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学术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术道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术道德教育

第1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 德育人文关怀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其次,德育人文关怀内涵与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向契合。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科研全过程中自觉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严谨求实地获得学术成果。诚信教育是对学生的精神品位、心灵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陶冶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主要内容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内涵相契合。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术成果的享受者必须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责任意识是对学生学术主体意识的培养,德育人文关怀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内涵相契合。法律法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促使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与德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关注学生迫切需求,协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专业学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学校要求是部分学生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处理好这一问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协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结成以导师为中心、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优秀生带动普通生的学术引领小组提高学生的学术平均水平。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理论知识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或主题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利资源,助其进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通过开座谈会、私下交流等形式将自身经验、感受传达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既能关注导师所关注不到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较为轻松的交朋友的方式尽快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水平。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在学术中的主体意识。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是主体建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术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学术中主体地位的作用。榜样包括三个层面:名人伟人、导师及优秀同辈人。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敬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召开读书分享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了解钱学森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更是对祖国的发展负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辈人之间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充分发挥同辈人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实地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三)以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规定为契机促进学生学术德育内化。

学校对于学生真正的学术成果应当给予较高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也要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规定可以较有效地激励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遏制学术失信的现象,但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并不是学术规定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将学术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即在没有规定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也能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负责地开展学术活动,将学术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守规则,最终可以实现学术道德的内化。

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赖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日益发展。根据德育人文关怀与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德育人文关怀切实融入高校学术道德教育中是强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艳.关于研究生学术失信治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2):88-91.

[2]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德育,2008(1):45-48.

[3]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199-202.

第2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学术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黄色”信息影响最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两性问题,有着极强的好奇欲和探索欲。缺乏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和误导。另一方面,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青少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等乃至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患也明显偏高。

三、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

一方面,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抄作业,甚至在考试时拿手机“百度”,这使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依赖电脑,沉湎于电脑网络,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学习成绩下降,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已势在必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加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还应该努力去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随时留意报纸、杂志上的相关事例,把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严肃网上纪律,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应该自觉建立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做好榜样。

二、要求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 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青少年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三、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1.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2.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根据青少年对网络感兴趣、对网络技术接受快、喜爱集体活动等特点,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适当举行关于网络的专题活动,如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的“发贴”竞赛或开办网络技术的讲座等等。

第3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空间堵塞;疏通路径

在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及价值体系无不受到冲击,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正探寻着从传统的道德空间向新时代的道德空间转型。

一、拓展道德教育空间的内涵和必要性

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是现存道德教育的低效开展和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必然需要,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层次和立体型,也赋予教育空间新的内涵。

1、道德教育空间的内涵

心理学家勒温用“心理生活空间”( psychological life space) 的概念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决定的全部的事实。[1]而这些事实都有一种确定的空间的关系,并可以把其划分为若干区域,而各个区域之间彼此有别,行为人通过在空间的关系中来表现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同样,这一概念也衍生出道德教育的空间存在的必然性,即借助道德教育的不同媒介或区域,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场域。

2、拓展道德教育空间的必要性

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化并不是单纯的点对点、直线对直线、平面对平面的影响,而是点、线、面三维立体对立体的影响,从而使事情发生全方面的革新。道德教育同样也是通过空间立体的形势对大学生施以道德的能量和教育,拓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空间应突破了传统道德教育时空、地域的限制,以便捷方式实现着道德教育。同时,由于现代大学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使大学生易于和便于接受多样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多层次地、多结构地拓宽道德教育的空间,以便实现道德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空间堵塞困境

随着社会文化多样化因素急剧的输入到大学校园中,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空间的缩小,并出现了道德教育空间堵塞的困境。[2]

1、多元化信息的输入,道德教育空间缩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元化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到高校中,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特别是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跨文化、跨时空性等特点,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实际是一个合理的价值多元社会,有相当多不可调和、甚至不可比的宗教、哲学理论共存于制度的结构之中,自由民主制度也鼓励这种多元化。[3]大学校园一贯是倡导学术和思维的自由开放,在多元社会价值取向也取决于大学生自我的道德判断和接受。大学道德教育的空间仍然停留在单一层面的传播,并未实现全方位地道德教育,更未根据多元化信息输入背景下转变教育思路,拓宽德育的空间。

2、道德信息传递的堵塞,道德教育空间低效

道德空间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空间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场域,是道德信息的传递所依赖的信息载体。一旦离开了道德空间而进行道德教育,无疑是不存在的。反之,如果道德信息在道德空间内的传递堵塞,无法正常、有效地达到目的地,这就造成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空间中发挥教育功能的因素涵盖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师素养、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德育场所和德育时间等,这些要素在道德空间的结构中相互作用、协同运行,共同组成空间的结构系统,呈现出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由于空间中各因素的构成并不完全是正方向,存在着目标低效的出现,应然的空间结构与使然的道德现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单个因素分力的线性相加之和并不是直线,这往往是信息传递受到道德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道德教育空间结构性的堵塞、失调。然而,在大学生面对异化的信息时,这种堵塞无疑加剧了信息的传递,使大学生对道德的意识、行为缺少必然的真理判断和标准,必然造成道德知识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脱节的问题。

3、道德空间局限于实体,虚拟空间尚待开发

纵观我国高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德育模式”一直占据着德育教育的主体。学者舒也认为,“大德育体系” 的系统构建包括课程教育、常规教育、准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4],这一系统的结构重在于道德空间的实体构建,把道德教育的空间局限在课堂内和课程内,并且使用单向传播的方式实现道德知识和行为的灌输,而道德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果忽视对道德虚拟空间的建设,无疑会失去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动权。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宗教和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向上迁善……对社会,亦是如此。而其收效之难易,却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为宗教本是一种方法,而道德则否。[5]道德可以拓宽其内在的空间,如果不根据时代性的变迁,对道德空间的新元素的开发,就不会实现道德教育的立体化。

三、高校疏通大学生道德教育空间堵塞困境的路径

针对高校道德教育空间中所出现的堵塞困境,必须要从高校的时代特质出发,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在空间的同时,提高空间结构中影响因素的有效性,并扩大外部道德教育空间的范围。

1、巩固原有道德教育空间的主导权

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着局限性,在接受和理解外来信息时,很容易出现道德认知上的矛盾现象和心态上的误区。事实上,现存高校中依旧还有固有的道德教育空间,这一空间也面临着外来异化文化的冲击,因此,重树道德教育空间的主导权便是回应异化思潮侵蚀的有力力量。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力度,高奏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其次,积极开展道德情境的实践活动,要选取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实践活动;最后,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道德教育的空间中引导大学生自我建构道德内部结构,内化道德行为。正如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6]这就是说,人对理智和道德的束缚、奴役往往源于主体在运用上的懦弱,这就需要理性和道德的引导。因此,解决现存高校道德教育空间的困境,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无疑充当这一引导者的角色。

2、提高道德空间内部结构因素的有效性

如何使道德教育的因素在道德空间内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使其内部的结构合理化,这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保障。在实现道德空间内部结构因素有效的前提,便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具体来说,道德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道德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时代性和情境化;道德教育方法要积极引导、循序渐进;教师素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生素质要有接受道德教育的水平和阶段;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道德的场所要在具体的情境实践开展;道德时间要因时而宜,因事而宜。

3、拓宽虚拟道德空间的建设

虚拟道德空间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途径。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的载体,拓宽了德育的教育空间。首先,网络扩大了高校德育的空间,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途径;其次,网络也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形象化和趣味性;再次,网络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学生自我学习与反思的平台,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临着外部信息输入校园而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道德一元化指导地位,就不能忽视网络虚拟教育空间。这就需要建立完善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虚拟空间的主体地位,加强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

面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空间堵塞的困境,更应该从高校层面疏通道德教育空间的堵塞,以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梁漱溟在谈及“道德”本质问题时指出,道德是什么?即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7]这便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也是疏导道德教育空间堵塞的最终原则和实现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库尔德.勒温著,高觉敷译.拓扑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15.

[2]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5-86.

[3] 莫飞平.论德育场与德育新思维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3.

[4] 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3)54-55.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3.

[6]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4.

[7] 梁漱溟.出世入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第4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59-01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散漫状态代入到学习状态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学习方向,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场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本节的课堂教学是由帮助的。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的那样,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导语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导语技能是教师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导语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能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能够在课堂中恰当地应用所设计的导语活动,引起同学们学习新课程或新内容的兴趣。

导语是我们每个教师每天都必须使用,而且必须用好的一项技能,它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同时它还有衔接学生新旧知识、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创设学生学习氛围的作用。

一、直接导语

即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引导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生状态。这种导语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可以节省时间,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如1.3.1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导语设计,“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正数及0的加减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加减运算呢?”直接点明本节课的主旨。

二、以旧带新导语

以旧知识为基础,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如15章分式的导语。

请同学们列出下面题目中的方程。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速度为30km/h,它以最大航速沿江顺流航行90km所以的时间与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km所以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如果设江水流速为vkm/h则轮船顺流航行90km所以的时间为,逆流航行60km所用的时间为,可列为:这个方程不是整式方程,为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第15章 分式方程。既复习了前一学段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能力。

三、实验性导语

它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大屏幕等教学手段进行的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式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新现象对比产生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程的方法。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是没有学生充分的主意和思考、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如5.1相交线的导语。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可以发现,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两个手之间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的变化,直到剪刀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引出本节的内容,这样导语有着吸引力,效果很好,实际上大多数几何课都可以用实际导语引课。

四、故事导语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或报纸上相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情景导语。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欢迎,在数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通过观察苍蝇在室内飞行的路线,受到启发进而发现和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雏形,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数学的新天地,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你想知道,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这节课――平面直角坐标系。

五、疑问式导语

设置疑问、悬念,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创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产生冲突的方法有: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 与怀疑的矛盾;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矛盾,在推理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如1.5乘方一节的定义设计。

课前我手拿一张纸条,厚度约为0.1mm,我把纸条一次又一次对折,厚度越来越厚,然后告诉学生对折14次厚度可达同学的身高;对折27次后,其厚度比喜马拉雅山还高,对折 42次后,厚度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同学们相信吗?如果要使厚度达到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需要对折多少次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走进1.5有理数的乘方。

六、情景导语

第5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施导 情感 知识获取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起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施教之法,贵在启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施导,如何有效地施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导在情感的建立和交流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感情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记得一次听课,上课老师拿出用铁丝制成的教具——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平行线段(、、=),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不用笔和墨来作一幅画。”学生惊奇地看着他,他把教具逐个吸附在黑板上,一幅图画慢慢地形成了(如图)。

妈:儿子,你在外

面又打架了!

“真没想到!”学生惊叹道。“我给这幅画配上团结友爱的解说词,你们觉得怎样?”“好,也可以是两个好朋友。”“手拉手。”……学生完全进入了兴奋状态。“你们能用这些图形作画,并配上解说词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图),还配有贴切、诙谐的解说词。真正将“圆、三角形、平行线段”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赋予了动感、情感和生命力。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中蕴含的美,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师生之间形成了默契交融的情感,心灵碰撞出火花,合奏出和谐的乐章。

二、导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一)导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讲《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由于暴风雨的影响,我市很多地方的电线结满了冰,把电线杆压得东倒西歪,很多工人都被紧急调去抢修,电力设施工人在竖电线杆时,怎样才能保证电线竿不易倾倒呢?”从生活中的事例诱导学生由疑到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去讨论,必能使新课的讲授有活力和魅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得便人愉快。”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做到这一点。

(二)导在重难点的突破上,留给学生质疑与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每节知识都有重难点,有时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上。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学习重难点处需注意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这样便可以使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一“堡垒”不攻自破,为学生的学条条“捷径”。

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重点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设计一系列问题:(1)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一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2)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3)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4)如果一直线和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垂直,该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要求学生用笔作直线,桌面当平面,在实践中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导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上,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一大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层层拓展、步步深入展开探究活动,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明确地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例如:(双曲线性质的探求)问题:给出一个具体的双曲线■-■=1(a>0,b>0),请想办法作出其大致形状?刚面对这个问题时学生会不知所措,老师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影响双曲线形状的若干因素(可类比前面椭圆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首先会意识到影响双曲线形状的几个因素:范围,对称性,开口大小。问题是:如何衡量开口大小呢?开口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到答案:跟a、b的值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在此之前你是否见过双曲线?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结合前面学过的函数与y=■的图像的类比会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形状主要由其渐近线决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双曲线■-■=1有没有渐近线?如何探求渐近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猜测、验证(取点逼近)等方式探求渐近线方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有关研究曲线形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能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升华,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合作精神,明白了集思广益攻克难点的道理。

(四)导在规律揭示上,助学生归纳、概括知识。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的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在教学中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重引导学生从相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进行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导在成功的激励上,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子过,不如奖子长”,教师的一次微笑,一个肯定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表扬的话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备和批评更有力量。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适时给予真诚的鼓励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是激活思维的兴奋剂。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分层次评价指导:1.赞誉、鞭策优秀生,2.肯定、鼓励中等生,3.宽容、激励后进生。例如,在课堂上我总是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如:“很好”,“不错”,“很接近”,“再想想”等,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性地评价学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必然会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体,但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有限,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难免受挫,把他们及时引到“正确轨道”上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聆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作为教学实际的出发点,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拨,帮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一、利用数学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数学领域同样有着辉煌的成就。从商高比毕达哥拉斯早600多年发现的勾股定理,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比法国的帕斯卡早400多年发现的“杨辉三角形”,还有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在近代数学史上,我国杰出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华罗庚和勇摘数学皇冠上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若能经常性地联系实际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数学线性规划问题;国计民生、商业活动中科学决策,避免财富、时间耗费的数学知识;人口增长率、银行利率等数列知识;让学生着眼生活看数学,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会有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

数学是美的,然而,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美,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分析后才能被学生体会。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数学美的展示和解读,使学生理解它们,欣赏它们,从而达到使学生喜爱数学的目的。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处处是数,所以,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例如“黄金分割”----0.618,这个神奇数值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在生活中,它也和我们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美的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传播中接受美的激励和熏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数学中枯燥单调的解题过程转化为探索美、创造美和品尝美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严谨、朴实的学风;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理智、自律的习惯;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宽容、大度的品质。

四、利用各种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如何懂得正确认识他人。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应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1.抓住数学竞赛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的意识。我们必须从现在的学习中开始学会竞争,参与竞争。

2.平时测试严肃考风考纪,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3.课堂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同样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理解他人见解,从交流中获益。帮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和学会为别人着想,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

五、利用数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7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中学生

一、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体厅函[2004]33 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漳州市芗城区四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了查阅文献法: 查阅阅读中国期刊网中有关舞蹈、教学的资料,参考有关论文若干篇,为舞蹈引入中学课教学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份(男生80份,女生90份),回收100%,有效问卷168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有效率99%。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专家咨询法:对漳州市中学的多位校长、专家进行咨询、访问。

3.结果与分析

(1)对中学生是否喜爱舞蹈及其原因调查

大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运动,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喜欢舞蹈这一项目。而且女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高于男生。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学校开设舞蹈课,54%男生、67%女生愿意参加学习。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赞同学校开设舞蹈课的男生占31%、女生占60%(表略)。

为何青少年会对舞蹈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舞蹈所具有的特点。从表2中可以发现中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第二,可以促进交流。第三,可以健身娱乐。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增长,努力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要求获得人格上的独立。舞蹈最吸引人之处,是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在音乐中,练习者可以尽情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

少数学生否定舞蹈运动,假如开设专门的舞蹈班,您愿意接触和学习吗?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约23%的男生不喜欢舞蹈。他们认为舞蹈是属于女孩子的,缺少阳刚气;还有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对自己缺乏信心,怕跳出来难看,被人耻笑。舞蹈不值得学习,少数学生认为学习舞蹈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成绩。

(2)对艺术教育引入舞蹈教学的看法调查

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辞海》中对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为“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态美及艺术气质,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运动。当学生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下跳起舞蹈时,不仅能达到一般运动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锻炼人的肌体,愉悦人的身心,塑造美的形象与气质,使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调适和发展。

您喜欢什么样的舞蹈呢?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街舞38.46%、原生态舞19.23%、现代舞19.23%、时尚舞11.53%、民族民间舞11.53%;女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现代舞46.66%、时尚舞20%、民族民间舞20%、街舞6.66%、原生态舞3.33%。男生还是比较喜欢动率感较强的街舞,粗狂豪放淳朴自然的原生态舞。女生比较喜欢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积极向上的现代舞,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火热时尚舞。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学校学习,师资力量是男生们想学习舞蹈最先考虑的因素,师资的好坏决定着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女生认为专业的舞蹈工作室、学费是影响考虑舞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有着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舞蹈的学习环境,舞蹈教室环境与设备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心情。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可行的,必然的

舞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很好的内容之一,是值得推广的项目。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传授健身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其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所以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必然的。

2.逐步在中学推广舞蹈教学,教师是关键

提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高等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开设舞蹈专业的很少,较专业的舞蹈人才很匮乏。为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技能、理论、教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舞蹈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

《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和应用舞蹈的MCAI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利民.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J]. 考试周刊,2008,

(22):75.

[2]丁晶.浅谈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

(10):57

[3]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4]彭强.试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教育研究

2010,(7):90-92

第8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慢一点;教育的“道”

近期又一次拜读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书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可悲正是在于,我们把目标锁定于教育的‘术’――知识与技能,从而把教育的‘道’给丢弃了,教育走向了异途.[1

]”

这让我想起了《人牵蜗牛去散步》这则寓言故事,同一个人,做法不同,心境和收获亦大有不同.其实,课堂教学需要向后面的做法学习,慢一点,从点滴做起,学生才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收获累累硕果,才能体验到大千世界文化宝库的无穷魅力.

一、入课时慢一点

入课,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进入角色,师生共处学习之境,包括意识、情感的共鸣,眼神和心灵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在知识的门槛边徘徊,生硬、牵强、被动,输出和接受一些机械操作.

例如,在学“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创设情境: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把提前准备的模具摆好,将其推倒,并从中感受推倒的规则.学生经过反复动手实验后,总结出玩此游戏的规则:推倒第一块;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

由此便非常自然的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这显然比直接入题定义妙得多.看似教师在此花的时间多了点,讲解内容的时间相应减少了,但是由此将学生带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二、重难点时慢一点

在教学重难点时,应该引领学生反复思量;在教学关键处时,应该引领学生沟通联系,突破瓶颈.要重视知识情境的创设,找准生长点,为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要舍得花时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走向扎实有效.

例如,在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利用教室现有实物,如,日光灯管、地面、教师个人、门等做教具,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理由和条件.然后探究思考,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最后总结归纳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整个教学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三、提问时慢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大容量、快节奏往往被教者作为亮点呈现,但却忽视了教育本来就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大多没有反应,静寂无声,会以为是教学上的失败.实际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大可不必心慌,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须知这正是学生“不愤不悱”之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深入思考,去细心体会揣摩.表面上鸦雀无声地教室,实则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长达几分钟的静心思考,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而显得死气沉沉,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等了一会儿,大珠小珠落玉盘――来了.

例如,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有这样一道题:圆锥曲线的两个焦点为F1、F2,若曲线上存在点P,使得PF1、F1F2、PF2的长度之比为4

2,则该曲线的离心率是多少?问题提出后,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并追问在圆锥曲线的定义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耐心等待后,教师才让他们回答.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的智慧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困惑.其实只要我们能慢一点,给哪怕是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建构自己的知识,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究错时慢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更要舍得慢下来,耐心地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教学中的“瑕疵”.大可不必将学生犯的错误视为洪水猛兽,只要错得合理,错得其所,也不妨将错就错,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学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消化吸收的本领,让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语速上慢一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语速.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阅历浅,适应轻声慢语,娓娓道来;中学生则应张驰有度,快慢相间,声色俱备的语言.内容上看,提问要慢,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等.同时,还要根据场景,使用相应的语调,注意节奏,并融入教师的情感.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是具有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教学不能仅是“术”,而应重在“道”.教学中应该慢一点,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流的机会、感悟的时间,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点燃,思维也会被激活,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第9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 运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涌现,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旨在回归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学案的设计及内容

数学“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是运用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份导学学案。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困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要确立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使学生真正明确要学的是什么。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具体,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课组)目标要求、章节(课例)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要求,具体确定学习目标,而且要重点突出,善于为学生确立学习的重点目标,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

2.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指导要充分结合学习目标,要举出一定的学习题例,通过题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包括:一是与本学习目标有相关背景材料和思想意义,学科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如语文课例中关于作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意义、现在学习的价值、主要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图等。二是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例,通过预习前置,学生自学,促进学生完成一定的基础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课中导学,即围绕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设计导学训练题例,主要包括对重要概念、语句的分析、理解或质疑,有关知识和技能规律的归纳、总结和提升,重要思想方法的概括等,要充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设计问题,使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课后复习,即及时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和方法应用,复习训练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二、学案导学的运用策略

1.课前导学。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课堂运用。教师及时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或存在共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其次方式要精,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矫正,做出讲评。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