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再融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在融资相状
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再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再融资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到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就筹资达8680.17亿元,其中A股首发筹资达4590.62亿元,股权再融资筹资3132.37亿元,是证券市场融资额的36%,相当于首发筹资的68%。截至2008年2月20日,就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亿元。其中,有35家公司提出增发计划,融资金额1791.38亿元;2家公司提出配股计划,融资金额27.3亿元;7家公司提出发债计划,融资金额780.6亿元。如果按43家公司来计划的话,意味着2008年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经达到259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60.32亿元。而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达到39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21亿元。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再融资规模已从1998年的338.60亿元增长了近十倍,甚至在2004年、2005年超过了IPO融资的筹资额,我国再融资市场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A股市场IPO仍然是融资规模最大的融资方式,而股权再融资方式则经历了由配股融资方式成为最大的再融资渠道,到配股、增发、可转债共同发展、从2005年起增发融资在几种融资方式中独占鳌头的局面。
199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以配股融资为主。由图中可知,自1998年,增发、可转债就得到了发展,逐年增加,再融资工具从单一的融资方式发展为配股、增发、可转债多种融资工具。2001年,配股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增发、发行可转债开始呈增长趋势。到2005年,增发融资量已经明显高于配股、可转债的融资量,我国再融资形成以增发为主,配股、可转债为辅的再融资模式。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1)我国股权融资额逐年增加,从1998年仅336.6亿元的融资规模到2006年的3132.37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股权再融资所占比重较大,其规模几乎与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规模相当,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更偏好股权融资方式,不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也会创造条件进行股权再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存在,同我国特殊的公司资本结构和证券市场制度有关,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①迎合再融资政策。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较晚,再融资在西方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重要的企业融资方式,很多再融资工具已经发展成熟,再引入我国市场。可以说我国再融资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国家政策的影响力。
②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为大股东控制,小股东的利益易受到损害。
企业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在理论上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但在我国股权分置的前提下,现实情况是,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会牵涉到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利益,而其各自利益往往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在股权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尽相同,最终方式的选择是相关利益者博弈的结果。在我国,股权高度集中在非流通股股东手中,也就是说中国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股东具有绝对的控股权,上市公司以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会不断在市场中溢价进行股权融资,而根本不用考虑是否有投资项目,不用考虑投资项目收益率如何,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资金较少投资于募集项目中,很多由公司临时寻找项目转投,或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商业银行,更有甚者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长期占用。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不断降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最终结果将导致公司股价降到每股净资产甚至更低。根据在2002年证监会和经贸委联手进行的“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项检查”显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检查发现1175家上市公司共有676家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巨额占用资金的现象,占上市公司总数57.53%,被占用的资金合计高达966.69亿元,相当于证券市场一年的筹资总额,平均每家被占用1.43亿元。2003年全年共有623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总额达577亿元:2004年有大量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累计占用资金额仍达509亿元左右;2005年仍有480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占用金额累计近480亿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侵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③股权再融资受到证券市场较大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融资规模、发行时机等,无不带有证券市场的烙印。数据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股权再融资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也快速增加,
2000年达到我国股权再融资的第一个,再融资筹资额达770.01亿元,这一年,发行数量也达到新高,共有187家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再融资;当证券市场处于下降阶段,再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也相应减少,2005年证券市场持续达到上海A股市场最低指数998.23,在证券市场持续低靡期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数量和筹资规模也相应下降,在2005年也达到历史新低,全年筹资额为281.39亿元,发行数量仅为19家,证券市场的涨落起伏也影响着股权融资的规模与数量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图1分析了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不同股权再融资方式,图1显示,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到2010年,上市公司利用定向增发融资的次数远远大于其他两种股权再融资方式。
表1对比了2006年和2010年实施不同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额。表1显示,实施定向增发的企业从2006年的52家扩张到2010年的290家,增长近5倍,通过定向增发募集到的资金总额从2006年的1038亿元增加至3221亿元。虽然2006年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总额少于配股的募集资金总额,但到2010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企业数量是配股的14倍,实施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总额是配股的近3倍。
可见,定向增发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已经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而且采用定向增发的企业数量和以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规模都在快速增长。此时,小天鹅A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呈现了股权分置改革前以配股和公开增发为主,股权分置改革后以定向增发为主的特点,因此本文以小天鹅A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揭示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主要采取定向增发这一融资方式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股权再融资的相关理论并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案例支持。
二、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融资方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一)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前,割裂的股权状态和制度环境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目标、股东行为呈现明显的差异。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体现的是非流通股股东行为偏好和利益趋向(钟敏,2009)。非流通股在相对封闭的要素市场流动,公开市场上的股价波动对非流通股股东影响甚小。配股和公开增发股票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即流通股股东,因而这两种融资方式造成的股价变动风险不需要非流通股股东承担。
在以账面价值为主导的会计计量的背景下,净资产指标成为影响企业业绩和监管的主要因素。上市公司只要获得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或再次发行股票的资格,其溢价发行后就将获得巨额资本公积,增加企业的净资产,因此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将会迅速提升,非流通股股东的股权价值和企业业绩因此迅速提升,“圈钱”效应由此形成。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分析
1.净资产不再作为监管的重要指标,股价成为影响股东的重要因素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后,资产价值将从注重账面值过渡到公允价值,“净资产”将从资产估值的核心指标中慢慢退出,基于净资产增值的股权融资偏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其次,上市公司成为股东利益共同体,股权分置改革使包括大股东在内的所有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价值都市场化了,从而使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导致市场主体利益的一致化,同时由于账面价值逐渐向公允价值过渡,股票价格取代净资产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而非理性的融资选择客观上会影响股票价格,因此企业不能像股权分置改革前大量采用公开增发股票和配股这样极易造成股价波动的股权再融资形式,公司融资行为会在收益与风险的匹配过程中趋于理性,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进行疯狂“圈钱”的现象也会好转。
2.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企业随意公开增发和配股
表2分析了我国证监会对于配股条件中有关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要求的变化。2006年5月8号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取消了此前上市公司申请配股时要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6%的限制,仅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虽然上市公司配股条件宽松了,但进行配股的公司并不多。在2005年底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232家公司中,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只有2家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融资。
《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控股股东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承诺认配股的数量,控股股东不履行认配股份的承诺,或者代销期限届满,原股东认购股票的数量未达到拟配售数量70%的,发行人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已经认购的股东,并且会改包销制度为代销制度。这样的规定使企业不能任意放弃配股权,加之代销制度的实行使企业控股股东必须最终承担发行失败的风险,这样一来控股股东就不可能像股权分制改革以前那样随意利用配股进行再融资。
《管理办法》还降低了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财务指标要求,规定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应当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而在此之前是10%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不低于10%。可见,配股和公开增发的财务指标要求都降低了,然而,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也会面临股价下跌带来的利益受损风险,加之溢价公开发行股票受到政策的禁止,通过溢价增发股票“圈钱”获利的行为不复存在,因此企业对公开增发的态度会比较谨慎。
3.定向增发的政策优势
定向增发的优点表现为:(1)发行限制较少。我国法律对定向增发并没有相关具体化指标限制,只需经证监会审批。(2)发行条件较具弹性。上市公司有较为自由的选择权,较易与投资人进行协商,配合双方的需求设定发行条款和认购条件,使合同的内容和条件更具弹性和可行性。(3)承销费、注册费等成本较低。上市公司进行公开增发需要选择承销商进行承销,花费可观的承销和推广费用,而定向增发则不需要通过承销商即可向特定机构和公司股东发行证券,同时定向增发股票可以免注册,减少注册费支出。(4)定向增发能提高股票发行的成功率。与公开募集相比,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时,会先询问发行对象的承购意愿,进而做出决策,这可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5)能增强对公司股权的控制。由于定向增发对象选择的弹性,发行公司可以通过向原股东定向增发,从而提高持股比例,掌握控股权进而抵抗敌意收购。表3总结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企业采取的主要股权融资方式的原因分析。
三、案例分析
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天鹅A)是一家以生产洗衣机为主要业务的老牌国有上市企业。在洗衣机领域,小天鹅生产的全自动洗衣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销量上都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经营危机,被美的以16.8亿元的高价收购了,自此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美的的子公司。
(一)小天鹅A在1995~2011年的股权再融资情况
1995~2011年间,小天鹅A有4次股权再融资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小天鹅A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为配股和公开增发股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小天鹅A融资的次数也大为减少,在过去的十年内只有一次股权再融资,即2010年向美的定向发行A股股份购买美的持有的合肥荣事达洗衣设备69.47%的股权,这69.47%股权所对应的权益价值评估结果为73210.02万元。图2分析小天鹅A在1995~2011年的股权再融资金额。
(二)小天鹅A数次股权再融资行为分析
1.股权分置改革前(1995~2005年)的分析
小天鹅A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再融资频繁并且以配股和公开增发方式为主。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割裂的股权状态和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体现的是非流通股股东行为偏好和利益趋向。1993年11月,在无锡市小天鹅电器工业公司的基础上,设立了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很多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并实现上市,企业的大股东即非流通股股东出于“圈钱”或者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纷纷以公开增发和配股的方式向股民募集资金,达到非流通股东的目的。小天鹅A通过1995年和1996年的两次配股获得了巨大资本,1996年小天鹅洗衣机销量达到100万台,实现利润2.1亿元,市场占有率到达42%。
(2)公开市场上的股价不影响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在股票市场上流动的只是企业的小部分流通股,这些流通股股价的变化不会影响持有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1995~1997年间,小天鹅A共配股2次,公开增发1次,1997年公开增发7亿多元。小天鹅A的非流通股股东达到了募集资金的目的,而非流通股东在获利的同时却不用承担股价变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小天鹅A频繁地采取配股和公开增发股票的形式进行再融资。
(3)净资产是作为监管和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在账面价值为主导的会计计量的背景下,净资产成为衡量企业业绩和监管的主要因素。作为一个上市国有企业,小天鹅A必须符合监管部门对净资产这一财务指标的要求才能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通过溢价增发新股来获得巨额资本是提高净资产的主要方法。
2.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分析
2010年小天鹅A定向增发融资73210万元是在股改以后唯一的一次股权再融资。可见,股权分置改革后,小天鹅A的融资次数减少、没有采用公开增发和配股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定向增发的方式。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净资产不再作为监管的重要指标,股价成为影响所有股东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小天鹅A先后面临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等现象,小天鹅A股价出现异常波动,特别是在2009年10月份还出现了停牌现象,股价的异常波动使大股东们在融资上更加谨慎,公开增发这一股权再融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不适合小天鹅A。
(2)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企业随意公开增发和配股。公开增发这一融资方式对于小天鹅A来说会严重影响其已经异常波动的股价,而配股在受到政策限制后,使大股东不能随意放弃配股权,企业要进行配股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大环境不景气、自身经营危机外加被美的收购,这样背景下的小天鹅A资金基础缺乏,不适合进行配股。
(3)定向增发的政策优势。2008年,小天鹅被美的收购,成为美的的控股子公司。美的为整合其集团的洗衣机资源,避免小天鹅和荣事达的同业竞争,小天鹅在2010年采取定向增发方式,向控股股东收购了荣事达。首先,小天鹅、美的和荣事达3个企业的特殊关系使融资方式选择了定向增发。小天鹅采取向美的定向增发取得荣事达的控股权,使这一内部交易更加直接,成本更低。其次,定向增发的限制较少,发行条件较具弹性,股票发行的成功率高,承销费、注册费等成本低。因而小天鹅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简单的程序就可以避免同业竞争,实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的大股东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定向增发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成为最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原因为:(1)净资产不再作为监管的重要指标,市场主体利益一致,股价成为影响所有股东的重要因素;(2)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企业随意公开增发和配股;(3)定向增发本身的政策优势。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使定向增发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使股票市场更加规范有序,使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加理性。但是,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改进的:
(1)政府应加强对定向增发的政策规范和监督。定向增发由于其本身的政策优势,受到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大股东实现其既定目的的便利手段,这样的现象可能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破坏市场公平。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定向增发政策的规范和监督,避免上市公司利用政策漏洞谋取利益。
(2)应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丰富融资方式,促进融资方式多元化的发展。定向增发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加上我国固有的股权融资偏好的存在,将使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向单一化发展,这样的现象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地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如可以加大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配股 增发新股
一、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公司股权的首次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得股权再融资市场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目前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12月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占上市公司的1/5,呈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本文以我国最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有关资料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以便更好的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机理,从而为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提出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决策方案,以及为投资者参与股权再融资提供新的启示。
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分为配股和增发新股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增发新股又分为定向增发新股和公开增发新股两大类。在这几种方式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历着从配股到增发新股这样的过程,而且在增发新股中,有些公司使用定向增发新股有些使用公开增发新股。以下通过对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就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公开增发和配股进行分析。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有配股、增发新股预案公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均来自新浪网和上市公司咨询网。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从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中发生的再融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
2、股权再融资方式分析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在2005年到2008年的情况为:上述样本的具体数据为:增发:67家,其中增发里面公开增发有25家,定向增发有42家;配股:19家,总共为86家。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股权分置改革下,从2005年到2008年,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权再融资的家数2005年为22家,其中增发20家(公开增发7家,定向增发13家)配股2家;2006年为35家其中增发30家(公开增发12家,定向增发18家)配股5家;2007年为22家其中增发11家(公开增发4家,定向增发)配股11家;2008年为7家其中增发6家(公开增发2家,定向增发4家)配股1家。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最近这几年来,在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中,定向增发占有一定的优势。
表2和表3是依据表1的数据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它主要是从股权再融资的金额方面进行说明的。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额为:8832207.21万元,其中进行增发的为67家融资额为:7096585.07万元,占股权再融资总额的80.35%,在增发中里面,公开增发占总体的30.50%,定向增发占总体的49.85%;配股19家融资额为:1735622.14万元,占股权再融资总额的19.65%。从各年份来看,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中:2005年增发占97.43%,其中公开增发占34.10%定向增发占63.33%,配股占2.57%;2006年增发占89.10%公开增发占35.64%定向增发占53.46%,配股占10.90%;2007年增发占73.25%公开增发占26.63%定向增发占46.62%,配股占26.75%;2008年增发占96.33%公开增发占32.11%定向增发占64.22%,配股占3.67%。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定向增发方式在近几年里是占有优势的。
上述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现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中,增发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尤其是其中的定向增发方式。这主要是受政府融资政策的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只能在政府融资政策的约束下选择自己的融资方式。
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资金有效利用分析
1、总体分析
上述是从理论上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分析,那么,就公司在配股或增发新股后对公司到底有没有促进发展,对公司的盈利是否提高了,即股权再融资是否影响到资金的有效利用。本文选择了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8年的总资产均值和净利润的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数据如表4。
以上是选取的80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从2003年到2008年的总资产和净利润的均值。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递增,总资产和净利润的均值也呈现递增的趋势,总资产均值从2003年的8.9717亿元到2008年的22.7911亿元,净利润均值从2003年的0.8506亿元到2008年的2.8754亿元。上面的80家公司,基本上都在2003年前进行了股权再融资,从上述的80家均值可以分析出,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再融资后无论是资产还是利润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这说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是有效利用的。
2、配股和增发具体分析
以下是仅就进行配股或增发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只进行配股的有3家:深桑达A(000032)、复星实业(600196)、一致药业(000028),只进行增发的有4家:航天信息(600271)、皖维高新(600063)、有硅股份(600206)、成发科技(600391)。下面的财务数据都是3家或4家的总和数,具体数据见表5和表6。
从表5和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在进行股权再融资后,各项财务数据中,虽然其中的某一年有起伏,如表7中每股净资产2007年为27.27元,而2008年为19.070元,2008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说,各种指标都是呈上升的趋势。现选取深桑达A作为配股的例子和航天信息作为增发方式的例子进行具体分析,具体数据如表7和表8。
从表7数据可以看出,深桑达A在2003年进行配股后从各个方面对公司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表中显示总资产从2002年的1034956672元增长至2007年的1834723552.09元,增加了799766880.09元,净利润在2002年到2007年间同样是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9143294.82元增加到87161646.14元。每股净资产可以看出是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到2007年期间增长的最快,从每股净资产的3.19元到4.03元。净资产收益率从2002年到2007年间的变化幅度很大,2004年从7.89%跌到4.5%,但到了2007年又从6.67%增长到11.14%,增长幅度很大。从整体上看,自2003年公司进行了配股后,公司无论从业绩还是相关的财务指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所以,配股对公司的资金实用是有效的。
从表8可以看到公司在2003年进行增发新股后,公司的业绩和大部分的财务指标都有所提高。公司的总资产一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832949931.24元一直增长到4695643416.46元,2008年相对2002年增长了4倍,同样净利润虽然2004年有所下跌,但从整体上看,公司的净利润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所以说公司在业绩上有很大的提高。公司在每股收益上变化不是很大,一直保持平稳的状态,每股净资产从表8中看出变化幅度很大,2003年增加很大,而从2003年到2007年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指标还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表8的净利润及净资产的增长率来看,公司从2002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从整体上看,自2003年公司进行了增发新股后,公司无论从业绩还是相关的财务指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所以,增发新股对公司的资金使用是有效的。
通过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进行股权再融资后财务指标如总资产的均值、净利润的均值、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大体上是呈增长的趋势。所以说无论是增发还是配股都能增加企业的价值,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资金都得到了有效的使用。
四、结论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话题。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和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市场体系发育等影响,股权再融资尤其是高新技术上市问题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化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合理的选择股权再融资方式也是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企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尤其是高新技术这一板块股权再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的现状,并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金是否有效利用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 周俊杰: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
[3] 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
[4]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整体上市与股票价格短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2).
[5] 刘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现状和特点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6] 刘文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选择研究[J].现代财经,2002(2).
[7] 李晓红、范义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9).
[8] 管征、卞志村、范从来:增发还是配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世界,2008(1).
[9] 贺有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1).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再融资 长期绩效
西方国家的融资实践遵循“优序融资理论”,而中国企业则偏好股权再融资,与“优序融资理论”相悖。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证券市场正在逐渐成熟,股权再融资在融资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正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上市公司愈来愈依赖于股权融资,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的变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许多学者从融资成本、公司治理、股权分置改革、资本结构等不同角度对融资后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做了分析。本文在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对股权再融资对长期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是否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中国证监会为了限制非理性融资、保证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股权再融资市场发展的初期开始就已经对募集资金的用途做了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用途要符合相关产业的政策,并且要求募集资金的用途与募集说明书的用途和股东大会决议的内容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若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入到募集资金说明说规定的用途,并从未变更募集资金的使用用途,那么该笔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其长期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若投资项目不科学,没有合理的回报率,或将所筹集的资金闲置、进行理财或是对外进行担保,资金毫无利用效率可言,使得公司融资后长期绩效下滑;若投资项目科学,而再融资所筹集的资金使用不合理,必然会影响投资项目的报酬率,从而导致公司长期绩效下滑。
我国的一些学者就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4年,刘少波和戴文慧研究了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行为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1998-2001年间实施配股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得出了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与企业的业绩是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其后,原红旗与李海建也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以1995-2004这个时间段内实施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是否变更资金用途为标准样本,将样本分为两组并对其业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配股后半年、一年、两年的市场业绩没有显著低于为变更公司,但是会计业绩明显低于未变更的公司。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实施股权再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低于未变更的公司。
二、股权再融资比例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股权再融资比例是指股权再融资股数占总股数的比例,反映股权再融资的状况。我国证监会从1993年开始就已经对股权再融资规模作了规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监会也对该规定进行了不断修改。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后,股本一定程度上被扩张,由于公司的其他财务指标具有滞后性,不能实现与股本数量同时增长,因此股权再融资行为导致了公司的财务指标被摊薄了,对上市公司产生了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在股权再融资当年应该最为显著。因此应当充分考虑股本扩张程度即股权再融资比例对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2005年,张军以1996至2003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配股比例和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配股比例和公司业绩之间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认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比列越高公司的长期绩效越差。
三、股权再融资的次数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不按实际资金需求量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绝对不会错过任何一次的 “圈钱”机会,造成募集资金过剩、募集资金使用不当;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甚至还通过关联交易以及资产重组的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进而造成股权再融资后公司财务指标下降。
上市公司在首次实施股权再融资时,为了达到股权再融资的硬性规定往往以盈余管理的方法来粉饰公司报表和财务指标。但是,由于会计期间的连续性,在融资前编制虚假的指标会在融资后的几年内显示出其真面目,会导致后续的公司绩效下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公司以后实施股权再融资会更加困难。因此,上市公司若要维持持续股权再融资的资格,就必须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真正质优、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才能成功实施多次股权再融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多次实施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优于只进行一次股权再融资的公司。
四、大股东认购水平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过于集中,即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的后果使公司的重大融资、投资和经营决策由大股东控制,充分反映“大股东”的意愿。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缺乏约束大股东的相应市场机制,导致大股东损害企业价值的现象屡屡出现。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会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权衡参与股权再融资和放弃股权再融资下的收益和风险后,才做出是否参与股权再融资的决策。所以只有当参与股权再融资的收益大于其所要承担的风险与机会成本,并且大股东预期公司业绩增长比较乐观时,才会参与股权再融资,以此保证将来能够充分享受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后大股东认购水平越高公司的长期绩效越好。
参考文献:
[1]章卫东.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与股权再融资绩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管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贾少君.股权再融资与公司长期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4] 张东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公司长期业绩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
[关键词]上证A股;融资;融券;波动性;GARCH;毒杠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68
[中图分类号]F224;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3
0 引 言
2015年股市的热度早已超越了气候的温度,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都在这一场指数狂飙的盛宴中尽情地享受。铺天盖地的都是众多投资机构的破万点论、牛市论,给投资者展示了我国资本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可是风险也在进一步集聚,在等待它爆发的一天。
2015年5月25日,市场在经历过一次小幅调整后又向上创出年内新高,创业板指数也连连新高,各种小盘股活跃,中字头的大盘股开始横盘震荡,不久,指数就已经破了5000点的大关。5月28日上午10点半过后,第一波下跌行情开始,创业板领跌,高价股下跌,到下午2点45分后,更是一波3%幅度130多点的下跌,使市场上众多股票由涨停到跌停。顿时舆论四起,牛市泡沫的破裂也就在这一刻开始了。
1 研究模型x择
1.1 ARCH模型族介绍
1.1.1 ARCH模型族
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指在以前信息集下,某一时刻一个噪声的发生是服从正态分布。该正态分布的均值为零,方差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即条件异方差。并且这个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噪声值平方的线性组合,这样就构成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1.1.2 GARCH模型
自从Engle提出ARCH模型分析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以后,波勒斯列夫又提出了GARCH模型,GARCH模型是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数据专门做的回归模型,除去和普通回归模型相同的之处,GARCH对误差的方差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特别适用于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
1.2 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回归自回归模型推广到有多元时间序列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与预测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
2 融资融券对上证A股指数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选择与说明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上证A股每日的收盘指数以及每日的融资融券数据,时间跨度是2014年10月21日至2015年9月30日,总共235个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T-GARCH模型拟合股市波动,并选取条件方差作为股市波动的替代指标。同时计算并引入融资融券强度(看多看空系数)作为解释变量,两个变量的值域在-1~1之间,依次记为MP、SS。其中融资融券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融资强度=(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券强度=(融券卖出量-融券偿还量)/(融券卖出量+融券偿还量)。
2.2 ARCH效应检验
首先对上证A股指数波动性进行ARCH效应检验。为了减少量纲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笔者对收益率进行对数化处理,并记为lnspt。
回归结构中,R2(拟合优度)接近于1,说明该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系数项与常数项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
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图(图1)中,发现波动出现乐波动集聚的现象,这说明该序列存在条件异方差性。因此,笔者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并依据AIC准则来确定检验的阶数。通过上述操作,发现在1阶时,AIC值最小且为-10.629 86,因此确定检验阶数为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存在ARCH效应,因此,可以采用GARCH模型对这一时段的上证A股指数波动性进行拟合。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R2接近于1,拟合程度较好,非对称项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存在杠杆效应,且这种杠杆效应会增加股市的波动性。同时,均值方程与方差方程的系数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显著,所以回归结果是有效的,笔者将提取的条件方差作为股市波动性的替代变量且记为V。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了原假设,即股市波动率V与融券强度SS是独立的,不是对方的Granger原因。检验结果表明融券强度的变化不能对股市波动率V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导致时波动率巨幅波动,股市波动比率V的变化也不会对融券强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5 二元VAR模型的构建
笔者分别确定了V与MP以及V与SS的最优滞后阶数,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之前,要首先验证构建的VAR模型是否稳定,检验标准是所有AR根均落在单位圆内。在此将V与MP的二元VAR模型定义为VAR(1),将V与SS的二元VAR模型定义为VAR(2)。
对建立的VAR(1)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从AR根图示(图2)中,可以看出,所有AR根均落在单位圆内,说明V与MP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对建立的VAR(2)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同理从AR根图示(图3)中,可以看出,所有AR根均落在单位圆内,说明V与SS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2.6 脉冲响应分析
分别对V与MP以及V与SS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结果如图4、图5所示。
从图4、图5中,可以看出,当给融资强度一个正向的标准差冲击,开始时会对股市波动率V产生一个负向的影响,即减小股市波动,这种影响在第5期时达到最大,随着期数的增加,这种影响在第50期逐渐消失。结果说明融资强度在这一时段的变化会减小股市的波动,而且这种影响不是持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当给融券强度一个正向的标准差的冲击,开始时会对股市波动率V产生一个负向的影响,即减小股市波动,这种影响在第7期时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2.7 方差分解
在VAR模型基础之上进行方差分解,获知融资融券强度对股市波动率V的解释能力。见表7、表8。
从表7可以看出,股市波动率V只有大约66.5%被其自身解释,而相当一部分被融资强度解释掉了,且融资强度解释股市波动的能力随着期数不断增加,在第20期时达到33.5%。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股市的巨幅波动与融资交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融资强度的变化对股市波动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股市波动率V的大部分被其自身解释掉了,仅有小部分被融券强度解释。从表8中发现,融券强度对股市波动率的解释能力随着期数的增加也在增强,在第20期时达到1.454%。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股市巨幅波动阶段,融券强度的变化对股市波动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微乎其微。
2.8 “股灾”巨幅波动期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我国投资者结构严重不合理,机构投资者占比很小,而个人投资者的比重则非常大,投资策略主要是以投机需求为驱动,追求短期利益,也就是短线投资。大多数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易产生跟风和踩踏效应,倾向化严重,容易对股指造成助涨杀跌的作用,极易造成股市的波动。
第二,多空双方规模悬殊,我国鼓励买多不买空。融资融券的规模始终无法平衡,融资的规模要远远超过融券的规模,由此导致券商等金融投资机构无券可融。这种规模的失衡带来的后果便是股市一旦有暴涨,则必有暴跌。
第三,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与部门监管仍存在很大缺陷。比如:最明显的便是对于配资公司监管的不到位,只要中小投资者有一定的本金,在支付一定佣金费的情况下,就可以加数倍杠杆融资买入,而对于配资公司的审查及监管方面处于空白,因此便造成了杠杆的无度使用。
3 完善融资融券制度的建议
3.1 优化投资者结构
我国投资者结构目前主要呈现出机构投资者少,而个人投资者较多的情形,也就意味着证券市场主要以短线投资为主,也就是投机需求主导。尤其在股市大幅上扬时期,中小股民出于投机心理进行短线投资,不断加杠杆融资买入,是造成股市巨幅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证资本市场持续健康有效运行,更好地发挥对我国经济的助推作用,优化投资者结构势在必行,主张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积极培育更为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
3.2 建立有效的保证金制度
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日常交易的过程中实施“逐日盯市”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分析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追缴点具有如下重要意义:投资者可以据此判断自己可能承担的风险水平以及最大的损失程度;证券公司可以据此对没有追加担保物的投资者采取强制平仓措施,以保证其融资融券债权得以实现;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设定不同的维持保证比例,可以控制整个证券市场的信用程度和风险水平。
3.3 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
由于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引入时间不长,融资融券标的股占A股市场的比例依然较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融资融券标的规模小、种类少,不能很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不利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也就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应该拓宽证券公司的经营范围,增加标的股数量及种类,提高证券市场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F Allen,D Gale.Arbitrage, Short Sale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J]. Econometrica,1991(4).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统计性描述,得出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下滑的结论。并将公司区分为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将他们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业绩下滑确实比大公司下滑严重,这也跟某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
对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tigler(1964)等研究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股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低迷表现,即价格行为表现为向下的走势,但该问题直到1986年后才得到系统研究。大多数国家都发现公司股权再融资后有明显的负效应,包括公告期有负的非正常收益和短期价格负效应,并且长期经营业绩恶化等。各国学者分别从机会之窗、价格压力、资本结构变化、信号假设、盈余管理等方面给股权再融资经营业绩下滑以理论支持。笔者将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样本选择
(一)财务指标选择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定的样本为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A股股权再融资的公司,其中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了A股配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163家(以配股宣告日为准),其中还有5家公司在这个期间连续两次配股,计168次。目前这163家公司中已经有10家退市,剩下153家公司,而这153家公司中有21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3.73%的比例。(这里把总股本小于等于2亿股、流通股本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小于等于5000万股作为划分中小型企业的代替标准。)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进行A股增发新股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深沪两市共69家(以增发新股宣告日为准),计69次。目前这69家公司中已经有1家退市,剩下68家公司,而这68家公司中有13家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占19.11%的比例。扣除目前已经退市的共12家公司,则在2001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期间进行了增发新股或者配股股权再融资公司共221家。本研究将选择这221家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在该研究期间连续两次或者两次以上配股或者增发新股的,就考察第一次股权再融资的情况)。并选择这221家上市公司2000—2006年度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考察研究,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X1:主营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绝对值
X2:主营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上期主营利润绝对值
X3: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绝对值
X4: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绝对值
X5: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评价再融资公司的成长性。投资公司就是投资它的未来,就是期望能够获得公司股票未来丰厚的现金股利和诱人的股价上涨空间,而现金分红和股价上涨都离不开公司的成长。公司成长能力如何,是评价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成长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判断出企业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随着再融资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也应相应地增长,所以,上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与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统计性分析
(一)我国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统计性描述
表1是2000—2006年度的如下财务比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性描述分析:
从表1股权再融资公司2000—2006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看,所有公司以及34家股权再融资的中小公司从2000—2005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5年到达最低点,然后2006年度又有所上升,而187家股权再融资的大公司从2000—2006年是依次递减的,在2006年到达最低点。而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因此净资产净利率的下降有可能是因为净利润的下降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股东权益的扩大引起。一般而言,股权再融资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比前一年相比下降,大都是因为当年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因而是正常的;如果以后年度在没有大规模增加股东权益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下降只能归因于净利润即收益能力下降。由于上述样本公司增资、配股股权再融资的时间是在2001—2004年,每年都会有一些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即较大规模地增加股东权益,因此上述净资产收益率的逐年下降不能完全归因于收益能力的下降。由于没有具体分行业,无法跟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比较,因此以下将按各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时间将其分为增资或配股前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当年(简称为0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一年(简称为1年度),增资或配股后两年(简称为2年度),并分别按中小上市公司和大公司详细比较各个财务比率,见如下表2和表3。
从上述样本的财务指标均值与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表看,中小企业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1)净资产收益率从当年开始每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股权再融资当年下降比率最大,如上面所分析那样,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收益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当年股权再融资增加了许多股东权益,从而导致该年度其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结合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分析看,由于它们也是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也是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但再融资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相比第一年,仍有下降则只是因为收益能力下降。主营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均值相比再融资前一年,基本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股权再融资公司再融资后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一定下滑。
(2)总资产同比增长率比再融资当年有所增长,而后面几年相比再融资前一年都是逐年下降的。当年由于增资或者配股增加了很多股东权益,使资产总规模得到较大提高,因而当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得到较大提高,而其他年度由于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不能通过留存盈余增加内部股权融资从而增加资产,而其他比率的下降也不需要或者难以增加更多的资产,导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了上市公司不管规模大小在增资、配股再融资后出现了经营业绩长期下降的情况,即符合前面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得出的股权再融资长期负效应现象,在我国也称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变脸”。
(二)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描述看,中小公司和大公司股权再融资后各类财务指标都出现下降趋势,具有共同点,但是他们下降的幅度是不一样的,以下将比较分析两类样本公司,各类财务指标后面几年跟股权再融资前一年相比较的变动率,看哪类公司下降更严重,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34家中小公司(简称前者)与187家大公司(简称后者)股权再融资后财务指标变动率比较看,净资产收益率按下降的均值看两者的幅度相近,前者稍稍多一点(前者均值-0.666469894,后者均值-0.634107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大许多。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都要比后者少(前者下降均值-3.065615584,后者下降均值-5.746020712);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为了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和实力,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经营有所扩展,造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下降比普通公司多,而净利润增长率下降比他们少。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前者每年的下降幅度也要比后者大一些。以上说明中小公司股权再融资后长期经营业绩、增长性等下降更多,负效应现象更严重,这跟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跟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本身的特点有关。
三、结果分析与结论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原因分析;解决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指除其初次上市融资以外的融资,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偏好于采用配股和增发等股权性质的筹资方式,这给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途径。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
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无论是经济效益好还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也无论是资产负债率高还是资产负债率很低的上市公司,都十分热衷于通过配股和增发的方式再融资,而且筹资金额也越来越大。据调查,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唯一方式;2000年以来,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另一选择;2001年开始,可转债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追捧的对象。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对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不仅没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而且并没有使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也没有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发行新股现在已被一些上市公司滥用成为圈钱的手段。另据统计,2007年全年共计190家上市公司提出配股或增发的再融资计划,金额共39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近21亿元,超过2001-2006年6年间的再融资总额,而2008年前两个月,上市公司提出的再融资计划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再融资总和,截至2008年2月20日,2008年的30余个交易日里,共有44家上市公司提出配股或增发的再融资计划,筹资总额高达2599.28亿元,平均每家公司59亿多元。比较可见,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计划通过股权融资的金额相对于以往年度将出现巨额增长,这也导致了流通股股东对整个股市的恐慌。
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其基本观点为: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内源融资(主要是留存收益与折旧等),其次是采用债务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即内源融资优于外部债务融资,外部债务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这一理论在美国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经济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发达,企业制度也非常完善,企业行为非常理性化,完全在市场引导下进行。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完全体现了“啄食顺序“原则,据统计,1979-1992年,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从1970-1985年,美国企业通过债务融资筹集的资金在企业外部筹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1.7%,远远大于股权融资所筹资金的比重。
这一在西方国家得到验证的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提供一个借鉴,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在再融资方式选择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与缺陷。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于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上司公司的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且风险小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负债融资,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投资者的角度讲,投资于普通股的风险较高,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也会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筹资公司来讲,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备抵税作用,而且股票的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而债务性资金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股权融资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债务融资成本。
然而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利用股票融资的成本反而较低。第一,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可供投资的对象很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又非常大,进行股票投资的热情也较高,这使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股价长时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非常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时足额的募集资金。但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水平却很低,甚至有些公司长期不发放股利,从而使得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很低。第二,一般来说负债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压力,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容易引发财务危机或破产风险;而股权融资使得企业拥有一笔永久性占用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在经营困难时也可不必发放股利。相比较负债融资来说,股权融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就好比是免费的午餐,因此股票融资风险要低得多。
(二)我国企业债务融资市场发展滞后
首先,企业债券筹资处于尴尬境地。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张,而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一,企业债券筹资规模较小。《证券法》规定,企业累计发行债券总额不能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这就导致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的动力。第二,企业债券流动性较差,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第三,缺乏规范、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投资者识别企业债券风险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债券定价的重要依据,而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其次,企业通过借款方式筹集资金的难度日益增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防范,尤其对中长期信贷控制非常严格,使得上市公司获取中长期贷款的难度加大。
这两个因素导致债务融资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选择配股或增发的方式进行再融资活动,从而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发挥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差制约了其内源融资和债务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偏低,留存收益为零的公司较多,而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这导致上市公司无法通过内源融资满足资金需求,转而寻求外部融资,由于外部债务融资弹性小,每年必须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且到期必须还本付息,这会给上市公司形成一个硬约束,而上市公司如果效益低下,甚至低于债券资金成本率或银行的利率,财务杠杆便会对其形成负效应,而股权融资却不涉及这些,增资时只要预期能达到银行利率即可,由此,它可以通过包装获得增发股票的权利,而增发后就不必受偿还利息和本金的限制。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的,股权结构分割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国有股比例过大。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存在不确定性,引起“所有者虚位”的现象,大股东很容易控制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不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并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前几大股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相互之间不独立。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总体持股较少,“零股”总经理比例很高,而且考核经营者的指标通常是企业盈利的多少,这些特征势必导致经营者做决策时,往往不是考虑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更多地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为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他们更愿意选择没有还本付息压力且风险小的股权筹资。可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是其再融资方式选择不合理的根源。
三、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偏好的后果
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股权性质的再融资方式的行为将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第一,不利于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没有享受适度负债带来的避税和财务杠杆效应,无法实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的财务管理目标。公司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融资得到的资金属于自有资金,这种只运用自有资金的资金运作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运作模式,不利于企业利用社会资金发展企业,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采用股权融资,上市公司支付的成本即为股利,而上市公司对于股利的发放有决定权,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支付的股利相当少,换言之,采用股权融资,公司支付的成本较低,而且有些公司甚至很长时间都不派发股利,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公司只注重资金筹集而不注重投资项目的回报率,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在一些公司甚至出现了资金闲置现象,这势必降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此恶性循环,内源融资的能力将逐渐被削弱。而且,从长远来看,不给股东相应的回报,企业难以得到投资者的长久支持与信任,终将丧失股权融资带来的好处,走入资金短缺的死胡同。
第三,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弱化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金额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过量融资现象普遍,并且再融资资金投资项目随意更改。以2007年为例,公告变更募集资金项目投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有81家之多,变更绝对额度超过亿元的上市公司有40家,几乎占到总数的50%。不少上市公司在实现再融资计划后,面对低成本圈来的钱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用于购买国债,有的存到银行,有的去打新股,有的干脆拿去委托理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得不到保障,派发的股利自然很少,股东无法获得应有的股利收入,只能通过短期买卖获取价差,导致股市动荡不安,增加了投机成分。
四、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规范股权融资行为,特别是加强对股票发行、利润分配、资金使用的法律监管,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实发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监督功能。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减少对企业债券发行的限制,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建立流通市场。
第二,上市公司应加快股权结构调整,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的多元化,要吸收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机构投资者最终代表个人投资者利益,加之其实行专家管理,因此,它有能力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还应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只要经营者能够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那么对于其较高的股权收益就应当敢于承诺,并将其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使期权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制度,减轻企业税费,规范企业利润分配和利润留存制度,引导企业内源性资本扩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规范上市公司资金使用计划,使资金用到投资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杜绝母公司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规范关联方交易。
第四,理顺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完善经理人市场,将市场竞争的规则引入现代企业的人事制度。尽快取消非流通股份,继续推动股改进程,使上市公司形成真正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再融资是一把双刃剑,成功融资可以帮助公司在业内形成比较优势,有助于公司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再融资如果选择不当,就会有摊薄股本降低投资者收益等后果,不仅削弱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也会损害公司的形象。因此,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上市公司应当慎重,不妨多考虑内源融资和外部的债务
融资少用股权融资,同时对再融资的投向要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证券市场负责。
参考文献:
1、周频.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优序分析[J].当代经济,2007(11).
2、李滨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其原因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3、马崇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融资成本的研究与对策[J].财会通讯,2006(12).
4、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问题[M].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
关键词:再融资;效果;增发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43-02
0引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能否快速并且低成本的获得资金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对于在融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上市公司而言,再融资无疑是其利用证券市场获得大量资金以发展自身的最佳途径。但是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热衷再融资持批评态度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被大量闲置或被大股东占用,这就使得融资资金使用效果较差。本文以国内已有研究成果为前提,对增发新股融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再融资概念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相对于其首次股票发行(IPO)而言的,所谓首次股票发行,即上市公司在增资扩股的情况下进行的首次公开股票发行。所以,上市公司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获得资金的一种行为。再融资方式按其性质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股权性融资、债权性融资和混合性融资三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以股权性再融资为主,尤其以增发新股(后简称增发)为最主要方式,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增发这一方式进行研究。
2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误区
2.1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1]相比美国,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表现出强烈的股权偏好。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现状为内源融资比例低,而外源融资比例高。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高,债券融资比例低。即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偏好是:股权融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这与“啄食顺序理论”存在很大差异。这种股权偏好不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无法享受到适度负债带来的避税和财务杠杆效应),从而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
2.2 上市公司再融资具有盲目性规范的再融资行为应该是,上市公司在对投资项目有明确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提出融资申请。然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为了再融资而再融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再融资数额盲目扩大化,另一方面再融资资金用途随意,体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盲目性。
2.3 大股东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其母公司将经营状况较好的一块资产剥离出来而成立的。一方面许多大股东(即母公司)对上市公司资金有借无还,另一方面大股东掌控了股利发放的决定权,这使得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大多流入大股东手中,又因为缺少定期分红的压力使得上市公司缺乏经营动力,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被许多学者称为大股东的“圈钱”行为。
3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使用效果分析
为了排除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选取43家在2007年进行增发的非周期性企业(即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程度较小,随经济环境波动,其经营绩效波动不明显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净资产收益率、主营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三个角度分析增发资金使用效果。
由表1、表2和表3可见,非周期性企业的三项经营绩效指标在2007年均略低于2006年,而2008年及2009年则持续下降,这与之前其他学者研究数据的变化趋势相近。由此可见,增发不仅未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反而使其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说明这些上市公司的增发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这与之前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
总之,从净利润、主营利润及主营业务收入三个方面来看,增发融资未能给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带来较好影响,而且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资金使用效果并没有其预期的那样好。
4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效果的对策
4.1 上市公司经理层约束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从传统财务管理角度,股权再融资不应是首选的融资方式,而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特别看重股权融资,较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而经理层过分追求资本的控制权,并非专注于企业投资的回报。因此,上市公司应重视对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经理层从盲目追求对资本的控制权中解放出来,更多专注企业投资回报,才能有效改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
4.2 控制再融资规模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主要根据上市公司拟定的资金使用项目的资金需要量来确定,这是从公司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的。但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任意扩大经营规模、随意改变资金投向,应对再融资的总额作出某种限制:一是将再融资前公司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作为再融资总额的最高限额;二是按照公司对所筹资金使用项目的盈利增加额(预测的)的资本化金额来确定再融资的最高限额。这里的盈利增加额一般指公司经过中介机构审计的盈利预测报告中期望的净利润总额,资本化金额是指盈利增加额按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的资本额。
4.3 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更改上显得十分随意,所以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十分必要。首先,上市公司在申请再融资时,应对其选定的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介绍,对其投资额、投资回收期、现金流和风险程度等指标进行详细的科学论证。其次,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予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进行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时可根据国家现行价格和财税制度,分析、预测上市公司投资项目可能产生的费用和收益,并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4.4 加强对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关联交易的监管我国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掏空”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幸福实业、春都A、猴王股份等,其他被母公司大量占用资金的上市公司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被占用的资金大部分是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上募集而来的,可见不正当的关联交易严重影响着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效果。所以应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进行信息披露,将不进行披露的关联交易作为非法交易,予以取缔并追回集团公司非法所得;对不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予以重罚;对于关联交易中违规违法的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当事人并予以处罚;对关联交易的标的物的后续运营情况要单独公布,对上市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4.5 完善对现金分红的有关规定及监管近几年,我国证监会不仅出台了有关强制分红的规定,而且要求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额度直接与分红挂钩,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前次融资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的三倍,或规定上市公司前次融资以来的现金分红未达到前次融资金额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再融资。这些措施增加了流通股股东的话语权,有利于遏制大股东盲目融资的冲动,引导上市公司注重股东回报。然而,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国有股流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仍未实现股票全流通,强制分红的效果被弱化,故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应以实现我国股票的全流通为前提。此外,目前尚需在规则上有所细化,除明确分红是再融资前提外,还应对分红派现率予以明确规定,切实加强有关规定的实施力度。
5结束语
上市公司再融资效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再融资资金使用效果的不尽人意必然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效果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该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如在样本的选取上,可以尽量扩大样本数量并按不同行业分别研究;在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可以有所创新,避免指标的单一化等。
参考文献:
[1]郑文捷.深市配股中的潜在利润[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22-23.
[2]王春梅.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比较[J].经济论坛,2002(4):15-16.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再融资 问题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73-02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在公开市场进行融资后,为了保持其市场竞争地位,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再次融资的行为。关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理解,广义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后,再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获得资金的行为。而狭义的再融资则是指上市公司在其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后,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获得资金的一种行为,一般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具体可包括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再融资不仅为上市公司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使上市公司能够从资本市场不断地获得资金流,进而支持企业的不断成长,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再融资规模快速增长,证券市场每年再融资数量和金额随着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证券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证券市场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整合,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配股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1998年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上市公司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实力雄厚,上市公司的股票也一度是供不应求,配股再融资也符合中小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所以199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以配股方式进行再融资。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格局也发生了转变,由配股占主导的再融资模式逐渐演变成由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债券等三种方式并驾齐驱。自2006年5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并实施以来,定向增发迅速成为上市公司最为青睐的再融资方式。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上市公司每年定向增发的数额占每年的融资额的比例超过70%,2006年和2009年的比例甚至超过85%。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1.偏好股权融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加公司价值。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操作却与之相反,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不会放弃股权融资的机会。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缺口并不大,与欧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相比资产负债率较低,在完全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大费周折进行股权融资。
2.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有恶意“圈钱”的冲动。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是为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所需资金,扩大经营业务,增加赢利,从而使得投资者获得高回报。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情况到股市融资,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所关心的是尽可能募集较多的资金,而自身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反而不是关键问题,而且不少券商还会为企业搜寻一些项目,以扩大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
3.融资资金投向随意变更。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对发行股票所募资金,必须按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改变用途的,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违反增发或配股的募股说明书任意修改资金投向的例子不乏少数。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日的收益低下,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很多企业在融资前都会规划具有投资前景的项目,资金到手后挪用资金、利用资金委托理财是企业惯用的手段。不少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缺乏充分研究,募集资金到位后不能按计划投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闲置,有些不得不变更募资投向。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08年上市公司立项863个项目,其中有218个项目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占立项项目的25.26%;2009年上市公司立项1110个项目,其中有127个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占立项项目的11.44%。而在1998-2004年这一比例更高,再融资的681家上市公司有264家发生了变更投向行为,平均变更率为39%。
4.融资后公司效益下降。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后效益下降成为上市公司比较严重的问题。上市公司的盲目融资冲动和行为短期化是造成再融资使用效益欠佳的重要因素。融资的盲目性使上市公司筹集到巨额资金之后,往往显得准备不足,更谈不上有效保证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另外,由于市场和公司自我约束力太弱,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经营短期化行为,偏离主业,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使资金使用效益出现下滑。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内部融资能力弱。内部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因而,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能力和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能力。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实B以外,沪深两市1624家上市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总额8209.14亿元,同比下降16.88%。1624家公司中盈利与亏损家数比例为1370:254,亏损面达15.64%,是2007年的两倍。截至2010年5月,据Wind资讯统计,两市1815家公司中,202家公司亏损,占比达11.13%。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798.60亿元,同比增长27.30%,但这是在2008年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取得的。从利润集中度来看,2009年垄断性国企占据了上市公司70%以上的利润。工行2009年归属母公司利润为1285.99亿,蝉联最赚钱公司,仅其一家利润就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比重的12%。前5大上市公司(工行、建行、中石油、中行、中石化)盈利占总利润比重达44.85%。对于其他非垄断上市公司来说,其净利润所占比重较小,净利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这些上市内部融资能力较弱。
2.再融资成本低廉,融资环境宽松。股权融资成本包括:股票分红成本、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融资成本主要指的是股票的红利支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分红,极少有企业将当年盈利全部实施分配,因此股票融资的红利成本是极低的。因此,上市公司比较容易募集到巨额资金。再加上对募集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变更、占用、闲置成本极低,助长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出现。此外,2006年管理层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后,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降低,给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3.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债券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最初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特别强调市场的融资功能,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这一直是我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从而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相对较快,而债券市场发展较慢,市场结构极其不平衡。而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成熟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稳定器。从存量看,截至到2009年,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和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当,而同期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美国股票市场规模的10倍。由此可见,我国债券市场和美国发达的债券市场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我国债券品种较为单一,各品种之间发展不均衡。我国债券主要体现在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等政府信用产品方面,非政府信用产品规模较小。
4.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人实际控制公司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数据显示,2006年底,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5.99%,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9.15%;2007年底,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5.28%,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43%。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它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大股东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具有控制地位的大股东具有融资决策权,对融资问题通常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导致了大股东再融资时具有获取控制权收益强烈的股权融资动机。
四、解决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公司上市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监管。进一步严格公司上市和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由企业独立承担上市融资风险,使企业在充分考虑自身收益与风险的情况下决定是否再融资。严格控制再融资规模,增加增发限制,适当提高股权融资成本,减少溢价收益,抑制大股东随意增发股票的意愿。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虚假财务信息骗取股票发行资格,同时对融资后资金的流向进行监督检查,防止盲目融资,浪费资源。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丰富的融资工具,而融资工具的匮乏又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国外经验表明,一个充满活力、规模庞大的债券市场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调整企业债券的品种和结构,创新债券融资工具;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加快发展投资基金,增强债券市场的投资理性,积极引导投资者对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中长期投资;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3.促进上市公司完善自身治理结构,提升内在价值。进一步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增强上市公司立性;促进独立董事、监事会等监督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三会”和各专业委员会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稳妥推动股权激励试点,探索有效的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内控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内控水平;改善公司治理外部环境,引导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积极探索公司治理差异化模式,引导上市公司根据控制权特征、规模大小、经营范围、行业特点、区域政策环境等不同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