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消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1.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1.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1.3服装类消费增加,占比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1.4住房支出增加,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2008年“汶川”地震后,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1.5家电类消费增加,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52.7%,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1.6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1.7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1.8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1.9消费商品求廉、求实,人情消费稳定。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强调人际关系,好面子,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邻里礼金100元左右,近亲100-500元左右,年均支出近千元。
2.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2.1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APC=C/Y,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2.2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办法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中国这样—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居民在全省的消费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河南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河南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河南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费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年,与2007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2676.41元/年相比,消费支出提高了367.59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为858.97元,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41%,比上年下降了3.16%;衣着、居住和家用设备方面,均比2007年有所增长,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有小幅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的是在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其中医疗保健比上年增长了64.48元,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上升了2.72%,交通通讯支出比2004年增加了56.49元,比重也上升了2.11%,另外,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却比上年减少了44.6元,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下降了,这与近几年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增加的总体情况不太相符。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
总体来说,2001年至200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呈上涨趋势的,且除了2005年的文教娱乐方面以外,消费支出的各方面每年基本上都均有增长,相应地,消费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
(三)农民消费的阶段性和消费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积累低消费来推动的,也就是生产推动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进而向小康平稳过渡的发展阶段。从动态角度看,农民消费呈现以下阶段式趋势与特征:
1、第阶段是在1978年至1989年的这段时间内,农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22%,这主要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大提高的结果。同时,农民有了收益分配的自,合理地安排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
2、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今,农民消费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没有超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允许范围。但农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积累的增长,而且收入层次高的农民积累率高,边际消费率趋于下降,边际积累率趋于提高。在这个阶段,农民的消费行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等简单的温饱型消费,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干教育、旅游、资讯、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消费。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并决
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消费的增长远远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物价极不稳定、货币政策失效等。
(一)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支撑不足
河南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且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从2000—2007年河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为9.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3.4%。而且城乡差距不缩反而扩大,2000年城乡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扩大到2.98:1。各市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6年全省农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6525.9元,是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4.7倍。各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郑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郑州是周口的2.1倍。
其次,河南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从2006年的农民人均总收入来看,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为2764.1元,占总收入的61.98%。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1695.3元,占总收入的38.02%。可见农业收入仍为河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走出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农民负担重,收入预期不稳定
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税费支出急剧下降,负担减轻。但近几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加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消费倾向。
3、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河南全省农村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网、通讯、水利等设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乡镇仍存在未执行和城市电价等同、有线电视信号仍未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问题,从而使一些商品在农村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买得起不能用的窘境。其次,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农民购买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度弱,农村市场普遍充斥着假货和劣质品,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影响农民消费心理预期
由于河南农村乡镇多,分布广,农村人口多,目前来看社保体系难以覆盖全部农村,而且社保体系本身也不健全,这就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民即使有点钱,也要留着防老、防病不敢消费。虽然医疗有新农合作保障,大病能报销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费和没有报销的部分仍是个大窟窿,导致部分地区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现实消费能力的提升,使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
除此之外,农民消费习惯保守落后,消费不科学,金融意识不强,厂家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
(二)、提升河南农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
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关键是如何打造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种、养、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瓶颈问题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收簢,可将农民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入。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价、合理收费,解决农民消费难的瓶颈问题。
3、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
农民负担重,有后顾之忧,自然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要降低农民的储蓄倾向,鼓励消费,就必须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当前还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河南农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以此来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提高现实消费。
4、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保证商品进入市场渠道畅通
为了进一步提取差分以后序列蕴藏的相关信息,我们考察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图(图3)和偏自相关图(图4),12阶以内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均不截尾,所以尝试使用ARMA(1,1)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短期相关信息。再考虑季节自相关特征,这时考察延迟12阶、24阶等以周期长度为单位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特征。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自相关系数显著非零,但是延迟24阶自相关系数落入2倍标准差范围,而偏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和延迟24阶的偏自相关系数都显著非零。所以可以认为季节自相关特征是自相关系数截尾,偏自相关系数拖尾,这时选择周期为12步的ARMA(0,1)12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季节自相关信息。
2相关参数估计
结合SAS软件,利用条件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未知参数的估计值。
3模型检验
对拟合模型进行参数检验和残差序列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表2)该模型对应参数的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残差序列检验显示统计量的P值都显著大于检验水平0.05,可以认为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这两项检验均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序列的相关信息被充分提取。
4模型预测
图5给出了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拟合图,从该图可直观地看出,乘积季节模型对原序列的拟合效果良好,与模型检验得出的结果一致。运用该模型计算出广西2013年10月至12月的CPI,并将拟合值与实际值做比较,表3给出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拟合值与实际值绝对误差百分比在2%之内,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可以用来做短期预测[3]。表4给出了2014年1至5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预测结果。
5结果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广西CPI在2000年到2003年虽然有涨有降,但是幅度较小,比较稳定。到了2004年CPI上涨的幅度比较大,主要是2004年食品类的价格上涨很多,特别是粮食、鲜蛋、猪肉的价格更是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才有所下降。而2007年,广西CPI上涨的速度更快,2008年上半年甚至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2006年股市普遍上涨带来财富效应产生影响。
2009年,广西CPI一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广西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导致CPI迅速下降。到了2010年已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此时西南地区旱情以及油费上涨等因素导致广西大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最终导致CPI上涨,当然这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很大关系。2011年广西CPI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2012年、2013年甚至可以说是基本平稳,没有太大波动。从2014年1月至6月广西CPI的预测值可以看出,居民物价指数继续上涨,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将物价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
6结语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正经历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的过程。如表1所示,随着农村居民吃穿住等各项消费支出逐步下降,家电、保健类消费支出稳中有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及服务的消费正表现出极大潜力。交通通信比重从2000年的5.58%提高到2012年的11.05%;消费家庭设备及用品的比重从2000年的4.52%提高到2012年的5.78%;医疗保健的比重从2000年的5.23%提高到2012年的8.7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缓慢升级。
(二)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空间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反映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呈典型的梯度性特点,地区间购买力水平不平衡。2012年,我国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7682.97元,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4798.36元,远低于东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省市为上海、北京和江苏,分别为11971.50元,11878.92元,10652.73元;消费支出最低的三个省份为、贵州、甘肃,分别为2967.56元,3901.71元,4146.24元,可以看出我国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显示出农村地区消费空间不平衡。
(三)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时间不平衡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在时间上表现为消费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突出。农民的生活性消费基本是长期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农民平时省吃俭用具
(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储蓄不协调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年轻人高校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买房等一系列潜在支出。尽管其家庭收入在提高,但是随着潜在支出压力增加,农村居民越来越倾向于储蓄,不敢进行消费。再加上与市场化改革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远未建立起来,农民对医疗、养老等忧患意识增强,预期支出的增加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抑制了农民即期消费。
二、农村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的变化机理
(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不确定性的变化机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有极高储蓄率,把资金留到建房、子女教育、婚嫁等重要时刻使用。一年中最主要的消费集中在出售农副产品之后以及逢年过节,迎丧嫁娶等重要时间,在这些时间通常出现集中消费的情况,其余时间或不消费,或很少消费。由于我国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散,再加上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多地区没有大型超市,居民消费仍采用传统赶集方式。
按照收入来源不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收入类型。从表2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两部分的收入所占比重达到总收入的90%以上,而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所占比重仅为10%左右。这部分收入对增加农民消费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本文略去了对这部分收入的研究。可以说,我国农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下面来分析这两部分收入的不确定性变化机理。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我国农民在获得家庭经营性收入时需要经历生产和销售两个的环节。1.在生产环节,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当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业就会五谷丰登;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产量就会减产,使农民遭受经济损失。2000年、2001年和2003年成灾面积均超过30000千公顷,其中2000年成灾面积最大,高达34374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22%。[1]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受灾面积变化量和成灾面积变化量分别与我国农业产出变化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对农民的农业收获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这种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2]2.在销售环节,农民要在农产品市场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和其他商品市场相比,农产品市场风险性较大,如市场行情的变化、消费需求的转变等,都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一环节,一方面由于农民受到市场环境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在其所处的当地市场将农产品以批发的形式销售给农产品经销商,从而获得低于农产品价值的现金收入;另一方面,从农民所在的局部市场来看,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再加上信息闭塞,这导致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当地的局部市场范围内往往供大于求,出现局部过剩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是很高。由此可见,在销售过程中,我国农民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家庭经营性收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的变化机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如今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不受自然风险的影响,所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对于抵制自然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农民主要通过在企业里工作获取工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企业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农民工资性收入受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最重要动因是我国农民的非农就业面临较多的困难和较高的不确定性。1.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而企业对农民工文化技能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农民的低人力资本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缺口,这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度逐年增加。与之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年减弱,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2%左右。这样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加大了农民的就业难度。[4]2.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工资较低且经常被拖欠。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被拖欠工资的返乡农民工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5.8%。其中,保留工作只是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中有4.4%被雇主拖欠了工资,而需要重新找工作的返乡农民工中有8%被拖欠了工资。[5]这些都造成农村居民面临巨大的收入不确定性。此外,农民工是非农产业中劳动权益保护状况最差的一个就业群体,并且其往往是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就业。农村居民在这些企业务工往往遭遇一些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切实的维护,工资偏低、被克扣和拖欠,劳动条件差,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当突出。面对这种现状,已进城的农民工缺少就业的稳定感;而且在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最容易被抛入失业者的队伍,从而给其带来收入损失。
三、收入预期不确定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根据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用农民收入增长率波动指数来度量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如下。上述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对其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当其收入预期增加时,农民的消费会随之升高;而收入预期减少时,农民会减少当期消费。由农民收入预期每增长1个单位,农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化率会随之增长0.863个百分点。四、稳定收入预期,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建议综上所述,家庭经营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的水平近年来也不断提高,这两类收入的波动都会增加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鉴于此,要稳定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要稳定和增加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无后顾之忧。
(一)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政策体系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影响。要使农民对未来收入放心,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体系。1.完善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占其纯收入的50%以上,如前所述,该部分收入水平直接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影响。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就必须着力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完善的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有力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同时要积极引导,支持扩大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扩大农产品的对外出口。并且对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相应的补贴,提高其家庭经营收入水平,调动其生产积极性。2.发展现代化农业,拓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农业已经迈开了现代化的脚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完善产供销一体的农产品流转体制,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渐繁荣起来,这就有效的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提高其消费水平。
(二)建立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给予其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障力度,改善其在城市的工作环境,必要时设立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企业的用工行为,一旦发现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一定严惩不贷,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其工资收入的稳定性。通过建立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长效机制,改善其就业、生活环境,这样可以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其消费水平。
[关键词]农村农民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方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品牌认知;品牌关系;品牌情感;消费行为
在国内外的研究领域中,品牌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品牌战略管理就是要建立长青品牌,用这些品牌可以延伸至不同的产品类和市场获取成功(Aaker,1996)。品牌研究者已经对品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品牌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早期的研究有Aaker的品牌权益模型和Keller的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模型,他们重点研究消费者在了解一些品牌知识(比如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后,是如何感知和评估品牌(Aaker,1991;Aaker,1997;Keller,1993)。[1][2]
最近,研究者探讨消费者在他们的个性化生活中是如何建立品牌社区和品牌关系(Fournier,1998)。品牌社区是一种消费情景中围绕某一品牌的商业化的社会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主要存在四种关系:顾客与产品、顾客与品牌、顾客与其他顾客、顾客与公司。[3]品牌实践管理中,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是品牌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有远见的营销者和研究机构把目光转向基于关系学的品牌关系领域,企业把留住顾客、维持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是消费者—品牌关系管理最重要的目标。
然而,目前还没有涉及到对于品牌关系和品牌知识相互作用,及其对当前购买行为和未来之间的影响的研究。本文提出一个概念模型,试图显示品牌认知和品牌关系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当前购买行为和未来购买行为,其中品牌认知变量是测量消费者是如何感知和评估品牌;品牌关系变量是测量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行为结果变量是测量消费者当前和未来的购买行为,认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关系影响消费者当前购买行为和未来购买行为的假设和及概念框架,并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一、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一)品牌知识和购买行为
学者们对于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观念。Aaker(1991)在《品牌管理》中确认了三种关键因素,分别是知名度、品牌联想和感知质量,这三种因素是品牌忠诚度的决定因素。Feldwick(1996)、Chernatony和McDonald(2003)提出了品牌属性了六个维度,分别是知名度、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个性和公司联想。[4]Aaker提出了品牌个性的五个维度,分别是诚信、激发性、竞争性、成熟性和耐用性。运用最广泛的是Keller(1993,2003)的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模型。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权益是消费者对各种品牌有差异反应的品牌知识,当消费者熟知某个品牌并对其有积极的联想时,品牌权益就产生了。品牌认知可以定义为一系列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个网络框架,它关系到消费者记忆中对该品牌的相关性描述及评价等信息(Anderson1983,Keller2003)。品牌认知是消费者视角的品牌权益的核心要素,包括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这两个维度在前人的营销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AgarwalandRao,1996;Mackay,2001;Pappuetal.,2005)。品牌知名度涉及到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记忆点(node)的强度,比如消费者回想起这个品牌是易还是难(Keller,1993),品牌回想是衡量品牌知名度最通用的方法。[5]
品牌形象涉及到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强度、喜好、唯一性(Keller,2003),其作用就是消费者对品牌感知质量整体上有个正向的情感和态度。根据Keller(1993)的观点,品牌知名度是产生品牌形象的必要条件。当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生根后,消费者在赋予品牌联想就比较容易了。就像Schuiling和Kapferer(2004)证实品牌形象和很多品牌形象维度强相关。因此假设:H1:品牌知名度越高,品牌形象越好。
认知模型假定品牌知识会影响消费者,他们能从复杂的营销活动中感知品牌,对品牌进行偏好排序,最后产生消费行为。本文把消费者的行为分为当前购买行为和未来购买行为,当前购买行为涉及到目前购买和使用某个品牌的情况,未来购买行为涉及到在未来购买某个品牌的意愿。根据基于消费品牌权益模型,本文假设品牌知识会影响消费者当前的购买和使用行为。因此假设:H2:品牌知名度对当前购买行为有积极影响;H3:品牌形象对当前购买行为有积极影响。
品牌权益不仅仅使公司获取短期的利益,而且保证公司未来的收入现金流,进而会产生长期利益(Aaker,1991;1996)。因此,本文假设品牌知识同样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因此假设:H4:品牌知名度对未来购买行为有积极影响;H5:品牌形象对未来购买行为有积极影响。
(二)品牌关系和购买行为
品牌关系的研究开辟了另一个视角:品牌影响消费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掌握的品牌知识体系,他们所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背景也是一部分原因。就像人际交往关系一样,消费者对于品牌也有不同类型的关系。品牌关系是消费者想象或者直接参与品牌社区引起的,因而称之为“消费的亚文化”(Fournier,1998;FournierandYao,1997)。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情感和利益(Fournier,1998)。
在品牌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很难找到定义品牌关系的可操作性的结构。对品牌关系的研究常常是采用描述性的框架和定性分析,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采取标准化的建构和量表衡量。比如Fournier(1998)[6]在深度访谈一些女士后,总结了15种不同的品牌关系:忠诚伙伴、利益婚姻、包办婚姻、点头之交、亲密朋友、区别性朋友、亲属关系、反复的朋友、童年伙伴、求婚、依赖性、抛弃、敌对关系和盲从关系。构建有信度和效度的结构来测量这15种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在社会心理学中已采用一个更可具有操作性框架,描绘出可区分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即为交易型和共有型(Clark,1984;ClarkandMills,1979;Clarketal.,1986)。[7]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运用到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
事实上,Fournier提出的15种品牌关系大多数都可以归为交易性关系和共有型关系的子分类。个人关系的交易性方面包括经济因素和功利利益方面。交易关系是一种对价:每个人都在乎他们的付出得到多大回报。假如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他将不会回应关系的另一个人。交易关系的理想结果就是交易方的满意。因此,品牌满意度可以看做是品牌的交易型关系中,获取品牌是否得到回报的认知评价。与交易关系相对的是,共有关系包含对他人的情感,他们之间超越出利益关系,信任就是这种关系的结果。品牌信任是一种情感型信任,是和品牌建立共有关系的情感结果。
在本文的模型中,用品牌信任和品牌满意度来描述消费品牌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在品牌关系中,关系的本质就是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可以用品牌情感来描述这种依赖关系(Thomsonetal.,2005)。[8]品牌情感是消费者和品牌之间长期性的、承诺性的纽带。情感关系最早在孩童时代形成的情感(在小孩和他的妈妈之间)。形成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的一生,包含对朋友、宠物、地方、和名人等人(事)的情感。在孩童时期,当他们的父母或者重要亲属不在身边,他们因分离表现焦虑和紧张就是情感的体现。同样,当一样东西丢失或者不能再使用,人们产生的遗憾和伤心表现就是对“物”的情感。品牌满意度、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结构?他们和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假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是产生品牌满意度和品牌信任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除非消费者已经对品牌有清晰的认识(包括品牌知名度和良好的形象),品牌满意度和品牌信任需要品牌知识为基础,不然他无法满意或者信任这个品牌。因此假设:H6:品牌知名度对品牌满意度有积极地影响;H7:品牌知名度对品牌信任有积极地影响;H8:品牌形象对品牌满意度有积极地影响;H9:品牌形象对品牌信任有积极地影响。
在消费者和品牌关系结构中,假定品牌满意度和品牌信任是交易型关系和共有型关系的结果,并假定品牌情感是品牌关系的反映。这样假设品牌信任和品牌满意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品牌满意和品牌信任导致品牌情感的产生的基础。就是说,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满意和信任时,就能培养出品牌情感。因此假设:H10:品牌满意度对品牌情感有积极地影响;H11:品牌信任对品牌情感有积极地影响。
最后,假定品牌关系的结果,也就是品牌情感是决定当天购买行为和未来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当前和未来趋向行为(approachbehavior)的原因。在品牌方面,消费者对一种品牌的承诺可以使消费者免去向其他品牌建立关系(ChaudhuriandHolbrook,2001)。品牌情感,比如消费和品牌之间的联系和识别,可以很好地预测消费过去和将来购买该品牌的频率(McAlexanderetal.,2003;Thomsonetal.,2005)。因此假设:H12:品牌情感对当前的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H13:品牌情感对未来的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本文假定两个主要的内生变量当前购买行为和未来购买行为之间是有关系的,假定当前的购买行为会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因此假设:H14:当前的购买行为对未来的购买行为有正向的影响[9]。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测量品牌知识、品牌关系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在本研究调查中,选取的调查对象为中南大学、湖南商学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选取的品牌是牙膏品牌。牙膏品牌为大众熟悉的产品;大学生有很好的社会常识,对各种牙膏品牌也有良好的认识,所以选择大学生和牙膏品牌为对象,可以使问卷的质量很好。本调查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47份。
(二)研究变量的测量
1.品牌知识的测量。品牌知名度采取王海忠(2007)开发的量表,包括四个问题,分别是回答者对四个问题“这个品牌很出名”、“这个品牌家喻户晓”、“我经常看到这个品牌的广告”和“这个品牌的广告给人的印象很深”的同意程度。[10]品牌形象采取LowandLamb(2000)开发的问题,分别是对三个问题“这个品牌的整体感觉非常好”、“这个品牌的质量非常好”、“这个品牌非常有影响力”的同意程度,对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的测量采取李柯特5点量表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2.品牌关系的测量。品牌信任采取两个问题“您非常信任这个品牌”和“当您使用这个品牌时候非常放心”。品牌满意度采取两个问题“您使用该品牌后,您觉得它效果非常好”和“您非常满意这个品牌”。品牌情感采取两个问题“我对这个品牌有很深的感情”和“假如这个品牌从市场上退出,您将感到非常惋惜和遗憾”。对与品牌关系和品牌情感的测量采取李柯特5点量表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3.行为表现的测量。当前购买行为测量采取两个问题,一是“您购买该品牌的频率是多大”,采取李柯特5点法,“1”表示“从来未购买”,“5”表示“经常购买”;二是“您使用该品牌的频率是多大”,采取李柯特5点法,“1”表示“从来未使用”,5表示“经常使用”。未来购买采取两个问题“您将购买该品牌使用吗”和“如果您有朋友购买牙膏,您会推荐他(她)购买该品牌吗”,采取李柯特5点量表法,“1”表示一定不会,“5”表示经常会。
(三)结果分析
本文以采用调查数据,用LISREL8.53对概念模型的路径进行检验,重要的参数指标如表1所示,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温忠麟、侯杰泰等人的推荐,采用χ2/df、NNFI、CFI、GFI、RMSEA等几个拟合指数,其中χ2/df大于10表示模型很不理想,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收。NNFI、CFI的临界值为0.9,越接近1越好。GFI大于0.8可以接收,越靠近1越好。RMSEA的临界值为0.08,小于0.05表示拟合的非常好。根据这些标准,和表1对比,表1中的结果都符合标准,因而测量模型通过检验。
表2描述的是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有四个检验路径(品牌知名度未来购买;品牌形象未来购买;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品牌知名度品牌信任)不显著(t<2),因此假设H4、H5、H6和H7被否定。这就是说品牌知识的两个维度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并不直接影响未来购买行为。同时,品牌知名度不直接影响品牌满意度和品牌信任。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品牌知识和品牌关系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品牌知名度影响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二者是消费者当前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H2、H3成立)。与我们假设相对的是,品牌知识(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对将来购买行为没有直接影响。同时结果显示,要抓住消费者的未来购买行为,必须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品牌关系。品牌关系的两个维度品牌满意度和品牌信任归结为品牌情感,消费者品牌情感是当前购买和未来购买的前提条件。
三、管理对策
在本文的实证中发现,品牌知识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一定有直接的影响,而品牌关系在消费者当前和未来购买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公司而言,要消费者产生忠诚度,产生重复购买(未来购买)行为,除了要加强品牌知识的传达外,建立良好的品牌关系,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这对与品牌长青而言非常有必要。品牌关系分为品牌信任和和品牌满意两个基本维度,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和满意的基础,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的根据,良好的消费感受是消费者对品牌满意的直接体现。本文针对这两个维度,从产品质量、服务理念、品牌形象和消费感受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1.不断改进产品的内在质量。品牌信任和满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其中品牌质量又是构成品牌信任和满意维度的主要部分。质量是品牌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根本保证,离开质量谈品牌,品牌也就只是企业设计出来的一个图案或符号,终究会被市场所埋没,被消费者所抛弃。为此,企业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的理念,从而夯实品牌信任的基础。同时,企业还应通过质量认证制度、内部监控制度、专家推荐及行业评奖活动,强化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意识,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顾客,以增强顾客的品牌信心,是顾客对品牌产生满意感。
2.保持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信任度的提高既要考虑品牌质量的维护,又要借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只有实施精品工程、内外兼修才能形成强势品牌。品牌形象的塑造对企业来说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企业在扎实细致工作的基础上“精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达到。具体来说,品牌形象的塑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为目标,从每个经营细节入手,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广泛地铺设销售网点,不断开发适合顾客需要的新产品。二是搞好渠道建设,密切企业与中间商的关系,严格返利与考核制度,提高渠道成员的素质与能力,为品牌商品的对外分销构筑良好的畅通渠道。三是注意品牌商品的包装及外观设计,以生动、直观的品牌视觉形象来引导消费,发挥品牌商品“无声推销员”的作用。四是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以进一步扩大品牌商品的社会影响而。其中,在品牌宣传中应充分重视“软性”广告——新闻报道、公共关系等的作用。相对于铺大盖地的商业广告,顾客更认可这些“软性”广告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树立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企业要树立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服务价值观,并努力向消费者传达这种价值观。如果消费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处处为自己着想,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事,消费者就会充分信赖企业。企业可以通过客观、可行的口头或书面承诺,能够满足消费者广泛需求的丰富的产品系列,一致的价格,踏踏实实的内部经营等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真诚。如海尔根据美国本土消费文化而量身定制的“飘威酒柜”,融实用、时尚与欧洲浪漫于一体,产品现已占据了美国酒柜市场60%的份额。
4.重视消费者品牌使用时的精神感受。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品牌质量、品牌形象、强化服务理念之外,还应重视消费者的品牌使用感受,因为它是消费者形成品牌信任的心理基础,是消费者能否形成高度品牌满意的关键所在。作为企业,尤其是知名品牌的大企业,要学会舍身处地的为消费者着想,深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脉搏。随着消费体验的兴起,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及特定体验。这就要求品牌营销方式须由传统的以企业为主的的一向营销方式转变为更加注重消费者参与和互动为主的营销方式。企业要主动与消费者接触,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消费者有更多参与、实践和行动的机会,给予消费者大量而积极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以提升消费者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参考文献:
[1]KevinLaneKeller,“BrandSynthesis:TheMultidimensionalityofBrandKnowledg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3,29(12):595-600.
[2]Aaker,J.L.“Dimensionsofbrandpersonality”,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97(34):56-347.
[3]李建州.简论品牌社区[J]..经济管理,2005(11):68-70.
[4]Feldwick,P.“Whatisbrandequityanyway,andhowdoyoumeasureit?”,JournaloftheMarketResearchSociety,1996,38(2):85-104.
[5]Keller,K.L.“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managingcustomer-basedbrandequity”,JournalofMarketing,1993(57):1-22.
[6]Fournier,S.M.“Consumersandtheirbrands:developingrelationshiptheory”,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8(24):73-343.
[7]Clark,M.S.,Mills,J.andPowell,M.C.“Keepingtrackofneedsincommunalandexchangerelationshi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2):8-333.
[8]Thomson,M.,MacInnis,D.J.andPark,C.W.“Thetiesthatblind:measuringthestrengthofconsumers′emotionalattachmentstobrands”,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2005,15(1):77-91.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居民平均收入,税制改革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一)消费需求受到投资需求的严重挤压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作为国内需求的两大支柱,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的同时却不能用于消费。尽管投资可使建筑业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工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对消费的挤压程度,但这不会使二者此消彼长的局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表1GDP、消费及投资的增长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GDP
60794
71177
78973
84402
89677
消费
28369
33955
36921
39229
41920
投资
25470
28784
29968
31314
32951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GDP
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消费
45854
49213
52571
56834
63833
投资
34842
39769
45565
55963
69168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GDP
183217
211923
257306
300670
335353
消费
71217
80476
93602
108392
125343
投资
80646
94402
110919
论文关键词:ELES,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一、引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分析中常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3个主要因素,这其中,消费对与经济增长则具有持久的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消费结构问题一直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
国内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如尹世杰(1983)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中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丁声俊、叶方恬(1990)在《中国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一书着重研究了食物消费结构问题,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消费结构的一般趋势。林白鹏(1993)在其所著《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孙凤等(2000)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尹世杰(2001)在《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一书中重点研究了实物、住房、劳务、文化教育、信息和旅游等不同消费支出项目支出结构合理化的途径,并指出“要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又必须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赵卫亚(2003)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异。周建军等(2003)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我国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经济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是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型,国民经济转型方向总体上是从“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生产经济”转向“消费经济”。其次表现在消费结构的转型上。城镇居民消费逐渐由重实物消费转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农村居民消费也由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转变,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为发展性消费。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往往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
二、ELES模型简介
ELES模型是由经济学家Liuch(1973)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较以前的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相比较,其在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动特征和静态分析方面则显示出了相对较多的优越性,弥补了LES模型的一些缺陷。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内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个时期,价格和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首先满足一个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扣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收入则按一定比例在各类商品或服务之间分配。
ELES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i =1,2,…,n) (1)
其中, 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为模型参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
将上式进行变形整理:
令=+y (2)
其中=- (3)
对(2)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LS),得到和的估计值
对(3)式两边求和,即=(1-)经济论文,整理后=/(1-) (4)
将(4)代入(3)式中,得到=+/(1-)。
三、实证分析
为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和权威性等原则,笔者收集了2009年按照不同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支出数据(见表1)杂志铺。
表格中将“可支配收入”记为“Y”,将“消费支出总计”记为“V”。根据目前通行的统计口径,把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为8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分别按顺序用V1、V2、V3、V4、V5、V6、V7、V8代表以上列举的8个项目。下面利用这些可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表1我国城镇居民2009年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项目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Y
5253.23
8162.07
11243.55
15399.92
21017.95
28386.47
46826.05
V1
2293.82
3009.48
3640.22
4410.49
5367.01
6360.33
8135.04
V2
458.48
684.18
962.45
1263.8
1601.19
1986.16
2782.3
V3
578.93
735.23
880.76
1131.03
1493.31
1775.08
2863.28
V4
226.04
366.43
521.47
701.08
977.07
1325.54
2114.2
V5
362.6
504.09
632.03
834.48
1072.01
1322.4
1745.91
V6
394.8
582.28
861.44
1285.03
2047.83
3181.88
5858.67
V7
457.22
665.96
953.75
1290.09
1807.73
2461.1
4116.41
V8
128.67
195.43
286.68
393.73
598.21
851.39
1388.59
V
4900.56
6743.09
8738.79
11309.73
149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