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食品分析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分析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分析实训总结

第1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学过程是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整体综合体现,教学过程既要体现做事的方式方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1-2]。为了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开发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开发是以企业的理化检验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将理化检验的工作过程设计成企业岗位需要的工作任务,并以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开发的流程,具体为首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进行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分析企业理化检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根据职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结构,优化出该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分析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课程标准和实验实训指导书,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结构

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国家和地方食品企业行业发展以及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够用、必需”原则来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的原则选取食品理化实训教学项目,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内容结构如表1:

表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按照食品理化检验工作岗位的流程进行设计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从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理化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择完成后,学生根据检验项目查找资料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确定出来后,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反复讨论、修改,通过后才能实施,根据确定的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训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开始进行实训操作,操作完成,对实训的结果进行分析,再广泛收集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最后教师把问题反馈给学生,避免学生下次出现同类错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见图1。

图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2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 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 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

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

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

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

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 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 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 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 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 “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 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 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 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 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

第3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12(62):15~16

第4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测 教学改革 作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以检测与分析食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目标、具有较强实用功能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依靠单纯的课堂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准确把握检测的原理及过程。

一、重视并加强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课堂讨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能够转变三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弱点,将学习和思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交流的讨论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针对基本的概念和定义,结合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精心选择并设计讨论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和模糊的观点及时纠正,这样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力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乐”学和“活”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尤其是对于难度较低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要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通过诱导性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所提出问题的渐进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对于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师也要尽量讲清思路即可,然后根据课程重难点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相似类比的形式活学活用,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温习知识并进行总结

在每堂课初始阶段,教师都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将每一节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之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将类似的相关内容归纳起来进行总结,增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教育面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把教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准,不断丰富了现代食品检测的教学内容。鉴于食品检测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收集材料、参观设备、动手操作等方式,将仪器的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深刻的记在学生大脑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重视多媒体的启发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范围,利用动画和音像的形式将食品检测的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六、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1.注重讲课方式的新颖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新兴技术和前沿理论的介绍。

2.注重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教师应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适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网上查看、资料室查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但为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注重实验设计的综合性

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也可以分组配合完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的合理化分配

因为食品检测技术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偏向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课时分配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甚至加大实验操作课程的课时数,做到“理论课够用,实验课开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训

作为学校,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食品检测技术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深刻感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训技能的锻炼,尤其是综合技能的实训。例如,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从而自己动手操作的素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将平时所做的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果。

另外,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学校要扩大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实习联系,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相关食品企业进行一线的检测实习工作,实现学生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操作水平,为将来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正确评价。比如,可以制定一种四级考核体系:第一级,是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分数占据总分的25%;第二级,是考核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分数占据35%;第三级,是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分数占据15%;第四级,是对学生综合实训技能的考核,占据总分的2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增加对学生工学结合的考评制度,最后将所有考核的指标综合起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主要依据,使其与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近年来我们专业教师对于食品检测做出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为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教学、为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2]郑海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新技术展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9).

第5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食品类专业课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52-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课教学是基础和标志,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平台【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课教学基本上沿袭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食品类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就此,我们在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实践“多学期、分段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参与专业课教学,依据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新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以期培养出适应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食品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食品类专业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沿袭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普遍沿袭学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先理论、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体现高职教学特色。企业实际应用性技能知识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所占比例不高,并且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以应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社会对食品类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高职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4大模块设置。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没置各地院校基本一致,在专业课设置方面,由于学科基础和地方培养需求的差异,各学院存在较大差异。通常在传统食品工艺学的基础上,分化出果蔬加工技术、粮油食品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等课程,大都遵循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讲授陈述性知识为主,虽然后面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实验性教学较少并且大多内容简单易做【2】。面对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影响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食品专业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专业,抓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对于高职食品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3】。但是,现今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实训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开始引进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生产有所了解,但真正踏入教学岗位后也很少有时间再回到企业实习,而食品工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他们对岗位技能知识的了解也是相对滞后的。教师实践能力弱必将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效果。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高职食品专业课程缺乏标准化的管理,现行的评价体系一般都是对课程试卷或实训成果直接进行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而且评价主体单一,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乏学生相互之间以及自我的评价,最终难以对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研究

为了解决高职食品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提出了“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所谓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就是对现行的一学期多门课同时开设、所有课程结束再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一个 大学期分为多个小学期,依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课分成几个模块,按照模块集中开设课程,课程结束后即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针对所开课程进行实训,实训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另一模块,再实训,如此往复。

1.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设立

为制定出符合食品类专业课“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食品企业的加工、检测和管理三个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了食品添加剂测定等29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食品理化检验等7个行动领域的归纳,并进一步对7个行动领域进行了能力、素质要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确立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

2.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多学期、分段式”的特点,将“三、四、五”三个大学期分成7个小学期,在小学期中按照模块集中开设专业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即到对口的企业针对所开课程进行实训,实训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另一模块,再实训,如此往复,使专业教学和综合技能实训在校内外交替进行。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专业教学,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见表1)

3.教学方法的选取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选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阶段,采取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等方法;当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模式实施实践教学;最后阶段,利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平台进行实训。

4.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配备

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第一,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也能进行实训课的教学。第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既有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也要熟悉企业的管理方式;既熟悉企业的人事管理,也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三,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向学生传授技艺,又教学生做人。我们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让教师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熟练实训操作技能,以改善其在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

另外,除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外,还选聘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分段实践阶段的教学工作。

表1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安排

5.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严格食品专业教学的考核制度,是确保高职食品专业课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摈弃以理论考核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针对课程项目的全过程建立动态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从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考核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分段实践的考核,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和小组间开展自评、他评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即在教学项目全部结束时,使用自评、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既有效促进了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技能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高职教育过程必然要基于企业的工作过程,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要适应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高职食品类专业课中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该教学模式在食品类专业课中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示范性院校高职教材建设研究.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2]郭永.高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

作者简介:

第6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式面点;学习;要点

前言

中式面点学习是烹饪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就高素质、高水平面点师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了中式面点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技能演示和实训操作锻炼等几个环节,是目前中式面点专业学习的主要模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环节,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既学到理论,又能把握住基本的技能。

一、切实重视对中式面点理论的学习和把握

中式面点专业理论学习就是学习者对中式面点的发展概况、学科体系、知识结构、操作技能、面点品种等知识进行详细的学习,学习者在掌握了中式面点应知应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操作演示和实训操作。它是面点学习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是学习者全面掌握中式面点的学科体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面点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例品种的类别、成型方法、成熟方法、面点配方、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质量要求、操作关键等相关知识,在头脑中对演示品种有了一个全面地、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要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掌握好中式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他面系的理论学习,为今后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据中式面点专业理论学习的基本要求,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编写教案,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结构。讲授时教师应做到讲解的内容要正确无误、系统全面,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同时要做到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多联系实际,采取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激发学习者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中式面点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中式面点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种繁多、用料广泛、注重口味、讲究馅心、技法多样、造型美观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过历代面点师的不断实践、总结和交流,创造了一整套具有独特技艺的面点制作技术,使中式面点的内容非常广泛,面点品种繁多,花色复杂。据记载,面点有一万七千多种之多,且其用料之广,制作方法之多。中式面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技术,而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则非常有限。因此,学习者要根据自身需要和时展对中式面点要求,多学习一些些典型的、实用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种,以此来不断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也要注意实训操作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不断增强教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学习者这一学习过程是通过模仿练习逐步掌握面点操作技能,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从而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这是培养学习者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教学手段。学习者一般是先通过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观看教师的演示,头脑中对该品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进行的,然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时间按锻炼。为了保证实训操作学习的实际效果,课前学习者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提前预习,牢记住实训操作品种的配方、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熟悉其操作关键和质量要求。

一是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规范操作。学习者要将操作前的基本要领记熟,要按照职业规范的要求严格对待自己,特别是在职业着装、个人卫生情况、操作案板卫生,道具使用安全等等方面上多下功夫。

二是特别注意操作安全。众所周知,食品是用来使用的,因此安全性是第一位。没有安全,食品的制作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为此,要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严格规范食品操作规程和食品卫生。

三是注意互相借鉴。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在中式面点的学习上,特别是在操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面点学习者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多交流学习的心得。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到的理论变为实践,才会达到我们学习的预期目标。

四是注意到第一线参加锻炼学习。要主动到面点行业去学习,以此来补充理论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学到的操作程序、操作技法、成形技术、成熟方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

五是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除了进行集体辅导外,还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加强对个别学得较慢的辅导,以求全面提高,整体进步。操作结束后必须进行课后小结和产品质量点评,总结出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教会学生及时补救的措施和方法,指出今后应加强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

六是注意不断总结。学习者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点品种的演示和实训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来理解和掌握面点的制作方法和操作规律,可掌握面点的制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融会贯通,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和培养目标。

结论

总之,中式面点制作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工艺复杂的专业技能,学习难度较大,要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又需要智力技能,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者要牢牢打好理论关口,把指导自己制作的各类技术和注意事项记好,勇于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注意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使学习者能学、想学、可学,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要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第7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文化 食品 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51-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hind the developing of high-speed economics, it has some unavoidable abuses, eg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major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bears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the problem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ese are how to training of top-ranking talented person and dealing with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ized fie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Student Cultivating Process as a uni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method the system of “142” culture-related services which rely on the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i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culture Food Detection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大众视野,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生命。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不力、食品加工企业对产品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同时,这些事件对教育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警示。曾被新闻媒体披露的“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而背后却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制造这些原料的人都精通化学,是化学方面的“专家”。这说明开办食品营养与检测(以下简称食检)专业的学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法律意识、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更缺乏一种正气凛然、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的熏陶。

因此,建设良好育人环境、高尚人伦理念的专业文化迫在眉睫。

一、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的依据

专业文化是指全体专业教师及本专业学习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并由此影响和形成一致的行为习惯的总和。[1]目前国内对专业文化的研究主要是把企业文化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较新的教学理念。

二、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高考报考指南》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开设食品检测及其相关专业的院校已达到150所左右(当然,《黑龙江省报考指南》是有局限性的,局限在只能在黑龙江省招生的院校,全国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数量定会超过150所)。根据统计的院校进行分析其中99所是本科层次。本科层次开设关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专业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转基因食品评价等。

另外,51所是高职层次的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专业所采用的名字都是食品营养与检测。通过文献检索、百度等搜索引擎没有搜索到食检及相关专业从专业文化角度去建设该专业的相关资料。目前食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生源数量下降与专业竞争激烈并存

在招生方面,面临着同本科和中职同步竞争的压力。而近两年来生源数量不断下降,随着招生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加上现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导致现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而在专业建设方面,全国高校不断开办类似专业,同类专业数量增多,一方面是不断减少的生源,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专业,这更加剧了教育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理想教育的缺失和过渡的就业宣传

学生往往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而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长期影响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学生所追求的理想。升学压力,使学生已忘记了最初的追求,当他们再次走到人生的岔路口时,只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为就业而求学。经过对本学院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缘由,见表1。

由表1可知,选择B、F两个选项的人数最多,两项加在一起达到总学员数的70.8%。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认识非常少,学习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就业,要让他们热爱专业、热爱职业没有一个强大的专业文化来匡正是不行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少,导致了专业学生没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

3.没有专业核心理念统御专业建设

目前高职食检专业正在积极探讨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专业建设。[2]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工作理念和工作精神还没有有效的引入课堂,还不能从专业能力中凝练出来专业精神。这就导致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片面的追求技能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术、道三者反映出专业学习者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首先技能是为专业学习者解决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而长期做这个工作体现出专业分工的不断进步和提升,体现为一种艺术和成就,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总结,就是体验领悟人生的过程。[3]只有理清能、术、道三者的关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食检专业文化体系构建

一个好的专业文化必须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服务理念、与企业文化交融、具有前沿性的特点,这样的专业文化才能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本文依据上述思想构建了食检专业文化建设示意图,见图1。

所谓的“142”文化体系是指1个核心精神,它是整个专业文化建设的统领和指导;4个具体表现,即课程改革、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引企入校;2个支持,即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核心精神凝练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子系统,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既要符合学校建设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本专业特色。我院是立足行业办学,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基础,以服务立校,以“以理服人,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来做事,这就要求食检专业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院训,体现特点。而专业的特点是从企业、工作和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食检工作的服务性。食检本身就是服务消费者、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一个工作,其工作特性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第二,食检工作的科技性。食检专业是建立在精密仪器分析、高精技术的基础上工作,这要求食检工作必须科学、精细。第三,食检工作的准确性。任何错误的判断和结论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灭绝性的灾难,食检工作者要不断的重复某个实验,以确定食检结果的正确性,而大量的反复实验工作要求食检工作者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不厌其烦的耐性。第四,食检工作的负责性。食检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同时也是对消费者和食检人员负责。食检工作表面是检测食品质量问题,其本质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捍卫消费者的消费权益。据此,本文提出食检专业的专业核心精神为:“为捍卫顾客的消费权益,使其享受美好生活,严谨、务实、耐心、细致、科学、准确的掌握专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

2.专业文化体系的外在表现

(1)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核心、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都来自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一般指两个方面,课程体系建设,其次是一门课程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食检专业的四个特性设计课程24门,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具体学习情境,确立了3门专业核心课,即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支撑,让学生边练边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从礼仪角度设计学生的礼仪规范,形成做事有规矩、办事有思想、汇报有次序的行为准则。并在专业教育期间建立起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告诉学生食检专业的重要性和紧缺性,牢固的树立学生以“学食检为荣”、以“学食检为傲”的思想观念。

(3)制度规范。建立良好的课堂考核制度,形成动态考核机制,建立以强调学生行为改变为指导的考核方式。可能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建设课堂考核制度是学生改变行为方式的重要保证。在建立制度规范时关键要把握四个方面:第一,课堂考核制度。在建立课堂考核制度时,重点强调出勤和自学两个方面,并且应给这两个方面赋予较高的分值;第二,关注隐性旷课的问题。任课教师应负起责任,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建立规范化教学流程。让学生感受到上课是一种规范的行动过程,甚至严格要求起立、请坐、点名等教学流程的规范化,让学生在机械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耐力和信心;第四,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对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药品的配制、试验台的清理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制定实验安全操作手册,且可以在学生入校时,在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宣讲实验安全操作规则。

(4)引企入校。引企入校方面应做多角度的探索,比如将企业的食品检测中心放在学校,将企业实体引入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到学校,比如“5s管理模式”等先进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持续的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完成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对专业文化体系外在表现的建设,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在红海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开发蓝海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3.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持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体现在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建设上。学科带头人建设要给予经费保证,聘请行业专业或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可以保证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前瞻性。加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让专业骨干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不断的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增加专业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强骨干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其次是教师结构的调整。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用专业精神感染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结构形成以技能为主、年龄结构合理、职称配置恰当的一支业务过硬的队伍。

(2)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两个方面。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上水平、上档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既可以为校内实习和实训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实训建设过程中,应以专业文化为主导,在实训室各个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专业文化建设的标语,比如严谨、务实、耐心、细致,既可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同时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无声灌输,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这种专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其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依托行业已经建立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仍然要灌输学生食检专业核心文化精神,并将核心文化精神与企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到立体的文化熏陶。

四、小 结

本文在借鉴国内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独创性的提出“142”专业文化体系建设。希望通过专业文化体系建设,为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热爱专业、热爱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这其中的某几个方面没有做好,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很有可能前面的专业建设工作都不能取得成效。更应该看到专业文化建设的地域差异性、行业差异性,不同专业应根据自己专业的定位和服务经济的对象,来有的放矢的建设专业。最后,专业文化体系建设的不可复制性,本文的内容可以作为借鉴,但是不同学校有不同校情,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情况,要因专业、因时、因地的进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庆祥.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89~91

2 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5~48

第8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30-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通过设立专题项目,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 在实践教学中,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明确无菌取样过程,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制备无菌培养基,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91-94.

[2]王华,秦津,郑伟,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4]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6]赖建平,罗军,邓昭健.食品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发展[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第9篇:食品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1.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医学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学习先修课程基础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要、卫生法规与监督、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等,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后,再同时开设食品毒理学检测、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卫生理化检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平行课程。经过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相互融通、优势互补,即可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为后面医学营养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专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反映食品检验技术发展趋势”是我们选用和编写高职教材的依据。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用成主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教学主教材,该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类系列之一,理论上突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侧重实际操作、检验方法,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与设备、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程序、基础实验技术、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卫生指标细菌的检验、致病细菌的检验、真菌的检验和其他检验项目。同步配套使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技能型人才培训用书: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第二版)》,该教材是根据最新《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按照岗位培训需要的原则编写的。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开发了相关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测试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料。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