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风民俗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活动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发学生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锤炼学生的活动能力,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发展合作、主动创新的探究精神。
一、凸显活动指导,丰富相关经验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与现实世界对话的倾听者,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指导,注重创设积极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世界对语文的发展价值,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活动能力,丰富和完善活动经验。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伊始,为了让学生产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的积极性,为学生选题制定计划奠定基础,教师采用形象化的情境,先让学生明确信息的种类,如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影像信息、自然信息等,使学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信息体系。接着,学生了解了综合性活动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需求,自由组合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引导学生梳理出学习主题。如《平和第三实验小学水、电情况调查》、《2009~2012年平和第三实验小学学生参赛获奖调查》、《平和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等主题,让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采用适合本学习小组特长的主题作为活动研究主题,并按学生参与研究的主题内容命名学习小组,教师对于每个活动小组提出恰如其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建议,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分工:做事较为细致的学生负责上网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材料,做好详细记录;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采访工作;思维活跃的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执笔写调查报告,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和发展,培养了合作互助精神。同时,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提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各种活动措施和建议,最后填写活动计划表,确定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主体凸显和谐统一,丰富和完善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地开展活动,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整合学科内容,增强探究意识
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流信息的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发展人的言语生命张力和思维活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资源,捕捉有价值的学习信息,注重结合生活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活动策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意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课前,教室布置学生学唱《小白杨》这首歌;学一学怎样画白杨树;上网或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模范人物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研读文本语句时,教师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小组阅读活动中积极探究、讨论,运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展示并交流了课前搜集与文本中心相互关联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文章中心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或以唱歌的形式,或以畅谈形式表达了长大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向往。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材料,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实践活动中,对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研读文本之后,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下面其中的一个角色,面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你会怎么做?”出示皇帝、大臣、将士、老百姓等角色,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学生演绎之后,在小组中交流角色演绎的体验与感悟,动笔写下来,整理通顺后,工整地抄写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后面,再独立撰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教师整合学科内容,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地解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生成。
三、注重探究过程,生成活动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实践性,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运用多种活动策略进行探究,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发表各自对活动探究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克服缺点,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通过合作学习,协调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研究任务,生成搜集材料、整理数据、写调查报告等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这组课文描述了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教师引导学生把“爱我中华民风民俗”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它化为日常的行为,开展了“缅怀语言大师,弘扬语堂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为弘扬家乡“林语堂”名片尽自己一份力量。当教师提出这一主题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极高,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制订书面活动计划,然后根据活动计划实施如下活动步骤:
1.查找有关林语堂的文化资料。先到平和网或县博物馆、图书馆查找有关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快乐的童年生活及他的理论著作等。寻找对林语堂文化了解的人士交谈,初步感知林语堂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组织学生到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的故居(纪念馆)参观,身临其境感受林语堂的个性魅力,进一步探究林语堂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学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春风很难吹到这里,所以教师们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45分钟的课堂就满堂灌,仍然采用七、八十年代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现代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自然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本地自然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组织学生走出校外参加实践,开展调查研究
我所在的县城地处广西桂西北的小县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我所在中学周边也有许多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如清澈的富江河、古老的瑞光塔、一碧万顷的碧溪湖、富有浓郁神话色彩的神仙湖、神秘的捞溪山以及周围的原野山林等都可作为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贴近自然,用心观察自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带领几十个学生徜徉于田间小道,或信步林荫曲径、或穿越野岭丛林,让学生去摸一摸嫩叶,触一触草尖,踩一踩润泥,吹一吹和风,追一追蝴蝶,登一登高峰,鸟瞰县城全貌,那时,学生的情致是何等的高涨。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大自然的情,瑶乡风光的绚丽多姿。那么,教学“多彩四季”这一单元又有何难呢?
又如,我在教《鸟》专题时,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有哪些鸟?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形态如何?习性怎样?学生利用身边的这些自然资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加深了对鸟的习性特点的理解,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利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班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写好说明文,我曾带学生来到古城老街,让他们仔细观察明代的城堡,先目测城堡的高度,然后亲自测量城门的高度、城墙的宽度、城墙的长度,让他们数一数堆砌城堡的大理石,抄一抄石壁上的碑铭,看一看古城的结构,谈一谈印象感受……带他们欣赏瑞光塔,鉴品前人碑铭,参观慈云寺。这样,学生既得到了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又受到了瑶乡文化的熏陶。
二、充分利用民俗民风民情等人文资源,共建知识的平台
人文资源也是一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它包括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文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因此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这样才能演绎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学生主体;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65-01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教师也是一位布云者,布越多云越好,让七色云彩漫天开,每位学生都是一片片七彩的云,是一座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可以挖掘出闪闪金光的金子。“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遵循这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喜好,这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从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相继开展了“妈祖文化”“荔林夜话”、“谯楼暇思”、“壶山观察”、“木兰溪流域水质污染调查”“莆田饮食文化” “节日探源”等各项活动,旨在让莆田的孩子了解莆田,用孩子的视角观察莆田,用孩子的想法来设计莆田。这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去寻找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内容,由此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些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活动热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许多活动的主题,都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所择,并且自主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制订活动实施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择题材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指导与参与,与学生只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也可以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
如“木兰溪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重点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不搞包办代替。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 “学生身边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使学生的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和主角,他们参与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民风民俗、拍摄、整理,最后撰写“……的起源”或者“我家乡的……节”,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动手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己研究解决了许多问题,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二、以合作为基点,开展多种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挥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拍摄图片,有的了解一些民风民俗的名称、由来,有的负责撰写调查报告,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他们分工合作,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谁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一位平时特捣蛋学习又差的张一同学,这一次“莆田城隍庙花灯 ”全景的拍摄就是由他完成的,组上的成员都夸他拍摄的多逼真!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个体间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处在合作状态中的学习者比处在单独状态下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学习者能从中更多地接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学会了合作,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文艺式、竞赛式、游戏式、采访式、搜集式等等。在这次到“民间采风”的活动,学生编方言小游戏,搜集民歌、民谣,写采访笔记。学生还自己研究莆田人的饮食文化,不但注意到“炒米粉”、“焖豆腐”、“荔枝肉”等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烧这些特色菜。学生走进寻常百姓家,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含。
三、以过程为关键,做好积极评价
注重学习的过程,不片面追求学习的结果。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用了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自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当然,我们不是不要结果,但相比之下,过程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有好的结果当然是好事,但没有理想的结果也无妨。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关键是学生是否体验了活动的过程,是否学会了探究,是否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新提高。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学生用多媒体、论文、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是那样稚嫩,甚至经不起推敲,然而学生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学会学习,了解到任何问题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一种描述手段。在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次“民间采风”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位同学采访了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体会到孤寡老人生活的孤独艰辛。虽然他的采访报告写得并不是很生动感人,但他萌发了想帮助老人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应给予他积极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生活体验与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因此,无论哪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做出积极的努力,不管贡献大小,都应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得到安慰和鼓励,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以创新为目标,提高综合素质
一、《荆楚记忆》的创作背景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在国内,反映城市历史、文明进步的电视文化类栏目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但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中,却鲜有“湖北制造”的痕迹。湖北在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与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文化大省存在较大差距。拿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相对比,一千多年前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成为西湖人文特性的点睛之笔。然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在人文历史的多种表现形式上和西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其中,表现东湖鲜明的楚文化和楚风楚韵地域特色的电视文化类作品少之又少。同样,有3000年历史的问津书院,如今隐藏在距离武汉市60公里之遥的乡村巷陌之中,成了“无人问津”的处所。如何用生动的镜头再现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如何让百姓更好地了解荆楚文化,了解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那些远去的历史,这对于每一位传媒人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近乎神圣的使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荆楚记忆》应运而生。
在电视市场经济时代,在“收视为王”的鼓噪下,除了有着雄厚经济实力作后盾的中央级媒体外,各地方电视台都不太愿意涉足人文历史类专题栏目。因此,承载着诸多人文历史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文化类栏目面临着许多尴尬,一味的“阳春白雪”,使得文化类栏目很难真正走进大众,这已成为业界普遍共识。文化类栏目与“快速娱乐、快餐文化”价值取向的背离,综艺娱乐栏目和电视剧的强力挤压,都使得文化类栏目生存艰难。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让文化类栏目真正走大众化之路。《荆楚记忆》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文化类栏目如何大众化
历史文学书籍在现今看来并不是大众传播的最佳手段,历史文化应该适应电视这一大众媒介。社会生活的传媒化使文化自身的商业价值不断增值,将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灌注于大众文化中,将地方历史用电视媒体表现出来,文化类栏目日益大众化是发展的必然。
历史文化题材走进电视,就必须为适合电视这种传播手段而改变。有人认为,文化类栏目注定了它的受众群为高端人士,而不是那些需要娱乐、资讯的普通受众,因此电视文化栏目需要保持较高品位。这样一味地坚守这种栏目制作理念,必将使大众对文化类栏目产生抵触心理。历史文化类栏目,只要它能够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就是成功有效的传播。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可以说是电视文化走向大众化的典范。《百家讲坛》在内容上不再进行索然无味的说教,而是融入了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在不失文化思想内核的同时,做到了对大众普及学术文化。此外,上海电视台的《记录片编辑室》、中央十套的《探索・发现》等,都是张扬历史文化、栏目走向大众化的有力载体。今天,优秀的历史文化类栏目在保持品质的同时,都需要借鉴大众文化的生命力来改变本身的沉滞感。为此,《荆楚记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栏目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获得认同感。
历史文化类栏目的主要传播目的,就是向公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使公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把握。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必须围绕差异性做文章,做到有地方个性。
《荆楚记忆》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辐射全省,运用人、情、景、事、物的叙事方法,融合多种电视语言表现手段,挖掘荆楚文化的精髓。正依于此,《荆楚记忆》自2010年9月开播以来,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在当地百姓心目中获得了相当的认同。
栏目主创人员在一年时间里辗转数千公里,分赴全省各地,行走田间巷陌,寻访文化遗迹,记录民风民俗。每到一个地方反映的都是当地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荆楚记忆》分为民俗民风、历史建筑等篇章,充分展现荆楚大地的地方人文特色。
1.民俗民风。
在荆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创造出了堪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这里的时尚风俗、风土人情、祭祀宗信、人生礼仪、民宅营造,乃至包括神话故事、音乐美术、饮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荆楚地方民俗文化。《荆楚记忆》反映此类选题的就有《美丽的西兰卡普》和《摆手舞》(湖北恩施)、《花鼓戏》(湖北仙桃)、《寻根黄梅戏》(湖北黄梅)、《影之戏》(湖北潜江)、《老河口木版年画》(湖北襄阳)、《汉绣之殇》(湖北武汉)、《雕花剪纸》(湖北鄂州)等等。
2.饮食文化。
老荆州地区食物品种丰富多彩,向来是“鱼米之乡”,素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大米和淡水鱼是平原河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水产禽为副,蔬菜为辅”。《荆楚记忆》饮食文化类选题《话说天门蒸菜》就是这一地域特征美食的集中体现。
3.历史建筑。
在全省范围内,《荆楚记忆》涉及历史建筑的选题不胜枚举,这里主要以三国文化建筑为例。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三国时期的湖北,不仅几乎荟萃了当时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资源的占有率上,远非其他地区所能望其项背。也正是在三国文化的浸润下,湖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三国历史建筑。《荆楚记忆》重点展现的选题就有《千古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汉)、《古隆中》、《司马徽与水镜庄》、《战襄阳》(湖北襄阳)、《赤壁古战场》(湖北赤壁)、《荆州古城》(湖北荆州)、《关羽与麦城》、《关帝庙》(湖北当阳)等。
电视栏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随着信息化、娱乐化的到来,观众对电视栏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选题的播出,都取得不俗的社会反响。这也充分说明历史文化类栏目大众化须依托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二)叙事手法:让观众更好理解与接受。
历史文化类栏目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也极容易被做成一个板着面孔说教的样式。如同研究历史、做学问,会让观众感到厌倦,同样不适合电视的线性传播方式。因此,如何来讲述“故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是文化类栏目电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的各种电视片来说,实际深藏“变脸”的潜质。例如,历史文化栏目中人文类纪录片栏目,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资料性,又拥有很大的娱乐性和故事性,只有充分地将这类栏目的表现方式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很多栏目进行了自己的尝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和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两档人文类栏目,就分别提出了“娱乐性纪实片”和“追求纪录片的市场化”的口号,以历史的趣味性与故事性代替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结果《探索・发现》在央视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连续获得“观众流入率”指标的第一名,而 “观众流失率”则排在倒数一、二名,观众对该栏目的忠诚度可见一斑 。另外,央视经济频道的《鉴宝》栏目,因为做到了通俗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独创了鉴赏与娱乐相结合的新形式,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稳居前茅,这对于历史文化类栏目来说是很难得的。
这就是所谓“历史文化的电视编导的确怀有高贵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要一个美丽诙谐的故事”。 任何关于历史文化的电视栏目,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播。只有被大众接受的才是精品,才会有市场。要达到以上目的,就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
文化类栏目不像娱乐栏目,它的戏剧性冲突因素相对较少,切入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切入点,可以在叙事的一开始就引发观众的期待感,从而激起观众收看的兴趣。如《荆楚记忆》的《野人寻踪》(湖北神农架林区),栏目一开始就讲到,2010年下半年,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媒体纷纷聚焦神农架,野人之谜在此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节目找准接近点,增强新闻性。新闻性是指从具有当下性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入手,这样可以让观众从熟悉到陌生,已知到未知,具体到抽象,一步步了解栏目内容。
2.用娱乐包装人文。
电视媒体从本体上而言是一种娱乐性媒体,因为电视首先是用来看的。“看”属于感性认识。语言是经过思维和推理过程的,是思维的工具。加上其它感官的带动,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动形象和视听。《荆楚记忆》相关节目如《汉绣之殇》。编导并没有恪守成规,按照反映汉绣现状、表达扼腕、呼唤保护的传统套路来展开,而是一开始就展现一段动感十足的模特T台秀,展示美轮美奂的融入现代元素的古老汉绣,让观众有了时光交错之感,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再往后就是以人物故事展现汉绣濒临失传的时代背景。编导充分调动了电视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节目的活力,以“漂亮”的开场辅助观众对节目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的节目并不仅民俗专家感兴趣,普通老百姓也想一探究竟。
总而言之,文化类栏目需要一个娱乐的方式来包装里面的人文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包装,人文变成文人,曲高和寡;如果包装过度,就失去了人文的本质。文和娱就像手心和手背,要把他们合成手掌。
3.电视语言采取戏剧化方式。
文化类栏目除了利用视觉化方式来传达,最大的问题是对电视语言的利用。要营造矛盾冲突、不断设置悬念,栏目进行的过程也是和观众一起揭开谜底的过程。设置悬念与矛盾,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对接下来的栏目内容有所期待,还能引出栏目的历史内涵,进而逐层深入。例如,《荆楚记忆》取得良好收视表现的《洞穴之谜――古犀牛遗址》(湖北神农架)和《王陵疑云》(湖北武汉),节目以村民的离奇遭遇和考古故事开场,一步步营造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节目中涉及历史人文知识,被观众潜移默化地吸收。
4.加大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电视文化栏目要想大众化,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注重宣传。这也是实现其传播价值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听取观众的意见,对栏目及时做出调整。
三、结 语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闽西;本土;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资源,通过利用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以启发,期待着我们闽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行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立足本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立足本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本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龙岩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有众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资源,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还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花香飘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出发地之一,是思想的发祥地,“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走进自然、社会,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充分挖掘闽西所独具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下面谈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资源,做好实施准备
首先要组织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建立领导、研究、管理、实施的队伍,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方案,制定好学校实施本土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学校有了合理的计划,各个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师才能按时间节点进行布置、落实,制定出具体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结合本土资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活动前,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活动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
如新罗区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对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进行调查,了解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对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作用。同时,同学们通过龙岩境内关于“龙”的地方命名调查,发现古代人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连城的一些学校选择“走进冠豸山”的研究课题,并将课题分解为:对冠豸山自然景观的探究、对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对冠豸山人文历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导游、走进培田古民居、对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风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调查、冠豸山旅游经济分析、冠豸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调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将“学会制订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在学生经历了主题确定阶段并完成分组后,为即将展开的本土资源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体现出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习进程的预设,可以保障活动有序地进行。如,武平三中围绕课题《追溯名人足迹 提升客家文化》,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布置,确定了阶段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实施开设“确定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研讨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学习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白了制订活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下阶段的活动。
(四)充分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做好四大领域的整合
结合我们闽西特色文化内涵,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相整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长汀由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长汀“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宝值得借鉴,从中可以产生一些主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到社区调查垃圾的存在、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对社区居民的思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的思考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入社区,参加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开展“生态长汀・环保卫士”的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种下一棵树、圆我美丽梦”的系列活动,实现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相关活动;活动过程当中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录像,活动结束制作电子文档,进行展示汇报,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三条线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他们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活动领域,充分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领域,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生活、活动领域。
(五)总结提炼本土特色经验、做法
总结是指总结各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同时对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总结时,要把问卷调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按照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体会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动档案。撰写总结报告应包括活动的基本情况、对目标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效、活动的特别之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内容。
上杭三中同学们深入才溪乡开展了“才溪乡调查报告”的研究性学习。围绕该活动,同学们深入民众家中调查、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闽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各县、市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果能够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能形成具有“红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课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家乡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总结阶段,把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乡革命史,做红色文化传播人”,开展了知识竞赛、创作汇报:各组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讲故事、朗诵、小品、课本剧、歌曲、合唱、乐器表演等,主题内容与本课题相符合)、实地拍摄与简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乡调查报告”讲解员,真正做红色文化的传播人。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因为是本土较熟悉,出现形式化、代办式、随心所欲、应付式等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从课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六个单元15个步骤,每周一节课,从选题――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
2. 将探究本土资源与学科学习相整合,力求做到一个活动,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3. 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本土资源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
4. 学生深入本土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同样要做好安全保障,时刻强调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获得社区、家长的支持。
5. 组织师生对本土资源的学习,努力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实现教师课程驾驭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如在教学中对网络的应用,对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而我们农村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身处农村,所接触的事物太少,视野太狭窄,目光难免比较短浅,很难适应目前21世纪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发挥的空间有局限性,这当然,对于辅导学生来说,就更加会束手束脚,更说不上有更好的发挥余地了。
目前,农村少先队工作面对的另一个大困难是学校很难做到与家庭相配合,共同参与教育学生。造成的原因有:一、由于农村的许多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素质不高,对少先队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责任感。三、学校在与家庭配合教育的工作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没有摆正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许多成绩差的学生,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如:个人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等。但许多的原因通过调查,其实很多的问题都是出在家长身上。就拿我班的那些差生来说,这些学生当中大多数都是平时比较懒做作业的学生,造成的原因难道还不是家庭的教育问题?究其原因:许多家长都认为学费交了,学生送进学校里,教育学生便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的工作。老师要求学生回家要签的试卷啊,要填的资料啊,往往就有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签名就拿回来了。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很多的家长都只是去了赌博);有的说,成绩太差,家长不给签名等,这都充分说明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很不妥,这就给我们少先队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相连的,无论是缺少哪一个支撑点,那教育的大厦就会不牢固,甚至会倒塌。
我们农村的教学理念比较守旧,往往都是主抓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的科目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已打破了这多年来的教学模式,21世纪的少年儿童的素质不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功能的、全面的、多向性地发展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的少先队辅导员没有重视班队课的开展。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期下来,有的辅导员只上过一、两次班队课;有的甚至一次也没上过。他们大多数都是把班队课改成了评讲作业的课或是直接改上了语文、数学算了。许多的学生把队课的程序也忘记了,最起码有很多的辅导员连自己也已经忘记了,真的要上队课时,只好拿着纸条一边看,一边摸索着怎么做。
农村少先队工作最大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没有意识到与社会应该紧密结合。新的课程,新的教材,书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与社会的动态、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脱离了与社会的接触,那怎么能跟得上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呢?
面对这困难,应该怎么办呢?张先翱教授曾明确地指出“出路只有一条,让少先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进家庭,这样有利于少先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对少先队工作出路的一盏指路灯啊!
少先队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门科学。面对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的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客观地看清这些薄弱之处,抓准工作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探索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鉴于此,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应该重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工作是平凡的,是普通的,然而却是十分辛苦的。需要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更需要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培养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新世纪的辅导员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自身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对社会的发展步伐有灵敏的触角,要与时并进。
二、提升家长对教育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不能单方面,教育学生必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手拉手”。要发挥三位一体的凝聚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既然队员对网络充满无限的兴趣,而网络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那我们不防就利用这一点,提高队员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让队员知道网络不仅仅是聊天、游戏,还有更大的用途。如:查找资料、做调查报告等。将网络融入到传统少先队工作中,使少先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网络成为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的一条新的途径,实现少先队工作的多元化,才能切实的提高少先队工作的实效。
四、让队员走出校园,贴近社会。农村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富于特色的乡土人情、民俗民风,为我们少先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队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要求每个队员都要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队员的劳动观点,学习劳动技能,锻炼能力,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由于人们长时间半生活活动于室内,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相对地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包括艺术风格,从宏观来看,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里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必须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从总体说来,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的种类和市场价格进行调查。
正文
装饰材料的分类:
一、瓷砖。
现在市场上装饰用的瓷砖,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地砖、墙砖腰线砖等。地砖花色品种非常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
1、釉面砖
釉面砖是装修中最常见的砖种,由于色彩图案丰富,而且防污能力强,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墙面和地面装修
2、通体砖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目前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因此通体砖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3、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的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4、玻化砖:
为了解决抛光砖出现的易脏问题,又出现了一种玻化砖。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
5、马赛克
马赛克的体积是各种瓷砖中最小的,一般俗称块砖。马赛克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它曾是十几年前装饰墙地面的材料。马赛克组合变化的可能非常多,比如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抽象的图案、同色系深浅跳跃或过渡、为瓷砖等其他装饰材料做纹样点缀等等。对于房间曲面或转角处,玻璃马赛克更能发挥它小身材的特长,能够把弧面包盖得平滑完整。缺点是耐磨性较差。
二、地板
木地板:木地板分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等
1、实木地板是木材经烘干、加工而成,具有花纹自然,脚感舒适,使用安全的特点,是卧室、客厅、书房等地面装饰的理想材料。实木的装饰风格返璞归真,质感自然,在森林覆盖率下降、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实木地板则更显珍贵。
2、实木复合地板分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以胶合板为基材的实木复合地板等。
3、强化木地板(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属于木材衍生材料,分为耐磨层、装饰层、基材层与防潮层四层。
地板装修一般市场价格:
一:地板(菠罗格、某牌、一等品9 0cm9cm 1 8cm)1 5 0元/m2
搁栅(落叶松,3cm 5cm、干燥不带树皮)850元/m3
地板漆(某牌、亮光、漆三度)185元/组
水柏油、地板钉(某牌、3英寸)l.5元/m2
人工:铺地板(含搁栅加防腐)20元/m2,油漆8元/m2(三度)
二:①地板(菠罗格、某牌、一等品90cm9cm1.8cm)150元/m2
②油漆(某牌三度)32元/m:(含人工)
三、涂料
(一)、涂料的分类:
四、吊顶板
耐火纸面石膏板 耐水纸面石膏板 防水石膏板吸声石膏板 矿棉板 矿棉吸声...高晶天花板 硅钙天花板 金属天花板 条形天花板铝天花板 矿棉天花板 阿姆斯壮矿棉天花板吸音天花板 铝扣板吊顶 石膏吊顶。
饰面板材
饰面板材也叫贴面板,是装饰单板贴面胶合板(简称装饰板)的俗称。他是家庭装修中一种主要的面层装饰材料,属胶合板系列,是以胶合板为基础,表面贴各种天然及人造板材贴面。它具有各种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公共空间的面层装饰。
基层板材
基层板材是相对于饰面板而言的。他是从装饰材料的使用功能上进行区分的,在实际运用中,任何板材均可作为基层板材。一般来说,基层板材料具有造价低、强度大、不易变形、附着力强,可满足造型及以后贴面施工需要等特点。
细木工板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挑选?
细木工板的优点是:规格统一,易于加工,不易变形,可粘贴其他材料,重量轻,便于施工等,使家庭装修中墙体、顶部装修和木工制作的必不可少的木材制品。
细木工板的缺点是:由于上下两层是夹板,中间为小块木条压挤的芯材,有时中间有空隙,热胀冷缩后易开胶、鼓面、变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教育 渗透 加强
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时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学生心灵,从而指导、优化现代行为实践,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注重教人以美德和智慧,而不仅仅追求纯粹知识。它以育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修养,提倡发奋、立志,重视气节、操守,强调道德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褒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身体力行,并把个体道德修养看做是整体国民素质提高、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削弱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容易导致贪婪、拜金、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至上等消极思想,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提倡以苦为乐,强调先义后利,主张克己奉公等精神,都可以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们能够依靠自身善的本质和能力而不断自我超越。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的精神理念和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提倡自主精神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铸就的勤劳勇敢、和谐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对于当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道德感化”“心理感化”的教育方法,体现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由此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为新时代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传统文化肯定主体自觉,尊重人格价值,强调道德践行,注重自我磨炼,能指导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生活,积极获取道德体验。另外,“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值得当代教育学习和应用。
二、在时代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重视汲取传统文化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内化的基本道德品质,这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人格养成和锤炼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代观念和意识的同时,需科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人格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注意及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弱化观念冲突,从而保持个体与社会和谐共进。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常态化教育中,注重熏陶感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具有民族特点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以及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共同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形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学校教育可强化传统文化的有益内涵,将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孝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穿插到当前常态化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设置专项课程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学生开设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教材、进课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名家”实现零距离交流,亲身体验文化大师、专家们身上具有的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灵上感受并认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2.丰富文化资源
(1)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充实传统文化相关书籍、音像制品,也可设立传统文化书籍专属书架或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2)搭建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借助形式多样的“国学”网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校园网开设传统文化专属板块,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可在校园规划设计、绿化美化和宣传媒介的设计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空间,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团学活动
(1)开展主题纪念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把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祖国。
(2)开展传统文化“听读写唱诵”相关系列活动:如读书月、诗词诵读、书画比赛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多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传统经典。
(3)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写调查报告、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与提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能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相融合意义深远,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通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开阔文化视野,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成为能够担负国家、社会进步重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苗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柳海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
开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__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__庄园、__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__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二是名人先贤辈出,但研究有限,囿于民间流传。**被称为__故里,__兵学文化是__一条清晰的文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战国名将__,西汉著名文学家__,隋朝大画家__x,元初杂剧家__x,明御史李俊,著名女词人邢慈静,清朝名臣李之芳,近现代铁路工程师陈西林,著名生物学家__x等。在时期,__是__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__、__、__、__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诸多先贤,业绩辉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近年来,**充分挖掘__兵学内涵,建设了__故园和__兵法城等一批纪念性建筑,并成立了__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三届__文化旅游节,初步打响了“____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但__对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涉及很少,诸如关于清朝__功臣、文华殿大学士__x的轶闻轶事很多,他的府第也只是在期间才被毁。其他像__x爬堂、大明英烈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也仅限于在民间流传。
三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后继乏人,处境尴尬。__是__民俗文化典型地区,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三大书会之一的__灯节书会,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__镇木版年画,朴实传神的__泥塑,相聚不衰的__x庙会,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舞龙耍狮、高跷旱船、花鼓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常年活跃乡村。但由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手耳相传的艺术,艺人队伍整体老化,部分艺术面临失传。“__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摆泥人”曾红火一时,但如今__张村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户,而今年只有户了;__镇的木版年画也只有__x一人苦撑门面,其他的民间艺术处境也十分尴尬。
二、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惠民就有先民活动,自秦始皇东巡设县以来,历为州府治所,因其“南控__、北扼__、东瞰__,西俯__”的战略地位,使得__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____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__古城。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先后次投资对城墙加固维修。古城总体建筑严格按照里坊制度建置,衢衡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筑排列有序,楼台、殿阁、庙宇遍布城内各个角落。曾有过的古迹,明代以前的已不可考,明代以后的尚有案或有迹可查,著名的有:两府邸(明汉王朱高煦府邸、清李之芳阁老府邸)、两衙(府衙、县衙)、三台(文台、武台、凤凰台)、八阁(白衣阁、大士阁、玉皇阁、金星阁、九圣阁、魁星阁、北极阁、镇武阁)、县八景(圣殿松涛、凤台柳色、台星朗耀、魁阁晴辉、跸岭朝云、镜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二冲楼(东城门楼冲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冲鼓楼、北门城楼冲红楼、城隍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城隍庙内的戏楼冲寝楼、关帝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十四名刹”(文庙、许公祠、阁老祠、双忠祠、三学大寺、关帝庙、宴公庙、三皇庙、药王庙、孙武庙、泰山行宫)等。
这些早期的建筑经过战火、浩劫和新时期城市建设等原因,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古城内残存的仅有宋城墙的断壁残垣、较为完整的绕外城护城河和渐被蚕食的海子,古城遗址现状堪忧。
(一)千年古城墙仅剩残垣断壁。据**志记载:__城始建于宋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工程规模巨大,历时年建成。当时的城墙南北米,东西米,墙高米,城墙周长米。墙体用石灰、粘土、糯米混合层层夯打筑成,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才用当地烧制青砖包砌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大结实,巍峨险要。城墙四周建有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瓮城和城门楼。瓮城的内外城台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城墙顶部兵器设备有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还有雷石和火炮,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军事城堡。
城垣建筑是军事城防文化的载体,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代替,城垣作用日渐削弱,城墙年久失修、风化倒塌、人为破坏,原城墙南面、东面南段已修为柏油路。现只剩下东北和西北两处残垣断壁(东北角一段,南北长米,东西长米;西北角一段,东西段长 米,南北段长米,残存墙体高米左右),满目疮痍,一派荒凉景象。
城墙四周的建筑已不存在,县政府于____年重新修建了魁星阁。虽然其规模和形制无法与原来比拟,但也成为宋城标志性建筑,使来往的游人能多少看到惠民古城的遗韵。
(二)护城河遭受严重污染。宋建城时,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道总长米,河宽米,水深米。河外不远处是护城大堤,绵延余里。现在护城河环绕古城之外,依然全部存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____米。**于____年、____年分两次对东、北护城河进行了疏浚、治理。通过疏浚清挖,两岸植树绿化的护城河,与残存的城墙相得益彰、相互印证,这种景致在国内已非常罕见。
现在的南护城河和西护城河南段还没有治理,宽窄不等,平均米左右,河水污染,杂草芦苇丛生,河边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河内污水熏的人们透不过气来。仍然是垃圾场、污水河、蚊子的滋生地。
(三)曾遍布全城的海子正在逐步被蚕食。据__史料记载,__古城内共有街小巷和海子。众多的海子,具有储存水源、防洪排涝、调节气候的功用。海子系筑城取土而成,当时取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古城建筑里坊建置和营造法式的建筑规则,确定取土规划,然后形成水面,同时也考虑到环境、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城内海子部分已被填平,仅存的余处海子也多被污染。在城内现存较大的海子中,只有__故园内的海子,进行了清挖、衬砌治理,成为故园一景,其它海子四周大多堆满了建筑或生活垃圾,水发黑恶臭,面积逐步缩小。
三、加快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丰厚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今年以来,**委、县政府对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把传统优秀文化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以“大文化”思路,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路子。县政府成立了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办公室,并通告,把古城墙、护城河、海子周围划出了保护性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清理积淤,植被绿化。同时加强对护城河、海子等县城水系保护管理,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加固和保养河堤,疏通河道,清理淤积,保持水系卫生,拉开了古城保护的序幕。但目前还存在古城保护意识不强、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观念淡薄、管理保护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不够深入、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清等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更是__扩大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探索一条把昔日文明和当代成就以及大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高标准古城保护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施名城保护的前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强制力进行约束,是很难得以落实的。为此,应遵照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编制详实的古城保护规划。规划突出__文化和兵城、水城的特点,将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旅游发展规划衔接,同时明确《规划》实施主体、管理单位、责权范围,使保护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保护第一,抢救性保护现有文化遗存。**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处,每年需要大量的修缮和管理资金。作为省市重点帮扶的欠发达县,__很难一下子协调大量资金,但历史文化遗存是先辈们用血汗智慧创造的宝贵财富,保护并传承好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并设立醒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新的破坏产生。
(三)坚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营丰富的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多渠道筹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考虑,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古城建设。应采取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按规划要求对古城墙遗址、周边遗迹和城内标志性遗迹进行修复,建设古城墙景点,与孙子兵法城连为一体,形成旅游景区。同时,将部分古迹景区委托企业运营,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