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骆驼寻宝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69-02
这是一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研讨课,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为什么一看到紫藤萝还会产生有违常理的‘喜悦’情绪呢?”,学生陷入疑惑沉思良久而不能给出答案,后经老师引导学生重回文体解读后才逐步找到答案。课堂上花了大半节课去探究这样的一个问题,值得吗?课堂氛围显得沉闷欠生动,教学环节显得“滞涩”欠流畅,评课老师各抒己见。
这是一节以“了解神话”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老师退居幕后,由学生主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成果。其中一位学生以调侃嬉皮的形式,唱独脚戏,占用了近10分钟时间天马行空般的谈开。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近似于舞台表演,课堂热闹一时,哗宠取众,流于表面形式,尤其是让一位学生游离了教学目标跑题而谈,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存在,使教学处于失控状态。
这是一节《骆驼寻宝记》同课异构的教学目的指向明确的语文研讨课,执教者把“教材处理的着眼点设定在‘内容’上,教学重心放在探究‘骆驼如何寻宝’并迁移到‘学生如何寻宝’的问题上。”[1] 对这节教学课争议的焦点是:老师有意识的注入,刻意的渗透的人文教育,是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或者是忽视了“语文就是语言,语文课就是语言课” [2]这一本质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品课。
评课议课是一种教研、又是一种导向,既然是研讨,就得推崇畅所欲言,见仁见智。既然起导向作用,就得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唯其如此,教师授课才能把准确舵向,否则就可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是误导性的灾难,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课改刚实施不久,那种为了一味追求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满堂问”,导致学生启而不发,在茫然中虚度课堂的现象不也是十分普遍吗?其危害性可想而知。针对课堂评价乱象,有的老师甚至发出了“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样的感慨。当然“千人千面”,由于地域、学校、学情的不同,不同的教师尽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个性飞扬,创造性地去实现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有原则可遵循,这一原则就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教学的最高要义,也定是课堂评价的最高准则。
“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3] 传统的课堂评价关注的是教师,主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对教材及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的教学智慧及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认为只要课堂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把每一个能力点都全面培养,每一节课都演练成每一出轰轰烈烈的舞台剧,便是成功的课。而对于学生学到什么,是否和谐快乐有效的学,语文素养是否真正地提高,个性特长是否得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否在提高?这一切便成为课堂评价关注的茫点或辅助手段。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公开教学课,老师为了在一节课中既照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又兼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恨不得把几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挤在一起完成,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一节完整的课,才经得起评课老师的评议。也难怪,多数老师也是喜欢这样相对完整的教学课,并且美其名曰“大容量的高效课堂”。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与学情不相称的诸多弊端。学生对文本不了解或是初步了解,就急于解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就急于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刚刚有了端倪,教师就催促学生举手回答;有的问题连听课老师一时间都难以领悟解透,就让学生回答,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就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参考书中现成的答案抛出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及解读。这种表面上看似启发式的教学,其实质是为了教而教,而不是为了学而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殆失。
1.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文本对话,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4]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更应备学生,充分地关注学情,并结合学情设置教学目标及环节。授课时,老师要重视课堂“布白”,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提供学生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3]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矛盾”生成的引领者,通过“设疑启发,引发并突出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从而打破那种低级的平衡。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是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所突破,必然出现了一个高度的流畅的境界。”[5]
上面提到的《紫藤萝瀑布》教研课,由于教师关注学情,重视课堂“布白”,让课堂“矛盾”生成智慧,因此从教师的层面看,这节课上得确有些“滞涩”,不那么流畅与和谐。也难怪非议颇多。但如果从学生的层面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回归文本解读文本后,最后体会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学生的这种获得不是老师强加给予的,而是经过对文本不断的整体感悟,重新解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而获得的。这样的获得尽管表面上看学生学得艰难,学得被动,实质上学生通过课堂矛盾生成的智慧,学生通过顿挫的思维把能力内化,从而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内心充满愉悦感。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课,内容较为单薄,但学生从“感”入手,不断悟到“理”,这种悟,是深层次的“彻悟”,这样的获得比为追求大容量而硬加给学生的结论强似百倍,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课堂评价要为学生精诚的合作和出彩的个性喝采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是: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细心呵护学生个性的差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上面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尽管是一节表演课,但学生为了课堂上的表演--成果展示,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借助图书馆、网络,民间走访等搜集了大量的神话资料,并对资料加以筛选归类整理分析,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这样的活动课既“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6],又与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纹合。当然,如果这节展示课只是按照老师的预设,布置一些搜集神话的任务,甚至是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变些花样加以展示,对学生而言一无所得,这肯定是一节哗宠取众的作秀的语文课。
至于那位学生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唱独脚戏。应该说,如果从“教什么”、“怎样教”这一角度来衡量这一节课,这样的课堂游离了教学目标,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存在,使教学处于无序状态,授课老师应及时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把教学导向引上目标教学这一正轨。这样的议教无可厚非。但授课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觉得为了公开教学课的完整性而打断了学生的发言,似乎不太尊重学生。”看似朴实的话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要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发言,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这本身可看出这位授课教师切实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从这个角度来评课,或许你就会为授课者撬起了大拇指。
在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上,授课老师课前对课的预设是:通过初步解读文本,让学生谈阅读感受后再“深入解读文本”。没想到学生初步解读文本就大谈阅读感受,围绕孔乙己“善或恶”、“偷书是为了营生或好逸恶劳而为之”争议不休,当学生谈兴正起时,老师焦急地连连看手表后,不得不打断学生谈论的话题,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下一个环节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后引出孔乙己是“半字之人”,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深化,才是教学中最为出彩的地方。事实也如此,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精彩的且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让听者耳目一新。然而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评议这堂课,与上面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相比,不难看出前者更注重按课的预计去完成教学任务,更注重课的完整性,后者则时刻把学生放在教与学的第一位,更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如果执教《孔乙己》的老师不囿于对课的预设(教案及教学目标),而更注重课堂的突发状态,更关注学生的话,不妨抛开第二个教学环节,而让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想畅所欲言,这不就是教学民主的具体体现吗?
3.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像是三驾并驾齐驱的马车,共同推动下,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知识与技能”――语文的工具性,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的人文性密不可分,而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则必须把这两“性”揉为一体,至于在课堂教学处理上,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的问题,只是基于老师对课设计的需要或者说基于教学目的的选择。重要的是,教师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学生获得了什么,是自主获得或是教师灌注后获得,都必须考虑学生的素质是否提高。
然而在课堂评价上,评议的老师往往关注的是本节教学课是否兼顾到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一旦教学的天平倾斜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或倾斜于感化教育,批评声就四起。这又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典型体现。
首先“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自然而然地从文本内部‘生长出来’的,是伴随着学生阅读过程(当然也包括写、听、说的过程)的进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7]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难以截然割裂。学生无论是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或与作者对话,还是通过品味语言均可获得情感的熏陶,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上述《骆驼寻宝记》的教学课例,学生学会了感受文本――“骆驼如何寻宝”,学会了思维的拓展迁移――“学生如何寻宝”,学生有了这样的获得又何必计较这一节课是上成语文课的“得”或是上成政治课的“失”呢?当然如果教师为了达到人文教育目的,而采用思想灌注的方法“绑架”了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独自悟出了“寻宝”真谛,那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权霸道教学了。
其次,对课堂的评价,如果从学生主体的层面看,就不应只关注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节课,而忽视了关注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层面――对一个阅读教材的整体解读的若干节连续的课,或整个教学单元、甚至是整个学期、学年的教学任务。上述《骆驼寻宝记》的教学课例,如果教师在相对完整的单元或学期教学中,只是注重人文教育,而把语言的工具训练抛诸脑后,那当然与课程标准给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与地位背道而驰。固然,如果教学中,老师能做到“引导学生找出骆驼寻宝相关语句的同时,多下点功夫对这些语句进行必要性的赏析、推敲、品味、感悟。比如,学生找出了骆驼'忍饥耐渴'所传达出的骆驼的可贵品质,进而真正深入文本,这样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才能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汲取语言的营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1]。这样做很好的解决了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皮”与“毛”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教师在另一课时,着眼点在于“语言”,通过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不也可行吗?(永春县《骆驼寻宝记》同课异构活动之一的黄秋香老师课堂教学)或者授课老师在教学另一课文,另一单元时,侧重点放在“语言”方面,不也可行吗?我们所谓的“教无定法”可就此见一斑。如此讲来,强性地要求本节课的教学一定要按照“《骆》的语言和衬托最有特色,应以此作'怎么写'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 [8]的思路走,不就违背“教是为了学生”这一教学原则了。
综上所述,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良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准则不能丢。课堂评价要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否学有所得,是否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鹏:《福建教育》2009年第3期 《教学内容生活化--永春县〈骆驼寻宝记〉同课异构活动之二》的教学反思
[2]《语文月刊》 2010年7月 第七期 《语文就是语言》 陈建伟
[3]余文森、郑金洲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
[4]陈建源 《语文课堂特征和教学策略》 《学生地位主体化》
[5]邓彤:《语文课堂矛盾生成的智慧》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
[6]《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积累;点拨;升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限制,创造力被扼杀。他们的阅读没有自信、没有自尊,没有生气,没有快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经过多年尝试总结了如下几点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个性化阅读首先重视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这是基础。读李白的诗句感受其洒脱飘逸,读杜甫的诗句感受其抑郁忧思、读苏轼、辛弃疾的词感受其粗犷豪放,读李清照的词感受其柔婉细腻,读鲁迅的杂文感受其泼辣犀利,读钱钟书的《围城》感受其语言幽默诙谐。怎样才能感受到这些?就是要通过阅读积累。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课下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大量阅读名著,订阅《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等报刊,并在熟背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积累,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另外。还想方设法组织多种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在每节课前5分钟轮流推荐自己阅读的精彩段落,并谈出体会;每周举行一次故事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周上一节阅读交流课,交流阅读方法,阅读体验。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则学生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如在教学《骆驼寻宝记》一文时,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骆驼的高贵品质,并举出了生活中类似的先进人物,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骆驼付出了这么多,有没有得到回报,对此你作何评价?”由这个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更深层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骆驼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腿治好了。这里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好人有好报。从而更激励了学生像骆驼这样的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照搬教参的“金科玉律”,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与学生一起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有的学生照搬教辅资料上的观点,认为驴的形象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我引导学生,很多资料上都提到驴子虚张声势,可是大家仔细分析了吗?你从文中那个地方看出驴虚张声势了?有生说驴的叫声很大,我进一步引导,驴的叫声大就是虚张声势吗?你想过虚张声势一词的意思吗?生查词典得知虚张声势一词的意思是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文中驴大叫是否是因为发现虎要吃自己而用叫声来吓唬老虎呢?生答不是,既然不是哪又何来虚张声势呢?我看是虎做贼心虚吧(生笑),那么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再深入讨论一下驴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最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的结合驴在老虎多次试探的举动下毫无反应得出驴具有愚蠢麻木的特点;有的结合驴在不知老虎底细的情况下就露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总结出驴是一个愚妄无知,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更有甚者竟然把柳宗元笔下的驴与鲁迅笔下的无知的民众和酒醉的看客联系起来,找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辅以恰当的评价手段,个性化阅读才能得以实现,课堂教学也才能更富有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选自《语文课程标准》.
一、给学生一个真正“语言学习”的课堂
教育教育,自然既教且育,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多育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于偏重操作。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应当通过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落实语言训练的目标
训练目标决定着教师“训”的方向,制约着学生“练”的水平。精简提问才能让学生多读多练。读书要做到带着“问”去读,每一次阅读都要有目的性。为此,教师必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要求学生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探讨、揣摩的地方打问号,同时在有所领悟、有所感受的句子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见解、联想或发表不同的看法等。例如我在教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疑难字音问题;其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翻译,串译课文;再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蔡勉旃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又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这一优秀品质的;四读课文,引导学生讲述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在朗读课文后总结全文。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有的放矢,自然事半功倍。
2.语言评价以鼓励为主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区别对待。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快乐。既要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得到成功,又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发言,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成绩好的同学,善于点拨,引导其能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进行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
譬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在生活中常有畏难的情绪,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把细微的困难放大化,没有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当中的哲理;也让学生明白这些年代久远的寓言至今仍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当中蕴含的哲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在《骆驼寻宝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骆驼的心目中金银财宝不是宝,它眼中的宝贝是什么?讨论后归纳,让沙漠变成绿洲才是骆驼心目中最重要的“宝”。由此还可以延伸到生活当中去,让同学们思考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再由老师汇总。
我们要善用教材,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将学生导入正途。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做到精心、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自我感悟。
三、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教育学生要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而要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教师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让课堂变得有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提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此外,还要注重师生和课文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在“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设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课的导入语时,我首先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啊?”然后顺势引出:“在当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里,却没有立任何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
关键词:作文写作;真情;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71
生活需要有真情,需要有创意,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文中的人是虚构的,事是虚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情,人就没有了框架。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如同徒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什么都是浮云,是难以吸引和打动人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另外,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把这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表达出来,就是真情实感,这里的“有创意”就是作文要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退的动力,作文有真情实感、有创新,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需要有真情的引导也需要有创意的指引。
“真情”和“创意”是作文的两大致胜法宝。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和有创意的作文来呢?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作文既有真情又有创意呢?下面从几个方面与同仁探讨:
一、引导学生重视真情,提升作品实感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这当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门一打开,情到自然来。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引导学生理解情感,感悟情感,情感敞开,才能表现个性,才能在文章中表现出真实的你。如何引导?从身边开始,首先是体会别人文章中感受。如诸葛亮若没有一种“报先帝忠陛下”的耿耿情怀,怎么会写出如此感受人至深,留传至今的作品《出师表》呢?如《小巷深处》瞎婆婆与“我”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赞歌。再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若邓颖超没有那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情怀,她能写出这么感人的文章来吗?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动无数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其次是亲身感悟,吐露真情。如初中学生可试写《我的童年故事》《我那可爱可敬的亲人》《挥之不去的那段校园情》等。再者可以从描人、描物的细节入手,注重细微之处的研磨,发挥年轻人的超常想象,多多问几次自己“我哭过吗?为什么哭?我想到了什么就会哭呢?”。
二、引导学生勤写日记的习惯,蓄积养好真情
勤写日记有利于积累素材、训练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开拓写作的思路和积累写作方法,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蓄养真情。
1. 强调写日记的重要性。日记记下自己对周围事物、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记下自己的成长情感经历,下社会点点滴滴的感受。《语文新课标》强调中学生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的宗旨是匹配的。
2. 引导学生写好日记。突出一个“好”字,新标准就作文教学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这其中“贴近、易、乐”都是“好”的表现,教师要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多感受、体验,这样日记才有内容可写。如在校内组织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赛、某项体育活动、课内突发事件等;校外家庭社会发生的故事等。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真情
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书本是写作欲望的主要来源,只有教师创设好写作情景,才能较好地激发和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情趣。这种创设的情景可以来自上课的突发事件,可以来自某个节日(学生喜爱的)活动,可以是课前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可以是某些图片的展示等。如教师故意迟到,而后让学生写以《迟到》为题的文章;或请一位同学到讲台,让同学们从衣着、神情和心理变化进行描写;利用母亲节等节日来写以“母亲”等为话题的作文。
其次是阅读的引导,点燃激情。通过对比所学课文,如《《小巷深处》《一厘米》《勇气》等对比这里的母亲,再与自己的母亲相对比。再如《清兵卫与葫芦》《风筝》《奥伊达的理想》等进行情感对比,对比自己童年,你会发现了什么呢。
四、点燃创意火花,提升文章品质
创意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两层意义。内容上重视立意的创新。学完《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背影》等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我们的亲人举动,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深入他们的或自己的情感世界,多联想,触动我们的灵感,发散开去。结合四季的变化,春天淡嫩的绿叶,夏天动人的鸣蝉,秋天的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都会勾起无尽的情思和想象。内容上有创意地表达,能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无比丰富的,一旦点燃,就有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形式上重视格式的模仿创新。茅盾说得好:“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最初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本的文章格式,有文体格式,结构格式,语言格式,写作技巧等。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小序,就是他的一大创意,别具一格,影响感动无数后人,现代人写作的小标题式就是一例。模仿《两弹一星》的小标题格式,模仿《骆驼寻宝记》等的童话格式,从模仿开始,促进学生写作格式的创新。如模仿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像模仿《白杨礼赞》的开头与结尾来写《父亲》的开头与结尾“父亲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我的父亲!……我要高声赞美我的父亲!”;模仿写作手法,像模仿运用《口技》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突出校运会的激烈等;模仿句子,像模仿冰心《忆读书》的开头“一……就……”的格式,学生写到“我一看到周杰伦,就想唱《稻香》”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激发 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觉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地、主动去学习呢?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兴趣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在推动着他、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境界,通过探索和实践,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初步提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导语的设计非常重要。如笔者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作了铺垫。又如在讲《十则》一课时,我就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我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语文课文的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讲《木兰诗》、、《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先让学生看这些故事,讲一讲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在看今天所学有什么不同。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在哪里》、《选场》、《市长》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等课文时,我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我在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特别喜欢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我在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7.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笔者在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我都是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趣味盎然。
8.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巡回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9.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课堂上我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A队,其他三组依次为B队、C队、D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A”最多,我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下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团结感。
10.班报,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还可以搞一些表扬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1.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2.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方言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3.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时,我就说:“你真棒!”“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