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010(22):58-59.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情境创设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度强调了情境,认为离开情境就不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费尽心机地滥设情境或让很多不切实际的情境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注意力在短暂的集中后引向课堂之外.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注评价方式的实效性,才能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1.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并让其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理解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爱上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分一分”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东西,如汽车、坦克、手枪等玩具,画有奥特曼、机器人、叮当猫等图片,梨、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同时学生的兴趣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同时各抒己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合作与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鼓励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自主发现与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选取适合的合作学习内容,将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例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让学生明白在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教师应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并养成合作技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适度提出问题,同时,关注弱势群体,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3.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所服务.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理解的基础,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的愿望,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深入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认识图形》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四边形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说一说三角形在盖房子中稳定性的应用体现等,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小结
科学家的各种发明创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合理、巧妙地利用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通过讲解,激起学生的创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例如,教师可讲解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讲解他是怎样发明白炽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摄影机等电器的,使学生明白现在生活中应用且必不可少的电器均离不开爱迪生的发明,让学生从小立志,向科学家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平时留心观察事物、勤动脑、勤动手创造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未成熟,在学习中没有足够的勇气创新、实践,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每一个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探索欲。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及不断鼓励,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不良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以一个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故事为例,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怀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是错误的。可见已有的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也许会发现曾经某个已成定论的科学知识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胆质疑、猜测,不迷信课本和权威,鼓励学生向教师、家长提问,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由科学的探索者、质疑者渐渐成为发现者或创造者,使学生内心的创新愿望得到满足,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以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主要是要求学生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为是这样”等角度对课本内容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评价,最终筛选出合理、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索实践,找寻问题答案。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说教式科学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小实验,使小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有趣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演示的科学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准备一些卵石、摆、显微镜、通电线圈等小道具,让学生观察道具、使用道具,并利用这些道具进行科学实验,使其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神秘性与趣味性。其次,将教学内容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科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讨论、去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概念与规律,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学生彻底弄懂实验现象,根据实验实践与实验现象观察,使学生总结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设计与小发明,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每周开展1次“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合实际的观点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将实验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四、结语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及其对英语需求的分析,提出其英语教学既应重视基础又应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从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高职院校的学生难教,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更难教,这是教公共英语课的教师的普遍看法。因为工科学生有其自身的性格及专业特点:学生入学时英语单科成绩较差,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学英语对以后工作帮助不大,英语对他们来讲并不是很重要,因此大部分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不多。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及工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技工型人才、技师型人才及工程师型人才)的需求,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在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继续专业英语的教学充分挖掘工科学生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辅助手段,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工科学生也能学好英语。
一、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内工科学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学生进校时虽然有个别学生英语单科成绩比较好,但绝大部分成绩普遍较低,虽然想学好英语却不知如何下手,就拿我们学校2003级土建系的7个专业来说,从表一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问题,7个班级的350名学生中高考英语单科上及格线的是61人,最高分79分,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40到59之间,40分以下占48人,最低分只有21分。对此,任课教师首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工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工科学生中男生占大多数,女生只有一小部分,女生比男生在语言的学习上更有优势,女生在领会词汇及使用词汇上均高于男生。其次,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逻辑性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认真地钻研书本、做实验,动手能力强,比较有创新精神,但社交方面不如文科的学生得心应手。最后,工科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得好不好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思想上不是很重视英语的学习,再加上本身基础不好,从心里害怕英语这门课程。
学生有学生的特点,专业也有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的实际工作者,衡量的标准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小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工科的专业设置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占了很大部分每个学期都有两周的实践,第六学期更多,有半个多学期的实践。体现在课时上就是每学期上课的周数比教学计划进程表的周数少。从总的计划上看,基础英语加上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英语总课时基本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占所有学时数的10%的要求。但实际上课的时数比计划学时要少,而且许多专业由于没有能胜任的专业课教师或者开设的其它课程太多,学生学完基础英语后没有继续学习专业英语,没办法做到英语三年不断线,有的甚至两年整都无法保证,再加上学校对英语课做出的要求不是很明确,没有硬性规定学生英语应该达到何种水平,学生学好英语的压力不大,他们真正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并不多,因此,等到学生毕业时,英语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二、英语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这类院校已达1300多所,占所有高校的60%以上,学生人数710万,超过全国大学生人数的50%。这些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生产及服务行业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学到以后参加工作必需的一些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急需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入世后,许多领域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前提倡的是阅读为主,听、说、写、译并重,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方面;如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以至各个领域,需要外语人才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对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必须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企业员工互相沟通、交流与合作。由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技术落后,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不通过翻译直接吸取西方先进的技术、技能为我所用,以提升自己的产业,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社会的需求和要求使英语能力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一大竞争条件,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条件就是英语的过级证书。英语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就业时更有吸引力,而且工资待遇方面也更有优势。有些学生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不满足于校内的英语教学,自己花钱到社会上的培训班学习,取得用人单位看好的证书,尤其是翻译方面的。可见英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三、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
了解了工科学生的特点及英语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制订好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继续专业英语的教学。
1.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
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而高职院校由于没有自己的大纲,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只好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级率一般不会超过10%,很多学校只好以大学英语二、三级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英语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本科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分类指导。《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我们对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样是根据《基本要求》,基础阶段主要是英语语言基础教育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基础英语和职业共性英语,突出实用能力、运用能力及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教育。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和业务英语应用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并注意其实际应用;业务英语应用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实际处理涉外业务,特别是处理涉外业务中会遇到的应用性英文文字资料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成为技工型的人才、技师型的人才,还是工程师型的人才,都具有基本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能直接用英语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能应对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这是我们对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
2.工科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摸清学生的英语水平,尽可能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一开始接任某个班级的英语课,应该先给学生讲清楚英语对他们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还应让学生明白,学英语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任务,不花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好的。入学半学期后我们对土建系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二。
从表中可以得知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较感兴趣,同时我们了解到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及方法,他们还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但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我们又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除了英语课外,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因此,教师得引导学生课外多花一些时间在英语上,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于各自程度的材料,在读的同时加强听说,可以在同学之间开展互相讲故事,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透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对方听懂,以此提高表达能力,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电台的英语节目及比较精彩的磁带让他们课外听,以提高听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慢慢地适应了大学生活,调整了学习方法,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高考入学时有所提高,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土建系2003级一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如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工科学生的英语参差不齐,同一份考卷考出来的成绩相差很大,从十几分到九十几分都有,高分的不多,分数主要集中在60-79分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否则,好的学生会觉得教师课堂上讲的他都懂,上课没意思;相反,差的学生越来越不想上英语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对土建系的2003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一个学期后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反而是下降了,而且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教学不太满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二是课堂气氛较沉闷。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将近2/3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要靠自身努力。
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是studyEnglish而不是studyaboutEnglish。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当作是实践的地方,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各项能力特别是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也得考虑工科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英语差距较大,任务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又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任务难度必须适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分配给不同学生难度不同的任务,让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害羞的学生和好的学生都有合适自己的事做,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和体验教学。工科学生中男生占多数,男生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开口,而且很多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经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出来,但是表达方面比较差,交流不是很顺利。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同时,强调沟通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得体地与人交往,比如说话时不能盯着对方,让人觉得难为情,也不能低着头或眼神迷离,与对方要有一定的眼神接触,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很简单的一点,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号,用名字比用号数称呼学生,学生的感觉会好得多,可惜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
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2001年教育部发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工科学生在这方面更应该发挥其优势,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教学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大量地提供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既可强化信息刺激,又可增加信息输入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知识信息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爱好等,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趋势,因此,学校要为工科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工科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站,如英语辅导报社的天仁英语网校()、新东方教育在线()、微软英卡塔百科全书()、聊天室(/netevent/chat-Rooms)等等。
3.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课是基础英语课的后继课程,是高级阶段的要求,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没有继续开课是对基础教育的一种浪费,但工科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面临着一些问题,教师及教材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专业课教师缺乏英语教学法,经常把专业英语课上成简单的英汉翻译课,学生除了记住几个专业英语单词外,一无所获,教师、学生都觉得没意思,课程难于继续下去;而英语基础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工科专业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教师还多,教师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学很多的专业知识,上课时感到心里没底,老担心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工科专业教师中挑选出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让他们学一些英语教学法,实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此提高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从词到句到篇章都能有所提高,能应付今后实际工作中碰到的英语问题而不仅仅是零碎的几个专业词汇。教材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教师自编教材。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典范,据他们公共学科部主任介绍,他们的教材主要是教师自编的活页讲义,教师的备课量非常大,但讲义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使用。二是通过网络。这也是工科学生的优势,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在网上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难易程度相当、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于国栋,吴亚欣.语言与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外语教学,2002,(2):24-27.
[2]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29-32.
[3]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48-52.
[4]毛立群.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J].外语界,2003,(5):24-29.
[5]安晓灿.《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其课程体系的改革[J].外语界,1997,(4):21-23.
[6]庄智象,黄卫.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3,(6):8-14.
摘要:主体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摘要:“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把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新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心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心得。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轻易把握新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索的良好品质。如摘要: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新问题的应用题摘要:“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新问题。思索之后学生提出摘要:“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新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把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新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摘要:“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新问题?”学生们争着说摘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索
每个学生对待新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安闲进行思索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熟悉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外形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索、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索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新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熟悉”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拟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社会课是集中培养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社会课于1916年在美国正式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社会课是一门和语文、数学相并列的核心课程。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计划将社会课正式列入其中。由于社会课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社会课教学的教师,都缺乏对社会课基本性质和功能的熟悉。由于受传统的知识教育观的束缚和长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遵守教科书中知识点的讲授,对于社会课教科书所呈现的新的内容结构和所需要的教学活动还不能适应。多数教师不知应当如何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也很少考虑利用“活生生的现实”去充实和完善教科书内容。首次编写的社会课教科书内容在体现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也给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探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索。
二、实验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课的教学实验探究的目标摘要:站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立场上,依据国家颁布的社会课教学大纲,确立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社会新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的统一协调发展。
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摘要:
1.构建整体性的学生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我们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划分为摘要:
(1)情感、态度目标
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喜好和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
尊重各行各业工作价值和劳动的态度。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祖国国土、文化,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动探求知识和探究新问题的喜好。
(2)技能、能力目标
初步的判定和思索具体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
初步的参和、合作、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
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选用适当形式(图画、表、数字、文字、言语等)表现身边社会事物、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把握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
初步熟悉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
初步的环境常识和对环境新问题的熟悉。
初步的地理、历史常识。
2.充实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学习内容
社会课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跨学科和以专题构建的单元内容两方面。因此,我们拟通过专题设计的方式,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和突出综合性的特征。
社会课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性。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和具体事实出发去理解、熟悉社会,而不是脱离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从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出发去熟悉社会。尽管社会课教科书已在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大,因而教科书在呈现具体和现实性的新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约束,它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可能适宜于各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改造。其中包括收集和利用现有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收集和整理区域性人文、地理、历史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单元内容。
3.构建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构成社会课学习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摘要: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着重探索它们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熟悉的学习过程。
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可以有摘要:公共交通、野营生活、购物、乘车(船)、下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人际交流体验,如和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和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交谈等。它们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的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模拟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或情境的模拟活动,模拟体验活动可以有摘要:人物模拟活动,如模仿父母工作或照顾家人生活,模拟售货员、售票员、司机、老师、医生、护士、法官等工作情形;场景模拟活动,如碰到危险时(失火、煤气、交通事故)、碰到非凡情况时(拾物—失物,救人—被救)等。
体验学习拓宽了学生理解和熟悉社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熟悉、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通过具体的探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其包括发现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经常伴随着失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经受和体验失败本身就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和探索科学新问题不同的是,对社会新问题的探索最终可能没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新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索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思索新问题,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3)解决新问题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新问题出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的、关联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索新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和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同时形成评判社会新问题,评判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解决新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来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新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索解决和解释新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熟悉和方法的非唯一性是社会学习的固有特征。
为使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我们将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作为社会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讲授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优势摘要:
a)小组学习可以给更多的学生、非凡是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和发言的机会。
b)小组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多种角度熟悉和思索新问题,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和信息渠道,并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c)小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种参和感、责任感。
4.构建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态度、言语指导和行为指导体现出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摘要:
(1)面向全体的原则。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和社会课的学习,就要求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参和和表现机会,非凡应当给予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内向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机会。给予每一个儿童以同样的关注是使其获得自信、主动参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2)尊重个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课学习活动多样性的特征,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经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所获得的熟悉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当熟悉到,学生个体在思索上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尝试错误,苛求熟悉一步到位往往使学生陷于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索的原则
无论是在探索思路、方法选择或是具体操作中,都尽可能地不提供“标准件”,给予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以此改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靠性和盲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思索能力。
(4)关注过程的原则
在社会课指导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意义。要作到有效指导,就必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喜好和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和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碰到了哪些困难和新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5)强调多边互动的原则
教室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主要条件,为使学生间的交流能够在一种更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探索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来改变交流者之间的接近度和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参和交流、扩大交流。
5.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社会课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知识的把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索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则为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果都显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价原则摘要:
(1)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因此,作为社会课学习的评价,学生把握知识的多少、记忆程度如何不是评价的重点,而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和了学习,在探求新问题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新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方法的把握程度,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合作态度和方式,是否学会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和管理方法等等,才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
(2)评价的多样性原则
社会课教学的特征在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问题的喜好和关心不同,探求的角度、方式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答案和学习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对于多样性的学习结果假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则限定了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显然是不适宜的。同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具有个性的社会思索能力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类属于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内容,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也是不适宜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对于有些成果,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的范围、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新问题、观点的恰当性,操作水平等,可以采用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但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学习中建立的自信心,激发的探求欲望,和人交往的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查阅、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将主要采用观察、记录、特征描述、教学过程分析等定性评价的方式。
(3)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论文关键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质疑。这类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二是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主要是学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质疑或是不善于质疑。造成学生质疑意识不强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二是受制于学生的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够。三是教师只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剥夺了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质疑”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质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它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小学数学论文,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阅读与拓展”材料等,适当结合进一些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敏锐的质疑意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质疑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到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突破思维禁锢,使学生敢于质疑。
从创造主体的心理素质来看,缺乏创新意识,往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迷信。这种迷信严重阻碍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然也就没有质疑了期刊网。因迷信教师、书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耻笑,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或只有教师的问而无学生的答,甚至整堂课没有一次学生的质疑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信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鼓励学生的“三不迷信”、“三怀疑”、“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允许说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因而经常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自己也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如在《动物和植物》一课中探讨“植物是否能够运动”时,有一些学生就植物不会运动的观点向教师质疑:“向日葵不是会转动吗?” “有些植物还会吃动物呢!”“太阳花不是会见了太阳就开花,太阳落山就闭拢吗?”还找来了有关的书本资料给我看。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含糊应对,而是在充分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向学生认真解释了有关植物的这些现象,并进一步拿动物的运动器官与之对比,才消释了学生的疑问。对于这些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精神。
3.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
首先,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如《了解空气》一课,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其次,质疑情境的好坏还在于刺激情境到疑问解决的过程,即这个“解答距”的难度是否妥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质疑。例如,在探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现象时,先让学生做混合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燃烧的火柴做混合产生气体与普通空气的对比实验,再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质疑。于是,学生纷纷质疑:小苏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为什么熄灭?空气杯中的火柴为什么不熄灭?两个杯中的气体是不是不一样?混合杯中的气体为什么和空杯中的气体不一样?是不是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气体?再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思考解疑,使得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另外,质疑情境的创设更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4.强化课后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小学数学论文,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如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我,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我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做善于质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中,教师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些让学生质疑尝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倒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提出质疑,但并非质疑越多越好,一堂课时间有限,而小学生的思维又非常发散,容易提出许多与所要研究
摘要问题上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意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做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改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实现新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新课改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契机,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高现代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自然在新课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指示,教师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及时将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小学教师都在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这一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不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地提升。
二、尊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
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做出科学的定位,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对师生角色的转换能够理解,并能够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是就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依然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较差,应该在教师的指挥下更好的学习。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较之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教师具有更强的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变得被动,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创建趣味课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指导思想。不管从事哪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趣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生的诸学科中,语文是一门相对比较来说枯燥的学科,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话,那么无疑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学生的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掌握小学生的兴趣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奠定基础。例如:小学生一般对动画片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动画片中的一些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一些与动画片相关的图片结合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都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四、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法宝。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都将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师生之间的问答只是师生互动形式的一种,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有很多其他含义。其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注重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