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离别的话范文

离别的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离别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离别的话

第1篇:离别的话范文

1、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这一份默契。

2、许多年前也是在离别之际,一个朋友送给我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缘份,相识是缘现,相知是缘定”那时我有点不理解这句话的意义,现在才深有感触,希望我们珍惜这段共同的度过的日子,以后的生活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和忧愁。最后道一声“朋友珍重”。

3、不要把生活和理想看得像十五、十六的月亮那么圆,它是由阴、晴、圆、缺组成,做人要实际些,愿大家“晴”时多些。

4、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我一份深厚的友谊。

5、我们在轻雾缭绕之际分别。露,莹莹的,像你纯真的眼睛;雾,蒙蒙的,像我浓浓的离愁。

6、留不住的时光把我们分离,请把我的情意留在你心里。白云悠悠朝飞暮渡,我会时刻托它问候你。

7、无论时光如何改变,让真诚永远;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让善良永远;无论眼前还是天边,让美好永远;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朋友永远!此文章是由祝福语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希位网友能够喜欢,并支持我们,我们会做的更好!

8、那个花季,我送你离去,小路静静地向前伸展,偶尔也有太阳雨飘起。

9、花开花落,四年的时间,并不长。此时的我们,又伫立在十字路口,也只有此时的我们,才真正尝到别离的滋味。

10、希望大家别忘了从天崖海角来的天崖丽人。岁月流逝,音容老去,()但我希望我们仍然年轻的心能永远记得我们共有的飞扬的青春!

11、离别时,希望你能记住我。不要问,善变的世界,明天是否依然如故。

12、挥手告别,远航,忘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13、无论茶水是浓是淡,让清香永驻心间;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永远不变!

14、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天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

15、大家多说离别是忧伤,但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去很高兴,因为我得到了一份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四年的美好时光,我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忆起这段时光,心中就会充满幸福,因为你们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16、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事业有成。朋友当你们事业有成时,只觉得离分别的时候越近,时间就越显得宝贵,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一起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时光是我感到最快乐,最充实的时间,愿这分友谊长存,祝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梦想和生活同行。

第2篇:离别的话范文

1、你怎样对别人,别人怎样对你,将心比心。

2、朋友是用来捧的,不是用来互相贬低的。

3、记得对身边的人好些,有一天终将分开。

4、除了你我心里不会再有别的男人了,我等你,一直等到我做你伴郎的那天。

5、相识不仅仅是为一时的相知,而是为一世的友谊,所以短暂的分离是为下次更美好的相聚。

6、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小,别人必须照顾你,你要是觉得你是小孩,那么你永远长不大。

7、我也并不是总舍不得你走,只是总想看见你的笑容,听你的笑声。

8、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希望之杯我们虽没有能力考个好大学但不要畏惧,只要满心希望的把握它就足够了。

9、对待朋友不能迁就,要理性的对待他。

10、你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虽然有的时候会克制自己,但是多数还是控制不住希望你在日后新的环境里能做的更好。

11、细细诉说,勿忘我?祝君美好,勿忘我。我爱你,请别拒绝,关怀、思念永恒,这是离别的一种甜蜜。

12、学着对所有人大气些,你可以没钱,但不要让别人说你小气。

13、即将分开一千一万个不愿意,但是美好的回忆只能留在内心深处用

14、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我一份深厚的友谊。

15、有人居然说,爱情在分别时就会减退,其实心爱之物得不到时滋味更甜美。

16、敌人可以只有一种,朋友却要分三六九等,不是所有朋友都是好朋友,也不是所有好朋友都会在你困难时帮你。

17、愿我的临别赠言是一把伞,能为你遮挡征途上的烈日与风雨。

18、不管是父母还是朋友,在一起时记得多些宽容,多些分担,少些计较。

19、朋友有缺点记得当面说,不要私底下议论,更不要当着面说给其它朋友,()这样其它朋友也会觉得是不是你经常说自己的缺点。

20、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是往日欢乐的终结,未来幸福的开端。

21、夕阳无语燕归愁,离人泪眼心上秋。断肠送君从此去,一生憔悴独倚楼。

22、如果连你都不愿去做的事情,别人一定也不愿意去做。即便是别人去做了,一定是事情不得不做,而你又不去行动,那是被-迫无奈。

23、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这样很多矛盾其实自己可以想明白的。

24、要学会付出,不要总是让别人付出。

25、如果我不联系你,别以为是我忘了你,那是我再为我们的约定而努力。

26、别人做过的事情记得多赞美少批评,哪怕他做得不好。没有人会喜欢总批评自己的人。

27、没有人会活的完美,那样太累,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足够。

28、永远不要去计较自己付出的多与少,如果去计较了,那么以前所有的付出将一文不值。

29、如果你觉得一个人会过得很好就好好一个人过。

30、如果不想老的太快就不要抽烟,熬夜,想得太多。

第3篇:离别的话范文

1、过去可能我也是你这样子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要学会坚强。

2、陌生的空气七拼八凑就成了我的呼吸。

3、最起码也要得到认同,其实情况很明确只是你不去面对。

4、烦恼皆是因为自己过分的执着,即使你在这样子下去,更不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就一味的付出呢?没有人是无私的,每个人都想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回报。

5、忘记只是需要一段时候,去释怀。

6、我只想简单的活着,即使没有爱情,还有亲情让我可以依靠。

7、在、真的不在乎。你是否她。()我你是我的事、你是你的事。

8、想念归想念,记忆复活了又如何,太多事情一去不复返。

9、情人变成敌人彼此互相憎恨,爱情的离去对他不留一丝痕迹。

10、看到你离去的背影、我更想说你可以留下来吗。

11、你不爱我,这不要紧,可是我还爱你,这永远不会变。

第4篇:离别的话范文

1、黄花梨为黄檀属香枝木类,学名降香黄檀,而花梨木属于紫檀属,市场上为了把花梨木和昂贵的“黄花梨”区分,也称作“草花梨”。

2、花梨木类的具体树种都是叫做“某某紫檀”,业外人士很容易联想到俗称小叶紫檀的檀香紫檀。檀香紫檀为紫檀属紫檀木类,而花梨木为紫檀属花梨木类,二者同属不同类。

3、黄花梨木家具制作产地以苏州为代表,做工规范,精工细做,是典型的苏式家具。另外南方两广及海南岛等地明清时期也生产黄花梨木家具,称之为广作或广式家具,其做工略粗,不及苏式家具精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离别的话范文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吃到的普通的蛤蜊,一般外壳的长度基本上都是在两三厘米或者是十几厘米左右,并且外壳的形状看上去更偏向于三角形,最主要的是外壳的颜色一般都是黑褐色的,并且外壳的中间部分会有一些凸起的地方,但是花蛤一般外壳的长度基本上都是在两厘米到6厘米之间,从形状大小上就要比蛤蜊小很多,并且外壳的形状会更加的圆润一些,更像是椭圆形,外壳的表面颜色都是暗红色的,并且纹路之间的颜色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2、分布地方的区别

蛤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地区和海南三亚地区等等,一般吃起来味道非常的鲜美,但是花蛤分布地方就非常的广泛了,不止在我国辽宁大连地区,有在长兴岛地区或者是北戴河地区以及山东地区都都有售卖并且捕捞花蛤的。

3、口味的区别

第6篇:离别的话范文

2、我不想做第一个,我只想做唯一。

3、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4、生活就像忐忑,没有准确的词,却是惊心动魄。

5、绘一场生死契阔的游戏,为我们的故事写下一个结局。

6、挺过去,前面就是蓝天!

7、您硬要活生生把一奥黛丽赫本给打造成了站街妹。

8、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远在天边

9、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10、要想成为强乾,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11、梦起,飘飞的忧伤远去,一个人旅行在幽美的桑川,那里,如影随形。

12、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3、算了。别梦了,别想了,好好对自己才是王道。

第7篇:离别的话范文

一、伦理与道德的差别

罗国杰教授认为:“汉语中,‘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也是相通的,而且与英语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词源涵义暗合。”(注: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注: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北京大学魏英敏、金可溪在对中西关于伦理和道德两词的运用分析后认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道德’与‘伦理’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道德现象又可叫做伦理现象,道德行为又可称为伦理行为,道德判断又可以叫做伦理判断,道德学又可称为伦理学。”(注:魏英敏、金可溪.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笔者同意上述观点,但是,作为一种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工具,笔者宁愿将二者区分开来。

其实在上述观点中,作者在肯定“伦理”与“道德”的相通之时,也承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别。罗国杰教授认为:“伦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注: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两位教授则认为:“就西方而论,‘伦理’和‘道德’两个词,意义基本相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尔才明确地把它们加以区别,前者指社会道德,后者指个人道德。”(注:魏英敏、金可溪.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在其《伦理与义务》一文中也提出:“黑格尔曾对道德与伦理作了区分,在他看来,道德主要与‘应当’相联系,并展开于良心等形式中;伦理则涉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结构。”(注:杨国荣.伦理与义务[J].上海:学术月刊社.学术月刊,1996.6)

同样,笔者也同意这种对道德与伦理的区分,特别是黑格尔的区分,体现了他思想的深刻明晰和独到之处,对笔者的思考与写作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本文试想在黑格尔区分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文化的特点,将伦理与道德作进一步的厘定。

在此必须指出,儒家伦理是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出发去表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并以此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现实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伦推而广之,形成了家与国的难解难分。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受到多年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道德文化的冲击,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在中国已轰轰烈烈,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谢遐龄在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伦理社会。(注: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J].北京:社会学研究杂志社.社会学研究,1996.6)

勿庸置疑,在中国社会,“伦理”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一个最能体现中国人道德思想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概念。中国的道德是伦理,是伦理道德。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道”,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德者,得也”。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

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考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与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与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与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

(一)中西道德价值文化的不同发源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来自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回应。而对现实的不同思考,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价值文化上的差异,会形成人们不同的行为取向及其行动结构。中西价值文化的差别,最集中地体现在“伦理”与“道德”的差别。很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思考着的“现实”。

中国的“伦理”性道德价值,来自于对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最初级的群体——家庭,及由此构成的现实社会的思考。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农业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简单化,使绝大多数百姓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中。由此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们面对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村落,实质上基本是一个扩大了的大家庭。人们日常的主要社会行动是家庭性的行动,人们面对的社会关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关系。因此从家庭出发,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性道德,就成了人们日常行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正是立足于对这种现实的思考,从而创立了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从其产生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已变成了中国价值文化的基因,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左右着中国人基本的行动,构成了现实中国社会行动结构的基本面貌。

在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也许天生他们就不屑于家庭的存在,也许天生他们就善于思辩和理性的哲学思考,在“道德”价值的判定中,他们把个体从家庭和现实社会中抽取出来,进行“原子”性的分析和类的抽象,从而

使个体独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独立性认定为个体的基本道德价值。基督教企图超越个体的“理性”和“独立性”,设定一个抽象的全智全能的完美无缺的上帝,作为人们永生永世的价值追求。也可以说,古希腊和基督教的道德文化,从其产生一直到今天,成了西方价值文化的基因。这两种基因导演着西方人的种种社会行动,形成了西方社会人们行动的基本结构,从而也就形成了与中国人社会行动结构的清晰差别。 (二)中西社会行动结构的差别

由于价值文化或者道德文化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社会行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家庭性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人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伦理群体)中来看待自己,从而确定自己行动的“差序格局”。尽管按教授所说,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个体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只能说明个体行动的出发点。其实这种行动出发点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伦理性的道德。所以在中国,个体基本上是消解在群体之中的。群体是个体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群体的伦理道德命令,或者说群体的宗法伦理命令就是绝对命令。受到抽象性人格及由此形成的理性和独立性道德的影响,在西方人们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结合起来建立群体,并参与群体的活动。个体与群体是对立的,是一种契约关系。个体虽然结合于群体,但依据契约个体可自由出入群体。当然为了实现个体的利益,个体在享受群体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对群体负责,履行个体对群体的义务。

第二,在以家庭为出发点的差序行动结构中,血缘关系成了行动的主要参照系,由此中国人的社会行动被赋予了浓郁的感彩。

在社会互动或交往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感情上的亲近性,考虑的是对他人的感情上的关心、体谅、和爱护,即要讲人情。情感与中国人是难舍难离,成了人生第一需要。中国人最不适应的是,人情关系的淡漠。在交往中人们不仅重视情感,也特别相信情感,只要有了情感关系,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好办多了。中国人拐弯抹角套感情,成了日常交往的贯用方式。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由此也给社会发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带来了无穷的变数。在中国人眼里无论是私人或公家的事情,在情感面前都是可以融通或变通的。法律、规则是人制定的,当然也应具有人情味。在西方,由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抽象化,或由于基督教对人的超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要么以理性为指针,要么听从上帝的召唤。在那里家庭关系、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不是人们社会行动的首要的、唯一的、全部的思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感情与非感情之间划出了一道明确的界线,而且界线两边是不具有替代性的。实质上在西方感情被压缩到了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里,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中。

第8篇:离别的话范文

1、钢化玻璃强度高,很难打碎;非钢化玻璃一碰就碎。

2、当钢化玻璃受到外力的破坏的时候,碎片会成类似蜂窝状的小颗粒不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非钢化玻璃呈尖锐大块,不是安全玻璃。

3、非钢化玻璃非常平整;钢化玻璃有小的变形。

4、钢化玻璃有彩虹斑块(特别角部),非钢化玻璃没有;戴上偏光眼镜观察:钢化玻璃有黑白斑块,非钢化玻璃没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离别的话范文

第一,合作原则。礼貌体现在很多方式中,语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合作原则(henceforthCP)是影响非常广的一种关于礼貌的理论。一般来讲,交流有两种方式:口头和书面。语言学家对口头交流更感兴趣,因为大多数的交流是通过直接的会话来完成的。人们交谈的时候,总是努力让谈话顺利。那么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直接表达他们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经常使用暗示。他们说的话通常有些言外之意。语言学家格莱斯(P.Grice)认为,人们在交谈的时候,都希望谈话顺利进行,所以他们都会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说话,这种原则让他们相互配合,使谈话双方都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

第二,礼貌原则。会话隐义理论被认为是语言使用研究的突破点。可是与此同时,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80)指出,合作原则无法解释人们经常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思。根本上说,格莱斯(P.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是逻辑向导的。会话合作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编码的选择也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除了合作,对话人也要考虑礼貌。礼貌的作用就是用间接的方式让听话人明白其中的隐含含义。这么做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或者使某一方丢脸。根据这个发现,利奇(Leech,1983:132)提出了礼貌原则。

二、汉语礼貌原则

提到汉语礼貌原则的研究,最值得注目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教授。他追溯中国文化源头、联系中国现代,也构建了一套更适应中国环境的礼貌准则。顾曰国教授指出,汉语的“礼貌”是由四个观念组成的,即:恭敬、谦虚、热情和文雅。然后,他根据礼貌原则归纳了汉语礼貌原则的四个准则:

第一,自谦准则。自谦准则包括两方面: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这是顾教授的礼貌原则中最典型和突出的准则。自谦准则的两个方面,其中抬高别人这方面,在利奇的礼貌原则里也有这一条;而贬低自己则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顾教授认为,“贬低自己和抬高别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原则。中国古代的称谓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叫做“贱名”,妻子叫做“贱内”,自己的见解称为“愚见”,自己的家则被称为“寒舍”,以此贬低自己;另一个方面,则把对方的名字称为“贵姓”,对方的见解称为“高见”,以此抬高别人。

第二,称谓准则。称谓准则是指交谈中的双方互相都要给对方、自己甚至是谈话提到的所有人一个称谓。这个准则有些类似利奇的圆滑准则和谦虚准则。因为中国人在称呼对方的时候,总能体现出谦虚来。以两个年龄相仿的人的初次见面为例,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精确年龄,那么他们就会自称“小弟”来表示自己的谦虚和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称谓用语可以反映出对话双方的长幼、亲疏、社会地位差距等等谈话双方的信息。

第三,措辞准则。措辞准则包括两个方面:使用推敲过的语言,避免失当;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这个准则大致可以对应利奇礼貌原则中的圆滑准则和慷慨准则。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层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委婉语。在汉语里,谈论死亡、怀孕、性或者一些身体器官是不礼貌的。英语里,也不常使用die,而是使用passaway的委婉说法。而在汉语里,表达“死”时,通常使用“升天”“、仙逝”来表达。然而,有些礼貌原则也并非显而易见。顾教授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一位英国同学Christie怀孕了,Christie对他说:“Gu,Itellyousomething.I’mpregnant.Wouldyouliketotouchit?”看到这个例子,中国读者一定会忍俊不禁,而西方读者则习以为常,这就是交际中的典型差异。

第四,同意准则。同意准则是指寻求和谐,迎合别人的需求。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这个准则和利奇的同意准则基本是一致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同意别人的观点都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即使是想要表达不同意见,也最好先表示同意或者夸奖,然后再说出不同意见,这样能够保住对方的面子,这就是顾教授的同意准则。

三、英语礼貌原则和汉语礼貌原则的比较

1英语和汉语礼貌原则的相同点

第一,英语“赞许准则”“谦虚准则”对比汉语“自谦准则”赞许准则和谦虚准则可以概括为评价准则,和顾教授的自谦准则有一些相同点。当称赞别人的时候,要不吝赞美之词;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要有礼貌地接受。例(1)A:YourEnglishisexcellent.Youalwaysgetfullmarks.B:Thankyou.Ihaveverygoodteachers.在例1中,充分使用了赞许准则和谦虚准则。A夸大地称赞B,而B则把对自己的称赞缩到最小,把称赞转而送给他的老师们。这样,对话双方都感到满意,关系就更靠近了。例(2)A:项目那么顺利地得到。首先应该称赞您。B:不,没有,是领导的正确教导,不是我。

在例2中,就体现了自谦准则。A称赞B在工作上的贡献,B却把功劳归功于领导。第二,英语“同意准则”“同情准则”对比汉语“同意准则”同意准则和同情准则可以概括为一致准则,与顾教授的同意准则相一致。他们都是在谈话中让彼此最大化保持观点一致,把恶感和分歧最小化。

第三,“措辞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没有“措辞准则”,但是西方人在说话的时候也遵守这条准则。例(3)A:Youcouldbemorecarefulintheexam.B:Herperformancewasnotasgoodasitmighthavebeen.在例3中,没有直接批评,但是他们的内涵意义都暗指情况可以更好,其实就是一种批评。另一个典型的措辞准则的例子是委婉语。当我们说话或者写作中遇到尴尬或者不愉快时,我们使用委婉语。比如,一些医院有专门为性病患者准备的“特殊诊所”。

2英语和汉语礼貌原则的不同点

英语和汉语的礼貌原则存在很多相同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对礼貌的看法上也有很多的不同观点。因此,两种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也有很多不同点。

第一,圆滑准则的不同。在英语文化里,圆滑准则是最重要实用的准则。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礼貌原则中的最高准则。圆滑准则通常用于表示一些指示功能。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英语国家高度重视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因此,指示行为被认为是对别人的打扰,就算是上下级、长辈和晚辈、老师和学生也不能例外。所以,他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遵从圆滑准则,避免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对于受了一千多年封建社会压迫的中国人,个人主义是很难理解的。指示行为在中国非常普遍。他们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考虑的是对方的身份,严格遵守尊敬长者的规矩。

第二,谦虚准则的不同。谦虚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利奇的谦虚准则基本内容是“让对自己的称赞最小化;让对自己的指责最大化”。但是,在实际遵循这个准则的时候,不同文化中的程度是不同的。下面通过例句来理解一下:例(4)A:Oh,howbeautifulyourdressis!B:Thankyou.例(5)A:YourEnglishisverygood.B:Notatall.MyEnglishisverypoor.上面的两个例句,是典型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对称赞的回答。英语中,表示谦虚的程度是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而汉语中,表示谦虚的程度是出于汉语文化自我贬低的核心观念,否定被称赞的事实或者转移称赞。

第三,称谓准则的不同。为了表示尊敬,中国人经常使用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对方。如李教授、张老师、孙院长,等等。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是这样称呼。如果对方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如理发师、清洁工、技术工人、厨师、管道工人或者大多数服务行业,人们通常不称呼他们的职位,而是称呼他们“师傅”,来表示礼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通常在正式场合称呼社会地位较高者的职位,如Profes-sorGreen,ChairmanJohnson,等等。但是他们从来不称呼别人teacher或者manager。在非正式的场合,即使是教授或者主管也喜欢别人叫他们的教名来表示和对方的亲密。但是,如果有不熟悉的人这样和中国人打招呼,中国人肯定会不高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