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乡下人家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下人家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下人家课文

第1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一、关注细节,促语言规范

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训练——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这四种花的中间可以加什么标点呢?(顿号)

2)可作者却在这里加了逗号。在朗读的时候,逗号和顿号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停顿时间长)

3)为什么作者没有用我们想当然的顿号而用了逗号,他为什么想让我们在这儿多停顿一会儿?

(预设:1.每一种花儿都很美、很香,我们可以在花丛中慢慢欣赏,多停留一会儿。)

B.“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听,纺织娘在唱歌!这一句在标点的运用上与上一句相似,因为纺织娘唱的是催眠曲,很轻柔,又很有节奏。我们也来唱一唱——

(多么优美的催眠曲,这真是大自然赋予乡下人家的一种天然享受啊!)

二、感悟特点,促理性阅读

四年级学生对于文章的交叉描写的结构特点,以及表达的节奏是很难发现与感悟到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行文结构和表达节奏,让学生进一步理性地看课文

1.如果说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你看到这幅画里有什么?这幅画里有——

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绿绿的浓阴 鲜嫩的笋 母鸡 小鸡 雄鸡 小河 鸭子 捣衣的妇女 乡下人家吃晚饭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归巢的鸟儿 歌唱的纺织娘 沉睡的人们

2.引导:这么多看似平常的景和物,组成了这幅独特而迷人的画,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啊。但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细细观察作者的描绘是很有顺序的。请大家回到课文中仔细找找,并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发现了作者写作的顺序,用波浪线做上记号。

1)生找,汇报。课件出示:屋前、屋后、夏天、秋天

2)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空间、时间)

3)但这之间还有一组顺序被作者藏起来了,让老师来提醒一下大家(出示:白天、傍晚、夜里)

出示排列二:

(1—2)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绿绿的浓阴鲜嫩的笋

(3—5)母鸡 小鸡 雄鸡 小河 鸭子 捣衣的妇女 乡下人家吃晚饭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归巢的鸟儿

(6)歌唱的纺织娘 沉睡的人们

1)思考:老师把这些词语换了一下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启发:你发现这三组词语里,哪一组最热闹?引导学生找出第二组词语描绘了很多动物,很热闹。第一组描绘的是植物较安静,第三组是宁静的夜晚,更加安静。)

2)这篇文章节奏随着描绘的景物不同而有起有伏,由静到动,最后又归于平静。(板书:静——动——静)

3)老师在文中找了几句最能代表静——动——静的几个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节奏:

A.看雨后的竹林多么幽静,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我们仿佛听到了竹笋拔节的声音。请女同学来读读。

B.看,母鸡、小鸡、公鸡都来啦,场地上多热闹呀。请所有的男同学来读这一句。

C.月明人静的夜里,伴随着纺织娘的歌声,人们甜甜地入睡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4)让我们把这三句话,带着这样的节奏感,整体地来朗读一遍吧!

三、由景入情,促深化感情

从景到情,为了更自然地过渡,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来深化。

出示,朗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a.乡下人家很独特、很迷人;b.作者非常喜爱乡下人家。)

2.是啊,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欢、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文中还有很多作者赞美乡下人家的词语呢。让我们默读课文,找出来,标出来。

3.交流:看一看,大家找的一样吗?在作者心目中,这是—— “别有风趣的乡下人家;朴素华丽的乡下人家……”

4.出示图片,配乐。

引读:乡下人家是多么的——(词语和图片结合渲染喜爱之情)

最后感情深化,朗读:“乡下人家,不论……”

第2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2、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文稿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两枚),有封面的一份,封面和标题字体为黑体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正文内不能出现单位、姓名等信息。

3、设计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过,有较强的操作性,并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切性,最好能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有恰当的点评。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科目***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教学设计正文】

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障碍、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学习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说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可简单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点)

2.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难点)

3.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语言中透露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一人之辩,终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晏子使楚》领略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风采。在正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最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同学们根据对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简单说一说自己对楚王与晏子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过度:看来,楚王与晏子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二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你结合科文中的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二)研读赏析,品悟语言

1、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楚王与晏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了解写作的方法,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力图使学生在反复的读文与交流的过程之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2、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所谓见仁见智,只要言而有据,言之成理,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鼓励。首先对楚王的印象部分进行交流。)

3、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1)楚王的印象

故事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3)从楚王的表现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性格?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故事二: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师:楚王问晏子的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什么?该怎样读这句话?

(提示学生抓住反问的语气,以及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瞅、冷笑”等词语。)

(2)根据学生抓住的关键词句,变换字体颜色,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专横、无礼、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设计意图:楚王在第二个故事中问了两个问题,而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讽刺齐国没有人,也

是说晏子是个无能之人,言外之意就是你晏子也配访问我楚国!专横、无礼的人物性格显而易见。除了楚王的语言,学生还可能会抓住“瞅”、“冷笑”这两个表示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将其变成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验。)

故事三: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同学们刚才通过集体合作,我们通过: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看到了楚王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2)晏子的印象

A、能言善辩

请同学们根据: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晏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并完成以下填空:

故事一: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晏子根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

因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晏子怎样的特点?(能言善辩)

过渡:晏子并没有说出最后的推理结果,但是这结果却是现而易见的。那么晏子的语言是不是都如此巧妙,他是不是真的能言善辩呢?同学们自己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推理后两个故事。

故事二:

因为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不中用之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故事三:

因为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强盗之国。

(设计意图:课文当中,晏子的语言是极其巧妙的,我们也就是通过晏子的话语体会到他能言善辩的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很快就能住人晏子的语言进行分析,将晏子所说的话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反复朗读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语,说一说三处反击的话语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晏子都是依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且只说推理过程,不说结果,但是其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从而证实晏子能言善辩的特点。)

B、爱国情怀

(1)师:晏子作为一名使臣,他应该极力的维护自己本国的尊严,在反击的过程之后总他分明可以利用自己的推理直接指出楚国是狗国;是不中用之国;是强盗之国以此贬低楚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呢?

(2)学生回答

(机智爱国不卑不亢)

(3)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爱国情怀等仅仅体现在这三处吗?你还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4)学生回答

(证明齐国人数多时所说的话也是有力证据。他利用了“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挨着肩膀,脚尖挨着脚尖”夸张的语言来说明齐国人多。)

同学们,课文中表示齐国人数多的句子可以用哪些成语代替呢?出示古文与课文内容。(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配合读文

(设计意图: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将自己的理解入情入境的表达出来体会楚王的蛮横与晏子的能言善辩,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晏子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积累运用,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能言善辩的晏子,也看到了一位蛮横无理的楚王。希望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重文章之中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方式,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晏子,你将如何应对楚王的侮辱?从三次对话中任意选着其中的一次进行反驳。

(六)作业安排

将课文中的小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加以展示;推荐《晏子春秋》中《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的故事。

教学设计范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文成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许多的旅游名胜,你们知道有哪些?(百丈飞瀑、铜陵山、刘基故居),这些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游玩,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到我们这的乡下去玩,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就是体验“农家乐”。我猜很多同学的老家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住在乡下是吗?那你一定去过乡下,在乡下你都见到了什么?

(指名说,激发兴趣 …… )

师:今天,就让我们去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带着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 、指名读文,扫除障碍

师: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生字不多,只有五个。下面我请同学们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多音字“结”“冠”。

(指名读,自由练读)

师:你们看,难读的句子只要多读几次,就能读通顺了,所以同学们要多读课文。

3 、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交流)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 划出句子,齐读

b. 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

不论 … 不论 … ”),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 独特、迷人 ,板书)能换个词吗?

c. 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你们很会读书!现在谁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老师就被其中的一道风景给吸引住了,你们看——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品味语言,感受美景

1 、雨后春笋图

(出示片断: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儿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a. 自由读。师:同学们,读读看吧!我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的。

b. 指名读。师:谁读着读着也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了?请你来读!

c. 品味语言。师:这道风景中什么东西吸引了你?它什么地方吸引你?

竹:“绿的叶、青的竿、绿绿的浓荫”,颜色多美!

笋: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哪些词让你眼前一亮?“鲜嫩,成群,探”,小笋芽,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多聪明、多可爱的小笋芽啊!怎样读出竹笋探出头来的样子?

d. 想像画面。师:读到这,同学们闭上眼睛,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e. 画面起名。师:一段文字,加上同学们的想像,它已经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咱们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吧!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同学们真是起名高手!老师把你们起的名字写到黑板上的画卷中。

2 、师总结学法:同学们,一段文字,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想像成了一幅画,读着读着,我们又把这幅画浓缩成了这样诗意的名字。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下面把时间交给你们!出示“学习锦囊”: 1 、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断读一读,边读边 想像画面,并且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2 、在旁边写下读书时的感受、发现、疑惑 ……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情况,并对个别有特色的批注加以表扬

如: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把片断中好词好句划了出来, 真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有些同学已经把风景的名字写在旁边,还有些同学写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 )

3 、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跟大家分享。你可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说给大家听,你还可以演出来,画出来。

院里鸡群图

出示:鸡,乡下人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

. 你喜欢哪一处风景?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

a. 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他读得怎么样?谁还想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 ……

b. 说。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这是只骄傲的雄鸡,伟大的母鸡 …… )为什么这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率领”“大踏步”,你说得很好,带上这种感受再去读一读,你会读得更好。

c. 演。有没有用演的方式来表现一下这只的公鸡?

e. 你们给这幅画面起个什么名字呢?生自由交流。

门前鲜花图

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a. 你给这道风景起了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见过这些花吗?出示图片欣赏,你在乡下人家还看到过哪些花?(桃花、油菜花、梅花、杜鹃花 …… )当乡下人家的门前开满鲜花的时候,你能用上哪些词来说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颜六色 …… )与其说是乡下人家,还不如说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呢!

b. 谁想去这座独特的花园里赏花?那就通过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那儿去!(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我已经闻到花香了,可是还没看到花,谁再来读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c. 读着这段话,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朴素和华丽相对,矛盾吗?不,乡下人家的花不像城里的鲜花用美丽的花瓶装饰,用漂亮的彩色纸包装,它们就长在土里,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最美的花!

d. 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出花的美!

四、小结归纳、升华情感

1 、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我们只能欣赏到这,乡下人家还有许许多多独特、迷人的风景,只要你细细去看,用心观察。老师这儿有一本乡下人家的画册,请大家欣赏。

第3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第六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文章。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巧妙地运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和向往。

比如《牧场之国》一文中,“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专注原指专心注意,现在作者把“专注”用在牛身上,用来说明牛吃草时的认真。这一拟人写法让我们感受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片草原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儿干扰。可见,这一处拟人中,不仅写出了牛的神韵,如人般富有智慧,更写出了牧场之国――荷兰,这个乡村田园般国家的宁静、祥和、美丽,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兰这个国家的喜爱和向往。

再如《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在这里,作者同样用到了拟人。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受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的勃勃生机,也把这原本平凡的场面写活了。此处虽然仅用了一个拟人,却使语言变得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乡间田园生活的意趣横生,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跟随本组课文,走进乡村生活。体味拟人妙用,积累精彩片断,感受田园诗情画意。

【小博士语录】

乡村生活美如画,

田园风景醉人心。

柳树扭腰花含笑,

蟋蟀唱歌鸡起舞。

平凡事物拟人化,

赋予人性更生动。

【现场演练】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节选自陈醉云《乡下人家》

鸡在乡村是比较平凡的动物,作者通过对鸡拟人化的描写,“率领一群小鸡”写出了母鸡的负责,将领风度。“耸着尾巴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又写出了雄鸡的悠闲自得、高傲自信。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进行拟人化描写,使乡村人家里面鸡的形象一下子在我们的脑子里丰满起来,变得活灵活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向往乡村生活。

再如,“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这句话中,作者抓住一个“扎”字,写出了鸭子觅食时的样子和神情。此处的拟人化描写,使鸭子变得更加富有灵性,如人般机灵、身手敏捷;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鸭子的喜爱,对此种乡村生活的向往。“从不吃惊”不仅写出了鸭子与人和谐、自然相处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那份轻松和自在。

运用拟人化描写,不仅能使句子变得生动有趣儿,也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把平凡的场面写活。

思考题 你还能想像一下乡下人家里鸡的其他样子或形象?用上拟人的方式来写一写。

【照猫画虎】

爷爷的小菜园

文 陈敏慧

爷爷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健朗。平时,爷爷觉得总是无所事事,于是拾掇起了一个小菜园。

菜园虽小,但里面蔬菜种类繁多。

你瞧,韭菜在春风中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向我们招手示意:俗话说:春季吃韭菜,百病不近身。园子里的其它青菜们你挤我碰,不甘示弱,长得一棵比一棵绿,有的为了能获得青睐,拼命地往上疯长。

夏天就更热闹了。胖胖南瓜爬满地,丝瓜架上荡秋千;穿紫袍的茄子害羞地躲到叶子下乘凉;毛豆个个挺个大肚子,试与冬瓜比胖瘦……

爷爷的小菜园,不仅为我们供应了一年四季的蔬菜,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和爷爷一样,爱上了这个小菜园!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杨汛桥紫薇小学 四(3)班学生

第4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即为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这一弊端提出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语言的意义,即为语言的习得。

这种语言的习得,不仅在于获取语言承载的情感、主旨等信息,还在于领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作用、效果等内容。我在执教四下《乡下人家》这课时,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第5自然段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时,让学生紧扣“和谐”一词,展开了语言的习得。

师: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是如何写这幅田园风景画的和谐?

生:乡下人家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

生:乡下人家还能与红霞、微风、鸟儿做朋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吗?再结合上下文来说一说。

生:第4自然段中,捣衣的妇女与水中觅食的鸭子的和谐。

生:第6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纺织娘为人们唱催眠曲,也是一种和谐。

师:乡下人家的和谐是那么美好,那生活在县城的我们,和谐之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上学过马路时,我按照交通规则来走,这是我与城市的和谐。

生:坐校车时,我和同学都能按秩序上下车,这是我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师:由此看来,和谐无处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着这份美好,再来赏析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围绕“和谐”一词,我试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本语言,来理解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美;另一方面,我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文本用语的精当之处。文本语言的习得从文中来,反观生活再回到文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二、 指向言语模仿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并挖掘文本语言隐藏的训练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模式来表达生活。此类言语模仿,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作句式训练,还可以抓住片段进行仿写。我在教三上的《秋天的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设语言的生长点:

师:仔细读读课文,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师:课文又是如何把这些颜色写具体的呢?读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都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师:除此之外,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呢?拿出纸,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看谁能把句子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

在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写作手法,并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句式训练,试图通过言语模仿,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进而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三、 指向言语创造的运用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是学生借助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对文本语言加工、润色的实践过程。

对于言语创造的运用,可以是语言材料的重组与内化,也可以是语意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我在执教三下《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在反复诵读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基础上,我紧扣文本语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巧构言语创造的突破点。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爸爸说的话。

生:太阳落山。

生:鸟儿飞行。

师:不管是爸爸说的,还是“我”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我们也时时刻刻处在时间的河流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

从文本到生活的无缝对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意的丰富与拓展。面对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再加上有文本的示范表达,这让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上个星期,我到肯德基吃了,虽然还会再去吃,可再也吃不到上个星期的肯德基快餐了”;“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本子再也回不到没破前的样子了”;“现在,小学生太累了,再也回不到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化理解,还是内心表达情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

四、 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

所谓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引导,教给方法;学生利用方法,反复实践。我在教学三下《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为了体会阮恒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来揣测人物内心活动。为了教给同学们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我结合第5自然段,抓住阮恒的第一次动作描写:举――放――举,引导学生探究阮恒此时内心的想法。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角色扮演下,体会到了阮恒在是否献血的问题上,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朋友,强忍着自己的痛苦――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本段文本语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透过人物动作,揣测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我第一步的示范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第二步的自主实践――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阅读阮恒的其他八处神态、动作描写。学生不仅读出了输血过程中,阮恒“痛苦”的加剧,还想象到阮恒内心世界的复杂(恐惧而勇敢)。在读文本,话内心的阅读策略指引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自主感与存在感,立刻被激活了。

第5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法阅读教学景物一、理论的依据

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我们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有表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指明学生向上探索的方向,教给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二、想法的产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这一训练组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此时我们已经学完了前三篇课文,《古诗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但在学习中,找文中景物的过程,学生做的不够好。不仅这一单元的课堂上做的不够好,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做的也不够好,找景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如何利用好这几篇写景课文,教给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呢?我觉得前三篇课文,是训练学生能力的基础,而后面的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只能算是练习题。那就要从前三篇精读课文入手。既然学生不会找景物,那就教一下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吧。学会了这个方法,让学生拿《七月的天山》做训练好了。有了这个想法,就着手设计教案。

三、方法的产生

学习写景物文章,如何找准景物?我领着学生重新从第一课开始。

引导学生思考《独坐敬亭山》写了什么景物?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说出是直接划出来的景物,因为第一句写的是众鸟,第二句写的是孤云,三四句写的是看不够的敬亭山。

《望洞庭》都写了什么景物呢?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洞庭的什么?学生回答:月光下的山和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潭面就是湖面,“白银盘里一青螺”写了水和山的颜色,水是“白银盘”,山是“一青螺”。之后学生总结出是抓重点词找到的景物。

《忆江南》和《望洞庭》是不同的,问学生哪里不同?如何找景物,都有什么景物?学生说出是第二三句中找到的景物——江花、江水。后来总结出是在重点句中找到的景物。

《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引导学生看题目,从题目看出了什么?学生说从题目中找到了课文要描写的景物,从题目中找到描写的景物,之后再去找课文中的重点段,重点段里详细的写了景物。

学生在练习中用以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在找《七月的天山》景物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是不同的,有学生说可以利用从题目中找景物的方法,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天山,那分别写了天山的什么呢?有学生说可以从重点段中找,在重点段中,找景物,又遇到了分歧,因为描写的景物太多了,之后又引导学生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多比较具体的部分找的景物。就这样剥洋葱一样终于找到了《七月的天山》中描写的景物:天山的雪水、原始森林、野花。

于是,我们总结出了在文章中找景物的方法:(1)如果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少,那就直接划出来。(2)从重点词中找出来。(3)从重点句中找出来。(4)从重点段中找出来。(5)从题目中找出来。(6)从重点段中描写比较具体、比较多的部分找出景物来。

四、方法的实施

学生掌握了如何找准景物的方法后,我选取了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这组课文,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找景物。老师的快乐感染着学生,加上这种方法学生学的也轻松,所以练习的课堂也是轻松愉快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找准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麦哨》中的景物。

在找《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景物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第一自然段有同学说写的是瓜,有的同学说写的是藤,有的同学说写的是瓜架。后来同学讨论出来,无论藤和瓜,都是瓜架上的,那就是写的夏天瓜架上的景物了。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麦哨》的第四自然段。刚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个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好多景物,有油菜花、蚕豆花、麦田好多景物啊。”马上有个同学给他讲解:无论油菜花还是蚕豆花还是麦田,都是田野里的,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天田野中的景物。我为学生的善于总结而感到欣慰。在《乡下人家》第五自然段的讨论上,同学们分歧很大。有同学说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写哪一样景物,都写的很笼统。但这一段是确实是写景的,而且写的非常美,经过大家的讨论,同学总结出这一自然段是写夏天傍晚的农家田园风景。原来找景物也可以总结出来呀。于是我们在找景物的方法中又加第七个方法:通过总结找景物。

五、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教、怎样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这些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在讨论、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才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当然,教师的学习方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灵感乍现,而是心系学生、冥思苦虑的结果。老师应该是一名思考者,并且能够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能力,而这种积沙成塔的学习方法积累,必将为学生今后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一、立足“年级”目标

立足“年级”目标,指的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习作(写话)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为标准,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年级习作(写话)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习作实践。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仅提供了“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各“学段目标与内容”,还是显得过于笼统,运用这些目标指导学生习作还是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课标中三年级与四年级归为第二学段统一要求的,至于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教师应依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参照学生年龄、习作基础,以及现阶段学生习作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因素,制订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习作(写话)年级达成目标。心中有目标,教学才不盲目。如,笔者根据课标与本班学生实际制订的四年级的习作达成目标:1. 观察周围世界,愿意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思等写下。愿意把写得满意的内容与他人分享。2. 乐于积累词句,并根据需要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3.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4. 能按对话描写时提示语的四种形式写对话,标点准确。5. 自然段――学习在一个自然段中,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具体。6. 逻辑段――尝试围绕一个意思,用几个自然段表达清楚。7. 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地表达。8. 学写书信、便条,格式正确。9.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10.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有了较为详细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再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方向就比较明确,教学时,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

二、单元“整体”备课

1. 领会教材编写特点,扬长避短。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材,大部分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定专题内容,少部分从文体等角度定专题内容。如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习作在“语文园地”中也相应地安排了8次。依次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其中,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我敬佩的一个人,这四项内容是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其他四项则是说、写分开安排,读写的关系就不明显。教材这样编排,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同一册教材,不同的单元之间,习作训练缺乏有机的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习作编排各单元之间彼此没有什么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单元”为整体设计教学,摒弃阅读教学中重读轻写的习惯,把阅读与习作实践结合起来。对于说、写合一安排,阅读与习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单元组,要根据训练重点组织读写教学;对于说、写分开安排的单元组,要认真钻研教材,侧重一两点进行读写结合。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到各单元的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否存在训练的盲点,努力达到有序地进行习作训练。

2. 把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挖掘读写结合的练点。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尽管有些单元组说、写合一安排,但关于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体现的方式不一,这就需要教师谨慎把握。有的单元组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习作要求”中分别点明,这可以说是以明线形式出现。有的则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以及文中的“泡泡”予以暗示,这可谓以暗线形式提示。这样的编排,重在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再用来指导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排比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填写“课文中”和“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例子,渗透了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因此,教师可从各单元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习作要求”等入手,准确把握习作训练的侧重点,再依据“侧重点”寻找“训练点”。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我的发现”提示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该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笔者再联系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两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麦哨》,并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确定了本单元两个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一”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为训练此写作技能,《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扩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注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单元写作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二”是“学习通过描写和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普通事物来抒感的表达方法”,因此《乡下人家》一课教学,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为:“仿照《乡下人家》的写法,写一写《城里人家》。”这样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落实单元整体备课,读写结合的教学就不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第7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关键词:揣摩语言;模仿语用;创造个性

常言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所谓的“语言温度”便是每个人表达个性迥异的意境使然。不同的表达个性,才形成语言艺术的丰富多彩。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模仿、内化的极佳蓝本。学生若能习得名家语言个性,集百家之长,定能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形成自己的表_特色,创造独特的表达个性。

一、揣摩语言个性,感悟表达意境

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表达个性鲜明、各不相同。如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凭借的是新奇的构思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老舍的《猫》,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尽显主人的无尽疼爱,依托的是风趣亲切、朴实流畅的语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文章的表达个性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语言个性特征。通过具体、典型语句的研读,感悟作者的用意、表达情感和表达效果,尤其是语言个性对表达效果的正效应。

在教《珍珠鸟》时,我就抓住作者语言细腻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对“小家伙”浓浓的爱怜之情。

(出示课件)“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要与别人交流?”

生:“作者很喜欢这只小珍珠鸟,称它为‘雏儿’。”

生:“作者很疼爱这只小珍珠鸟,称它‘小家伙’。”

生:“从‘哟’这个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很惊喜。”

师:“是啊,冯老先生的文笔可真是细腻啊!从他的用词就能感悟到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语句还有吗?”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可爱。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灵巧。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轻易’这个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灵巧、机灵。”

又如,在教学《猫》时,我发现文章的语气词对表现作者情感意境的拿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露出作者对猫的无限怜惜与疼爱。如果把这些语气词删去,语言个性和表达效果就黯然失色。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文章第一段中的语气词特别多,轻声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作用。”(出示课件)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

师:“如果把这几个语气词删去,又会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吧。”

生:“感受不到作者对猫的疼爱之情。”

生:“没有了对猫的亲昵感!”

师:“哦,原来作者用的这些语气词是大有用处呀!真是别具匠心。”

二、模仿个性语用,习得表达技艺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目的是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和技法,最终为“我”所用,提升表达水平,培养表达特色,形成表达风格。所以在感悟文章语言个性后,教师应创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或模仿、或比较、或补白、或拓展,把名家的语言艺术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艺。比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是学生进行模仿表达的极佳“母句”。我让学生模仿冯先生的表达个性,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珍珠鸟在屋里的活动情景。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落在窗台上,一会儿落在窗帘架上……”

师:“嗯,你想象出小珍珠鸟活动的两种画面。你看,冯先生不但写出了小珍珠鸟落在哪里,还写出来小家伙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你也模仿这种方式说说。”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镇定自若地站在窗台上,用红嘴梳理着背上的羽毛,一会儿倒挂在窗帘架上,好奇地望着屋里的主人……”

师:“好极了,这就有了大作家的味道了!学得真快!”

通过这样的模仿实践,学生能较快习得名家的表达特色和技巧,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准。

比较语言、比较语用特色也是进行语言运用深化的有效途径。如《珍珠鸟》的开头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这种“头有劲尾有味”的方式使得文章主题鲜明。课上,我请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文章也有这样的特色?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反复出现‘课题’这句话,突出了修路者的决心和勇气!”

生:“《乡下人家》的结尾那一句是总结,又突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

生:……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够感悟到篇章架构的表达效果,也能够在习作时模仿这样的谋篇布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三、集百家之长,创造表达个性

学生感悟名家表达个性,模仿他人表达技艺,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强化和提升。学生平时的日记、小练笔、习作等都是融合的契机。在平时的小练笔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或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鲜明的表达手法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交流、分享,在学生中营造个性化习作表达的良好氛围。如在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课文后的一次习作时,我暗示学生多模仿自己喜欢的大作家的写法,模仿名家的语言特色来创作,这样,习作一定更加精彩。一位学生写道:

我的梦想是长出一对翅膀。

我要飞到田野上,看看庄稼有什么需要。如果它们需要阳光,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乌云,让太阳出来,洒下温暖的阳光,让庄稼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它们需要雨水滋润,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来乌云,让淅淅沥沥的雨水为庄稼解渴,让庄稼喝得足足的、饱饱的,让庄稼长得结结实实的。

我要飞到小河里,用我那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漂浮在小河上的垃圾,让被污染的小河水恢复干净,让小河水清澈见底,让河里的小鱼小虾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让小朋友能够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

我要飞到月球上,在月球上栽花、种树,让月球上有人类需要的氧气。这样,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可以搬到月球上去居住,让地球减少一些负重,减轻地球的负担。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呀!

文章虽稚嫩,但可看出名家大作的语言表达艺术对小作者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评析时我表扬了该学生,其他同学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语言大师的表达艺术是长期语言实践积累的结果,其间的表达艺术是小学生借鉴的“源头活水”,是小学生极其珍贵的“表达营养”。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名家的表达个性,引领学生去揣摩、去剖析、去感悟、去模仿,吸取其语言表达之精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之素养。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长期实践,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定然会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实施创新教育是新课标、新课改的一个共同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究性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习惯,提升语文素养。为此,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1课《乡下人家》一课时,巧用电教设备,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当学生面对瓜果飘香、鸡鸭成群的乡下人家时,不自觉地会喜欢上本节课。板书课题后质疑,你喜欢这样的乡下吗?你的感受如何?你能用手中的画笔把你最喜欢的部分画下来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好奇,兴奋的状态,会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刨设情境,培养意识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我问了学生课文的主人公为什么叫安静?你的名字有什么样的故事?通过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创设了人人参与的课堂。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教学生有疑问,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何时进行画龙点睛、揭示性讲解呢?我认为要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根据每课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质疑和揭示讲解。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而且要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讲授《翠鸟》一课时,课文讲到了翠鸟的嘴巴和羽毛这栏的外貌描写和翠鸟捉鱼的动作描写。许多同学在学习课文后仅仅停留在翠鸟的喜爱之情上。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写作方法,我在引导学生浏览本单元的作文要求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翠鸟的嘴、羽毛和爪子这几个部分来写?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确了这些都与捕鱼有关系。接着,老师渗透了写作方法,在写人物或动物时要注意把外貌描写与下面要选择的事例结合起来。学生也掌握了写作的诀窍,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刻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探求答案?我认为最好还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记得在讲授《生命生命》一课时,我在给学生出示了杏林子的个人资料: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就这样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0年。有位学生举手问:老师,杏林子手不能抬是怎么完成写作的?我放手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准备。有的同学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她会请求她的爸爸或妈妈来帮助她把手放在稿纸上,写累了后,再极力地活动手指,为了不总是麻烦别人,她会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她热爱自己的生命,她勇于向病魔进行挑战。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杏林子的敬佩之情,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更感动于这样的事迹。所以,学生再读课文时,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议,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依靠师生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能生动活泼,学生学得主动。整堂课下来,疑中有读,读中有议,相互启发,从文中发现疑难问题再议,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

第9篇: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关键词】写作;阅读;训练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师觉得最为棘手的,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生经常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作文就好像是建高楼,从字词到段落再至篇章,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而段落的训练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因而,在课堂中进行写作的训练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课标》也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习作课做好准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呢?我们应该从阅读教学入手,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积累优美词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一、阅读仿照提技能

“阅读仿照”主要就是进行片段的训练,技法的迁移,在课堂上当场完成,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的范文,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切入点,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练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乡下人家》的第三自然段时,先经过阅读,了解了结构,再让学生仿照这一自然的写法写一写其他的动物,如“**,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学生对这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每一年级的训练点不同,教材也会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如四年级上册中的写景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的写景作文比较,上册注重篇章结构,如地点的转换、时间的顺序等;下册注重写法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课本中的典型性的美文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且这些课文学生信手拈来,仿写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训练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书本空白处,耗时短,简单实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这样,学生的语言运用练习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用想象拓展思路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应结合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训练,也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移花接木。新教材中,只要我们认真j地去钻研,细心地挖掘,就会发现许多“空白”。有的在省略号处,有的在文章中间,也有的在结尾处,这些地方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中,针对开始围观人对伽利略的态度,而当伽利略成功的完成试验后,走下比萨斜塔的时候,人们围上去会对伽利略说什么呢?用上“当伽利略从斜塔上走下来,人们纷纷围上去,有的说……有的说……”的句式来说话。这时的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既结合了教材、范文,又可跳出教材范文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所学的文体能做到较好的掌握和训练。

三、用表演促进表达

小学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对表演等直观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参与的课文的表演中来,既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的语言的发展。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尤其是古诗,语言简洁,内容却很丰富,但跟我们现代语言的使用又有所不同,让学生用直观的表达方式更容易理解。如教完古诗《赠汪伦》后,让他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串一串,李白和汪伦当时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演一演李白和汪伦离别的场面,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再开展小练笔,把离别的过程给写下来。通过表演,学生已经把语言积累在心中,情绪也高昂,就到了不得不写的地步。

四、用绘本引起兴趣

孩子们爱读这样的书,在快乐的阅读中跃跃欲试。绘本阅读,都存在着许许多多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拓展想象的空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绘本阅读,其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当学生经历了多次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想象思维更加的活跃,如果在绘本阅读中,找到关键处,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并尝试写话活动,就可以促进语言和思维同时发展。如美国作家劳拉的《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在小老鼠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后,它会真的睡着吗?那么孩子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写呢?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续编,对照欣赏,适当修改。

把种种好的习惯培养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如,观察,积累,想清楚再写,勤读乐写、修改作文,规范书写等。以本促写,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写作,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做出了巧妙的铺垫,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搭桥铺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写作训练应当成为自觉的行动,把写的要求落实在“笔尖”上,这样学生写作的速度明显加快,作文水平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发挥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情动而辞发,当我们充分激发起学生写作的需求,当我们给予了孩子表达的广阔空间,当我们为孩子们搭建起写作的平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欣喜。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