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基于安全管理的一整套体系,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安全和高效运行,行业里比较广泛使用是杜邦安全管理体系。
全球有许多知名的企业都建立了符合自己行业特征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实现安全管理运营。其中比较成熟的公司有杜邦公司,其安全管理分为风险控制(工艺风险)与文化建设(行为安全)两个大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安全管理;风险管控;PDCA循环法;影响因素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在过去几十年间,矿井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虽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但是还没有实现零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够不完善,管理和生产不够协调。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矿井间各种条件差异较大,很难得到稳定有效的分析方法[2-4]。本文以回坡底煤矿为实例,通过对全国煤矿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用于指导我矿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与改进。可为其他矿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1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法最先由美国休哈特博士提出,经过不断完善,在企业安全质量管理方面得到普遍应用。PDCA循环法首字母PDCA分别代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法的具体做法要点是:在进行企业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工作时,首先对人员编排以及工作进行规划,明确各组成员的组成以及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法的核心,工作人员需根据计划进行落实;对于企业而言,检查工作主要以考核以及考察的方式执行,确保可以及时对工作进行误差纠正;对于执行完成的工作需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失败教训,对成功的结果进行褒奖。PDCA循环法的优势在于各个流程之间环环相扣,各个环节之间又存在着极强的对应关系,整个循环过程呈现闭环式阶梯上升,因此循环得到的结果质量高,可靠性强。
2安全管理体系
2.1体系分析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统计资料,从2013年至2019年,全国煤矿死亡人数共计4321人,造成的事故数共计2246起;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统计2013~2019年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比图,绘制得到的饼图见图1。图12013~201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最大,其次分别是水灾、运输、机电、顶板等。本文以建立健全回坡底煤矿的安全管理体系为目的,主要是针对事故原因,即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进行分析,其他方面不作探讨。在矿井各系统运行过程中,人是主控因素。虽然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但是人为因素始终是主导决定性因素,系统以及设备的顺利运行都依赖人为操作,操作人员的身心状况、专业素养、应急反应能力等对于系统的运行有重要影响。设备因素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又一重要因素。设备性能和安全性是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伤害,安全、高效施工的重要基础,设备间的相辅相成,良好的管理水平可以有效保证工作人员发挥正常水平,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环境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三维空间载体,环境因素中作业环境和地质环境占据主导地位。矿井中瓦斯突出、围岩失稳、水灾以及水害等事故的发生通常是环境因素所致,因此对安全管理体系中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对于维护工作环境和保证工作人员的心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科学高效的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进而弥补其它因素的缺陷。
2.2体系建立
本着科学性、简明性、延展性、可操作性以及动态性的原则,旨在建立健全回坡底煤矿安全管理体系,见表1。为了确保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对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维度层和指标层进行权重计算,确保管理体系的准确性。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让专家对维度层和指标层进行评分,最后汇总专家得分作为判断矩阵成为最终评判的基础。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维度层和指标层的最大特征根,然后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到权重值,这一过程由软件编程系统自动计算完成,统计最后计算得到的结果,得到的权重计算值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指标层权重值均小于0.1,则认为此次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安全矩阵一致性良好,可直接应用于实际评价中。
3应用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回坡底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两点不足:(1)安全管理内容死板,培训时间固定,应该加强网络平台的学习,提高管理质量,让员工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学习;(2)在进行风险管控工作时,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事故等级概念模糊,无法进行正常的排查工作,应该加强培训。为便于对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标定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各个等级的含义分别为安全水平良好(安全)、安全水平需要改善(较安全)、安全水平需要发展(一般安全)、安全水平需要建设(较不安全)、安全水平需要提高(很不安全)。对回坡底煤矿各指标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维度层中人员因素评价等级为安全,其余均为较安全,需要进行改善;对于管理因素中的指标层而言,安全生产管理和审计管理评价等级均为一般安全,需要及时进行改进、提升。针对上述评价结果,对回坡底煤矿安全管理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人员因素方面,应该加强薪酬绩效考核,加强安全培训,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树立安全意识。(2)设备方面,应该确保设备的安全防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3)环境因素方面,地质复杂程度无法改变,应该加强作业环境的改善,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溢出,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控制围岩变形,为安全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4)管理方面,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注重四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审计管理,通过监督、整改等手段促使管理系统形成回路,进而做到权力、责任、利益的一体化。
4结语
基于PDCA循环法,以回坡底煤矿为实例,探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的权重计算,发现指标层和维度层安全矩阵一致性良好;应用表明,人员因素评价等级为安全,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评价等级较安全;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分析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以期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星星,李春香.2013—2017年全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J].煤炭工程,2019,51(1):101-105.
[2]寇颖.基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内部审计制度设计[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24):76-77,81.
[3]沈俊,赵珊,朱叶.基于PDCA理论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成果应用研究--以BG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9(7):30-34.
关键词:油气站场 安全管理
一、现场管理标准化
油气站场在大型作业中应有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理念,因为同一条管线各个站场的大型作业类型相同。在每项作业成功完成后,运营单位应将作业流程形成系统方案固化下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选取试点进行验证,形成标准化作业,即可全线进行推广应用;根据应用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作业方案,使得标准化作业进一步规范。标准方案的不断完善更新使得作业经验以过程性、直观性的形式保留下来,弥补人员因经验及能力缺陷带来的风险;避免出现人员的不可替代性,减少人员的流动而造成的损失。并提高新员工上岗的成长速度,为锻炼员工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供可靠的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油气运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型施工作业的时机,组织所辖站队员工进行现场观模学习,确保各站队现场执行力统一到位。
另外,通过各站场作业经验的总结,可以论证选取最优方案,发现共性的安全风险。比如在A压气站投产过程中发现站内管线吹扫不彻底,有较多杂质和水引起设备冰堵的情况,在以后的各站场动火连头前,都要对管线进行彻底的干空气吹扫并用露点仪检测,降低设备投产安全隐患。作业标准化管理使油气站场对大型工程的管理,更有效率,也更加科学。
二、机动灵活的安全团队
油气运营企业组建机动安全团队,有利于克服了企业安全队伍不足,缺乏大型现场管理经验的不利因素。通过在大型作业时成立专业化安全团队,实行质量工程安全监控,使整个现场管理更加专业。例如在动火连头、工程投产等大型作业中,将平时分布在各站场的安全团队精英集中起来进行作业管理,大型作业完成后再返回各自站场,达到集约化管理的效果。
在运作安全团队的过程中,运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天然气站场工程施工周期长、设备复杂、规模大等特点,集中核心力量,抽调懂安全、会管理的精兵强将放入各个站场。从工程建设初期开始监管工程质量和安全风险,争取不把安全隐患,和施工质量问题留到工程投产后,为油气站场保驾护航。作为现场代表的安全团队成员必须利用长期在站的机会,充分调动各参建队伍工作积极性,全程参与站场工程建设及投产等各类大型作业。使得运营企业对所属各个站场工程建设质量及关键设备的投产, 能够方便的进行安全控制和管理。
三、全程把控承包商施工作业,力保作业顺利
随着长输管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各个油气站场肩负着艰巨的生产任务,承担的大量高风险作业,这要求运营单位熟知每一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针对承包商单位多、人员杂,现场施工不好控制的实际。为了全程把控施工环节,需要运行单位本着施工质量安全与今后的生产运行有效结合,力求风险识别全面到位的原则,从方案逐级审核,严格入场管理,严格现场施工,现场分区管理几个方面对承包商采取有效管控,全程力保各项作业顺利。主要体现在:
1.是严格审核施工方案。必须明确要求,所有在生产区内的施工都必须有施工方案。方案由承包商编制完成后,再由场站、生产技术部门和质量安全部门三方逐级审核,场站主要审查相关工艺操作变更,生产技术部门主要审查总体方案的选择,质量安全部门主要审查整个作业过程的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审核后就出现的异议,运营单位归纳整理后再与承包商讨论,要求承包商对存在的异议逐一解答,对于作业风险控制不到位的,及时提出并要求施工方进行补充,加强防护措施。通过不断审核,最终形成终稿,运营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承包商才能办理相关作业手续,开始准备作业。
施工方案是现场施工的纸面推演,各项施工作业中,运营单位都必须 提前组织审查各类施工方案。根据现场实际,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商议,提前考虑到每一个风险和技术难题,不放过任何细节,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内容。并对不断改进的方案进行多次桌面推演,力求方案完善无漏洞,力求每一个风险和技术难题都有合理可靠的措施。
2.是严格入场管理。油气站场要求所有进出生产区的承包商人员都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并由场站安全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后,佩戴胸牌方可进场,无证人员坚决不允许进场。所有进入生产区的施工设备都必须由承包商自检合格并符合现场的使用要求。作业中严格落实施工方及站队监护的双方确认机制,杜绝落实不全、防护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力保证现场作业风险安全受控。
3.是分区管理,明确职责。针对施工现场涉及的相关人员多、车辆器械繁杂,环境凌乱等现象。为了有效控制作业环节,油气站场有必要专门制定了“划区隔离,有序引导,顺序入场”的准军事化性质的分区管理办法。就是将现场作业地段和作业单位区分成块,把施工单位作业的作业区、正常运行的生产区、施工备料摆放的材料区、应急保驾区等进行有效分别,以提高应急处理、疏散、联络能力。该到哪个队伍施工,由现场安全员有序引导该队伍进入指定地点。作业现场对几个区域设置了警戒隔离带,非作业人员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观摩活动。通过分区方法明确了操作人员、监护人员及安全员的职责,使现场作业责任区域明晰。
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型,对外来人员进站如何引导,如何进行现场风险提示,人员如何进出作业区,现场如何警戒,如何通过工作票来控制现场的工作顺序等都做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杜绝出现作业施工杂乱无章和自选动作的发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形成了大型作业的现场管理标准化模板。通过以上措施,全程把控承包商施工作业,实现施工过程可控制、可操作,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顺利。
四、作业安全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
计划阶段。要通过承包商资质严格准入制,施工方案桌面推演等,排除并摸清施工作业中每一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确定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等。采用的手段:1、现场分析;2、桌面推演;3、确定作业方案。
执行阶段。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作业方案。根据作业方案进行作业工作票的编写、核对、执行及现场安全人员对施工作业现场的控制,比如外来人员的入场管理,作业分区管理等。
检查阶段。主要是在作业方案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比如对照作业方案,检查工艺流程是否按工作票执行,收尾工作是否完毕等。
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作业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形成属于合适的“现场安全管理体系”。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五、总结
目前,国内长输管线的各种大型施工作业也正在或即将开展,以“标准化作业管理”为主线的作业安全管理体系,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油气运行单位有必要稳步发展、大胆创新,使得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水平更上台阶。
参考文献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1.1安全意识薄弱、责任落实不到位
该项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电力企业不能正确的处理安全与效益和进度的关系,其在进行检修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进行认真落实,没有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或者是安全操作工具使用不规范,从而引发人身安全事故或者是电网设备损坏事故。另一方面,虽然当前的电力生产企业都进行了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的制定,安全生产职责也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是其具体的安全责任落实力度较差,仅仅在作出了一般性和原则性的动员之后,停留于口头行动,造成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流于形式。还有少数职工存在着凭借经验办事、随意简化手续、不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程序的情况,由此产生了各种安全隐患。
1.2习惯性违章操作
该项问题主要是指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例如配电检修人员在没有填写工作票的情况下就进行相应的检修作业,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部分需要停电进行的作业操作在没有进行停电、验电以及挂地线的情况下开展,都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1.3安全工具管理混乱
从以往的电力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来看,大多数的事故主要是由于安全意识缺失以及设备的不安全装填以及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叠加造成的,同时部分处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器具质量堪忧。另一方面,其并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定及原则进行设备的检修和试验工作,造成的设备的带病运行以及对安全操作器具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2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2.1整体推进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应是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设备、安全培训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系,所以应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从以上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控制与预防,最终形成全面覆盖的安全管理体系。
2.2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指导原则主要是指可以通过大对安全生产成果、事迹以及先进理念的大量正面宣传,从而起到对电力企业员工的有效引导作用,使人人树立起“安全有我、我要安全”的思想观念,为安全体系的构建创建出良好的环境氛围。
2.3注重实效原则
实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安全管理方法选取的过程中,应在贴近实际以及切合基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安全管理内容,并通过安全文化的构建提升安全管理体系的文化吸引力。2.4以人为本原则电力安全管理体系的以人为本原则主要是由于安全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注重对人员潜能的挖掘并注重调动人员积极性,从而使安全管理体系具备人性化特征。
3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健全的安全标准规范以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作为基本保障,从而更好推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转变,最终构建其具备应预测预防性的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的电力安全责任制的执行和落实,使安全管理工作向常态化发展。其次,应逐步加强对电力安全生产过程的监管,对存在的违规作业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开展相应的各专业联合巡查合同,从而有效的消除存在的各项安全隐患问题。最后,通过安全审计制度的落实,对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审查,并对此过程中发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3.2设备及人员安全管理
(1)应加强对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避免由于设备故障问题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设备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指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其应是贯穿在设备制造、运输、安装、调试、使用及维护的整个过程中,在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从而确保设备在运转周期内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做好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工作,通过点检定修制度的实施,使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应加强人员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作业过程中的各项危险因素的识别、排查以及整治能力。具体的人员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完善的人员岗位安全规范的制定,进行企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和纪律培训,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电力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通过安全意识的强化,将安全意识转变为内化的安全规章制度行为。
3.3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1)现场作业风险
电力现场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现场作业人员、作业环境、作业现场物、现场管理缺陷等,比如对现场存在的违规操作指挥、违规操作、设备缺陷等风险问题的管理。通过以上对于现场事故概率、严重度指标以及风险等级的分析和判定,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和处理措施。
(2)电网设备风险
一、阐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 体系 实践
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28001) ( 以下简称“体系”) 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如何构建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才是行业内各单位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核心。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正确合理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行业整体的安全规范管理水平。
1.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实施、运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第一步,为后续提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企业决策层需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承诺和支持
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企业决策层对改进其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做出承诺,高层承诺自始至终的承诺和支持具有决定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将会推动体系事半功倍的运行。
1.2体系规范及相关内容培训
(1)企业决策层培训。只有使决策层深刻理解体系规范的内涵和建立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明确决策层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把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2)体系编写小组培训。由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对体系编写小组成员等进行基础培训。只有使体系编写小组全面理解了体系规范,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才能够得以正确策划和运行,编写的体系文件才能符合企业实际,便于操作。
(3)各级管理者培训。只有使班组长以上的各级管理人员了解或熟悉了体系规范及相关知识的基本内容,才能配合和主动参与企业的体系建立和运行工作。
(4)基层员工培训
综上,企业应运用多种形式(会议、培训、板报等)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参与,造成贯标的声势。
1.3体系建立
在进行体系建立策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确定体系建立、运行的范围
(2)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体系的复杂程度、文件化的范围和相应的资源应取决于本企业的规模、活动性质和实际能力,尤其是高风险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应考虑其实际情况。
(3)体系建立之前要先进行“初始状态评审”
(4)动态有序,注意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2.体系的运行
2.1基本要求
第一,体系建立完成后,从之日起,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应严格、认真地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执行。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力图通过企业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在落实职责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进行程序及文件化的控制,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体系建立与运行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实施的程度和效果。
第二,切忌重视体系的建立、忽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应避免:从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上,认为是出于开拓市场的压力,不这样做不行;把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只定位于(或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外审证书,满足市场竞投标的需要。不认真推动体系文件的学习、贯彻和执行,没有转变管理观念,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现代安全管理方式接轨。
2.2体系文件的分发和定位
体系文件是企业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准则,是按体系规范要求制定的,是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法规性文件。
2.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全面教育和培训
体系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各个岗位的人员只有理解了程序化、系统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才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其管理活动。
企业层次的宣贯和培训:由培训主管部门组织、安全管理部门配合,要求企业领导、部室长、基层领导、安全员及班组长等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主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分工负责,认真备课,有针对性。
2.4由制度体系到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升
(1)企业最高管理层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2)安全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3)基层领导和班组长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4)以人为本,通过体系的培训和运行,促进操作岗位人员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5)加强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
3.体系的保持
3.1严格监测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应定期严格监测,避免出现与体系规范要求不符合的情况。监测应全面、细致,涉及到管理活动、生产操作、工艺运行等方方面面。
3.2对不符合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内部或外部),以判定体系在整体上是否得到正确运行。
3.4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组织管理评审
通过管理评审判定体系面对变化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用、有效;是否对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下面以中铁十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为例,从安全目标、保证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措施等方面介绍一下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1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安全目标
确保铁路营业线施工行车安全,杜绝铁路交通一般C类及以上责任事故。杜绝从业人员责任重伤及以上事故。杜绝重大交通责任事故、重大火灾和重大机械设备事故。
2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从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技术保证、制度保证、经济保证4个方面建立保证体系,实行三级安全生产管理(公司―项目经理部―作业班组),并确立公司总经理、项目经理、班组长为各级安全管理组织的第一责任人,上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和控制体系,该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了公司、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一批高素质人员,为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见图1)。
公司设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做为公司安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代表公司行使安全监督管理权和安全奖罚权。公司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安委会主任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担任;委员由公司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安全生产总监、公司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工程项目部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对项目安全生产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安全生产。
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组长由项目副经理担任;成员由专职安全员及各部门负责人担任。
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和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建立起一支能够查隐患、堵漏洞、保安全的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
3铁路营业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公司从安全生产责任、安全资金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安全事故报告、劳保用品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委员会细则、安全风险抵押金考核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安全质量稽查办法、安全标准工地考核办法、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等,强力推行了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把安全生产实绩与项目领导班子的位子、票子挂钩考核,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传递落实。
4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安全措施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安全措施的制定要针对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不利条件,并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与教训,遵照有关规定,全面具体地将其贯穿于全部施工工序之中,并随着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而加以落实,为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保护了自己和他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轻安全事故发生的伤害程度,促进了经济效益。
5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详细制定通信信号、电气化区段、电力牵引等专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以防挖断电缆(光缆)、防高空坠落、防感应电击伤、防轨道短路、防料具侵限挡道影响行车、防人身伤害为安全防范重点,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标志,全面规划工地布置,遵守有利施工生产、方便职工生活原则,符合防洪、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开挖的基坑以及电缆沟,要及时回填。
按照劳保用品配备标准,及时为员工配置绝缘鞋、绝缘手套、高可视性工作服等劳动保护用品;针对季节特点,及时督促现场施工人员调整现场作息时间,做好员工防暑、防寒和饮食卫生工作,遇有恶劣天气,及时预警公告,提出人身安全防范要求,保证员工劳动安全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现代金融业是基于信息、高度计算化、分散、相互依存的产业,有人形象地把信息系统归结为银行业的“核心资本”。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是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在网络结构、业务关系、角色关系等方面的复杂化。而越是复杂的系统,其安全风险就越高。在系统中每增加一种访问的方式就增加了一些入侵的机会;每增加一些访问的人群就引入了一些可能受到恶意破坏的风险。据2003年一项对全球前500家金融机构的安全调查(2003GlobaleS curity Survey,Deloitte Touche Tohmat—su),39%受调查的机构承认2002年曾受到一定形式的系统攻击;美国联邦法院2004年所作的一系列有关信息犯罪的案件中,有多件涉及金融机构。这些统计数字和报道出的事件,只是我们面临信息系统安全威胁的冰山一角,因此加速建设金融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体系变得更加紧迫。
长期以来,人们对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手段偏重于依靠技术,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但事实上,仅仅依靠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愿望却往往难尽人意,许多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隐患靠安全产品是无法消除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的攻击造成。简单归类,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O%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点。
1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源于有效的管理,使技术发挥最佳效果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只有在建立防范的基础上,加强预警、监控和安全反击,才能使信息系统的安全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为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建立全新的安全管理机制,最可行的做法是技术与管理并重,安全管理法规、措施和制度与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相结合,并辅之以相应的安全管理工具,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是在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整体解决方案基础上构建的,它包括信息安全法规、措施和制度,安全管理平台及信息安全培训和安全队伍建设,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安全管理平台
安全管理平台是通过采用技术手段实施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平台,它包括安全预警管理、安全监控管理、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和安全反击管理。
2.1安全预警管理
安全预警管理的功能由预警系统实现,通过该系统,可以在安全风险动态威胁和影响金融信息系统前,事先传送相关的警示,让管理员采取主动式的步骤,在安全风险影响运作前加以拦阻,从而预防全网业务中断、效能损失或对其公众信誉造成危害,达到提前保护自己的作用。安全预警系统通过追踪最新的攻击技术,分析威胁信息以辨识出真正潜在的攻击,迅速响应并提供定制化威胁分析及个性化的漏洞和恶意代码告警服务,帮助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
2.2安全监控管理
通过安全监控功能可以实时监控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态势、发生了哪些攻击、出现了什么异常、系统存在什么漏洞以及产生了哪些危险日志等,因此安全监控功能对于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基于实时性的安全监控。通过在线方式管理金融信息系统中的资源状态和实时安全事件,及时关注IT资源和安全风险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实时监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IT资源的效能。
2)基于智能化的安全监控。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网络中的各种安全事件进行智能处理,实现报警信息的精炼化,提高报警信息的可用信息量,降低安全设备的虚警和误警,从而有效地提高安全保障系统中报警信息的可信度。
3)基于可视化的安全监控。通过对安全事件分析过程与分析报告的可视化手段,如图表/曲线/数据表/关联关系图等,提供详细的入侵攻击信息乃至重现攻击场景,实现对入侵攻击行为的追踪,使得对安全事件的分析更为直观,从而有效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入侵攻击的监控理解,使安全系统的管理更为有效。
4)基于分布式的安全监控。通过系统分布式的多级部署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监控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对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用户提供相应的监控界面和信息,从而严格满足其安全等级划分的用户级要求。
2.3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
在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系统中由于安全的异构属性,因此会采用不同的安全技术和不同厂家的安全产品来实现安全防护的目的。通过安全防护与响应管理可以及时响应和优化整个系统安全防护策略;最直接的响应就是提供多种方式,如报警灯、窗日、邮件、手机短信等向安全管理员报警,然后日志保存在本地数据库或者异地数据库中。
1)优化安全策略分析。通过实时掌握自身的安全态势,及各种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处理情况,输出正常和非法个性化的安全策略报表,然后直接通知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或厂商对其自身策略进行优化调整。
2)动态响应策略调整。通过对各种安全响应协议的支持,如SNMP、TOPSEC、联动协议等,实现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策略的自动交互,同时通过专家知识库能从全局的角度去响应安全事件很好地解决安全误报问题。
3)安全服务自动协调。当智能分析和安全定位功能确认出安全事件或安全故障时,及时调派安全服务人员小组(或提供安全服务的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安全加固防护。
2.4安全反击管理
安全反击管理包括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和安全事件的追踪反击。
1)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取证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调查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对系统安全事件的存储和分析,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取证管理,给相关调查人员提供安全事件的直接取证。
2)安全事件的追踪反击。通过资源状态分析、关联分析、专家系统分析等有效手段,检测到攻击类型,并定位攻击源。随后,系统自动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告知安全管理员,并提示安全管理员查询知识库,从中提取有效手段对攻击源进行反击控制。
3安全管理措施建议
在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因此,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建立领导组织体系,完善落实内控制度,强化日常操作管理,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
1)完善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把信息安全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在金融信息系统内部应组建安全管理小组(或委员会),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安全配置管理策略、系统连接安全策略、传输安全策略、审计与入侵安全策略、标签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备份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系统安全评估体系等内容。安全管理应尽量把各种安全策略要求文档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
2)在保证信息系统设备的运行稳定可靠和信息系统运行操作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增加安全机制,如进行安全域划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安全策略设置,以改进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
3)制定一系列必须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管理标准,狠抓内网的用户管理、行为管理、应用管理、内容控制以及存储管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应急响应管理措施,对关键设施或系统制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更新和测试,全面提高预案制定水平和处理能力;建立一支“信息安全部队”,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方面的工作。
4)坚持“防内为主,内外兼防”的方针,加强登录身份认证,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为系统审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