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域文化论文

第1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1.历史人文区位于沙湖公园的东北区域,总用地约16.26公顷(不含水域),规划以沙湖历史大背景为依托,并以“沙湖居士”任桐构筑的“琴园”为历史主线,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建成具有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相结合的新“琴园”,其中包括了“泉亭松韵”“雁桥秋影”“琴堤水月”和“东山残碣”等“沙湖十景”中的四个景点。在交通流线上,景区沿线与福星路和秦园路等城市干道相接,游人进入此景区较为便捷,规划的滨湖堤岸形成步行环线道路,命名为“琴堤”,新琴园十多个开放景观空间由此环线串联为整体景观区域。2.市民休闲区此区域规划了“石壁龙湫”“兰岭香风”两个景点,沿滨水区布置了棋艺轩、水上运动服务中心两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临水建筑。雁山是市民休闲区的主要节点景观。规划设计了两种景观风格:临湖一侧,以自然亲水性,设计为古典园林风格;而临近城市一侧,设计了市民广场,为满足现代人的休闲需求而采用现代风格,但现代风格中还有少量传统文化的符号以体现过渡。3.文化艺术区该区域位于沙湖大桥南侧,因地理位置临近湖北省新图书馆,景观规划以文化为主题。文化艺术区包含了“沙湖放棹”“九峰晨钟”两个历史景点。作为沙湖公园与城市结合最为紧密的区域,文化艺术区设计了沙湖南入口广场、星光大道、喷泉广场、次入口广场、滨水休闲带、兰岭香风和沙湖放棹景点以及亲水平台等区域。4.生态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位于沙湖公园西侧,基地原本就是自然形成的湿地,出于生态需要保留原有湿地景观,并将生态湿地区西南角堆起一座1.4公顷的人工岛围合出一大一小两个内湖水面;公园西侧绿地景深较小,主要以大型乔木隔离空间并起到对旁边道路噪音、灰尘的屏蔽作用;公园北侧在舒缓的地形上布置植物花园,主要起到展示植物的多样性和科普功能;湖面西北角是多个大小不等的植物浮岛,以突出湿地景观特色。5.运动森林区位于沙湖公园北岸,沙湖大桥两侧。总用地面积24公顷。运动森林区以“体验乐趣,释放活力”为宗旨,主要设计了各种运动场地和游乐设施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活动。

二、植物景观特色

沙湖公园植物选择形态美,观赏价值高,以一定景观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密切配合建筑、道路和地形进行配置,在栽植树量和分布上形成整体上的统一的同时,突出各区的特色。1.汲取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之精粹汲取江南园林精致婉约、小中见大的特色,利用本土文化传承赋予植物寓意来营造植物景观。“泉亭松韵”景点是在湖中心岛上以松科植物形成的松林;对面的小岛上则种植大面积水生植物芦苇;桃花林使人掩映在一片桃林之中,面对一池荷花,春赏桃、夏观荷;樱花林中设计了一座古典园林建筑“烟雨亭”,樱花开放季节,游人可以在亭中欣赏美景。2.大地景观文化艺术区是人流聚集最为集中的区域,设计主要体现林下空间的有机利用。结合广场、出入口等大面积铺装场地种植大型乔木,形成树阵广场,适应了武汉夏热冬冷型气候特征。同时,为了塑造城市的地域性,主广场种植了樱花、重阳木为主的大型乔木,绿化集中的区域选择耐践踏的草种,使绿化草地成为了市民的活动区域。另外,植物设计还结合地形与景观节点进行设计。比如,广场东侧的“宇宙思考花园”沿着地形高差种植了银杏、野黄桂、桂花等高大乔木,树种形式为环形结构;“智慧花园”则以草地造景为主,景观之间高低错落,视线交融形成了别具现代特色的大地景观。3.植物造景利用各种水生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滨水生态区结合原有植物采用桂树、银杏,并引入水杉、荷花、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如场地西侧以水杉为背景,将铁路等不良景观屏障;湿地岛屿间点缀荷花、睡莲、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湖心的岛屿以香樟、乌桕、棠梨、苦楝、红果冬青、木本绣球等鸟嗜植物为主,再配以落羽杉、池杉、垂柳、醉鱼草等吸引鸟类所需昆虫的植物,沿岸设计了雁鸭类、絎鹬类栖息的芦苇、金叶苔草、水葱等植物。

三、岸线调整设计

第2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1.陈和西油画作品中所折射的湖湘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地貌造就了形态迥异的山水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湖南的山山水水都打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最大的特色就是奇山秀水与璀璨人文的紧密结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现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他的事物。陈和西多年以来坚持观察湖湘大地的山川风景,并自觉深入地探究了风景的本质精神,完美地将湖湘文化的深厚意蕴与油画风景艺术的风格化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个性的风格特征,在油画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在进行风景写生时突破客观风景的局限,从大局着眼,创造性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体会与内心感受,使写生成为倾注感情的主观创作。陈和西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和创造性,他敏锐地察觉并把握了湖湘地区地域风貌与构图形式的内在关联,在创作中摒弃了视觉上与湖南地域风貌并不契合的竖高型或者横长型的构图,几乎都是采用更有传统意味的正方形构图形式,这种简练的构图力求饱满完美,艳丽而雅致。如,在创作于2002年的《旷野秋云》和2004年的《旱地》中,他以或长或短的线条与面积不等的色块分割画面,营造了全景式的辽阔画面,作品极具现代构成性。由此,画家通过深入地观察、体验湖湘地域的自然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语言,并成功表现出湖湘地域文化的精髓。

2.段江华在艺术创作思想上所体现出的湖湘地域特色

说起湖湘地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隐藏在古老的湖湘大地下,里面的帛画数量惊人。这些帛画彰显的楚文化性格格外鲜明,与战国楚墓前后相承。段江华出生于湖南怀化,从小就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艺术创作造诣注定与湖湘文化脱不了联系。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湖湘文化赋予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湘楚民间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的早期代表作《王与后?二号》就是汲取了马王堆汉墓和楚文化的营养,作品中有两个被时间风化的人物造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将凝重的西方语言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语言相结合,完全体现了湖湘文化气氛,整幅画着重表现湖湘地域文化精神与气势。他为了更具深度地表现长沙马王堆的楚文化历史,采用晦涩、阴沉、浑厚的色调,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以湘楚文物中常用的朱红、黑等色,以及厚重、粗犷的笔触和综合材料语言,将湖湘文化雄厚悠久的精神以意象形态整体表现出来,营造了深邃、神秘、浪漫、陆离的历史氛围,透露出无尽的孤寂和压抑。此外,他还表现了地域文化符号与艺术的不朽,表达了对故乡历史文化的眷恋,作品具有典型的湖湘地域特色。就是这件彻彻底底地展现了楚汉文化精髓的作品,表现出他对湖湘历史文化特有的眷恋,其凝重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创作基调——与深层的“历史意识”相关。

二、结语

第3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1.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

创作素材由于园林景观设计兼具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设计的对象和方法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成为了设计师的创作素材,并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以此作为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展现,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对设计师而言,要想在当地的地质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及人文历史、风土民俗等人文环境中寻找灵感,必须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才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地展现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能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强大表现力反映出来,集中表现为当地人民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获得了更广阔的创新及发展的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在理解及吸收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让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以此加强园林景观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地域文化的表达时,应注意对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及建筑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其独特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园林景观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游人展现出本地独有的文化氛围,实现设计的与众不同和匠心独运。

2.2整体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托于地域环境,而地域环境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拥有整体性的特点,且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考察地域环境的因素,根据地域环境的客观规律,把园林景观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使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

2.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加强对保护及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关注,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地域内的全部资源,使园林景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历史遗迹的合理开发和建造,使历史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园林景观应对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利用,保障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3.1适度保留地域传统

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适度保留当地的地域传统,以删减琐细和留取精髓的方式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由于保留的设计手法较为简单,其协调性较高,效果较为明显,且对景观环境的破坏较小,在历史价值高、保留较为完整并有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能有效减少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保留园林景观的传统地域文化。

3.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典型元素符号的抽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这种表达方式在设计空间结构时虽然不需遵循传统,但更注重元素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些元素符号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民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通过雕塑和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

4结语

第4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我国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是漫长历史的结晶,同时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和发展的最佳见证。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生态就根植于其深广的地域文化之中,只有充分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把握该地区的文化脉搏。必须承认的是:全球化的风潮已经对我国的传统地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文明密码和历史血脉,在越来越全球化的文化大潮中,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创造出不盲从的优秀作品。而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虽然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涌现了更多的新观念和新思维,但是也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新材料的使用和新技术的发掘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传统文化的体现提供更为丰富的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更应重视其文化根基,所以地域文化的回归有其合理的必然性。

2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2.1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

园林景观设计从学科特点来看,同时兼具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色。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所面对的对象与采取的方法均应因地制宜,在设计中应该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的素材来源和文化根基。具体来讲,设计者应该在作品中大力挖掘和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与文化,使作品中充分融入当地的风俗与风土人情。园林景观设计者应该结合作品的主题,深入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地域特点和设计主题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优秀作品。设计者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应着重梳理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深入地理解当地人民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最终使之在作品中巧妙地体现出来。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首先可以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资源里提取出所需的线索来发现设计灵感,而不少地区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包括地质水文特点、动植物特点、气候特色等自然方面的地域元素,更包括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元素。

2.2将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一个地方的原有习俗,民间工艺品以及乡土节日中用来渲染气氛等的事件元素都是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加以运用的素材。这些地域文化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具体体现,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多姿多彩,是对民俗文化,民间传统及节日气氛这些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这样的园林景观就会具有可识别性,可以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地方工艺,民间习俗,增加吸引力,让当地人民记得当地的发展历程。

2.3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载体

园林景观作品最终体现出来的,是“物化”之后的成品,也就是说将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为一个作品。园林景观作品自身的承载物如果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载体,将更加容易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精华。然而一味地强求传统元素而忽视了现代风格的运用,也并不客观,因此设计者应该在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从而使观者在体会到作品现代性的同时也了解了作品所体现的历史积淀。这就对“载体”的选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较为理想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以“形”作为载体;二是以“神”作为载体;三是形神兼备。以“形”作为载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设计方法,很容易将地域文化以物态的方式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中,从而使观者能够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一眼看出承载于作品上的形态化的地域文化元素。具体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传统人物的再现、文化元素的点睛等,可知以“形”为载体属于在作品的表层体现出其地域文化。以“神”作为载体则重点关注的不是作品外形上的表层含义,而是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理念、意识、文化、审美等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元素,具体的方法也有不少,例如设计者提炼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并表现在作品中,使观者可以深刻体会当地文化的意境,产生共鸣。可知以“神”为载体属于在作品的深层体现出其地域文化。三是将以上两者有机统一,通过神形兼备的模式设计作品。最终方式综合了形似和神似两方面的特点,能够从更宽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体现地域文化,也对园林景观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束语

第5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1整体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托于地域环境,而地域环境则是一个生态系统,拥有整体性的特点,且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考察地域环境的因素,根据地域环境的客观规律,把园林景观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使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加强对保护及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关注,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地域内的全部资源,使园林景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历史遗迹的合理开发和建造,使历史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园林景观应对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利用,保障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3.1适度保留地域传统

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适度保留当地的地域传统,以删减琐细和留取精髓的方式突出地域文化特点。由于保留的设计手法较为简单,其协调性较高,效果较为明显,且对景观环境的破坏较小,在历史价值高、保留较为完整并有典型性的传统园林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能有效减少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保留园林景观的传统地域文化。

3.2抽取地域文化元素

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典型元素符号的抽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传统。这种表达方式在设计空间结构时虽然不需遵循传统,但更注重元素符号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些元素符号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民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通过雕塑和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3]。

4结语

第6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城市形象设计的主要因素涉及到城市内、外的规划、设计、管理等各种因素。诸多要素的分析中,首要问题是寻找城市的“根”。那么,要展现城市的根本、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内涵,做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设计就必须结合地域文化去设计,只有注重城市地域文化这一设计要素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够凸显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表象,所以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设计科学的、内在的构成要素。[3]区域性的文化沉淀是以地域特色———地区内特有的自然状况,市民的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为基础,经久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印记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沉积的结晶具有更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这些个性正是城市形象设计不可或缺的主要设计要素。

2阜阳城市形象设计的实态

2.1阜阳城市形象的横向对比

今天,社会城市化已经到来(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4%,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33%,东南沿海地区高达46%)。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开始由物质转向精神的差异化和独特性,都在挖掘城市的内在的、特有的本质性元素以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所以现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我国大多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规模、经济状况、管理机制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其整体形象缺乏特色。虽然很多城市在城市形象上耗费大量资金,但是并不能够直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阜阳市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如此,是“千城一面”中的一面,和很多城市形象设计一样,粉饰性的城市形象设计成为了“建设性的破坏”,造成了“城市形象危机”。[4]竞争时代,必须让城市形象以独特的自我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能够展现城市自身的个性与风采,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阜阳也是很多其他城市形象设计的努力目标,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所在。

2.2本体识别分析

在不同的语境中,本土的东西才会被更好地解读,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尤其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本土、本位的味道愈加浓烈。所有的设计师都力求能够敏锐地捕捉本体的元素符号,运用设计勾起人们对地道的本土文化符号的特殊记忆和感情。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对“旧元素”的使用和转化,将本体元素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进而在具体的视觉形象中成功地转译本土文化,才能够在文化冲突中见和谐。在具体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只有让原本老旧的事物转变成时尚的、呈现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形象,才能够让城市形象展现出地域性,同时也具有当代性。近几年阜阳市的城市形象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河风景带和街区外立面改造的建设。毋庸置疑,新建的沿河景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对原有街区的外观改造则受到了诟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对原有街区的改造并没有清晰地分析其设计本体,而沿河景观设计则将徽派的建筑结合阜阳的地域文化做了“当下式”的解读,尤其是三角洲湿地公园的设计,是通过对阜阳的饮食文化、建筑特色、阜阳风俗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挖掘和设计,完成了对阜阳地域文化“全卷式”的展开和呈现,是从视觉角度对阜阳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之后,使其具象化、系统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这样对本体做了充分解读,并以此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唤醒市民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增强城市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联系。

2.3理念识别分析

设计的内容和象征价值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有不同的理念,才会有不一样的表象;有差异性,才会产生记忆,进而才会为人们所认知。城市形象相关设计的功能性和品质已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而其独特的内在意义则是人们所注重的中心所在。独特的气质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同时还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所以城市形象设计不得不以塑造城市的内涵意义为着眼点,将地域文化注入其中,使城市具有特殊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号召力。而对这些城市内在的挖掘需要以城市本体自身性的理念做为支撑,只有独特的理念才会有区别于它的视觉表象。在具体的视觉表现上,传统的地域文化不应是拿来就用的,应该是运用设计语言特征准确表达城市特有的内在理念,并能够让当前的社会所接受。这些设计语言的解读和展现要避免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饕餮似的应用,空洞的符号化会让人们远离城市,使人们产生陌生感,升华理念的视觉符号才是人们所期待的。笼统的、照搬的城市理念文化不仅不能让城市形象设计创新升级,也达不到以城市形象设计追求城市良性发展的目的。具体到阜阳这座城市,阜阳地处安徽北部,与几省交界,也是南北方的分割之地,其城市没有明显的特性,交揉并杂的状态体现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了区域文化,所以在阜阳,很难理清一个明显的理念作为城市形象的主旨。没有杭州西湖的名景,也没有重庆的天府之国的理念,所以阜阳城市的形象设计就应该从民众的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运用草根性、城市性、年轻性去体现城市的多元化和平民性的特征。不能将地域文化仅仅作为被动的保护遗产,那样地域文化就失去了其精神价值和生命力。要在城市形象设计中体现传统的“平民式”地域文化,利用现有的、具有优势的、样式丰富的设计语言资源,找好切入点,用最传统的、最“草根”的地域艺术符号展现市民的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愫,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的艺术样式。

3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着力点

3.1江淮文化的整合

李长福,等: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以阜阳城市形象设计为例125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过分强大使人们已经忘记了在低技术时代与自然抗争的艰辛,反而开始怀念那个时代,并且很乐于从其中搜寻“旧情”,从而建立跨越时代的精神家园。人们都想避开“批量”和“通用”,寻找“独特”,而寻找“独特”的最好途径就是放大或者转移这种“旧情”。城市形象设计就是抓住当地的主要文化流派进行创作,那么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江淮文化。阜阳属于淮河流域,地处中原的自然状态使这个城市具有了“包容”和“折中”。民间的技艺也就具备了江淮地区浩如烟海的特性,从中甄选,不难发现江淮文化中无一是“阜阳专属”,总有一些似是而非,在“是”与“不是”之间游离。不过无论是阜阳剪纸、还是界首彩陶等民间技艺既有自己的属性,也有他人的印记。虽然其中的形态、气韵和风范都是根植于这一片土地。但是需要从中提炼,要具体到阜阳的视觉符号,一定要在“非物质”和“物质”两个维度上散发出“创新”和“传承”的耀眼光芒,并要做到以此为中心向多维度发散,从而生成多元的价值,增强城市的识别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2市俗文化的整合

提及设计,人们就会想到“高大上”,说到市俗则对应的就是“低矮挫”,其实不然,城市形象设计不能脱离市井。城市是市民的,所以城市形象设计是市俗文化的衍伸。市俗文化元素提炼于本土文化,是对本体分析所得,是展现地域文化的词汇,是来源于市民生活,并能够与时代密切结合。例如香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红白蓝》系列,设计师提取了在香港社会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具体市俗元素———红白蓝编织布,利用物体的坚韧耐磨的特性,体现香港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传统的老旧事物转化为能够代表香港精神的具象视觉形象。这一案例让民众得以在“西式”的生活中体会到本土文化的韵味,同时城市形象在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从中可以看出,具体的设计是被地域文化所影响,之后又反作用于本地生活的成功实践。被视为传统东西的老旧的本土生活元素和形态经设计师转译之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老旧”成为了当下时尚生活的标志,变成了新一代人表达个性和传统文化回归的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所以说世俗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最具有力度和原创性的设计表现语言。一方水土一方人,土生土长的设计才能够让土生土长的人们接受,才能够让设计和地域、生活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作用。阜阳地处中原,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缺少强有力的个性特点,而“平和实用”是这个城市的特征,所以这座城市的形象设计就是要注重“平和”、关注“实用”。

4结语

第7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融合

随着全国各地逐渐升温的旅游热,地域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热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高等院校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将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趋势。除此之外,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地域文化不够重视,鲜少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及地域文化,作为学生,本就对民俗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如此一来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家乡的地域文化知识极为匮乏。现代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与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也正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对地域文化渗透不够的这一现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学的一大缺失之处,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也是现今教育现状对语文教育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要求。若是在课堂上都不能带领学生领略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怎能期许学生深刻了解以及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地域文化,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逐渐认识到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其意义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要分析一下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

一、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地域文化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往往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仅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无法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因此,作为教师便可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书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可开阔其文化视野。那么,教师在进行拓展性教学时,可融入一定的地域文化,补充相应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有意识地将兴趣点向地域文化转移,慢慢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也是极为有益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家乡以及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其次,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当地的风俗习惯,而是有引导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逐渐产生对于地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相应的课堂设计,巧妙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不能刻板僵硬地插入地域文化,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得不偿失。因此,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教师,在将相应的地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前,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要对各地的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在授课时最好可以采取比较直观的教学材料对地域文化进行介绍,比如说相应的视频、照片、音频等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大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直观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加强记忆程度,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时就曾经展示了宜兴传统的、制作精美的瓷器照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宜兴这一“中国陶都”的印象,并且为了更全面地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笔者还为学生播放了著名乐曲《梁祝》,进一步介绍了宜兴“梁祝故里”这一美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宜兴的地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展示与介绍,通过让学生展示家乡这一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与地域文化相关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使课堂更为活跃,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

二、综合实践,走出课堂,走进地域文化

语文看似是一门非常“静”的学科,但实际上语文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文化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感知。并且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性极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其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学生要想对该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入生活,通过亲身感悟,亲自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授课时也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有限的书面内容,而应着眼于生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利用周围环境,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外、生活中寻找不同于书面教学的学习机会。教师在开展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将一部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讨论、设计、组织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若是在学期内组织实践活动遇到课时有限,学生难以集中等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一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等假期中,如此一来,既丰富了大家的假期生活,也充分地协调了各种问题。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可组织一个交流会议,让学生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图片、论文、视频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所总结,有所收获,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充实了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交流,分享收获。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写作

写作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情感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他们的写作之中。写作往往需要学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现状,抒发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其日常生活,将他们对于生活的感知融入写作之中。通过上文中提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感受,接下来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将实践后最深刻的感受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带给学生的震撼,从而进一步地去体会那种感受,加强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热爱,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朗诵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将上文中提及的实践活动与写作相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实践心得,分享自己对于亲身体验各地地域文化后的感受与想法,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无论是家乡的地域文化,还是祖国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每一位中华学子都应了解和弘扬的,而语文教学也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便显得如此至关重要。教师应恪尽职守,延续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地域文化,不断加强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自己这个民族。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弘扬神奇的地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第8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地域文化 批判性表达

任何空间设计都脱离不了“地域”背后各种内在或外在的自然约束力,室内设计同样如此。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有益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益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为设计工作者打开灵感之门。

一、影响室内地域特征形成的要素

深入分析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地域物质文化

建筑,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庇护所,必然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影响室内设计地域性特征形成的物质文化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环境等多个方面,这是制约建筑设计最为直接的因素。首先,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生存空间区位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生存智慧,孕育着差别巨大的地域文化;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各地区民居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做出直接反映。如在降雨、降雪量大的地方,建筑屋顶坡度较大,以达到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的目的。再次,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室内装饰地域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土质、水质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也有所不同;最后,建筑的营建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受到该历史时期的技术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建筑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商业现象,它不但受文化发展规律的支配,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

(二)地域制度文化

相对于物质文化是自然存在或人类创造的有形环境而言,地域制度文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无形环境,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民族精神,包括家庭关系、等级制度、民俗民风等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存在除了满足人类生理需求之外,也承载着调节、转换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因受到不同的婚姻家庭类型、生育制度、社会习俗、生存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产生了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制度文化。其次,在等级制度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式,其屋顶样、色彩装饰、方位朝向、建筑用材、群体组合等,几乎所有的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让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象征与载体。再次,民俗民风是地域文化的主要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志,如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建筑、北京四合院等,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象征。最后,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风俗。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着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

(三)地域意识文化

我国的传统民居不仅传承着先民改造自然、争取更大生存自由的物质文化,展示着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文化,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意识文化。传统民居通过对居住地地址的反复推敲,外形的精心设计,结构技术的琢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注重意境之美、伦理之美、生态之美,一座建筑才产生了有情、有味的“美”。首先,意境是关系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哲思创构,集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高深意蕴。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激发人们窥探其内部深层结构的欲望。民居建筑更超越了诗意和画意之外的美,它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类的视野中,让人顿感建筑的愉悦。其次,尽管美的感受总是依附于事物的形而产生,但美的概念仍然在转义上被运用于道德。再次,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眷恋于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这是人类作为上帝造物的本性回归,是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始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还逐渐萌生出一种生态的审美观念。

二、传统地域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比较

(一)传统地域主义: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固有设计模式”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面对该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二是民族(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乡土建筑形式的当代借用。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容易导致在设计中产生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的表面装饰,高档材料的堆砌,传统建筑残垣断壁的复制,传统建筑屋顶或构件的大小简化等肤浅历史文化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某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甚至可称其为地域文化博物馆。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坚守风格不放,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二)批判性地域主义: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于是人们对室内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室内设计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范围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室内空间的功能格局、装饰符号、装饰材料、家具、灯具、软装饰品,到自然界的声、光、电、水,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等,都可能成为营造室内空间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

三、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一是尊重传统、辩证继承的原则。地域文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文化体系,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形式相对稳定后才能形成传统。对待地域传统文化,应该看到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继承。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思想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是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创造新东西的手段,是对原有物种的改善和提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和创新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样辩证的继承才有价值。

三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现代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虑人类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要从细节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原则处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适宜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室内设计

在古代建筑中,室内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态,才有室内室外之分,离开了建筑和环境谈室内是空洞无意义的。自然环境制约着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响着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灵感源于本土的设计思维,是指其设计原型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建筑师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处于起源状态下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新的创作。二是依山就势的主动姿态。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阐释。现代设计不能简单复制传统,只能在精神层面上去体现。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四是与大自然的亲密拥抱。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态性。对于乡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显而易见;大城市则采用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滨水景观设置、室内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与自然界的融合。

(三)适宜于地域人文环境的室内设计

一是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人是符号的载体,人的一切活动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符号、利用符号,并赋予符号特定内涵与价值的活动过程。当代室内设计要延续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借助符号的经验去解读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形体的象征和隐喻功能,注重运用熟悉的图像、故事情节、器物等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以此表达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处理。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不同颜色的物象、意象解释会有微妙或是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丽淡丽的格调,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架、立柱装修,整体色彩淡雅、和谐。色彩设计讲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对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颜色的统一和谐等。

三是装饰和构造的现代演绎。从建筑历史发展来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现过两个极端:有的设计作品的艺术气质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驾驭功能;另一种是建筑要彻底摒弃装饰,认为“功能决定形式”。而事实上,历史证明了功能美与形式美是不可对立而论的。

四是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传统绘画中常采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来表现时空意境。中国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散落在田间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种恬静、怡情的自然美,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地域文化的现代继承讲求创新,拒绝主张拿来主义。要注重建筑内外环境的有机更新,如将地域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别于当地材料的普遍用法,这就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将材料注入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室内装饰设计提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武宏志,刘春杰. 批判性思维和论证批判[J]. 河池学院学报,2007(12)

[2] 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第9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室内设计

一、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地域文化体现了地域之间的明显差异性

本质的说,人类文化的土壤是水、空气和阳光,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规范等也不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稳定性,经历若干年的历史发展,逐渐从生产生活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到的各个层面,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地域性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或专属性,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

(二)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相互渗透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地域之间的文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一个地域文化会辐射影响到周边的地区。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交汇的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特色文化。

二、 为什么地域性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室内设计的建筑学属性决定了其地域化特色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 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同时呼吁 “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室内设计的发展道路必然也是在全球(现代)和地域(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点。广取博收古今中外文化及建筑的精髓,充分挖掘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才能使中国室内设计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消费者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室内设计的地域化特色

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室内设计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作为唯一从未中断的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非常稳定,经过通俗化以民俗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我们的血液里、骨子里无不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天生对传统文化形式具有亲近感。突出室内设计的地区文化,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特有的文化,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只有忠实于本土文化,室内设计才会富有生命力,在市场中才具有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式”楼盘在各个城市里气势夺人,各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味酒楼受到热捧的原因。地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 室内设计如何传承地域文化

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传承,是指在室内设计创作中,吸收本地区的、民族的、民俗风格的代表性文化符号,通过多样的手法融入到室内环境中。不仅要反复使用代表性符号的造型手法和形式,更要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内涵,从精神、意境层面去营造空间氛围,才能真正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一)进行地域文化符号的调研

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习俗,它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不了解地域文化形成与符号使用情景,只能是传统符号和形式的胡乱堆砌。地域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设计所要展现的文化特色的重新定位。因此,对传统地域文化不能仅从形式去分析,肤浅地去理解文化符号。应该深入地去调研,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挖掘出深刻的文化符号。贝聿铭在进行香山饭店设计时,亲自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和调研工作,借鉴了当地的建筑和园林造型。建筑设计师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周围的参天古树、水光山色环境,形成具有浓郁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二)概括、提炼、解构代表性文化元素

代表地域文化的素材众多,如何提炼符号和形式特别关键。优先从传统建筑中的形式、布局、结构及材料等中选择典型元素;也可以从绘画、雕刻、民间工艺美术等提炼图案及内容;还可以从当地民俗文化、服饰、民间乐器、民间玩具,以及劳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用具等反映其风土人情和乡土气息的素材,对这些典型素材进行提炼、打散、变形和重构。香山饭店从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空间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元素,打破惯性思维,采用解构的思维方法,把原本铺在园林路面的地砖粘贴到墙上,把原来盖在房顶的屋瓦,侧砌到立面墙上,看起来犹如传统纹样里的水波纹一样。

(三)进行典型图形符号的秩序化

众多的视觉符号如何统一在同一空间内,秩序化是特别重要的手段。为使这些元素井然有序,我们必须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伟大的作品都是复杂的,但在复杂之上显示出来的“简约风格”仍然令我们赞叹不已。秩序来源于对整体的把握,造型秩序化的实现,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对图形整体影像特征的控制,通过对图形影像的组织和凝练,实现有秩序的变化,从而在和谐中给人以视觉心理。在香山饭店的装修中,反复使用了正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巧妙地组织在一起。门、窗、图案、壁灯、宫灯等都是正方形,月洞门、灯具、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则是圆形,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圆套起来,这种多样中的统一,让繁复的内容变得有秩序。

作为人类生活必需的空间,室内空间一直传延续着人类悠久的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室内空间形式和内容在不断的更新。在营造现代空间、满足现代功能要求的同时,使地方文化特征转化为创新形式,展现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对促进全球文化多元拓展,互融共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室内设计与施工的联系

1、施工离不开设计

设计与施工是建筑装修装饰的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施工方与设计方要做好沟通工作,时刻了解工程施工的进度,设计者应及时将大众的想法反映给施工方,施工方也应对设计方案中施工难度很大的地方告与设计方,请求设计师予以修改,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方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兼顾工程的质量问题,虽然施工方的决策者对利润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施工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施工的质量,恰当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避免反复整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设计者做好协商工作,让设计者更加肯定自己的设计,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应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难点共同学习,确保高效的完成项目的设计。

2、设计是施工的第一道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建设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存在很多想法,设计师们的想法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追求,哪怕在设计完成了以后,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要求设计师重新修改,有的工程甚至是施工收尾了,设计还在改。这样的情形让设计师过于被动,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时间。所以只有当设计师拿出好的设计方案让建设方信服,然后结合使用者的想法综合来稍加点缀,让建设方对所有的设计有高度的认可,才能让设计方处于主动地位,在进入施工阶段后,也就能按图施工,减少反复整改过程,尽早地完成建筑装饰装修工作,并保证设计质量。

四、结语

地域文化在当前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室内设计过程之中很好地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思想观念,实现对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益的增强,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在当前室内设计之中如何巧妙融入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基本的工作现状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的工作理念以及核心的思想原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相关设计质量的提升,为更好地发扬我国地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鄢然 ,刘小洋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J].美术大观,2009,(6):112.

[2] 兴 ,杨林林 .浅析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