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合同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体经济耦合联动、流通经济管理
前言:马克思统治曾经说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作为资本循环中的各个职能,现在逐渐独立为不同的经济主体来执行。”可见,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流通与资本循环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各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断频发,面对这种紧张的经济的形式,我国需要扩大内需,以便解决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困扰。要想不断扩大内部需求,就必须有优化的流通经济管理作为保证,因此,在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流通经济的管理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1.当前流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流通经济管理的界限模糊不清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见过初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完全由政府进行控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都是依靠政府进行严格的控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此我国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造成了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滞后的流通经济管理理论不能给予正确、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界限模糊。比如在流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资源应该又市场进行自行分配?什么样的资源应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等问题,这样流通经济管理中所涉及问题分配不明确。
1.2流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效率
自物物交换的产生到今天的货币作为经济流通媒介,都一直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样就产生了商品之间的流通,随着商品流通的出现,进行流通经济的管理也成为保障流通经济正常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地域面积比较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个区域的政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于自身局部利益驱使,导致我国的流通经济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不协调,造成我国整体的流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化的经济管理状态严重了影响了流通经济的管理效率。
1.3流通经济管理方式单一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很多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通过行政政策和依靠国家机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进行管理。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状况和问题,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对流通经济的管理只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通过颁布各种政策和法规来实现正常经济流通秩序的管理,例如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我国采取的“农超对接”的政策,这种单一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流通经济管理的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中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流通手段的探究和实施,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
2.实体经济耦合联动对流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流通经济管理首先需要以流通产业为载体来进行考察。根据流通产业资本循环公式G—P…W…P`—G`可知,流通阶段包括:(1)生产资料采购阶段;(2)产成品售卖阶段。尽管上述两个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已由独立的经济主体完成,但其中的内在要求却未改变:即流通经济须与实体经济在耦合联动下处于共生态势,这样才能实现流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体而言,与实体经济耦合联动的内在要求如下所述:
2.1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商业资本仍然需要分享产业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理由则是:商业资本通过自身的流通功能,加速了产业资本所创造产品的售卖速度,从而增强了产业资本的资金回笼效率。而作为回报,商业资本就应该获得部分剩余价值。基于该经济学原理来考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适用,即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条纽带的作用下,流通经济主体必然在利益驱动下主动优化自身的管理,从成本控制、运营效率等环节下工夫。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与此同时,从宏观经济面来看:引入政府的行政手段,必将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而在联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优化流通经济的全局管理。
2.2应与实体经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这里的供应链建立,实则是从实物形态上推动了流通经济的管理优化。不难理解,实体经济主体若要实现自身资本的有效循环,就需要借助流通主体(如,国美、苏宁)为其产品完成“惊险的跳跃”。这在全面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背景下,便要求流通经济主体使得自己的销售网点形成扇面分布。从供应链的架构来看,则需要与实体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维持这种关系不仅能在学习效应的促进下增强流通经济主体的管理能力,还能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增强流通主体的获利能力。
3.提升流通经济管理效率的路径
3.1发挥政府职能,实现集群化流通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因此,在流通经济的管理当中,集群化的产业路径,同样能偶促进流通经济管理的绩效。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促进经济产业走集群化的路线,即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或者是监管措施等方面入手,推动产业集群的的构建,在实施这一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调节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区域上规划,实现产业集群化中的空间规划。其次,在制度供给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手段的调节作用,避免重复的收税。最后,应该尽量实行具有能量的监管机制,避免过去传统的硬性的行政监管,可以通过企业进行声誉或者信誉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3.2提升流通企业销售能力的合理性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需求状况,企业应该提升销售能力和潜力的弹性,面对不同的需求状况,可以扩大销售能力的空间,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及时创造个体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提升市场商品的流通性,增加市场的活力。
3.3加强市场导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将货物运输直接外包给第三方,一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将主要的经历投放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另一方面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更为专业和快捷。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企业应该与固定的物流公司保持合作的关系,降低流通成本。
结束语:总之,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提升流通经济的管理绩效。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实体经济有序、快速的发展。争睹应当在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多元化的流通经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合同 存在问题 管理策略
一、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二个阶段:一是合同签订阶段;二是合同的履行阶段。
1.合同的签订阶段
(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
(2)合同内容不严谨。不严谨就是指不准确及不全面,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和有效的经济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不能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如果不清楚签合同应当本着“先小人后君子”的原则,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难以处理。
(3)无效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经济合同以合法的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
2.在合同履行阶段
(1)合同变更没有及时履行。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为了维护单位自身的合法权益,变更要及时有效。
(2)没有及时办理鉴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鉴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当发生纠纷时,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3)忽视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应该清楚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和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二、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因此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合同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建立和健全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同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2.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合同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者和决策者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模糊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然后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单位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方式选拔人员,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把优秀人才放在这个岗位上。人员确定之后,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可根据本单位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参加短期培训或进相关高校深造。同时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合同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单位领域和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3.违约纠纷的及时处理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法律顾问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生违约情形,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积极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减少单位的经济损失。
4.加强监控,防范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对本单位经济合同签订授权的管理与控制,落实执行好授权制度,完善对合同履约情况的考核制度,加强合同签订后的监督和管理,促使相关人员随时了解、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强化合同履行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电力事业 节约能源 经济效益 无功补偿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7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中,电力被超负荷的使用,但是企业的生产离不开电能,电能的大量使用占据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大部分,那么这些耗电量大的企业要如何才能充分地利用电能,提高用电的效率,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
1 当前社会电力使用现状
电力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能源之一,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性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电力行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用电需求上不断增加,电力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力行业以较快的速度向大规模发展,电源和电网建设也是有所发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电力行业的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的允许下进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电力事业将要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我国的电力行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的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能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对我国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对电网进行建设和改造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2 无功补偿的定义及其使用的形式
城市中使用的变压器、发动机等运转的时候,电力电网需要向这些设备输入一定的无用功率,这些无用功率属于感性负荷。如果我们在电网之中安装一种无功补偿装置来就地抵消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停止无功功率的流动,这样就能降低传输设备因运输无功功率所造成的电能的损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这就是无功补偿装置。无功补偿把并联电容器安装在变电站、高压线、低压线、配电变压器以及单个的发电站这种方式达到提高用电使用率、节约能源的效果。
电网输出的功率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有功功率,令一方面是无功功率。有功功率就是将直接消耗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并利用这些能作功的过程。无功功率指的是,不必消耗电能,仅仅把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这种能在电网中与电能进行周期性转换。无功补偿技术就是
使电流的矢量与电压矢量之间的夹角缩小,进而提高电能作功的能力,这是无功补偿技术的基本原理。在电网的运行中,功率因数越大,电路中的功率将大部分用来供给有功功率,这样便可大大的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对用电设备是否充分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恰到好处的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可以充分的发挥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路损失,可以提高用户用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为用户本身节约电能。因此,对于供用电企业而言,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无功补偿,能够有效地降低电能损失,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无功补偿要坚持的原则
由于无功补偿的重要特性,国家对企业使用无功补偿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使用武功补偿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无功补偿的配置应按照分散就地补偿与变电站集中补偿相结合,主要以分散补偿为主的方式,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进行补充,以低压补偿为主,降损与调压相结合,以降损为主的原则。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应按照“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
4 通过无功补偿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各项投资都进行着有效的经济效益评估。无功补偿对提高电压水平、增强系统稳定作用明显,同时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电力企业使用无功补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现代用电企业中,在数量众多、容量大小不一的感性设备连接于电力系统中,导致电网传输功率既有功功率,还有无功功率。由于减少了电网无功功率的输入,会给用电企业带来效益。(1)无功补偿有利于电力企业节省电费支出。提高功率因数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在国家电价制度中,对不同企业的功率因数规定了要求达到的不同数值,低于规定的数值,需要多收电费,高于规定数值,可相应地减少电费。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对电力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无功补偿有利于电力企业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对于现有的供电设备来说,在相同的有功功率下,功率因数越高,负荷电流越少,向负荷传送功率所经过的变压器、开关和导线等供配电设备都增加了功率储备,进而满足了负荷增长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功率因数可以使所选变压器容量降低,这样无功补偿不仅减少初次投资费用,同时降低了运行后的基本电费。(3)无功补偿有利于电力企业降低系统的消耗,改善电压的质量。减少无功功率,有利于线路电压的稳定,加强大电动机的起动。无功补偿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功率因数,减少线损,调压只是一个辅助功能。
5 结语
无功补偿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无功补偿的作用,电力输送的效果更为显著,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电能,同时降低了整条线路系统的损耗,降低了用电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将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提高了供用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将用电设备的功能去哪不发挥出来。随然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国电力行业一定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荣芳.浅谈配电网动态无功补偿新技术STATCOM[J].电气应用,2009(13)
[2]刘瑞云,许伟.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6)
[3]李熙.无功补偿现状及分析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2)
[4]金学文.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J].新疆电力技术,2009(3)
各区县房地(土地)局、市局登记事务所: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使用土地管理问题的批复精神,加快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局研究决定,对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土地登记自测图件不再进行技术审核,自测图件中的技术问题,由土地申请单位自行负责。
对于仅有房屋所有权证,而缺少土地权源证件的宗地,可由申请登记单位出具《土地权属来源说明函》(见附件),并经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认定、盖章。权属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四至界址与自测图件是否相符,四邻认界是否有权属纠纷。对权源合法,界址清楚,四邻无争的宗地,即可登记发证。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提高其竞争能力,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核心,财务管理的好坏,关系企业是否能健康良性的发展下去。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地位
1.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新时期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的课题之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筹资、营运和分配决策,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金活动贯穿始终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管好用好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2.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管理是生产力,以管理出效益,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必然把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1)企业的宗旨决定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企业追求价值增值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极大化。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存在于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自身盈利是企业的根本宗旨。只要企业坚持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其盈利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如果我们进行某项投资决策,不能轻易凭经验数字下结论,必须经过事前预测,对该项投资的投入产出做资金分流的分析比较,进行财务可行性的分析后才能做出决策。所以,把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2)财务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首先,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而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表现。其次,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由于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的管理对象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资金运动,哪里就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再次,从企业管理的目标来看,既然其主要目标是财务成果的最大化,那么企业的各项工作就应该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把这个目标作为各项管理工作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一目标的确定、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评价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并且主要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来实现的。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落后僵化,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融资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银行目前贷款条件比较严格,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加。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组织方式和发展状况决定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发展不稳定,又没有可靠的担保体系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为一个大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要想顺利发展,就须解决好资金融通问题。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中小企业是由家族作坊发展而来,丈夫是经理,妻子是会计、出纳。尽管企业发展了,但不少企业也不能改变这种恶习。造成财务核算和管理由非专业人员掌握,核算准确率差,账目较为混乱,财务管理更无从谈起。另外有相当的企业由于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者一味注重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对财务管理并没有加以重视,管理者看不懂财务报表,无法从财务资料中获取重要信息,致使财务管理总处于被动滞后状态。
3.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在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中,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从规范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而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体系。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绝不能因循守旧,绝不能按照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都缺乏一套切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忽视了财经纪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对有些中小企业而言,在管理上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制度上的不完善,甚至是根本没有制度可言。此外,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岗位管理制度也不健全,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考核制度等财务管理配套制度,因此无法对财务问题进行民主公正的反映,同时也无法实现对员工有效的考核、监督以及对其积极性的调动
4.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僵化
由于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由小到大,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制度建设空白,大部分是靠主要经营者的经验判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根据,在这种体制下,决策层往往事先不通过财务人员或充分的测算而凭个人的主观感觉拍板定夺,或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加强财务管理就必须理顺和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和问题,以保证财务管理乃至业务管理工作的顺畅,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1.重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更新观念,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停留在过去单单是事后反映的账务核算上,而要在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监督和决策功能,一方面要控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财务管理,树立市场观念、利润观念和以财务管理带动其他管理的观念,形成一整套面向市场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从而能快速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财务预测,制定出一套能够衔接市场和生产经营需要的财务决策,使利润时时处处可以受到控制。
2.加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金运动的表现。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资金运转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转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加强资金管理,首先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其次,必须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再者,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存在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资金管理的要点是,融资成本要低,现金存量要少,资源配置要合理,负债要适度,要高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快资金的周转,向资金管理要效益。
3.开展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活动
开展财务分析活动,是为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公司内部,财务的分析和考核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财务分析的原则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看财务。在分析内容中,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及其分布、新产品的试制情况、存货周转情况、经营活动收支情况、应收款项账龄分析、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指标都在分析之列。通过这些具体数字,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进而将企业存在的困难的问题一一化解,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在财务讲评时,应注意抓典型、抓两头,将财务活动的实际成果与财务计划目标相对照,寻找差异,采取措施纠正财务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财务计划目标的实现,为企业营运提供决策依据。
4.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对内控制制度的认识,提高对内控制的意识,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一项经济活动中,应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控制度的建设,才能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准,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把好用人关,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加强监督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考核要从细微处起,应建立健全分析核算制度,以达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中小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汤谷良,2000:《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勇,2001:《财务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经济合同 管理 风险规避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经济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无时不在,是企业法律风险中最常见多发的风险。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将引发合同纠纷,企业处理这些纠纷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要承担于巳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对于维护企业权益、信誉和形象至关重要。
一、经济合同内容风险规避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经济合同是依据法律规定而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以及相关的其他规定和合同种类都作了明确地规定。只有在合同的拟定内容上、签订程序上,严格遵守《合同法》的规定,不与国家法律和法规相违背,才能保证合同的有效性,也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合意性原则
所谓合意性就是指合同的必要条款均经过当事人的要约和承诺,达成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的合意首先表现为公平,即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其次表现为自愿,当事人双方应该自主协商、以自愿自由的方式达成合意。
1、诚信性原则
合同法对诚信原则有明确的界定:当事人行使权利、执行义务,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所以当事人在拟写合同时,一定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对要约或承诺的内容信守承诺。诚信是合同交往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不但体现为一定的道德要求,而且也是法律强制性的规范。
2、规范性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份规范、完整的经济合同,才是双方经济利益实现的保证书。为避免风险,从合同签订到履行的各个环节如: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都要制定一套严密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二、经济合同中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提高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经济合同风险控制
单位应该对相关的工作者开展积极地风险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其风险思想和应对能力,做好风险的管控活动。第一,过程之中的问题,关键是订立时期的问题要受到高度的关注。第二是对于较大数额的合约要积极地掌控,一般是使用投保的方式,而且由法律机构参于综合的管控活动。再次,注重成本与效益的原则,从企业财务角度考虑风险投入产出是否合理,企业应建立一套以最小的风险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机制,以利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二)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在签订合同之前,对方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并要核对营业执照原件,因为这么做就是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确定他是否有签约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必要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予以确认。其次要对方提供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委托人签订合同的,要求对方出具法人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等。最终合同要有法定代表人或授权委托人的签字并加盖合同章或公章。对于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原则上不与之签订。对企业内部合同管理而言,应实行内部授权管理制度,要严格控制企业内部人员对外签订合同的权限范围,避免企业人员任意签约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害。
(三)掌握经济合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相应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合同风险关键点控制制度。首先要对合同他方的资质审查,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否授权签约,相关的资信情况调查;其次是对经济合同条款进行严密审核,防止合同陷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是监督合同的有效执行。建立经济合同风险控制机制。首先是企业应建立客户电子资料库,如客户的资格、联系方式,交易行为过程,信用状况等;其次建立供方电子资料库。如供方资质、供货价格、信用及以往的交易行为等,为企业优选供应商,确保货物供应畅通,防止供货渠道风险,提供保证;再次对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在向法院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诉讼时效。合同的权利人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在诉讼时效期间不的便失去了胜诉权。
2.诉讼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讼,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诉讼管辖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讼。
3.诉讼保全。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应有胜诉的把握,否则,如果将来败诉了,则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诉讼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五)要建立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管理制度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定严谨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势必造成各部门权责不分明,意见很难统一,就会形成权力大家争、责任大家推的局面。这是企业管理之大忌,而且最终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隐患。因此,要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进行规范,要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设置专职的合同管理岗位,做到合同管理、法律事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合同起草、审核、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均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采取相应合同风险防范措施,防止在企业合同方面出现风险。并且要经常组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合同承办人员进行增强法律风险防范合同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与素养的培训,熟练掌握《合同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面对无时不在的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应当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范措施,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陈鹏. 抓好经济合同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 江苏煤炭. 2003(02).
[2]桂萍,胡庆为,陈晓芳.经济合同风险管理探讨[J]. 财会通讯. 2011(20).
[3]嵇成能,唐玉根.企业合同管理及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 现代商业. 2012(06).
一、规范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1.全面实行会计委托服务
在坚持自愿和“四不变” 原则(即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和基本核算单位不变)的前提下,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社区)集体与中心签订协议,将会计业务委托给所在乡镇设立的村(社区)集体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对村(社区)集体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公开、统一建档),村级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设立一名报账员,负责村(社区)集体出纳和报账工作。
2.规范强化票据管理
2.1严格规范收入票据
村集体各项收入应统一使用福建省农业厅统一印制的“福建省村集体专用收款票据”,严禁使用外购或自制票据,严禁将票据转借他人使用。
2.2严格规范支出票据
各项支出应取得合法、规范的票据凭证(税票或财政专用发票),不准涂改,不准白条顶支(抵库),不准无据收付款。
2.3严格实行票据领购核销制度
乡镇(街道)负责管理村级票据领用、缴销工作。各村(居)指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购登记、使用、结报、核销工作;使用完的票据存根由乡镇(街道)核查后存档保管。
3.加强财务开支审批管理
3.1完善凭证审批手续
收入凭证应由经办人、村委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人分别签名;支出凭证应由经办人、证明人、村委会主任(或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两人联签)及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四方分别签名确认。
3.2实行村财务支出限额审批制
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须具备日期、内容、数量、单价、金额、收款单位印章、收款人签字等要素),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同时由证明人签字,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
4.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每月(或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公布乡镇(街道)村级财务服务中心提供的上个月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对村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公布的专项财务帐目,应及时逐项逐笔进行公布。
二、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1.资产清查制度
村集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各种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情况,应及时准确登记,并建立健全明细帐册,定期组织盘点,重点清查核实村集体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资产台账制度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劳动资料,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村集体固定资产。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村集体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资源增减变动情况,并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资产资源台账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
3.资产评估制度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的,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村(社区)委托区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确认。
4.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
村级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价格,是否公开招标投标等事项,并履行民主程序,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户代表会议通过,村(居)务监督小组应全程参与监督。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村(居)民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街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三、建立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1.资源登记簿制度
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并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资源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
2.招标投标制度
村级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由村(社区)采取招标投标或委托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招标应当确定方案,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明确项目的名称、数量、用途、期限、标底等内容;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街道)农村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3.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资产资源监管中心备案。
一、强化建章立制
一是实行“村财镇管”制度。村组集体历年的积累货币资金、新发生的资源发包收入、租赁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入、奖励、捐赠、扶持、土地征用费、回收往来、财政转移支付、一事一议筹资等,凡属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在保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四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财镇管”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对镇代管的村集体资金,除村按手续拨付使用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动支。
二是按时结报账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所有现金要及时入账,不准白条抵库,不准坐收坐支,不准挪用,不准公款私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级现金库存限额为500元,超出部分交镇经管站专户储存。村级日常现金使用要编制支出计划,报镇分管领导和经管站审核、审批后方可拨付使用,所有收支票据要月清月结,在当月内结清账目,否则支出据一律作废,收入作挪用处理。村级一律取消银行账户。村所有的收支账目,每个月必须到镇经管站结报一次,由经管站负责审核、整理,统一记载账目,统一张榜公布,统一归档管理。
三是严格非生产性开支制度。严格控制报刊订阅费用。村级每年除由县集中订阅规定的党报党刊外,其它一律不允许订阅。如有订阅,谁订谁自负。控制差旅、通讯费。村级干部到镇或镇范围内开会或办事,除年终三项资金安排补助差旅费外,其它一律不得在村集体账内报销。到县及县以上开会或办理村事务,必须按规定标准予以报销。县、镇干部和有关单位人员到村工作,交通工具自理,严禁村集体用车接送,严禁到村报销车船费。取消村级行政招待费。镇分工干部到村工作,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在村就餐,更不允许村组干部窝内吃。
二、建好台帐,强化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
一是建好台帐。村组所有的固定资产和产品物资等,平常明确专人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年底要清查盘点,确保资产安全。对长期外借或个人占用的集体资产要限期收回,并收取资产的折旧费用。
二是民主管理。购置、报废或出售的固定资产,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民主理财小组参与、由购置、报废单位申请,报镇核定审批后,方可实施。
三是明确责任。村集体对自有的账外资产必须建立账外资产登记薄,明确管理责任人,职责范围及奖惩事项,账外资产包括桥梁、涵洞、小闸、硬质路面及未列入账内管理的输电、广播等线路,台帐由村会计负责登记管理。
三、因村制宜,强化对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
一是抓好清产核资。
村组集体资源性资产,包括土地二轮承包以来未平分户的集体耕地、林地、果园、柴塘、鱼塘及四旁隙地等。每年都要清理核实一次,核实小组由民主理财人员、群众代表、部分村干部组成,清核小组对每个小组每个项目要逐一清理核实。一是查看每项资源资产是否纳入账内管理。二是看资产是否发包。三是查看合同兑现情况。清核小组对清理结果定期向村居两委和镇报告,对不规范、不完善地方要规范完善到位。
二是建好管理台账。
村集体所有资源性资产包括已经发包和未发包的都要纳入账内管理和核算。根据镇党委、政府的要求,2月底镇经管站专门设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台账下发到各个村(居),要求村会计和村集体资产清核小组根据表内内容,逐组、逐笔、逐项进行登记,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等,要重点记录。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台帐登记完毕后,必须要由村(居)书记、会计、理财组长等共同签字认可。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台帐由村会计集中报镇审核,对审核过关的村由经管站建立管理台帐。
三是实行公开承包。
抓好农村公益事业及资产资源发包招标管理,不断充实招投标内容,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招投标管理程序,对农村集体没有承包到户的资产资源实行发包时都要公开招投标,实行阳光操作,尤其是村内兴办公益事业,更要民主议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干部权包、亲包、朋包和人为低价承包,最大限度地提高集体资产、资源的经济效益。
四是完善合同管理。
清理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合同,是管理集体资产的有效手段,该镇在指导和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清理合同、规范合同、指导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基础上,镇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合同管理档案。
四、完善机制,强化集体资产问责制度。
一是明确职责。鉴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在村集体,该镇明确村委班子主要领导是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护,防止固定资产毁损或丢失,使固定资产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情况作为村干部“双评双述”的一项内容,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列入村务财务政务公开的一项内容,提高村干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增强固定资产使用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固定资产清查,清查后按固定资产清理程序将产权明确的固定资产记入村集体固定资产帐,对不能确定产权的专门编制《村集体管理使用固定资产台帐》进行管理。
二是加强检查。镇集体资产监管中心着重对集体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检查,包括资产产权界定、登记、评估、处置和日常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民主程序履行情况,资料和手续完备情况,保值增值责任落实情况,资产报告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情况等。在报备、审核、审批、验收、确认等关键环节重点把关,保证了村集体资产管理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市退休干部队伍在逐步扩大,管理服务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经请示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经费和活动经费的开支项目,现将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管理经费: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退休(退职),并且在原单位管理的退休(退职)人员,管理经费每人每年30元,由各单位人事部门掌握使用,主要用于印发学习材料、召开小型座谈会、运动会、表彰会,观看文艺演出和组织参观本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等项开支。
二、活动经费:每年由区、县财政局拨付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由区、县人事局统一掌握使用,具体数额由各区、县自定。主要用于组织全区、县退休人员文娱、体育活动,重大节日慰问活动、表彰奖励在退休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及退休后有突出成绩的退休人员,组织全区、县退休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项开支。
三、列支渠道:上述两项经费均列入离休退休人员其他费用科目。以上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不得平均发给退休人员个人,余额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四、本通知自1990年7月1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