。因为从记者队伍中成长起来的编辑对记者的工作流程十分了解,这也有助于采编双方的沟通。笔者认为采编之间应是战友关系,虽然分工不同但有着完成一档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这一共同的目标。从编辑角度来说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1)利用优势,多为记者出谋划策、开阔记者采访视野。从新闻的策划、组稿、选稿到改稿、播发,编辑俨然是新闻传媒的“中枢”。与记者相比,身居“中枢”的编辑对大局把握得比较全面,对方针政策理解得比较透彻,对上级的指示和编辑部报道思路知道得早。编辑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多为记者出点子、指路子,通过有组织的策划和经常性的提示,开阔记者思路,帮助记者采写更多紧跟形势,编辑部需要的稿件。2)主动与前方记者及时沟通,多质疑多提问。行业内有句话叫做“记者对事实负责,编辑对观点负责”。但是对于一档新闻的责编来说一旦有新闻出现事实重大偏差实在是难辞其咎。作为坐在家里的编辑来说无法到现场了解情况,生活素材的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质疑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底气对记者的稿件提出疑问,从而发现问题。才能及时对摆在面前的一大堆稿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有经验、素养高的编辑应当是尊重记者劳动的前提下,克制个人情绪渗入日常工作,处理记者稿件要慎之又慎,不能武断的“枪毙”稿子。要善于帮助记者修改稿件,拿出合格的作品。最好是告诉记者这条稿子怎样写才能用,怎样利用材料怎样表达观点,什么观点更符合真实性的要求等等。4)善于从记者采写的稿件中进行深层次挖掘,组织好后续报道。从记者采写的报道中发掘更多值得报道的新闻也是新闻编辑需要提高的基本功之一。编辑要从记者采写的事实作出迅速判断是否能进行更深层级的挖掘,从而指导记者进行组合式报道或是连续报道。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才能使新闻节目更生动、资讯更丰富。

3与后期制作结伴,多交流多学习

从组稿、审稿到串联单的编排完成,对于一档新闻来说新闻编辑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编辑还需要对画面、解说、字幕以及后期合成等进行沟通协调。从整档新闻节目的风格出发,编辑需要对当日新闻中的后期包装等与制作人员进行协调,提出制作要求。目前,新闻直播逐渐常态化。在新闻直播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这就更需要新闻编辑有统揽大局的能力与制作团队的沟通能力,通过不断磨合逐渐培养直播过程中的默契感。因此,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政治较高的政治素养,出色的新闻业务能力还需要熟悉后期制作的流程。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保证节目的质量。

4结论

第5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从云媒体发展来看,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上单一的思维模式,在发挥电视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进而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使其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提高电视新闻高度及深度

在云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条件,电视新闻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推动电视新闻的稳健发展。尤其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条件,公众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消息,进而引发热议,甚至在网络上直接形成辩论,基于这种条件,便给予传统媒介客观全面的报道的机遇,由于传统媒体概括性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直接弥补了网络报道中的诸多不足之处,最终形成社会舆论,促使公众思考。所以,在云媒体时代里,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高度和深度,从而使其更具有品位和权威,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

2、增强电视新闻互动性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里,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而在云媒体时代里,应在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基础上,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增强其互动性。同时利用网络新闻报道等多种途径,使传播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比如,《新闻60分》栏目,它在这方面就有了诸多创新之处。首先,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其优势,和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使观众积极参与进来。其次还可以在留言板上进行留言,发表看法,同时还可以提供新闻线索,并给予一定奖励,激发观众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在云媒体时代的发展下,强化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不断增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使电视新闻成为服务百姓,沟通民生更好的工具。

3、提升电视新闻传播有效性

传统的媒体新闻线索主要通过读者爆料、市民投诉等多种途径获取线索,而在云媒体时代,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就需要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新闻线索,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比如,在网络上,通过聊天、看论坛等方式及时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通过留言或者聊天互动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概况,为全方面和多角度的报道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往往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且对于观众的忠诚度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在云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需要借助网络直播、博客等多种途径,实现电视新闻的网络观看。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提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确保事件报道的时效和效力,使电视新闻成为真正传播在大街小巷的媒体云。

4、加强民众与媒体的交流

在云媒体时展下,观众可以通过登录微博、论坛等途径来消息。由于网络媒体可以获取、传输大量的资讯信息,传统媒体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针对此,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民众和媒体之间的交流,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另外,在云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使得意见性信息变得比较突出,优秀的电视新闻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事实性信息,同时还能够为观众提供诸多意见性信息。所以,通过新鲜、感人且突发的时间,打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云媒体的优势,拉近民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束语

第6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第7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一)吸纳普通民众内心声音

电视新闻当中不乏对人物的采访,但是常规的电视节目,更多是针对一些事件进行采访,这是传播者按照需要去促使受传者发声,而不是受传者愿意主动发声,缺少心与心的互动,因此不属于深度沟通。央视在2014年清明节前后推出的《清明说吧》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普通民众在沈阳、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地的公共场所,走进预先设置好的封闭的玻璃电话亭(即“说吧”),以背后的滚滚人潮做背景,在“说吧”里摄像头的记录下,说出对逝去的亲人、挚友们的怀念。“说吧”的创意很简单,实际上是媒体功能的一个具化和延伸,但它为人们在合适的时机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情感的平台,伴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话语在节目中不断出现,在受众当中激荡起情感的共鸣就不足为奇了。类似的节目还有央视的海采调查《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尽管节目甫一推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基于人们的内心需求而推出话题,原生态展现人们的回答甚至不惜暴露采访中的“毛边”(如“你幸福吗”——“我姓曾”、“家风是什么”——“是爸爸每周日打我一次”这类“神回复”),体现了情感真实和表达真实的双重审美,因此仍然可谓是电视新闻中的精品之作。

(二)展现民众日常生存状态

从广义上讲,电视都是表现民众的日常生存状态,但依从深度沟通的角度,这种日常生存状态显然是有选择的,笔者认为,主要应是容易产生社会焦虑的新闻题材。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后,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集体焦虑⑤。新媒体能够及时抓住这种生存状态并对焦虑情绪进行适度的化解,这应当是媒体深度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央电视台2014年2月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开往春天的地铁》,用8集篇幅展现了一幅北京地铁的全景图:早高峰的拥挤不堪,排着长龙的乘客,车下的挤不上去,车内的挤下不来,白领、北漂一族想要及时地搭载地铁,去寻找这个城市给他们提供的希望,而地铁站工作人员则日复一日地努力维持着秩序。在节目中,地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展现人们生存状态的道具,展现普通人的忙碌、劳累、重复,却不放弃梦想和责任。节目最后邀约专家提出了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就从理性和感性上沟通了舆论和决策,而普通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也极易感受到一次充分沟通达成的正面激励:他们尚且如此,我又有何不满足?

(三)关怀底层人物生活命运

作为电视来说,镜头应当“朝上”还是“朝下”,这是没有悬念的,镜头应当充分关注最底层的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不幸际遇。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角度讲,也必须遵循“木桶短板理论”,以最脆弱样本作为评判标准,这其中底层人物的感受无疑最具有标本效应。中央电视台2012年推出的《走基层•问暖•关注大凉山失依儿童——金子找妈妈•心愿》,以14岁的女孩金子为代表,关注了四川大凉山一个特殊群体——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失依儿童。节目讲述了少女金子如何在家族长辈的阻挠下去看望妈妈的过程。在类似的新闻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打动人的关键,他们的生活既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遭现世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外来社会的新发展、新观念的冲击,这样的人物命运在基层社会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注这些人,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变迁,重新解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深层沟通,也是媒体责任和使命所在。

(四)调节社会深层矛盾危机

第8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生命意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死人的信息,往往对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等,冲击刺激最大。在社会越来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关死人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中一些新闻,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确立尊重爱惜生命的意识,注重生活中的自我防护,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一些价值不大,社会意义不强,过多展示恐怖、暴力、压抑、心理不健康,有可能对某些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暗示作用,容易引起他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有关死人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我们应对这些现象引起足够重视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人要有生命意识,电视新闻要报道好有关“死”的消息和它的价值所在。

生命意识,就是充分地尊重生命的意识。生命意识带给新闻人的是在自己的传播活动中自始至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电视新闻由于具有直观的画面,更应该从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细微之处着手,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保持对人性的关怀。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主要是民生类新闻)中,恰恰就是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导致有关死人的新闻出现了过多过滥,画面过于直露,文字过于轻率的不良倾向。

一、“死讯”过多过滥,“死讯”价值开掘不深,把握不准

虽说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但是媒体传播什么样的“死讯”,如何传播“死讯”,却值得三思而行。在一些电视台,现在随便打开一档民生类的电视新闻栏目,进入眼球的少不了由事故、凶杀、自杀、疾病等引发的,或者是还没有查明原因的“死讯”,还有就是“惊现”一类的报道。几乎到了死人即新闻,每档民生类电视新闻必有“死讯”的地步,有的一档节目里甚至多达几条。(顺便说一句,有的以“贴近”“人文关怀”的名义,把事故受点小伤,喝醉酒摔伤诸如此类的“伤讯”都当作新闻传播,也有小题大做之嫌)

当然,关注生命是新闻人的天职,但是在关注生命的过程中一旦忽视生命意识,那么它的传播也就变得毫无价值,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死讯”过多过滥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为充其量我们关注的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与否的浅表象,说通俗一点,就是采访报道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死讯”;更重要的,过多过滥的“死讯”,往往会谈化或弱化对相关生命与个体尊严的新闻事件报道,或者无视新闻当事人及新闻受众的感情和需求;在事关个人隐私或情感的报道中,不注重尊重和保护当事人,或由于叙述角度、语气等的不当,造成对新闻当事人情感的伤害和隐私的侵犯;甚至,在文字解释中将新闻娱乐化,以调侃的口吻对待一些本该严肃对待的“死讯”等等。

一个外地拾荒人,在拆迁工地被倒塌下来的房梁压死了,画面血淋淋,惨不忍睹。记者在报道这件事时,批评拾荒人“要钱不要命”。这件事曾在本地网上引起了热议。网友们认为,记者批评嘲弄拾荒人是缺少人文关怀,与心何忍,更多的应该关注拾荒人为什么“要钱不要命”和拾荒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拆迁工地的管理等等。事实上,在这新闻事件里,苦难不仅没有被同情,反而成了被嘲弄指责的对象,自然,与拾荒人之死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发现或关注了。

可以说,“死讯”的传播实际上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毫无疑问,过多过滥,少有新闻价值的特别是把握不准的“死讯”,将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感情情绪、生活工作和生死观人生观的正确培养,甚至对社会主流的判断,更令人担心的是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生命信仰的教育。一旦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偏差。而电视媒体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二、“死讯”画面过于直露,画面屡有鲜血和恐怖的现场

有这样一条新闻片:某年夏天,一个小女孩不慎溺水身亡。记者在赶往事发地拍摄时,女孩的遗体已经放进了殡仪馆的冷柜里。大概记者为了强调女孩落水身亡的真实性,竟然请工作人员把女孩的遗体拉出来又拍摄了一通。还有一条片子,把人们打捞一个溺水身亡者的全过程,用长镜头裸的展示出来。而大量车祸中的血淋淋场面就更多了。这种冠以“记实手法”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且不说缺少对死者和死者家属起码的人格尊重,和对他们的情感伤害及隐私侵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画面也缺乏对受众的情感尊重,给人以厌恶、恐怖的心理感觉。因此,拍下真实的死亡画面固然不违背新闻人道的伦理要求,但选取这样的画面放到新闻中播出,则理应首先考虑对死难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渲染死亡的滥用危险。

过多过滥的“死讯”报道,使观众没有获得自己需求的、有益的信息,却成为浅薄、无聊的看客;而电视新闻则演化为专业的“窥私者”,小市民茶余饭后谈资的提供者。如果说,刚开始时,观众还被一些有关死的新闻所吸引,所震撼,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面对过多的“死讯”和血淋淋的画面,已经是麻木、厌恶和反感了。还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一些“死讯”新闻当事人的家属,其实并非愿意把不幸特别是一些画面,让媒体广为传播。那样对逝者是种不恭,对生者,永远都是种心灵上的伤害。

第9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目前对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节目中声音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声音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