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游戏;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如何把深奥、枯燥、不易懂的环保知识变得直观、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让幼儿易于接受,是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游戏中,让环境教育和“玩”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初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
一、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通过让幼儿扮演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培养其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良好品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尝试在表演游戏中向幼儿渗透环境教育。1.选择、创编适宜的表演题材故事、童话、诗歌、歌曲表演是表演游戏中最常见的内容,教师可将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内容编入其中,让幼儿在表演中真正了解环保的意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选择不同的题材。小班幼儿的年龄小,知识面窄,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常常将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对此,教师在小班阶段可选择正面内容作为表演的主要题材,如《大家爱清洁》《小猪变干净了》等。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再是那么简单,教师应选择是非混合的内容作为表演题材,如《清清池塘水》《窗外的垃圾》等。大班幼儿接触的东西丰富了,知识面也宽泛了,能独立地思考与判断是非。这时,教师可选择《地球妈妈哭了》《白鹭的家在哪》等具有谴责性的内容让幼儿表演。幼儿在理解故事、童话内容的基础上,多次扮演其中的角色后,知道了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2.自制表演道具,渗透环境教育表演游戏最离不开的就是表演材料。为了能激发幼儿表演欲望,每一个新主题游戏的产生,都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表演道具。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材料的选择上。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收集家中没有用的纸箱、雪碧瓶、厚塑料袋等物品,并对这些物品进行不同的修改和装饰,使这些废物成为小动物家的围墙、森林里的大树、美丽的衣服、打大灰狼的棍子、老爷爷的拐杖等。幼儿在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真实性。3.主动收拾游戏材料,使幼儿的“环境意识”化为“环保劳动”自觉行为在表演题材的教育影响下,幼儿的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但在表演游戏中仍会出现将多余的材料乱放、游戏结束时不自觉地收拾玩具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讲评环节来引导幼儿观察与讨论,教育幼儿保护环境要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习和锻炼结合的最好形式。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内容丰富多彩,操作简单易行,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体育游戏中融入环境教育,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增强了环境意识。比如,为了让幼儿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教师可以设置体育游戏《大树和小鸟》。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大树、小鸟、风婆婆、雨婆婆。游戏时大家一起念儿歌:“风婆婆吼,雨婆婆叫,吓得小鸟四处逃,我们挡风遮雨护小鸟。”儿歌一念完,“风婆婆”“雨婆婆”立即冲上来去追小鸟,“大树”搭成“树林”为小鸟们遮风挡雨。为了使幼儿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益处,教师可以设置“种树去”的活动。教师带着幼儿一边念儿歌“走、走、走走走,跟着老师一起走,到山坡、到沙地,植树造林多有益”,一边越过各种障碍物,到山坡上种树。这些趣味性的游戏使幼儿萌发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珍爱生命、关爱自然的现代人格特征。
三、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参与性极高的活动,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非常受幼儿的欢迎。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置了游戏《绿色点子公司》,让幼儿一起动脑子为点子公司献计献策,谁出的绿色点子多,谁的贡献最大,谁就可以当上点子公司的经理。在设计无污染的“绿色环保车”时,幼儿的点子独特新颖,小H说:“可以设计一台无废气污染的车———太阳能车。”小Z说:“也可以设计一台像过滤器一样的车,把受污染的空气变成干净新鲜的空气。”小C说:“还可以设计一台像吸尘器一样的车,把废气吸收起来,带回工厂进行处理……”为了使幼儿初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擂台赛的活动方式,哪组想的办法多,哪组累积的红花就多,最后评出节约用水小卫士,颁发奖牌。形式多样的智力游戏,对幼儿掌握环保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束语
环境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核心教育问题,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环境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让幼儿通过游戏与环境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晓妹,周兢.游戏阅读教育的观念与模式[J].幼儿教育,2007(03).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的烟雾事件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害事件之一。伦敦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城市,处在泰晤士河下游的开阔河谷中。1952年12月正值寒冬季节,气温很低,潮湿的空气压在伦敦上空,成千上万个烟囱向空中喷吐大量黑烟,尘粒浓度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6倍,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全市4天中死亡4000余人,以后的两个月中,相继又有8000人死亡。此后的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烟雾事件,经过对比才查清烟雾发生的原因,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英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环境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
一、英国环境教育的开始与发展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凯尔大学举行了一次会议,内容是考察乡村的环境保护及其有关的教育问题,这次会议促成了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协会的成立;到了1971年,学校委员会的“5—13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各个学校的董事会开始陆续将它正式地列为学校规划实施项目的一部分,由此标志着环境教育开始在英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容,认为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发展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理解:(1)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不同的环境;(4)诸如温室效应、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5)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地方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别的立法控制,有关环境的政策和决策是怎样制定的;(6)个人、集体、社区和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例如:英国火电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响斯堪的那维亚的;(7)有关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争议与矛盾;(8)环境是怎样受到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9)规划、设计和美学的重要性;(10)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有效行动的重要性。《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1)气候;(2)土壤、岩石和矿物;(3)水;(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5)植物和动物;(6)人与社区;(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对“为了环境教育”而设的。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英国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其后的延展,虽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战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动力。自1990年起,英国环境教育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明确的、强调有效参与的目的与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丰富,就地取材,便于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注重实效,形式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不同起点,设计相应内容,实施过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学习体验和团队精神;评估注重学生行为态度、师资培训和对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督导。
环境教育的历史虽短,但在各国的实验过程中,已出现了共同特点,如环境教育应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环境教育正在扩展与整合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种新的课程,而是通过了解各门学科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也是为适应生态文明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过程。
纵观英国环境教育走过的历程,使我们对当前在我国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充满信心,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了基础,正在尽快扩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步,而且可借鉴别国环境教育中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周耀威《英国国家课程析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5
2.JoyA.Palmer著《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田青、刘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环境;幼儿园环境;布置
谈到“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但在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便发现,有些幼儿园在具体创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1.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2.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参与性;3.一成不变,轻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那么,我们又怎么去发挥环境创设活动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与主题活动相适宜的环境氛围,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呢?我园对环境创设尤为重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环境创设比赛活动,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创设心得:
一、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科学化、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当家长接送幼儿时,幼儿会很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某某的,这是谁谁的……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这样创设的版面环境在无意中成为家园联系的桥梁。
丰富的环境对3-6岁的幼儿而言,是会说话的。孩子不仅受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与环境互动,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孩子们的作品布满墙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教室”的温馨和亲切!
二、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
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环境事物都会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如:春天来了,先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感知春天,再进行制作活动,幼儿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绘画、剪贴出相关的作品。“黑黝黝的小蝌蚪,带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后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来了的美丽图画。同样,夏季的粉荷盛开,绿树红花,秋季的硕果累累,黄叶飘飘,冬季的白雪皑皑,大地苍茫,都是环境布置的重点,这些突出的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作品让幼儿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的制作体验而记忆深刻。
三、让区域环境生活化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并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材料。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蕴含在区域、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科学区内收集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是抽象的,当自己亲手播种科学的时候,教师毋庸多说,幼儿就会收获良多。在图书区投放大量的科技图书,投放名人、伟人的图书、图片及资料照片。图文并茂,深深感染着幼儿。幼儿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完成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教师抓住机会引导被激发好奇心的幼儿,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探索,更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幼儿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学学做做,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目的。
当区域环境生活化时,孩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他们在交流中思想进步,在合作中动作迅速发展,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让环境动静交替
所谓环境动静交替,就是把版面布置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版面上已布置了春天来了的画面,再结合主题知识,引导幼儿学习种植“小豆豆发芽了”,教师每天带领幼儿观察记录豆豆的生长情况,豆豆发芽了,豆豆长叶了,豆豆长大了……在自然角让幼儿主动观察会变的小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长前腿,尾巴在长出前腿后还有没有等等。这样的环境动静交替,幼儿充分感知万物始于春,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在与环境,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产生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掌握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怎样思考、表达和主动建构经验,体验了探究过程的乐趣与艰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显性教育和隐性表达的重要因素,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环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同时也展示着他们的点滴进步。环境虽小,却展示着智慧,滋润着心灵,探索者成长。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前体验着快乐,炫耀着成果,欣赏着自己的美满世界。
总之,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一种经过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让他们的眼睛在经过纯美色彩的无数次浸染之后,变得懂美爱美起来,让他们的双手在制作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变得灵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在无数次欣赏之后,变得纯净美好起来。我们应该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环境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李晓娟.幼儿园环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年01期
教师可以思想品德课堂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不环保的行为:洗衣时,把衣服直接放在水龙头底下长时间冲洗;就算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也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随手乱扔零食包装袋;随意踩踏草坪,等等。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特别是校园内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讨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意识到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环保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环保习惯:不购买、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随手关水龙头、关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浪费纸张、粉笔等。
二、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环保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教学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后,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以“绿色课程、绿色管理、绿色生活和绿色校园”为基本目标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参加了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回收废旧电池、制定环保公约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产生了参与环保的自豪感。
笔者还利用“植树节”“水日”“环境日”等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玉林市福绵镇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起了很多制衣厂和与之配套的洗染厂,这些工厂所排放的污水造成了附近江河的水质污染。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考察当地江河的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向学生介绍污水处理知识,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义。
在笔者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环保先锋队”。“环保先锋队”利用板报、教室文化墙等宣传环保知识,为其他同学推荐有关环境保护的杂志、报纸和书籍,利用假日分发环保资料、张贴环保标语,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大学生
在倡导低碳社会下,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所谓环境教育强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环境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与法规,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环境理念、培养大众环保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1]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适应时代要求,对于全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2]
1.高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即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普遍形式。
1.1理论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
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可以包括环境专业的教育和非环境专业的教育。其中,环境专业的教育即在教育体系中设置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项目研究,,培养一支专门的为环境保护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非环境专业的教育主要强调高校应该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生态环保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等,让高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仍不够完备,为了避免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失去自身的特性,避免环境教育被排除在教学之外,一方面必须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育中,即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去教学,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搞好生态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将环境教育从各个学科中抽离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1.2培训具有高环保意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是个很严重的限制因素。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环境伦理课程,还是纳入德育课程,及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老师。因而,各级师范类院校首先要重点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打下铺垫。只有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环保意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兴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校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
因为环境教育学者们认为,“仅仅向受教育者宣讲污染的环境的危害性、不负责任地丢弃废弃物或滥砍乱伐的危险性、绿化环境对人类的益处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采取行动来阻止环境退化,除非使人们深深地关心共同的利益,形成一种维持健康的生态系平衡的责任感,以及形成一种实现与自然和谐的强烈的动机”。[3]
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个人的动机,产生于个人对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高尚的生态情感。
2.1实践中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其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通过学生们主动探索,对环境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并且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活生生的各种环境中去实践,深刻体验、去考察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在实践中亲自考察、收集并分析数据资料,探索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源,提出确实可行的最优解决方案。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家在参与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积极、自主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激发环境保护责任感。
2.2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情感
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采用户外教育的形式,通过鼓励个人接触自然,在自然中熏陶,提升个人环境审美能力进而培养环境意识。[4]作为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绿色校园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校园成为展示自然之美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绿色的熏陶中,不断培养、提升生态情感。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3.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丰富性、及时性和开放性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使其影响力、宣传力度、宣传效果都大大提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全方位、立体化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如开讲座、搞培训、办展览、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环境,参与到保护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4.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环境教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渗透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感悟生态之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5]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应该得到大力弘扬,这将有利于为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6]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主宰者,通过高校环境教育的开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环保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彭立威, 陈宏平. (2004).试论环境教育的基本内涵.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30, 93-94.
[2]邱占勇. (2004).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 ]. 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4.
汤斌纺,汪勤峰.(2008).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 73-74. [3]Unesco(1997).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Final Reports.
[4]祝怀新. (2001).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1, 16-19.
钟启泉. (1983).国外环境教育考略. 教育研究, 5, 60-63.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探究
二十一世纪以来,面对全球性的生态以及环境污染的危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共识。而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环保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环境问题,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
1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探究
化学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学科,其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对于医疗卫生、国防建设以及稀有材料等方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化学学科在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潜在因素。不论是工厂排放的大量的有毒气体和液体,还是在生产生活中肆意丢弃的化学废品和废渣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基础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学当中,必须要加强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以及化学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这样,通过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而且还能够帮助其正确的处理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2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原则探究
中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基础性和知识性教育的阶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既要覆盖一定的知识面,又要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操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进行环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2.1实践性原则不论是进行环境保护,还是进行环境治理,都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化学学科也是诸多基础学科当中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去了解并解决一定的环境问题。而通过实践性的环境教育,学生也同样能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2科学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只有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以科学的态度传授给学生与环境有关的概念和知识,还要使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进而实现有效的环境教育。2.3批判性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教条主义。因为在诸多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其成因和解决的方案都不具有唯一性。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环境问题的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3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探究
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来获得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相适应,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教师也同样需要将化学本身的课程特点与环境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策略实现环境教的价值。3.1进行渗透性教学化学课堂教学既是化学教学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当中蕴含的环境教育的素材,通过典型、有趣的事例来进行针对性、渗透性的教学。例如,在讲到“空气”方面的相关化学知识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列举一些近年来影响相对比较大的、与空气污染相关的事例。通过在教材的基础上,采取渗透式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其环保意识。3.2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化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化学实验课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较好的场所之一。由于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会产许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液体或是气体,因此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指导学生要用最少的化学剂量,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实验结束后产生的有毒液体要倒入专门的收集器当中以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废物的利用,而不能随意的处理。这样通过在实验教学当中的实践环节,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3利用纪念日定期组织环保的专题教育活动为了普及环保的相关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我国专门设定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例如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以及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等。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这些纪念日进行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比如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社会宣传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的环保知识,而且也能够丰富其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形式适时、适度地开展环境教育,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当然,目前我国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姣、李双成: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J],绿色教育,2007,12.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今日,已经经历了40年的环境变迁,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主要归功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已经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情况如何呢?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还是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在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面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人中小学课程。这一决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分为各门学科的渗透教育和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两种形式。学科的渗透教育,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将环境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融合,达到环境教育目的。例如,在生物学课或科学课中,通过学习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启发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在语文课中,通过对优美景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专门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就是指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地域优势等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
(三)课外活动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把环境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其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呈多元化。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等多项专题活动;成立各类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等;利用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爱鸟周等),传播环境文化,加强青少年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范围内,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可行的、与生活相联系的绿色活动,使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到家长、影响到社会。例如,现在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青少年极易养成浪费的习惯,很少有人对自家的垃圾和废品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进行“废品回收”,如果住所附近有垃圾分类收集筒,就和家长合力,将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如果没有,就将可回收再利用的废品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这样最简单而又实际的办法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同时还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学校教育、家庭影响之外,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例如,利用社区等资源,开辟社会环保教育基地;利用环境保护区、风景区,创设环境教育中心,以方便青少年开展环境保护的参观、考察和交流活动,促使青少年接受环境教育。再如,可组织到工厂参观粉尘、污水或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应用等。
1.1综合实践性不强环境教育基地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利用基地的活动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当下由于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规模太小,地域分散,距离较远,模式单一,内容陈旧、设施老化、不稳定。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环保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开展。实际上,培养社会公众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传授环境知识的需要。环境教育基地是传递环境文化、培养人们环境创新能力的重要殿堂[3]。在向社会公众传授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通过学校传授的知识通常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知识,没有积极主动动手实践,是难以理解的,而要巩固知识,仅仅理解是不够的,必要通过自我的联系方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培养公众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也是养成广泛能力的基础,是形成公众广泛的环境能力的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广大社会公众的环保技能是环境教育基地的重要任务之一。
1.2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社会上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科研成果是新经济时展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就一定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还需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和管理。哈尔滨农村地域广大,农村环境科技研究范围和方向大有作为,在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任务中,核心内容就是利用环境教育基地的稳定性和实验性,充分挖掘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项目试用于基地,通过环境教育基地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激发社会公众的环保实践和科技创业热情。同时,社会环保智力资源与基地企业联袂合作,形成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4]。当前的情况是哈尔滨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技能的研发水平不高,数量不多,虽然某些科研机构自身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环保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但由于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规模太小、综合实践活动不强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与当地经济接轨,还没有产生可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2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2.1根本原因———资金投入的制约经费问题是制约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利用与开发工作的根本因素。基地的基础建设的费用、设计和开发成本费用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拨款,哈尔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导致环境教育基地陈旧落后,甚至多年难以更新,场馆陈旧失修,一些设备得不到及时的修缮维护,现如今很难再发挥原有的功能。位于哈尔滨市哈平路518号的哈尔滨市环境教育基地(与哈尔滨市综合牧场联办),200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当时政府投资50多万,该场所基本具备了环境教育基地应有的功能,比如拓展空间、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环保科普、水、气、声、固、废等污染状况和历史沿革等,还有综合实践室内场地和室外场地、水处理模拟中心、气体污染辨识实验室、废物循环利用演示厅等等。但是,几年下来,由于政府没有续投管理和维修资金,基地内的设施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变化,绝大多数设备已经年久失修而不能正常运行,同时场外拓展训练空间、综合实践场地、生态长廊等场地越来越荒凉。由于实际调查的困难性,笔者没有掌握到具体投入经费的数量,但从基地现实状况中不难发现经济基础的薄弱,制约了环境教育基地的长足发展。经费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基地所获得的政府财政补贴数量不能满足基地的需要,某些地区对环境教育基地的投入甚至是一次性的,对于基地的后续建设,往往被忽视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基地缺乏自我生存的能力,不能从市场和社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运作陷入困顿境地,没有完备的场馆,缺乏独特的形式,基地的吸引力下降,影响力正在减弱,环境教育基地的功能难以发挥,环境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环境教育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了[5]。
2.2直接原因———认识水平的局限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但并不能否定认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在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各项实践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性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认识水平。认识水平不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教育基地主管单位的宏观指导意识不强,没有给予基地建设、利用与开发工作全方位的指导,只在基地建设和设计开发初期,在资金支持和宏观政策上进行把握,在后续管理和有关政策的落实上往往疏于管理。另一方面是基地本身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感缺失,在基地利用工作上,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基地建设和开发工作上缺乏先见性。当前,一些地方千方百计"争取"环境教育示范墓地(或是生态宣传教育基地)的牌匾,其中不乏有借此"创收"的动机。当遇到"公益化"与"市场化"的冲突时,还打算让环境教育基地收费。还有一些地方,把具有公共环境教育功能的场所与公园、广场等捆绑在一起,把纯粹公共物品变为非纯粹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3关键原因———人才队伍建设的弱化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利用与开发的是否成功,宣传教育效果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人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基地的宣传教育资源是通过人的活动来运用以达到宣传教育目的的,作为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哈尔滨市农村环境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环境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环境知识的构成是决定环境教育人员能力的首要因素,但是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管理人员,包括讲解员、培训师、活动设计师等都普遍缺乏环境教育的专门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实际上,环境教育基地的管理人员是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专业素质的,这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构成失调会给队伍整体功能发挥带来不良影响,老年人多于中年人,中年人多于青年人的倒三角结构会使群体缺乏生气和开拓精神;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成员的素质也是衡量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学校里专门从事环境哲学、生态伦理的工作者的素质基本合格,但在专业化较强的环境教育基地中的管理者的素质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讲解人员,有的往往只是为了讲解的需要而背诵解说词,对其中表达的深远含义不能够完全理解。枯燥的反复灌输也是环境教育基地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6]。
2.4重要原因———管理机制的缺失环境教育基地属于公益事业,提供的是服务,最终的产出是为了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的需要,不是具体、有形的产品[7]。要提高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利用效率,需要一个适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机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基地的管理机制明显滞后,存在着职责不明,内部管理弱化,环境适应弱和效率低等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基地的内部管理,没有把工作人员的环境素质、生态素养和道德素质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往往都是临时搞几次培训,应付眼前需要,忽略了对宣传教育功能的管理和发挥。第二,由于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有限,一些规模较小的,特别是一些挂上环境教育基地牌子的植物园、公园、森林公园等场所,绩效管理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着环境教育基地的有效管理和运行效率:一是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规划是协调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包含十分丰富的技术内容。某些地区为了某些政治需要,搞"面子"工程,一次性投入资金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之后就不管不问,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缺乏评价系统,评价是对现存系统、规划和计划方案以及组织和个人的业绩做出是否符合目标或准则的评审与评定活动,评价是基地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缺乏必要的评价系统会导致哈尔滨农村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利用与开发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
3结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10-01
一、引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