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第1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考核方式 改革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现更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相关理论外,学生教学技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考核中,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就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提出建议和思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50%,包括:考勤占10%,课堂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占20%,课后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50%,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客观题的比重为6:4。

此考核方式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考察,忽略了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考察,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基于以上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标,湖北文理学院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有针对性的就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尝试。总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40%和期末成绩占40%。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除包括出勤占10%、作业占30%、课堂讨论占20%,这些常规考核项目外,还包括小组实践活动占40%。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一般包括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五种基本课型,以此为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种课型,要求学生选择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一课,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教案,并且每组要推举一名代表进行模拟授课。教案设计和模拟授课各占实践活动成绩的50%。评分标准如下:

教案的评分标准:教学目标30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阐述是否合理;教学设计40分,主要包括时间分配,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板书设计与ppt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情景设计,互动设计,活动设计等;教学内容20分,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正确,教学容量是否恰当,脉络清晰;教学创新10分,主要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特色。另外,教案环节扣分包括环节不完整,有知识性错误等。

模拟课堂的评分标准:教学目标上(10分),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上(20分),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教学过程上(20分),时间安排合理,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教学技能上(30分),教学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讲授条理清晰;能有效组织课堂;能合理利用板书和现代教学手段;能合理使用教具;能与学生交流。综合表现上(20分),有一定的创新性;教态自然,教学效果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与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因后续课程还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法等,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并不需要侧重于教学法,而是立足于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特色,来制定评分标准。

评分方式:在评分时,可灵活采取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三种方式,最后综合来评定成绩。

2、期中成绩:期中成绩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主客观题的比重为4:6,主要对期中前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考察,在试题中要反映出对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能力的考察。在有些高校中,如果没有专门举行期中考试,此项成绩可以平均分摊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

3、期末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占50%)和实践考核(占50%)两个部分。

闭卷考试:题型可以多样化,主客观题的比重仍为4:6,出题的覆盖面包括所有的章节,侧重于学生易混淆的基础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在试题中也要有所体现,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能力进行考察。

实践考核:要求每位同学自选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并拍摄不少于10分钟的模拟课堂视频。实践考核的评分标准与小组实践考核的评分标准相同。

以上考核项目计分比例,授课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要:本文以明确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内涵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常用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制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课件;网站;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16-03

一、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文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到90年代末的网络对外汉语教学、E-Learning与对外汉语教学,再到当今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是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理想的汉语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汉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1]

二、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学习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教学知识库、教学评价等方面。如张丹等提出了基于互联网C/S的三维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仇鑫奕提出了一个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优势互补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采用即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测试学习效果的管理模式,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刘晓海等分析了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5]崔永华梳理了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各环节要素;[6]徐娟提出并实现了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系统;[7]何济玲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8]蔡建永分析了ASSURE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并结合“哥伦比亚在北京”(CIB)暑期汉语项目进行实例剖析;[9]徐娟全面解析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10]

三、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工具

主要包括中文输入法、拼音自动标注工具、语音工具、手写输入工具、电子工具书等。中文输入法已广为使用,常见的有微软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紫光拼音输入法、谷歌拼音输入法;拼音自动标注工具是指无需输入汉语拼音,根据汉字本身直接将拼音标注出来,当然对于多音字不能保证100%的正确,还需要人工校对。中文版Microsoft Word的拼音指南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另外在网上可以下载使用的“汉语拼音标注工具”以及“实用汉字转拼音”对拼音输出可以有更多的选项,也可以方便地导入到Word文件中;语音工具主要指语音输入、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只要安装了微软SDK语音引擎包Speed SDK、SDK语音引擎语言包SDK Language Pack,在语言栏中就会出现麦克风的图标,也就可以实现将语音自动转成文本。安徽科大讯飞公司致力于开发语音合成及语音识别产品,在http:///上下载播音王软件,可以朗读任意的中、英文文字内容,效果可与真人发音相媲美。http:///通过语音识别可以准确评测普通话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上海、安徽等多个省市已正式采用该技术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写输入工具包括用鼠标手写输入与外接手写板、手写笔两大类。微软拼音输入法已实现鼠标手写输入,汉王科技公司(http:///)在手写识别方面也颇具特色;电子工具书主要指电子版的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等,如金山词霸已成为了必备的装机软件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联网的中华在线词典(http:///)也广受用户好评。

四、对外汉语教学课件概览

对外汉语教学课件的种类繁多,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有以“文本+图像+Flas”的媒体表现形式为主的,也有以视频为主的。这里仅举两个有代表性的课件,一个是“长城汉语”,另一个是“行知中国”。“长城汉语”(http://)是一套大型的、成体系的、用故事串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产品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单机版以及纸版本教材,全程用Flas演绎,集人物、情境、话题于一体,并且整合了语音识别技术及手写汉字识别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目前国内已有15所高校、两所中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外已有海外23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申请长城汉语账号或单机版,其课件基本结构及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行知中国”是一套30集汉语学习情景剧互动课件,以一名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借住在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利用视频技术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课件功能主要包括字幕选择、定点复读、跟读模仿、角色扮演、重点讲解等,如图2所示。

五、对外汉语教学网站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可谓层出不穷,政府的、高校的、公司的、个人的,集教与学、考试、教务管理于一体,大致可分为综合类、速成类、辅助课堂教学类、文化类、资源类网站。刘丽对因特网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网站进行了概括和介绍,[11]而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的交互性不强或缺少有效的社会互成为影响留学生远程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重要原因。[12]

六、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

主要包括语料库、素材库、题库等。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同样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对可共享的、规范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的需求日趋强烈,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研制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推出的、在海外发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主持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等。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定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教学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的资源广泛共享与互操作,为教师或学习者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教育资源能获得最大效率提供支持。

七、对外汉语教学课件制作技术

包括多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课件整合两大部分。多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又包括文本制作(手工录入或扫描、识别)、声音制作(常用CoolEdit软件)、图像处理(常用Photoshop软件)、动画制作(常用Flash软件)、视频编辑(常用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课件整合又分PowerPoint与Dreamweaver网页两种版本,相对而言,PowerPoint版本更适合课堂上辅助教师的教学,Dreamweaver网页版本更适合学生随时随地地自学或复习。

八、现状总结

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包括重技术、轻理论;重硬件、轻软件;重课件、轻资源;重制作、轻应用。理论方面需要挖掘对外汉语学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特色,在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构建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不断完善与发展本学科数字化理论体系;软件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声像资源库、课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的开发与维护,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之路,加强整合,鼓励共享;应用方面需要从政策与制度上加以引导与扶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汉语教师数字化技能培训,逐步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汉语教师评价体系中。

九、未来发展方向

1.从“通用型”向“国别化”、“个性化”转变

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国别化”已经是势在必行。要做到“国别化”,数字化的理念就要符合所在国汉语学习者的思维和习惯,数字化的产品就要符合所在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特点,数字化的技术就要符合所在国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手段。而理想的数字化资源更应该满足每一个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保障高效率地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从“展示型”向“交互型”转变

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仅是内容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因此要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与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导航系统更加清晰,评价与反馈更加科学与及时。另外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平台,会更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交流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3.从“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变

对外汉语立体化教材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介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支持系统。就内容而言,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又可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六类。立体化资源突破了现有传统对外汉语教材仅停留在纸质教材为主、音像制品为辅的“平面型”模式,使得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从而最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海.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者评价系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张丹,钟绍春,程晓春,严小卫.基于互联网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3]仇鑫奕.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4]吕宇红,许建红,姚远.“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及应用[C].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5]刘晓海,徐娟.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

[6]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

[7]徐娟.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6.

[8]何济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9]蔡建永.“哥伦比亚在北京”(CIB)暑期汉语项目的ASSURE模式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1(3).

[10]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三本教材的内容都包括了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但是在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述和所占比例上,各本教材又同中有异。

1.理论与教学的介绍各有侧重

引论将所论述的内容重点放在理论部分,史论结合,目的在于使读者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而对于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技巧,书中虽有涉及,但未作重点阐释。概论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此,重点在于对理论的介绍,从学科发展到基本理论,再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到对外汉语研究。当然,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教学实践问题,如现代科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入门一书的内容则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上,大体可分为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还详尽地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因此,三本教材在其理论与教学的天平上各有倾斜。

2.内容的分布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引论与入门二书在内容的分布上较为有序可循,概论的内容分布则相对比较凌乱。引论和入门在内容分布上基本都是从学科理论的介绍到教学实践的介绍,而概论的内容安排上则有所不同。在开篇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后,从理论转到了教学设计和大纲的介绍上。在基本理论介绍与基本理论研究两章中又穿插了教学法的介绍,理论与教学的内容交叉安排,但其衔接性不够强。综上所述,从内容的侧重点与分布的科学性来说,引论较为综合而全面的,在使学生认识理论基础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入门更适合于在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概论则利于从一个更宏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知识进行掌控与归纳。

二、编写体例比较

1.三者在文字表述上都做到了准确、精炼、富有逻辑性,但也存有各自的特点。引论的表述如同课堂讲义,深入浅出,兼具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概论则客观理性,表述更为理论,却也不算深奥难懂;入门的表述就更为朴实,没有太多的学术性语言,意在将方法说清楚。

2.从举例来看,入门中所举实例是最为丰富和详细的。

3.练习与思考的编排上,入门和概论均在每章节结束后设计有一些思考和练习,引论则缺少这一设计。

4.入门和引论在内容的整体编排和划分上都整理出了几个大的篇章部分,从篇到章再到节。而概论则没有归纳划分出这样的大的篇章部分,章这一级即为最高,这就容易致使丰富的内容看来没那么规整和系统。

第4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CDIO教育模式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现实践性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从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来看,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外汉语专业虽非师范专业,毕业后却要走向教育岗位,因而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其专业技能的标准之一。CDIO教育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在“做”和“用”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之一,但从调查的情况及海外实习基地反馈的信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教学设计不合理,不能根据留学生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常还是采用教中国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导致课堂组织不力,留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能力较差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和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和自我意识需加强培养。因而重视实践教学,夯实基础,加强改革是提高实践能力刻不容缓的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就像医生和飞行员一样,其教学技能是可以经过科学的、严格的专门训练得以提高的。CDIO教学模式强调在用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的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设计、训练和实施,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CDIO分析

在CDIO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现做中学,用中学,需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体系。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需求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类的核心课程群,帮助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向和途径。在教学方式上,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验课环节主要体现“实现(Implement)”环节的验证。汉语国际教育系的大部分实验内容是并入在相关课程内的,任课教师同时也是该课实验课教师,能针对课程要求和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现状,安排丰富的实验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来;运作(Operate)环节主要体现在微格训练上,模拟的课堂环境让教学设计得以实现,通过重放录像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反馈,对授课效果的分析最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真正地体现了在实践中学真知。而实验过程中,小组的活动和讨论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和互信互助的意义。建立并完善多元且连续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教学实施并进行教学反思,体现CDIO教学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完整的程序,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校园、校外实习基地、社会等多层次实践系统的建立,突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多元化。

3CDIO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其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尝试着用CDIO的理念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出相应的培养途径。

3.1围绕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课程设置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集成化的课程设置。CDIO的理念强调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项挂钩,为了突出教学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掌握基本汉语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学期先后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类课程,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法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连成一个系统,按照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的来组织教、学、做,突出课程之间关联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在每门课程上突出重点的实践训练内容。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突出训练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教法研究侧重语言要素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技巧,微格教学重在提高基本教学技能,目标一致却又有所侧重。其他的课程如英语交际口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也需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尝试进行课堂实践,着重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2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视频案例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融理论学习、教学观摩、设计、实践于一体,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现了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视频案例教学是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依附在教学类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的观摩和实践相对较少。而视频案例教学是真正的课堂,也能从总体上展示教学技能并包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视频案例教学,边播放边分析边评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格教学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并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受训者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并通过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加强了他们对教材、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微格训练中要严格按照正常的课堂程序,备课、教案、课件、板书等缺一不可,在完成教学环节后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微格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的应用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做到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也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较少的缺点,提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3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提倡与留学生“结对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课堂实践环节系统主要是教学实践课的安排,包括以上提到的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视频案例教学和微格教学,也包括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这些环节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其次,充分利用本校的留学生和外教,深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与留学生或外教结成“一对一”的对子,保证至少一个学期的一对一教学和辅导工作,并安排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实习环节,让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除了校园这个实践环境外,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利用“交换生”和选派实习生、志愿者的方式,选送一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为海外学员教授汉语,提高教学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小学、双语学校或者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也是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听课为主的教育见习活动,能进一步熟悉教育环境,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走上讲台上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训练目的语的口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实践所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为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形成教学风格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3.4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以点带面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中,组织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兴趣小组。选派专业教师或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板书比赛,说课比赛、沙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兴趣小组平时可与校内的留学生进行文化联谊活动,对留学生进行文化讲座,既锻炼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整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转贴于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第6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被动句 句法 语义 教学方法

被动句是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往往含有特殊的意义,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一直备受关注。下面我们就汉语被动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一、关于被动句的界定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主谓句的主语和谓语都有两种不同的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这种关系在英语中称之为“语态(voice)”,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汉语中称之为“主动句”和“被动句”。“无论语态还是句子,讲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即:当句子中的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时,该句型为被动语态或被动句。也就是说,当句子中的主语为动作的发出者时,该句型为主动语态或主动句;若句中的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时,该句为被动语态或被动句。”(申文安,2003)

被动句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结构被动句是指动词的受动关系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如汉语中的“被”字句,以及在口语中由“叫”“让”“给”、书面语中由“为……所……”“是……的”等构成的与“被”字句语法功能相同的句子。这样的被动句有标记,所以又称之为有标记被动句。而意义被动句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没有形式无标记,又叫无标记被动句。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中占主体的是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的数量较少,但却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因而汉语被动句的构成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具有隐蔽性。

二、被动句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被动句是汉语中的重要句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的双方对被动句难易程度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教的一方把汉语和外语的被动句联系起来,因此认为教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的一方却认为汉语被动句和自己母语的被动句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实际运用中说出或造出的被动句往往不够准确。突出表现在“被”字当用不用、不当用而用、使用不得体等几种情况。看下面几个例句:

(1)那个电影被我们看了。

(2)工作被完成了。

(3)升学率被提高了。

(4)教案被写好了。

(5)我的钥匙被找不到了。

上面这些句子加上了“被”字,是不合语法规则的。因为在汉语里存在大量话题句,而话题中又有不少表示动作的受事者。也就是说,如果语境或上下文要求一个受事者在句中作为话题时,这个受事者就出现在句首,而不一定用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叫、让”等。有些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作主语时,后面的动词谓语本身就带有被动的意思,汉语里如果不需要特别指明主动者(或施事者),一般不用“被”。由于汉语常常受这种表达功能的限制,因此留学生在使用被动句时经常犯上述错误。

(一)语法理论方面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把汉语被动句分为意义被动句(无标记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在教学上把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联系在一起。吕文华(1994)指出,外语中有被动语态,但外语的被动语态在表达上与汉语的被动句尤其是“被”字句是不能等同的,外国人学汉语时往往把母语中的被动语态误认为是汉语被动句。尽管教师和教材都指出汉语中只有在表示被动意义时才用被动句,但什么是“被动意义”,为什么有的有标记,有的无标记,有没有标记有什么区别,学生都难以理解。中国人凭语感,而这种语感外国学生是缺乏或不具备的。

有些教师和教材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被”相当于英语的“by”,只是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这也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英语“by”及其构成的短语经常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被”却有其特殊的使用情况。

认为“被”和“by”相当的教学带来的结果是“被”字句的泛滥。因为外国留学生对形态标志较敏感,所以容易接受和习惯用“被”字句来表示被动,因此出现大量病句。

(二)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

在汉语被动句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法最明显的特点是句法、语义结构方面介绍得多,而语用方面解释得少。因为偏重于句法和语义描写上的讲述,教学常常局限在单句之内,孤立地强调句法限制和语义特点,有些规则说得过死,如一些教材告诉学生,“被”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被”字句谓语动词后一定要有其它成分等。尽管这样的说法有利于学生在开始学习“被”字句时少犯句法上的错误,但它和汉语事实不符,而且不利于下一阶段的教学。

汉语被动句教学在教材编排上也不尽合理。第一,“被”字句在教材中编排得偏早。“被”字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其语用功能,应在学生有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之后再进行教学。第二,“被”字句的教学和意义与被动句安排得太接近,可能主观上认为两者的区别只是有没有“被”的问题,教学上容易导入,而且操练比较方便,事实上,这种做法的负作用是很难消除的。

三、汉语被动句教学的原则

留学生在学习被动句过程中可能使用母语来套用汉语而造成负迁移。赵金铭(1996)指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教学主旨各有侧重:初级阶段只许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分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分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这是从语法教学的过程、体系的完整性方面综合考虑的。就“被”字句的教学来说,可以在遵循这一大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由于汉语“被”字句的特殊性以及“被”字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它的语用功能上,因此,汉语“被”字句的教学原则应是:在句法和语义习得的基础上突出语用。因为留学生在习得“被”字句时最容易犯、也最难改正的错误都与语用功能有关。

鉴于此,“被”字句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运用功能教学法,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一般原则,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初级阶段应教给学生汉语语法的基本点和某些语法点的基本用法,中级阶段需系统讲述汉语语法,但内容应加深加广,并进行类似语法现象的比较。高顺全也指出,“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都要注意突出语用功能,其顺序是从‘被’字句典型的语用功能到一般语用功能,再到特殊语用功能;而‘被’字句的句法结构方面的教学则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格式到变化格式。语义方面也应从典型语义成分到非典型语义成分进行教学。”

四、汉语被动句的教学方法

练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语法项目教学的重要方法,练习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有些教材的语法练习由于受句法形式、语义关系的影响,特别注重句式的变换。常见的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变换、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事实上,汉语被动句同主动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变换不对应现象。”所以,这种练习应当适度,否则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在受事主语句上加“被”的练习来学习汉语被动句也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会使学生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因此,“被”字句应以交际练习的方法为主,教师要利用和创造交际环境,突出“被”字句的语用功能,使学生在交际中体会这一功能。这样,留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使用被动句。

(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资助项目“汉英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W2012051]成果。)

参考文献:

[1]申文安.汉英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03,

(1).

[2]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高顺全.对外汉语教学探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国光.试析汉语被动句的习得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4,

(1).

[5]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6]赵金铭.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

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54-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0

引言

自2004年第四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举办後,出版论文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至今“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这十年,正是国际上也是国内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十年,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十年,网络化、交互化、信息化、数字化都迅速影响到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教育领域。

近些年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全方位地整合。引导汉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数字化汉语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兴趣,突出交际性训练,从而更高效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教育理念从“普适性”走向“国别化”、“个性化”

对外汉语教学原先更多的是关注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现在也要关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因此“国别化”已经势在必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唯有开展“国别化”汉语教学,才能满足学习对象以及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求。

要做到国别化,李如龙教授认为主要是要适应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地情。所谓“国情”,主要是指所在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民情”包括和民族情绪、文化情结;“地情”则主要包括所在国的综合社会特征、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状况及地缘政治关系等等。国内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主要依赖在华留学生为教学对象,学习内容以中国的语言环境为背景。面向海外出版的汉语教材大多追求多语种、普适性,希望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有些汉语教材在国内口碑不错,但在海外却水土不服,不能满足所在国各类人群汉语学习的需求。杨小彬认为“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国别化教材较少,现有的国内出版的国别性教材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教材的不同注释版本,并不是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教材”。很多海外大学的中文课多采用本地教师编写的汉语教材,与直接用内地出版的汉语教材相比,内容更有针对性,能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符合所在国的学习背景和环境。本土化的教材让汉语学习更接地气,内容编入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名人以及著名景观,将所在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作对比。要重视与海外本土社会文化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汉语教学,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学习汉语各有优势,对会写汉字的亚洲学生要加强听说训练,而欧美学生汉语听说能力不错,但对读写特别是写作敬而远之,要培养学生体会汉字的美以及加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感受力,让欧美学生乐于读中文、写汉字,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海外汉语学习者年龄跨度大,上至六、七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幼童,使得教学类型需求多样化,因而比“同别化”更加超前的是“个性化”。即使是现在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除了目的是学习汉语以及进入中国大学的某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学历和文凭,只是自己的爱好或者特别的需求。这样会迫使中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改变教学机制,增加专业种类。汉语国际教育不但有本科学历教育,速成教育、进修教育、职业教育有更大的需求。理想的数字化资源更应该满足每一个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针对学习者不同的母语背景、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反馈,提供大量可供学习的资源。可以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状况(如时间、水平、兴趣等)自主决定是否要加强练习、扩展练习或侧重某方面练习,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目前很多汉语学习网站开发各项软件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从学习背景、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习惯等方面调查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让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个人学习方案。随着智能教学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汉语教学真正实现“一对一”授课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教学模式从单纯的E-learning走向B-learning

自2000年以来E-learning风靡全球并迅速深入人心。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对外汉语教学能实现远程教学、网上授课、名师共享、在线讨论,用网络拓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群,E-learning功不可没。

人们在应用E-learning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E-learning的确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无法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如Ritland&Harvey所指出的:“目前E-learning并没有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而是作为媒体、工具或资源,仅仅提供了一个远程的教学和培训的站点,它并不能对教与学的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前大多数的E-learning教学资源局限于用PowerPoint去呈现教学内容、远程视频、提交电子作业等,缺乏知识的创新和重构,缺乏与新教学理论的联系,造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而汉语学习者长期依赖面授,学习主动性较差,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欠缺,难以适应E-learning。因此依靠E-learning自学的学生学习汉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发展轨迹,学生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坚持学习,以及是否有汉语交流的机会都会影响E-learning的学习效果。

B-learning(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B-learning就是要把C-learning(传统课堂学习)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实践指导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学习是“基于技术支持环境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认识的一种理性回归,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重视把教师的面授和数字化学习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互动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教学等各种学习方法,开展面授、网络课堂、课外活动、电影观摩、戏剧排演、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辩论、任务协作、汉语社区、收听收看汉语新闻、参与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数字化汉语平台上进行各种模拟场景的训练,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商务谈判、同声传译、口试模拟、毕业答辩等,在线答疑将是学生身边的助教,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在线帮助。

B-learning是今後教学发展的方向。如何将B-learning的教学理念较好地融入汉语教学,设计和实施适合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从外国学生的适应性来看,他们不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希望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主导下有控制的B-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任务明确、目标集中、形式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环境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学习媒体从多媒体电脑扩展到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汉语学习打造成立体的全方位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实现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利用多种语言技能不断提高汉语能力。

三、教材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化”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介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支持系统。就内容而言,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又可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六类。立体化资源将突破现有传统对外汉语教材仅停留在纸质教材为主、音像制品为辅的‘平面型’模式,使得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如目前比较成功的面向儿童的汉语教材都是针对儿童心理用多媒体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把汉语课本做成儿童读物,开发多个语言版本,集语言与文化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发展为一体;有多种学习形式:Flas、MTV歌曲、挑战性游戏、高清视频短片等,附带光盘,可以随时巩固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动画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建立专门的教材资源网站,整合知识点,复现并拓展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练习。又如一些面向海内外成人汉语学习者的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突出“立体化”教材的特色,贯彻任务型、交互型教学理念,教材设计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加强指导性师可操作性;课程涵盖语言综合训练、文化知识拓展、商务汉语基础、汉外翻译技能训练等多个模块;视、听、说内容相结合,配MP3、教学光盘,并专门提供教学资源支持的配套网页:教材除了提供纸版本之外,网站定期更新和补充新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使教材有更广泛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涵盖内容立体化、形式立体化、出版立体化、服务立体化。内容立体化即应用语言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编写出的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形式立体化即注重结合计算机多种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动态化,促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出版立体化包括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传统出版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的出版,数字出版包括单机版教学软件、网络出版、移动学习等几方面,立体化教材的出版保证了使用者除了使用纸版本外,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或移动电子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或自学;服务立体化包括教材售前咨询、教材演示、用户定制、教材协同开发支持、教材应用经验分享、教材资源共建共享、教材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互动交流等,教材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教学支持,而且可以积极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保持数字化教材的动态更新。

四、学习资源从“展示型”走向“交互型”

数字化教学早期的“展示型”学习资源基本是简单地从“人灌”走向“电灌”的被动输入思想,通常是把纸版本的教学内容变成电子版就意味着实现了“数字化”。改善这个局面的有效措施就是“交互”。交互已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仅涉及课堂中师生间与生生间的关系、教学质量与氛围,而且还涉及他们的日常交往,甚至渗透并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交互是信息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他人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从最初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关键词句、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等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到後来能够把学生难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或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等内容用具有动画形式的课件来教学,甚至学生能够参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课件的演示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呈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追求学习资源的“交互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学习资源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通常被理解为学习者浏览阅读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的过程。当学习材料中的内容能够直接触发学生的评论冲动和表达热情,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做出修改、补充或更新,就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另外两类交互通常被合称为“人际交互”,即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等工具交流信息、产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是认识对方、信息互换、交流观点的过程,强调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交互型教学体系使学习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和接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资源、问题、任务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学习方式从“集约式”走向“泛在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距离”给学习带来的限制越来越小。远程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泛在学习的出现,势必会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并使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泛在学习(U-leaming)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可以概括为‘7A’学习方式,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都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Anyway)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Any contents)与学习支持(Any learningsupport)。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无缝学习的学习理念。它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适应性、整合性等7个特点”。

1.从系统到碎片

来华留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接受系统的语言知识传授以及密集的言语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加广泛而真实的口头言语和书面文字的交际环境。国外的学习者通常是没有汉语环境的,但只要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学习者不必局限于电脑前,随时随地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电脑、手机、IPAD等),汉语学习趋于生活化、碎片化。其优点是在分割学习内容後,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针对性更高,学员可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的那部分内容;由于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保障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知识的吸收率。然而碎片化学习也有不足,如果没有整体规划,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对学习内容整体的把握。因此一定要先制定完整的学习方案,再科学合理地构建碎片化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给学生强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的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最後要有归纳总结,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碎片学习和系统学习相互衬映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2.从正规到娱教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又前卫的理念。在当今数字娱乐产业的爆发性冲击下,“娱教技术”应运而生。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及手段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如果将汉语教学的内容与游戏任务整合,那么汉语学习者就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使其参与到情节中,融入故事中,充分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实现对汉语知识的建构,无形中培养了汉语的思维。游戏情境的展现,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蕴涵着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激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符合对外汉语情境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计出某些关卡让学习者去闯关,促使学习者从“第一关”开始,直至完成“通关”;另外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如积分制度、等级制度、头衔制度等。所学内容越多,积分越高,让学习者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泛在学习是电子学习的延伸。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M-Leaming)已进入泛在学习体系。泛在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快捷、便利的学习模式。由于泛在学习把学习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使得人类学习成为一种几乎是无拘束的、自然的学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终身学习。

六、新视野

当前联通主义、云计算、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动态与技术前沿。将这些新的理念合理地引入到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1.联通主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学习活动还没有收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而联通主义则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网络时代下学习的发生过程,即知识是以不同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网络通过一种超链接的形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点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结构。网络中各节点上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流通,需要学习工具的指导;学习内容之间的连通,需要将其情境化,才会赋予新的意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就存储于个体头脑中,可以将其到整个网络,各个节点都持有问题的一部分,学习者与其他节点形成连通,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联通主义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汉语学习不再是个人的内化过程,而是汉语学习者通过多面、多点的联通,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多维的、协同的、弹性而有序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2.云计算

“云”被理解成是一个包含大量可用虚拟资源的资源池,这些虚拟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负载动态地重新配置,以达到更优化的资源利用率。“云计算”就是利用广域分布的分布式计算机资源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计算、存储、软件),用户只要能够接入网络,便可以获取超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软件资源,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智能开放架构和云计算支持的汉语学习平台上,云教育系统可以打破数据孤岛,有效地整合跨国的汉语学习资源,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各学校无须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资源,学习者只要登陆到云服务平台,就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篇章等云端的海量资源,并实现自主学习、师生交互式学习、生生协作式学习,学习效率必会显著提高。

3.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智慧学习旨在通过恰当地利用技术促进智慧学习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首先,智慧学习是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并通过合作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知识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利用社会网络进行社会学习的理念是智慧学习的关键;其次,它可以有助于形成设计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第三,智慧学习是对非正规学习的实践,打破了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壁垒:第四,智慧学习不仅要求“真”,更要求“善”、“美”。智慧学习能够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促进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发展,从而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七、结束语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第8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声调 语音教学 重音 偏误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世界各国正出现了一个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自2005年,笔者所在的大学与巴西诺茵菜市尤尼维尔大学一直有非常良好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巴西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一年之后汉语水平突飞猛进,但他们汉语学习特别是发音还存在很多问题。

巴西留学生的母语是葡萄牙语属印欧语系是非声调语言。尽管很多研究者对来自英、美、日、韩国家的汉语学习者进行了很有深入地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教学建议,但目前母语为葡语的留学生汉语的声调习得情况的研究尚未见到。

一、巴西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理论(A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

偏误是指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非母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的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存在的差距;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这种偏误是学习者在努力接近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目的语的标准而出现的错误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是呈规律性的,它是学习者真实水平的反映。

本文采用实验、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随机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巴西留学生汉语培训班的三十名留学生中抽取十名作为调查对象,笔者根据声母和韵母的拼读规则选出教材中常见的四组字分别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出现的次数均为10次。

余蔼芹(1986)就曾提出在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阴平调型最容易掌握,汉语四声学习的难度顺序是:阴平、去声和阳平、上声。但是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国学生来说,是声调高低而不是调型造成了学习困难。

但是巴西留学生在声调习得过程中,与上面的研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具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对于巴西留学生来说,汉语四声学习的难度顺序与上述情况有些不同,是去声、阴平和阳平、上声。阳平和上声混淆,这种错误在留学生汉语发音中最为普遍,巴西留学生学生也不能例外。主要表现在:阳平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够高,且低音部分偏长,高音部分又过短;上声降得不够,或者干脆未降直升,有的是低音部分过短,高音部分持续时间长,因此使得阳平和上声的发音很难分辨。

巴西留学生的阳平起点终点都不够高,特别是高音部分偏短,上升不够,这是不同于西方学生的偏误。在教学中耍多做对比,强调阳平上扬的感觉。并通过声调的组合练习,语流中的操练来巩固。上声对于他们而言更难去把握。上声问题是语音学研究和语音教学中讨论的热点。传统上把上声描写为“214”,即“降升”,曹文(2002)把上声描述为“211”,将其声调特征描述为“降平”,这种观点由于其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从而对汉语语音声调教学起着较大的推进作用。笔者也倾向于认为:上声的最本质特点为“低降”,所以在上声教学中,要再三强调“低”是上声的本质特征,“降”是实现“低”的手段。在教学时,为简化起见,可先淡化升尾,只教通常所说的半三声“21”或末尾拉长的“211”,让学生对上声的“低降”特征有更准确的把握。教学实践也表明这种做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声调是由音高决定的,音高由声带的颤动产生,声带颤动涉及多块喉部肌肉的活动。环杓后肌收缩对杓状软骨有固定作用,环杓侧肌收缩能使声带并拢,杓问肌收缩可以使杓状软骨靠近,环甲肌和甲杓肌收缩则能够控制声带紧张度,基频降低与甲杓肌、环杓侧肌和环甲肌的活动有关。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中国学生自幼学习汉语,对声调比较敏感,对音高的调节也比较到位。大多数留学生的第一语言都没有声调,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声调通常就会出现一些偏误。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声调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首先,巴西留学生的母语是葡萄牙语属印欧语系是非声调语言,所以声调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有很多外国学习者在掌握了很多汉语词汇和文化之后,发音仍然是“洋腔洋调”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上面出问题了;另外,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介绍就靠老师去讲,但是声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让老师很难去讲。

在语音教学研究中,声调教学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声调还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语音的最大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人们历来重视声调教学这一环节,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声调问题至今仍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最大问题。声调的偏误非常为人所察觉,汉语声调的数目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声调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

总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母语或目的语还有一些教与学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巴西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语音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偏误,这些偏误对汉语对位第二语言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

二、教学对策的探讨

至于如何教声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者们众说纷纭。

第9篇: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范文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必修课,在不同学校的外语学院和文学院都有开设。在课程具体名称上可能略有差异,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等,但在课程内容上是基本相同的。本课程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华侨大学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的应用语言学专业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开课学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2个学分共36学时。通过对这门课的讲授,笔者有一些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程性质改革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1]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目的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

其实,跨文化交际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广义层面是指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也广泛存在价值观、行为习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差异。广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有交叉的地方,如性别语言的差异、地域语言的差异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容易想到的是,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可以避免对某种社会语言现象的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是构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支柱性学科,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与两个学科都紧密相关,因此,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科定位,把它从专业必修课提升到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更为妥当。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问题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计划来体现和实施。而且,课程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侨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即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本课程在内容上比较浅显,主要是一些文化差异现象的简单介绍。而且内容上比较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在内容上线条比较粗疏,受时间所限,介绍的多是宏观层面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现有课程在细节层面的讲解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首先,要调整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仅学到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既有课堂外的实践,也有课堂内的实践。课堂实践内容的增加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二,增加总课时。为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必须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都是每周2个学时的课时量,约36学时。减去新生入学军训的时间,大约只剩下30个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本上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所以我们建议最好能在大学三四年级增加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既要增加系y性理论的学习,也要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练习。这样可以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所有的课程其实都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其特殊性,其配套资源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的对象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选择上特别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选择最新版的教材以讲授最新的理论及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不同教材在内容上差异很大,固定选用某一种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偏颇的,应该在综合多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教师的教案,因此,此课程存在教材资源建设的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多媒体技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3]

(二)视频库建设

音视频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的关键特征,其利用声、光、图像等功能从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展示上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特别需要音视频库的建设。把音视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来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价值观的不同,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讲授。音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主题分类的片段集合。比如,在讲授刻板印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把不同的美国电影电视中的华人片段集中播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华人整体的认知形象是怎样的。另一种是完整版的音视频资源,可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欣赏,如电影《刮痧》、《上帝也疯狂》、《推手》、《暗物质》等。

音视频库的建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把音视频资源剪切出来并分门别类,把主题相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耐心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才能从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源中搜集到符合自己需要的片段。

(三)案例库建设

具体案例的分析往往可以以小见大,像解剖麻雀一样展示分析的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大。所以,跨文化交际课程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而且最好是真实的案例材料。案例教学在国外备受推崇,但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学效果也不太令人满意,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案例库建设的落后。

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单人开发案例和建设案例库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一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案例开发的主力又应该是一线教师。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需要,从而编写出满足要求的案例。因此,必须组织一个教师团队来共同建设案例库。

成熟的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案例供教师挑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注意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就可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跨越”到“超越”层面的飞跃。[4]

五、教学方式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改革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课初级阶段较多是从认知层面讲授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输出”的线性模式。这样理所当然会将知识传授视为重中之重,但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性和启发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着知识生态的深刻变化和职场需求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来往的增多,使用基于线性思维的教育模式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全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授,还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或练习课内容。贾玉新(1997)[5]指出,应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个方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可以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改革的选择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学时所限,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的内容又比较广泛,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练习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富于应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其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交际环境营造者、学习指导者和学生潜力挖掘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另外,还需要在高年级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案例分析属于开放性问题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经常可以发现当前理论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相应地,我们也需要在考试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成绩占比,减少纯理论知识的占比。

另外,在考试手段上也应该多样化,可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分析总结,然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的高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课程,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无可取代的。讲好跨文化交际课,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也有利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性质上由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还需要提高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使讲授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这门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