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分的诗句范文

春分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分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分的诗句

第1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2.将思念汇成一片海,拥有海纳百川的情怀,让梦想点缀一片天,描绘天外有天的精彩,让春花聚成一片景,渲染真挚隽永的祝福。春分又至,愿快乐幸福!

3.春暖花开浪花涌,快乐开心并肩行,关心体贴涨潮生,烦恼困苦化成风,挂着最美的笑容,有爱的人永远年轻。祝你春分愉快,好运常在。

4.春分的风舞动生命的奇迹,春分的雨洗去昨日的烦恼,春分的花绽放幸福的芬芳,春分的歌蔓延快乐的节拍,春分的祝福传送我的牵挂。春分到了,愿你快乐幸福!

5.我一直在为春天写诗,却写不尽春分时刻生命的秘密,春雨窸窣滋润万物,小草探头呼唤生命,桃花枝头绽放笑脸,燕子啄泥巧筑新居,而你正在用的热情和力量开始新的梦想征程,我带着春分时节的融融暖意愿你把新的梦想圆满实现。

6.春风脚步近了,春树叶儿翠了,春山颜色美了,春水心情媚了,春花容颜醉了,春分祝福来了,快乐欢歌响了,幸福摸样俊了,全部都聚齐了,看到你就笑了。

7.春花绽放,在灿烂的时候驻足,将芬芳的美好珍藏,春水流淌,在寂寞的时候感悟,将成长的心灵品读,春光明媚,在蓬勃的时候起航,将崭新的梦想实现,春雨绵绵,在升华的时候沉淀,将恼人的烦愁洗光,春分又至,在牵挂的时候许愿,将真挚的祝福送上。愿幸福无忧,快乐无限!

8.清除心里的忧愁,让春花绽放心间,快乐驶入心房;扫掉生活的烦恼,让春阳照射幸福之光,美满填满好日子;春分节气到,愿你开心如意,春分快乐!

9.一抹春光,照进心房,一缕春风,飘来幽香,一池春水,涤去忧伤,一朵春花,渲染梦想,一轮春月,情谊点亮,一生祝福,永伴身旁,春分又至,快乐安康!

10.春分到了,分享春天的温馨和美丽,森林做你园林,湖水做你镜子,春风为你梳妆,春雨把你滋润,百花为你吐芬芳,彩云为你送吉祥,阳光为你送温馨,彩蝶为你献舞,蜜蜂为你酿蜜,百灵为你歌唱,燕子为你传福音,我祝福你春天里幸福像花儿一样。

11.春雷猛把鼓敲,春风奔走呼号,春雨播洒歌谣,春潮汹涌如涛,短信出来冒泡,因为春分来到,愿您貌比春花娇俏,运气直冲云霄,天天开怀大笑,生活自在逍遥!

12.春天在清风里,吹面不寒,春天在细雨里,润物无声,春天在繁花里,笑语盈盈,春天在拼搏,梦想,春天在祝福里,牵挂随行。春分又至,愿安康伴你!

13.春分到,愿你:快乐多一分,倍精神;好运多一分,万事成;平安多一分,好前程;成功多一分,不折腾;健康多一运,身体行;幸福多一分,好心情!

14.春分到,风光俏,花香袭人心醉了;山青了,水绿了,我又开始想你了;借清风,寄美好,催眠心中的烦恼;写问候,传讯号,祝你幸福快乐每一秒!

15.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春分时节,祝你开心!

16.春分到,百鸟叫。昼渐长,夜渐短。早点睡,睡眠足。常锻炼,身体棒。身体好,无病扰。心豁达,无烦恼。幸福至,平安到。常开心,乐逍遥!

17.没有寒冬的冷冽,没有金秋的丰收,没有夏日的骄阳,有的只是暖暖春分的喜悦,有的只是丝丝春雨的滋润,春分来临之际,祝你万事如意,心情愉悦。

18.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分时节喜纷纷。愿您抱着平安入睡,拥着健康做梦,伴着幸福起床,携着快乐上路,牵着财富,拉着吉祥,迈在成功的坦途。

第2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聚乙烯醇;碘盐;碘

[中图分类号]R15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103-01

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是评价碘盐质量的一项指标,碘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也直接影响碘缺乏病的控制。为了配合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及时检测居民食盐加碘含量情况,1994年笔者所在实验室研制了一种以聚乙烯醇为指示剂的碘盐检测剂,10余年来对全市碘盐进行了现场测定,经与滴定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检测剂性能稳定、灵敏、方便,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理

聚乙烯醇在弱酸性环境下与碘结合显蓝色,其显色反应与碘含量成正比。

1.2 检测剂的配制

用硫酸肼、0.05%聚乙烯醇、磷酸、碘化钾按一定比例配成溶液,充分搅拌均匀,10 ml塑料瓶分装备用。

1.3 比色板的制做

用食盐中含碘酸钾量为10、20、30、40、50、60 mg/kg的标准碘盐,分别与聚乙烯醇检测剂反应10 s,将所呈显的颜色印制标准比色板,测定时用做对照。

1.4 滴定法

按照GB/T13025.7-1999进行[1]。

1.5 测定方法

取一小勺样品,放置于白色陶瓷板上,滴加本检测剂2滴,显色10 s后,与比色板进行对照,比色定量。

2 结果

从1994年以来,我们用本检测剂对1 568份食盐进行了碘含量测定,共有27份盐的碘含量低于国家标准(20~50 mg/kg),对合格与不合格碘盐各抽5份,用滴定法与本法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1)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在10余年的检测中,我们观察到本检测剂在常温下保存,没有发生沉淀、霉变和胶冻现象,在35~-30℃范围内测定,本检测剂反应灵敏,能与碘正常结合显色,其蓝色可保持1 min。因此,用本检测剂对食盐中碘含量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快速、准确,不仅适合居民的盐碘测定,更方便我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盐碘现场测定。

[参考文献]

[1]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离子的测定[S].GB/T13025.7-1999.

(收稿日期:2007-08-09)

第3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没有了乡村,就再没有了诗。

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而我_直相信,所有诗人的灵感,都源于乡村这口古井的润泽。只有田野上的炊烟、井台上的绿苔、外婆的呼唤、夕阳下赶牛的老伯……才能唤起一个人对美和生命的最初意识。即使以后他离开,心中也会藏着自然永不衰竭的源泉。这种人是幸福的,他的一生都将是―首诗。

没有了乡村,怎么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怎么会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孤寂,怎么会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恬淡?

其实乡村何尝不是一首诗?

如果你未曾看过袅袅炊烟=,未曾与朋友在麦浪中奔跑追逐,未曾听过亍静的清晨中断续的鸡鸣狗吠,即使熟读唐诗三百首,又怎么能想象诗的美与韵?

污浊的空气、繁忙的都市、喧嚣的街道、沸腾的商海、生存的压力,使每个人都感到疲惫不堪。就连童年,也过早地蒙上了竞争的阴影,孩子们渐渐丧失了追求美的本性。

海德格尔说,人,当诗意地栖居。

而我们,恐怕已失去了最后的一首诗。

没有了乡村,就再没有了往事。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在乡村,我们拥有春分冬至,其间的时光,叫“生活”;在城市,我们只有工作和休假,其间的日子,叫“活着”。

人为什么有灵魂?因为逝去的时光中;我们有不同的往事。曾经爱过的依旧惦念的人,曾经唱过的依旧回响的歌,曾经醉人的依旧芳香的酒……无不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只有懂得用感恩的心触摸往事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灵魂,否则,人就只是一具空壳。

在城市,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早已麻木。都说“时间就是金钱”,于是我们争分夺秒,勾心斗角,只想着如何赚钱,春去秋来,年年岁岁,却没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往事。某天,望着镜子里老去的容颜,我们不禁哀叹一辈子真短。

在乡村,我们至少能随着秋天的落口十、冬天的飘雪察觉到时间的流逝,我{门至少能回归生命最初的状态,安静地享受每一朵小花、每~个微笑,我f门至少能在韶华已逝时,回想起许多值得流泪的往事。

当我们没有了往事,也就失去了灵魂。

没有了乡村,就再没有了乡愁。

也许我们可以说,乡愁是一匹思想的骏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奔跑。它是“马伫塞外雄关,望天山怀张骞”、“车过河北高阳,临易水追荆轲”的别样思绪。毕竟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

回到故乡,去采撷你多年不见的信物吧!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那时的感觉一定美丽极了。

可惜乡村是愈加地回不去了,不是路途遥远、行程不便,而是城市的点点滴滴让你我越来越忘了回家的路。

甚至,再没有了故乡。因为那里没有儿时的玩伴,没有熟悉的茅屋,没有记忆中的榕树……城市的建筑日新月异,处处都是相似的冰冷,四海皆可为家,四海也皆不是家。

没有了乡愁,人永远在流浪。

第4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第5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龙是自然现象与社会象征、现实世界与抽象臆造的集合体。在远古,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动物图腾,黄帝统辖各部落后,成为总酋长,便会盟各部落,结合各种图腾动物的特征,拼组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腹似蛰”的神通广大的共同图腾:龙。《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龙,便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图腾。

尽管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但终究离不开水――湿地,至少,在人们的灵魂深处(传说龙宫在海底)是这样。古代中原,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潭池渊泽,均有龙王之庙,所供龙王司职该地的旱涝丰歉。在中国,龙王庙几乎成了与自然湿地形影相伴的一道人文景观,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湿地与龙现象的一致性和互利性呢?

湿地是地球上仅次于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龙的形态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这便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惟一的四圈交汇之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龙则下可潜渊、上可驾云、遨游四极、俯临八荒,便表现了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生态上的多样性;湿地作为众多动植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物种的重要基因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且变化无方、物不能治,恰恰体现了这种遗传上的多样性。

第6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20xx年8月十五中秋节时间20xx年中秋节是10月4日,星期三

中秋节,习惯上又把它叫团圆节。因为每月的十五日月最圆,八月十五又时值秋高气爽,这天夜间月又最亮。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所以,这天晚上,人们在浩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也叫圆月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简介。为了吉利,人们在供月后都要吃点月饼,庆祝团圆。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第7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 课堂教学 ; 问题设置 ; 引导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80-01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提问都是一个必经的环节。但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却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们思考之后还是答不上来,然后教师再自答。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小部分是学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方面还是教师没有提出适当的问题,当提出的问题不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是一片沉默。学生们答不上问题,也更加难通过问题来进行探究。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非常低效的,对课堂的进行也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来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呢?其实,提问就好比上楼梯,一步一步的越走越高。教师做好了铺垫,学生才能迈出探究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跨出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探究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

一、提问要由简到难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比较简单的知识,也会遇到比较难的知识。在学习和探究比较复杂的知识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由简到难,步步深入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结构,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由简到难地进行探究,这样更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规律。比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们在学习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还会产生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地球从近日点运动到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的情况如何?移动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一时都很难回答。但如果教师能够用提问来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探究,这个问题将会变得很容易。比如说先让学生们回答,从春分到秋分这个过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直射点又如何移动?再把两分两至具体到一定的时间,比如说从5月1日到10月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直射点的方向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这两个问题再拓展到近日点和远日点,学生就可以回答出前面的那个问题了。这样的过程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探究和提问都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二、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

多观察、多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问题才能促进探究。地理知识以及一些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不可触及的,我们无法用实际的体验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事物。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视频形式的资料来对学生们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们在这种直接的感官刺激下形成问题,进而分析和探究问题。通过一些直观的教学形式可以引发我们的问题,这些直观的资源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类问题。因此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好直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发问,引导学生们探究。

三、联系其它学科综合设置问题

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地理学科与语文学科,在语文中,经常会有一些名篇诗句等描写壮丽的景色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这些名篇名诗不仅体现了地理知识,还能为课堂增添一些情趣。比如说,在学习月像的时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就是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诗句。这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什么时候的黄昏,月亮才会上了柳梢头呢?黄昏一定会有月亮吗?黄昏时候的月亮都在同一个位置吗?学生们通过学习,就可以理解这诗句里面所体现的一种意境。又比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一座山会有四季呢?为什么十里之外又不同的天呢?因为一座山,随着海拔的不同,也可以体现出一年四季的景象。而不同的地理位置,当然也有不同的气候。这些东西,细细的品味起来还是相当有趣的。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为学生们设置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激发学生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四、通过一些具体的事实来提问

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些事实或结论其实很简单。教师只要摆出事实或拿出依据,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事实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时候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只需要提出问题就可以了,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独立的进行探究和分析。资源短缺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教师可以提供一组材料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探究。比如说给出不同国家单位产值内所消耗的能源。学生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在单位产值中所消耗的能源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了。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出了一组材料,然后通过一个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们根据材料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设问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讲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学生们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丁伟龙.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考试:教研版,2012年11期

第8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游春的习俗。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清明踏青的来历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清明踏青的来历_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欢迎参阅。

清明踏青的来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_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1.提前观察天气

当发现墙缝有渗水、天气闷热异常、湿度明显加大,这种情况说明两三天内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惫,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勉强。

3.穿戴适当

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

4.注意饮食保健

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

5.注意场所选择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虫叮咬

春天是各种昆虫滋生的季节,如果你不慎被昆虫叮咬,切不可搔抓,而应立即涂擦风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质制剂,被松毛虫、蜘蛛、蜜蜂、蝎子等叮伤后应冷敷处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时,应尽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时,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随身带好常用的急救药品。

8.预防花粉过敏

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找准过敏源,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自己的过敏源,如果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脱敏治疗,在选择的春游地点,应尽量回避有花之处。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9.热水洗脚

踏春时脚部肌肉不停地进行收缩运动,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热水洗脚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还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热作用恢复正常。

10.时刻注意防晒

第9篇:春分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文学阅读 情感 人格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的各种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丰富的价值内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灵结构、塑造完美人性,鼓舞人们创新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

人除了追求物质价值的活动外,也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而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与鉴赏优秀作品,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可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文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谈谈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一.对情感的教育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为基础再现美,创造美,以美来吸引人,感染人。无论是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还是晓风残月、惊雷狂飙;无论是飘风流莺、江南水乡,还是悬崖峭壁、边塞长城……凡是人类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可以跃入文学的视野当中。正是将此为素材,作者以其特有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是为人才存在,这里面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二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经过作者情感的浸润,过滤和提炼,它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有情感导向的作用,使他们爱所当爱,憎所当憎,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操。

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就在于它不是指向表面的文字,而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的注解,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深藏不露的情感。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会感受到“天寒暮岁,风凄木落”,伴随着人对生计艰难的感慨和辛苦挣扎的哀痛。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枯藤老树昏鸦所交织的场景印刻着人的羁旅愁思。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微风轻拂,春酣日照的光景里,让人感受到喜悦愉快的氛围……阅读文学作品,还能使读者心灵中平添一份信心与力量,使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朱墨处而为其所染”,且会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虽九死犹未悔”的追求精神,就成为有志者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人们当成节操自励的格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人们以其为榜样,克服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通过纷繁的生活画面,读者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哪些是值得肯定与赞美的,哪些是必须反对与批判的……真正体现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人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情感反应,使人在感知内容的同时也能感知内容情感意蕴,当人要表达情感时,也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阅读能否达到情感教育,要看作品对青少年读者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是否调节到共鸣的状态,作者与读者能否心心相印。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为什么会全神贯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是因为作品对情感起到调节的作用:一是激发与增强肯定性情感,从充满高尚情感的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培养高尚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都能荡涤读者的心胸,在美的享受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境界和品格;二是调节否定性情感。“ 在共鸣中使否定性情感得到宣泄,所谓的‘长歌当哭’,就是美的冲淡了否定性情感。”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就能唤起人的情感态度;《窦娥冤》反面人物的言语“既然有了药且饶了你吧,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等,这是剧本对丑恶的形象的评击的台词,“这样的台词可能间接地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可能使观众肯定着自己认识丑的审美能力,欣赏着自己发现丑的是非观”,此句解释了否定性情感的内涵;三是不同作品形态可以调节情感的强弱。优美的作品往往可以使心灵坦然、缓和、宁适,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洒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怀……使人生的真谛尽在不言中。同是某一事物,因人们的主观认识各自不同,情感态度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有关“月”的诗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花月正春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漏暗斜月迟迟”……除了人的视觉感受外,还有时间条件、环境条件、心理条件诸多因素的限制性,作品对人的情感变化(强弱)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的内在情感的直接感动,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功能。对青少年而言,文学阅读对其情感的教育,是让他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二.对人格精神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古希腊的史诗教育和中国先秦的诗教,都可看作是一种以文学为手段的人格教育。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需要广大的青少年通过文学阅读,达到丰富人生阅历,陶冶性情,提高道德品质为目的,使学习生活等方面符合时展的要求,形成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精神。

怎样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人格更完善呢?

1.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高生活质量。这里说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上需求满足,还指精神上获得愉悦、满足。一个人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明他极具韧性,毫不脆弱;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生活道路,说明他善于调节自己,克服精神困惑,生活不会迷茫。文学作品许许多多的典型形象,需要读者广泛阅读,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以达到文化品位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后,懂得刚毅的不颓丧的笑迎苦难的形象背后,是词人卓越的才能和渊博学识的真实写照,是智者的境界和超越,他鼓舞了读者去战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畏惧情绪,使生活更富有情趣,质量更高,人的精神更有活力。

2.思考发掘作品丰富的内蕴,激发对理想追求的热情。“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读者要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如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作品讨论会等,以便理解作品丰富的内蕴,发掘作品中深层的意义,使之在生活中,乃至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激发起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走向成功,这是一。二是文学阅读对理想的教育不是为了灌输某种理想,而是为了培养对理想的追求。阅读需要投入全部的情感,而情感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它可以使人获得的信念变得空前得坚定,使其对于信念的追求变得无比热烈。正因如此,文学作品常会左右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常会使生活道路发生变化。在以往的岁月里,无数的青少年正是阅读了《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之后,才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且催生无数的自强不息的接班人,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使人生绽放绚丽的光芒,文学作品起到了对人的理想的教育作用。

3.促进人格的完善需要作家和作品精神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文学小言》一章说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始未之有也”。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受到作家和作品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且利于提高青少年坚强不屈、坚毅不拔、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作家正是通过自己的题材、形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评价,对真理的追求,展现着他的爱与恨。一个作家的思想越高尚、感情越纯粹、境界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越是正确、深刻,读者从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就更多,思想也会越高尚。可见,好的文学作品总能陶冶读者的性情,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的人格精神教育作用。

4.守护精神家园需要文学阅读。阅读活动根本上是基于人类要求完整而全面的表现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的独特生命需要,以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为最高目的的一种自由的超越性活动。因而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各种愿望(或精神)得以自由抒发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读者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仿佛有一种新的生命在他的灵魂中诞生,他变得丰富和充实,比以往更热爱生命,更自觉、更强烈地要求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二是读者仿佛被赋予了一双更加敏锐和深邃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不仅引导他穿过重重功利的网络,去重新诗意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而且引导他越过种种现实的屏障,去直接关照理想和未来;三是对个人的发展注入源动力,是读者的“精神食粮”,他如“灯火”,“催人向上”。同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之说强调文学境界和人格精神境界的统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人健全而完整的心灵和人格方面,有着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深入研究文学阅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学阅读》。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 武步海文.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