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纺织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工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工业论文

第1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1.1工艺流程

染色水洗皂煮水洗烘干。

1.2工艺处方

分散艳蓝E-4R2%(owf),弱酸性艳蓝RAW2%(owf),阿白格B10~60g/L,载体0.2%~1.0%(owf),匀染剂10g/L,冰醋酸调节pH值5.5~6.0,温度60~100℃,保温时间30~80min,浴比1∶50。

1.3染色K/S值测试

将毛/涤织物平整放置好,在保证不透光的情况下,使用7000A型电脑测色仪进行测定。可以将布样折叠,以防透光,在织物的表面取3个点,读取3个值,记录波长最大时的K/S值。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载体用量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载体用量分别为0.2%、0.3%、0.4%、0.5%、0.8%、1.0%(owf),其他染色工艺条件相同,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阿白格B20g/L.由表1可知,K/S值随着载体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载体用量达0.5%(owf)后,K/S值反而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载体在染色初期主要起促染作用,使混纺织物中涤纶纤维分子结构松弛,纤维空隙增大,分子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由于载体本身对纤维及染料分子有直接性,不但能帮助染料溶解,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浓度,而且能减少纤维的表面张力,使染料分子迅速进入纤维空隙区域,提高了染料分子的扩散率,促使染料与纤维结合。而在染色后期,载体的这种作用同样可以加快纤维中染料的解吸。所以合适的载体用量为0.5%(owf)。

2.2阿白格B质量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g/L,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6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染色温度100℃,载体用量0.5%(owf).随着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K/S值先增加后降低,当阿白格B质量浓度增加到20g/L以后,K/S值反而下降。阿白格B在染色中,主要是对毛/涤混纺织物中毛纤维起到匀染作用,增加得色量。所以选择阿白格B的质量浓度为20g/L。

2.3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温度分别为60、70、80、90、100℃,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浴比1∶50,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用量0.5%(owf),阿白格B质量浓度20g/L.随着染色温度的提高、染色K/S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当温度达到90℃以后,K/S值急剧上升,这可能是因为羊毛结构中含有鳞片层结构,温度升高以后,鳞片层软化,羊毛纤维发生溶胀,同时涤纶纤维分子内链段运动逐渐增强,自由体积增大,利于染料上染,考虑到温度太高对羊毛损伤越大,选择染色温度为100℃。

2.4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浴比分别为1∶10、1∶20、1∶30、1∶40、1∶50、1∶60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5.5~6.0,保温时间50min,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对K/S值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染色过程中,浴比过小时,易使染液温度分布不均,被染纤维浸渍不充分,而且使被染物局部暴露在空气中,致使被染物吸染料不匀不透,造成染色匀染性差,导致染色不匀。同时过小的浴比会增加设备对纤维的磨损,影响染物的外观及手感,加工疵病增多;浴比过大,降低了染料在染液中的浓度,影响染料的上染百分率,致使染料的利用率下降,导致纤维上染料少,K/S值不理想。所以选定最佳浴比为1∶20。

2.5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改变染色时间分别为30、40、50、60、70、80min时进行染色,其他工艺条件不变,即2g毛/涤织物5份,冰醋酸调节pH值为5.5~6.0,载体0.5%(owf),阿白格B20g/L,染色温度100℃,浴比为1∶2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K/S值逐渐增大,当超过70min以后,再继续延长保温时间,K/S值反而降低。染色保温时间过短,羊毛鳞片层的软化需要一定时间,染料不能充分的进入纤维内部并固着在纤维上,K/S值小;保温时间过长,高温情况下会使羊毛纤维受到一定的损伤,K/S值增加不明显甚至降低,且手感较差。所以选定最佳保温时间为70min。

3结论

第2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去年召开的“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纺织行业的一次产业发展与学术力量系统对接的直会,推出了1名学术大奖、8名学术带头人、15篇优秀论文,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继往开来,本届大会组委会仍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纺织专家和学者,跨行业,跨领域的科学家,深谙资本运作与电子商务的成功人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知名企业、贸易团体、商会的管理人士等共聚一堂,实现跨界思维共赢,合作集成创新的目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孙瑞哲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分别担任大会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

大会将围绕新型纤维材料、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及技术纺织品等热点,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额发学术大奖和学术带头人奖,为国内外高层次的纺织理论研究者、纺织科技工作者、纺织生产管理者和纺织技术产业化实施者的零距离接触提供互动空间。现诚挚地邀请您就相关内容投稿并参加此次会议。

一、论文征集范围

(1)纺织基础理论研究;(2)高仿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3)天然纤维的改性研究;(4)聚合物结构与分析;(5)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纺织工业的应用;(6)生物质纤维及其关联技术;(7)纤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8)新型纺纱方法及设备;(9)高性能、智能化的新型机织、针织。编织技术;(10)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11)节能节水型染色,印花技术;(12)纺织品的复合功能后整理;(13)纺织用酶的研发及应用;(14)化学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15)各类高功能技术纺织品(含军用);(16)技术纺织品非织遣、机织、针织和编制成型工艺;(17)技术纺织品复合加工技术;(18)技术纺织品长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复合整理;(19)环保低碳纺织专用机械与器材。

二、论文提交细则

(1)会议只接受原创首发稿,文贵自负。

(2)论文可选用中文或英文书写,但参加“2012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的交流论文只能用英文书写。论文的具体格式参见大会官方网站“会议征文”栏目。

(3)作者须在大会官方网站(.cn)在线注册后提交Word格式的论文,会议秘书处会在收到论文后的3个工作日内用电子邮件回复。如在1周内没有收到回复,请重新提交论文或与秘书处联系。

(4)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

第3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本次年会是在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下召开的。与会演讲者围绕年会主题,对“加快数字时代的品牌构建”、“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从产业的视角看待工业和零售”等多领域发表了真知灼见的演讲,与会代表积极互动讨论,为各国纺织业克服当前的困难和推动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路。

孙瑞哲在以“中国纺织工业――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中,阐述了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国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产业配套、节能减排和产业转移等角度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不断增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为中国服装、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升级等带来了巨大的内销市场潜力,中国正由“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市场”,从而为中国纺织业和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孙瑞哲强调,未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趋势是从关注“产品”到关注纺织产业的“社会价值”这一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呼吁全球纺织业积极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共同责任和使命。

会议期间,孙瑞哲与国际纺联董事会成员举行了会谈,并正式邀请各国纺织业代表于2014年相约北京,参加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2014年会。会后,中国纺织代表团参观考察了奥地利兰精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德国道尼尔公司、瑞士立达集团和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并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宗边)

全国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班开课

9月13~14日,2013年全国纺织行业“润源杯”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班在江苏常州举行,来自全国的49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班。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孙晓音向学员讲授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的课程。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简要介绍了《经编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经编工操作规程。

最后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了考评员的考试。2013年全国纺织行业“润源杯”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将从获得考评员证书的学员中选拔产生。(李英)

14项纺织技术列入《发展指南》

近日,工信部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与生产业等8大领域,共261项技术。其中涉及纺织技术14项。

纺织关键共性技术包括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高新技术纤维技术,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印染在线检测控制技术,高效超微细过滤纳米纤维膜的批量化制造关键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关键技术,海洋生物基化学纤维关键技术,新型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生化原料关键技术,循环再生材料制备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加工技术,纺织印染节水、节能、减污新技术等共14项。(郝杰)

2013年全国色织布行业年会即将召开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棉行协色织布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3年全国色织布行业年会定于10月18~20日在南通市海安县召开。

本届年会将以“色彩经纬,创意时尚”为主题,重点研讨色织布产品的流行趋势,生产、后整理的新工艺、新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以及色织生产的清洁化等内容。

主要专题报告有:《色织产品设计与流行趋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超低浴比纱线染色机如何应对色织布行业成本效益需要》(立信染整)等。

另外,本届年会将对参加2013年全国色织布新产品评比活动的获奖单位进行颁奖,对评选的优秀论文进行表彰。(韩大伟)

第三批淘汰落后产能名单涉及14家纺企

第4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第5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 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 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 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 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苏州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过程中,陈雁参与和主持了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组建工作;在基础教学文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先后申报成功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和博士点,参与了纺织与服装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纺织工程江苏省创新实验基地等的建设,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此外,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陈雁先后主编和参编了8本教材。在所出版的教材中,其中有1套丛书和1本教材获部委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由于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中的突出贡献,陈雁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雁长期从事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还是苏州大学的骨干研究生导师。自1999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以来,已经为行业输送了3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3名学生因成绩突出,还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奖学金赴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有1人学成回国。

长期以来,陈雁在科研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先后主持了各级科技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并与江苏红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吴中集团服装有限公司、张家港东渡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陈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科研活动,与国外高校合作申请的欧盟的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已获批准,大大提升了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一位在一线教师岗位上工作24年的“老教师”,吴晓兵承担了大量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染织、服装的基础教学工作,并自2003年开始承担设计艺术学及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导师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成果丰硕,受到学生、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吴晓兵坚持结合教学实践,以丰富的教改实验成果为基础,先后编著、主编、出版教材13部。其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装饰图案基础》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图形创意基础》获“十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发的部委级优秀教材奖和“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为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吴晓兵对设计基础教学在目标、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其中为学院的特色课程――基础图案课程的保留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将《图形创意》课程和传统的图案课程进行互补,形成了“大图案”教学的格局。

吴晓兵重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已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论西方设计理论对装饰的批评》、《图像符号中形式要素的语意探讨》、《传统图案中涡线形的符号意义》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吴晓兵还是全国多家出版社卡通杂志的专栏作者,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卡通》、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故事》、河南海燕出版社的《太空娃娃》、广东法制报社等。其中,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插图读物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由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联合策划、编排,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卡通系列丛书《河马牛辛心历险记》,成为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连续展播的重点节目,并获湖南省省级图书二等奖;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九天揽月》(一套4本)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国家重点图书。

付出才有回报。大学期间的洪岩成绩优异,曾获得苏州大学人民综合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精神文明专项奖学金,社会工作专项奖学金等。组织协调能力超强的他还曾担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科协理事长,并在此期间帮助该协会获得苏州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苏州大学“瑞基杯”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组织奖等称号。

作为一名勇于挑战的优秀学生,洪岩特别热衷学术科研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曾担任2011年度江苏省创新性试验计划《LCD在功能服装领域的应用》项目主持人,主持了苏州大学第十三批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蕾丝花边艺术设计及其应用研究》;以第一责任人申请了国家专利1项――《人体生理指标与服装微气候监测智能服装系统》;获得苏州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苏州大学“瑞基杯”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二等奖;参与“汉麻良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获得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同时参加了教育部创新训练项目,担任技术部分主要成员。

作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代表,洪岩兴趣广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获得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苏州大学桥模设计大赛一等奖、苏州大学第五届“德瑞姆”杯校园心理剧大赛三等奖等奖项。而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洪岩曾参与苏州博爱学校进行残疾人智障儿童慰问活动;担任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志愿者;与全国少工委合作,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实验竞技大赛志愿者总负责人。

大学期间,赵楚楚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社团活动,曾担任班级团支书、学生会生活部部长、英语俱乐部外联部部长、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团校负责人等。组织的活动广受好评,曾获得苏州大学主题团日活动优秀组织奖、苏州大学团校时政评论征文、漫画大赛优秀组织奖等。

第7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鹤上镇;羽绒;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1

1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的概况

1.1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发展现状

羽绒业是长乐市的支柱产业,现在已发展成以棉纺、化纤和经编产业为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纺织业发展的重点区域。2005年长乐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2006年金峰镇被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称号,松下镇被授予“中国花编名镇”的称号,2006年福建省政府将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定位为福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目前,长乐化纤年产能力约108万吨,其中涤纶长丝40万吨多、涤纶短纤和切片2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5%;涤纶民用丝40万吨,产能占全国涤纶丝产能比重达29.2%,占全球产能的11.4%;纺纱规模550万锭,纱线年产能力105万吨,其中纯涤纱约占全国产能的70%;针织经编面料、花边产品25万吨,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

长乐是国内纺织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0年,长乐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5.3亿,比增26.9%其中棉纺业完成214.4亿,化纤业完成181.8亿,染整业完成78.0亿,服装、羽绒业完成8.8亿。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在全国21个纺织业基地中排名第10位。

1.2 长乐市以及鹤山镇羽绒业发展优势

长乐市在原有的金峰经编、松下花边、江田棉纺等分散产业板块和经编花边园区的基础上,按照“三城三群”规划理念,形成了“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滨海工业区”和“闽江口工业区”三大纺织工业集中区。长乐羽绒业规模优势明显,在涤纶纱、民用涤纶丝、经编花边等等细分市场占据定价优势。据统计,长乐羽绒纺织业通过集中采购、协商定价、原料本地消化等措施,集群内的企业生产成本要比集群外企业降低5%-10%。

1.3 发展前景

近年来,长乐羽绒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在2016年前, 纺织工业年总产值将突破1300亿。2010年结转和2011年新上棉纺项目有30个,总投资129亿元,预计在“十二五”契机,棉纺纱锭达到800-1000万绽,形成3-5家百万绽棉纺企业;2010结转和2011年新上涤纶项目有5个,总投资59.1亿元,达产后的总能年产值增加185亿元;2010年结转和2011年新上涤纶项目9个,氨纶项目2个,总投资140.1亿元,“十二五”期间,长乐将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绵纶民用长丝生产基地之一,形成2-3百家亿元以上企业。

2 长乐羽绒业主要企业调查

3 长乐羽绒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乐羽绒业是靠乡镇起步的,内部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规模较小,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企业虽有扩大,但从整体上看整体规模还是偏低。因此,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上依然面临着巨大压力。另外,长乐的羽绒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设备还是要依赖进口。

3.2 专业人才缺乏

长乐羽绒产品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企业内部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而且在羽绒制品上班的人员文化素质也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营销人才。

3.3 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很多羽绒产品已经达到了充分竞争,利润率降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羽绒国际市场日益扩大,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变为羽绒制品的进口国,为中国羽绒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机制在不断形成,在市场竞争“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少。

3.4 鹤上镇羽绒市场未搞活

鹤上镇是长乐羽绒企业聚集的地方,知名度在市场上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入住的商家和品牌较少,使得镇上与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市场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3.5 企业融资较难

虽然明文规定对企业融资要一视同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中还是受到很多限制和压力,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

4 羽绒业的国际贸易途径与方式

(1)展览会。

它是我们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展会上买卖双方可以面对面的沟通,是真实性的交易场所。

(2)电子商务。

首先,电子商务它有它一定的优势,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沟通的虚拟平台。最终成与否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在国际上羽绒业的电商都是这样发展的。

(3)针对欧美市场,羽绒业的途径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打入。对新贸易壁垒要深入认识,因为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颇多,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到国外建厂发展我国的纺织品业,但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深入认识新贸易壁垒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市场多元化,为我们的羽绒产品扩大出口途径。

5 长乐市羽绒贸易与产业升级化的对策

5.1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强化生产制度的运行

众所皆知,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一个产业要想在社会上取得长远发展,人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长乐羽绒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长乐市政府可以多多组织羽绒产业知识讲座,对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养。

5.2 加大创新力度,调整行业结构

积极引导羽绒从资源型向制品型的转变,将羽绒、羽毛原料加工为主调整为羽绒制品生产为主,积极研发高附加值产品。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努力摆脱受制于人的场面。挑战产业结构就是要立足创新,告别羽绒服厚重的代称,以轻薄、张扬、个性引领新一代潮流。但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能为了追求时尚而时尚,还应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同时考虑自身的品牌地位、销售渠道、行销方式等等。时尚化只是羽绒服装产业创新的一个模式,如果抛开羽绒服有别于其他服装的特点,那么这样的时尚化就是一个空谈。

5.3 改变发展思路

对于长乐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设备落后、人才稀缺的企业,关键是要找好市场定位,加快与优势企业的整合,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市场自由竞争,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第8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印染废水;生物技术;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工业第一大国,印染纺织工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印染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其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印染纺织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每加工100平方米的纺织物,就会同时产生3.5~5.5吨的污水。据不完全统计,工业废水中约有40%为印染纺织废水,每天排放量达到3.0×106~4.0×106m3[1]。印染废水具有分布面广、水量大、色度高、组成成分复杂、水质波动较大等特点,同时废水中含有多种难降解有毒有机物质,如芳香族卤素化合物、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联苯等[2] 。如果印染废水中的大量有机物不经处理而进入自然水体就会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3-6]。对印染废水进行切实有效的综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

1.印染废水的组成及特点

印染工业是对纺织物原料进行物理或者化学作用使纺织品具有一定颜色的过程,印染废水来源于整个印染工艺流程中。印染工艺可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预处理阶段、染色、印花和整理。在四个阶段均有废水排放,预处理阶段排放的废水主要有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和丝光废水,染色阶段排放染色废水,印花阶段排放印花废水和皂液废水,整理工序则排放整理废水[7-10]。

印染废水中主要浆料、助剂、媒染剂、固体剂及树脂等药剂[11]。其中浆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醇(PVA)及淀粉等易降解物质,而助剂、媒染剂、固体剂及树脂等主要为苯类、苯胺类、硝基苯类等难降解物质。

印染废水pH值一般为6~12,色度是100~400度,SS为100~200mg/L,CODCr为300~1000 mg/L,BOD5为100~400 mg/L。印染废水具有以下特点:

(1)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但BOD5/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差。由于染色过程中有部分染料未被纺织物吸收而进入废水中,从而使废水色度较高且常常随产品不同而变化。

(2)废水产生量大,水质多变化。据统计在1999年,全国较大型纺织企业取水量达到1.8×109m³。由于印染工艺及产品种类的差异,导致印染废水水质波动较大[12]。

(3)pH值波动大。对于不同的纺织物,需要不同的染料,各种染料需要的酸碱环境不同,导致废水中pH值波动大。

(4)印染废水具有毒性且危害性大。印染废水中含有铬、铅、汞等重金属,并含有一些易产生甲醛的树脂整理剂、有机阻燃剂、阳离子柔软剂等,此类物质均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危害[13]。

2.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目前,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及物化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设备占地小等优点,但具有产生有毒副产物、运行成本高、产生大量难处理污泥等缺点。而生物法则以其工艺稳定,处理费用低,对有机物处理效率高,二次污染排放少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14]。国内外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等。

2.1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好氧菌通过其自身的代谢和增殖来去除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过程。常用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有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及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大多采用是完全混合式。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可以使生化池内各处F/M值均衡,使得该工艺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从而可适应印染废水浓度变化幅度大的特点。其缺点在于,虽然可对易降解有机物进行有效去除,但对色度却难以解决。目前多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与其他方法联用的方法对PVA(聚乙烯醇)等难降解污染物进行处理。

Kim等[15]在活性污泥处理前使用电子束辐射技术对印染纺织废水进行了前处理,将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将BOD5/COD 提高到了0.40,有利于后续好氧生物处理,控制生化池水力停留时间18-48小时,COD去除率保持在70%左右。Erkan等[16]采用活性污泥法-纳滤法处理印染纺织废水,在进水COD为2300mg/L、色度为2347度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均达到80%以上,出水能够满足回用要求。

俞宁等[17]采用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完全混合污泥法对某年产各类织物3×107m2,废水排放量1800t/d的印染厂废水进行处理。采用的工艺为水解酸化-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混凝气浮。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出水水质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1992)二级标准的要求。该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对COD、BOD5、SS、NH3-N、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6%、93.9%、90.4%、68.0%、87.5%。

黎京士等[18]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经研究发现曝气生物滤池对印染废水有一定去除效率。COD去除率达到63.1%,对氨氮的总体去除率达到85.09%,对浊度的去除率达到61.9%。废水pH在自养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下,从10降至7.8,由pH的变化趋势可知,在硝化反应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反硝化过程。

戴兴国等[19]研究发现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提高某些专性脱色细菌的浓度和活性,同时截留大分子难降解物质使其停留时间延长,最终提高分解效率的效果。膜组件还可以分离印染废水中的聚乙烯醇、染料、油脂等,在降低COD的同时可以对部分有机物进行回收利用。

张雷[20]采用好氧生化法对某印染厂废水进行实际处理。进水水质:COD为400~1000mg/L,色度为400倍。经过处理后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90%,处理效果良好,达标排放。

2.2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兼性和专性厌氧菌在缺少分子氧的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优点是能耗较低、有机负荷高、运行费用低、剩余污泥少、可以回收沼气做能源等。对于生化性较差的印染废水,采用厌氧处理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

厌氧生物处理包括水解、酸化和产气三个阶段。水解和酸化阶段可以快速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同时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可降解有机物。具有代表性的厌氧工艺包括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分段厌氧消化法和厌氧流化床等[21]。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内填充着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载体,厌氧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膜在载体表面生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具有良好的传质条件,微生物可以与废水充分接触,细菌具有很高的活性,设备处理效率高。Kim等[22]、Sen等[23]应用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印染纺织废水,取得良好效果。

C.Park等[24]研究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在序批式及连续流方式下对偶氮染料酸性橙(AO7)的降解效率。在添加碳源葡萄糖后,序批式方式对染料的降解效率有所提高。在连续流模式下发现染料的去除效率与外加碳源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可以有效的去除偶氮染料酸性橙(AO7),并且在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可以提高降解效率。

沈东升等[25]采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某真丝印染厂废水,在进水COD和色度分别为300mg/L和400度,有机负荷分别小于1.0kgCOD/(m3·d)和1.5 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0.8小时和5.5小时条件下,出水COD分别小于100mg/L及150mg/L,出水色度分别小于50及80,达到了国家一级和二级排放标准。结果表明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是可行的。

付致敏等[26]采用厌氧滤池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厌氧滤池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在8.1~14.6小时,且进水COD波动较大(500~1000mg/L)时,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20%,同时对印染废水中的硫酸盐有一定去除效果。经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废水中的染料显色基团偶氮键断裂,生成了新的化合物。

2.3 厌氧-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好氧处理技术将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进行优势结合,从而使得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更加高效。该组合工艺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在厌氧阶段,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如PVA等在脱色菌的作用下,经过水解酸化,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在降低印染废水COD的同时也提高了B/C,有利于好氧阶段反应的继续进行和COD去除效率的提高。经过厌氧作用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分解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在好氧反应阶段被好氧菌利用,分解成为无机小分子物质,最终实现了对印染废水的综合处理。

Kapdan等[27]研究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滤池和活性污泥组合系统处理印染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48小时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达到90%,对色度的去除率达到85%。

An[28]等使用UASB反应器组合好氧活性污泥法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在UASB反应阶段三种目标染料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8%。系统整体处理印染废水COD去除率超过83%,脱色率超过90%。表明UASB反应器组合好氧活性污泥法可以有效的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

同帜等[29]采用水解酸化池与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某印染厂废水。在水解酸化阶段,池中COD去除率可以达到50%~70%,同时pH由11~13下降到7-8,色度去除率在50%~60%之间。而系统工体整体的COD去除率更是达到了87.5%~98%,SS去除率在98%~99%。

N.Supaka等[30]采用厌氧-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经研究发现多种染料在厌氧段的去除率达到100%,但厌氧段对COD去除率较低,去除效率只有17.8%~24.5%。但是在好氧段,COD去除率达到了68.2%~74.1%。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段对色度去除效果明显,在好氧段COD去除效果较好。

白俊跃[31]等采用厌氧-好氧-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印染企业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厌氧-好氧为主体的生化处理工艺,脱色率达到97.8%。当进水水质COD为127mg/L,色度为532度时,经过整个系统的处理,出水COD降为51mg/L,色度为4度,符合水洗工艺用水要求,可以进行回用。

2.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指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获得高密度高活性细胞的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运行稳定、可纯化和保持高效菌种、反应器生物量大、污泥产量少及固液分离效果好等一系列优点[32]。这一新兴技术有望在近期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得到实践。

3. 结语

随着印染行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染料和助染等化工试剂被投入使用,另外随着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印染废水的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而通过国内外研究学者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中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工业生产的增长不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一条和谐发展,清洁生产的工业化道路正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得到不断实践,并将发挥出更大的环境经济作用。

参考文献

彭会清,许开.印染废水处理现状与进展[J]. 四川纺织科技, 2003;2:11-14.

Soon-An Ong, Eiichi Toorisaka, Makoto Hirata, Tadashi Hano. Treatment of methylene blue-containing wastewater using microorganisms supported on carbon under packed column operation[J].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2007 granular activated (5):95-99.

冯凯,邱木清. 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与进展[J].工业水处理, 2009 ,29(2):19-21.

李雅婕,王平. 生物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 2006, 26 (5):14-17.

戴日成,张统,郭茵等. 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综述[J].给水排水, 2000, 26(10):33-34.

何珍宝. 印染废水特点及处理技术[J].印染, 2007, 4(7):24-28.

李茵,奚旦立.兼氧-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03,16(2): 39-42.

邵云海,蒋克彬.水解与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1,17(8): 53-55.

孙根行,黄建成.一级强化混凝+缺氧水解酸化+生物膜+活性污泥共生系统处理印染废水[J].水处理技术, 2009,35(2): 65-71.

陈扬,同帜,程刚.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9, 13(2):201-207.

王世伟. 分阶段多级厌氧-交叉流好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2011.

杨书铭,黄长盾.纺织印染工业废水治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朱宏飞,李定龙,朱传为.印染废水的危害及源头治理举措[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32(11):89-92.

余燚,郑平,金仁村,唐崇俭,汪彩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进展[J]. 化工进展, 2008, 27(11):1724-1727.

Kim T Y, Lee J K, Lee M J. Biodegradability enhance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07, 67: 1037-1041.

Erkan S, Nigmet U, Ulku Y, et al. Biological treatment and nanofiltration of denim textile wastewater for reuse[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3(3): 1142-1148.

俞宁,李纯茂. 高效好氧生物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与实践[J].工业水处理, 2009,29(5): 87-89.

黎京士,汪晓军,韩纪军,钱宇章. 印染废水污染物在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沿程去除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4): 1167-1170.

戴兴国,吴礼光,张林,陈欢林,高从堦.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工艺条件的研究现状[J]. 水处理技术, 2009, 35(2):5-8.

张雷. 好氧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工程调试[J]. 水处理技术, 2009, 35(12):111-113.

冯凯,邱木清. 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与进展[J].工业水处理, 2009, 29(2): 19-21.

Kim T. H., Park C., Lee J. et al. Pilot scale 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 by combined process (fluidized biofilm process-chemical coagulation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J].Water Research , 2002, 36(16): 3979-3988.

Sen S., Demirer G.N.Anaerobic treatment of real textile wastewater with a fluidized bed reactor[J]. Water Research, 2003, 37(3): 1868-1878.

Park C, Lee B, Han E J. et al. Decolorization of acid black 52 by fungal immobilization [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6, 39(3):371-374.

沈东升,刘新文. 常温厌氧处理真丝印染废水的技术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31(6) : 750-754.

付志敏,张玉高,汪晓军. 厌氧滤池处理纺织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12, 6(2): 535-539.

Kapdan I K, Alprslan S. Application of anaerobic-aerobic sequential treatment system to real textile wastewater for color and COD removal[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5, 36: 273-279.

An H,Qian Y, Gu X, et al.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dye wastewater using ananaerobic-oxic system[J]. Chemosphere, 1996, 33(12):2533-2542.

同帜,李宇,李倩. 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探讨[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24(4): 444-447.

Supaka N, Juntonjin K, Damronglerd S, et al. Microbial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azo dyes in a sequential anaerobic-aerobic system[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99(2):169-176.

第9篇:纺织工业论文范文

古老与现代的传承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差不多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

进入工业化生产后,纺织技术日趋进步,工艺与品种也日趋复杂,导致纺织行业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纺织教育事业应运而生。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开始出现高等纺织教育,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首先办起纺织技术班,以后曼彻斯特机械学院转为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系。而在我国,出现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是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建于1897年,是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目前我国开设纺织工程的院校有四十多所,大致分为五个方向:

1.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该方向着重于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信息、管理科学的教学与实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纺纱技术、现代织造技术、纺织质量控制、新型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等。

2.纺织品设计与应用方向。该方向注重综合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纺织品创新设计和拓宽纺织品应用领域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服用纺织品设计、装饰用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织物色彩及应用等。

3.纺织与服装贸易方向。该方向侧重于管理、经济、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强化基础英语和经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与服装外贸、国际贸易与实务、纺织商品检验、外贸英语等。

4.纺织商品检验方向。该方向的重点在于纺织商品质量控制、标准化应用以及纺织相关检测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商品标准与检验、纺织仪器学、商品学、纺织现代测试技术、国际管理体系与认证等。

5.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针织服装设计基础、针织学、成型针织产品设计、针织服装生产工艺等。

除了这五大类之外,还有一个新兴方向:非织造方向。这个方向的核心是非织造材料,今后从事的是对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等。

由于方向众多,各校的特色和侧重各有不同,例如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是以纺织材料为主,浙江理工大学是以纺织品的开发设计和贸易为主,西安工程大学则是以纺织工艺为主,而业界“二老”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则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考生们报考前一定要对所报考的学校有所了解。

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纺织院校有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利兹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费城纺织综合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法国里昂高等纺织工业学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英、美和日本的纺织高等教育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美国的高等学校已带有普通教育性质,专业教育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或在进入工厂企业后进行。这种倾向也影响到日本等国,在法国和德国,高等教育都比较重视实践,强调工程技术教育。今后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同学有必要留意以上信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纺织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数量型经济,对纺织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纺织行业已由数量增长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则越来越高,并且不再局限于车间的操作,而是扩大到科研、贸易、信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如今的纺织工程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类学科。

由于纺织工程属于工科类,作为一名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掌握繁杂的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电工实习、计算机上机、生产实习、纺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大家在大学期间可不要忘记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记得大一时我们参加电工实习,做电焊、操控机床、打磨机械零件……那时我们认为那应该是机械专业该做的事情,不少同学还抱怨说:“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专业了”。到了大二,我们开始学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我们都要“插上一脚”,常常花费一周的时间画一张机械零部件的剖面图。我们顿时觉得自己进了“贼窝”,不知道学习这些和自己专业有啥关系,更对未来产生迷茫感。现在毕业了,我们才明白了,纺织工程不仅仅是针对纺织品,我们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企业管理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如我们冬天身上穿的保暖内衣就是这样一件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产品。爱美的女生们,都想在寒冷的冬季穿得既暖和又苗条,这时就需要纺织工程把红外线技术运用到织物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开发出了保暖效果比一般织物好许多且非常贴身的保暖内衣,让大家在冰天雪地里依然能够衣着轻盈,身形若飞。而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如航天飞船的降落伞、航天员的宇航服、非永久性建筑设施中使用纤维材料、汽车的安全气囊、医疗卫生的防护服口罩等都离不开纺织。因此身为纺织工程人的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这些学科庞大的理论知识,更要能驾驭这些工科学科,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业与深造的抉择

人总是要穿衣服的,衣服的布料就靠纺织。所以你永远不要担心没有用武之地。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检验、质量控制及性能检测等工作,也可以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外贸工作,还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当然还能报考如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之类的公务员单位从事轻工产品检验监管等工作。同时,随着产业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我有部分同学毕业后就在汽车、航空、医疗卫生等领域就业的。从就业率上来说,在2011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纺织工程专业以93.8%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排在主要专业的第十名,如果你又是重点大学如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的毕业生,那你的就业机会就更高了。不过纺织工程专业的最大弊端在于它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不高,且东南沿海地区与在西部内陆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如果选择的是进入与纺织工程相关的外贸行业或者高管技术层次那工资还是相当客观的。总的来说,就业还是得看你有没有“两把刷子”,毕竟纺织业的高薪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