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生物医药的未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药的未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 生物医药 产业 政策 发展

生物医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应用中最活跃、进步最快的领域,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医药工业竞争的新焦点。我国很多地区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地区未来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委、市政府也已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加以支持,这对于常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常州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医药产业以高于全球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发展,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时期。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占药物市场的比重预计至2010年将增加到1500亿美元,占药物市场的份额将上升至20%。1预计到2020年之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国家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指出,未来15年,中国要在生物技术领域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包括靶标发现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和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等。这一部署无疑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常州周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方兴未艾。长三角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已成为世界医药巨头投资和医药商家云集的栖息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显示出不可遏制的高成长性,已经成为该经济圈强势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平衡,这给常州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二、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常州市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一定的研发力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一批生物医药骨干企业正在高速成长。

1.常州具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

(1)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造就了一些骨干企业

常州亚邦制药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生化千红制药有限公司、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常州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生物经济的来临,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必将得到大幅度发展。

(2)产业化平台逐步完善

为了进一步发展常州的“三药”产业,常州市以常州三药工程开发院为主体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加强“三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技术硬件支撑平台、“三药”技术标准服务平台、“三药”专利战略平台、“三药”科技信息平台、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3)发展势头良好

生物医药产业是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常州的“三药”科技产业基地现已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了一大批各类制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4)产业政策倾斜

常州市已经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努力培育10~15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群,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包括生物医药产业。政府将在政策上、资金上、服务上给予倾斜,这为常州市生物医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常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生物技术企业起点低,企业小而散

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小而散,没有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是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目前,常州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企业自主发展,大多还处在成长期,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37%。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常州市生物医药技术,跟踪模仿的多,自主开发的少。

(3)缺乏研究机构和研发力量

在常高校尚无生物医药专业,致使一些生物医药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得改行,这就造成了生物医药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不利于生物医药人才的培养。

(4)资金缺乏

2007年上半年,全市医药产业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0.9%。在重点生物医药项目中,自有资金不足,需要通过市场大量融资,而目前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这对常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扩张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常州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随着以基因操作技术为核心的医药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医药生物技术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时期。常州市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常州市主导产业之一。

1.政府应制定具有强力推动作用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1)制定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正确引导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常州市长期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结合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详细规划出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以及主要突破点。

(2)制定专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为了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加速其行业发展,常州市应制定专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调整完善生物医药产业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设立生物产业发展基金,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生物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对生物医药产业实施信用担保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设立专项生物医药科研基金,吸纳海外优秀生物医药科研人才回国创业。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外有很多优秀的华人科学家,他们拥有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先进的科研和管理理念。常州市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人才资源,通过设立专项生物医药科研基金,吸引留学生和华人科学家回国创业,以迅速推动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协调好各部门、各地方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相互兼容、相互配套,建立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2.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常州要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技术。

(1)借力发展,积极与国际合作,缩短研发时间。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与先进国家差距约5年,而制造生产方面差距则在10年左右。在短时间之内,要缩短我们在研发能力上与国际现代生物技术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必须加强对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把目光转向与国际合作,其途径有:与国际一流实验室保持联系,掌握国外生物研究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在生物医药某些重要领域引进外来技术,突破技术难关;接受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项目的外包;直接引进我国空白的生物医药产品,满足我国的市场需求;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关系;进行生物医药海外拓展,到国外投资兴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等。

(2)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通过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的计划项目,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联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尽快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药,加速医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3)要盘活常州市已有的生物医药科技资源,形成覆盖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科研群体,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立一批具有较好科技成果示范、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研发孵化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达到资源整合,设备共享,成本降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4)要积极推进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化服务建设,推动建立若干专业权威中介机构,为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专业培训等提供优质服务,承担起连接生物医药技术上下游的纽带作用,通过汇集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上游成果,进行过程优化放大和工程化开发,不断将二次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向产业转化。

3.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加快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生物技术制药是高新技术产业,资金量投入大,特别是在研究开发阶段。目前国外平均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投入约为2.5亿美元。因此,资金投入的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是生物医药健康发展的基础。

(1)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资本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融资崭新局面。

(2)尽快建立生物技术药物风险投资基金。由于新药的研究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淘汰多,面临着技术风险、临床风险、市场风险、专利风险等,因而急需建立一套风险投资机制,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步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尽快产业化。

(3)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把发展生物医药所涉及到的各类创新试验,全放到园区中进行,在办园理念上要体现“优和全”。“优”是指在人才资本吸引、财税优惠、管理优化与授权等方面,创造优质的创业环境;“全”是指在做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投融资、高新技术认证、产品策略优化以及法律、专利等全方位的服务。

(4)努力为市内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使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

第2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生物医药企业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表现活跃的产业,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融资困难,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希望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具有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科学的评价其信用状况,从而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治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在医药产业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1.2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知识技术的密集性。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因此对人才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其高投入性。一般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很容易实现其价值的快速成长,成长速度过快与技术成果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长周期性和政府管制性较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阶段较多,导致了其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如一项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涉及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

2生物医药企业应用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1未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进行评价

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众多,很少有学者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对其的案例应用方面研究更少。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针对该行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2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很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如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R&D投入比等。

2.3对财务现金状况的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类指标可以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获取。为了使生物医药企业在应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从企业内部决策的视角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3.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及其应用现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高新技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增加了销售现金比率,并重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构建了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出发,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务现金状况五个部分;定量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信用记录三部分。接下来对所用的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3.1定量指标分析

(1) 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的保障前提,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债务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既然都属于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生存将会面临危机;长期偿债能力则可以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我们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指标都进行了选择。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

(2) 企业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取利润的水平与其资产管理水平是正相关的。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我们选取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 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盈利质量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前景,对以获取股利的股东而言,盈利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具有概括性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4) 企业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对以往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得到,没有企业是停滞不前的,特别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而言,预测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本文筛选的评价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5) 财务现金状况。持续健康的财务现金流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或存在隐患时,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企业财务现金状况的指标,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销售现金比率。

3.2定性指标分析

(1) 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素质反映企业的基本组织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析企业基本素质的具体指标有:政策环境、管理层及员工素质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2) 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含量高,生物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科研创新能力甚至能决定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是继续生存发展还是走向灭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从专利及核心技术、R&D投入比和产品认证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3) 企业信用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合理推断企业未来期间的信用趋势,因此信用记录也作为考察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企业担保记录和合同履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思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J].财会月刊,2011.

第3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比尔・盖茨的预言不无道理。2010年5月6日,中国首富易主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海普瑞(002399SZ)实际控制人李锂。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速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产业。 三是以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国际一流生物科技领域研究和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第4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集群企业;京津冀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产业振兴和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北京、天津、河北同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多个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这其中也包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1]。但是由于行业门槛较高、产品竞争激烈、有严格的安全审核标准和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地方保护存在,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需要更高的能力,外部寻求合作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不足和转嫁研发成本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对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展开了研究。

1 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驱动机制

1.1 合作动机

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而京津冀地区更是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箭头所指地区。并且京津冀三地区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基础及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全国多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在全国制药企业前20强中河北天津占据6家,分别排2、4、8、9、11、14位。并且每年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40%诞生于北京。合作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并使其复杂化,多元化。也使信息变得流通,促使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创新机遇与更多的学习提升,也使更多项目可以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1.2 合作类型

(1)研发合作。现如今,集群化的发展成为了生物医药的必然趋势,可将各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联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取得更有效的成功,也利于网络的形成。并且独立研究对于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合作研发不仅减少了困难,更具有创新能力,还可以接收更多的项目。

(2)金融合作。类似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大的,医药企业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研究所需的资金。

2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地区各自发展变化

(1)北京地区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医药产业增长迅速,收益大幅度增加,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是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并且拥有大量优秀人才以及丰富的关键技术平台:其中上市医药企业14家,100多家专注研发机构。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技术领域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还研制出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其 S A R 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也在甲肝、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上居于国内的主导地位。

(2)天津地区发展现状。天津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已有500多家医药企业,并且有一批都获得了国家从政策,资金还有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进来还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研发团队的加入。尤其在中药方面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

(3)河北地区发展现状。河北地区其化学原料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许多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成本控制都在国内领先,也获得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医药方面的多项殊荣,许多集团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在今年5月还开展了“五大工程”助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最初几年,京津冀跨区域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都是由各地区大型医药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供应网络,如:北京地区同仁堂、双鹭药业、双鹤药业;天津地区红日药业、中新药业、天士力;河北以岭药业、常山药业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创新网络,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已经开始密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使得多家企业争相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原本分散的子网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为一个技术研发创新网络。

整体来看,在今年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河北沧州,天津医药集团控股河北德泽龙医药,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蓝皮书的也加强了京津冀之间的合作。还有京廊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形成,都象征着京津冀生物医药网络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完整化。同时为了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政府下发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其中包括:(1)人才鼓励政策,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并对其进行实质奖励。(2)机构和项目支持政策,对项目材料进行免税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和补贴。(3)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生物医药的证券交易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使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三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已拥有了870余家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10余项,15个新药获得了生产批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了40%。

4 结束语

如今京津冀生物医药的网络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但是还是有待继续发展。第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定有关京津冀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方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加强相互合作,例如大学城,或是一种新的专门合作的机制;第三,可以实行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更加利于网络结构向完整发展,加强了交流合作,使信息更加流通,提高创新,可以开展更多项目,并且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的节点被破坏导致整体瘫痪;第四,培养人才,培养更愿意建立网络合作的人才;第五,可以建立产业联盟,使其相互间存在更大的利益,成为一体,合作更加畅通,完善整个网络。

【参考文献】

第5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之一,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以每年约12%左右的增长率向上攀升。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代表机构:红杉资本

第6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领导者;政府支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2

1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国家科技部于2008年8月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十一五”计划课题,通过了一批医药领域的产学研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1.1 科技含量更高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企业成员更依赖科研机构成员。基于科研成本的考虑,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均有减少,因此这些企业不得不更加依赖于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这种依赖关系为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成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

与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相比,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多数经验主义的研究会认为,大企业更倾向于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科研发展资源,这使他们更容易与外部的专业机构相融合。但实际上,科研机构对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印象更好,因为后者在自身科研发展能力(财力、人力、物力)上的局限,前者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数据。

1.3 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处于核心地位

虽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问题上,但笔者认为信任机制才是联盟发展的核心,对信任机制的研究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另外,笔者还将在下文中阐述知识产权保护与信任机制之间的关联性。

2 信任机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不重视建立信任机制,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订立、对联盟双方成员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对联盟领导者行为的规范等方面。然而,后三者都不是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障碍,因此一个有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应当将其关注点从前述三项因素中独立出来,改为思考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共同的项目计划、合作及共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信任机制的作用

信任机制被认为是连接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的粘合剂,是盟员之间充分交流、较强合作的前提。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取决于多项复杂技术相融合的程度,而非单个组织所能完成。在各盟员贡献自己领域知识的同时,协同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此时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促进知识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知识转移需要盟员开放对知识的绝对性保护,也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护制度,以惩罚盟员窃取超过合同范围的知识或不正当使用知识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相反,盟员之间缺乏信任,例如一方转移知识时故意留一手,仅转移非核心技术或非真实知识,那么知识接收方不仅要增加成本用于反复验证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还可能最终引起研究失败,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良好的信任机制有利于在性格迥异的成员之间建立互信,能够制造一种促进内部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的氛围,这些均有助于盟员之间合作成果的取得。一旦两方成员共同承担起项目建设的责任,那么各盟员将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对方的知识,减少对对方意愿和行为的关注,更大程度地交换知识,共同谋求积极的成果,可见信任机制在向企业成员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科研机构成员开展创新活动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双方盟员的统一管理模式以及联盟领导者的行为模式三者与推动信任机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以外,信任机制与联盟成果的大量产生之间也有关联。

2.2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与信任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冲突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双方而言都重要及敏感的信息。此类信息的公开能使联盟成员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并降低对其他成员未来行为预判的不确定性。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的科研成果大多数为科研机构成员做出,因此联盟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往往也是由他们制定。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机构成员要求对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拥有绝对权力,例如坚持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成果的无限制直接发表的权利等。但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了企业成员与其合作的主要障碍。另外,科研机构成员用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去对待完全不同的企业,有着严重局限性和缺乏灵活性,损害了企业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阻碍联盟的发展。因为企业成员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科研机构成员合作者们无法回馈他们追求商业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旦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协商不充分或不透明,那么在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果传播的问题上很容易产生冲突。

相反,如果科研机构成员能够意识到不存在一种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并且主动适当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协议,那么企业成员必将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因为企业合作者们会认为自己所担忧的问题得到了对方成员的重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充分协商、清楚透明的,那么双方成员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可见在科研机构成员主导下,全体盟员制定出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信任机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2.3 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与信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统一的管理模式是指联盟所有成员就共同承担维护联盟的责任,共同面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达成的协议。鉴于联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盟员们有义务事先承诺,表明愿意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努力适应彼此。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来自于不同文化下产生的组织,他们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并且都习惯于按照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这种种差异共存在一个联盟中很容易导致消极影响和摩擦,甚至可能改变联盟的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双方盟员达成统一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巩固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联盟中达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盟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换,加深他们对联盟项目目标的理解,避免相互误解,还可以帮助盟员们适应联盟新环境,使生产型成员与科研型成员在变化中不断进步,最终达到相互信任的结果。因为一旦盟员之间能共同合作、共迎挑战,那么任何一个盟员的想法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

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盟员之间关于激励与约束行为的治理达成的一种“契约”,其重点是对机会主义的预防。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通常表现为开放式的会员组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统一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其必要,它能起到抑制成员流动性或“搭便车”行为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还包含对联盟领导者拥有出色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联盟领导者不仅具备提升盟员水平的能力,还拥有避免意外情况可能对联盟造成的损害的能力。在盟员互信的机制下,是否能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是否拥有一位既有实力又有高忠诚度的领导者,出色的领导者能为联盟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

2.4 淡化领导者行为对信任机制的影响

如上所析,联盟的领导者对联盟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于将联盟的理念、思维灌输给企业盟员和科研机构盟员,并让政府管理者对联盟项目完全支持。领导者还能通过促进社会联系、融合人力资源来对项目的成果直接产生影响,能为问题的沟通提供很好的基础。联盟中除了总的领导者以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往往也拥有各自的领导者。企业领导者的地位通常被认为高于科研机构领导者,他们能保证合作项目的启动资金,还能争取上级管理者的支持,解决项目进程中产生的困难,说服项目的反对者,能使联盟项目产生更大的效益。

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若一个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单个领导者的意志或行为,那么这个联盟内部制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联盟也应当将其对领导者的关注从诸多因素中独立出来,将关注点改为合作共赢,可见逐步淡化领导者对联盟信任机制的影响力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第一,信任机制需要科研机构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来支撑。该协议对企业成员而言,其清晰度、公正度和灵活程度能直接决定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第二,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体制,即共同计划、共担责任、共同评估、共同调整,对因项目环境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应对,制定双方盟员都满意的结果。健全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避免盟员之间的误解,还有利于提高盟员的合作效率;第三,联盟的领导者一般更倾向于将关注点从各项协议政策转移到互相协同合作,最终取得成功;第四,联盟信任机制的好与坏和联盟项目的长度、基础研究项目的种类等没有太多关联,而是与企业成员的规模息息相关。因为科研机构成员受时间和经济支持度的限制要小于企业成员,所以不难想象,项目持续周期越长,企业成员越没有耐心,甚至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况认为是科研机构成员的过错,从而引起不利于信任机制的冲突或误解。同样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在基础研究项目上的失败率较高,因此这种挫败感和对结果的失望可能给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3 政府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影响

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是复杂性。该特点决定了目前在暂时还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市场低效、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问题的情势下,政府的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联盟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也决定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对新技术持续研发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搭便车”现象严重,普遍缺乏互信的环境下,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就很有必要。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协调各盟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指引联盟发展的大方向,提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资源。

3.1 政府支持的主要作用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保障措施,例如通过补贴政策,打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僵局,有效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推动合作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日本在《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助和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策体系。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以国家为中心的态度仍然是主流。各国的政策首先应服务于国家利益,其政府应对联盟进行支持,这是提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盟员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培训,加深盟员对国际合作伙伴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使盟员之间有相近的思维,营造有利于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的氛围。

3.2 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

针对政府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公共财政对联盟进行支持。一方面对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有关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补贴和奖励的力度,激励他们参与产业技术联盟;另一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企业成员直接进行资助,资助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参加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第二,建设公共的培训、对话平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各方盟员的交流,并为该平台提供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设施,例如数据库、产业标准等。

4 结语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复杂性、合作创新的困难度决定了联盟内部的信任机制和外部的政府支持缺一不可。信任机制包含了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盟员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淡化领导者行为的影响三方面的要求,政府可根据不同盟员的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支持方式。上述诸要素的内外结合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Leydesdorff,L.,M.Meyer.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6,35(10).

[2] Cosh,A.,A.Hughes.Never mind the quality,feel the width: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and governmentfinanci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small high-technology businesses in the UK and the USA[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0,35(3).

[3] Sampson C.Experience effects and collaborative returnsin R&D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

第7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

第8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前景:生物医药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创新性的制药技术将成为未来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动力。

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至少10―20年的时间内,国内的生物医药研发大趋势还会继续保持。目前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美国在技术水平和投资上的一国超强局面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大量专利非一朝一夕所能追赶。比如生物技术药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单克隆抗体药,中国迄今不要说研发出原创新药,就是仿制都很困难。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正加快融入国际生物医药研发链和产业链,力争到2017年上海研发外包达到3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服务外包中心。这无疑将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相关领域对医药研发师,特别是高端医药研发师的需求会持续旺盛。

分析:换句话说,普通大众想要在这个高科技领域实现成功创业,基本没戏。

创业领域之二:老年用品

前景: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为每年6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我国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在各方面的专项产品及服务都还亟待开发。

分析:产业刚刚起步,服务尚未完善,稍有不慎将被万人唾骂,除非你脸皮够厚,运气够好。

创业领域之三:智能家居

前景:统计数据显示,智能家电就国内来言拥有着过亿的潜在客户,特别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他们对智能家电的要求高、需求大,是最大的潜在客户群。

根据数据预估,2016年智能家电产值将达到1250亿元,2020年或将冲破一万亿,成为家电行业发展最快的关键部分,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分析:据权威调查宝报告显示,目前智能家居市场有四个瓶颈:一是无法抓住客户的痛点需求;二是购买成本高;三是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差;四是客户服务跟不上。要是能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创业将前途无量。

创业领域之四:农业项目

前景:从创业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市场还是一片蓝海。轰轰烈烈的新农村、新郊区建设,催生了农民的需求,也带动了农村市场的兴旺,同时更造就了大量的创业机会,不仅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高涨,甚至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和大学生前往农村创业。

如今,城市创业成本高,竞争激烈,农村则生机盎然,优势凸现。农村的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低;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层次在提高,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创业资金扶持政策,使农村创业成了吸引力最强、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

第9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销售额、营业收入双双同比增长逾九成

2013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在签约销售额、营业收入、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以及每股收益上,均有加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销售业绩与营业收入上,双双同比增逾九成。

报告显示,华夏幸福实现签约额共计159.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35%,显著高于标杆公司均值。实现营业收入87.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

2013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69亿元,同比增长40%。上半年实现每股收益2.01元。

报告分析,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业绩,与华夏幸福独特的业务模式紧密相关。华夏幸福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优秀的业务模式加上多年的实践,为华夏幸福赢得了长足发展,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同时,业绩也逐步升级。

继续布局环上海 深耕环北京

上半年,华夏幸福继续稳步推进产业升级的全国战略布局。报告期内,华夏幸福新拓展2个产业升级项目,分别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浙江嘉善县和环渤海区域的河北霸州市。这是华夏幸福继续布局环上海并持续深耕环北京战略的体现。

浙江嘉善项目是华夏幸福长三角区域暨环上海经济圈战略布局的又一个产业升级项目。该区域位于G60沪昆高速出上海后第一个出口,并有沪杭高铁、申嘉湖高速联接两大机场枢纽,距上海松江新城仅43公里,距嘉兴市政府仅23公里,另距乍浦港30公里、洋山港137公里,交通非常便捷。此优质区域的获取也为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有望成为百亿园区。

银河证券分析,该区域是华夏幸福在长三角区域暨环上海经济圈拓展的又一个推动产业升级的项目。华夏幸福在环北京区域固安的产业升级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接下来将这一成功经验应用于同属超大城市辐射圈内价值洼地的嘉善委托区域,有望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受益于产业转移影响,华夏幸福成长空间较大,异地园区的再次开拓将为其业绩的增长打开想象空间,华夏幸福预收款余额和园区收入已锁定2013年全部业绩。

霸州项目是华夏幸福在环北京经济圈开拓的又一个产业升级项目,是对深耕环北京战略布局的坚决贯彻,有利于在环北京区域形成成熟、发展、新拓展区域阶梯式发展格局。

产业升级继续纵深推进

中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新增签约入园企业28家,新增签约投资额102.4亿元。华夏幸福上半年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动作频频,产业升级继续纵深推进。

2013年5月,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区的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举行了开园和签约仪式。肽谷生命科学园立足于研发创新,面向国际聚集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将聚集大量的创新型药品开发公司、创业型新药研发团队、大学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研发服务外包企业,聚集众多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的高科技人才,在3-4个技术路线或病种研究方向形成集聚力量,最终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园区。博雅干细胞集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等六大生物医药项目联袂落户,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

2013年6月,固安肽谷凭借区域和产业优势实现“走出去”,在2013年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第十八届年会上崭露头角,成功吸引30余家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企业投资洽谈,并与其中8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美国办事处同期挂牌,标志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3年6月,华夏幸福无锡园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智慧产业园举行签约仪式,产业、生活配套项目开工同期举办。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等大型企业的14个重大项目完成意向性合作签约。本次签约,将有力促进南长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为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