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农村环境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环境设计

第1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在管理过程中的逐渐深入落实了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因此基于农村建设的新环境,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环节中效果不佳,造成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使得农村在建设目标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障碍[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造成影响和制约的主要阻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对比较小,针对当前农业大规模下工作是很难达到相关要求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整体的劳动力仍然比较紧张,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妇女,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作业技术专业人员也相对比较缺乏,使得传统的工作模式始终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因此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承包制度上仍然受到了严重的约束,经营权也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手中[2]。2.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村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对来讲不够全面。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帮助。这就要求相关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投入相应的注意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在对资金的投入方面,规模仍然比较小,不能给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策略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在不同经济时代中所谓的区别不是在于生产,而是在于怎么进行生产。”我国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多达上百年,在此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农业领域中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和世界农业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做到了充分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充分解放了劳动力的基础上,同样也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起到了全面的提升作用[3]。2.充分进行协调,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推广在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将工作体制或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乡、村这种基层的政府,在开展日常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此外这也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建设相关工作宣传和推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提升。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适当接受培训和学习,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多数推广人员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上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只有将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提升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落实[4]。3.加强今后对这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对我国农业工作的推广和农业整体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对对我国农业经济补贴制度的执行和开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相关的农业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当前农业经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的居民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提升[5]。其次还应该保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和推广。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整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也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有大型的、中型和小型,在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装置进行选择,通过多种类型农业机械器具或是经济手段的有效操作,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在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上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很多细节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将农业发展和基本的生产理念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对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48(12):23-24.

[2]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6):51-51,39.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3(42):58,67.

[4]杨恒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10):164.

第2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的数量及收入。不夸张地说,关系到整个人居环境规划定位的成败。同时在景观设计时也必

须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充分的结合当地已有的自然资源,如水系、林木及农田

等要素,尽量扬长避短,不应肆意改变自然形成的景观风貌。

关键词: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河道景观、道路景观、绿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

Abstract: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Landscape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revenue.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 relation to the whole human settlements planning positioning success or failur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must consider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should be fully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has,, forest and farmlandAnd other factors,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should not be arbitrarily change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road landscape, green building,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了,但是农村的人居环境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样的乡村聚落环境与日益富裕的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不和谐。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不沿边、不靠海,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以及其它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区。本文主要选取了湖北省钟祥境内的九里村的景观做了一些大致的规划探讨。九里村符合湖北地区村落的一般特性,是千千万万个村落的代表与缩影。因而该村的景观设计对于其他类似情况的村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根据九里村的现状,结合湖北地区其他村落产业发展的实例,将九里村定位为以果木培育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要产业,发展城郊休闲度假旅游的新农村,新型社区作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应该体现旅游的特色。

对于乡村旅游区来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及收入。不夸张地说,关系到整个人居环境规划定位的成败。同时在景观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充分的结合当地已有的自然资源,如水系,林木及农田等要素,尽量扬长避短,不应肆意改变自然形成的景观风貌。

在九里村的景观设计中,旅游区的景观是所有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河道和道路是游客以及外来客直接感受乡村景观魅力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这里主要考虑河道及道路的景观设计:

1 、河道景观

在设计河道时,一般的做法都是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以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

在九里村的河道设计上,首先保持瑶河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强求平行等宽。局部拓宽瑶河以及泉水溪流,形成蓄水湖池,内可种植莲及其他既可供观赏的又具有清洁水源作用的水生植物。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利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与生态均具有巨大的意义。其次通过一些支渠溪流将整个新型社区的水系形成网络,构建有益的乡村生态系统。

在河岸的处理方式上,使用了软式稳定法,以代替钢筋混凝土的硬式河岸。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保持自然状态,通过植物种植来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瑶河两侧绿带不少于20米,同时结合河流走向和沿岸地形进行适当整理,形成两条宽窄不等、收放有序的蜿蜒绿带,犹如两条绿色项链镶嵌在九里村。绿带以绿化建设为主,同时可设置一些节点把溪流游憩活动比如游泳戏水、捉鱼捉虾、打水漂、钓鱼,骑自行车,野餐烤肉和露营等结合起来,比如可设置宽阔的河岸草滩,凉亭、座椅等各种设施场地。几个节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与平面设计方式,或临水,或退台,形成变化多样的休闲娱乐空间。

2 、道路景观

道路是连接不同场所内外空间的线性单元,具有与周围空间环境相联系的特点。道路与其他景观相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景观是动态的且具有连续性的。只有使道路两侧的景观错落有致,线行本身有起伏弯曲,才能使人总保持新鲜感与探求感,这就是视觉连续性景观带给人的愉悦感。

在九里村的道路景观设计上,首先对于旅游区内的道路,充分利用路旁农田景观,如成片的果木花草以及山脚特有的树木景观形成步移景异的道路景观效果。游人在行走一段以后,随着道路的转折,进入新的画面,避免一览无余直线布局的僵硬与无趣。

村内的一级公路经改造后基本呈直线形态,一般的路景就是采用路旁种树造景,但是如果沿途全部植树的话会给司机和行人造成压抑感,九里村拥有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景观,所以道路景观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产业园景观,比如油菜花、拐角山景来构成路旁景观的视觉背景。

在道路结点问题上可灵活处理,比如有些道路路基较高,在道旁会形成自然雨水滞留区,那么便可把这个滞留区处理成小型湿地景观,利用芦苇等水生植物对道路排水进行净化处理。并通过设置小岛、水岸处理、植物配置进行自然美化。

对于村内的小路,路旁最好用树篱和木桩作为路面与农田或其他的隔断,这样可使人感觉到一股淳朴的乡村气息。

建筑风格在道路景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旅游区内传统古朴的民居风格中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如漂板及屋面天窗等等,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能使路上行人对九里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3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市农村能源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乡位于市区近郊,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我们按照改善村屯卫生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申请到了20__年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今年完成8立方米沼气池“一池三改”任务980个。目前,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各项配套工作也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把我们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沼气池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加大了抓好这项工作的力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部署。一是成立了沼气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由乡长亲自抓,副乡长具体负责,农业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下设沼气建设办公室,实行了专人专管。同时沼气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末工资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沼气建设的热情。西太村主任张殿礼率先建造标准化沼气池,为村民示范、参观、学习,在全乡堪称典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沼气项目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通过深入实地细致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沼气项目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认识。三是参观考察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政府新年伊始组织带领农技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和各村主任、书记,专程到市健鑫科技有限公司、西郊乡,参观考察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通过到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到了实效,感受到沼气池真正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对沼气池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结合实际、循环利用,把沼气建设项目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紧密结合

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使农民能够用上高效、清洁的能源――沼气,实现“家庭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3至4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0~12瓶液化气,仅此一项,每户每年便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我们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年初乡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了沼气建设任务,要求各村在沼气池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不搞硬性摊派,不搞强制命令和一刀切,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努力引导好村民,使得他们主动投入沼气池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有机结合的原则。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分步施工。我乡建设的沼气池按照国债项目要求为户用8立方米标准。农民每年养3-5头猪即可解决沼气池的原料问题,而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是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我乡无公害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大量的沼渣作为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甜粘玉米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净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沼气池的建设,对人畜粪便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杜绝了养殖户粪便随意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好。

三、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掀起农民沼气池建设新

近年来,我乡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从实际出发,3月初,分别在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红太、西太、红星三个村新建三处“寒地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进行示范。建成使用后,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参观、咨询建设沼气的有关事宜,踊跃报名要求建设沼气池。为了大规模推广沼气项目建设。5月中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朝阳村、红星村分别建成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一条街”,使红星乡广大农民足不出乡就能看到清洁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感受到沼气能源在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截止到8月29日,全乡已建成寒地 增温沼气池400个,其余的正在陆续施工中,到10月末即可全面完成。

四、科学设计、跟踪问效,严把沼气池建设质量关

第4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快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的,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要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走向正确方向,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诸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下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的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建设污染现状

1.1农业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城镇范围大肆向农村延伸,原先属于农村的耕地、林地、水体被大量不合理占用,除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等状况外,农村的土地和水体有的被闲置,有的更是被随意放置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其他污染物。1.2生活垃圾堆积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包含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废旧电池、玻璃瓶等垃圾,垃圾种类繁多,更夹杂牲畜粪便等。我国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缺失,加上农村环保宣传不足,使大量垃圾被直接堆放在农村周边空地,不仅挤占了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村貌,更造成环境问题。1.3农业种植污染不容忽视种植业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主要污染源,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度有较大影响而且化学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甚至造成污染地下水的综合污染。就延吉市为例,2015年种植业总氮流失量为41.6950t,总磷流失量为5.5630t,氨氮流失量为6.037t。流失的氮、磷通过不同途径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1.4畜禽养殖污染影响农村水环境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床及河沟污染水体现象日趋严重。畜禽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发生富营养化。1.5城郊结合部乡镇企业工业污染部分乡镇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厂时不经论证考察,健在交通道路两侧,或健在村落之内;生产时环保设施不齐全,没有执行“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三废”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延吉市城郊结合部工业废水污染导致菜地减产事件屡有发生,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企业把厂子建设在城郊结合部,给农村环境提出了挑战。虽然加大了巡查力度,但是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1.6农民不良习惯影响环境保护部分农村冬季取暖仍用木柴,砍伐木材不仅破坏了林地,而且燃烧产生的烟雾更污染了农村空气和生活环境;有些村庄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有些农村村民习惯于河边、溪边浣洗衣物,使用的洗衣粉都是较为廉价的含鳞洗衣服,而洗衣污水都直接排入河道之中,污染水源;农村利用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经营农家园,餐饮废水直接排入河水污染水体;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但是农村还是采用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2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民环保意识不足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同时过于关注当前利益,深受“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再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无长远考虑。为了追求农作物大小、重量、外形等,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正是因为农民环保观念不足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才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并严重化的问题之一。2.2农村基础环保设施不足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和缺乏,农村环保问题不是单单两三个方面引起了的,而是由农业、林业、水体、养殖等各个环节引起的,而这些环节对应的监管部门和环保基础措施也都不健全。例如,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正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制和基础措施不完善而无法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产生的。因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部分村庄和边疆村、屯出现“空巢化”,无法建设基础设施,也无法集中处置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2.3农村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在污染治理上,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区、工业园区及重点污染源治理上,而忽视了对乡镇企业和乡镇第三产业的管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导致乡镇企业“三废”无组织排放;在环境综合整治上,注重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变,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2.4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总体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存在各行其是,难以在统一监督管理上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

3改善农村建设环保问题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应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法制意识,从根本上规范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充分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养成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其次,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合理使用、减少使用化肥,推广采用作物病虫害防治,通过科技来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创富丰收,增加收入;再次,让农民自发保护自己家园,限制高污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行无污染,绿色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农业。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农民使用清洁能源,自制有机肥;其次,增加建设生活垃圾集中中转站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有秩序,合理堆放和处理,增加铲车等设备,收集生活垃圾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次,完善好农村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建设3.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国家下发的“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上也应给与资金的支持,重源头上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其次,应每个村庄设立专门的环境监管部门,下拨资金,设置职能。3.4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强化执法手段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审批关,进一步价钱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落后设备及工艺转移至农村。3.5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要科学推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要植技术,大力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畜禽粪污制作有机肥、生产沼气等技术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让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关乎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两个目标。新农村建设顺应城市化潮流,对提升城市化率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却因为诸多原因而出现困难,其中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其中最为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然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纯由一个原因蔓延产生,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缺失,专业人才不足,资金预算不到位,农村人口环保观念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反观我们现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更需要周全的考虑,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理清问题产生原因,才能对农村建设环保问题做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治理,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文杰.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才智,2013(22).

[2]王玲兰.对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

第5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意象;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过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划从业人员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城市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乡村面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建设和谐优美的新农村的同时注重乡村环境意象的打造和重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已越来越引起新农村建设者们的重视和思考。

乡村环境意象

乡村环境意象相对于“意象”“城市意象”而言,是很少提及的概念,武汉大学的熊凯,他相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特点[1]。

乡村环境意象是人文、地理、景观等能充分反映当地乡村形象的特征在人们意识中的定位和延伸。乡村环境意象的形成不但来自于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而且还来自于非当地居民的感知和认同,当地居民对乡村意象的认识拥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中国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认知过程中,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的“共同的心理图像” ,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诗意画境,它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它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乡村整体氛围。

与乡村环境意象相协调的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给予充分考虑,使整治、改造所得成果区别于城市环境而更加贴合乡村环境。

在农村环境整治中,首先,要认定乡村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挖掘其资源价值,明确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从而,依据其特点,通过整治乡土建筑外观、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创造特色重点环境等手段和方法来体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环境风貌。

乡村意象规划还强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环境景观的可持续,更是人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建立与重构。这就需要规划从业人员重塑乡村人文环境的人文氛围。

义乌市上新塘村整治规划设计之实例分析

3.1 明确农村产业发展定位

上新塘村位于浙江省义乌与兰溪、金华交界的上溪镇,纳入义乌十分钟经济圈。杭金衢高速公路( 在上溪设有二级互通口)、浙赣电气化铁路横贯其中;03省道杭金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庄距镇中心约10公里,距义乌市第一大水库——岩口水库约4.5公里,西面不远是里东岩水库及以休闲农家游而闻名的贝家村;现有建设用地2.85公顷;现状村庄背山面水,呈“负阴抱阳”之势,乃风水宝地。

上新塘村处于两山之间,山谷幽静,地形地貌特点鲜明。村山地、荒山荒沟以全部栽植桃树,种桃树的历史悠久。

因此,规划将上新塘村定位为:尊重原有村落文脉与空间肌理,发展乡村旅游、提倡高效农业,建成“一轴、两心、两带、四片”,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村风村貌纯朴的省级现代化乡村旅游新农村示范点,发展成为以观光、赏花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胜地。

3.2 整治乡土建筑外观

上新塘村现在使用的宗庙祠堂,坐落于山脚,正如江南依水而建的徽派建筑、马头墙、白墙黑瓦,在某一层面上,正是乡土文化的最好反映。但村中现存的其它历史较久的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建造,到现在都破旧不堪,呈现出内部萧条的景象。新建民居沿马路向村口聚集,争相开办以农家饭为主的农家乐。虽沿小溪临水而居,但确因缺乏统一的规划或控制而存在明显的异构特征。为对其进行梳理和协调,规划通过统一风格来塑造和谐并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乡土建筑,使乡村中的建筑物如民居、宗祠建筑和其他建筑形式都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

规划采用三个途径进行整治。首先,对年老失修,尚无人居住的闲置民居进行拆除,用作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对保留的原有民居进行“穿衣戴帽”整治工程,即在屋顶、挑檐等部位做成仿木的形式,加马头墙、勾线、甚至彩绘,刷白墙身,使之看上去具有中国江南民居古建筑的形式,总体上呈现黑瓦白墙的鲜明特点。(图1)再次,对新建建筑均采用江南民居形式进行建造。充分结合乡村山水环境,或依山傍水变化围合成院,或临水设置景观小品,或于山间建设赏花、采桃游步道,或依水打造儿童嬉戏水上乐园等方法,形成义乌精品桃花坞民居群落。(图2)

图1现有民居整治规划图

新建民居 新建村委会新建村委会南立面

图2 新建建筑风格

3.3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环境区别于城市环境主要表现在田园野趣和自然地貌。农村环境整治中必定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山体、水体、动植物等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上新塘村可耕种的农田不多,却有大面积的山间桃林,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池塘。

规划在村南的池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既可减轻水患、改善生态,又能在塘基上种桃。在保护和保留大面积的桃林的同时,在山体桃林间就地取材,修筑赏花、采桃游步道、观光长廊等,在保留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了山与人、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了亲水性和可达性,让人们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体现了乡村土地的基本肌理。

此外,在植物种植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比如,种植常绿乔木的同时加进了彩色灌木以及那些既可赏叶又可观花的高档树种,而且村口的空闲地也被改造成了村口接待小广场,进村道路两侧种植观赏性极强的银杏,房前屋后或栽植观赏树木,或点缀以玫瑰、月季等花草等等。

3.4 创造特色重点景观

山体和水体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乡土的基本肌理,加以重点景观的打造更能活跃乡村气氛。

首先,上新塘村的建筑主要沿中心道路两侧修建,为打造桃花坞乡村旅游设置了一条特色商业街。该商业街结合村中主要道路两侧民居而设,规划约250米,以农家手工制品(布鞋、布娃娃、绣品、竹艺商品、剪纸、桃花艺术品、桃核工艺品、扫帚等)、农家蔬菜瓜果(无公害蔬菜、溪鱼、桃子、桃浆等)买卖为主。让来上新塘旅游的人们能带回一些乡土气息的物品回家,回味乡村的宁静与安详,休闲与淳朴。店门前红红灯笼高高挂,呈现一派祥和而富有生气的新景象。另一方面,商业街的打造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利用现有南北向溪流设置一桃花岛。溪流中段现有吊桥,可供游客及村民行走。但现状溪水较窄,为加强行人高空走索桥强烈的心理感受,深深体会“险”的游玩乐趣,规划将溪水拓宽至30米,并设计一观赏性小岛。该岛最宽处约10米,长30米。岛上种植桃树,布设水车供游人观赏。

3.5 重塑乡村人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体上可理解为一种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的外观表现既为乡村景观。也有观点认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2]。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可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 乡村景观的改善又促进旅游的发展[3]。

上新塘村的规划不仅修复与再现当地的传统民居、特色风貌、风俗宗庙等历史文化痕迹;同时,还通过营建物质性景观,诸如景墙、壁画、灯具、植物造景等来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此外,村中商业街的打造,对传统生产资料的保存和利用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在新建的村委会综合大楼底楼设置农耕农具展示厅;修建了附有传统建筑色彩的山顶农家乐;以传统工艺建造土坯草舍,展示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树立代表地方风俗的雕塑;设立采桃节、滑草比赛、传统高跷节、传统民俗节,开展寻迹松风古道活动等。

结合上新塘村乡土文化特色,与农村经济挂钩,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规划设置三大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等相关游线,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三大游线如下:

(1)寻迹松风古道觅幽一日游(寻松风古道遗迹,觅幽静松林)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农家商业街观光—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院用中餐—过吊桥,至凉风洞—水之源—松风古道—纪念碑—寻访鲤鱼之眼—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2)采摘祈福一日游(采摘桃李瓜果,上香祈福)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院用中餐—遍地桃花观光(桃林采摘、农家瓜果采摘)—农家商业街观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3)幽静休闲一日游(溪涧嬉戏、山庄下棋、打牌等) 上新塘村庄民俗风情参观—北部山腰上香祈福—农家商业街观光—凉风洞、水之源参观—农家山庄用中餐—溪涧嬉戏、下棋、打牌等—农家山庄用晚餐(观夜幕下宁静而祥和的村庄)。

结语

现今我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实践已证明,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就必须有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改变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利于就地改善农村民居的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2] 孟明浩, 顾晓艳, 蔡碧凡, 等.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 . 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 ( 4) : 225- 229.

[3] 梅燕. 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 . 农村经济, 2003, ( 10) : 53- 54.

第6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经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7X(2014)01-0007-02

On the economic rol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Zhang Kun1,Lijing Zhen2

(1.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nit Dingzhou City, Hebei 073000;2.Dingzhou Ci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Hebei 073000)

Abstract:The economy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t can break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Currently, due to the acceleration and the market, the government forces of urbanization, such a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economy of rural communities are in danger of lo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loss is only a temporary phenomenon, it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modern rural communities and regeneration, this reconstruction and regeneration, has followed the path of a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combine.

Key words:Eeconomic; Rural communiti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整村“公害病”的现象。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经济为纽带,充分利用经济,“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经济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下文就经济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加以缕析。

1 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1.1 经济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经济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

1.2 经济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经济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

1.3 经济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经济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经济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经济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1.4 经济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

2 经济流失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经济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经济恒久甚至增值。经济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经济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经济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渗透,农村社区中经济正面临流失的危险。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经济,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3 经济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经济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经济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

现代农村社区经济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

当然,以上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制度设计、组织建设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生成与积累规范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为社会网络的扩大提供了保障。组织建设是现代社区经济重构的土壤与基石。社区中各种组织(尤其是基于共同利益建构起来的组织),为社区居民交流提供了平台,大量的互动与情感付出,孕育了信任、强化了规范以及丰富扩大了人际网络,使经济得以积累与增值。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惠农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6.42.058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不断地加快,基于农村建设新环境,各地政府应该构建更多的政策来协助农业的发展,在“三农”事业方面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使农业的经营管理与现代化的农业进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以及强农制度方面的执行力较差,没有将可靠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建立起来,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被制约,使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了较大的障碍。再者,由于我国的农业作业模式都以小规模为主,缺乏作业模式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就会得不到进步。影响了基层农村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的动力,使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力被制约,也制约了当前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效能。

1 制s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阻碍

1.1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比较落后

第一个方面,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是小规模的,针对现代农业大规模的作业要求是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当下我国的劳动力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富余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一般为农村的老人和妇女,缺乏掌握了现代化农业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旧体制和旧机制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分析,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一般的规模都不大,随着我国农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城镇化,以前的农民都转行从事了其他的产业,从而导致很多农田无人耕种,农田资源出现了极度浪费的现象,而受限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的手中。

第二个方面,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企业的效益较低,农业生产作业命运共同体很难实现,很难形成具有风险共享的农业作业新机制,在利益上面也很难做到有效分担。由于龙头企业没有向当地的农户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当地的农户对于龙头企业常常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它们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就较低。影响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的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进程。

1.2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农业方面的管理者没有对农业金融产业进行系统的制度安排。农业产业的优化受到阻碍。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为从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转化为以技术和资本为主的发展模式。要想提升农业的生产水平,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是非常落后的,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惠农政策,反而变成了从农村地区吸储后转移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具,这就导致农村的金融资源的大量流失。

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就目前而言,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根本阻碍是农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并没有制定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远期科学规划,农业产业进步较难通过有效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来转化为农民受益以及生产力方面的增加。细致来讲,条块分割的现象以及组织化水平低下的情况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效率,农产品下游销售环节的消费者需求信息也无法准确地向农业生产者传达。这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够根据产品终端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来对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1.3 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与科技的创新都比较滞后

第一个方面,农业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方面不够。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先进的农业设施基础。各个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没有拿出应有的魄力和强大的力度,在资金方面,规模非常小,不能够为众多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资助。若将少量的资金投入到较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中,只会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在农业方面,创新能力低下,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受到制约。虽然在农业产业方面,我国的教育团队和科技团队规模都是较大的,但是政府却没有给予农业和科技研究队伍足够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由于农业科技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在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方面也会有明显的效果。在各个领域受到市场化的影响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方面同样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这导致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够将精力全部放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人才的流失也因资金不足而损失惨重,这大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2.1 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进行完善

第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针对目前很多的农村劳动力一步步向城市流动的问题,各地政府应当主动积极地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当地民情相符的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应当完善该体系,将征地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规范部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各级政府也应当进行农村的承包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化的技术,使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能力更加高效。使农民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第二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努力地发展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各地政府应当在自愿与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向市场化流转。然后通过该方式来扶持农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模式下,汇聚农村闲散资金资源。引导高层农业技术人员向基层转换,基层政府还应该将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发展壮大,进而提高单个农户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并在每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中配备至少一个名额的辅导员,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2.2 将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应该将产I结构进行优化。注重对于农村的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者的本能,但是该模式的产业结构非常得单一,不能够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上升的空间。为了促进农村生产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将产业结构发展为多元化的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的有限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借助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产品的出台,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二方面,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式使农产品价值链被拉长。针对农民在出售初级农产品时收入较低的问题,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地的深加工产业,推广农产品的仓储以及保鲜与运输等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并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区域汇集度为手段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

2.3 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率之所以较为低下,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要想有效解决该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对农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加强农机道路网以及农业电网等方面的建设,奠定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同时,应当加强培养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能力,这样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耗费,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力。

3 结 论

要想优化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就应该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将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健华.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1(8):23-24.

[2]徐素芬.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6):210.

[3]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99.

第8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加大三农建设力度,农村的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伴随发展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无论是农村耕地还是居民用水,污染情况严重。农村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关键一部分,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结果与质量。

一、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着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主要目标

到2012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全面改善,解决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查清全市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较好效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达到70% 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 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 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以上,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以上,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35个以上;顺利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 ,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 以上;平原农区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在95% 以上;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所有建制乡镇配备垃圾中转站和运输设备,各县(区)全面建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农村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有所增强,农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经济单一,收入低

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低,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只顾当前利益,没考虑子孙后代的未来生活,此外当前的农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以人工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欠缺,虽然已经有部门机械化,但不能形成工业化发展或大面积发展。

2、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淡薄

一是农民缺乏大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污染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环境破坏现象无动于衷,比如滥用化肥、农药,并使用毒性强、难降解或国家禁止的药品,不按国家规定或药物的使用规范,大剂量盲目使用等。而且随着经济条件变好,一次性消费品增多,特别是塑料制品的使用更为突出。二是对环境保护的概念仅停留在表面上、直观上的感性认识,其治污措施也仅仅停留在“卫生意识”的层面上。三是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比如污染产生前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污染事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四是农民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缺乏遏制环境污染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农村环保投入低

由于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政府对城市的规划、环境的治理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视,而地处偏远的农村却很难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同时,乡镇财政很难通过财政渠道得到污染治理及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和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4、环保法规不完善,监管缺失

农村环保相关的环律法规不完善,而且缺乏监管机构。此外,在发现环保问题时处理不及时,失职和不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1、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过贴近农村实际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对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在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绿色食品开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以污染防治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组织乡镇企业法人学习污染防治基本知识,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整改,查找污染源,提出减污治污措施。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从源头和过程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一是禁止使用高浓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提倡使用以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有机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配方施肥、生态农业等新技术。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发与建设要求,全面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三是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为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布点规划,严格按规划要求新建养殖场,全面实施“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鼓励畜禽粪便实施综合利用,做到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是严格控制水体养殖,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库区网箱养殖规模,减少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对水域的污染。

3、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长效机制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不明、职能交叉的现象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建设项目信息沟通机制。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经商等部门环保工作责任和程序,凡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口”。二是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升农村环保质量。三是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四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乡镇环境监管机构,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4、统筹规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要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一是将农村环境保护列入城镇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针对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设施薄弱,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组织排放的现状,将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环境污染治理总体规划,尽快组织实施建设。规模较大、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尽快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杆,推广猪-沼-林等生态模式,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发展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收益,更要关注环境问题,两者应该齐头并进,杜绝先发展后治理现象的产生。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极为严重,政府部门应从环境问题根源出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实现国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2,(14).

第9篇:农村环境设计范文

[关键词] 四川 新农村建设 循环经济 应用模式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摆脱了传统经济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是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服务经济搞上去。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四川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贯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二是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脏、乱、差”,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可以变废为宝,解决人畜粪便、腐化植物随处可见的面貌,打造生态文明家园。三是培育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解决四川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四川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目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四川农村落后局面的最好办法。依据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地域条件不同,结合四川农村的现状,以下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对四川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1.加工型农业循环产业链开发模式。在四川省,有超过50%的县乡拥有大面积的茶叶、中药材、山野菜、果林等特色产业,在这些地区可以发展一批拥有较长产业链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发挥循环利用资源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针对这些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可以在这些地区选择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地点,构建一个或者多个物流集散中心,并以集体经济的形式成立信息商务服务中心,依托电话网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的和产品的营销,可以试行网上订货,从而加速市场的转化,即推行公司(电子商务公司,信息的中心)+基地(物流基地,配送的中心)+农户(生产实体,配送实体)的产业链模式。这将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种有效运行模式。

2.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能源开发模式。可以以沼气为载体,发展“猪(羊)――沼气――菜”、“猪――沼气――果”等循环模式。目前,四川有部分县已经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用上了沼气,但是数量还太少,模式比较单一。通过发展猪――沼――果、猪――沼――菜产业模式,水果、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水果的肥料,既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蔬菜、水果全部是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村容整洁。

3.以循环经济理念综合利用秸秆发展模式。当前,四川的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以秦巴地区的苍溪县为例,该县的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别是3.946万吨、2.424万吨、5.077万吨,根据专家测算,每生产1吨玉米可产2 吨秸秆,每生产1吨稻谷和小麦可产1 吨秸秆,该县秸秆的保有量是17万吨(不包括其它的黄豆、花生、红薯等作物)。同时,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总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秸秆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秸秆是饲料加工的廉价原料。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可以缩短猪、牛、羊的生长周期,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当前,该县没有一个饲料加工厂,而且2004年,该县牛、羊、猪的存栏量是1.8万、3万、18.6万,而已该县秸秆的保有量,牛、羊的规模可以增加3到4倍,猪饲养量也有提高的空间。同时,农作物秸秆是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就可以生产食用菌。例如用把玉米芯捣碎,培育木耳、香菇等,产菌种后的剩余物还可以直接用作肥料。

4.开发循环种植业经济模式。可以采取菜――菜――稻轮作,果树、药材、经济作物间作循环经济模式。根据现有部分四川农村菜――菜――稻轮作经验,农民在稻田内一般只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一季油菜,纯收入不过二三百元,有的甚至还倒贴,如果推广菜――菜――稻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起垄种植晚秋蔬菜,春天种植早春蔬菜,可以大大提高亩产经济效益。果树、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在四川部分乡镇已经有相当规模,但是对农村经济贡献还不大,主要是目前的传统种植模式成本高,如果我们采用果树、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间作循环经济模式,在基地园内间作花生、大豆、辣椒等经济作物,既保水养土,又冬保温、夏降温。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效益倍增的目标。

三、四川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应用对策和措施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大省,有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大有作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抓住新农村建设起步规划阶段这一有利时机,把循环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形式。农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的成长是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拓循环经济产品,把它作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培植,要结合四川省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循环经济远期发展规划。

2.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是农村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政策加以扶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信贷优惠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壮大农村循环经济产业。

3.加快技术引进,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必须加大力气追踪兄弟省份农村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模式,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如种植技术支持、绿色能源技术指导、循环经济产品推广服务等等,配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一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致富带头人拉动四川各地区农民走依靠发展循环经济脱贫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等高校提供的农村远程教育这一载体,解决农民群众文化偏低、技术困乏、管理落后等问题。采取集中培训和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切实掌握一些基本文化常识、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挖掘农村劳动力群体的生产潜力,把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知识型、技术型的生产者,把四川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

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服务组织)与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参与。要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农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农业循环经济引向深入,努力建设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宽裕舒适、环境整洁美观、生态和谐友好、乡风健康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四川省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式,从整体上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山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8):169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