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茶产业范文

生态茶产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茶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茶产业

第1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 高山生态茶;主要做法;成效;发展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80-02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多为喀斯特地貌,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毕节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异的高山生态茶品质。近年来,毕节市把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做出尝试。高山生态茶产业突出产业规划为引领,机制创新为支撑,品牌培育为抓手,科技发展为先导,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发展[1-2]。

1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截至2015年,毕节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6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5.02万hm2、无公害认证茶园3.11万hm2、有机认证茶园2 333.33 hm2。茶园已投产2.88万hm2,同比增长20%;产茶8 571 t,同比增长19.04%;实现农业产值73 366万元,同比增长27%。已建成连片4 000 hm2茶叶产业示范带1条,已启动建设2个茶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市级示范园区。全市范围内茶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18个,超过200 hm2的村81个。纳雍、金沙2个县已着手开展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工作;市农科所调进40多个茶树新品种在七星关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建立了良种茶树品比园。

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茶叶生产企业99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个,地市级以上41个;经过多年茶艺经验积累,还组建了1支规范的乌撒茶艺表演队。“贵茗”“府茗香”“乌撒”等9个茶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纳雍县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登记;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

2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重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立足毕节高山生态茶产业实际,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原则,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毕节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集中打造以纳雍、金沙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茶园6.67万hm2,其中投产茶园5.33万hm2,总产量达3.2万t,实现总产值32亿元,平均产值6万元/hm2;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5~8个,孵化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个,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孵化国家龙头企业2家。

2.2 强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2.2.1 营造创优氛围,促进产业发展。毕节市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促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4月,组织全市首次手工制茶大赛,选拔8名制茶能手参加贵州省手工制茶大赛,并荣获1个二等奖和3个优秀奖;2015年5月参加贵州省春季斗茶大赛活动并荣获3个优秀奖(其中:纳雍县2个、大方县1个),2015年8月下旬又精心组织2015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大众品茗暨“奢香贡茶杯”夏秋茶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增加了外界对我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了解程度,加大了群众的参与力度,提升了大众口碑和知名度,营造了活跃的创优氛围,也从加工、市场、文化等方面促进了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升级[3]。

2.2.2 激活优势资源,加快市场拓展。毕节市在民革中央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28家茶企为股东的纳雍县平远茶业有限公司,并在河北设立了产品销售旗舰店,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走进了华北地区;赫章夜郎王茗茶业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东南亚及俄罗斯大量需要红茶的契机,积极组织出口红茶30 t,改写了毕节市茶叶没有直接外销记录的历史。另外,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赫章县夜郎王茗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河北共开设4家宣传茶叶专销店,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全市有20余家茶企均自行在市内开设茶叶销售专营店,个别茶企还开设茶楼(馆),主要销售自己生产的茶叶产品。同时,积极组织茶企参加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五一”品茗等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毕节市丰富的茶叶资源;邀请省内外茶企前来毕节市实地考察,有效吸引他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金沙县三丈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纳雍县含露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贵茶集团、广州盐业签订了产品营销合同,另有4个茶企签订了意向协议。

2.2.3 优化融资环境,强化金融服务。为提升毕节市茶叶加工技术,市级财政于2014年拿出2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36家茶企(专业合作社)。目前,毕节市正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茶企(专业合作社)产权确权工作,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 000万元、争取农业部支持700万元作为毕节市农业融资担保资金,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2.4 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竞争实力。为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毕节市茶产办向毕节市科技局申报了《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运用》《绿茶粉加工》《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科技含量的全面提升。目前,无性系茶树繁殖及育种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应用,茶树平衡施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4]。同时,鉴于高档礼品茶销售市场萎缩,毕节市许多茶企把目光转向了提升大宗茶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之上,在采摘原料时不再一味强求单芽等高端原料,并在红茶、黄茶等新茶类上下功夫,个别茶企开始尝试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2.3 树品牌,打造精品名茶

2.3.1 加强品牌培育。充分发挥毕节市“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和茶叶产品无污染、香高味浓、经久耐泡的特点,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商标品牌管理模式,按照“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统一策划、专业打造”的原则,大力推进“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并支持极少数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自主打造或收购打造毕节市特设品牌“纳雍古茶树”“金沙贡茶”“威宁乌撒烤茶”等企业品牌。

2.3.2 强化质量保障。为进一步提高茶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毕节市积极鼓励、帮助和指导茶企(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产品生产、狠抓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并精心收集各种认证资料向有关部门申报质量认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确保每一位消费者均能够享受到高山生态茶叶的质量安全保障。目前,全市已有31家茶企(专业合作社)获得QS认证,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已分别达到6 873.33、2 333.33 hm2,所产茶叶产品经各级质量检测部门多次检查,合格率达100%。

2.4 兴文化,增强产品内涵

毕节市产茶历史悠久,纳雍、金沙的古茶树样经全国权威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等专家评审,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久远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了威宁“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也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富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毕节市已编辑出版了《纳雍古树茶》一书,并与《舌尖上的黔茶》编辑部签订合同,开辟专版宣传毕节市茶文化、茶产品;近期还将编辑出版《毕节茶文化》。同时,借助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珙桐之乡”之机,于2014年5月6―8日举办了“珙桐之乡授牌仪式暨纳雍茶产业品牌建设研讨会”,依托民革中央的倾力帮扶,举办了“绿色崛起、古F馨香、同心筑梦、实干兴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3 发展对策

3.1 正确树立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观念

进一步以要求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紧紧围绕着保护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认真开展工作,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茶与自然植被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促进“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在较短时间内冲出贵州、享誉全国,为落实“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大力提高基地质量和效益

一是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地认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山生态茶基地。二是加大以新带改建设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5]。三是抓好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认真建设好示范示范茶园基地,再辐射带动广大茶企(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四是抓好古茶树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优良地方品种。由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在毕节市健壮生长的这些古茶树资源已形成了耐贫瘠、耐寒、耐干旱等特点,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必须结合毕节市实际及时出台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政策,倡导古茶树区域的村民和茶企(专业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村规村约,加强挂牌管理和建卡建档,确保古茶树这一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培育出毕节市当家茶树品种,进而实现从卖茶到卖苗的转变。五是注重茶旅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3.3 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对现有茶技干部再深造和茶企管理者理论提升,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强科技人才引进[6]。注重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或科技成果转化,强化QS认证与管理,鼓励参加“中茶杯”“黔茶杯”评选活动,在有效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3.4 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着力培育1~2个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升级的同时,推进加工、销售职能分离,以便每个茶企都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等各类茶叶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合作开发茶叶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业综合效益;加强金融服务,在市、县(区)创立投融资担保平合,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抓好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建设,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7]。

3.5 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茶叶拼配技术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破当前以区域抓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整合资源,抱团出山,做大做强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与认证,构建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推荐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进一步提升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茶品牌的知名度。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与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合作,在餐饮店、旅游景区等地开设茶吧,在各大超市开设专柜。六是以喝茶健康为主题,推广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市外茶叶直销店、专卖店的建设,拓宽毕节市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

4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阮仕君,聂宗顺,等.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5):255-258.

[2] 牟东岭,郑元红,陈祖瑶,等.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5(9):256-258.

[3]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J].乌蒙论坛,2007(4):64-65.

[4]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C]//贵州省毕节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2.

[5] 聂宗顺,聂富祥.毕节地区茶业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3):5-6.

第2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督导检查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实施,贯彻落实省站《关于开展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督导工作的通知》(晋农生态发[2012]26号)要求,省站派出督导小组于11月29日~30日前往长治市和晋城市,12月4日前往晋中市,分别对三个市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抽查了长治市襄垣县、长治郊区,晋城市泽州本文由收集整理县,晋中市榆社县。省督导小组成员包括省站资源环保科赵少婷、阎宏毅及大同市农业环保监测站马军,三个市农业环保站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也参加了督导检查工作。

在长治市,督查组首先听取了长治市农业环保站的工作汇报,了解了全市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来到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范岭村,听取了襄垣县农委工作汇报后实地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同时针对采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给采样工作人员进行了讲解示范。接下来督导组来到长治市郊区西柏兔乡中村,检查了土壤采集工具等准备情况,在田间实地演示了土样采集整个过程,要求县农业环保站一定要认真规范采样。督察组连夜赶往晋城市,听取了晋城市环保站的工作汇报。第二日督查小组抽查了晋城市任务最大的泽州县,采样任务为1483个。督导小组前往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查看了土壤样品风干场所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随后来到泽州县夏村镇,现场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查看了现场填写表格并纠正了表格填写不规范的地方。Www.133229.COm泽州县土壤样品采集过程比较规范,并有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全省学习借鉴,同时任务完成进度较快,检查当日已全部完成野外采样任务。

在晋中市,督导小组前往榆社县农委听取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榆社县采样任务498个,是晋中市最多的县,目前已完成样品野外采集工作。通过现场检查土样风干场所及风干方式,发现技术人员土样风干规范操作方面存在误区,部分样品在风干过程中有交叉混淆,督导小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重新采样,重新风干。榆社县农委表示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在一周内完成重新采样及重新风干工作。

在三个市,督查组还分别要求市、县农业部门要做好文件、数据、信息等资料的保密工作,档案及电脑管理做到专人负责,专业电脑不能联接互联网等。

第3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勐遮镇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叶是勐遮镇仅次于粮、糖的支柱产业,茶叶的巩固和发展直接与全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勐遮镇茶叶现状:产量低(2020 年茶叶平均单产60 公斤)、效益差(每公斤仅售25 元)、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大多仍停留于传统产品);生产技术不规范:很多茶农自己加工;生产规模小:除少数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企业外,加工规模大、有资质茶叶龙头企业目前勐遮镇辖区内属空白。茶叶产业一直在低谷中徘徊。为做好勐遮镇茶产业,须加大力度,下足功夫,切实使茶叶从数量发展型转变为质量发展型,走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调整结构,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优势,按产业化发展要求,拓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在品种调优上抓突破,在品质创优上做文章,不断优化茶叶结构,提高茶叶商品率,提升勐遮镇茶产业产业化水平,因此,勐遮镇要想发展茶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而如何做好茶叶种植,生产高质量茶叶产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二、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的问题

1 、实施茶叶标准化种植。从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采摘、初制、加工各个环节按茶叶标准化进行种植、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严禁农药残留物超标,确保茶叶产品品质。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茶园生态群落系统建设。在茶园中选用杉、香樟等树种作为茶园行道树、防护林及遮荫树,建立茶园立体结构和生态系统,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境强抗逆能力。

建立生态茶园。在茶园中布置遮荫树,选择茶—果、茶—林、茶—玉米等农作物复合立体栽培模式,茶树下层间作豆科、花生、瓜类等,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保持茶园生态平衡,从根本上提高茶叶内在品质。

有机肥供给系统建设及无害化处理、施用示范。有机肥—土壤—茶树—动物—微生物,是物质能量循环系统中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环节。有机肥是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源泉,是茶树的“粮食”,是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农业的核心。有机肥的来源主要以养猪养牛积肥、堆制有机农家肥、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有机肥的施用严格按标准茶园施用要求实施。

建立有机茶园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体系。茶园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首先建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体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物理防治等措施,从而达到控制茶树病、虫、草害发生与危害,保证茶树正常生长发育,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益。防治病、虫害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辅助允许使用的生物农药进行综合防治。茶园杂草防除主要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间作绿肥等技术。

2 、开展有机茶种植示范推广。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和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试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勐遮镇茶园大多分布在山区,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具有发展有机茶基础。把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资源—环境—茶—健康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协调。生产过程中须维持水、土资源生产力。杜绝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茶园环境,从而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促进了良性生态循环,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并保持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协调。树木落叶覆盖地面可减少水土流失,腐烂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从而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叶可持续发展。

三、做好茶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体措施

一是做好宣传。在推进茶叶种植管理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开群众大会、培训方式,做好宣传。请勐海县茶叶推广站技术员对茶农进行茶叶采摘、手工制茶、茶园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进行培训。组织茶农学习《云南省西瓜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增强茶农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推广茶叶种植管理先进技术

先套种珍贵苗木和果树,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

在茶园中套种珍贵苗木和果树,如:黄樟、黄花梨、沉香等,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茶叶品质,达到茶农依靠茶叶增收的目的。与此同时,扩大人工造林面积。

后开展理论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质量

下派技术员到各村,对茶树良种的选择、种植、施肥、修剪、采摘、病虫防治等茶叶生产管理实用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以此提高了茶农科学种茶、管茶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茶叶与经济作物套作,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合理套种农作物,可达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的作用,且经济作物周期短、收成快,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弥补茶叶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套种作物后,改良土壤肥力,极大促进茶的生长。勐遮镇在茶园中主要套种玉米,经技术员实测,平均单产420 公斤,按市场价1.2 元/公斤,每亩为茶农增收504 元。

重视生态建设,推广无公害茶园建设

主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同时,进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及国家禁止农药。提高茶叶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叶加工手艺

先进的茶叶种植管理技术为茶叶的加工提供了高品质的原料,精深的加工技艺保证了茶叶原有的品质,进而拓宽茶叶制品的销售渠道。因此勐遮镇积极邀请茶叶技术专家到村委会培训茶农手工制茶技术,并鼓励茶农现场操作,掌握手工制茶技术的精髓,提升勐遮镇茶叶初加工的品质。

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全镇仅有两名从事茶叶工作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茶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势在必行。从引进人才入手,通过与高校、茶叶研究机构建立人才交流、合作的机制来提高本镇茶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茶农技术水平,提高茶农积极性。

实施茶园种植示范、培训

先定植。计划在南楞村委会建立100 亩良种标准化生态茶园,在品种选择、茶园规划、种植开垦、苗木定植等方面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实施。后管理。在良种标准化生态茶园,实施各项茶园技术,茶树成活率达90%以上,完成茶树平均高40cm以上,树幅平均宽80cm以上,严格按照生态茶园栽培技术操作。抓培训。在茶园示范区,每年举办20 人以上茶农进行技术培训4 期,对从事茶叶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提升茶产品品质,拓宽茶叶销售渠道。以参加勐海县举办的 “勐海茶王节”比赛为契机,提高勐遮镇茶叶知名度,从而拓宽销售渠道,推进勐遮镇茶产业发展。

第5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形成,石阡县提出:“旱涝保收的田种粮食,旱田好土种烤烟和种草养畜,坡土、荒山、残次林地和低产林地种茶叶”的结构调整格局,通过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群众生活的粮食自给,通过发展生态烟、生态畜、生态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群众因对传统农作物和原始林木资源的生存依赖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同时,还通过发展生态烟、生态畜、尤其是生态茶产业的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在开发中建设更好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坚定信心

一是稳定抓好粮食生产,满足自给。千方百计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粮食产量。重点就是要推广良种良法,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扩大烤烟生产规模。抢抓国家实施烟水配套工程的机遇,加快烟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加大烤烟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投入和技术指导,提升烤烟的产出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坚持政策扶持、滚动发展、典型示范带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四是迅速壮大茶叶产业。茶叶是近几年来迅速兴起壮大的一个后续支柱产业。2003年,石阡县实施了“退耕还茶工程”,茶叶产业开始起步。通过对县情的再认识,又提出了“打基础、办工业、兴产业”的工作重点,并将茶叶作为大兴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措施,每年新植茶园以2.5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6月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0.09万亩,涉及全县2.3万余农户,居全省前列,被列为全省三个茶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县之一。

明确导向确保实效

第6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现状分析;策略;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602

1引言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隶属丽水市。全县总面积2539km2,其中山地面积346.7万亩,占总面积的91%;森林覆盖率达82.3%。气候与环境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小麦、大豆、蚕豌豆等粮食作物年复种面积21万亩;四季豆、萝卜、辣椒等蔬菜作物年复种面积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2万亩。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竹笋、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杂粮、菊米、烤薯、稻米、蘑菇等五大特色产业。

2自然地理概况

2.1地形地貌

遂昌县地质构造属浙闽隆起区,在地质内外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以中、低山为主,丘陵、岗地和带状山谷平地、小块盆地相间其中的复杂地貌结构。县域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脉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分支,仙霞岭山脉自龙泉和福建省蒲城县入境,由西南至东北纵贯全境。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703座,最高峰为位于南部的九龙山,海拔1724.2m,为浙江省第4高峰。境内山高坡陡,全县陡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3.5%,特殊的地理条件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总体格局。

2.2土壤

全县共有 7 个土类,13 个亚类,30 个土属,53 个土种。受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类的空间分布有规律性。7个土类分布情况如下:红壤、黄壤、紫色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水稻土。

2.3气候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境内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又具有明显的山区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温度 13.4~17.2℃,年平均>10℃,无霜期196~228d。年平均降水1515~1878mm,年平均日照1346.5~1847.8h,日照率30%~42%。由于山体阻隔,光照强度差异很大。

2.4森林植被

遂昌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区系成分复杂,还保存有小面积古老孑遗植物与林相较好的原始状态的森林植被,并有种类繁多的草本植物,除少数为引种栽培外,绝大多数为自然分布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森林覆盖率达82.3%,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13位。

3社会经济概况和农林牧副业发展现状

3.1茶产业

20世纪70年代初,遂昌县开始规模发展茶园。1974年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龙谷丽人茶色、香、味、形俱佳,获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十多次、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称号、浙江名牌产品,2004年遂昌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2005年4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2004和2006年两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07年“龙谷丽人”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遂昌2007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强县,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名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茶人员约6.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32.3%,不少农户以茶为主业,靠种茶、制茶、经营茶叶走上了致富路,茶叶产业已成为全县优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蔬菜产业

遂昌县高山蔬菜生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实现技术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产品无害化的生产格局。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加快建成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开展和实施“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2012年全县商品化生态蔬菜面积达到4.1万亩,总产值1.24亿元。在遂昌县各蔬菜产区内集中连片的山地蔬菜,已经成为夏秋季节独特的风景线和广大农民的绿色银行。

3.3畜牧产业

围绕“突出养殖方式转变、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实施畜牧上山,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根据《遂昌县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和要求,2009年遂昌县开始对原生态鸡、猪、牛、羊进行培育,相继有8个千头万羽养殖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县茶叶、山地蔬菜、果树、毛竹等种植面积大,鸡粪收集率、利用率高达95%以上。

3.4特色产业

菊米是浙江遂昌特产,山区珍品。因制干的野菊色黄白如米状,故称“遂昌菊米”。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处州出一种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而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而轻圆黄亮,云:败毒、散疔、祛风、清火、明目为第一,产遂昌县石练山。” “遂昌菊米”、“石练” 、“遂白”商标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其中遂昌菊米商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石练菊米”先后获得茶博会、农博会金奖,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生态食品双认证。2002年遂昌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遂昌县浙江省菊米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被列为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菊米产业已成为遂昌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翁慧芬,等:遂昌县原生态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资源与产业

4制约因素

(1)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原生态产品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市场持续足量的消化、容纳,原生态产品就没有生命力。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渠道和灵活的产品销售手段是保证农民利益和原生态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遂昌的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乏龙头企业的介入,除了黄泥岭土鸡、七山头土猪等部分原生态农产品实现统一定购或定点销售外,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如野蜂蜜等仍在普通市场销售,不能体现原生态价值和原生态特色,影响了农户扩大规模的意愿。

(2)特色产业规模过小。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商品,更没有竞争力,现在徐岙村只养了 200 多头猪,黄泥岭村也只有几千只鸡,这么一点产量是很难形成商品的,即使宣传广告上去了,也会因产量太低难以达成交易。少量的产品还会导致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大幅度提高,对农户脱贫增收也不能起到大的作用。

(3)技术支撑不成体系。由常规农业生产转向较大规模的原生态农业生产,绝不仅仅是施用化肥、农药与否的问题。整个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原生态农业的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符合原生态食品认证要求的产品贮藏与保鲜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生态生产的理论、标准和技术均存在一个技术积累、开发和整理消化的过程。(4)高素质人才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县城转移,对原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发展策略

(1)突显环境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遂昌县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浙江省高居第6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地资源、立体的气候条件和天然的“绿色氧吧”对于发展原生态产业极为有利,通过政府推介会、网络、电视等手段树立“钱瓯之源,江南绿海”形象,围绕“清洁水源、洁净空气”大力宣传遂昌原生态食品,以生态理念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势生产原生态产品,以原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形象,吸引消费眼球,开拓消费市场。

(2)突破农业薄弱环节,搭建三大平台。加大技术咨询力度,组织实施重点种养殖项目,以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核心示范、环境友好、设施精良、生产标准、高产高效的原生态种养殖基地;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农户进行原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使其转变观念,严格按照原生态标准进行生产;成立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协会,打破行政界限,统一组织生产;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原生态生产技术培训与咨询,探索适合当地的小农户认证模式,引导、发挥农村持证经纪人作用,统一原生态生产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价格,完善原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3)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化进程。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培育精诚茶叶有限公司、石练菊米有限公司、勿忘我种业有限公司、乌溪江渔业有限公司等原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原生态食品加工咨询培训,建立企业诚信质量制度,培育原生态食品公司文化和著名品牌,带动原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辐射全县以及周边地区原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政府在加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项目实施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原生态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原生态食品贸易公司,举办政府推介会,树立遂昌著名原生态食品品牌;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宣传重视品质、以质取胜的企业典型,保障遂昌原生态食品的信誉。

(4)直面各种挑战,开拓产业发展新局面。着力营造原生态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扶持、社会支持、考核评价等有力措施,狠抓人才集聚、资本集聚、科技创新集聚、载体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着力增强原生态食品产业的渗透力与拓展竞争力,增加其在旅游休闲业等领域的渗透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城市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参考文献 :

第7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油茶产业;农民致富增收;措施

1引言

遂昌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全县现有油茶面积5333.3hm.2,其中投产油茶林4866.7hm.2,主要分布在金竹、湖山、应村等乡镇,其余乡镇面积较少,其中金竹镇有1800hm.2,占全县的35%,是遂昌县油茶面积最大的乡镇。遂昌县油茶大部分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以普通白花油茶为主,近年来引进了“长林”系列油茶良种,在高坪、应村等地也有少数红花油茶。在投产的油茶林中,由于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经营水平差等原因,许多油茶林缺少管理而逐渐荒芜,效益不高。

近年来,随着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山茶油需求的增加,遂昌县抢抓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是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油茶面积逐年扩大。二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全县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6760万元,比2010年增加971万元,增幅17%,精制山茶油加工企业从2008年的1家增加到4家,加工设备累计投资达到1500万元。三是增产增效越来越显著。2011年对金竹镇叶村精品园内的油茶进行检测,每亩平均产茶果719斤,折算毛油44.9斤/亩,增加产值165.2万元,叶村村人均增收3116元;在金竹镇茶竹岭村设立油茶标准地,经过低产林改造,包子恒户5号标准地油茶103株产果462kg,折算每亩产果770kg,产毛油48.13kg,比全县平均油茶产量8.3kg高出近6倍,增产增效非常明显。四是油茶林分质量大幅提高,全县新种0.05万hm.2油茶全部为油茶良种,累计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0.2万hm.2,为林农的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五是社会、生态效益越来越大。通过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农民的素质和科技水平总体上得到提高。油茶产业走上“品种良种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2领导重视,制定规划

在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兴起的历史时期,遂昌县确立“发展大林业,建设大森林”的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推动林业产业同步发展,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原生态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林区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把油茶纳入全县8个原生态主打建设农产品来发展。2009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发改、林业、农办、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油茶产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县新种油茶良种0.1万hm.2,改造油茶低产林0.26万hm.2。

3项目带动,园区示范

随着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越来越来重视,油茶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投入资金也越来越来大。遂昌县油茶生产项目主要有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近3年全县完成油茶良种种植487.9hm.2,低产林改造面积74987hm.2,累计完成投资2131.2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持资金1190万元。遂昌县油茶园区有主导产业示范区、叶村油茶精品园、排前油茶精品园,已完成示范基地建设530.67hm.2,累计完成投资2007万元。通过项目的带动,园区示范,遂昌县油茶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致富增收作用明显。

4政策扶持,加大投资

为了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2008年,遂昌县扶贫办开展了乌溪江库区第2期脱贫致富工程农民增收项目,对金竹、湖山、焦滩、蔡源等4个库区乡镇的油茶低产林改造进行扶持,其中示范基地建设每亩补助200元,低产林改造每亩补助100元;2009年,遂昌县政府出台了《遂昌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对新种油茶良种每亩补助100元,改造油茶低产林5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2011年累计投入县级以上财政扶持木本油产业发展资金995.953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万元。从2008~2011年,每年有一家精制山茶油加工厂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万元,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健康营养食用油产业博览会上,“金竹”牌原生态山茶油获得博览会金奖(山茶油类)。

5发动群众,强化服务

为了营造发展油茶产业的良好氛围,扩大知名度,从2008年开始,遂昌县每年在金竹镇举办山茶油开榨节,并在遂昌电视台、遂昌报和网络等媒体进行油茶专题宣传,以增强农户发展油茶的信心,增加农户改造油茶低产林的动力。在规划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时,由村委会召集农户开动员会,广泛听取农户的意见,林业技术人员到场对油茶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帮助林农算经济账,引导农户自愿进行油茶良种种植,改造低产油茶林;在每个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的村,都确定一名村委会干部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具体负责油茶低改的质量、进度以及肥料的发放和监督等工作;每块油茶林都落实了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实地指导林农开展低产林改造,负责技术指导和肥料使用监督,发现林农做得不到位,马上进行指正,重新落实。为了让更多的林农掌握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遂昌县制作了简单实用的《遂昌县原生态山油茶生产模式图》,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容易接受,也乐于使用。遂昌县通过举办培训班、送科技进村入户、发放技术资料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要求各个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的村,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全县先后召开了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油茶良种栽培管理现场会、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动员会、油茶病虫害防治培训会等,邀请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技术人员、油茶种植户参加培训,充实了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全县举办油茶培训班35期,培训林农5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遂昌县还组织油茶种植户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大型油茶示范基地,与基地林农进行交流,拓宽视野,学习他们先进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借鉴油茶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6加强监督,严格检查

对于油茶产业提升项目,遂昌县实行全程监督管理,由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签订监管协议,肥料由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统一采购,村委会负责发放到农户,责任林技员负责施肥的技术指导和监管,杜绝肥料不上山或少施肥现象的发生。油茶产业发展项目检查验收分为验收和复查两个程序,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由县林业局和乡(镇)政府联合组织验收;乌溪江库区农民增收项目由当地乡(镇)政府组织验收,再由县扶贫办组织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县产业化扶持资金由乡(镇)政府验收上报,县林业局进行复查。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村委会将扶持资金按面积分摊到农户,各农户签字确认后统一上报县财政局,再由财政局将资金足额拨付到农户指定的账户。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梵净山”茶的“净”品质与“静”文化是最大亮点,成为公众了解这个地域品牌的窗口。位于武陵山脉的梵净山不仅赋予茶叶优良的气候条件与无污染的生长环境,而且“佛教圣地”的称号与“禅茶一味”的文化底蕴,使得梵净山茶拥有了可发掘的文化与品牌内涵。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认为,文化兴国战略以及国家对地方特产、创新产品等扶持实体的经济政策,给深具文化内涵的茶产业带来黄金机遇期。而梵净山地处我国绿茶产业带新金三角,生态优势明显,梵净山茶具有后发优势,可规避前人走过的弯路。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主要居住着土家族和苗族。梵净山茶叶主要产自主峰海拔2572米的梵净山及其周边区域,至今还有连片人工栽培的古茶树。得益于当地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梵净山”牌名优绿茶的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据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介绍,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梵净山茶”氨基酸含量高于3.5%,茶多酚含量高于30%,营养价值丰富。

参加国际茶展、举行茶文化节活动,是铜仁大力推广品牌文化、进军北京市场的践行之举。在今年的茶文化节活动周开幕式上,多位知名书画家献上了自己为“首届梵净山茶文化节活动周”书写的字画,有关领导及多家茶叶生产加工及营销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后的恳谈会,为“梵净山”茶打开北京市场出谋划策。

“我做茶叶生意十几年,赚过钱,但也失望过,放弃过。是铜仁的生态茶让我下定决心重操旧业,在茶叶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贵州石阡正岩苔茶叶公司的老板张洪英在开幕式后的恳谈会上动情说到。她告诉记者,在贵州石阡考察生态茶时,她看到当地为了保证茶农生产纯正的有机生态茶,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政策,当地干部们甚至会亲自上阵为茶园拔草。“生产干净的茶,这里真的可以做到。”张洪英不仅在自己各地的茶叶店铺销售梵净山茶,并且自掏腰包投资上百万元在铜仁流转土地、建立茶叶加工厂,创建自己的品牌。她说她找到了一个值得付出全部精力和资金去做的事业。

第9篇:生态茶产业范文

关键词:山区经济;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

一、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

(一)山区发展问题有重要性

时至今日,全球山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相对集中的地位,边远、落后、贫困、封闭等成为山区的“符号”特征。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所占的比重为56%,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山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山区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山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区、自然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往往经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所以山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山区的绿色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山地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山区本身绿色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山区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同时,山区又是中国贫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而且由于自身反贫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山区人口反贫困的结果是,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干扰和破坏,山地灾害有增无减,山地环境不断退化,这就体现了山区总体上不富裕的状态,不仅影响着山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山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山区发展面临的四大困境

从山区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部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财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因素,山区民众并没有富裕起来;甚至,少数山区的民众也富了起来,但由于发展路径选择的偏差,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综合起来看,山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面临四大困境。

一是丰富的山区资源,贫穷的山区经济。以贵州为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贵州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齐全,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23种,76种已经探明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炭保有储量达549亿吨,居江南各省区市之首;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4.24亿吨,居全国第二;贵州是全国富磷矿最多的省份,富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黄金储量在150吨以上,居全国第10位。贵州虽然有丰富的山区资源,但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后列,1978年贵州人均GDP为175元,排全国倒数第一,通过了30多年的发展,2011年贵州人均GDP虽然上升至16413元,但仍然排全国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快速,生态严重破坏。山西也是一个以山区资源发展为主的地区,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介绍说: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污染则以二氧化硫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业,穷了农户。一些资源富集山区依靠资源开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造就了若干的亿万富翁,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富裕的过程,并没有实现农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为例,2011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260.57亿元,增长24.85%,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1元,比2010年增长4736.25,增长18.2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6.6个百分点。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因此,一些山区走了一条富政府、富企业和穷农户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就我们对湄潭进行的调研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保护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在长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条以发展茶叶种植为基础,再发展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和以茶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从而推进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核桃坝等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种茶,然后逐将茶叶种植产业培育为保护生态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湄潭的第一大农业收入产业,以2009年为例,在投产茶园12.5万亩的条件下,实现茶叶产量1.1万吨,茶产业产值6.16亿元,平均亩产值4928元,茶叶的综合收入达到了10.2亿元,占湄潭经济总量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为2011年的5841元,增长28.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县为59.12%,贵州为25.26%,湄潭县高于贵州33.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湄潭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湄潭县走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建设面积和规模。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完善县域环境功能区划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分区保护,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态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化。

第二,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生态产业。一是是茶叶生产专业化。形成“湄江-永兴-天城无公害茶海区”、“兴隆-抄乐生态茶区”、“洗马-马山-复兴-西河富锌富硒茶区”三大产茶区,进行茶叶的专业化生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跃升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形成了“茶、米、烟、畜、椒”等优质农产品支柱产业。

第三,以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绿色工业。湄潭县在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工业促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实绿色工业。

第四,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着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精心设计“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主题旅游产品。“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县后续优势产业的潜力得到显现。

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的启示

第一,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是未来中国山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山区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论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部门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专家学者在不断思索,各地区都在进行实践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既能够兼顾经济持续发展,又能够保护良好生态,实现区域财富增加、政府财政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并且农民能够分享更多成果的发展道路。换言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现有的经济理论,还是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认知,即不少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发展地方经济就要破坏现有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搞不上去。湄潭县则走了一条通过茶产业这一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实践的挑战,实现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农民富裕、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多赢格局,不仅培育了新型农民,形成了而且湄潭的农民文化。

第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和富有创造性的践行。通过“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湄潭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落到了实处,通过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建设发达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筑和谐农村、不仅初步实现了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使全体湄潭人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第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够立足农业求发展,即使是欠缺矿藏资源、缺乏工业基础、没有大城市带动的农业县,也可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也可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第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和引导农村居民的意愿,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兼顾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高效推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为农民建设起村容整洁、生活便捷、环境如画、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第五,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以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政绩观,是湄潭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民生为重,致力于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出发,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山区农业县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走出一条成功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洪名勇.绿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洪名勇.生态经济的制度逻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