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居民消费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消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民消费论文

第1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第2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1.1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1.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1.3服装类消费增加,占比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1.4住房支出增加,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2008年“汶川”地震后,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1.5家电类消费增加,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52.7%,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1.6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1.7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1.8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1.9消费商品求廉、求实,人情消费稳定。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强调人际关系,好面子,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邻里礼金100元左右,近亲100-500元左右,年均支出近千元。

2.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2.1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APC=C/Y,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2.2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第3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的作用机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逐渐被引入到消费领域,而随着消费理论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则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其消费能力。中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远远小于全国人均收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入水平越来越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费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消费的合理性,并不会去追求名牌和时尚。同时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过多,他们有时间和经历去找出最实惠的商品进行消费,很少会有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同时,其会更注重养生,在消费过程中,会更偏向与医疗保健类的消费品消费。

1.2间接作用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积累。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得知,老年人的消费来源多依靠中年时期的储蓄,而并没有收入来源,因此会减少储蓄的积累。这就会增加社会总体的储蓄,进而增加资本积累。人口老龄化影响储蓄,进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由于人口老龄化,就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当前劳动力共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力资源储备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会减少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间接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长期产出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资本和劳动力能够制约经济增长,而人口老龄化就会影响到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人口老龄化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积累能力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而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产出。除此之外,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赡养负担就会增大,老年人福利财政支出增多,就会减少社会可用资金,制约经济结构升级。

2.人口老龄化下的消费结构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峻,同时也面临居民消费低迷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食物、衣着等生存资料消费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说,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文教娱医疗保险、交通通信、居住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多,生活压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们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娱乐消费,其更关注养生,会增加医疗保健品的消费。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下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当前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就会向“既储蓄又消费”的观念转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追求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扩大我国的消费市场。其次,还有利于发展老龄产业市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规模巨大,老年人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发展老年人专用品市场、老年人家政服务市场、老年人闲暇娱乐市场等等,让老年人消费更加追求消费质量、消费的舒适、方便和保健,扩大老龄产业市场。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快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会福利支出

当前,应该增加养老金支出和老年社会福利费用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储蓄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加剧,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对于家庭其他成员来说,轻者会影响工作,重者则会无法继续工作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间接影响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老年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老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多个领域,不仅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展老年产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这就首先要发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社区服务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业等等,通过这些产业的日渐成熟,来带动其他老年产业,全面启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也是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第4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为了进一步提取差分以后序列蕴藏的相关信息,我们考察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图(图3)和偏自相关图(图4),12阶以内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均不截尾,所以尝试使用ARMA(1,1)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短期相关信息。再考虑季节自相关特征,这时考察延迟12阶、24阶等以周期长度为单位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特征。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自相关系数显著非零,但是延迟24阶自相关系数落入2倍标准差范围,而偏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和延迟24阶的偏自相关系数都显著非零。所以可以认为季节自相关特征是自相关系数截尾,偏自相关系数拖尾,这时选择周期为12步的ARMA(0,1)12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季节自相关信息。

2相关参数估计

结合SAS软件,利用条件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未知参数的估计值。

3模型检验

对拟合模型进行参数检验和残差序列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表2)该模型对应参数的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残差序列检验显示统计量的P值都显著大于检验水平0.05,可以认为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这两项检验均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序列的相关信息被充分提取。

4模型预测

图5给出了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拟合图,从该图可直观地看出,乘积季节模型对原序列的拟合效果良好,与模型检验得出的结果一致。运用该模型计算出广西2013年10月至12月的CPI,并将拟合值与实际值做比较,表3给出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拟合值与实际值绝对误差百分比在2%之内,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可以用来做短期预测[3]。表4给出了2014年1至5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预测结果。

5结果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广西CPI在2000年到2003年虽然有涨有降,但是幅度较小,比较稳定。到了2004年CPI上涨的幅度比较大,主要是2004年食品类的价格上涨很多,特别是粮食、鲜蛋、猪肉的价格更是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才有所下降。而2007年,广西CPI上涨的速度更快,2008年上半年甚至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2006年股市普遍上涨带来财富效应产生影响。

2009年,广西CPI一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广西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导致CPI迅速下降。到了2010年已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此时西南地区旱情以及油费上涨等因素导致广西大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最终导致CPI上涨,当然这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很大关系。2011年广西CPI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2012年、2013年甚至可以说是基本平稳,没有太大波动。从2014年1月至6月广西CPI的预测值可以看出,居民物价指数继续上涨,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将物价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

6结语

第5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正经历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的过程。如表1所示,随着农村居民吃穿住等各项消费支出逐步下降,家电、保健类消费支出稳中有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及服务的消费正表现出极大潜力。交通通信比重从2000年的5.58%提高到2012年的11.05%;消费家庭设备及用品的比重从2000年的4.52%提高到2012年的5.78%;医疗保健的比重从2000年的5.23%提高到2012年的8.7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缓慢升级。

(二)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空间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反映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呈典型的梯度性特点,地区间购买力水平不平衡。2012年,我国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7682.97元,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4798.36元,远低于东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最多的三个省市为上海、北京和江苏,分别为11971.50元,11878.92元,10652.73元;消费支出最低的三个省份为、贵州、甘肃,分别为2967.56元,3901.71元,4146.24元,可以看出我国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显示出农村地区消费空间不平衡。

(三)我国农村地区消费时间不平衡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在时间上表现为消费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突出。农民的生活性消费基本是长期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农民平时省吃俭用具

(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储蓄不协调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年轻人高校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买房等一系列潜在支出。尽管其家庭收入在提高,但是随着潜在支出压力增加,农村居民越来越倾向于储蓄,不敢进行消费。再加上与市场化改革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远未建立起来,农民对医疗、养老等忧患意识增强,预期支出的增加对其他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抑制了农民即期消费。

二、农村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的变化机理

(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不确定性的变化机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有极高储蓄率,把资金留到建房、子女教育、婚嫁等重要时刻使用。一年中最主要的消费集中在出售农副产品之后以及逢年过节,迎丧嫁娶等重要时间,在这些时间通常出现集中消费的情况,其余时间或不消费,或很少消费。由于我国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散,再加上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多地区没有大型超市,居民消费仍采用传统赶集方式。

按照收入来源不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收入类型。从表2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两部分的收入所占比重达到总收入的90%以上,而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所占比重仅为10%左右。这部分收入对增加农民消费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本文略去了对这部分收入的研究。可以说,我国农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下面来分析这两部分收入的不确定性变化机理。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我国农民在获得家庭经营性收入时需要经历生产和销售两个的环节。1.在生产环节,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当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业就会五谷丰登;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产量就会减产,使农民遭受经济损失。2000年、2001年和2003年成灾面积均超过30000千公顷,其中2000年成灾面积最大,高达34374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22%。[1]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受灾面积变化量和成灾面积变化量分别与我国农业产出变化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对农民的农业收获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这种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2]2.在销售环节,农民要在农产品市场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和其他商品市场相比,农产品市场风险性较大,如市场行情的变化、消费需求的转变等,都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一环节,一方面由于农民受到市场环境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在其所处的当地市场将农产品以批发的形式销售给农产品经销商,从而获得低于农产品价值的现金收入;另一方面,从农民所在的局部市场来看,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再加上信息闭塞,这导致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当地的局部市场范围内往往供大于求,出现局部过剩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是很高。由此可见,在销售过程中,我国农民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家庭经营性收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的变化机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如今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获取工资性收入不受自然风险的影响,所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对于抵制自然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农民主要通过在企业里工作获取工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企业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农民工资性收入受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最重要动因是我国农民的非农就业面临较多的困难和较高的不确定性。1.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而企业对农民工文化技能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农民的低人力资本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缺口,这导致农民工就业难度逐年增加。与之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年减弱,每年仅增加90多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9.2%左右。这样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加大了农民的就业难度。[4]2.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工资较低且经常被拖欠。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被拖欠工资的返乡农民工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5.8%。其中,保留工作只是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中有4.4%被雇主拖欠了工资,而需要重新找工作的返乡农民工中有8%被拖欠了工资。[5]这些都造成农村居民面临巨大的收入不确定性。此外,农民工是非农产业中劳动权益保护状况最差的一个就业群体,并且其往往是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就业。农村居民在这些企业务工往往遭遇一些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切实的维护,工资偏低、被克扣和拖欠,劳动条件差,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当突出。面对这种现状,已进城的农民工缺少就业的稳定感;而且在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最容易被抛入失业者的队伍,从而给其带来收入损失。

三、收入预期不确定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根据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用农民收入增长率波动指数来度量收入的不确定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如下。上述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对其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当其收入预期增加时,农民的消费会随之升高;而收入预期减少时,农民会减少当期消费。由农民收入预期每增长1个单位,农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化率会随之增长0.863个百分点。四、稳定收入预期,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建议综上所述,家庭经营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的水平近年来也不断提高,这两类收入的波动都会增加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鉴于此,要稳定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预期,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要稳定和增加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无后顾之忧。

(一)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政策体系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影响。要使农民对未来收入放心,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体系。1.完善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占其纯收入的50%以上,如前所述,该部分收入水平直接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影响。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就必须着力稳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完善的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有力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同时要积极引导,支持扩大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扩大农产品的对外出口。并且对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相应的补贴,提高其家庭经营收入水平,调动其生产积极性。2.发展现代化农业,拓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农业已经迈开了现代化的脚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完善产供销一体的农产品流转体制,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渐繁荣起来,这就有效的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提高其消费水平。

(二)建立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给予其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障力度,改善其在城市的工作环境,必要时设立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企业的用工行为,一旦发现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一定严惩不贷,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其工资收入的稳定性。通过建立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长效机制,改善其就业、生活环境,这样可以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其消费水平。

第6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农民生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许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农民在新时期所形成的消费模式。吉林省农民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地区有着共同特点,但由于本地的民俗习惯、民族分布,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有着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当前,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特点

1.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7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同时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也较低,只有个别家庭因为有子女考上大学使得教育投入成为家庭消费的最大支出。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受收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所限,另一方面是受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搬家服务、保姆、钟点工、商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很少见。

2.不健康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吉林省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有赌博现象存在,打麻将、推牌九等具有赌博性质的娱乐项目已成为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尤其是在秋收后及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再有就是人情消费,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结婚生子,考学过寿,乔迁和丧礼都需要礼金,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3.消费时段集中

在吉林省所在的北方,由于在秋收后农产品才能变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大的季节性。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在春耕之时,而生活消费大部分在秋收之后。另外,在平常时日,农民普遍比较节俭,只有到重要节日时会选择集中进行消费。例如,春节、国庆节等是农村集中消费的时段。在集中消费时段内,肉类、烟酒类、礼品类等消费金额巨大,占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比重的大部分。

4.消费方式趋同

农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农村属于熟人社会,购买商品受“口碑”影响较大,在购买家电、摩托车、农用车等大件商品时,模仿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农村消费者把城市尤其是县城,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积极模仿城市消费。牛奶、可乐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追求时髦的穿着打扮,都得益于农村对城市的模仿效应。

5.消费心理谨慎

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而不用作消费,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

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经历过战争和经济萧条期的老人们,更是过度的节约。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另外,东北人好讲究爱面子,所以在重大节日如新年婚嫁时都很铺张讲究排场,这样就又会导致浪费,使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3.市场化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市场没有完全打开,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企业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获得的利益比较少,所以生产型企业没有把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群体来生产适合农民生活消费的产品。同时由于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健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村消费困难化,致使农村居民消费热情不高。4.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薄弱,限制农村消费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如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对手机、电脑等大件耐用品的消费意向很弱,阻碍了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培育。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只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完善农村消费结构的措施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1.贯彻党的基本方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对于进城务工,应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的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吉林省来说朝鲜族人口较多,且与日本韩国比邻,出国务工的人口很多,应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学习生产、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有创新,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把农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全面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

3.鼓励生产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有效供给

搞好对农村市场预测和市场调查,特别是要注意调查农民的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环境、消费倾向和消费要求等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专供农村市场消费。把农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以提高消费水平。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对设立的维修网点给予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加强电网,宽带,无线信号接收器等通信硬件设施,让农民有购买的热情,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

虽然在目前看来,吉林省农村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低下的阶段,但通过采取必要和正确的措施,农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我们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2]张锦梅方天: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第7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摘要:从金融和经济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存在弊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据统计,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可见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消费券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三个月),在指定的购物地点购买商品,不能兑换现金。一般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本文所指的消费券是指政府发行的,免费发给公众的购物券。在它到期后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兑现商家所持有的消费券。

1可能扰乱货币发行和流通秩序

相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短期流通的临时通货;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地方政府发行的临时货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国家信用由国家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力。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币发行的唯一银行。从货币的职能来说,消费券除了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手段外,它同人民币在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2从长期看,消费卷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该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恒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的。一个人是否增加消费支出是由他本人当前的收入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决定的。在全球经济下滑,世人普遍对未来处于悲观预期,消费者对自身未来收入的稳定性缺乏信心,就会控制甚至减少消费。消费者预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将来有可能会减少,为了使自己的一生的效应最大化,必然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当前的消费,以平滑自己的收入波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最核心的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节俭文化所致,而是大多数人无钱或者说除掉刚性消费支出外无更多余钱用于享乐。最有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不愿花钱,最想花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没有多少钱。关键是前面那种人占极少数。贫富差距太大,财富分配太不公道才是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社会保障的稀缺与消费并不见得呈很强的正的线性关系。比如说日本的工作的终身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高储蓄率是并存的。所以从长期看。消费券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3消费券的发放容易导致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消费券通常都被政府指定消费地点或行业。这对于非指定的行业和商家是一种政府公开的歧视行为,是政府在消费市场上的公开干预。消费券使部分行业和商户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特权。充分竞争的市场最忌的就是行政干预,行政干预会降低消费者剩余,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使部分利益集团获利。寻租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是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寻租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约束,有可能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由于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发行规模、使用方向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出了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惩戒机制,收受好处的政府官员很有可能利用消费券为不法商人或利益集团谋取好处。

4结语

以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对于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分析。每一种事物在具有某些优点的同时,必然存在某些弊端。发放消费券是特殊时期拉动消费的特殊的手段,有其合理的一面。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手段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共投资的规模、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和及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

参考文献

第8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居民平均收入,税制改革

一、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一)消费需求受到投资需求的严重挤压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作为国内需求的两大支柱,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的同时却不能用于消费。尽管投资可使建筑业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工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对消费的挤压程度,但这不会使二者此消彼长的局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表1GDP、消费及投资的增长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GDP

60794

71177

78973

84402

89677

消费

28369

33955

36921

39229

41920

投资

25470

28784

29968

31314

32951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GDP

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消费

45854

49213

52571

56834

63833

投资

34842

39769

45565

55963

69168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GDP

183217

211923

257306

300670

335353

消费

71217

80476

93602

108392

125343

投资

80646

94402

110919

第9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ELES,城镇居民,消费结构

 

一、引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GDP分析中常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3个主要因素,这其中,消费对与经济增长则具有持久的推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和消费需求扩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消费结构问题一直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

国内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如尹世杰(1983)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中系统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是我国进行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开端。丁声俊、叶方恬(1990)在《中国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一书着重研究了食物消费结构问题,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消费结构的一般趋势。林白鹏(1993)在其所著《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一书中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研究。孙凤等(2000)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尹世杰(2001)在《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一书中重点研究了实物、住房、劳务、文化教育、信息和旅游等不同消费支出项目支出结构合理化的途径,并指出“要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又必须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赵卫亚(2003)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的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差异。周建军等(2003)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趋势分析方法对我国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经济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是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型,国民经济转型方向总体上是从“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从“生产经济”转向“消费经济”。其次表现在消费结构的转型上。城镇居民消费逐渐由重实物消费转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农村居民消费也由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转变,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为发展性消费。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往往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

二、ELES模型简介

ELES模型是由经济学家Liuch(1973)在英国计量经济学家R.stone于1954年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较以前的线性支出系统(LES)模型相比较,其在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动特征和静态分析方面则显示出了相对较多的优越性,弥补了LES模型的一些缺陷。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内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ELES把消费者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看作收入和价格的函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个时期,价格和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首先满足一个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扣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收入则按一定比例在各类商品或服务之间分配。

ELES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i =1,2,…,n) (1)

其中, 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为模型参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

将上式进行变形整理:

令=+y (2)

其中=- (3)

对(2)式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LS),得到和的估计值

对(3)式两边求和,即=(1-)经济论文,整理后=/(1-) (4)

将(4)代入(3)式中,得到=+/(1-)。

三、实证分析

为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和权威性等原则,笔者收集了2009年按照不同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支出数据(见表1)杂志铺。

表格中将“可支配收入”记为“Y”,将“消费支出总计”记为“V”。根据目前通行的统计口径,把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为8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分别按顺序用V1、V2、V3、V4、V5、V6、V7、V8代表以上列举的8个项目。下面利用这些可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表1我国城镇居民2009年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项目

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

中等偏下户

中等收入户

中等偏上户

高收入户

最高收入户

Y

5253.23

8162.07

11243.55

15399.92

21017.95

28386.47

46826.05

V1

2293.82

3009.48

3640.22

4410.49

5367.01

6360.33

8135.04

V2

458.48

684.18

962.45

1263.8

1601.19

1986.16

2782.3

V3

578.93

735.23

880.76

1131.03

1493.31

1775.08

2863.28

V4

226.04

366.43

521.47

701.08

977.07

1325.54

2114.2

V5

362.6

504.09

632.03

834.48

1072.01

1322.4

1745.91

V6

394.8

582.28

861.44

1285.03

2047.83

3181.88

5858.67

V7

457.22

665.96

953.75

1290.09

1807.73

2461.1

4116.41

V8

128.67

195.43

286.68

393.73

598.21

851.39

1388.59

V

4900.56

6743.09

8738.79

11309.73

14964.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