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中学生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心理教育

第1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占重要地位。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层次,决定了这一群体思想上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心理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作弊行为的发生。那么,怎样来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性呢?笔者认为,只有对中学生的特有心里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中学生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寄予很大的希望,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要求就会更高,时不时的把“我们这辈子的全部指望都放在你身上了”诸如此类的话挂在嘴边。但是,期望过高就会导致部分中学生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标,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所以,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能达到期望值时,就会采用作弊的手段了。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期的社会,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现状使中国正在走科技兴国的路,这就需要大批知识程度较高的人才,所以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重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资格主义,大锅饭”向现在的“能力主义”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牢抓学生成绩,力保学生能有较好出路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把“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问题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

1.应对学生应从小就灌输这样一个观念: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就是再好也帮不了自己,即使考试作弊得到了好成绩,但这种虚假的实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会暴露出来的。要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必须借助考试这种方法,如实了解自己实力。所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只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和所掌握知识水平的检验,作弊这种事情大可不必为之。

2.对待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也不应表现出歧视或失望等情绪,而因采取鼓励等方法,看到学生的进步点,要学生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所谓要“因材施教”。再次,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要家长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按照他们心中的设想成才的,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能力,多看看孩子进步的一面。

第二,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对学生的人格素质关心不多。人格素质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科目,但是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阴影下,很多情况下都忽视了这项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学校就是学习,只上统考要求的课目,做习题,好像成了一部吸收知识的机器,却没有自己的思想或是有错误的思想却浑然不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世界有了大致的认识,却还没有足够分辨别是非的能力。某些学生的人格不健全,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导致考试时通过作弊的手段来提高成绩,甚至会以自己“高明”的作弊手段为荣。

素质教育课在中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各个学校都应运用已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开设相关的科目,或每隔一段时间介绍某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也可以把中学生犯罪事件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等等。这样的教学,可能会占用学科知识教学的一部分时间,但带来的收益会是巨大的。经常会听到某某学校校风好之类的评语,而这类学校大多都是和成绩优秀联系起来的,学校的学生必定是较有进步思想的,而且他们的总体成绩也较好,最重要的一点:这种好的成绩一定不是通过“作弊”这种手段得来的。

第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他们渴望成功,害怕失败,渴望在群体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可以给老师或亲人争面子。但他们的认识却极为浅薄,仅停留在表面的虚荣上。有些学生认为作弊是维护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在考试过程中,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实力已不足以维护原有地位时,就会作弊了。

第2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那么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分析得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市场竞争的激烈是导致中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都强调高效率,快节奏,这种压力无形当中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个性突出,争强好胜,容易激动,容易冲动,容易偏激,而残酷的选拔性考试又扼杀了很多孩子的个性,限制他们的成长。尤其是社会在强调精英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非名牌学校不录,非重点生不招,这一切的压力最终都落到了这些十七八岁孩子的身上,让他们身心俱疲,倍感压力巨大。

应试教育也是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一个重要根源。多数学校都是用分数决定一切,如果学生学习好,就会一俊遮百丑,什么都是好的,而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则被列为差生的行列,处处都不好。个别领导为了给自己添加业绩,把中考、高考指标分配下去,规定必须有多少人考上重点校,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则要对老师进行考核。在这种机制下,学校的教育也是围着分数转,为了达到高分的目的,老师们也是起早贪晚加班加点,甚至是五加二,白加黑,为了成绩体育课停了,阅读课取消了,心理健康课早就不上了。尤其是在考试结束后,各种比较、排名接踵而至,考的不好的学生又的被老师找谈话,被家长训斥,古语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而不弛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此外,学校在教育中,很少有学校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为高考不考,也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所以干脆取消,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最后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家庭环境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重大原因。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的学生、曾经受过强烈刺激的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偏高。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良好的环境来熏陶的,变故颇多,家庭矛盾不断,对学生的心理的刺激和影响很大。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疏导呢?社会先要关心孩子,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健康的大环境。可喜的是,国家正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模式,正在从一元走向多元,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改变过去的唯分数是从,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也应该真心关怀孩子。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家长不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吗?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实际是为了自己的脸上有光,孩子分数高了就开心,考不好则要大声训斥甚至拳脚相加。这种关心是私心,对孩子的爱应该真挚的,从培养孩子的习惯、品格入手,让孩子学会感恩,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远比分数高要重要的多,从人的发展来看,较好的情商远比较高的智商更重要。

第3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职高生在心理上呈现如下特点:

1、认识能力继续发展,智力发展日趋成熟。职高生的智力发展逐渐定型,他们的知觉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比起初中阶段更加仔细和深刻,能够主动学习,理解记忆的能力越来越强,能自我归纳学习方法和规律。整体上,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脱离具体材料进行推理、概括,思维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和独立性。职专生在学习活动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比起同龄的高中生程度要差,这和他们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及外界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对此,学校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提供帮助,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注重方法性、规律性知识的传授,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意识。

2、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容易偏激和片面。职高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能够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头脑活跃、思路开阔,少有拘束,争强好胜。勇于表现。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容易出现自大或自卑心理。学校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政治觉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养成客观公正的对人对事态度。

3、关注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能力不够成熟。学生非常重视友情,朋友的言谈举止及至思想观点比起师长来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有时他们甚至为了维护友情作出不理智的事来。与此同时,有些学生人际关系不畅,不合群,常常感到受排斥,不能主动地和他人交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友情,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友谊真正的含义,学会朋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心育活动等方式教给他们一定的交际技巧,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

4、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职高生同高中生比较,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多,很多学生在假期去打工,在实习期到工厂企业去实习,所以他们的社会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表现明显。他们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正确和成熟。但这毕竟是学生独立思维的产物。对此,教师应给予爱护,并帮助他们从理论高度上提高思辩能力,使他们全面深刻地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同时,学校要通过生产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机会去接触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

5、情绪变化明显,控制能力差。很多同学的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波动较大。而且缺乏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在极端情绪的支配下做出不理智的事,在事后又极易后悔、自责。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沉溺在自己的负面的情绪里不能自拔。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的渠道来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及时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

6、关注异性间关系,渴望体验爱情。职高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出现对异性的爱慕之情实属正常,部分学生开始体验恋爱的感觉。学生对这份不成熟的感情极为重视,一旦遭受挫折,会给他们的心理和感情造成极大的伤害。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重,不能简单粗暴地干预,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和自尊,以平等地姿态让他们明白早恋的危害,明白过早地采摘爱情果实只会给他们自身带来伤害,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学业上来。一、职高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与心理教育的任务

二、职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近年来, 职业学校生源受到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教育前文化素质、不良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的制约以及心因性的精神疾患或心理障碍的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智力、感情、意志、行为以及非智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教育进行援助、咨询的活动,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自我理解的发展,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发展问题。

职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上,可表述为:“一结合”理念,“两个积极性”调动,“四环节渗透”的做法。

“一结合”的是要求职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友谊观、恋爱观、家庭观、事业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毅勇敢的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乐观豁达、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

“两个积极性”的调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与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责任,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与的学校教育配合,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为此,学校要积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沟通,针对家长进行讲座或座谈、问卷调查,为学校的教育决策和实现教育的“家校结合”提供依据。

“四环节渗透”,主要表现为:第一环节,德育课主渠道,正式把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生德育课和其他年级的选修课中,教师要将教学资源从原有意义的教师、教室、教材三元素,拓展到学生、企业、社会;把原有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提升;第二环节,确定不同专业与年级的心理教育工作重点和内容,为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和辅导,建立“青春教育课堂”,男女生分别学习观看学校自编的教育光盘;第三环节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要建立学生“同伴咨询师”队伍,进行班级心理教育工作,学校组织声乐、器乐、舞蹈、剪纸、绘画、编织、音乐欣赏、涂鸦、电脑游戏、体运动、维修、专业技能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服务和志愿者等多方面学生社团或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四环节,重视校园环境影响,学校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健康的校园环境,每月一期心理知识橱窗展示,刊登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选择,创业、升学方面的文章,健康知识选登,每月在校园内用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形式明确心理教育主题、强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要求。

三.职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校有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成立比较稳定的机构,避免流于形式。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进行咨询与辅导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不要摆出说教、说理的姿态, 要引导学生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使他们安定情绪, 减轻紧张程度。第二,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理解其苦恼之处,进行共感性的心理辅导。第三, 把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来,不要一昧指责学生的行为,甚至贴标签、扣帽子。要做到认真地倾听,全面地接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第四,不要单方面中止咨询,要有计划、有阶段地进行,以情感疏导为中心,使学生达到情绪上的解放, 让其体验心理辅导后的愉悦。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把一些轻度问题留给班主任解决,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还要面向教师和家长,给他们以教育咨询和心理援助。特别是对班主任所进行的教育心理咨询,也属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

2.学校应把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大德育概念”的工作范畴,不能流于形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特别是职业心理,对他们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避免一般化教育。形成了比较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在学校操场的标语上我们书写了“我努力所以我时尚”、“我谦让我乐意”“我诚实我可爱”内容,我们发现学生伫足的时间与表情是愉快的。

3.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由经过严格训练的教师承担,另外,注意不要滥用各种量表或轻易做诊断。充分利用班都拉“榜样作用”,让优秀的学生作品“上墙、上架、上展台、上封面、上舞台电视”起到学生自我教育体现成功的作用;利用艾立克森的“社会同一性”理论我们;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提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进行了“分层教学”和“道德水平地线”的初步标准,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亲社会行为要求”使学生逐步理解“参加学校德育活动具有自我价值”的意义。

4.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整理各学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职业学校的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出能力。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辅导档案,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AAT测试(学习适应性心理测试),对有辅导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教育子女存在问题并有主动要求的家长及学生进行亲子关系心理测验,找出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4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6-01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习惯、价值取向也发生很大变化。现代传播媒体的广泛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范围加大。改革的深入,就业竞争加剧,下岗的压力,离婚率偏高等。同时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竞争力大,他们遇到许多挑战,心理素质不同,心理承受力有差异,因而一些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自卑、早恋、脆弱、逆反、不良情绪等等。应该重新评价中学生心理。

1、认识能力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观察力,但不易分辨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明显,但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看问题偏激而好走极端。

2、情感丰富,意志薄弱。中学生情感丰富,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富与冲动性,被称为“情感的暴风雨时期”。性意识觉醒,男女间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意志有一定发展,一方面害怕吃苦消极适应,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怕困难果断的意志表现的十分惊人。

3、自我认识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了,评价质量标准也提高了。自我评价由具体转向抽象,由外部转向内心世界,从评价行为到评价效果和动机的一致性。但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能力,评价别人清楚,评价自己糊涂,评价别人过低,评价自己过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单调枯燥,死记硬背,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心理疲劳。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都是对教材理解不深,设计不精,引导不力而引起智力、情绪下降的为75%;由于要求学生机械重复课文中现成答案而引起学生智力、情绪下降的为40%。

2、培养学生进取心,克服忌妒心理。学生要有进取心,有竞争意识,但过分的争强好胜,就容易产生忌妒心理,尤其是忌妒心重就是心理不健康了。因此我在语文课中讲述廉颇忌妒蔺相如而做出有失身分的事,贻笑大方,周瑜因为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被活活气死,教育学生引以为戒,忌妒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要正确把握好这种心理界限。

3、加强情感沟通,克服学习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来自外部,如社会上不正之风,宣传上失真,教育方法要求不当。二是来自内部,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成人感越来越强,渴望冲破外来约束和影响。教师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耐心疏导以纠正其错误观点和偏激情绪。

4、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我在语文课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如学习《一碗阳春面》,教育学生学习母子三人的精神。母子三人在生活艰难得三人吃一碗阳春面的情形下,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用十年的时间终于战胜了困难。

现在的学生较多在顺境中长大,对困难、挫折、饥饿、劳累等劣性刺激缺乏实际体验。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如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在作文的选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创新必须思路开阔,这就少不了扩散思维的审题训练。如《暖流》(可写亲人的关怀,爱的抚慰,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进行逆向思维的审题训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谈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论:送炭何须等下雪)、《名师未必出高徒》、《良药何须苦口》等等。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写之。

6、青春期心理教育与爱情观的培养。由于性心理觉醒,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爱慕和接近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要引导学生进行男女正常交往,解除好奇心和克服恐惧心理,进行道德与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有益活动。教育他们有正确的爱情观,不要早恋,如学习《致橡树》一文时,我应用这首爱情诗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相互独立、平等,且要符合道德,早恋、多恋、单恋都是不足取的。

第5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虽然现代教育逐渐趋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在教师与学生们的思想当中,短时间内难以进行有效的转变。传统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与接收知识是被动的,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而只有依据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的几种心理特点

(一)智力性心理特点

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过程,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有活动主体的记忆、思考、观察等智力活动,并且随着这种活动的频繁进行,学生对陌生事物的认识会逐渐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根据对部分中学生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智力心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记忆能力特点、思维能力特点和迁移能力特点[1]。记忆能力特点,地理学习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都是以机械式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实现长久记忆。

(二)非智力性心理特点

实际上,地理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情、知、意等非智力共同协调活动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智力性因素与非智力性因素对地理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中学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发现,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非智力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特点、学习意志特点和学习兴趣特点等上面。

二、基于心理特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与侧重点,学生也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教学目标能够对地理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与核心,并根据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来制定地理教学目标。为确保教学目标的确立符合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通过需要,符合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就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制定教学目标。即灵活性与层次性原则[3]。由于各中学生之间在智力性心理特点与非智力性心理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而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同时,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发育期,各方面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的智力、非智力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加之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基础与不同的兴趣爱好,要求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这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一种学习方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与新课改实施不断深入的背景形势下,多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在教育教学当中被推广开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实践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分组合作式教学等[4]。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优势,所以将这些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必定会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让学生找到并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实践教学法,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并带有一定趣味性,与生活实际极为贴近的学科,且地理教材附有大量的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到附近山坡或森林中对其地理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与感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学习地理的乐趣,意识到地理蕴含的无穷无尽的知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地理学习

地域文化与学生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养分[5]。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起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地理内容教学,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当地地域文化相联系,鼓励学生多读与地域文化有关书籍,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扩大到大自然之中。

总体而言,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智力特点和非智力特点两大部分,而智力特点与非智力特点又分别包含有诸多其他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只有了解并按照学生心理特点来开展地理教学,才能够切实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

作者:张亮 单位:第七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韩金荣.基于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的GE运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陈丽娟.中学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3]吴晓.中学生地理元学习能力现状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8.

第6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弊端;改善举措

现阶段社会不同领域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强烈的关注度,须知中学生群体始终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的成长阶段,身心抗压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遭遇到任何困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便会诱发自残、伤人等不良事件。所以说,为了确保今后中学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有关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要通力合作,在创造安定和谐的环境基础上,针对中学生群体开展完善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遗留的弊端

(一)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上存在错误认知迹象

目前我国在针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始终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认知状况,尤其作为心理教师或是班主任,在进行中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干预环节中,主要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针对班级成员整体加以教育改造。就是说,只有在某些学生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加以教育控制,这类滞后性应对模式,根本不足以贯彻落实现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和防范性规范诉求,同时更令中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导地位和服务辅助效用产生强烈的弱化反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低下

结合过往实际调查结果对比校验,我国目前许多中学校园之中都充斥着升学应试的匆忙气息,许多中学领导和教师只顾着令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并进入好的学校,而未能适当转移精力到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事务上。尽管说部分中学校园内已经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是发挥的正向引导效用并不是十分显著,加上缺乏合理数量的专职教师,使得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资格证书的教师开始同步承接心理健康教育职务,目的则完全是应付上级机构检查。

(三)心理教育理论内容过于陈旧落后

我国在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沿用的诸多理论内容实际上都是借鉴于外国的,既有知识体系更新速率有待提升。正是在如此落后的理论作用之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势必会衍生出和教育机构规范诉求相互违背的迹象。再就是大多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并未能将理论和实践予以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跟进意识不强烈,最终课程讲解效果也变得更为不理想。

二、日后强化我国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

(一)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的强化

如若想要确保中学生群体拥有足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条件便是培养他们健全化的世界、人生和价值理念。须知在科学合理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念交互作用之下,中学生会愈加客观细致地解析外界-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灵活发挥自身各项技能和作用,使得不同类型关系都得到良好地处理,避免出现显著的心理反应异常状况。须知一旦说某类中学生自身需求、行为理念,开始和社会规范准则产生强烈冲突,那么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路便会愈加艰难,处处碰壁之后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说,学校有必要将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视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在重视这方面工作内容基础上,将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状况予以最大程度地遏制。

(二)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须知妥善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性决定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建设过程中,并非要依靠于逢迎谄媚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要凭借真诚善良地心去对待每个人基础上,树立起严于律己的高尚品格。至于中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维持的对象,则主要包括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和异性等,当中最重要的便是朋友关系。结合以往数据整理分析,许多中学生一旦心生苦恼,便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平时最为亲近的朋友倾诉。所以说,日后中学生完全有必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锻炼个人诸多优质化品格,保证在其间顺利贯彻自助助人、自尊尊人、自信信人等规范性指标。而对于学校来讲,则要定期组织多元且有趣的实践交流项目,令中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建立起宽阔的人际交往网络,确保他们今后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都能够和身边的人搞好人际关系,避免因为彼此冲突或是长期烦闷而威胁到心理健康。

(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配备高水准的心理教师

须知中学生群体始终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因此内心长期充斥着矛盾和冲突特性,如若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得到宣泄处理,便会成为他们今后人生难以摆脱的心病。面对此类状况,有关中学领导需要做好投资,力求搭建起高端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指导教师,令学生遗留心中的困惑能够得到快速解决,为他们今后心理健康化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再就是督促学校实时性强化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实效,树立起共同教育的协议。即定期和学生家长联系,以确保收集整理学生在家和校园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就是透过家长会组织,向广大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状况,在收集整理各类家长意见基础上,彼此合作探讨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和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已经予以大力推广执行,同步状况下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始引起学校领导全面性重视。须知中学生是今后我国兴旺发展的希望,因此学校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令学生能够在教师精确化指导作用下和周边人员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不断适应各类挑战困境。长此以往,朝着身心健全化发展目标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马东海(1980-),男,籍贯: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民 族:汉,职称:中教二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单位:两当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隘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下列几种:1.压抑心理;2.自卑心理;3.失落心理;4.单恋心理;5.嫉妒心理;6.孤独心理;7.从众心理;8.逆反心理;9.脆弱心理。

三.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致;2.基于生理特点;3.受社会环境影响;4.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1.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2.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的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3.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容易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劳作的艰辛;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4.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

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抵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要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5.开展青春期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6.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第8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中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二、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中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中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中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2.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中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中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中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中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呢?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就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起其他一些学科来,要直观或更形象一些。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1]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学校的教育不会培养学生去从恶或从假,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具有应对假恶丑的能力。语文课就具有这一功能。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让学生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通过品味诗中冷嘲热讽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愤激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一些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要注意加强引导。《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和细节描写,记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勤劳、聪明、有教养的女子,却活生生地被婆婆(焦母)逼休了。作者在写到刘兰芝离别之时,用夸张的语言着意刻画了刘兰芝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另外,本诗写兰芝与婆婆拜别时,做了一番“检讨”:“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而与小姑相别时却“泪落连珠子”。两者的鲜明对比,又表现了兰芝什么样的性格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发现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精妙无双”以及对小姑的深情,对焦母的从容镇定、不亢不卑。一方面反衬了焦母这个封建家长的残忍狠毒、专横刁蛮;另一方面显示了兰芝的行为美、外貌美、心灵美以及自爱自尊,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美,激起学生对兰芝的同情与怜爱,对焦母的憎恨与厌恶,让学生充分认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罪恶,进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对生命采取的态度又是何等的积极。教学中抓住作者在这三天里虚构安排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多好的教材。

二、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前面提到,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刻画的是烛之武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在大军压境、国家万分危急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接受国君郑文公的嘱托,身负救亡重任,夜赴秦师,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不仅劝退了秦师,还使秦师自动派强将留下来保卫郑国。挽一个即将危亡的国家于狂澜之中,表现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批评了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儒家学派创始人那一份仁爱厚道之心。在《离骚》和《涉江》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君王赏识,甚至被放逐,他还是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对祖国的眷恋与挚爱之情,谁读了能不对其产生崇高的敬意?古文如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英雄人物、高尚人物就更多了。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