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致那些年我们逝去的青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青春片;类型;时代群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86-01
从快餐式的畅销小说到充满娱乐话题的电影,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从拍摄到上映就像是一场无厘头的狂欢。青春片的定位,赵薇处女作的话题,激增的票房数字,互联网上毁誉参半的评论……在媒体的语境里,整部电影似乎只是供娱乐消费的话题,属于娱乐范畴,与电影艺术无关。
畅销小说改编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剧本荒”的背景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畅销小说,不见得深刻与经典。畅销书改编电影,一方面搭着原著的人气与知名度多了卖点,省了不少宣传的力气,为票房增添了一份保证。另外一方面从项目角度来说,更容易落地成型。
然而,随着种种浮躁的讨论逐渐沉淀,我们仍然需要以理性的眼观来看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价值。尽管电影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仍旧掩盖不了这部影片所散发出来的熠熠光辉。
一、青春片:一次接地气的类型尝试
所谓电影类型是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类型都是有积累性与历史性的,是在众多实践中的沉淀与分类。 青春片是世界各国比较通行的一种类型,尤其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对我国来说,上世纪80年代侯孝贤、杨德昌等台湾新浪潮代表导演尤其擅长台湾背景的青春片的拍摄。但相较于台湾,内地的青春片则因为缺少量的积累与类型生长的环境而发展滞后。
青春片较为典型的即展现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蜕变过程,着重讲述青年人的情愫、爱情、友情。泰国《初恋这件小事》、印度《三个傻瓜》、美国《歌舞青春》系列等都是典型的青春片。2012年台湾作家九把刀拍摄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火爆华语影坛,点燃了国内制片商对青春片的热情。一批低劣的跟风之作充斥市场,却很难引起回响。从类型意义上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堪称一次成功的本土青春片类型尝试。
从市场角度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属于典型的商业片,是国内电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后的产物。同《阳光灿烂的日子》《观音山》等以博取电影节艺术奖项为主导,追求“电影作者”的状态完全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大众化的话题,大学里的恋爱与失恋,青春的美好与流逝,好友的命运变迁,精彩青春背后的残酷与伤怀。
从艺术角度看,尽管电影有被诟病“烂俗”的段落,如流程般对大学宿舍、晚会、恋爱等事件的罗列,如阮莞车祸身亡等似曾相识的元素。但这是类型另外一种呈现。类型,是为观众选择时设定的一种预期。一旦影片没有了这些元素,恐怕也就失去了大众所认同的预期。
影片在保留类型特色的同时并没有流于一般的快餐电影,这便涉及到这部电影的特色:对时代群像的刻画。
二、致青春:永远说不完的时代群像
从小说到电影,影片对80后群体时代群像的刻画堪称是改编的一个亮点,也是对原著精粹的提升。编剧李樯是著名的群像刻画高手,他原创的剧本《孔雀》刻画里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的群像,而《立春》则是对90年代初小城镇一代中年人群像刻画。他的剧本总算能深人生活,在看似平淡的组接中摸准人物的命脉。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为李樯的命题之作,但仍然不失李樯的风格与才华。首先,电影从原著30万字小说中精确地提炼了人物。影片将主人公们安置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背景中。处处时代感的物件提醒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因为时代清晰,主人公的命运线索便同整个时代的呼吸联系在一起了。
电影塑造了家庭贫困,处处小心翼翼的陈孝正,中产家庭出身的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的女生郑微,此外还有郑微的室友,富豪子弟许开阳等等。当这样一群人在大学相遇,平等的青春与并不平等的出身相互碰撞,各自的命运轨迹与心理轨迹,友情与爱情在一起发酵,独特的香味与涩味便弥漫开来了。
编剧将每个人物的特性用台词提炼的极为准确。陈孝正说,“不过郑微,我跟你不一样,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数次出现的台词,将一个人的野心与负心,卑微与能量巧妙的描绘了出来。
如果说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勾起了青春的感怀,算是极为纯正、煽情的青春片。那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随着剧情走向逐渐走向思考,从具体的人和事逐渐抽离,人物开始模糊,涌动的芸芸众生开始召唤出80后这一代人的酸甜苦辣。也许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会认同这样对电影后半部分的处理,但不能不承认整部影片的诚意以及突破的勇气。
正如片尾曲所化用的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初看时会为青春之美所动,如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园,而随着青春的流逝,最后却留下一地的断井颓垣。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美好才越显得珍贵。
总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许并不经典,甚至称不上精良。但其在青春类型片上的成就对于今天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留下了一个可贵的坐标,其在群像上的刻画在同类电影中可圈可点,难能可贵。
青春中的人都有过叛逆的心理,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叛逆的我们应该都做过同样的事:喝酒,抽烟,染红发,早恋写满厚厚的情书,穿奇装异服,上课爱接话让老师难堪,以和老师作对为乐。
但是你不知道,其实这是在浪费青春。青春是终将逝去的。。那为什么不为我们的青春做点有用的事呢?等悼念往事再拿来细细品味定有另一番滋味。
我们的青春现在才在刚刚开始,但是它正如缤纷的烟火一般逝去的很快,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它呢?我们要在这一刻短暂的青春中留下可以让我们回忆一辈子的深深的烙印。在这个梦一般美好的年华,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不怕困难的,应该有一种就像刚出生的牛黩不怕虎一样的精神。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青春不仅仅是月亮、林荫、交谊舞,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地球多一个高等动物。假如你能让青春放逐出自己的思维,让它驰骋在大自然纷繁的境地,回旋在物质的深层结构,奔波在宇宙无限的区域,那么你会为之迷恋,为之振奋,为之倾注出自已的全部热血。
十八岁的女孩就像是五线谱,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谱出生活的巧妙绝伦;谱出了她们自己的天空。十八岁的天空,充满着春天的柔情与夏天的豪情。十八岁的天空,是花朵和阳光的一串串组合排列。十八岁的天空,是欢声和笑语的天空。
一起在这段青春中自由的挥洒汗水,认真的将那些学习统统拿下,与那些可爱的朋友们一起去做一些只可以在这段青春中可以肆意做出的那些在将来自认为很傻很疯狂的事,蓝图可以让你自己想象,你忘了吗,我们的青春是现在时!
--读《致青春》有感
那一夏的繁花开败了青春中无数悲喜,你的浅笑曾照亮我多少踽踽独行的回忆。烟蒙水迢山寂,沿岁月的纹路寻找期许的自己。
躲在文字的屋檐下看过去沥沥滴雨,每份青春都有似曾相识的快乐与痛楚。青春错落的纠葛,百转千回。与书中的文字初遇,却似与过去的自己重逢。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个男孩教会我们成长,一个女孩教会我们去爱。
一公里海风外夹杂着裸露沙台的潮气,摩挲着薄雾遮掩下的夜空。这片星空也许温存着郑微操场边与阿正熟悉的呢喃,也或许是阮莞一个人的思念。对于我记忆里的操场,教室,街道,在心里已翻云覆雨。
记得有个叫北岛的人默契的写出了我的心事,他说,世界小的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
那时我像郑微一样“愿用逝去的青春,赌一次永恒。”但时间让我们明白,青春和美丽一样,都脆弱的如干枯的纸。也就只有阮莞用生命的静止,让青春不朽。
青春就像转瞬的烟火,而时间却如漫长的打坐。有些人在青春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便匆匆离开,每个的人的内心只能耕种一次,凋零后便任其荒芜。就像我们的一颗心,曾经火热的揣在胸膛里,滚烫的无处安放,亟不可待地找人分享这温度,从没想过它有一天会冷却,冷到我们只得自己环紧自己,小心翼翼。青春我们只能猜中开头,却永远猜不中结尾。当郑微遇到陈孝正时轰轰烈烈的奔赴,她曾说“林静给了我最懵懂的爱情的梦想,陈孝正才是真正给了我爱的启蒙的那个人。”最终却也只是路遥马亡。青春本来就是疼痛的,在小写的牧歌里充盈着笑容与欢愉,再大写的牧歌里却只有思念与别离。
很多次,我都不敢走的太近,怕正好遇上你,但是,又怕看不到你窗口的灯光。多少人的爱像老张一样,每份深爱都是秘密,可我们仍相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没有人的青春是一张白纸。现在你闭上眼,在那段时光里想到的不是仇恨不是离别不是伤悲,是爱和对爱的渴望。即使缄默和守望铸成了最为厚重的城墙,但我们明白那段薄情相待的日子终究会被原谅。村上曾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最初的狂欢,最后的离散。那些记忆中鲜活的人像飘零的花,散落在天涯。那时我们有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在深夜里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过去的自己与岁月的歌都遗落在成长的路上,浸满日出前的露水。是否有一天我们也会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不管时间多么苍老,在陌生的街角遇到,我还是能一眼认出曾经的那群人,忆起当时彼此欢畅的时辰。青春,以你为名。当一个人合上读完书,跌宕的思绪久久不能平息。耳畔王菲空灵的声音“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是呀,多么痛的离别,曲终人散。可能再曲折的故事都已经遗忘,但是自己写的楔子和结局却历历在目。没有人催着,走一段又一段的路,过一座又一座的桥,赏一朵又一朵的云,每个陌生的风景却都似曾相识,那段曾经,与他们一起走过。人已陌路,心却思念着。青春的确是本太仓促的书。
我们一生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辛夷坞在书中的这个句子让我想起了熟悉的那句话,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可是那段岁月里,错误的每个瞬间当成了永恒,最终在时间的渡口,一直有人在走,那些曾以为天长地久的人也只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远去的人和离岸的船,只留在自己荒芜空洞的眼中。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么一句感伤的话,其实你我拥有的都是这样的淡青春,没有兵荒马乱,没有动荡不安,没有生离死别 不外乎遇到这些人,经历这些事,走过同样的年月,错过该错过的人。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来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只有走过才能记起当时路旁的樱花开得有多么烂漫,当时的笑像燃烧的火焰,想起当时风一般的少年,想起那时明媚的自己。只是那时像自己道听途说的一个传说,向往却飘渺。说实话,我感谢这本书,感谢我重逢了那时的自己,那些过往,只是眼角有些湿润。并没有人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在眼下弄坏了的时光里,安放了太多妄想。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青春,那些人还在,在自己的回忆里,在青春的眼眸里。
一、诗意化的怀旧语言消费
“电影是一种语言,……比如,谷克多认为‘电影是用画面书写的书法’,而亚历山大・阿尔诺认为‘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让・爱浦斯坦认为‘电影是一项世界性语言’。而路易・德吕克则确认‘一部好影片就是一条好定理’。”[1]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怀旧语言消费,主要是指在青春电影中,观影者通过富有怀旧性的视觉语言、听觉语言来获得一种视听上感性直观的怀旧享受。
第一,写实而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近五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在电影语言常常采用了典型的怀旧视觉风格。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观众的眼睛可以看到一切东西,一样不漏,……”[2] 在电影中通过特别的镜头转换成了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表现记忆和怀旧情调的常见手段,如电影《匆匆那年》在酒吧喧嚣过后,主人公陈寻一觉醒来被陌生女子追问十三分女孩是谁,随着水龙头缓缓的水流,背景清晨的阳光透过水流泛起点点水花,在慢镜头的配合下,主人公的思绪开始迁移,镜头自然而然地随着水流中的朦胧阳光过渡到高一那年夏天,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随着一串长长的摇镜头,青春的记忆随之打开。这类青春电影通过这些镜头的展现,一方面表现主人公青春给人留下的温暖的记忆,同时也在宣誓着即使之后的故事有多么的凄惨,但是青春总归是美好的,当我们某一天回首,那片穿过头顶树林的阳光是青春最好的例证。其次,那些总也抹不去的移动着的朦胧光影,也是在那个青春躁动的年代中对未来挥之不去的迷茫和担忧。再次,这类国产青春电影营造的这种洒满阳光的视觉感强烈的风格,与主人公们长大之后生活采用的蓝灰的冷色调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观影者所处的生活感受十分契合,青春是用来纪念的,只是我们现在回不去。
第二,富有怀旧气息的听觉语言。音乐是表达怀旧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五年国产青春电影吸引消费者走进电影院,对电影中音乐的陶醉和共鸣也成了他们回望青春的一个重要的刺激点。青春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充满时代怀旧气息的经典歌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失恋之后在校联欢晚会上演唱的《红日》出自李克勤1992年同名专辑,并在当时被视作旧式礼堂里的经典歌曲。影片《同桌的你》取材于经典怀旧歌曲《同桌的你》,本身就是打着怀旧的旗帜创作,片中《同桌的你》一遍又一遍的响起,配合着影片故事和画面,整个影片就是为“怀旧”而怀旧。而影片《中国合伙人》中穿插着崔健的《花房姑娘》《新路上的摇滚》、齐秦的《外面的世界》、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等,这些音乐在上世纪90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且再次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纯真。二是为电影专门打造的具有浓厚怀旧氛围的电影主题音乐,电影《匆匆那年》的主题曲《匆匆那年》光是在腾讯平台上,就有6000多万的播放量。“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就像那年匆匆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相互亏欠,要不然评何怀缅”,这样的歌曲不仅是因为天后加盟演唱,也因其歌词道出了一种对青春爱情故事的难以忘怀,旋律优美沁透每一个观影者的内心深处,初恋的甜美与阵痛和着青春怀旧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观众的灵魂。除了音乐外,观影者走进影院还受到了国产青春电影独特的叙述语言形式的影响,近年来大多数国产青春电影都是以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来回忆自己的青春故事,画外音和旁白成为主要的叙事线。2011年九把刀的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片开头就通过男主角柯景腾的视角来讲述那些年和他的小伙伴一起追女孩的故事,随后,这种叙述方式也被用到《匆匆那年》《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影片中。这种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叙事方式以极为个人化的方式来引导观众,使观众更好的进入影片的故事情节,走进那个既属于电影主人公也属于观影者的时代,从而将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共鸣。电影中“我”是一个“多声部”,“我”既是掌控着整个故事的体验者,同时也是对整个青春故事的叙事者和评价者,“我”在叙事和表演中来回穿梭,显示出一种正反的张力,它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同时也在不停的打断着整个故事的进程,时时表现出对这段青春记忆的眷恋。观影者就是在这种跳入与跳出之间,不断地去回忆,不断地去回味,观影者在消费别人的青春时,也在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二、现实性的怀旧情节消费
国产青春电影在故事情节选择、编排上,十分侧重于表现平凡的校园集体生活、青春爱情故事、美好纯洁的友谊,观影者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这些事件虽然十分平凡和琐碎,但它们都是青春不可缺失的,带着这样一种怀旧的心情,他们走进影院,看着主人公青春的热血、疯狂、执着,想到自己的青春,甚至觉得电影如同是为自己的青春而做,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怀旧情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还原校园集体生活。近五年的国产青春电影更多的选取了青少年“高考”“大学”“校园”等环境并对其进行了共性的描摹,它既不是每一位观影者的青春校园生活完全相同,但是展现的却是同一个时代的“青春共识”形象。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整部电影就用了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长进行校园故事的讲述,里面穿插着大学迎新、社团招新、文艺汇演等多处大众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中,校园同桌同班,传纸条、打架、游行、男女生宿舍生活等情节都成为了故事叙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校园集体生活与共同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隐约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如相似的性格共鸣,《匆匆那年》里的方茴恬静沉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阳光活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景腾幼稚可爱;再如熟悉的场景,《青春派》中的高考,《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成绩优秀的女生帮成绩较差的男生补习功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上课点名、社团活动、寝室卧谈会以及毕业散伙饭等,这些都是以校园真实生活编织成的一首首青春之歌。观众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经历、向往的校园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故事,让自己置身第三方看自己的故事。事实上,这些片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病,特别是2014年以来,国产青春电影似乎存在对前两年电影的拼贴,如《同桌的你》里面既看到了《那些年》里的多年后女主人公结婚盛宴上的同学重逢框架,也有《中国合伙人》里的美国梦。甚至同一年里《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同时以怀孕堕胎上演青春的刺痛。我们在消费青春记忆的同时,因为市场的需要,青春电影掺杂进社会现实的浮躁,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伪青春的印记。
第二,剖析青春爱情故事。这些电影大多都是以爱情作为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不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还是最近上映《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无不是从爱情切入,并从中挖掘青春的意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爱情是在蓝天、白云、阳光的唯美岁月中展开的,早操、晚自习、篮球明星卡片、追女孩、用功读书、毕业、联考、升学、迎新舞会、排队煲电话粥、男生宿舍集体看AV、社团活动、大学毕业各奔东西。“电影讲青少年、爱情、友情,其实没有特别,是很多偶像剧都有的元素,如果事后分析,有这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可以否认其存在;我只是把大家共同的记忆放进去,是情感的回忆,都是最单纯的事情,因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当学生时候的回忆都是最珍贵的,人在毕业后就会转变。”[3] 确实,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是爱情故事,爱情故事背后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不仅仅关乎过去,而是一种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可能产生的情绪”[4], 爱情故事只是装载感情的酒瓶,国产青春电影通过那些普普通通的青春爱情故事来讲述一种十分单纯的学生感情,以及每个时代人们都会有的心动。爱情简单,简单到几乎人人都会有经过,不管是初恋、暗恋、单恋,这些都是一种爱情的感觉,曾经的观众也像电影主人公一样去傻傻的追寻,不管有没有结果,不会有太多的顾虑,“纯爱”成了国产青春电影重要的的催泪元素。
第三,找寻已逝的纯洁友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和高中同学之间即使追求同一个女孩但是几个人之间仍是十分友好,电影《小时代》甚至是将友谊的重要度提升到超过爱情,《匆匆那年》里爱情的破裂同时也伴随着五个人友情的土崩瓦解。每一部国产青春电影都将纯洁的友情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以男女性别为界,分出以男女主角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女生姐妹情深,友情至上,友情是朋友遇到不顺心时慰藉心灵的港湾,电影《小时代》将四人同时失恋的镜头交织剪辑到一起,她们同时想到顾里,并集体投奔到她的住所,最后所有的不快在一场姐妹狂欢后烟消云散,姐妹情是精神的寄托,友谊在这里的渲染得到极致体现。另一方面是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集体,他们往往以宿舍为单位,每个人性格迥异,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各有各的特长,最重要的是男主遇到感情问题一定两肋插刀、鼎力相助。如《同桌的你》中男主被怀疑感染非典病毒被隔离,一帮室友在女主的号召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计划,夸张的电影镜头,足以表现兄弟情深。然而不论这样的友谊有多深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各奔东西,年华逝去、友谊也随之逝去,即使再见也不会如上学那个时候单纯而美好。这也是这个年代人们的共同感觉,所以在以青春为名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友情有时也被渲染,这些都吸引着观影者走进影院。
三、普适性的怀旧情怀消费
“现有文献往往把怀旧情感与消费决策之间看成直接的关系,其实怀旧情感不会自动直接产生怀旧消费,而是需要一个情感转化的过程,即从对刺激物唤起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对品牌的情感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进而对消费决策形成影响”[5]。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了怀旧情感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才使得观影者频频走进电影院。青春电影中流露出的普适性怀旧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忆热血的青想。每一个青春故事里都有那么些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的人,即使最后遍体鳞伤。我们在现实中回忆,在电影里缅怀。国产青春电影借鉴着这些热血的故事,渲染着青春的放荡不羁,做着我们长大后再也不会做的事情,然后借着青春的名义,以怀旧的方式,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走进影院,感怀青春。《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片中女主角郑微莽撞、甚至被心上人骂为“神经病”,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去爱,不问因由、不顾后果。这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理想主义的青想,当遇到现实和功利,陈孝正说“首先得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是最好的回答,所以陈孝正最后抛下郑微去了美国,这样的郑微现实中也只有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才有,我们观影是将现实中的我们与电影中的梦幻进行交流,我们爱做梦,就像电影中说“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了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这样的句子在电影中是剧情需要,其实说的也正是观众自己,青春时期的热血梦想,在我们正值青春的时候也许没有实现,但是起码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里电影让我获得了对青春的满足,即使明天我还是得去上班。这些青春里追过的热血梦想如今不会再做,电影让我们缅怀别人,也祭奠自己,怀旧是最好的形式。就像《同桌的你》中在女主角婚礼上,男主角看着自己曾经心爱的女孩牵着别人的手许下“我愿意”的诺言,想到曾经女孩不顾一切从非典隔离所救出自己一路狂奔,而如今面对着心爱的女孩,即使也想带着她狂奔出教堂,但这仅仅是想象,现实是这样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做,我们只能默默地祝福,一个人怀想。
第二,缅怀纯真的花样年华。“现代意义上的怀旧主要是时间向量引发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因此,今天所讲的怀旧的题材基本上是过去的人、物或事件。”[6] 国产青春电影的怀旧消费其实就是从时间维度讲的,这个青春,既是电影主人公的青春故事,同时也是观影者自己的青春故事。因为青春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个时候的纯真也是人生中任何其他时期不能比的,它不像童年太过懵懂,不像成年太过世故,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时间,有美好也有残酷。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主要选择的就是大学这段时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选择的也都是中学到大学这段时间的故事,这些青春电影将叙事时间安排在了这个美好的年纪,他们可以做自己任何喜欢的事情,如郑微不顾一切追自己喜欢的陈孝正,柯景腾可以幼稚的组织拳击比赛,成冬青也可以偷偷的潜入图书馆秉烛夜读,所有的一切都归属这样一个美好的年纪,创作者既基于现实又进行了比较夸张的渲染,生动地将青春的美好展现出来。
第三,追溯历史的身份认同。所谓认同,即“一种心理学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7]。观众在欣赏国产青春电影时,就是在消费怀旧元素创造怀旧梦境中,寻找着这份维系着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统一性和一贯性,以及潜藏的某种主体性和归属感。电影《中国合伙人》表达了三位男主角在自己的“美国梦”相继夭折后转而去帮助其他人实现“美国梦”,影片中不仅有青春、有梦想,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将美国视作新大陆的青年群体记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大学生狂热的要去美国,这种影像记忆带给观众的时代感是强烈的,观众透过在美国签证官面前中国大学生的心虚,通过成冬青土鳖的炫耀帮助孟晓俊重拾尊严,看到成冬青为千万大学生出国留学创作的“梦工厂”,他们想到了那个年代的自己,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味过去,就得急匆匆地奔向未来,人们越来越迷失,电影中十分强烈的时代记忆鲜明而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曾经的青春,同时也为自己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经过这座桥梁,我们看见自己过去的影子,在现实自我身份认同不够清晰的今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历史皈依,获得一种80后、90后的身份认同。
四、典型化的怀旧符号消费
“符号:鲍德里亚在谈到消费的时候说道,最初商品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慢慢地现代社会所产生出来的物品在产品功用上相差无几,那么要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则必须具备符号价值。”[8] 近五年国产青春电影作为电影市场化的产物,以一种精神产品的形式存在,则更应具备符号价值。观影者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电影视听符号,然后在符号和怀旧的对接上形成一种情境上的心理共鸣,从而进一步得到一种怀旧审美的灵魂体验,这就形成了国产青春电影的符号价值。
第一,集体怀旧符号记忆。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消费类型,在其创作和营销过程中越来越鲜明地利用怀旧符号引起观众的集体回忆,形成一种对电影的怀旧现象。80后的怀旧心理是一座贮量可观的金矿,经济独立和消费倾向更强的80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够衍生出潜力可观的“怀旧消费”市场,应用集体回忆引起关注,促使国产青春电影成为影视消费市场的一种回忆营销产品,这是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火热的一种新方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电热炉、热水壶、小霸王、BP机,硫化帆布鞋、条形衬衫等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怀旧物”,是对80年代生活元素的一种追溯。影片同时也通过视觉符号印记将观众拉回到自己80年代的青春记忆,导演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整体性视觉符号系统营造80年代的生活氛围,观众则是在导演的引导下去回想自己的青春,观众消费着电影明星们营造的80年代记忆,同时也借助着这些影像符号回味甚至编织着自己青春逝去之后某些不曾实现的残缺,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事实上,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通过整体记忆符号营造这种怀旧氛围的时候,有时忽略了线性逻辑的推进,为了创设一种怀旧气氛,利用炫美的影像碎片进行后现代式的形式拼贴,唯美之中其实散落着落寞,观众更是陷入了迷醉与眩晕。像张一白导演的影片《匆匆那年》,片中就借助了十年间发生的典型性历史事件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怀旧感情,殊不知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在“911事件”、千禧年、北京申奥成功、“非典”、国足冲出亚洲等凌乱的碎片符号之中变得破碎,原本美丽的爱情故得不够完整,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叙事张力,感情显得更加单薄。符号只是表象,符号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才是更多观影者所追求的,当代人与人之间疏离的社会关系,人们追求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感觉借助于物质才得以隐性体现,国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了整体性怀旧符号,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贯穿着一种对青春的缅怀,使得人们内心的缺位得到一种暂时的满足。
第二,情境效应上的心理共鸣。国产青春电影在情境效应上的怀旧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符号这种视听上的营销模式,它运用的是观众熟悉的场景、时间、音乐作为衬托,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符号,通过类似的情境使观影者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即利用某个刺激(音乐等)和反映(愉快的感觉)之间既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另外的刺激(品牌)做出相同的反应过程。”[9] 国产青春电影使用众多的时代符号,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的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唤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当电影中出现类似的情境时,观影者的青春记忆也随之调动,记忆与电影影象的交流融合,使得过去类似的情感得到激发,电影消费行为得到满足,消费者才会有值得一看的想法。像《匆匆那年》方茴遭陈寻“抛弃”之后一段失恋者的落魄形象,就容易唤起观影者记忆中自己失恋时做过的傻事,甚至是像方茴一样因为对对方无法割舍,而选择伤害自己来逼迫自己离开。虽然电影在铺陈上显得仓猝而没有力度,只是有事件而缺乏情感,但是这些都足以引起观众的回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怀旧审美的革新期待。“时间就像一个魔术师,在生活具象的叠加和覆盖中,他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得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融合仇恨。”[10] 青春在时间的催化下过滤了往事的痛苦,它甚至像剪辑特效,使得现实具备了审美的意义。观众走进电影院观赏这些带有怀旧审美意味的影片,是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取一种审美的体验,曾经的青春成为记忆,这种记忆反复以碎片化的方式再现,它不仅与当下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以及心理的距离,而且在时间的综合作用下经过主体有意识的筛选不仅有一种朦胧的沧桑感,而且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电影就是将观众通过视听综合艺术获得怀旧审美愉悦的期待进行重组和革新从而赋予青春新的定义,让怀旧不再是个人的怀旧,而是一种集体的怀旧狂欢。“每个人在自己的青春中, 可能都会留下青春的伤口,电影正好让大家有机会去疗愈这些受伤的地方, 因此令电影给人感觉特别感动”[11],青春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同时青春里也有很多让人感到疼痛的记忆,那些让人心痛的青春事件,时间可以筛选过滤,但是这种疼痛感却是无法抹去的。正如真正让人觉得震动的爱情不是王子与公主最终幸福的在一起了,而是那些明明因为爱却不得不去伤害一样,国产青春电影在展现青春美好的时候,喜欢借助因为爱而疼痛的青春情结去获得观众的眼泪,使得观众精神上获得一种悲剧的美感。所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林静在郑微大学开学当天选择了消失,《同桌的你》里周冬雨最后嫁给了别人,《匆匆那年》里方茴选择流产的痛感让自己忘记陈寻,这些利用青春的遗憾、悲剧的美感来让青春变得难以忘怀。观众的经历也许没有电影故事上的那种波澜壮阔,甚至是有某些遗憾,而电影在这里正好弥补了现实中青春的某些不足,使得观众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幻想。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这些在怀旧审美上所做的一些革新,一定程度上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的情感需要。2013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之后,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势头似乎越来越好,但是国产青春片频繁追求这种残缺美的做法也引起了观影者的不满,有网友就评论,这些电影里就一定要有“堕胎”情节吗?这也是有些观众对电影市场化的一种不满。残缺固然有它的美感,多而泛滥就会适得其反。
五、小结
阿克塞尔说:历史仗着两双眼睛,一双向前,一双向后。向前的是新生活,向后的是怀旧。国产青春电影这样一种商业性明显的消费产品,其怀旧消费的实质是商家为迎合消费者走进影院为获得审美体验而制造的一种虚拟的景象。不论是从电影创作上对电影语言进行刻意的雕琢,对青春故事的准确定位,还是从营销上,以怀旧性的符号、情怀、审美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产青春电影确实在近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变。但是票房不是真正的风向标,国产青春电影更应该将视角放置在怀旧的内核中去挖掘更深刻、更实质性的东西,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特征的类型化风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1]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引言5页。
[2]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3] 纪晓风:《专访九把刀陈妍希纯真传说打造“那些年现象”》,《信报》,2011年10月29日。
[4] 袁梦倩: 《青春怀旧、纯爱消费与青年亚文化的狂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新作》,2012年版。
[5] 张义、孙明贵:《消费者怀旧情感研究评述》,《 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版。
[6] 孙明贵、徐灼:《基于虚拟情感体验的怀旧消费行为的理论探讨》,《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年版。
[7] 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浙江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8] 彭程:《 怀旧现象探究》。
[9] 董立超:《怀旧审美与怀旧消费研究》。
故事虽落幕,青春不终场!《行游》为你推荐有有关青春记忆的经典书籍和电影,说不定,在那里,就有曾经的你的身影。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作 者:一草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定 价:26.00元
内容简介:献给在残酷现实里,正和梦想死磕的人们。书中围绕三对恋人,讲述着他们在毕业前友情、爱情以及毕业后就业和奋斗的故事。大学生活有着太多的浪漫和甜蜜,而毕业后的社会则有太多的残酷和现实。就业、失业、相爱、离散、痛哭、迷惘、执念、手足无措、梦想奋斗……毕业就像是突如其来的终止符,将一切美好生活全部打散,他们的故事或许在演绎你真实的人生。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作 者:桐华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定 价:23.80元
内容简介:被誉为80后的怀旧读物。书中围绕了少女罗琦琦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精彩扣人的青春和成长。青春期的她天性桀骜,从不妥协。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作业、考试、小团体的校园;游戏机房、歌舞厅、小混混斗殴泡妞的社会。她看着中国第一代歌舞厅开起来,第一批港台娱乐来到身边……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 者:(日)岩井俊二,张苓(译)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定 价:28.00元
内容简介:被誉为“残酷青春”代表之作。故事讲述了乡村少年莲见雄一,默默忍受着同学欺负,逐渐变得自闭孤僻。他只有在歌手“莉莉周”的歌声里寻求安慰,习惯于在“莉莉周”的网站BBS和别人交流,并和一个ID叫“青猫”的相遇。随着倾诉的话语愈加痛楚,他们互相安慰,彼此温暖,约定在莉莉周演唱会上见面,那一晚,当莉莉周的音乐响起,在那个现实与虚幻的交叉点上,却爆发了一个残酷的青春物语……
《中国合伙人》
导演:陈可辛
上映时间:2013年5月
内容简介:青春,不仅仅关乎爱情。这部电影为我们带来一段关于理想、关于尊严的男人成长史。上世纪80年代,三个分别代表土鳖、海龟和愤青且性格不同的男人相识并成为好友,一起学英文、打群架、泡妞,共同度过了激扬的青春。在考托福、美国梦的推动下,有的人出去了,有的人留下了。然而有人出国成功却只能刷盘子、有人出国失败却干起了培训学生赴美的教育事业。最后,是这项事业把他们三个又绑到了一起,当他们经历了创业成功、合伙纷争后,终于实现了梦想也守住了友情。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导演:赵薇
上映时间:2013年4月
内容简介:新生入学、社团招新、追女生、寝室看猫扑、公共课点名等,这一切仿佛又把人们带入了大学时代,每个人都在大学里挥洒着自己的放纵不羁。
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阮莞,敢爱敢恨的郑微,邻家大哥哥林静,寒门出身、屌丝逆袭的陈孝正,命运坎坷的朱小北,嫁入豪门的黎维娟……似曾相识的校园场景,似曾相识的故事情节,不由得唤起每个人那段逝去的青春往事,正如影片台词所言: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导演:九把刀
上映时间:2012年1月
2、《爱你我就骚扰你》:作者是柳下挥,该书主要讲述了沈嫣离对于爱情的坚持的故事。
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辛夷创作的长篇都市言情小说。作品讲述为追寻初恋对象而步入大学的郑微,在大学邂逅新的爱情,在为爱情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
4、《原来你还在这里》:是辛夷坞所著的青春文学作品,该书主要描写了一对情蔻初开的高中学生苏韵锦与程铮彼此深爱着对方,却因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上的差异不得不分开,而后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我的青春岁月。那时,都执著着幻想,坚持着追求,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然而,青春也有保质期,它的逝去让我们欲罢不能却又无能为力。
某年某月某日,回首来时的路,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化为一场虚梦。回忆的时候,笑自己太痴,怨自己太真,恨自己太深,可谁的青春不是错过来的呢?说错话,办错事,选错路,爱错人……伤害以及被伤害,只有那个年代才最敏感。
郑薇的归宿终究还是又转回到了林静身上,这是可喜又可惜的结局。笔者为她嫁给熟悉的林静而可喜,却又为新郎不是深刻的陈孝正而可惜。她和他相知相伴十七年,这个长度长到让她误以为会一直延续下去。她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林静必然的另一半,这种潜意识里的角色扮演激励着她乐此不疲地追赶着他的脚步。也许是长辈之间的感情纠葛断送了他俩的憧憬,但父母似是而非的错未尝就引起了糟糕的结果。
笔者不认为郑薇和林静当时的那份情就是所谓的爱情。她只是习惯、依赖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幼时先入为主的观念误导着她。事实证明,他逃离她后,她依旧过的很好,甚至更好。她与陈孝正的相遇、相怨、相斗、相熟、相恋、相许,才是她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这份情没能走到最后,错在陈孝正自以为是的武断和不容许有差错的固执。她融入了他的生活,他却又退离她的世界。
从始至终,无论林静还是陈孝正都在犯同一个错,他们把自己的未来与郑薇对立起来。他们不顾一切在当时放弃了曾经的她,竟又奢望多年后重逢的此刻能依旧拥有不变的她。经历了太多的郑薇已看透陶醉的青春岁月,她和她付出的感情是不可能停留在原地等他们回头的,她早已失去当初的那份强大勇气!
她接受了他的求婚,那是她从小一直渴望的场景,但又不是长大后最理想的画面。此时的她已累了、倦了、也怕了,她在向生活妥协。对于陈孝正,她既爱又恨,曾经太美过真的承诺让如今的她回想起来会心痛。如果他俩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恋使她的青春有泪、有痛,那就错在她太过爱他。正如近乎完美的皖皖是嫁给了她见过六次面的陌生人,而不是相爱六年的恋人。赵世永错在他的幼稚、懦弱、与背叛,可皖皖何尝又不是错在过度的体谅、坚持、痴情上,最后还魂归天堂。郑薇、陈孝正、林静、皖皖、赵世永都在执着着各自的错,同时谅解着对方的错,恰巧是各种错使他们的青春产生交集,交织出彼此的回忆。
青春是一段激动而又多彩的岁月,尽管会犯错,但谁的青春不是错过来的!和电影中描述的青春类似,如今,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也在为房子、车子、票子等种种现实所累。“为稻粱谋”成了工作的目标,“压力山大”成了生存的标签,在焦虑不安和终日奔忙中,曾经的激情与梦想正被一点点蚕食着,慢慢褪色。但距离青春越远,越怀念青春的味道,越怀念青春曾经的错。
这些电视都是从学生年代开始,有的结局好,有的结局不好,其中还有很多情节有些少儿不宜,多数都含有打胎之类的,我觉得金星有一句话说的挺对的,现在国产的青春剧没有青春,只有发春。
看着电视剧里的情节,总觉得有些不切实际,现实里我们的青春并没有他们那样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安静的学习,早早来到班级复习功课,忙碌的准备着高三的复习。
即使是有谈恋爱的,也是平平淡淡的吧,而且学校明令禁止恋爱,有的可能只是在课间的时候互相看一眼,说几句话,周末还要复习功课,哪里来的时间呢?
看了这么多的青春剧,我只觉得最早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符合我们的实际的,记录的才是属于我们真正的青春,在学习中成长。
网络小说的影视生意经
网络小说的用户人数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据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在论坛上透露,2010年共有1.94亿网友阅读网络小说,过去三年,百度每天的检索排行榜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网络小说。今年的《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收视冠军电视剧,此前都在网络上享有很高的人气。
网络小说,遵循着一套比影视编剧更严酷的“丛林法则”。与影视编剧不同,大多数网络们在网络上连载小说,依靠小说的点击量、订阅量来获得收入,许多作者每天都要更新几千甚至上万字,一旦速度不快、作品不好看,就没人订阅,网络小说题材和类型是海量的:穿越、玄幻、宫斗、青春、女性、职场、情感、军事…无所不包,这一切都为影视公司挖掘新的题材,提供了传统剧本创作模式中无法企及的数量与规模。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也来自网络,《杜拉拉升职记》系列小说自2007年9月第一次出版后,先后加印27次,销量已经超过500万册。小说提供了充足的话题和关注度,积累了可观的观众基础,为电影做了良好的前导宣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网络小说,自2007年正式出版之后,先后再版多次,小说总销量达到100万册,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已由华视传媒拿下。《青春》敲定与赵薇的合作之后,小说作者另外几本畅销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的影视剧改编权也都被抢购一空。在此期间,几乎所有的知名文学网站,都变相充了“剧本经纪人”的角色。
改编,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