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周易易经范文

周易易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周易易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周易易经范文

射麋云梦最乐事,至今旷快思楚天。

落笔千言不加点,班荆百榼命割鲜。

有时凭陵呼五白,笑人辛苦作太玄。

第2篇:周易易经范文

何谓意象?简言,就是寓“意”之“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属哲学范畴。而诗学中借用引申之,“立象以尽象”的原则未变,并且,已经有了具体可感的物象。

周毅的意象风景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中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因为,他在意象风景的栽培中,将西方的“表现”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进行有机结合,创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传统的意象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美学思想,周毅的意象风景,已不再局限于技巧和手艺,不再局限于风格和主义,而在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寻找新的感觉时,成为其绘画语言的必然选择。从当代意义上说,周毅的意象油画从关注人的本质与价值出发,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尊严,强调艺术的情感,重视艺术的表现与审美,对艺术的本体性营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面对周毅的大批作品,更多时我并不是将其看作“风景”的存在,而更愿意将它作为一个“主题”来看待――因为,各种纯粹的视觉符号在周毅的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几何与色块、笔触与刀痕、肌理与偶发等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之所以没有对其产生“风景”的联想,是因为在每一件作品中都蕴藏着诗化和哲学意味――或者说,它是一种诗化和哲学意义上的意象风景。周毅介乎于抽象和意象之间的绘画形式,将其理解为“主题”的价值应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因为在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再也无法揭示我们生命状态和生存经验中的某种混合元素。周毅的作品,使我们产生了某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以为,这就是所谓“主题”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说,风景已不再是愉悦视觉的存在体,不再作为纯粹自然的表达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精神与意识领域。

有人称周毅油画中的风景是自然无法囊括的,但这仅仅的一种直觉的判断。在其背后,蕴藏着艺术家对理念的关注。画面仅仅是借用风景的样式,表达了当代人的思考和意志。这其中,无论是视觉选择与视觉界定,人的因素始终驾驭画面的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毅的意象风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主观的,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情感附俑。而那些程式化却难以捉摸的画面,仅仅是情绪的某种样式。这其中,周毅不动声色的宣扬着中国当代油画的立场和尊严。

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上考察,没有纯粹的风景只有个人化的风景。周毅的意象风景不同于写意、表现等风格展示。在旷日持久的探索中,将东方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与油画艺术独特的技艺和语言巧妙结合,开出一条融合中西的独特之路。于是,周毅的意象风景的意义,尽在其中。

第3篇:周易易经范文

关键词:周易;内经;阴阳; 变易;象数

Abstract: The form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Zhouyi exerted so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classic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the sa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Zhouyi share the same origin” became in vogu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even up to now.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impacted by Zhouyi in many aspects of which the author only selected Ying-yang, changing,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and image number to discuss. Yin-yang theory originated from Zhouyi and was improv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hanging” and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the Internal Canon turns 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mage-number theory was based on as a mea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stablish its theoretic system.

Key words: Zhouyi; the Internal Canon; Yin-yang; changing; image-number

一、阴阳 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 ”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由于这两种初始力量或趋势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个宇宙及人类社会。《易经》作者用阴阳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卦,阴阳思想蕴含其中。《易传》微显阐幽,明确地揭橥出阴阳大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的奇妙作用产生宇宙万物,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显然,这段论述是对《易传》阴阳思想的阐发。《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现象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然有序的幕后指挥者。

《周易》和《内经》都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在阴阳的关系上,《周易》认为,阴阳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系辞上》),《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乾坤即阴阳,《周易》认为,万物资始于乾阳,乾阳在万物的生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万物资生于坤阴,坤阴在万物生化中起辅从作用。因为乾的性质是健运不息,坤的性质是厚德载物。阳主阴从与阳尊阴卑的思想不可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自然哲学观念,后者是政治哲学观念。后者虽然可由前者导出,但不是自然哲学本身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虽然应当受到批判,但在古代还是有它的存在理由的。而阳主阴从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还是正确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双方完全等同,也就无所谓阴阳,矛盾统一体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合实际的。阴阳观是客观辩证律的主观反映,本身就蕴含着阴阳主从的思想。通过对《周易》的分析,也可见到这个意思。

《内经》也认为,阴阳无论在天地自然还是在人身,作用是不同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王冰注曰:“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曰消亡。”可见《内经》认为,阴气性主安静,守藏于内,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关于阴阳的关系,《内经》有如下论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同上)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

总之,《内经》认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

《内经》不仅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内经》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在《周易》中,阴阳主要作为自然哲学范畴使用;在《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内经》对《周易》的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的思想作了更系统明确的表达,并结合医学实际作了新的发展。《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了三阴三阳的理论。所谓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其中厥阴、阳明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所谓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三阴三阳是从量上对阳阴的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三阴三阳合称六经。一般认为,这一学说导源于《周易》六爻观念。(《易学基础教程》第六章第五节“易学与医学”认为,经卦乾为三阳,坤为三阴;别卦乾为六阳,坤为六阴。这个套式对经络形态形成的明显影响,是构成了正经脉阴阳对称结构。)因为从形式上看,六经与六爻在数量上相合,而且六经的阴阳结构与六爻位相似。六经中,阴阳各半;六爻位中,阴阳位亦各半。六经从少阴到太阳,有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六爻位也表示事物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主外出,阖主入内,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开阖思想显然源自《周易》。《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辟即开也。《系辞》认为,坤阴的功能是收敛包容,主入内,乾阳的功能是开放行动,主外出。

二、变易 《周易》的中心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讲变易的,所谓变易,变化运动之谓也。易,《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2〕阴阳不是对待的死物,而是盛衰消长的过程。《易纬.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3〕 一般认为,易有四义:简易、变易、不易、交易。《周易》认为,大到宇宙天地,小到草木昆虫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易之四义中的变易,是其核心。《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是,变中又有不变,变易本身是不变的,变易与不易是对立统一的。变易即动,不易即静,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静矛盾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由于乾坤阴阳是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内在动力,所以虽然现象世界是品物流行的,但事物运动的法则性、规律性是可以认识掌握的。正如《系辞上》所云:“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是所谓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上》)人类掌握了易简的道理就能依理而行,成就事功。

《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生生化化、运动不息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人类与万物亦随着自然的生化节律而运动。“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周易》运动观强调运动的往复循环性,这种观念成为支配中国人思维的核心力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这一点由刘长林首先指出,他将这种观点叫做圜道观。(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说:“没有圜道观,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如此模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了中国思维特色的,诸如阴阳、五行、八卦、六爻等影响深远的学说,就深深体现着圜道观念。”)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就是这种观点的经典表述。这种生化运动是自天地开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正如《系辞上》所云:“生生之谓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而人类作为有智慧的生物,认识到天地的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所谓“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彖》)因而,“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同上)顺动还包括抓住时机,依时而行,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周易》的变易之道为《内经》所充分接受。易、变易之词见于《内经》,易在《内经》中有变易、交换、改变等意义。《素问.玉版论要》曰:“易,重阳死,重阴死。”王冰注曰:“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变易者,复之纪”,意为变易是胜负报复的纲纪规律。又《灵枢.终始》曰:“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4〕 当然,重要的并不是名词的使用,而是《内经》全书贯穿着变易的思想。《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衰亡,都根基于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动静的辩证转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内经》认为,运动普遍存在于天地间的万物与人类之中。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节律。个体生命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体的气血依昼夜十二时辰,从手太阴肺经到足厥阴肝经进行着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疾病有着沿五脏、六经传变及“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运动规律。

更有意义的是《内经》并不是一般地谈变易运动,而是结合医学特点发挥出一套气化学说。气化是气机活动变化的简称。气化一词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其文曰:“各从其气化也。”《周易》运动变化产生万物的思想,为《内经》气化学说奠定了基础。《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特别是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气机理论的滥觞。(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认为,脏腑气机升降应追溯于太极。)《内经》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存在升降出入的气机循环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是讲自然界的气机运动。又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讲人体的气机升降。《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是讲脏腑的气机升降。最后,《素问.六微旨大论》总结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认为升降出入是万物存在的条件。

上文谈到,易,尚有易简一意,在《周易》看来,虽然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但是其活动轨迹都能用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来表达象征,卦象中蕴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卦之用,能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然而其体,却是至简至易的。所以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陡然示人简矣。”(《系辞下》)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周易》卦爻系统是对宇宙系统的简化模拟。《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简易的观点,实际上,《内经》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是一种简化的模型理论。因为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并不主要是建立在通过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分析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对天地自然功能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改变的长期体验,根据天人同一的哲学信念,推天道以明人事类比而来,是简化的模型理论。这种理论虽然较粗糙,但确能较正确地反映人的生理病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中医学理论的这种特点,使其能够避开古代科技手段不发达给研究复杂的人体科学带来的困难,另辟蹊径从功能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使中医学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代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影响至今,荫福后人。这可谓是易简之功也。

易之最后一义为交易,《周易》通过八卦的相互交错,表明世间事物是互相渗透、互相交织的,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互相联系的。《周易》不是一般地指出了万物的普遍联系,而是探讨了普遍联系的一般形式,即交易。交易就是交通的意思。交通是易道的本质。《周易》谈交易交通的地方很多,如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地气交,万物资生。《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归妹.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交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的交通,一种是事物之间的相互相通。《周易》认为,只有交通,万物才能化生,人间才能和平。《内经》也认为,无论天地自然还是人体,都存在着交通交易的过程。如果交易交通过程受到阻抑,天地不能生化,人体就会发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噫,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反之,天地失于交通,就会出现“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明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的情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三、时、位、中 上面提到变易运动,是《周易》的核心思想,而变易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因此《周易》必然重视时间因素,这一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农业民族的生存特点有关。天时农时对农业生产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重时观念在《周易》中有充分的反映。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者,趋时者也”,因此在人事上,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纵观《周易》,可以形成这样的印象,天地万物,动植人类皆在春夏秋冬四时之中生生不息,万物皆受时间规律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人类只有取法天道,与时偕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佳效果。同时,《周易》对空间因素并没有完全忽视,八卦既代表时间又代表空间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但以时间为主。因为农业民族活动的空间相对稳定,对空间的感受没有时间强烈,这与古希腊商业民族对空间的重视恰成一种对照。另外,空间与下文要讲的“位”有关。

《内经》汲取了《周易》重时的思想,并将其主要在社会人生政治领域的运用推广到人体科学,建立了极富中国特色的时间医学思想体系。《内经》认为个体生命具有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节律现象,详见《素问.上古天真论》。人体脏腑功能随五季而递相旺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论述了内脏与四季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了脏气法时的理论。人体之气血也表现出年月日时的运行分布规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同理,疾病也有时间变化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法时而治。《素问.玉机真脏论》主张“取之以时”、“治之无后其时”,在这一总原则指导下,《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具体治疗原则。

转贴于 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均由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各爻之间存在着空间位置关系。如八卦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代表地,即所谓的三才关系。卦爻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为爻位。各爻位可代表不同的事物。《乾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 〔3〕 六个爻位的阴阳性质是明确固定的,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正位”、“当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都是“位不当”、“不当位”。《周易》认为,天地人系统中的各种事物都应该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如果位置关系发生错乱,就会出现问题。从系统论角度看,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如果结构关系发生紊乱,系统就不能处于稳定状态。《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认为,构成天地人系统的各要素只有各居其位,系统才能有序。在人类社会,正如《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正家而天下定矣。”系统中的各要素居于恰当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乾.文言》),“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系辞下》)反之,就会出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系辞上》)的局面。

在《内经》中,“位”也是一个重要概念。涵义较多,首先,指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王冰注:“上,南也;下,北也;左,东也;右,西也。”其次,指日月五星及气候变化情况。《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位天者,天文也。”吴昆注曰:“何谓当位?位天,谓五星之应及阴阳风雨晦明。”其三,指水土物候等地理方面的变化情况。《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位地者,地理也。” 吴昆注曰:“位地,谓水泉之变及草木蛰虫五谷之异也。”重要的是,“位”是《内经》运气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运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及其对物候、病候影响的学科。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内经》用天空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与地面上的木火土金水五运结合推演气候、病候的变化。《内经》从《周易》引入了“位”这个概念,认为五运与六气各有其所处的时间位相与空间位相。如失其常位就会出现异常的气候与病变。五运所主的时间位相,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岁会的意思是值年大运的五行属性与年支的五行固有属性相同。六气所主的时间位相,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高士宗注曰:“位者,主时之定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位明气月可知乎?”张志聪注曰:“位,谓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六位。”由经文及注文可见,五运与六气各有其特定的时间位相,在一定时间内发挥作用,反常就会为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又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王冰注曰:“左见右脉,右见左脉,气差错故尔。”意为脉与气相应的为和平,脉与气相违的就会生病。不当其位的会生病,左右相反的会生病,见到相克之脉就危险,尺寸俱反的就会死亡,阴阳交错而出现的也会死亡。总之,《内经》继承了《周易》系统要素各居其位的自然哲学思想,并将其发挥为运气学说中当位则和,不当位则病的理论,提示人们从自然界的五运六气的当位与否,人体的脉象、色象当位与否,来考察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转归。

中、中正、中和,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从卦象来讲,别卦六爻,有两个中爻。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阴爻居中,谓之柔中;阳爻居中,谓之刚中。九二,阳爻居中,但不正位;六五,阴爻居中,亦非中位。居中而正位,则是最佳状态。“阴阳既中正,而又上下相应,谓之中和,这是卦象中最美满的关系。” 〔5〕《周易》卦象是一种象征,《周易》作者用卦爻的位置、阴阳爻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象征说明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否正常和谐,预测人事的吉凶悔吝。《周易》十分强调中正、中和。《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中正、中和是人们所企盼的天地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正如《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易》作者相信,从根本上讲,无论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处于太和状态的,但在局部或特殊时期也会出现失和的情况,有如阴霾蔽日,但终非久长,太阳一出,世界仍然一片阳和。而在失和时期,正是参赞化育的君子用武之时。然而,行事仍有一个时机选择问题。《乾》“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初九不当位,时机不成熟;九五当位,时机成熟。所以《遁.彖》曰:“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可见,时、位、中三个概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中是事物呈现的最佳状态,位是中的条件,当位为中,为纠正失中,又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同样,《内经》认为,中和是天地自然和人体的正常状态。失和,在天地就会出现生化失序;在人体就会出现疾病。治疗的过程就是调和的过程。《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其性为暄,其德为和。”王冰注曰:“敷布和气于万物,木之德也。”《素问.汤液醪醴论》在解释用稻米、稻薪制作汤液及醪醴时说:“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这里“和”指天地阴阳的和气。《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王冰注曰:“言五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气者,以各得自从其和性而安静尔。”《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里“和”指机体的平和、正常。

《素问.气交变大论》详细论述了五运太过不及(失和),自然万物及人体发生的变异情况。《素问.阴阳离合论》曰:“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而治疗的总原则就是“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四、象数 象数是《周易》的一对重要范畴。《易传》多言象。《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以说《周易》就是一部讲象的书。象在《周易》中有如下一些含义。1.自然象,即天地万物的形象。《系辞》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天垂象,见吉凶”。2.人工象,即卦爻象,是对天地万物之象的模拟和象征。《系辞》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3.意象,无论自然象还是人工象都是具有较强可感性或形象性的具体之象,在《易传》看来,在具象中尚隐含着不可感的较少形象性的意象,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所谓“天下之赜”就是在具象(物象)中的意象。《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圣人之意是由“象”来表达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矣。”这里的“象”、“易”已经不仅是具体的象,而主要是指其中隐含着的一般意象。自然象和人工象是静止之象,意象是运动之象。自然象是自然运动形成的形象,人工象是对自然的仿象,其中都蕴含着运动,意象就是对运动形式的把握,是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如《系辞》所云:“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在《周易》中,象是类分事物的根据,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里划分“类”的根据就是“象”,根据事物的运动之象即意象来从总体上划分。八卦就代表着八种运动之象,在《说卦传》中,每一卦都代表一系列事物。以今天的观点看,古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归为一类,是荒唐可笑的。而事实上,古人是从运动的角度将有同一类功能的事物归为一类的。我们知道,分类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古人不是从静止的角度而是从运动的角度,依据意象对纷繁的现象世界进行了简约划分,起到了执简御繁的认识作用。

《周易》“象”思想贯穿于《内经》理论体系之中,是《内经》核心理论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基本方法——取象比类的基础。《内经》正是汲取了《周易》“象”的思想,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不是建立在解剖、生理学基础上的,而是运用《周易》观象、取象的方法,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观察,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推导出人体的阴阳、五行之象。关于观象法,《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天地之气的升降,类推人体之气的升降。“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灵枢.经水》用自然界十二经水,类推人体十二经脉。《素问.六节脏象论》确立了脏象学说,“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为阳中之少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通于土气。”这里《内经》将五脏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确立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医学模式。其根据就是五脏及其所属五华、五充等,与四时阴阳在运动功能之象上的一致。正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所云:“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中医用望闻问切四诊诊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象、别象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本质上就是辨象论治。证就是疾病显露出来的形象证据。

《周易》中的数称为易数,包括天数、地数、大衍数、卦爻数、河图、洛书数等,对此本文不加论述。本文仅探讨易数的一般意义及其对《内经》的影响。易数与一般数学显然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与一般数学之数不同,它主要并不是用来计算,而是一种象征,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质的而非量的特征,易数始终与易象相联系,是一种特殊的象。李约瑟博士指出:“我们无需指出这种数与象征主义的例子,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数学并没有共同之处。” 〔6〕因此,易数实质是在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理哲学。数在其中起到一种象征作用,这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某种相似之处。数与象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易学史上一直存在象、数孰先孰后之争,本文不讨论这个问题,仅对象数的关系略加说明。上文已指出,象主要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的把握,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而运动可以有万千种状态,对这种运动状态的把握必须将其静止化、简单化,这时就需要“数”,数将“象”形式化、简约化,正如《系辞》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阴阳之象、八卦之象、五行之象都蕴含着数,所以象、数密不可分,数是另一种象。《易传》中的天数、地数,将数与阴阳联系了起来,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奇为阳,偶为阴。八卦布列八方,分别用一至八来代表,所以八卦中蕴含着数。一至十分为生数与成数两组,与五行相配,是为五行数。这样阴阳与五行、八卦又可以通过数联系起来。

在《内经》中,有两种数。一种是观察实测的数,包括对人体组织器官实测的数据,对疾病观察所得死愈之日数,针刺的次数等。另一种就是易数,它在《内经》中,起到理论架构的作用。《内经》将来自经验的零乱材料纳入易数体系,形成条理化的理论。《内经》中运用的有一至九,即所谓的天地至数和河图洛书数及九宫数。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其下文具体地讲述了上部即头部、中部即手部、下部即足部各三处共九处诊脉部位。根据全息论的观点,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包涵着整体的信息。理论上,诊察任何部位都可以获得疾病信息。《内经》之所以用上中下共三部九候来诊察人体疾病信息,无疑是受了数理哲学的简约化、形式化的影响。到了《难经》时代,更进一步简化为诊察手部的寸关尺三部脉象。《内经》对一至九的天地之至数的运用,都有论述,这里就不详论了。天地至数,在《内经》建构理论体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方法论作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在作者看来,掌握了至数就能道不惑,使知识条理化,简单而不匮乏,易用难忘,传之久远。

河图数在《内经》中,演变为脏象之数。《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数六。”《内经》脏象之数在运气七篇中亦有记载,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

洛书数在《内经》中演变为九宫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灾一宫”、“灾二宫”、“灾三宫”、……“灾九宫”之说。《灵枢.九宫八风》有按文王后天八卦排列的九宫图,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九宫八风》阐明了“太一游宫”引起的四时八节及二十四气的节令转移和气象变化及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天地至数、河图数、洛书数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简化、象征认识对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是一种简化的模型理论。

由上述可以看出,《周易》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其中几方面的重要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由于《周易》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很早在中医界就有“医易同原(源)”之说。近年来,医易研究成为易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进行医易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关系的探讨,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不应该用《周易》来神化中医,不能认为《内经》是易学的直接推导,抹杀两者的区别。应该看到,《内经》的成书是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当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

〔3〕易纬乾凿度〔A〕.姜义华.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42,546.

〔4〕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43.

第4篇:周易易经范文

先说一件小事:刘备和诸葛亮远征西川,孙权看出了这个扩张集团的危险。为减轻来自关羽方面的压力,全力对付曹操赤壁大败后可能的军事报复,采取了主动和好关羽的态度,派诸葛瑾再至荆州,提出让孙权的儿子与关羽的女儿联姻,并且说明联姻的目的是“两家和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美事,关羽如果许亲,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利于巩固孙刘联盟;自家女儿确实不愿意聘给孙家,婉言拒之也不失礼。结果诸葛瑾话音刚一落地,关羽就勃然大怒,厉声说:“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进而威胁诸葛瑾:“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定斩汝首。”喝令左右把诸葛瑾赶了出去。

我们不管从哪一方面分析,关羽也“勃然大怒”得没道理。亘古以来,如此对待媒人的,大概只有关羽一人。

写这件事,是想说明关羽的骄矜傲物。他的骄矜傲物不独表现在对待江东孙权方面,即使是在刘备集团内部,也使之与许多人关系不和。譬如刘备曾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使者从成都送五虎大将印绶来荆州,他竟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不论是挂帅人物还是贩夫走卒,谁如果有矜持傲慢的性格弱点存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必会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淖,而难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明白了这一点,回头来分析关羽的麦城之败,便知其是必然而非一时大意。

襄、樊战役序幕拉开,关羽大军到处,取襄阳、败曹仁、围樊城、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可谓八面威风,威震华夏,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山贼草寇”闻风响应,吓得曹操甚至准备迂离许都避其锋芒。

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使得关羽盲目乐观,他一心想着“取了樊城,即当长驱大进,径到许都,剿灭曹贼”,完全忽略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隐患。即使没有忘记这种危险,在他的心目中,江东孙权之辈,也算不得“黄雀”。你看,正当关羽连战连捷时,江东兵马大都督吕蒙装病辞职,以更为年轻的陆逊大都督。陆逊一上任,就投关羽之所好,向关羽送礼致词,极尽恭维谦卑之态,一副巴结讨好的样子。关羽当着陆逊送礼使者的面,对陆逊的这种“讨好”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还用手指着使者讥笑孙权“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陆逊的使者离去后,关羽就下了一道命令:调防守荆州一半兵力.来樊城前线。这就造成荆州守备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时轻易得手。

关羽在樊城受阻,形成攻防对峙局面,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注引《典略》记载,关羽曾向孙权求取援兵,因孙权援兵迟迟不发,对孙权派来致意的官员大骂:“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我们弄不清“貉子”是什么动物,可能是一种猥琐的小兽吧。关羽求助不成,也不应该以小兽来辱骂孙权,并且说取了樊城.就返回头来消灭你!实际情况是当时连樊城都攻打不下来,心血来潮就脱口说出要灭孙权,错失化友为敌的机会,坚定了孙权袭取荆州的决心。

关羽祭旗发兵攻击襄阳时,指定的先锋大将傅士仁、糜芳因饮酒误事,致使军中失火,军器粮草尽被烧毁。关羽传令斩杀傅、糜二人,因部下求情,每人打四十大板,摘去先锋印。奇怪的是,这样处罚了以后,却又“罚”傅、糜二人镇守南郡和公安两处城池;更令人不解的是,交待了傅、糜二人任务后,又警告说:“若吾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关羽如此用人,简直到了荒唐的地步:摘去先锋印,打了板子,这是一种惩罚,派去镇守后方战略要点,这怎么也能叫作“罚”?何况还说,自己得胜了,二人还要受罚,这不是故意制造对立情绪,不让后方尽心竭力配合前方作战吗?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傅士仁、糜芳所镇守的南郡、公安两处城池不战而降,使关羽进退失据败亡麦城,造成如此恶果,与关羽用人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5篇:周易易经范文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就拿室内设计来说,从空间布局到室内装饰品的选择,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那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给予观众广大的想象空间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抽象美之说,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抽象美的典范,从舞台的这边到那边就是两个天地,只是一个手势就可以让人联想到现实广阔的场景,观众从抽象的表达中感知无限的想象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如何展现抽象美呢,如:通过景与景之间、空间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穿插、因借来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像苏州园林一样借助景与景、景与空间之间的各种形式来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人类的巧夺天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扬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天人合一”,它强调了人类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要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正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创新,在审美上可以追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天成”之美、“闲适恬淡”之美、“简单大方”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别具一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2.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物质性继承,一个是精神性继承。首先,物质性继承是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形式的继承,比如说,中国很多的仿古建筑就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继承,在现代建筑中加上一些传统的表现,如在屋顶的设计上,在室内装饰上糅合进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去,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古典美。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单纯的物质性继承是无法实现发展和创新的,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继承。其次,精神性继承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的深层次探讨,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审美习惯、文化底蕴表现出来,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说,在室内设计中,以人性化为基本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适度而含蓄,从空间布局到装饰品的选择上给人营造出平静淡雅的舒适空间。在一些材料上将中国古典元素杂糅进去,形成中国古典的抽象美和似是而非的无限美感。

2.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为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的展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照搬传统文化,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运用现代思维进行一定的改造,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既要考虑到空间组合,又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到审美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时代性元素,提供了人性化的理念等,这些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3结束语

第6篇:周易易经范文

古埃及人有“七日神力”一说,认为生命过程(包括疾病的征兆)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规律。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施仁潮介绍,一种疾病首次急性发作,要判断它是否转为亚急性或慢性,常以7天为界限;感冒了,治疗要7天,若7天不愈就不再是感冒,可能合并了支气管炎、肺炎、鼻咽炎等疾病,或压根就不是感冒;手术后拆线的最佳时间是术后第7天;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常发生在术后的第7、14、21或28天。

在一周的生理周期里,人体组织工作效能会发生明显变化,既表现在体力上,也反映在智力上。一般说来,星期一这天能力最低,表现为精神欠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绪不宁,之后逐渐恢复,精力充沛,体轻手巧,情绪乐观,思维敏捷,到了星期五,又转向衰退。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一周的学习效率,星期一最低,星期二开始提高,星期三、星期四最高,星期五变低。困扰现代人的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病高峰,也有“七日节律”的特点。据调查,城市居民中,星期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一天,发病及死亡的危险要比其他几天高出40%左右。

合理双休周一好心情

张先生是位摄影爱好者,星期六与妻子共同做些家务,星期日一早,背上相机,边走边拍,颇多乐趣。他说:“一周只一天休息的时候,不做家务吧,家人要唠叨;做吧,就难以实现两三年内拍摄近郊所有景点的打算,心中甚是苦恼。双休后,每周至少有一天可以实践自己的爱好,星期一上班精神也好了不少。”

施仁潮认为双休日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机体生理功能有直接的影响。星期一这天能力弱、精神差,从客观上来说,是周日生理功能减弱的延续,而主观上,与双休日缺乏合理安排有关。周六、日劳作过度,或饮食不节,或起居失常,会加重周一的功能弱化。如能在生理功能趋于衰退的周六、日脱离工作环境,合理地安排饮食、娱乐等,做好双休日保健,有助于减缓功能下降和情绪低落。

“拼命三郎”应当心

近年来,许多知名人士以及特殊行业人群早逝或猝死的事件频发,其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分析他们罹病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劳累过度,失于调节和保养。各个行业都有“拼命三郎”,他们事业心极强,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一年、几年都没有真正休息过。因酷爱事业,不知疲倦,其体力、情绪的波动周期已很难表现出来。

施仁潮认为一周的生理周期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热情、兴趣爱好以及专注程度都会改变生理周期。但是,长时间的紧张劳作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人的体力精力需要保持收支上的平衡,一段时间的紧张劳作,势必需要相当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调整,才能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有些人长年累月埋头工作,机体得不到及时休整,最终落得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给家庭、社会造成惨重损失。

第7篇:周易易经范文

记得昨天晚上,我做完作业赶紧拿出数学课本来复习。我把数学的一些公式全部背好,还做了一些练习题,充分做好了考试前的准备。

“铃”考试铃响了,我向旁边的同学思奇借了把戒尺,信心十足地等待老师发试卷。卷子一发下来了,我们就像饿鬼似的扑上去,拼命啃着“面包”。开始下笔,我的手还是有一些颤抖,生怕写错失分了。这时我望了望老师,那张严肃的面孔让我更加害怕。我硬着头皮计算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功夫,我终于写好了。伸出写得酸麻的手抖了一下,手心全是汗,我转头看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还没做好,特别是旁边的同学还剩下一大半呢!哈,你们的速度跟本人比可差远了!我心里暗暗得意。我把视线移到了那些经常犯错误的计算题上。以往我的成绩就是被这些题害惨了的。这一题共10分,有20道口算题,我吸了口气,埋头演算了起来,一口气验算了5道题。嘿,这五道题全全对了呢,看来我是瞎担心。验算真麻烦啊,按我这次百发百中的比例,肯定错不了!脆把笔丢在课桌上,自己也趴在课桌上胡思乱想起来。

终于等到下课铃声响了,我把试卷扔给了组长,跑到外边玩。

第8篇:周易易经范文

我认为要上好复习课,首先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其次要突出复习课承上启下的作用。温州市小学数学六年级备课会以“如何上好复习课”为主题展开研讨,在确定要教学“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发现这一课的概念非常多,而且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清晰地建立数的概念体系,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以数形结合和温故知新为主线,设计“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

案例描述:

课始,先让学生对所学的数进行系统梳理,把小学阶段学过的数分为负数、0、正数三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再把复习范围确定在正数以内,引导学生回忆正数范围内学过的数有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然后对这些数逐一复习。

教学片断一:

师:谁来介绍自然数2和9?

生1:2是偶数,并且是最小的偶数。

生2:2既是质数,也是8的因数。

生3:9既是奇数,也是合数。

生4:9既是18的因数,也是3的倍数。

师:先说一说什么是因数、倍数,然后找出8的因数与倍数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生5:■

师:仔细观察数轴,因数与倍数各有什么特征?

生6:我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生7:我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它本身。

……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逐一进行梳理。

教学片断二:

师:什么叫奇数、偶数?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奇数、偶数的个数有多少?

师: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有哪些?合数有哪些?(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报20以内的质数、合数)质数、合数的个数有多少?

师(出示下图):观察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数轴,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1:从分布上看,奇数、偶数出现得很有规律,都是相差2,而质数与合数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

生2:从分类上看,所有非零自然数是按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偶数,而按因数的个数来分,除了质数、合数外,还有一个1。

生3:所有的奇数不一定是质数,也有合数;所有的偶数除了2是质数外,其余的都是合数。

生4:数轴越往右,质数出现的频率越低,合数出现的频率越高。

生5:从质数的数轴上看,除了2、3两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质数外,在右边的数中就再也找不到两个连续自然数都是质数了。

生6:从合数的数轴上看,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合数,也有四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合数,那最多有几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合数呢?

……

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些数的概念。

教学片断三:

师:首先,请同学们在数轴上标出0.1、2.25、一个无限小数这三个数。

师:同学们标出前两个小数没有问题,那你们能找到一个无限小数吗?

生:■、■……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无限循环小数,那你能找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吗?

(学生陷入深深的沉思)

师:同学们到了初中后,就可以找到很多无限不循环小数了。

……

这样进行复习教学,让学生厘清了小数的分类情况(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对学生的思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学生只知道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但又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点表示π。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初中学习数学时可以找到很多点表示无限不循环小数”,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片断四:

师:这两个分数又在数轴上的哪一个点?

师:同学们,所有的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1:我将分数分为真分数、假分数两大类。

师:什么叫真、假分数?

生1:看分母与分子的大小。

师:在数轴上看,真分数、假分数都分布在哪里?(生答略)

师(出示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真分数多,还是假分数多?

生2:从数轴上看,假分数的范围更广,所以我认为假分数多。

生3:我认为真分数、假分数都是无限个,所以无法比较。

生4:假分数的分布广,所以多。

……

师:我们来做个报数的游戏,你们报一个数,我报一个数,并想一想从中发现了什么。(师生玩报数游戏)

生5:我报一个数,老师也能报一个数,所以报的数一样多。

……

通过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真、假分数可以一一对应,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内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1.数形结合,突破难点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的概念非常多,很多数的概念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则完全不同,导致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如何在六年级的最后阶段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更好地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重要问题。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数形结合,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见形思数,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简单化,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因此,本堂课以数轴为主线,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所有的数的概念。小学阶段学的数都属于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所以,课堂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清晰、深刻,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为学生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在复习因数、倍数的环节中,通过数轴既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又使学生形象地看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又如,在复习奇数、偶数和质数、合数时,通过对数轴的观察,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分布存在明显区别,即奇数、偶数分布十分规则,而质数、合数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通过想象数轴上质数、合数的出现频率,学生会发现质数出现的频率不断下降,而合数出现的频率不断上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再如,在复习、梳理分数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寻找真分数、假分数在数轴上的区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同时引发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究竟谁多谁少的思考。从数轴上看,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假分数多,但也有的学生认为不一定,学生在争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辨析能力。这一问题也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通过报数游戏,向学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既让学生清晰地梳理了小学阶段学过的数,解决了数的概念复习的疑难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形成网络图,温故知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复习课有两大任务:一是理,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结成网;二是通,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中数的概念繁多杂乱,犹如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如何在复习课中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线、织成网,使数的概念形成一个整体呢?本节课教学以数轴为主线,以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为核心,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了小学阶段学过的数,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清晰、深刻。小学数学的大部分数都属于正数范围内,那么正数范围内的数有非零自然数和分数、小数,以这条主线梳理数的概念十分清晰,能让学生构成知识网络图(如下)。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温故”,更要使学生“知新”。如在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时,让学生观察数在数轴上的分布规律,感知奇数、偶数分布的规则和质数、合数分布的不规则;让学生想象质数、合数在数轴上的出现频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辨析是否还有像2、3两个连续自然数都是质数的情况,思考最多有几个连续自然数都是合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当学生找到无限小数时,追问学生能否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表示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既引导学生梳理了小数的分类,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辨析真分数多还是假分数多时,既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次突破,又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9篇:周易易经范文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简介:

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况为: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意思解释:

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可用来劝诫他人不要“大意失荆州”;也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失误作辩解,我这是“大意失荆州”啊。

梗概

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孙权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失误,是足以致命的失误。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提前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

故事起因:

荆州,《三国志》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赤壁鏖战曹操败北,刘备迂回百折,方达到“刘备借荆州有去无还”的目的。

刘备所以会言而无信(直把鲁肃做掌上观的态度后人当有评述)一而无信、再而无信,荆州已不仅是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逐渐成为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叉、汇聚点。点以带面,面关全局。刘备借荆州后,谁来镇守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赵云似乎是最早考虑的人选。其时赵云经过长坂坡的严峻考验(赵子龙单骑救主非小说家言):复杂多变的混乱局势中救刘备的独子,舍弃刘备的夫人,至少表明赵云的政治头脑十分清醒而坚定;千军万马、血染战袍、历尽艰苦磨难显示出赵云对主子的忠诚耿耿;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匹马纵横充分证明赵云的战斗能力——实万人敌也!赵云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参加“桃园结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这个自己还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刘备不太放心。

诸葛亮也是刘备的思考轴心。诸葛亮是联吴的倡导者,昔司马德操言之曰“此间有俊杰。得卧龙即得天下”,雄才大略、惊天地泣鬼神!荆州的重要性诸葛亮既是发现者,也会是全力守护者。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恰是江东孙权的谋士,刘备私下以为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荆州恐不大超脱(也就是不大自然,谁知道刘备怎么想的。不大超脱含义甚多),或者就是不大放心。我好不容易借来了,没准因为你哥哥你再还回去!那可不是刘备的本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