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中国民间传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民间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民间传说

第1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牛郎织女

盛夏的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著名的“0”等亮星是织女星,它旁边的四颗小星组成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形;对面的一等亮星是牛郎星,它同前后两颗小星组成宛如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在赶路的一字形。传说《牛郎织女》讲的就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女儿(或天帝的女儿,或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人间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谁知织女下凡在人间成亲的事让王母知道了,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得隔河痛哭相望。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他们搭桥。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眼泪。

孟姜女

相传有一家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南瓜,在隔壁姜姓人家的房顶上开花结果。收获时,南瓜中生出一个白胖美丽的小姑娘,因为这个瓜是孟、姜两家的,所以取名孟姜女。孟姜女长大了,当时秦始皇筑长城到处抓民夫,一个叫范喜良的小伙子为躲避差役,进了孟家的花园,正好撞见孟姜女在湖边捞扇子。当时,有一种习俗,一个女子洁白的皮肤如果被某位男人看见,就必须从他为夫;而且,孟姜女也喜欢这个小伙子,于是两人就成了亲。哪知成婚才三天,范喜良就被抓走了。孟姜女思念丈夫,天天以泪洗面。随后便不顾路途艰险,历尽千辛万苦,不远万里寻夫送寒衣。当她寻到长城脚下,得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被砌进城底。这时,她悲痛欲绝,拗哭得天昏地暗,竟使长城倒塌八百多里。孟姜女滴血认骨,终于找到丈夫的尸骨。她决心背回家乡安葬。再说昏君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便下令抓来问罪,但看到孟姜女长得美貌非凡,就硬逼她和自己成亲。孟姜女机智地提出三个条件:一,为范喜良造坟隆重安葬;二,秦始皇得如孝子一般披麻戴孝,在灵前跪哭;三,陪孟姜女游海三日。秦始皇一心想得到美女,便答应—一照办。孟姜女在完成祭奠自己的丈夫的心愿之后,趁游海之机,投入大海以身殉情。有的说孟姜女后来变成了银鱼(面条鱼);也有的说她变成了一种像蚊子似的飞虫,螫死了秦始皇

梁山伯与祝英台

传说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生得聪明伶俐,爱好诗文。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得出门求学的,祝英台只得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路上,她认识了同去求学的梁山伯,两人结拜为兄弟。以后,两人以兄弟相称,同窗读书,同床而息。三年中,梁山伯处处保护、关心着“贤弟”祝英台,始终不知英台是个女子。三年后,英台回家,山伯相送。一路上,聪明的英台用巧喻暗示山伯,两人可结百年之好,而忠实憨厚的山伯一直未能解悟她的真意。英台只得托词说愿为山伯作媒,将家中同胞妹妹许嫁山伯,让山伯早日来祝家提亲。后来,山伯到祝家拜访“贤弟”,方知英台是位女子,当初由英台作媒许配的胞妹原来就是英台自己。但因山伯来迟,误了约期,英台已由父亲作主,被迫许给了马家。山伯得知实情,悔恨交加,回家后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边祝英台被逼无奈只得嫁给马家,成亲那日,她要求在花轿经过山伯墓时,让她扫祭一番。当她全身素装来到山伯墓前时,随着“梁兄——”一声揪心撕肝的悲号,顿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之中,只见山伯坟墓崩裂,英台纵身投入墓穴。众人抢拦不及,只扯到一片碎裙。瞬间,山伯墓合拢如旧。这时,雨后的晴空挂着美丽的彩虹,墓地上两只硕大的彩蝶,上下飞舞,形影相随。传说,这就是生不能共枕,死也要同葬的笃情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魂。

白蛇传

相传,有一条在西湖里修炼了五百年的白蛇,因为抢吃了许仙口中吐出来的、仙人吕洞宾卖的小汤团,又增加了五百年的仙力。得仙的白蛇十分羡慕尘世生活,就变成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到人间,取名叫白娘子。跟随她的女婢叫小青,是一条青蛇变的。白娘子爱慕许仙,就利用西湖游春之日,呼风唤雨,找到与许仙共舟而行的机会。交谈之间,许仙也爱上了美丽、多情而又善良的白娘子,于是两人成了亲。婚后,许仙和白娘子在镇江开了一爿药店。由于白娘子医术高明,又热心帮助穷人,药店名声大振,生意越来越兴隆。夫妻俩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再说,当年没有抢到那颗汤团的癫蛤膜与白蛇结了仇,它变成了一个和尚,取名叫法海,来到人间处处与白娘子作对。他为拆散白娘子的美满家庭,唆使许仙让白娘子在端午那日饮雄黄酒。白娘子为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仗着自己有千年仙力,饮了雄黄酒,但还是显露了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为救丈夫,白娘子不顾怀有身孕,飞往昆仑山,经过奋力争斗,盗来仙草,救活了许仙。

以后,许仙去金山寺还愿,法海又强将许仙软禁起来,逼他削发出家。白娘子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和小青一起上金山寺,水漫金山,与法海进行了一场恶战。白娘子因有孕在身,没能取胜,只得与小青一起回到西湖,准备继续修炼,等待时机再与法海交战。

第2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大年初三的习俗有烧门神纸,禁食米饭等。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赤狗日,在传说中女娲娘娘曾在这一天创造出了猪。赤狗在古代传说中是凶神,所以正月初三这天不适合外出,在香港地区,老辈的人们都讲究在这天足不出户,避免遇上不好的事情。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猪。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貂蝉是“四大美人”里唯一的虚构人物,原先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貂蝉只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美女,只是小说家可能为了增添色彩而加进去的 ,正史并无记载。

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姓任,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十五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又考证: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再证:貂蝉出生于甘肃省临洮县,故狄道府。本和董卓同乡,故被司徒王允授意,借机接近董卓。 所以说 ,貂禅只是正史上的一个原型,并不是真实存在过的。

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提到一个傅婢,勉强可以视其为传说中的貂蝉。但是她跟王允毫不相干,王允不可能利用她实施“美人计”。再说,这个傅婢,仅是董卓与吕布决裂的一个心理因素,不是形成诛灭董卓的核心人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1、孟姜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人物。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

2、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该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3、也有传说称,孟家和姜家是邻居,都没有子女。一日,两家的墙角长出了一个大冬瓜。到成熟的时候,破开冬瓜,里面竟然是一个小女娃。孟家和姜家就一直养了这个女儿,取名叫孟姜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关键词:中国民间设计;中国传统伦理;设计伦理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62-01

一、中国民间设计在内容方面的伦理体现

中国民间设计在内容方面的伦理体现可以从三方面内容来看。

中国民间设计有许多内容源于民间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中的形象和故事。以民间神话为内容的民间设计,例如根据民间神话而设计的黄帝炎帝像等形象,将“神”作为人类祖先化身和现世生活的保佑而进行祭祀,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家族观念和现世主义精神。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中国民间设计通常体现传统伦理中重义轻利、崇道扬善精神及情感主义倾向,如关公形象。以宗教为内容的中国民间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本身宗教意义相脱离,融入到中国独特的伦理文化之中,体现传统伦理中人文主义、现世主义和崇道扬善精神,如佛教形象弥勒佛,变作流传至今的笑口弥勒或布袋和尚形象,给现世中人带来欢乐吉祥富贵。

中国民间设计也有对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的表现,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劳动人民生活的再现为内容,表现劳动场景和大众形象,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人”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主要体现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二是中国民间设计对生活中美好愿望的表现,以多子多福或五子登科等内容居多,体现家族意识和现世精神,强调对家族繁衍和现世福禄功名的追求。

中国民间设计中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中常见之物的内容也有很多,由两大途径构成。一是对其形态的单纯提炼,这种内容相对较少,只在早期的一些设计中有所体现,如原始民间设计中的水纹等,表明中国民间设计对人的生活和现世的关注,体现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二是通过谐音、喻意和符号化等对各种物的形态赋予特殊的情感和含义,这些内容大都被赋予了它的独特情感和功能,其中的许多内容得以传承至今。如蝉表富贵,鱼表富裕,皆取谐音。又如太极图,源自道教及易经中的抽象符号,在民间设计常以吉意护符使用。这些常见之物,从其提炼的过程来看,体现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从其表现的意义上来看,体现现世主义和家族主义倾向。

二、中国民间设计在形式方面的伦理体现

中国民间设计在形式方面的伦理体现主要在形式造型和形式审美两方面。

中国民间设计在其形式的造型上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其形式造型是为功能服务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现世倾向与人文主义。如许多民间生产用具的造型设计以满足生产需要为主,也伴随人们的美好愿望。第二,其形式造型呈现出团块感和聚合性。单个形象的构成形式,通常是发掘其自身的特点,以表现其对称美为主;多个形象的构成形式,则常常有内敛的压和力,使之有条不紊地团结在一起,适应某个特殊外形。无论是单个还是多个,它们都形成一种聚合状态。如四合院这种民间建筑设计,对称布局与四面聚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聚合倾向,对群体和家族情感联系与团结的重视,也体现情感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

中国民间设计在形式的审美要求上也有两方面主要特点,即生命感与和谐性。中国民间设计形式审美中的生命感与和谐性,是与中国艺术的精神相一致的。其生命感,表现为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和爱的感觉,表现为生机勃勃之势,也表现为对生命传承的重视和崇敬;而其和谐性是在聚合和团块的形式之中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以及物与物、物与环境在同一个整体中的和谐共处与互融共生。如堆子玩具,将许多小孩形象的玩具堆叠放置在一起,表现了对生命传承的重视,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又如四合院,也是将家族成员聚集在一个圈子内,在平稳的对称式中体现出对和谐的追求。这些也体现了传统伦理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家族主义、群体主义意识和天人合一理念。

三、中国民间设计在工艺方面的伦理体现

中国民间设计的工艺,可以从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的技术两方面考量。

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上,中国民间设计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选择当地比较多的材料作为设计的材料,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季节选择不同的材料,根据使用者的经济情况和精神需求选材,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而同一个地区民间设计在材料和制作技术上的繁简程度不同,则主要与不同的经济情况相关。因此,在选材和制作方面体现了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

而所有工艺从发明到传承和改进,都是依靠一种与传统伦理息息相关的模式进行的,即通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尝试总结经验,以祖训和秘传的方式传于家族式后人。这个过程体现了浓厚的经验主义倾向,也直接体现了鲜明的家族主义和群体主义意识,并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主义。

结语

在当今的设计中,中国设计要成为一个形象鲜明的整体受到关注,就需要借鉴中国民间设计的经验。这不是要设计师照搬照抄那些形式,而是要关注构成当代社会的各种内在因素,努力感受并发现其内在精神。以此为设计的基础和核心,设计师才可能做出适应时展和当代人需要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苗相甫.伦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1、七月初七对应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古时候的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

一、搜集和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使之更好地广泛流传下去

许多民族原生态的民歌、舞蹈和音乐,有的虽然有文字记录,但很大部分民族的民歌和音乐都是靠口头相传的,这种口头相传,如果不及时搜集和整理,就很可能有失传和散失的危险。在云南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央视举办的十二届青歌赛上,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歌受到了格外重视,特别是近几届,增加了“原生态唱法”的比赛,使许多濒临失传的原生态的民歌和音乐得到了新生。在第十一届青歌赛上,来自云南省石屏县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演唱的“海菜腔”,一举夺得原生态唱法的金奖。不仅是一首海菜腔,在民族众多的云南,因为他们居住分散,居住的环境不同,而且同一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支系。比如彝族,就有着阿细作撒尼之分,如果要再分细一点,还有阿哲族、阿乌族、大黑彝、小黑彝之分,如何才能分得清楚,也许只有本民族内部的人才能分得清。而且他们各支系之间都有着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民歌和音乐:如果从地区来说,仅一个红河州就有着多种民族。其中尤以红河两岸,石屏、弥勒等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民歌和民间音乐为盛。感谢青歌赛,挖掘出“海菜腔”,使之名扬全国,走向世界。但由于云南民族的特殊性,许多民族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不能完整记录下来的,很可能还有深埋在漫漫黄沙和浩瀚大海中的金子与珍珠,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音乐家不辞辛劳地去发掘和整理。

二、继续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音乐是现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经过建国六十周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云南的文艺工作者历尽艰辛,走进穷乡僻壤,深山老林,踏遍了不毛之地,克服了语言不通,无文字记录的困难,抢救和发掘出许多几近失传的民歌及民间音乐,整理出大批脍炙人口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但就整个云南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来说因为其蕴藏于民众之中,有其深厚的底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歌、民间音乐的宝库和源泉,如何发现、整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靠的是记忆,而且是只有极少数老艺人心口相授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民歌和民间音乐,更是需要及时抢救和收集,否则就有失传的危险,这就需要云南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担负起这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整理出更多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云南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民歌和音乐,深深植根于这块多情而又神奇的土地,就如同各民族人民一样,生生不息;也跟各民族人民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就象傈僳族一首古老而悲凉的长诗一样,控诉了“婚以牛聘”的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把深沉而炽烈的感情贯注于对生活的叙述中。流传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则歌颂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表达了傣族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该长诗还被整理、改编成电影《孔雀公主》。随着环境和生活的改变,云南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也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的;同时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抢救出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使之重放光芒,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和发扬。例如《阿诗玛》《五朵金花》。其中还有民歌成为电影及电视剧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曲,如弥渡山歌《小河淌水》。《五朵金花》拍摄于五十年代,是反映我省白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的音乐艺术片。该片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雷振邦深入到我省大理白族,根据白族的《洱海调》和《剑川调》整合而成,影片中的《蝴蝶泉边》等歌曲仍为人们广为传唱。另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反映景颇族人民生活的电影,其中的主题歌《景颇山上丰收乐》歌曲由孙翠珍演唱,歌词的作者李晴海到景颇山寨采风,根据景颇族民歌创作而成的。云南这个民歌和民间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使许多文艺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纷纷到云南采风、挖掘整理、改编成各种体裁的音乐艺术。著名的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梁伦先生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阿细人的《阿细跳月》和《撒尼跳鼓》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舞蹈。廖胜京也根据云南多民族都共同拥有的旧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创作出了优美、动听的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云南纪事》)。一曲《火把节之夜》,把火把节的欢乐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著名的云南舞蹈家杨丽萍,根据各民族的特色,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编导并演出了大受好评的《云南印象》和《高原女人》。除了李怀秀姐弟演唱的《海菜腔》获得原生态金奖以外,来自香格里拉的四位少数民族演员:鲁茸农布、火摩鲁卓、蜂跃宏、余明辉也凭他们独特的原生态歌曲一举夺得第十二届青歌赛金奖等。

云南民歌和民间音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艺术瑰宝,如何让她更好地在盛世中国展露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唱响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这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音乐家,善于识别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云南民歌、民间音乐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

一版

[2]《中国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国民间长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4]《云南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 央视《影视留声机》

第9篇:中国民间传说范文

这部充满了“湿漉漉”“软绵绵”气质元素的话剧,让田沁鑫终于满足了导一部“女性视角”话剧的心愿。实际上,早在执导《红玫瑰与白玫瑰》时,田沁鑫就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这一次,在《青蛇》里,女人不再是男人眼中“朱砂痣”“白月光”这样的符号化概念。她们活脱而欢悦地站在舞台上,直接向观众传达着“”。

千年蛇妖化为美丽女子,爱上一个痴情书生,从此爱恨情仇,万劫不复。

《青蛇》是根据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改编而成。讲述了人与妖的一场传奇爱情。

在中国民间传说里,青蛇与白蛇姐妹的形象,是最为极致的人物形象,“知名度”堪比希腊神话中的“蛇妖”美杜莎,还可在印度以及东南亚的传说中找到形象的影子。

“青蛇”与“白蛇”是两个千年的蛇精转化而成。她们贪慕人间情恋,在努力成人的过程中也努力享受着只有人类才有的生活。

《青蛇》写尽了妖与妖之间的亲情,妖与人之间的爱情,妖与佛之间的无情。具有中国女性追求爱情的精神,和中国女性反叛传统的追求。

“人、佛、妖”的三界制衡

在话剧里,田沁鑫并没有简单地把法海定义为一个“大反派”,而是成为剧中“人、佛、妖”三种符号之一的代表,这个戏涉及了人、佛、妖三界――妖想当人,人想成佛。你可以看到妖精――比人更灵性的动物在情感方面超出你想象的认识。这未必是人间颜色,但里面会带着很多你生活中感受到却忽视了的东西。那种妖的独特性,可以把你心里那份渴望给勾出来。同时你也能看到,过后的出路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佛教里所讲的成住坏空?缘起缘灭?情感问题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思索,但如果没有通过法海的成长,通过佛来提出这些问题,这个戏是平衡不住的。

青蛇白蛇,各有所爱

剧中的青蛇,其实融合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她的故事也演出了很多现代人的迷惑,青蛇身上的这些东西是比较新颖的。看完这个戏,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青蛇的影子。而现实中,青蛇白蛇,人们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