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教师就业工作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就业工作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就业工作计

第1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一、残疾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特教学校!龙头作用逐步显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市三所特教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财政和市教育局投入300多万元,在市特教学校新建了20__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楼,并对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特教工作的领导,三所特教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的龙头作用,全市有200多名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集中在特教学习。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深入普及。据统计全市有400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教育、[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残联和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倡导下,红领巾助残活动在我市蔚然成风,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上线残疾学生被顺利录入高校学习,“十五”期间我市有39名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其中今年14名,这些残疾学生在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均顺利被相关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100。省、市残联分别对他们给了5万多元奖励,社会各界对贫大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这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认真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残疾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在省残联的指导下,扎实做好盲童入学、扶残助学和国彩助学项目,对66名视力贫困残疾儿童和20名其他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为期5年的救助。对黄石特校和阳新特校4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救助,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市教育部门还根据有关规定,对义务阶段的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二免一补”,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减免贫困残疾人学生书本费、学杂费160多元,提供务种助学经费30多万元。切实保证了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

二、残疾人培训工作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十五”期间我们根据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指标,制定年度计划,并向县市区分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对22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术培训,60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对6600名农村残疾人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全面完成了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

成功举办了欧盟与中国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教育与培训项目,黄石作为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点之一,在省残联的指导下于20__年3月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20__年元月份,又成功举办全省残疾人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研讨班,期间我们还根据项目管理要求,貌一新举办了多期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残疾人500多名。欧盟官员和中国残联教育处的领导在对项目实施验收评结后,给予了很评价,认为我市残疾人培训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中国残联向省残联和黄石残联发来传真,表示祝贺和肯定。欧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为我市的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定培训基地,形成培训网络。市残联及各县市区残联依托劳动部门就业训练机构建立起了残疾人定点职业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在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正式挂牌,利用劳动就业部门训练机构的资源优势给残疾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残疾人到该中心培训随到随学,实行免费,市残联对困难的残疾学员还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市残疾人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培训残疾人都在15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了65以上,效果十分突出。黄石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因此被省残联授予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冶市、阳新县、西塞山区、下陆区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十五”共免费培训残疾人6600多名,投入培训资金50多万元,其中市残联投入补贴经费2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

三、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十五”以来,我市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城区1.42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已有1.21万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85。比“九五”新增安排残疾人2300名,残疾人就业率提了18。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深入,我们抓住省政府145号令颁布实施这一重要契机,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目的,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各用人单位新分散安排810多名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都按规定与残疾人签订了用工合同

,缴纳了各种保险。同时,我们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规定比例的单位,加大执法力度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市累计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00多万元,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0__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表彰会,对30家先进单位和6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会议由副市长周蔚芬主持,市委副书记汪道胜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提出了新的要求。残疾人集中就业势头强劲。“九五”期间,不少福利企业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设备落后等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十五”期间,市残联加大了与民政和税务部门的协作,发展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安排残疾人较多的福利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80多家福利企业,安排2700名残疾人就业,其中大冶有色自强公司、东贝太阳能公司等单位集中安残达到100多人,荣获全省残疾人就业基地称号。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我市福利企业走出了低谷,残疾人集中就业强劲反弹,出现了城区年轻残疾人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残疾人个体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认真落实《黄石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和省政府275号令,残疾人个体就业和集体从业的优惠扶持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对残疾人个体经营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了照顾和倾斜,据统计全市共有6200名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积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强创业黄石市康源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焱军,艰苦创业,身残志坚,并安排40名残疾人就业,该公司荣获全省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残联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服务,仅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5年来就接待求职残疾人近千名,推荐就业360多人。为了引起各部门,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和关注残疾人就业工作,给残疾人就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市残联与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于20__年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东贝集团、美岛公司等34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73个,有6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招聘会,331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用工意向协议,在全省产生较大的反响。20__年10月份我市又举办第二届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有3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盲人保健按摩行业不断壮大,市场逐步规范。“十五”期间,我市盲人保健按摩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市残联举办两期盲人按摩培训班,免费培训盲人50多名,我们还向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推荐盲人学员20多名。目前,我市共有100多名盲人获得劳动部门统一颁发的按摩师资格证,并从事保健按摩工作,其中有7名取得了医疗按摩资格,盲人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市的盲人按摩店发展到20多个,市残联与工商、税务、公安、卫生、劳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黄石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规定》,加强了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

第2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在相应增长,全国各高校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已经成规模化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市场,市场已从IT人才的需求饥渴型转化为理智的选择。当前,一方面是大量的用人单位对可以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是大量应届毕业生专业操作技能薄弱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多年来被人才需求掩盖的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显现,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与教学进行反思。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1.学生基础偏弱,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越来越普及,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少,导致招收的学生普遍基本功较差,不愿意主动接受理论专业知识。显然,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实状况。

2.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机房为场所组织教学,学生缺乏操作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大都是在机房完成的,社会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接触不到企业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的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3.专业内容过于广泛,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从每样都懂一些转向精通某一具体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开设大量的课程,采取“大锅饭”似的教学方法,导致在就业上没有凸显自己的能力。

面对以上现存问题,如何应对呢?我们尝试建立“工作室制”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这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化解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能够填补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空白。下面着重介绍构建计算机专业工作室的设置形式、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1.工作室的设置形式。通过对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岗位群的职业工作岗位分析,在确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以教学、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以个人负责制或项目负责制互为依托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我们将分别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室、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室、动漫开发工作室和多媒体制作工作室。各个工作室以项目中不同岗位和顶岗实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建立以具体项目案例为主轴,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角色鲜明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各环节的作业要领、作业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明确化,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化。

2.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在进入工作室学习之前,建立“工作室制”专门领导小组,向师生推广“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作室制”实施办法及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开展“工作室”导师申报,组建工作室。工作室的申报内容包括工作室建立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思路、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聘期内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室预期成果等。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申请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工作室的职业岗位方向及教学课题项目。

具体的组建过程如图1所示。

3.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在构建工作室之初,需要制定工作室的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绩效评估、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工作室制”提供制度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要从原先担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向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项目设计和企业实践。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和挂职锻炼,让这些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掌握本专业方向较新的技能和方法,为有效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2.项目来源的保证。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项目作为工作室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些项目应该尽量采用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只有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情境,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3.工作室实践环境建设。工作室的实践环境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工作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初期,学院应提供教学、试验场地、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一定的启动经费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四、结语

“工作室制”这一教学模式是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信息工程系经过一年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有了很多变化,2013年毕业的12级学生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了一个层次,教学互动明显增强。由此可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无疑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题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中专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54-01

工作过程属于企业生产中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并取得成果而开展的系统工作程序。服装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是指以行业、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确定具体项目开展设计与制作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一课程开发设计以及运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一致,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致,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提高就业率、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具有积极意义。

一、服装专业基于工作工程导向课程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服装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主要以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组织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例如一个服装设计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到款式表达方法、成衣设计要求、形式美规则与局部设计要点、服装面料选择与色彩搭配等诸多内容,学生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各种技能与知识储备来完成任务,这样的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促进效果。

(2)自主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服装专业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服装行业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导向课程开发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充分整合资源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3)实用性。服装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取材于服装行业或企业的具体目标,课程开发的知识要点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之中得以体现,强化课程开发利用的针对效果。课程开发设计与运用的最终成果,以设计的作品或者更高层次的产品成品为体现。

二、服装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程序

(1)整合力量建立优质团队。要明确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服装专业权威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课程开发教研人员,共同组建课程开发的团队,分工协作、指导开展课程开发运用工作。

(2)开展行业发展需求调研。服装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针对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调查研究的最新最真实结论作为参考。课程开发实施机构应当选取本地区以及服装行业集中地区为调研目的地,重点针对服装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批发与零售商家等上下游企业,以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测评等方式,对服装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履职能力、发展方向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梳理出服装行业共性以及个性岗位的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确立相关的知识与职业能力结构。

(3)分析分解岗位工作任务。要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对服装行业企业不同岗位与专业的情况增进了解,如服装企业工作部门可以细化为服装设计、质量监督检验、一线车间管理、后道包装整理等,不同部门岗位的履职能力需求各不相同。要进行岗位具体分析并对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评估,形成完善的方案,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能够较好地体现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4)结合要求设置课程方案。要对服装行业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处理,重点是把知识与能力要求构架为课程方案,这一环节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开发的重点。课程方案设置过程中,工作任务所需的职责要细化为多个学习领域,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两者之间有机穿插、组合优化,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使课程方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5)课程开发具体实践步骤。要制订具体计划,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明确的工作任务,相互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划的安排与研究,合理确定目标、流程,根据本小组成员状况进行任务分工,并将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

(6)提升课程方案评价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其显著特征是学习和工作内容的融合与统一,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工作一线,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因此对工作成果中的设计方案或者成品评价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体系应当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既要按照产品设计与生产质量标准对学习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要吸引授课者、企业工作人员、客户以及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更为准确全面地开展课程效果评估。同时,课程评估系统还要及时吸纳来自于服装行业的最新理念与知识,以及社会发展、行业进步对服装专业的最新需求,以体现与时俱进。

三、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措施

(1)打造一支优质师资队伍。支持教师通过专业进修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路径,成为“双师”人才,鼓励到服装企业调研顶岗开展职业岗位研究,不断增强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新,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与工作程序,体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综合目标。

(3)创设高度仿真实训条件。要采取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实训环境,在校内要加大投入,建立设计、生产等服装车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要积极与企业合作设置实践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或者工学交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更加接近于行业岗位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专业教学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特别是要结合服装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全面提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64-03

1 前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1-3]。长江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工程应用型”,在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在2006年实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较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种特色培养模式,分为4个单元,即工学交替Ⅰ、Ⅱ、Ⅲ、Ⅳ,4次实习分别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的暑假和第八学期的前4周进行。

工学交替Ⅰ建立在学生尚未接触专业课程的条件下,为期2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和接受短期培训,以感性认识和听取工程师讲解为主,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工程背景、厂区工艺或建筑概况等。工学交替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未来工作单位涉及领域的初步了解。

工学交替Ⅱ是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还未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采取分散的形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实习。工学交替Ⅱ主要培养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为自己将来就业方向作出合理选择。

工学交替Ⅲ是在学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以后,以分散实习的方式,自行联系水处理厂、设计院、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1个月以上的工作实习。要求尽量根据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来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时必须参与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工学交替Ⅲ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工作实践。

工学交替Ⅳ是学生在单位正常上班,实际上类似于单位试用期。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参加工作的感受,从而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最后的就业选择。

4个工学交替实习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且必须做好相关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对于分散实习,责任教师要通过电话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且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等手段,探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通过查阅学生以前的实习报告,对近5年所有年级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数字是每个年级工学交替Ⅱ、Ⅲ、Ⅳ的累计人次;工学交替Ⅰ集中在几个单位参观实习,因此未统计。

根据学校就业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2007—2012年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单位统计如表2所示。

以本专业2008级入校学生(2012年毕业)为例,其工学交替实习所在单位类型与就业单位类型对比如表3所示。

分析表1和表2可得到3点结论。

1)自工学交替实施以来,学生在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单位的人数比例有明显提高。分析主要原因,以往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是采用集中定点实习形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和需要选择实习单位。实行工学交替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就业的方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长江大学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和设计行业工作。

2)近年来毕业生到水处理相关企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现在水处理行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也比较少。另外,通过与学生工学交替座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去水厂或污水厂实习学到的实践知识较少,仅仅就是参观一下流程,意义不大。因此,学生去水处理相关单位进行工学交替的也比较少。

3)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人数在逐年减少,这可能表明近年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学生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单位与其工学交替实习单位类型有较大关联性,尤其是建筑施工和设计单位。而水处理相关企业之所以就业人数少,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没有就业。这同时也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工学交替实习对其未来工作选择有较大影响力。

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选择明确,并呈现相关特点。由于一般本科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工科专业实践性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学生普遍觉得专业知识难懂的现象,进而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弥补了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自己的见解,使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从而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大多选择建筑或市政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与专业相关行业,部分选择考取研究生深造。毕业生就业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选择。随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熟,这些特点更为明显。

3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经验体会

工学交替起初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现在也逐渐成为部分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适当地进行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自己的不足,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它们系统地组合起来,建立起宽广的知识框架,增加对学习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的妥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课堂理解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4个阶段的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有了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了解,对于平时的理论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由校内逐渐转向校外,由理论延伸到实践,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对于他们以后的全方位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现在的用人单位常常会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而拥有一定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2)就业导向作用明显。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后,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领域更宽。不同领域所需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点。以往在课堂上只能按照传统模式划分课时选择侧重点进行教学,学生对各个就业领域所真正侧重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清楚,依往年经验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

3)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工学交替中,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弥补课堂理论知识实践性不足的缺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不同阶段实习内容和形式的层次化和多样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当今社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专业知识和各领域未来前景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以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就业的目标性同样会增强。学生明白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在毕业就业选择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完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制度,包括如何组织实施以及对成果的考核。这就要对工学交替的任务、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等方面制订严格系统的规范,建立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整套实习质量监督模式;同时也要在实习影音资料的收集制作、课件开发、实习教材建设及实习方式的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核方面要求实习结束前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做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依据。这也就要求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面对不同智力、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能做到耐心引导、严格管理、规范审查。

二是建立广泛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学校要根据专业不同的方向和侧重点而严格挑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本专业实习基地,以配合理论教学。参加过工学交替的学生普遍反应单位较难寻找,一方面,单位为了安全或者经济原因,不愿接受在校大学生短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胆怯,导致不敢主动寻找实习机会,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

当前大学毕业生多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企业需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教学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优势;同时借机“推销”学生,让专业对口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素质,建立良好印象,有机会优先考虑,通过工学交替实习搭建起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间的平台。

4 结束语

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又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重视本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兴趣。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工学交替实习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导向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02-104.

第5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工作室制”;实践;体制;教学

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教学课程设计中一般是注重理论教学,随着这几年来教育发展和改革,兴起了实践教学风,高校结合实践教学体制更为适应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这就兴起了“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教学体制的发展理论最初起源于德国的包毫斯设计学院,现今大多数欧洲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其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1 国内外“工作室制”体制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在西方国家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的,其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也发展得比较悠久。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室制”体制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也决定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包括室内设计专业在内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地方院校的情况一一列举如下: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薄。特别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这一块,许多二线城市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几乎没“工作室制”教学,使得学校教学理论和实践不能接轨,甚至脱节。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标定位偏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不强,适应不了社会需求。所以树立正确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保障。

1.2 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缺乏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但具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是绘画出身,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在地方高等院校这种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缺乏或不足导致了专业教学不能够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设计新动态、新材料、新工艺的知识、造成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不强。

1.3 教学模式和内容较为传统

根据调查显示,国内的高校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室内毕业生专业课程的教学都是在教学室中进行的,许多专业课程的作业都是采用模拟课题来做;实践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无法经历结构完整的“学习性工作过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造成学生就业。适应性不强。

1.4 实训实践环节薄弱

室内设计这门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实训是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实践也需要有良好的实训场所和条件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反映其专业实训场所匮乏,实训项目单一;即使是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由于实习点相对分散,学校指导教师往往疲于奔波或没有指导老师,这样的指导效果难以顾及实习生工作能力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出现“放羊”的状况。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行业企业要求。

2 “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的益处

2.1 有利于学生“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即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学环境中经历现实社会完整的工作过程。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践实施完成到后期评价反馈的整个实践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工学结合”学生能在实践行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这是工作室教学的一大益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中心指导,达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有利于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素质技能实践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各种企业驻校工作室的设立,能够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这需要专业教师通过到装饰行业企业实践,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有利于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2.3 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位的适应性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位的适应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公司的员工的角色来参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教学生坚忍不拔课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活动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并形成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等好的职业素养。

3 当今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误区

3.1 “工作室制”教学应用的实施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都在不断地尝试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针,但在真正地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合理的模式作为依据,所以认识上产生了大的误区,地方院校更是如此。首先,学校只是表面上制定决策,将实施权完全下达给各系部,对工作室的具体实施没有监督和考察等相关方面的健全体制。另外,负责工作室的专业领导和教师也只是建立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对于如何以企业实际项目的形式实施教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并不重视,结果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室内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工作室制”教学应用的实施追求价值不够明确

学校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会模仿企业模式,但是工作室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为教学服务,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更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为追求市场利润目的的。据调查分析某些高校工作室模仿企业模式目的变成了企业追求市场利润的目的,达到学生工作量的负荷,使学生心理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佳。工作室的建立只是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价值观,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而不能成为教师追求利润的手段。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

一、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原有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等问题,[1]导致了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

1.课程之间严重脱节

随着全国扩招,打破了原来大学精英式教育的培养定位,但高校艺术类专业一直以来重理念轻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观。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三段式的教育体系,即美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但这些课程间彼此的联系比较弱。课程间的过渡和连接科学性和条理性不够。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无法融会贯通。此外,实践内容和设施陈旧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孤立,无法满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要求。

2.缺少“双师型”师资

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为了迎合设计专业的增长、满足师生比,被迫迅速引进师资。师资主要来自两种途径,大部分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小部分来自美术、工艺美术等相近专业的高职称人才,被 “嫁接”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的。因而教师多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上行业情况知之甚少,无力进行实践教学。学生缺少真实的实践项目的锻炼,致使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艺术设计师资亦难以达到“双师型”要求。

3.毕业生就业需要“二次培训”

由于缺少实践锻炼,设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专业和市场脱节。毕业生往往还要在设计公司进行“二次培训”,才能顺利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63.7%,其中66.7%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有工作经验。[2]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很不稳定,频繁跳槽,实际工作能力更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本专业的就业质量。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与意义

1.培养目标定位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设计工作室定位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教学机构是完成课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学场所,承担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同时又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设计分部,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际设计项目任务,相当于设计企业或公司,学生具有顶岗实习的特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的功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单位,它比传统的教学拥有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通过设计工作室教学,可以将各种课程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解决问题,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工作室以企业化标准培养学生,采取企业化的方式管理。工作室是学生置身学校面向企业的窗口;是从专业学习走出社会岗位的桥梁。它可以彻底拆除隔绝在教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缩短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磨合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与管理

1.设计工作室的设置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作室运行模式在构建中,设置必须遵循两个必要条件:其一,设计工作室的设置必须有校企合作的企业作为支撑;其二,设计公司或企业的业务范围必须与专业方向一致,这是确保设计工作室教学工作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创业意识的必要条件,在构建模式方面,可以采取“系部+公司”的工作室模式,设计企业直接与相关专业合作构建设计工作室。设计工作室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计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设计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可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需求零距离。

2.设计工作室的师资配置

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工作室的导师队伍必须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经验教学能力。长期以来,校内专业教师通常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能力偏弱,而企业专业设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经验,但对于教育规律的把握又稍显不足,最好的方法是让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方的专业设计师共同组成导师队伍,组建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补、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3]这样师资队伍能力互补,避免了设计的“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同时也保证了设计作品的内涵与专业高度。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掌握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

3.设计工作室的教学

(1)设计工作室教学内容

设计工作室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完成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第二,有组织地参加专业的设计竞赛。工作室的设计任务往往不是满负荷的,这样由导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与全国甚至是国际的学生同台竞技,可以提高专业的知名度,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辅助导师完成科研课题。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有科研任务,工作室是很具优势的科研团队,在协助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今后一部分同学本科之后的研究生教育创造了前期条件。

(2)设计工作室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实行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实质上就相当于手把手教学,在“设计工作室”期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相对固定,这一点与传统手工艺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更为相近。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口头讲授法,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互动交流,演变为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设计工作室的管理

设计工作室产权归学校所有,受院系领导,对企业负责。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可以相对独立,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管理。工作室在总体上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一系列完整的考勤制、工资奖励制、优胜劣汰、评价体系标准等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要进入了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了企业,意味着真正进入了企业参与了实际设计与生产,让学生能切实的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氛围,了解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培养对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对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从而 具备工作的实战经验,缩短学校和企业的真实差距。

5.设计工作室的传承

工作室的成员由大三的第一学期进入工作室,与大四的学长共同组成设计团队,进入工作室的成员以招新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再经过几个月的“试用”和多方面的了解,再挑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同学加入。由于工作室工作是团队作业,所以指导教师在成员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员比例及学生特性的合理搭配,如对成员的选取,有的侧重设计水平,有的侧重施工工艺水平,有的侧重电脑软件应用等,为集体合作全面考虑,注重团队性。[4]这样上下届相互学习、以大带小,对具体的设计实务进行传、帮、带,在学长的帮助下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同时这种学习形式也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了和企业实战对接的尝试,课程项目化,教育社会化,多模式实现合作,多维度培养人才。教师走入企业,设计师走进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理论教学与杜会实践的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结合,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市场经济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孙以栋, 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装饰,2007,(7):137-138

[2]胡昌送. 刍议行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06-107

第7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园区 公共选修课 校际运作方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7

职业教育园区是拥有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生活服务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城,其具有三大功能,即教学功能、技能实训功能和资源共享功能。职业教育园区通过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档次,正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公共选修课是当前高校实施学分制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园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率先体现高等教育课程的形式特征,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具有学分制改革实验园地和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的重要功能。

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实行校际优秀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解决学校通识教育师资少的困难,还可推动职业院校优秀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本文以柳州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教育资源共享为例,对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实现校际资源最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柳州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的基础

柳州职业教育园区是一个面向全国,重点服务泛珠三角经济区,匹配柳州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及蓝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整个园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将15所左右中高级职院校迁入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万亩,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5万人左右。

园区的设计理念是将资源共享贯彻其中,园区内学校之间不设围墙,只以水系、绿地、道路相隔,以建筑风格和颜色区别,园内所有学校形成了一个特色共同体和资源共享体。

园区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所有进园的学校都推行“一卡通”。学生持有“一卡通”,除可以随意在职业教育园区的各图书馆、医院、超市、食堂、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进行跨校消费外,“一卡通”的“跨校互通”教学管理系统将会完成持卡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并辅助完成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为实施公共选修课校际资源共享、学生跨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提供了客观基础。

园区内各高校在学科上各有所侧重,具有鲜明的互补性。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理工科见长,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实力雄厚。另外,通过网络在园区内发放的1万份“职业教育园区跨校选课问卷调查”显示,近92.2%的学生基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考虑,有强烈的跨校选课需求,这为实施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

二、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方式研究

职业教育园区公共选修课校际运作是区域性大学之间旨在通过共同制定政策、资源衔接共享、教师跨校教学、搭建共享平台、沟通监督管理来挖掘公共选修课师资潜力,节约公共选修课教学成本,吸引更多学生选课。这种伙伴式的运作关系使得园区内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各有特色,避免重复,优化了课程结构。这种校际运作方式不仅保存了各所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生命力,而且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能够弥补侧重不同学科的学校在提供不同类型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及教育服务上的不足,促使公共选修课教育教学竞争力和优势都大大加强。明确地说,这种运作方式包括组织实施与管理,运作项目则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以及学分互认。以下分别从运作方式及项目上,加以叙述。

(一)运作方式

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实现校际间的运作,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在保持各个高职院校独立的身份和特色的前提下,实施一种校际间公共选修课教学得以顺利运作的保障制度,创新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及教师跨校教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方式。

1.组织实施机制。在资源利用方式上,采取互补机制。一方面是指在公共选修课的师资、设施、教材上实行内部有偿和协商的互补,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共享与配置;另一方面是指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信息资源、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互补与共享。

在运作实施过程中,采取联动机制。通过一方率先试行,然后逐步总结经验,将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各成员高校,以达到在相似的重大改革举措方面实现联合互动。

2.管理机制。(1)整章建制。制定一个职业教育园区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保障校际公共选修课的有序开设,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对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原则、工作程序和内容等作出规定管理,各校通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课程教学暂行规定》、《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课程选课指南》、《职教园区校际公选课共同互选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2)科学管理。搭建一个包括课程公布、选课程序和成绩记载、学分认定等的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校际共享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平台,资源主要包括公共选修课课程信息资源及教师资源两方面。各校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开课管理、成绩评定等日常管理工作,又可以增进各高校间的相互合作,教师、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交流。(3)评估机制。引入各校教务职能部门管理联动的监督评估机制。各校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规范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维持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此外,采取以评估监督促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方式,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将由编制所在学校根据各自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评估,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通过学生意见调查进行评估,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主要是期末学生测评教师。如果双方中有一方收到关于教学质量的投诉,双方都有权否定不胜任的教师,并采取行动。

(二)运作项目

1.资源共享。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人力和物力两要素。人力(教师)资源共享主要指校际公共选修课师资的共同开课。职业教育园区的各高校可以利用地域就近的优势条件,开展校际教师的课程合作项目,充分挖掘公共选修课优秀师资,并通过合理配置提高教师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高素质和多元的师资。物力(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是指通过充分的调研的和共享的原则制定跨校区的“精品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库”,提高各校优秀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及利用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优质的条件。

第一,优秀师资共享。校际公共选修课人力(教师)资源有几下明显特点:明确聘任的主讲教师必须是副高职称以上,或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或教学突出的优秀骨干教师,还要特别优先考虑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教师任教。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的任免要遵循常规程序,要有编制所在学校教务处长和所在系的系主任的推荐证明以及详细的简历,并通过定期召开“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工作协作会议”由各校共同筛选后确定,一经确定的教师加入“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师资源库”。教师的报酬由其编制所在学校支付,另外各校为达成共识,须每年对教师的公共选修课报酬进行评估,并努力保持薪金的合理水平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就公共选修课教学而言,具有授课方式灵活但授课时间较为紧张的特点,课程时间安排表要以各所学校的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各方利益,并且要求教师最大效率地利用教学设施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三赢。

第二,特色课程共享。校际公共选修课物力(课程)资源程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明确规定开设的课程必须是各校的优秀课程,或特色课程,或精品课程,上述课程作为优秀的公共选修课教育资源,推进着优质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二是所开设课题能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对其他学校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校际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系要凸显出上述独特的地方,应遵循“博、精、均”的原则。

“博”,即课程容覆盖面广博,体现通识教育理念。校际公共选修课课程搭建了校际间共享平台,囊括了所有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且对不同学校均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有更广阔的视野。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定位也更易向纵深方向与横向拓展,比如,在纵向层面,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常识类、社会科学常识类和自然科学常识类三个类别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层次;在横向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成长,则可以分为多个系列: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公共选修课程,如经典文化与道德系列;二是和专业相关的横向拓展的公共选修课程,如新财经与政治系列;三是与专业相关的纵向延伸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个人素养与技能提高系列;四是加深文化基础、为就业做好准备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职业与成功人生系列。

“精”,即打造校际精品课程。由各学校择优推举名师申报一定门数的,体现各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采用专题讲座、经典阅读、互动探讨等形式,例如借鉴如今流行的“百家讲坛”形式来开设,旨在传递各校特色专业素养,阐释某种价值理念,启发学生思考。

“均”,即做好课程规划,注重学科均衡。园区内各学校首先要召开“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工作协作会议”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建立校际公共选修课“优秀课程库”,课程库中的课程选择要体现各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要求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一到两门校际人文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修读一到两门校际自然科学的课程。这样,对学校而言,资源实现了校际均衡与互补,对学生而言,知识结构实现了各学科间的均衡。

2.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是指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以在合作各协议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职业教育园区校际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就是各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公共选修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学习协议中的其他学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课程等)可在职业教育园区各校间被认可。

在2007年3月,教育部就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学将进行重大变革,不同高校之间可跨校选修,实现学分互认。不久,2010年柳州职业教育园区各高校达成口头协议“关于职教园区各高校学分互换一揽子协定”,协定要求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推行校际间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制是利用职业教育园区内“相邻”各高校的空间区位优势,开展跨校区、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合作,是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开放性”教学管理体制的一场改革。根据职业教育园区内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建立本校的强势、特色专业,并以公共选修课为切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区域内的强势互补、强强联合、“1+1≥2”的资源整合优势。作为一项创新的教学方式改革,要完成职业教育园区校际间公共选修课学分互认、互换,具体途径有:(1)建立专门的“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协作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校际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及学分指标体系的制定、验证和实施。(2)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共享和学分设置的成功经验,构建职业教育园区校际间科学化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3)制定公共选修课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操作规范,先在各高校中分步骤、分批次试行,经验证修改后形成具体操作方案。

职业教育园区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产学研相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相配套的职教院校和培训机构,形成校企合作、工学并重,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自主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动柳州大教育格局形成。

【参考文献】

[1]龚理专,黄芳铭,贺轶玲.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2]彭妙,刘要悟.美国高校战略联盟运作方式[J].煤炭高等教育,2010(2)

[3]丁东澜,周建国.校际选课资源共享――杭州文教区高校校际选课纪实[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4]贾萍,方惠圻,王琳.中外高校学分互认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5]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探究――以上海市的几所高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2011年一般项目A类(桂教高教[2011]24号 2011JGA283)

第8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管理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展开工作室制模式,能进一步凸显教学优势,更好的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观念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相吻合。但是,在具体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开展中存在不少问题,针对问题的存在,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

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准就业”为基本类型,采用师徒制模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艺术设计学生就业与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具体来说,是在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教学学习之后,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性的进入工作室学习。通过师徒授受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进一步促进素质、能力、知识的教学新体系。教师通过工作室承接项目以及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技术上以及心理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教学。大部分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学生实际动手完成,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作业多以作品方式呈现。在教学方法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授课制教学模式。上课主要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作业完成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艺术设计的创新性、实践性相违背,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近年来,部分院校开始引入工作室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

积极构建特色化的工作室

在具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会受到院校限制,缺乏自。且部分院校的专业考核仍以学生成绩为主,无法充分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点。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必须在充分结合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下,积极建立个性化、特色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需要结合专业研究领域与方向的不同,设计成若干工作室。每一工作室约有4-5名学生组成,并设置负责人。工作室成员的组成需要结合专业设计、基础等进行配备。每个工作室都需要设计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完善工作室的最优课程体系

在具体的工作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在具体的课程体制构建过程中,可以保留部分可塑性较强的知识。对于指定方向与目标来说,必须进行细化。对于授课时间与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实际课程进度进行必要调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工作室教学常会受到环境、时间、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学生个性、学校要求开展教学。

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

首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量的、现实案例是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比如说,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积极吸收企业的竞赛项目或实际研究课题,不仅能为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与设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企业积极吸收到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与场地,达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比赛。要想充分发挥工作室制教学优势,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在比赛过程中获得奖项,能够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实现学生、个人、企业之间的最优发展。

再次,将毕业设计真正的策划为与工厂、企业之间的具体实践项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企业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场地,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毕业设计的可行性与深度,有效缩短学生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中去。

积极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资源顾问与学习协调者。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积极鼓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深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中,更好地积累社会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验证理论知识,升华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与此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吸收社会岗位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工作室教学的师资队伍体系中来,与此同时,加强其心理学、教育学、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具备系统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有力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

加强工作室教学的组织管理

要想更好的推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加强工作室的教学组织管理。由于工作室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管理上必须与一般专业管理有所区别。笔者建议实施院校领导下的自主管理体系,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模式,不仅要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院系需要对工作室教学进行定期监督与考核。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开始入手分析,从五个方面:积极构建特色化的工作室,完善工作室的最优课程体系,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加强工作室教学的组织管理,详细论述了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鑫.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2] 谭秋华.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教育,2012(06)

[3] 苏韬.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J].教学改革与实践,2009(01)

[4] 李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06)

第9篇:教师就业工作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 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得到了普及,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人才的选拔更为严格。尤其是高职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是让高校学生能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就业压力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1.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一般是高校辅导员以及教师运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完善的道德规范,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影响教育,为培养具备思想品德的符合社会的合格高等人才做准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辅导员以及教师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对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困惑。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导向和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两个方面。

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出,就业指导教育本身包含思想教育,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可以推动就业指导教育,思想教育又属于思政教育范畴,思想教育对就业指导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内容

1.毕业生意识培养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对就业这个概念的认识上存在许多问题,加上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不成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单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高校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对于就业和生活没有多大帮助,也就忽略了思政教育的学习。另外,中国的就业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并重视起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出现就业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的教育,因此可以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已涉及学生日常工作、心理健康甚至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内容。因此,我们要重视强化学生相关方面的主观意识。

2.毕业生就业观念培养

我国实行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时,身份也会随之转变,思想的不成熟会让他们容易出现极端状态。而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和部分学生偏激的就业观念是导致大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甚至每年都会有毕业生自杀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高校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着手,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难的现状,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教育大学生客观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握时机、准确定位、选择就业。

三.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实施

1.校内课堂教学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课堂教育包括思政理论课、就业指导课、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可通过思政理论课重点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课、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课渗透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职业上精益求精。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举办创业大赛等实践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技能。

2.校内课余活动

课余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友大讲堂、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平台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平台。通过课余活动,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3.校外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一定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认识,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自身优势,更好地为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职业方向的确立做好准备工作。另一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是社会实习,是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社会实习活动,这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面有着一定的铺垫作用。社会实习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人际关系处理的把握。

4.心理咨询服务

面对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为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思政教育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就业心理指导,使得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思政教育者可定期制定就业调查问卷或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对于个别情况进行单独心理辅导。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应重点培养毕业生就业信心,增强就业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能够重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互影响,不仅可以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能为社会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稍有成效,但是,当前新形势的特殊性,思政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9

[2] 郭丽君.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