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马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七夕节的故事古老传说,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女红”技艺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但在老牛牵线下,成就了姻缘。婚后,俩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故事至此,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巧配”的爱情如纯洁花朵,结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实。可以说,“七夕”故事的开头,正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最为盼望的归宿,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婚姻之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此时,相爱的人们都会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到白头。
然而,“七夕”故事情节突变。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到人间,派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不见织女,披上牛皮、担上儿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织女时,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划出天河使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坏的方向陡然急转!恰似婚姻遇到了油盐酱醋茶,琐碎的家务、萎缩的沟通,所谓的“七年之痒”等扑面袭来,好比破坏婚姻的“王母”。争吵、抱怨、生活的烦恼,就像捉拿织女的天兵天将。心在离散,幸福遇到了拐弯,正如有人怨恨说,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可是,谁是掘墓人?谁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爱的热情?有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正在连年上涨。破裂的婚姻仿佛在曾经相爱的夫妻间划出了一条天河,相见不相识,寂寞孤独冷,谁不细心呵护婚姻,他的爱情就会发霉,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兴叹不已。
人世间五味杂陈,喜剧和悲剧相互转换,人们更渴望喜剧结尾。“七夕”故事再次逆转,一群小喜鹊,感动于牛郎织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美丽的羽毛,架成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重温脉脉情话。现实中,婚姻不在,儿女尚在,既便相隔万水千山,孩子永远是母亲的牵挂。鹊桥相会的桥段,对映现实,与离婚夫妻探视孩子何其相像。离婚可使原是夫妻的俩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却不会陌生,让无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怜哉、悔哉。
其实,无价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认真雕琢,再好的爱情、婚姻也会枯萎。“七夕”故事告诉我们,亲历爱情,走进婚姻,俩人就要心心相印、时时沟通,相互体谅,理解体贴,共同应对生活磨励。有人曾说,良好的艺术言语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愿良好的沟通,让天下夫妻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七夕美食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 “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 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七夕节搞笑短信亲亲你我, 私守楼阁,鹊桥之夜永定今生!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用我们的爱架起彩虹!
七夕节到了,没啥好送的,就送对联一副。上联:横眉冷对秋波;下联:俯首甘为光棍;横批:光棍万岁!祝你七夕节快乐!
老鼠没女朋友特别郁闷,终于一只蝙蝠答应嫁给他, 老鼠十分高兴.别人就笑他没眼光,老鼠:你们懂什么,她好歹是个空姐呀!
爱热了,我用冰把它冻起来;爱冷了,我用火炉把它围起来;我精心呵护的爱,在七月初七带给你看,一定鲜活如初!祝七夕快乐!
这是月老在七夕前派发人间的因缘幸运符。单身的收到缘分将至,恋人收到情场如意,已婚的收到家庭甜蜜!提前祝七夕快乐!
你是牛郎,我是织女;你去做饭,我来淘米;你去耕田,我来拉犁;愿为树枝,在天连理;愿做鸳鸯,水中嬉戏,无忧无虑,只为有你!祝七夕快乐!
欢迎订阅爱情充值卡,本卡有效期为一生,卡号为:520xx14,充值卡密码:七夕快乐!充值成功后,系统自动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一生!
此短信情浓浓、意绵绵。成分:1缕春风2滴夏雨3片秋叶4朵冬雪,包装:5颜6色,数量:7上8下,功用:99平安10分幸福,切记:七夕专用产品!
七夕到了,送你份精美礼品:一条七“喜”短信,祝你心喜情喜事喜业喜生活喜感情喜一切都喜,笑如晨曦,乐如彩霞,七夕情人节快乐,更祝你爱情甜美!
七夕温情版预告:害羞型的送花草,运动型的牵手跑,现实型的喝足吃饱,煽情型的唱歌舞蹈,浪漫型的搂搂抱抱,温馨型的发条短信,表达情意就好!
爱情这东西,太多了,让人吃不消;没有吧,心里空落落。这人,还都有七情六欲,那我就趁七夕还没到,赶紧祝你爱情不多不少,刚刚好,甜蜜幸福直到老!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七夕了,错过了二月十四,再也不能放过七月初七,今天我要对你说三个字:“借点钱。”平时不好意思开口,过节你总不好拒绝吧?
牛郎织女来到鹊桥上,牛郎拿着一部手机送给织女。织女疑问说;“这是什么”。牛郎道;“二十一世纪真好,以后想念时,可以用这个写信息发彩信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
(画外音)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 挣扎 筋疲力尽 隐隐约约 激昂 聚拢 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 抹一抹
3、填空。 ( )歌声 ( )海面
最近秋游,孩子们去公园后回来,对“马”有较强的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技能和神韵,更好的了解国画,喜爱国画艺术,我们结合我园课题室研究《幼儿国画与幼儿情感发展》选择了欣赏徐悲鸿的《奔马》。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不同的气势和力度,感受作品中马的多种动态和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通过与艺术作品对话,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初步积累欣赏中国画的经验。
3.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幼儿用动作和笔墨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从而激发幼儿对中国画的喜爱之情,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徐悲鸿的作品和资料,了解有关徐悲鸿的画的故事。
2.教具准备:《赛马》音乐,图片《奔马》《群马》;徐悲鸿自画像。
3.学具准备:区域里准备笔、墨、宣纸。
四、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评析:用赛马音乐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二)经验再现, 初步感受
1.教师:画家画了几匹马?你觉得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这匹马长的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马的神情和雄壮的气魄引导)这匹马不是胖,而是高大威猛,身体非常强壮。
2.教师:这匹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马在奔跑的?除了从腿部看出马在奔跑,你还从马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马的棕毛、尾巴,往后倒的草,因为马跑的速度快而使马的毛向后、向上飞扬起来。)
3.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
评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悬念问题引导幼儿从总体上观察马的神情、外形、动态。
(三)多元对话,体验意韵
1.教师:这幅画时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是朝哪个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你知道是怎么画的吗?(了解水墨画中的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
2.师:画中用的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国画里运用最多的是浓墨和淡墨,这匹马的身上哪里运用了浓墨?哪里运用了淡墨?为什么马的腿上要用这么黑的墨呢?(为了表达出马儿奔跑时,脚上的力度。)除了浓墨和淡墨,那为什么马的身上有的地方是白色的?有的地方是黑色的?有的地方又是灰色的呢?(因为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上去的,所以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黑,光照到的地方就白,而侧面就是灰色的。)
3.你最喜欢哪匹马?谁来学学它的造型?
4.你觉得这些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5.教师小结:这位画家用了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评析:引导幼儿多通道感受作品的线条、造型和色彩的每个部分美,充分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并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审美感受。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积累欣赏国画的经验。
(四)整体解读
1.教师:这些马是谁画的呢?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瞧,这就是徐悲鸿爷爷)向幼儿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不仅小朋友喜欢马,徐悲鸿爷爷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是人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著名的。下面,教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2.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通过故事感受画家以马表意、以马寄情的情怀,进一步体验“马”的精神。)
3.教师:你能不能猜一猜画中的马在什么地方?看上去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马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自由、奔放)假如你是这匹马你在大草原上奔跑着,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的剥夺孩子想象的可能,其实从马的神态上面看,马的神情是很模糊的,根本分不清楚是开心或是难过。应该由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这匹马给人的心情可能就是最基本的两种心情,开心的在大草原上奔跑或是由于伤心而在奔跑。)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画家徐悲鸿的作品,看到一匹匹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
5. 配上《赛马》音乐, 幼儿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评析:整体欣赏,运用作家的故事以及马的动作姿态,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术欣赏活动得到升华,实现美术教育的任务,“美”是心灵的塑造,“术”是技术,我把审美教育与美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美”与“术”的统一。
(五)活动延伸:
1.在区域里鼓励幼儿使用笔墨宣纸进行创作尝试。
2.收集关于马的图片、故事、成语等,向全园宣传展示。
3.和幼儿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马并一起玩骑马、赛马游戏。
五、活动反思
《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马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而喜爱的动物,很多孩子都见过,在公园里骑过,幼儿可通过观察画中马的神态并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看——
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有的卢马、昭陵六骏、白龙马、汗血马… …
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有伯乐相马,老马识途,老骥伏枥而上太行,按图索骥,秦琼卖马等。
艺术作品中也有马。例如,雕刻名作有昭陵六骏。音乐作品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等。
汉语汉字中也有马。早在商代的甲古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从早期甲骨文到晚期甲骨文到大篆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都有“马”字的演变过程。
历史传说中还有马呢!比如,王亥驯马,九方皋相马,赵高指鹿为马,燕昭王以千金买千里马骨,田忌赛马等。
当然,文学作品中也有马。比如说,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有马,臧克家的《老马》中有马,周涛的《巩乃斯的马中有马》… …
一、读写生态链的建构:关注三维空间
(一)长度:从两节课走向一个月
传统作文课,一般情况下只有两节课,我们也往往限于此。在学生没有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匆匆而作”,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对于习作产生畏惧。而“读写生态链”则将“读”与“写”置于情境之中,从两节课走向一个月。
1. 晨诵午读,日积月累。每天的晨诵时间,就开始诵读诗歌。午间更是“大声朗读”和“持续默读”的时间,全班同学或静悄悄地阅读与玩具有关的故事、图书,或听老师大声朗读相关故事。
2. 亲子共读,思行并举。每周,都有亲子互动活动内容,或给爸爸妈妈讲有关玩具的故事、介绍玩具影片的精彩情节,或听家长讲述他们小时候的玩具,或动手制作喜欢的玩具。
“玩具”主题亲子共读分享表
活动名称 填写时间
我最难忘的表现
我的思考和困惑
家长的评价
3. 每周一次,读写分享。在这一个月里,大家围绕“玩具”主题展开分享,有读书交流会,有片段指导课等。
(二)宽度:从书面阅读走向立体阅读
围绕“玩具”主题,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谣、诗歌、图画书、电影等媒介一同赏读。在赏读时注重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追求广度与深度,突破传统书面阅读,倡导立体阅读,除了纸质文本外,倡导读电影、读音乐、读视频。同时,将各种有趣的活动与阅读有机穿插。在选择媒介时要把握“三味”。
1. 儿童味。经过时间的检验,符合本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2. 文学味。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充满情趣,具有极强的文学味。
3. 时代味。切合当下儿童生活,传达正能量。
“玩具”主题立体阅读明细
阅读时段 媒介名称 内容明细
晨读时间 童谣 《不倒翁》《搭积木》《跷跷板》《橡皮泥》《小小七巧板》《我来照顾布娃娃》《纸飞机》《玩具进行曲》
晨读时间 诗歌 《布娃娃过桥》(圣野)、《玩具》(泰戈尔)、《绒毛小熊》(任溶溶)、《风筝》(马云超)、《风筝》(英帅克)、《我的风筝》(莫利斯・卡列姆)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图画书 《出走的绒布熊》《小熊可杜罗》《我的兔子朋友》《第五个》《大猩猩》《飞机》《玩具船去旅行》《爱德华的神奇旅行》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童话故事 《玩具之夜》(周锐)、《小人精和玩具兵的战争》(杨红樱)、《玩具店的夜》(孙幼军)、《玩具手枪惹祸了》(金波)、《玩具审判团》(李志伟)、《坚定的锡兵》(安徒生)
社团活动时间 电影 《玩具总动员1》《玩具总动员2》《长江七号》《舒克和贝塔》《马格瑞姆的玩具店》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散文 《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童年的玩具》(王安忆)、《打弹珠》(黄忠达)、《童年时的玩具》(吴凤珍)、《我小时候的玩具》(刘晓明)
(三)高度:从单一训练走向多样训练
1. 关注表达。无论是阅读童谣诗歌还是散文故事,我们都会带着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创作的。
2. 多样训练。传统习作一次习作只训练一种体裁,而“读写生态链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儿童诗写作”“编写童话”“写新闻报道”“写说明书”“创作图画书”等都有所介入。
3. 突出重点。根据年段特点,四年级重点是对于段的训练,在写作指导时就要以此为准。
二、读写生态链的实施:关照自觉读写
(一)情境创设:让读写有情有境
情境的创设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读写生态链”的建设,创设情境是关键一步。
以“玩具”主题为例,我们举办了“玩具节”。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专门举办了“童年的玩具”展览:有鸡毛毽子、弹珠、沙包等。教室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的资料、图片。读着这些资料,孩子们知道了: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七巧板,在19世纪已广为流传,外国人称之为“唐图”……在教室的前门,还贴上了“玩具国”的文字。教室成了一个小型“玩具博物馆”。
之后的每一项活动都在这样的大情境中展开。整整一个月,每一天都和玩具有约,读与玩具有关的诗歌、童话故事,做属于自己的泥人、风车、风筝、纸飞机等玩具,看与玩具相关的电影、动画片。玩玩具,聊玩具,写玩具,这样的日子孩子们兴奋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整整一个月,我、孩子和玩具们融为了一体,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在其中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这为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我仿佛就是故事中的某个玩具”“童话中的玩具就像我”,他们可以去组合和创造新的形象。
(二)立体阅读:让读写有声有色
每天清晨,当阳光爬上课桌的时候,我们开始诵读圣野的《布娃娃过桥》、泰戈尔的《玩具》、马云超的《风筝》等充满趣味的与玩具相关的儿童诗,有时伴着音乐深情吟诵,有时打着拍子齐声朗读,有时看着文字默默记诵。
当午间阅读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开始和孙幼军爷爷笔下的“小布头”一起去历险,坐火车,等飞机,好玩有趣!阅读课、活动课上,我们一起读《我的兔子朋友》《第五个》《爱德华的神奇旅行》等图画书,一起读《坚定的锡兵》《玩具店的夜》等童话故事。读着读着,孩子们身边的一个个玩具活起来,有的会生病,有的烦恼多多,有的孤单寂寞,还有的机智勇敢……
影视欣赏时间,我们看《玩具总动员1》《玩具总动员2》《舒克和贝塔》《长江七号》《马格瑞姆的神奇玩具店》等。我和孩子们不禁感叹:玩具世界真精彩!
立体阅读让阅读变得有声有色。在读的过程中“说来听听”也是我们经常做的。
【说来听听】片段:
师:孩子们,前面两周,我们读了哪些跟玩具有关的故事呢?又看了哪些跟玩具有关的电影、图画书呢?大家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一一板书。)
师:在这些故事和电影中,你最喜欢哪个玩具、哪个故事呢?请大家说来听听。
生:我喜欢长江七号里的七仔。七仔太可爱了,为了救小狄的爸爸,它把自己的能量全部输送给了他。后来七仔死掉了,变成了一个布娃娃,它的两只眼睛也变成了叉叉。
师:是的,七仔为了救小狄的爸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很伟大噢!
生:我最喜欢《我的兔子朋友》。为了拿回老鼠的玩具飞机,它把大象、犀牛、河马、松鼠、鹿、鳄鱼、棕熊、鸭子都集合在树下。它们一个叠一个,可就快够到玩具飞机时,兔子的手一松,动物们哗啦啦地全都摔到了地上……真好玩!
师:这个故事跟我们读过的《月亮的味道》有点像。
生:我喜欢《小布头奇遇记》这个故事。小布头原本是个胆小的玩具,在漫长又有趣的历险中,它变得勇敢又坚强。
生:我喜欢《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因为故事里面的风筝和纸船上面可以写祝福的话,下次我也要试一试,说不定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玩具总动员》中的胡迪很聪明。当火柴被吹灭后,胡迪用巴斯光年头上的氧气罩当放大镜,再把火箭的导火索放在氧气罩下面,调整好位置,导火索就嗤嗤嗤地烧起来。于是,火箭带着胡迪和巴斯光年飞了起来。
生:我也喜欢胡迪。当胡迪和巴斯去追安迪的搬家汽车时,身上背着火箭的巴斯被卡住了,已经跳上车的胡迪没有一个人先走,他又跳下车来,用力拉巴斯。然后两人一起走。胡迪可真够朋友的!
师:看来胡迪成了许多小朋友心中的偶像了。说真的,张老师也挺崇拜胡迪的,他勇敢、机智、够朋友,是个好玩具。
将想法说给别人听,意味着听众也开始思考,原本只是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同组成员的共同财富,又能碰撞出新的想法。交流能够促进更好、更深的阅读;交流能够培养民主、平等的精神。
(三)活动体验:让读写有滋有味
活动能够活跃身心,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开展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习作题材,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玩具总动员”系列活动
活动一:“秀秀我的玩具――我是玩具代言人”
1. 将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有特点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
2. 通过查阅说明书、上网、请教教师或家长等方式了解玩具的名称、特点、玩法、来历等。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一写玩具。然后,练习有条理地介绍。
4. 介绍自己的玩具,评选“最佳代言人”。
活动二:“巧手做玩具――我是玩具小主人”
1. 师生自己先学习一种玩具的制作方法,譬如纸船、万花筒、风筝等。
2. 把制作玩具的步骤一一写下来。
3. 师生准备好做玩具的材料。
4. 教师教学生做一种玩具,请几位学生教大家做几种玩具。
5. 评选“最佳指导奖”。
活动三:“用玩具写童话――我是玩具小作家”
1. 阅读与玩具有关的童话故事,感悟写法。
2. 学生合作,摆玩具、编故事。可以自己编,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 给自己编的故事取个名字,交流编写的童话故事。
4. 评选“最佳童话小作家”。
活动四:“亲自演故事――我是玩具小演员”
1. 演故事,展示自我。请学生试一试把自编的故事演出来。
2. 小组合作排演。先在小组内交流编写的童话故事,评选出最有趣的童话故事作为排练的剧本,然后分角色、做头饰、排练。
3. 在全班演出,评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
4. 课后把自己编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邻居、朋友们听,请他们评评你写得怎么样。
(四)写法指导:让“习作”有章可循
在“玩具”主题的情境与活动中,“写什么”已经不难,“怎么写”才是需要教的。当然教学生“怎么写”的过程中,不在乎面面俱到,而在乎一课一得。
【创作诗歌】片段:
师:孩子们,上一周,我们学会了做纸船。双休日,你和家长一起去放纸船了吗?
生:星期天下午,我和爸爸到东州公园放纸船。小纸船随着水流摇摇晃晃地向前漂去。
生: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妈到乡下的小河边去放纸船。我蹲下身子把船放到水面上。起先纸船漂行得很慢,后来一阵风吹来,纸船飞快地往前航行。我蹦跳着去追纸船。纸船漂啊漂,我在岸上跑啊跑!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想到了我们读过的一首儿童诗《风筝》。谁来背一背。
生:天上飘着一只风筝M地上跑着两个儿童M风筝驮着两朵白云M儿童牵着一缕春风MM风筝飘啊飘M儿童跑啊跑M天上的风筝多像戏耍的儿童M地上的儿童就是飞舞的风筝。
生:老师,我会模仿说一首。河里漂着一艘纸船M地上跑着一个儿童MM纸船漂啊漂M儿童跑啊跑M河里的纸船M多像奔跑的儿童M奔跑的儿童M就是河里的纸船。
师:掌声送给他,模仿得真不错。我们写诗,往往就是从模仿起步的。好的,我们继续交流。
生:星期日上午,太阳特别好。我和妈妈每人拿一只纸船,小心翼翼地放到小河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阳光照在小船上。小船,小船,我祝你一路顺风。
师:说得真好!我仿佛听到了鸟叫,看到了纸船悠悠漂向远方。如果把你说的写下来,分分行,稍做修改,就有可能是一首好诗哦!
(教师边说边板书)
一艘小纸船,
轻轻离开我的小手,
随风远航。
披着阳光,
满载鸟儿的歌声,
带上我们的祝福,
漂向遥远的地方。
师:你们看!这还挺像一首诗吧!我们要大胆地去写,模仿是一种方法,自己写下来后反复修改也是一种方法。
在大量诵读与做纸船、放纸船的基础上,学生习得了语言,初步感受了儿童诗的语言特点并有了“放纸船”的生活体验。这一片段,让初学儿童诗写作的学生明白了仿写往往是走上创造的第一步,写诗歌并不难,有时候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稍作修改,就能成为儿童诗。
【编写童话】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读过的与玩具有关的童话故事,说说看,这些故事中的玩具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玩具像小朋友一样会说话,会活动,譬如小布头。
生:而且有的玩具像人一样会高兴,会生气,会发怒。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都很了不起!那么在我们编写的时候,就可以把有些玩具当作“人”来写。
师:你们有没有留意,故事中的玩具往往是在什么时候活动的?
生:我发现,《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总是在人不在的时候全都动了起来。只要有人一来,他们就恢复原样。
生:《小纸船大航行》中的纸船是在小主人睡着后才开始航行的。
生:玩具小熊可杜罗是在店门关上以后,天黑了,才开始去找扣子的。
师:这些故事中的玩具往往是在没人在的时候开始活动,这样会给人感觉更真实。
师:那么,故事往往是怎样开始的呢?
生:《我的兔子朋友》是由于一只小老鼠把玩具飞机飞到了树上。
生:《第五个》中的玩具都受伤了,于是就开始了故事。
生:《大猩猩》中安娜一直想去动物园看真正的大猩猩,可是他的爸爸没有空。于是一个晚上,玩具大猩猩变成高大的活的大猩猩带着安娜去动物园。
师:我们在编写故事的时候,总得想想故事是因为什么而开始的。还要说清楚故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发展、结果怎样。最重要的,内容还要有趣,里面要有玩具。
读了那么多写玩具的故事,听了那么多跟玩具有关的童话,学生心里早就痒痒的。“我的玩具也有故事啊”他们巴不得告诉老师。这时候需要师生聊一聊,先聊后写,先说后写。在聊中掌握了方法,在说中完善故事。
(五)平台展示:让写有人可看
发表欲永远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涌动,如果自己写的作品没有读者,那写就失去了意义。
《小鸟之歌》是我们的班级小报。“牵手大作家”栏目,主要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登载他们的题词。“我是小诗人”栏目,主要刊载学生的诗作。“说来听听”栏目,刊载学生读后的感想。“读写对对碰”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崔超的《两只恐龙》、杨敏艺的《我的玩具小猫》、张一诺的《教你做风筝》、顾佳豪的《玩具国历险记》等作品都登在了班报上,整一期班报都是围绕“玩具”的,到目前为止,已有圣野、梅子涵等八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为小报题词。我们班每个人都已在小报上发表作品。《小鸟之歌》上的作品已有三十余篇正式发表在《新作文》(小学版)、《小朋友》等报刊上。
我们希望,当孩子们走过童年,“小鸟之歌”会在他们的心底留有一块怀想的芳草地,会想念那些曾经陪伴他们走向纯真、善良的文字。
三、读写生态链的意义:关怀生命成长
(一)重新认识读写关系
“读写”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生态关系,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
(“读写生态链”示意图)
(二)尊重儿童言说方式
学生的思维各异,语言积累不同,阅读背景不一,这些促成了学生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读写生态链教学模式顺应儿童个性,激发学生用不同体裁、不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
——题记
脚下的三叶草被刚才嬉闹的孩子们踩扁。那段与三叶草有关的故事,那段回忆,那个约定,回到那个夏天……
她们是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三个女孩不知从何时起,火速建立起友谊。鱼,一个脾气火爆的女生;涛,一个文静的女生;河马,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生。
女生都是这样吗?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了她们的“秘密基地”。前一秒钟,她们明明还在这儿的,后一秒,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三个人形影不离,彼此诉说着,青春里的那些秘密,那些心事。那年夏天的风,好凉爽,三叶草,悄悄绽放在阳光之下……
有人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那年学校文艺活动,她们报了名,一首由河马编写,谱曲的歌——《黑白·约定》。那一天,她们表演的很成功。连平时大大咧咧的鱼,也发挥的很好。似乎,那场表演的了二等奖,又似乎是三等奖,我也记不清楚了。然而,夏却渐渐热了起来,使得三叶草经受不住。
她们吵架了!我听到鱼对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愣住了,她们,怎么会吵架呢?或许是因为彼此太熟悉,所以有堵墙了吧?友谊,也应该有点儿距离,那样的友谊才可以维持下去吧?然而,鱼没有告诉我什么是,我也没去追问,这段友谊,过段时间就好了吧?然而,我错了。
“你到底要干吗?你要做什么,我们都陪你!”
某天一个中午,我坐在花坛边,不远处,她们在谈话。看来,她们真的和好了,我微微一笑,而那笑,却被一句话而冻结“你到底要干吗?你要做什么,我们都陪你!”这是鱼的声音,有愤怒,有憎恶,还有,一点儿痛,她和涛一起质问河马,我看不下去了,站起来,走到她们身边:“够了!不做朋友就算了,讲这种话干什么?”鱼对我说:“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是,你别管。”“的确,我不知道这件事的起因。但是,我从不会这样对我的朋友!鱼,你和我做朋友那么长时间,你该不会不知道吧?”我气愤的说。鱼和涛走了,我安慰了河马一句,也走了,只留下河马一个人。我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我又错了。
某天,我从操场回到教室,却看到全班人都围在角落,我本不想去理,意外的,我看见了角落的河马,我就猜到,就知道是什么事了。我真的不知道,朋友之间何必要闹出那个这样?非要拼个鱼死网破,让另一方受伤才行吗?班中的人,只知道瞎起哄,她们,有没有发觉,这个夏天越来越热,三叶草,已经完全脱落,飞到不同的方向……
一阵风吹过,三叶草的叶子脱落,向不同的方向飞去……
后来,涛转学了,离开了这个城市;河马转学了,离开了这个班。鱼告诉了我整件事情的原委:
那天比赛结束后,未卸妆的涛与低我们一年级的一男生撞见,那男生,对化妆的涛有好感。可当卸妆后的涛出现在那个男生面前时,他对涛,又没感觉了,而对涛身边的河马心生爱慕之情。我不知道河马有没有接受他。
我对鱼说:“就为了这个男生?为了一个男生,破坏你们的友谊,值得吗?”鱼说:“呸!那对狗男女,我想起就恶心。”我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河马和涛都喜欢‘天上飞’的那个。而且我又不是不知道你,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你早就不恨她,而且还想跟她和好吧?”鱼说:“是,可我有什么办法?人们都认为四叶草是幸运的象征,可我觉得三叶草最幸运,它代表了我们的约定——不管怎么样,在何地,都要记得对方,而且永远都要是朋友!”
那个月,鱼的日记,都写的是她们的故事,鱼常常那老师的“优+”向我炫耀,其实我明白,鱼只是想找个人讲讲你们的故事,了解这段故事的人,除了她们三个,就只剩海风和我了。鱼说:“我要为我们的故事出书。”我说:“那好呀,我们比比吧。”于是每周交给老师的日记,成了我们的比赛。鱼翻着我的日记:“怎么你次次都得‘优+’,老师偏心!怎么还有个‘优++’?”我说:“那你要继续努力了。你们的故事,得由你自己写,我,终究只是一个局外人。你要超过我哦!”
马兹再回尼泊尔做展览的时候,不少尼泊尔的摄影师感慨:为什么他们自己没能把身边的故事报道出来。
由于叙利亚炮弹在四天之内两次落入以色列领土,11月11日,以色列也毫不客气地还击了一枚导弹;就在上个月,叙利亚和土耳其边界也爆发持续炮击;而处于过渡时期的利比亚也依然笼罩在紧张和不安的阴霾中。地震、瘟疫、、枪杀等从未远离。而丹麦摄影师马兹·尼森选择了把镜头对准苦难。他客观地呈现苦难,但更重要的是,展现那些苦难中的人的生命张力,也唤醒生活的幸福、祥和的人们去向他们伸出援手。
Mads Nissen(马兹·尼森)是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不过,他的儿子已经五个月大了。
1979年,马兹出生于丹麦的小乡村,对于外面的世界,马兹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我只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角落。”于是,19岁那年,马兹从丹麦来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的两年,马兹学习了西班牙语,还在好几个项目里担任志愿者,其中就包括“亚马孙雨林”这个项目。明年6月,马兹酝酿多年的这本和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关的书也将出版。“我确实学会了西班牙语,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那里发现了我对摄影的热情。”
2003年,马兹考入了丹麦新闻学院,学习新闻摄影。上学期间,马兹便在丹麦国家级报纸Politiken当兼职摄影师。2007年毕业后,马兹又只身来到了中国上海。“那时候,中国正在准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能感受到中国的活力。我去过上海、重庆、北京……看到了一个非常多元的中国。”在中国的两年时间,马兹拍过一些乡村里为牟利而把工人压榨到最严重程度的小工厂,也记录了城市建筑工人们的辛勤作业;感受到了街头巷尾光着膀子和三五好友喝啤酒的惬意,也在都市的酒吧里和中国年轻人学会了“在香槟里加点绿茶”……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马兹有他独到的观察、记录角度。马兹记录下的这些甚至被著名的Newsweek(《新闻周刊》)选用。
2009年,回到哥本哈根,并在丹麦最富盛名的报纸Berlingske(《贝林时报》)担任摄影师。
马兹背着相机辗转于加纳、尼日利亚、尼泊尔、菲律宾、阿富汗、利比亚,将镜头对准了贫困、人权、战争。
“很多人明明看到那些苦难,但却扭过头去,视而不见。我感觉就像生活在谎言里——只要它存在,我就不会回避。”眼前这位小伙子平静地说道。
当然,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马兹也知道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也很重要。“好在我儿子还小。我必须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那么我该怎么去爱别人?我不是拍了一个故事就忘了,然后继续下一个。事实上,我宁愿在一个故事上挖到最深。”
“有的摄影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最新的器材和技术上,甚至还有人会坐在一个地方等上好几天,为了找到合适的光。对于我而言,最完美的照片需要亲密——要尽可能地离你的拍摄对象最近,离故事最近。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花很多时间和人们呆在一起,和他们聊天,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按快门其实是最简单的事。”
2011年于特岛血案“挪威首相肖像照”
在去年7月22日的挪威于特岛大屠杀发生后,马兹立刻去了一趟挪威,也正好有一个机会见到了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斯托尔滕贝格首相从1974年起每年都会去于特岛参加夏令营。他正好参加完一位遇难的工作人员也是他20多年的至交好友Monica B?sei的葬礼。Monica在于特岛工作了二十多年,有着“于特岛妈妈”的称号。马兹很欣赏挪威首相讲话中所谈到的“全世界应该用更多的容忍、民主和爱来对待憎恨和种族歧视”。
马兹想给首相拍张照,就在葬礼结束后。他的坚持让首相只能同意给他40秒钟时间。马兹告诉他,“你只要面对镜头,表现出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够了”。于是,便有了这张噙着眼泪的肖像照,既温情又坚强。
这张照片得过不少奖,而且被广泛刊登。有一天,马兹收到了一封来自挪威首相办公室的来信,是首相的亲笔信,希望能要一张照片。
2012年 POYi(全球年度图片奖)最佳新闻图片故事二等奖“利比亚革命”
“我感兴趣的不是燃烧的坦克,而是压抑许久后得到释放而狂喜的人。”
2011年,马兹去利比亚采访拍摄,呆了一个礼拜。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难民的眼泪、记录下了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哭泣,也记录下了人们跪在地上虔诚的祈祷和赢得自由后的欢呼。2012年,马兹又回到了利比亚,寻找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变化。
2011年NPPA BOP(美国摄影记者协会年度最佳摄影)优秀奖“生命的冒险:尼泊尔的生育风险”
每一天,都有1000名女性因生育而死,其中99%的死亡都在发展中国家。就在几年前,尼泊尔是世界上生育死亡率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马兹拍下了17岁的女孩在医院的病床上的等待;也记录下了被遗弃的生命。没有渲染,只有客观地呈现。而其中一位脑部积水的被遗弃女孩的照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前文提到的荷赛奖作品“以维多利亚之名”便是该照片之后的系列报道图片。
关键词: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63-04
一、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三个体系
世界上关于女儿国的神话及传说流传极广,影响巨大,目前人们仍习惯于将女儿国神话传说认定为两个体系,即以亚马孙传说为中心的西方女儿国体系和以中国女儿国神话传说为代表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笔者认为除了东西方两个女儿国体系外,排除地域因素,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单列一个体系,因其特点十分鲜明,因此,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有三个体系,下文从繁殖方式、女性形象特点、对待男婴的方式来分述这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
(一)繁殖方式
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特点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有性繁殖。亚马孙部落是纯女性部落,荷马曾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亚马孙女战士的英姿,她们为了射箭,将自己的右烧掉。关于她们的繁殖方式,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亚马孙居住的地方,有一种水,喝了就可以妊娠;第二种说法是她们为了生育后代,同一些过路的商人或俘虏,以及那里常见的怪物生子,①人们认为第二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王孝廉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还介绍了第三种方式,即一年一度的“交易”,也就是亚马孙女子用金币交换“男性的种子”,也就是每年定期与雅典士兵交媾,②所以,亚马孙部落的女子们不好性,但是为了生育后代,培养女战士,常常掳掠买卖一些男子,并与他们交媾,生下男孩就杀掉或送还父亲,生下女孩就培养成部落成员。总之,她们与男子的交往,目的就是生育,而且是生育女孩,这也可以为稍后产生的一则亚马孙故事所证明,这则故事描述了女王塔勒斯里斯与亚力山大大帝共渡13个日夜,为的是求得一女。这是个虚构的故事,而这恰恰说明,亚马孙女国传说“有性繁殖”的故事内核在流传中并未改变。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但与西方女儿国的有性繁殖不同,它还有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的一面,《大唐西域记》中载有两则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能够分别说明这两点。第一则是关于西大女国的由来,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南印度某国公主嫁人途中为狮子王所劫,并产下一儿一女,后儿携母、妹逃走,狮子王为此侵扰国人,此男受国王所托杀死狮父,虽有功但不为世人所容,因此,国王分两船将此一男一女逐入海中,任其生死,后来,男子成立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女子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就是西大女国。③可见,西大女国是女子与鬼神,生育群女而来,是有性繁殖。
第二则是罗刹女国传说,南印度一名为大铁城之地,居民皆为罗刹女,是一个罗刹女国,她们常抢劫来往商人,满足之后,就吃掉他们。以僧伽罗为首的商人来到此地,罗刹化为美女商队,商人们与罗刹女各各相配,各育一子。后罗刹女厌倦了他们,将他们囚禁起来以待慢慢食用。天马的毛可以帮助他们出逃,但有一禁忌:不得四顾不舍。当商人们飞上天后,罗刹女携子前来,责其抛妻舍子,并再次他们,商人们犹豫不决,纷纷落下,只有僧伽罗一人逃离此地。④这则故事里的罗刹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抢劫来往商人,且与商人生下后代,商人们被天马解救升空,她们又展现自己的媚态再次将商人引诱下来,罗刹女王因为没有把僧伽罗引诱回来,而遭到众罗刹女的责难:“汝无智能,为夫所弃,既寡艺能,宜勿居此”,被驱逐出城。可见,罗刹女国的女子以为第一欲求。当然,这则故事里的僧伽罗其实就是释迦如来,这本是一则佛本生故事,因此罗刹女的引诱也就成了宗教说教的素材。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有性繁殖和不拒绝性的特点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的“男人岛和女人岛”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该记载提到每年三、四、五三个月,男人岛的诸男子会前往女人岛,“在此三月中与诸女欢处”。这与印度传统文化相关,也与印度传统的沙特恩节习俗相关。印度教认为是自然的、神圣的,甚至平凡男女认为可以让人变成神,所以,在印度,人们推崇,崇拜生殖;“沙特恩节”本身是古罗马在每年冬至农事结束后,为了纪念沙特恩神而举行的群众性盛宴和狂欢,节日里盛行性关系的绝对自由,这个习俗在印度的很多部落里盛行,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不拒绝性的特点了。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属于感生妊娠,根据感生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感水而孕型、感风而孕型、窥井而孕型三类。
感水而孕的女儿国神话传说记载颇多,仅举两例:《梁书・东夷传》:“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壬(妊),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郭璞做注解释女子国中有黄池,妇人入浴,出来后就怀孕了,如果生了男孩,三岁就死掉。
感风而孕的记载有:宋代赵汝适《诸蕃志》:“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即生女也。”日本女儿国神话传说中也盛传感风而孕的故事,传说在东京泫南方海上的八丈岛有个女儿国,每年南风吹来时,女子便在阳光下站立,迎风受孕。另外,日本虾夷族的女儿国神话中相传岛上的女人因东风吹打身体而受孕。
窥井而孕的传说有:《后汉书・东夷列传》:“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即生子”;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今属福建)陈元靓撰《事林广记》记女人国:“女人国居东北海角与奚部小如者部抵界。其国无男,每视井即生也。”
(二)女性形象特点
亚马孙传说中的女儿国成员被称为女战士,自称是战神阿瑞斯(Ares)的后代,英勇能战是她们的标签。亚马孙(Amazon)一词在希腊语中有“缺少”的意思,“a”是“缺少”的意思“mazo”是“”的意思,据说,她们为了射箭而把右乳烧掉,亚马孙女战士骁勇善战、对来自于男性的威胁常采取对面迎击的办法,她们用武力对抗男性,但不拒绝男性,她们为了生育后代,主动去俘虏男性、抢劫男性,用金币来买“男性的种子”,她们象男性选美一样,挑选那些身体健壮、长相英俊的男子去匹配,困此,亚马孙的女子们个个都美丽而健康,她们的一生都在与男性作斗争,她们让男性既爱又恨,相传阿喀硫斯在杀死女王彭忒西勒亚后,竟然抑制不住自己的爱慕之心,与彭忒西勒亚的尸体发生了关系。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柔美温顺的,她们对来自男性的威胁采取妥协退缩的方式,“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她们拒绝男性,居于某处海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她们的生活里没有征战。传说中的她们“容貌端正,色甚洁白,”给人以圣洁之感,产子后用项后之毛沁乳以乳子,哺乳孩子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性。她们拒绝男性,以感水、感风、窥井等感生方式孕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东方女儿国的海上女公民天生具有一种幽闺心理,这种幽闺心理恰恰反映了女性在退出历史舞台、跌落为第二性后,东方女性对男性威胁的退缩妥协,这种“缺席与缄默”与西方女性的反映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印度女儿国的传说在女性形象上颇为复杂,她们兼具混血或人妖混血,她们具有美貌的外形、诱人的媚态,却有一颗吃人的心,她们十分好性,追求,罗刹女国的女子虽然以人肉血为食物,但她们首先呈现出的特点是性,中文《大藏经》中对罗刹女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虽有是色,然是鬼,非是真人,惟人肉血以为饮食”,⑥她们在印度的宗教文化里只是检验佛教徒修行程度的工具而已,这显然是印度传统中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
亚马孙女儿国重女轻男,她们仇视男性,如果生下男孩,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抛弃、送还父亲、弄残后变成奴隶。这是对男性的一种极端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亚马孙的女子以与男性斗争为终生目的。亚马孙女子对男婴的处理方式是血腥的,非人道的。
东方女儿国的传说中男婴当然也不能生存于女儿国国度时在,但对男婴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一种柔性,男婴因一种无法解释的原因,无法生存下去,三岁就死掉了,“若生男子,三年而死”的自然法则使得东方女儿国在处理男婴的问题上避免了血腥色彩,丝毫未损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个性。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如何对待男婴的问题,西大女国的故事中,只提到女子与鬼神育有群女,罗刹女国的故事虽然提到了每个罗刹女各生下一个儿子,但并未指出如何处理这些男婴。对男婴不置可否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这说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并不在于女儿国本身,而在于女儿国对于男性、对于宗教、对于教徒是一种考验,正如《出曜经》卷二十一《如来品》之二中的“罗刹鬼”的故事里,将女儿国比喻为人生苦海。
总之,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带有人文色彩,东方女儿国神话较多神秘色彩,印度女儿国神话带有宗教色彩,它们可能是同源的,也可能不是,但它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想象的产物。
二、彝族女儿国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我国少数民族有关女儿国的神话传说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目前最完整的也是独立成篇的是彝族的《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⑦其主要内容是搓日阿补立志改变“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的规矩,为此他爬山涉水,来到女儿国,在猎神的帮助下最终征服了女儿国。这则女儿国神话兼具了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的特点,这与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
(一)繁殖方式:东方女儿国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这则神话的受孕方式是感风而孕。
搓日阿补的母亲是在高山上迎风受孕而生下搓日阿补的,起初女儿国的女子们也都是在山头上迎风站立便能怀孕,这是典型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的无性生殖方式。这则神话里的无性生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女儿国的女子迎风受孕的功能失灵以后,国王对搓日阿补说:“如果你能生下个孩子来我就认输”,于是,搓日阿补从肋下取出一只被打死的猴子。这其实是中国古老的无性生殖的另一个侧面,即男子国的无性生殖。中国神话传说中不仅有女儿国的无性生殖,也有男子国的无性生殖,《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郭璞做注解释丈夫国的由来,说殷帝太戊让一个叫王孟的人去采药,王孟从西王母处到此,由于没有粮食,不能再往前走,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但却生了二子,此二子是从王孟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冒出,⑧生子后王孟即死。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从亚当的肋间所出,但所出者并非其后代,而是妻子,而且,男子国中的男性肋间生子是侧重解释其后代由何而来,显然要与女儿国的后代繁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所以,“男子国”的男子无性生殖是隶属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性生殖体系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搓日阿补从肋间拿出一只猴子,应当属于这一体系的。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神话中也存在有性而孕的生殖方式,认为:“除女子迎风受孕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⑨同房不假,但并未提到育有子女,与其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理解为一种生殖方式,不如将其理解为女儿国的女子好性更为妥当。
“感风而孕”在斯蒂・汤普森的母题索引524里提到中国汉族、日本、美洲印第安人、Celebes岛、芬兰神话、叙事诗和故事等都有感风受孕的情节。感风而孕在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中更是一种独特的受孕方式,东方女儿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独特的生育想象,首先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即原始人类共有的一种交感巫术思维,学者们对这方面的论述颇多,本文不再重复。其次,感风而孕与东方古代“农业种植”相关,“是古代人在农业上因东风而产生的‘生殖思想”,⑩这是东方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北半球的农作物,“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东方人习惯以时令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殖现象,风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经・邶风》中有“凯风自南”,凯风就是南风,又有“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南风长养,万物喜乐”之说,可见,南风是助长养之风。风在我国古代本身也与生殖直接相关,《说文解字》有“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与生殖的种种关系在原始“物我同一”思维下,自然就会被联想到生殖上去,风既然可以助农业作物长养,自然也会助人长养,既然可以生虫,自然也可以生人,于是感风而孕的生育想象就产生了。
风与气相关,气在东方的传统思维里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气被认为是万物之根源,这不仅是道家的自然观,在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观念里也有相同的认识,彝族史诗《查姆》:“雾露飘渺太空间,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雾露里变气育万物,万物生长天地间。”气有各种形态,有风、雾、露、云、霞、烟等,气可以化育万物,气动则风生,风可化成生命,感风而孕也就可以理解了。
《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所流传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属于农耕经济文化,他们在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彝族的女儿国神话的感生情节是在农耕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生成的,有着明显的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受孕特点。
(二)女性形象:兼具西方女儿国和印度女儿国形象特点
首先,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个个年轻漂亮,身体健壮、身材高大、凶猛异常,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像,她们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她们对男性都十分仇视,她们到处抓男人,同房后便将他们杀死,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也有掳掠邻近部落男子合媾后将其杀掉的习俗。
其次,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形象相类似,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也是好性的,对待男子是凶残的,他们到处抓男子与她们同房,同样的,罗刹女在对旧的男伴失去兴趣后就把他们关起来留着慢慢食用。她们好性的一面在神话中更为明显的表现之处是女儿国国王安排姑娘们轮流与他同房,这让人不由地想到杂剧《西游记》中师徒来到女国,女子们见到他们,流露出强烈的望,诸女捉番孙、猪、沙,最终还让猪八戒、沙僧破了戒。
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形象一反传统东方女性温柔顺从的形象特点,她们高大健壮、战斗力极强,极力地与男性做斗争,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似,她们都具有英雄的气质。这种气质何以在彝族女儿国神话和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出现,这要考虑两者产生的共同的时代背景,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一个英雄时代,英雄时代会产生英雄史诗和神话,荷马史诗中塑造了诸多英雄,也包括英勇的亚马孙女战士,无独有偶,彝族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英雄时代,出现了诸如《阿鲁举热》、《黑七腊白》、《铜鼓王》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里的女性大多以刚强、坚韧的性格示人,所以彝族女儿国里的女人带有了与生俱来的刚强气质。但是,她们的这种刚强气质与亚马孙女战士的英雄气质并不相同,亚马孙女战士是战斗英雄气质,而彝族女儿国的女人们更多的是野性的刚强气质,这大概是因为亚马孙女战士经历的英雄时代漫长而又艰苦有关。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原因,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形象强壮高大也是古代西南地区女子们的一个真实写照,西南地区的农业种植,女性承担的劳动有时比男性还要多,她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付出多于男性,女儿国神话的现实基础是母系制社会,西南地区存在过母系制社会早已被人类学所证实,直到现在都存在摩梭母系社会,母系制社会里的女性掌握着经济和生活的主导权,所以,她们的高大强健形象特性逐渐突显出来。
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到处去抓男子同房,这与神话里塑造女儿国女子的强大形象相吻合,在男性女性的对抗斗争中,对人身的占有和侵害是最能显示自身强大的一个方面,该神话的主题就是作为男性的搓日阿补征服女性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男女两性的争斗十分的惨烈和漫长,女性沦为第二性之前的挣扎也是十分用力的,所以,这则神话里的女性以追求性,侵占男性身体显示自身的强大也体现出了古老的彝族母系制社会的最后挣扎。另外,彝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婚恋观念上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少数民族的婚恋观念相对开放,彝族少女在举行了成人礼后就可以自由地社交、交朋友、找情人。所以,彝族女儿国神话中对女子追求性的一面毫不讳言。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类而不同于西方女儿国体系――残暴的人为灭绝
彝族女儿国的女子生下后代,只留女孩,男婴则被煮着吃掉。这种处理男婴的方式,是一种人为的残暴的方式,与亚马孙女国对待男婴的方式相类,但亚马逊女国处理男婴的方式虽然也是人为抛弃,但并没有“煮食”。“食人”是这则神话在一开始就交待的时人存在的一种风俗,搓日阿补长大后,古搓日就让儿子“把妈妈吃掉”后“再去嫁人”,可见,“食人风”不只针对男婴,还包括老人。
彝族女儿国里煮食男婴,是“食人风”的一个体现,世界民族志的资料显示,食人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曾普遍存在过,在亚、非、欧等地区广泛存在过,是一种远古的劣俗,被食者常常是老人和婴幼儿,这在这则神话里分别都有体现,这大概是因为在女儿国神话产生的时代,当地食物匮乏,部落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吃掉老人和小孩的一种反映。至于煮食男婴而不煮食女婴恰恰又回到了男女两性在人类历史上的争斗这一点上来,母系制下男婴的地位远不如女婴,这在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里也有体现。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则彝族的女儿国神话兼具西方、印度、东方女儿国体系的特点,既体现了其东方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该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推及而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女儿国神话都有自己产生的文化渊源,它们有的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会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或浸染本民族文化。
注 释:
①[日]斋藤森宏.女儿国“亚马孙”[J]文化译丛,1984,(2):42.
②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227-230.
③④原文参见《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僧伽罗国”条,玄奘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89,593.
⑤[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商务印书馆,2002. 28-29.
⑥《大藏经》,第53册,第1015页.
⑦《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现收录于李子贤主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⑧[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M].中华书局,2002.269.按:这是中野美代子对郭璞注“从形中出”所做出的解释。另:也有曰“从背间出”,版本不同所致。
⑨李子贤.东西方女儿国神话之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6,(6).
文章说伯乐在集市上发现了一匹千里马,便买回家训练它,可是无论他怎么训,这匹马都不能日行千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们训练时遇到一头狮子,这匹马便没命地跑起来,速度极快!
伯乐兴奋之余,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对这匹马说:“今后你上路后,就假想有一头狮子在你身后追着你。”
千里马答应了,它后来果然成了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读了这个小故事感触很深。这匹马之所以能够成为千里马,是因为压力——狮子追赶的压力,不快跑则难以活命。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各自不同的压力,什么压力像狮子一样在我们整个一生中都穷追不舍呢?那就是时间!
孔子把时间比做河水:“逝者如斯夫!”时间应该是催人熟,催人老,并且是最终把人拖进坟墓的狮子。它总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我们年龄的脚步,每天都蹭过来咬一口,直到吞掉整个生命。
这么说来,时间就显得太可怕了。其实时间是忠诚的,它成全了人的雄心、意志。种种宏图伟业,无一不是在时间的参与下建立起来的。种种是非功过,无一不是在时间的检验下明了起来的。
但是,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无论你怎样糟蹋它,时间都不会吭声,不会生气;无论你怎样珍重它,时间都不会喜形于色。而时间最后揭示的人生境遇会有所不同!
遗憾的是我们并未把时间当回事。有人算过一笔帐,一个活72岁的人,他的一生可能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工作14年,吃饭6年,生病3年,读书3年,娱乐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是个平均数。看!我们工作的时间只占总数的19%,读书时间只占总数的4%!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它就在我们身后追赶着,撕咬着,我们每一步的犹豫,都可能葬送经营半生的业绩,一世的英明!
不如假想时间就是一头狮子吧!它就在我们身后咆哮着、催促着,我们每一次的松懈,都令它暴跳如雷,痛悔不已! (河北 乔建军摘自《教育导报》)
赏析:有关惜时的文章很多,但本文却技高一筹,写出了新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