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玩游戏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2017年市场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方案
(一)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为手机销售商和手机制造商提供参考,同时为大学生对手机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 调查对象:在校生
(三) 调查程序:
1. 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2. 进行网络聊天调查。随机和各大学的学生相互聊天并让他们填写调查表;
3. 根据回收网络问卷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根据样本的购买场所、价格及牌子、月消费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断大学生总体手机月消费分布的相应参数;
(2) 根据各个同学对手机功能的不同要求,对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
打扰一下,帮我填一个表可以吗?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手机消费的需求,我特地展开了此次的调查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帮我完成这份市场调查.,将您的选项填入括号中。
1.您目前拥有手机吗? ( )
a.有 b.没有
2.您的手机牌子是什么?
a.诺基亚 b.摩托罗拉 c.三星 d.索尼爱立信 e.cect f.夏新 g.其他( )
3.您购买手机的场所是?
a.商场 b.专卖店 c.网上订购 d.其他( )
4.您喜欢的手机牌子是什么?
a.诺基亚 b.摩托罗拉 c.三星 d.其他()
5.购买手机, 您认为合适的价位是多少?
a.5001000元 b.10001500元 c.1500xx元 d..xx元以上
6.您购买手机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什么?
a.发短信 b.打电话 c.打游戏 d.其他
7.您购买手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a.外形 b.功能 c.价格 d.品牌 e.其他
8.若您要更换手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您最想使用下列哪种类型的手机:
a.智能手机 b.拍照手机 c.音乐手机 d.普通手机
9.您的手机主要用来?
a.打电话 b.发信息 c.玩游戏 d.上网
10.您现在或曾经使用哪些手机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手机摄影 d.无线上网e.下载游戏 f.ems
11.您将来会尝试使用哪些手机业务与手机功能?
a.文字短信 b.彩信 c.彩铃 d.手机广播信息 e.手机摄影 f.手机报纸 g.手机小说 h.手机电影/电视 i.游戏 k.gprs l.手机交友
12.您觉得手机对你的生活来说:
a.很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比较不重要 e.一点都不重要
13.您作为顾客,希不希望厂家配送配套的手机套、手机链?
a.希望 b.不希望
14.您希望手机厂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a.校内维修 b.学生专卖店 c.手机专卖店
15.请简单描述您理想中的手机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手机市场是个很广阔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一)根据学生手机市场份额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在学生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品牌中,学生市场份额偏高的品牌有诺基亚36%、摩托罗拉18%、三星25%等,这几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主要以低端机冲击市场,目前国产品牌在学生市场中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
(二)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作为学生我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些了解,对于我们共同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手机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产品或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抢占市场。下面我们就来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 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1) 没有经济收入;
2) 追逐时尚、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和注重个性张扬;
4) 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学、朋友的影响。
5) 品牌意识强烈,喜爱名牌产品;
(二)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准则和特点
通过调查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6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5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来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实际的。
关于2017年市场调查报告二
在线国际商报讯 尼尔森媒体研究公司近日研究报告称,本土品牌正在主导中国广告市场,它们在电视和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投入远远超过国外消费品巨头。
就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支出而言,中国品牌在前10名中占据8席。5年前该趋势逐渐显现,本土公司开始对营销和推广投入巨资。
宝洁公司旗下护肤品牌之一玉兰油,排在中国市场广告支出榜首位,共投入人民币16亿元。排行榜的另一外资品牌为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排名第10位。
然而根据该调查,排行榜中的其他品牌都是中国品牌,诸如青岛健特生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脑白金,该品牌去年广告支出为人民币15亿元。国内主要移动电话运营商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3亿元的广告支出排在第5位。
该调查没有包括诸如售点促销和户外广告牌等其他形式的广告投放,也没有考虑广告客户按常规从媒体公司获得的折扣。
专家表示,许多国外公司的广告投放更为集中。它们的许多成功都来源于对细分市场的专注。
但是,他指出许多当地品牌运营良好是因为相对于国外公司而言国内品牌拥有更为广泛的分销网络。国内品牌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是因为它试图将自己的产品由分销主导转为品牌主导。
关键词:技校课堂 手机使用现状 管理对策
根据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智能手机已是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媒介,青少年中使用智能手机人数已达2.21亿。由于智能手机功能的多元化及便利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功能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上网的自由随意性,容易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掌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笔者对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的中级工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调查方式与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年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级工班学生,为了解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了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42份,有效回收率为85.50%。在有效回收的问卷当中,在性别方面,男生184人(53.80%)、女生158人(46.20%);在年级方面,中级工一年级186人(54.39%)、中级工二年级156人(45.61%)。
二、结果与分析
1.课堂上手机使用频率
由图1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偶尔使用”手机的比例远大于几乎没有使用的,f明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明显的手机使用情况。
2.上什么课使用手机
由图2可见,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使用手机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业理论课,而使用最少的是实训实操课。说明在实训实操这类需要学生较多参与的课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明显减少。
3.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由图3可见,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是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 “非专业课程,上课无聊、空虚,打发时间”。比例相对较少的是“学习需要”“看到旁边的同学玩手机,自己也受影响”和“其他”。从数据看,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与学生上课用手机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现实中上课的吸引力要超过使用手机,也有一定难度。
4.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由图4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是“使用QQ、微信、飞信、短信等通讯软件”,其次是 “看视频、听音乐、刷微博/朋友圈、玩游戏等方式娱乐消遣”,用于课程学习的情况不到13%。说明目前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了学习。
5.一堂课使用手机的时间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上课用手机的时间是“5~10分钟”,而使用手机10分钟以上的比例有38.3%,说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累计时间比较长。
6.对上课使用手机的态度
由图5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不应该上课使用手机,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认可上课使用手机行为的学生较少。说明大多数学生自身也认识到上课使用手机的行为不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7.对学生自我控制情况的测试
通过自我控制量表(SCS)对填写问卷学生的心理进行测量,由表2可见,学生控制冲动和抵御诱惑方面的能力较低,让学生自己控制课堂行为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给予外在的督促,帮助他们克制自己。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技校学生使用手机现象较为普遍,其使用大多与课堂授课没有关系,其行为对课堂授课会产生一定干扰。从学生自身来看,不少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对的,但自我控制能力偏低,不能够自觉抵御使用手机的诱惑和冲动,在课堂教学相对枯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整体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由此,笔者对管理技校学生使用手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课堂使用手机现象的重视,明确课堂使用手机的危害性,提醒任课教师和家长监督,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减少上课使用手机的习惯。
其次,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多给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在课堂上少用或不用手机,起到表率作用,并对上课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监督。
最后,学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于手机的娱乐性越来越强,单靠上课来超越使用手机的乐趣,已经很难做到。而且手机作为私人物品和财物,让教师监督时要有据可依,才能避免因为管理手机产生师生矛盾。
参考文献:
[1]牟芷,王越.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2]徐维东.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调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调查对象:
大学生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普遍情况和发展情况,不只是学校重视的发展趋势,也是许多人关注大学生发展的趋势。
调查内容:
这调查通过对(在校与不在校)大学生是否有过打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哪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有什么相关的建议或改进的措施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结果:
“我们是年轻人,我们不可能与世隔绝,也不愿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众多大学兼职生的共同心声。因此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实习等是大学生的“辅助品”,通过兼职、实习等能感受到学校没有过的压力和感受,也可以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不论是什么职业没有层次,都能在其中学到许多东西,有它的利与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与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这样看待的了。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是有报酬,就算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们接受的工作,可以胜任,他们都会去做。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 暑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暑假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也有5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38%;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对与这项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论
近日,齐鲁晚报[1]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刚开学,济南大学学子们的考研占座大战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同学们为占的“佳座”而不择使用锁链,板砖,铁丝,石块等“神器”进行占座,为以示自己领地而贴上字条,或者用马扎,铁索等物设置障碍,使其他学生无法入座。
针对高校“一座难求”的问题,我们调查团队本着样本选择兼顾到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原则展开调查工作。在问卷调研中,向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山东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大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9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3%。通过调研可知,目前高校自习室中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座难求”的问题,寻找解决大学生“寻座难”问题的方法,已亟不可待。
二、大学生自习室现状及原因
1.大学生自习室现状
通过调研得知,大学生自习一般是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证、考试,或者是平时上自习复习功课,完成作业。调查报告中高达45.6%的同学表示他们在寻找自习座位时需要花费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上,时间相当于一节课时间的1/5。严重浪费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2.造成自习室占座的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2]将从2005年的23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 000万人;到2020年,将超过5 000万人。
从另一角度来说,学校扩张生源,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数量的上涨,不能保证每个班级都分配到一个固定教室。而且一个座位空间有限,学生往往是一个人占两个座位,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放置书包、衣服等杂物。进而加剧了座位短缺问题的严重性。
大学数学生选择在自习室占座“安家”,是因为寝室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学习的因素:首先,寝室中的环境相对较为吵闹,看电影的,听音乐的,玩游戏的,妨碍学生集中精力思考,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寝室中缺少学习氛围,毕竟不是宿舍里的每个人都是“学霸”,彼此生活节奏的不同,难免相互影响。甚至有一些学生直言宿舍就是放松娱乐的地方,不能用来学习。
三、大学生自习室存在问题
1.各高校短缺的自习室目前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开关门动静很大、吃零食、手机铃声不调静音、打电话或大声讲话等,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也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很多同学到处乱扔垃圾,也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
2.目前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通常认为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常见一些同学用书包、水杯、书本占了自习座,就心安理得的离开去办自己的事,而一些急需座位自习的同学,却只能“望座兴叹”。这样不仅加剧了同学之间的矛盾,还严重浪费了资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薄弱,思想素质不高。
3.由于座位的短缺,攀窗砸门抢座位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间接催生了“黄牛一族”,通过倒卖座位牟利,这使得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变得商业化,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发生了扭曲,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4.教室的照明、空气状况、室内温度等基本符合了同学们的要求。但是每个楼层的开水房,却经常锁着门,同学不能打取热水,而且有个别教室的椅子坏掉,一直无管理人员前来修理,空有座位却不能坐,白白浪费了资源。
5.在一些考研、考公务员、四六级考试、期末考试等大型考试前,是自习室占座的高峰期。时间紧、学生压力比较大,从而常出现为了一个座位同学之间相互争吵谩骂,甚至更为严重的拳脚相加,严重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
四、大学生自习室管理对策的探讨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宣传占座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违背了公共资源平等共用的原则。鼓励同学努力做到“物随人走”,亦或是如果只是短时间离开,可以在桌子留纸条,说明回来的时间,以便于其他同学在你不在的时候可以坐下学习。同时,要保持座位卫生的整洁,尽量降低妨碍学习的因素。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我行我素的同学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做出适当的处分警告处理。
2.开放临时自习室,加强自习室管理
在上述的一些大型考试前,可以在一些时间段内临时开放一些暂时不使用的场所作为自习室,如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并可以实行学生申请自习座位,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不符合行为规范的,可以劝其离开,禁止其在该地方上自习。
3.建立考研宿舍,合理利用资源
从宿舍楼中单独开辟出几层楼,建立考研宿舍[3],将准备考研的学生按照所要报考的专业而进行调整,以便于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宿舍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找座难的问题,物尽其用。同时可以限制非考研学生出入考研宿舍的楼层,也保证了外部环境的安静,没有了嘈杂的声音,更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4.设立自习室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应由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制定自习室管理制度,并监督和规范同学们的日常行为。同时,定期检查教室的灯具和椅子的损坏情况,及时维修以方便同学们的使用。教学楼中的开水房,可以以采取间隔时间段开放,方便同学及时打水、续水。此外,还要加强控制申请活动教室的次数,30人以下的会议可以禁止在教室开。尤其是在自习室占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对于占座者的清理,其制度必须是管理者可操作的、被管理者可接受的。
五、结语
【关键词】网络营销;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引言
据统计,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较往年增长66.2%。作为中国市场消费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网络消费正急剧飙升,但仍存在网络消费不理性的问题。笔者基于问卷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便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
二、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笔者问卷样本为浙江树人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在校生,问卷形式为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问卷共发出400份,回收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其中按性别分:男生121人,占34%;女生234人,占65%。按年级分:一年级学生57人,占16%;二年级学生129,占36%;三年级学生86人,占24%;四年级学生83人,占23%。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列表分析,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特点、心理、态度等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网购消费现状
1.大学生消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家庭,消费水平较高
问卷显示68%的人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父母,29%的人部分来源于父母,3%的人靠自己赚取。受访者的月生活费普遍集中在1000元以上,占88%,其中1000元的占40%,1500元的有33%,1500元以上的占15%。这说明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父母,而消费水平较高。这跟浙江树人大学作为民办高校,生源主要来自于省内而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有关,加之大多数的大学生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每月固定给孩子生活费已经是个惯例。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费,促使他们能够以网络购物来实现自己各方面的消费需求。
2.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小,网购频率高
问卷显示,70%的被调查者每月网上购物花费在200元以下,只有少数被调查者每月网上购物花费在200元以上。而92%的人偶尔或经常采用网络购物实现消费需求,人数远远高于没有网购经历的人。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频率很高,多的可以达到一个月十几次,少的两三次。男大学生玩游戏的网络平台交易的支出,女大学生的服饰、化妆品、食品网上交易的支出占生活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网络购物还是比较理性的,将每月生活费的少部分用于网络购物。
(二)大学生网购消费特点
1.网络消费选择多样,但实用型消费占主导。
问卷显示,大学生网购消费呈现多样化,涉及服装、数码产品、日化用品、书籍、食品、旅游等各种领域,服装和日化用品在大学生网购中占据比较大的比例,81%的大学生网购主要用于生活费之类的实用型消费,其中38%的大学生网上购物主要是为了购买服装,还有搜集各种学习资料、参加网上的学习班和培训班等。这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促进自己的学业发展的良好表现。其余19%的大学生则选了娱乐型消费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为购买网络游戏的各种点卡、道具,订阅网络杂志、期刊,下载各种音乐、视频等。
2.关注品牌信誉,要求商品性价比高。
问卷显示,65%的受访者喜欢在淘宝网购物,当当网也比较受到青睐,原因在于这些网站产品丰富、知名度高,并且作为中国大型的网上购物营销平台,已具有完备的网上购物体系。这说明大学生网络消费比较关注品牌信誉。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的价格和便捷也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29%的受访者觉得价格便宜,更多被调查者选择了省时省力。
(三)大学生网购消费心理
1.选择谨慎,注重网络安全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相对而言素质普遍较高,从小树立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由于网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时,首先会通过对商家信息的比较,慎重选择商家。问卷显示约38%的大学生通过阅读商品描述来了解产品,12%的大学生通过他人推荐和33%通过查看评价。其次,大学生对售后服务也很看重。问卷显示约5%的大学生对售后服务有所顾虑,同时对于消费的需求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注重产品售后服务,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主要是商品的质量风险和财务风险(即货款支付的安全性)。据显示61%的大学生在网购时最大的顾虑是怕实际货物与网上描述有差别和商品质量问题。另外约8%的大学生要求更高,对送货时间和网页链接打开速度都有一定要求。
2.网络消费维权意识高
问卷显示,66%的大学生在遇到网购物品不合心意或有质量问题时选择向商家要求退货,这是消费者维权意识高的良好表现。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七天无条件退换货”的策略,这既能吸引消费者放心购买,也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还是比较强,他们比较善于和商家沟通,利用网络购物的媒介,尤其是支付宝的制度来保护自己。不过,大学生对于消保委的认识不够,对这个机构的作用也不了解,大学生在发生网上消费侵权问题时也时常不会向消保委投诉。
(四)大学生网购消费态度
1.大学生网购前景看好
大学生对于传统购物和网上购物的态度是,5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购物和网上购物都重要,也有5%的学生觉得两者都不重要,然而31%的学生则更偏向传统购物,9%的学生则认为网上购物比较重要。根据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对网购的态度是支持的,39%的人对于网购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4%的人持反对态度。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发展的确给大学生带来了各方面的便利,也弥补了传统购物的一些不足。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2.网购安全性有待提升
现在网络购物绝大多数采用网上银行支付方式进行货款支付,其支付安全和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网购行为。再者,网购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有待商榷的,谁都不能保证晚上购买的产品都是高质量、高效能的。问卷表明58%的大学生也就是超过一半的人对网购安全有所顾虑。支付宝等交易媒介广泛应用,极大保护了消费者权益,同时保护了资金交流的安全性。但是网上银行的制度未完善,增加了消费者的顾虑。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网购的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购法律制度保护体系;其次,推行网络经营信用分类管理,建立有效监管体系;再次,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最后,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设完善的物流配套体系。
(二)对商家的建议
第一,商家要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客户关系;第二,多渠道灵活地支付方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第三,选择合适的促销策略,适当开展灵活地促销组合;第四,优化网店页面设计,信息表达清晰。
(三)对大学生的建议
第一,面对网购应该理性,尽量挑选必需品;第二,详细调查卖家的信誉,明确售后服务细节;第三,保留网购证据,要求商家提供购物凭证;第四,提高维权意识,适当寻求法律帮助。
四、总结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直接动机是:“产品选择多样化、新奇、时尚化,价格选择范围宽广,经济实惠,购买方式方便灵活。”有别于实体店,网店节省了铺面租金,运营费用等成本,商家直接把优惠让利给消费者,因而网上相同质量的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消费整体上呈稳健状态。实效和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生活质量,对商品服务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消费热点集中于:通讯、服饰、妆扮、交际、旅游等领域。网络购物既节省了出行选购的时间,又相对降低了购物成本,无疑对大学生带来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大学生网上购物仍需要正确的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2012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调查报告[R].北京:2012,4.
[2]蒋琦玮,马灿.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消费经济,2010(26):38-40.
[3]洪勇强.大学生网购状况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1(8).
[4]郝文静,郭王娟.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及心理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手机在极大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人际交往、家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主题都与手机依赖有关,那么对手机依赖这一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本调查报告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具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现象研究
2014年2月25日,一款名为“Hoyo”的浴室手机配件出现了,它能满足手机控们一边洗淋浴一边玩手机的要求。而从这款产品的问世可以发现,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手机,这一问世还不超过十年的科技产品。那么,21世纪的人们是否会同20世纪的人们一样,离不开手机如同离不开电视,对手机产生依赖感?研究互联网和第一代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一代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据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回馈的数据显示,87.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其出门必须携带的物品,79.4%的受访者会在休息时使用手机。那么手机为何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首先我们要对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大学生选择,使用这些功能的原因。
据调查数据显示,94.85%的受访者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功能,52.21%的受访者使用淘宝等购物软件,49.26%的受访者使用电话,短信等传统手机功能,44.85%的受访者使用拍照,视频等媒体功能,27.94%的受访者使用阅读功能,18.38的受访者使用手机游戏等娱乐功能,14.71%的受访者使用导航等功能。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之所以花很多的时间使用手机是因为手机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的诸多需求,而这种要求的满足并不是通过创造而是以替代的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智能手机弥补和替代了电脑的网络社交功能,实体店的购物功能,照相机等产品的视图音频记录功能,电视机和网络电视的视频播放功能,书籍的供阅功能,娱乐工具(包括虚拟的和实在的)的娱乐功能,生活与工作中所需要的功能(文档,地图,手电筒,遥控器,幻灯片终端,U盘等)甚至实现了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而从智能手机问世以来,随着这些替代功能的增加,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度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同手机可以替代生活中其他实际功能的程度(包括数量上的和应用中的)成正相关。另外,这种替代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功能平台的形式替代叠加,多功能平台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一件轻便装备就可执行多项工作。
据调查数据显示,79.41%的受访者出门会想到携带钥匙,而使用手机打开电子锁这一功能的实现并不复杂,如果有一天安保技术成熟,而且这种产品成功普及,根据我们得出的这一结论,钥匙的功能被手机替代以后,大学生作为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将会加深。
关于功能平台的观点是在智能手机产生后,不断发展替代叠加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并得出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是催化剂的作用。问题的来源不能解释其来源的本身,因此这条结论只适用于解释程度加深的原因,而不能解释程度来源的问题。
2.人本研究在现象研究中,我们从智能手机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量变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事物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内在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根本因素是大学生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作为个体本身与智能手机依赖程度相关的人的内在属性和性质的研究。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生物,人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活动。因此,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就必须同外界保持接触和联系。从历史发展和科学史的角度来看,从人类的发明(制度和物质上的)烽火、驿马、信鸽、报纸、邮政、电报、电话、网络和现在的手机等事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对交流的渴望程度以及这种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这一要求的提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94.85%的受访者使用社交软件的功能,即使是49.26%的受访者也在使用手机传统的通讯功能,与此同时61.03%的受访者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他们的行为就是为了随时同外界保持联系,而这恰恰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无疑是精力,时间和欲求最充沛的群体,多数人的人际关系也正是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活动为基础并构建起来的,因此他们对社交的渴望也超过了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而社交工具,如智能手机的极大便利和快捷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属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依赖手机的人本原因是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正在发展的人际群体对相互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热切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手机虚拟社交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无疑是不同于人的传统交往的,很多人宁肯用手机和远处的人交流,也不愿意和身边的人直接对话。
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44.91%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即使有55.15%的人也认为手机在现代社会将会是一件必需品,而仅有2.21%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是可有可无的产品。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高达60.29%的受访者会担心,13.24%的受访者甚至会感到焦虑。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焦虑和担心是因为不能接收手机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社交信息,社会信息以及与大学生有关的专业信息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如同空气,水,能源和资源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高达85.29%的受访者就经常使用手机来解决各种问题,而手机可以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对信息的处理(采集,和接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智能手机所能提供的海量的,广泛的,时新的信息,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领域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大学生学习这些领域的先进知识,而是通过科技黑箱的形式来发挥作用的,如智能手机,这种方法十分便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现实原因是 大学生需要智能手机对信息进行便捷的处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以黑箱形式对信息的处理并不意味着黑箱使用者掌握或者了解对应信息,使用者必须时不时打开手机以避免遗忘。
3.总结归纳在上述研究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并影响这种依赖程度的有工具这一方面,也有人本身的这一方面。首先,大学生开始作为一个拥有权力独自处理个人事务的群体,对交流的热切渴望导致了其必然寻求一种工具来满足这一欲求,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功能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以各种交流方式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在复杂的社交活动中,大学生不必在演讲台前就可以发表观点和表达意见,也无需担心会紧张或受到谴责,他们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同时得到了满足,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又恰恰重视这种存在感。此外,手机作为一种个人所有媒介,其较好的隐秘性可以满足个人特定信息诉求,而这些诉求及信息的内容可能是不宜公开的,手机则给予了使用者安全感。
在大学生进行广泛社交的同时,社交网站推送的各种消息以及在社交和公共传媒中获取的消息使得大学生意识到了信息的多样性和海量性,再加上信息时代这种时代氛围的推动,尽快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智能手机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途径。
另外,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信息处理装备,其广泛运用削弱了人际传播信息的功能。人际传播是传统社会的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言传身教是最原始的代际信息传播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向老师和父母求教。同时,广泛的社会关系也在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像人们提供信息,以中国的初高级中学为例,由于大多数中国初高中禁止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学校,所以传统的人际传播在中学校区得到了基本完整的保留。
应试教育意味着中国的中学生每天都需要解决他们的考试和习题,除了课堂老师的讲解,非正式场合下学生之间也存在极为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学校人际关系随之建立起来。而在大学,多数人更倾向于用手机去获取信息,因为这无需负担人际传播的成本和风险(耗时、耗力、信息出错、信任、人情、社交恐惧等)也改变了信息搜索者的地位,向他人寻求信息的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使用手机搜索信息则使搜索者占据了仪式上的主动。对比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从操作难度和处理成本上来讲,手机无疑更胜一筹。人们总说智能手机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疏远,从信息交流的意义上来讲,手机获取与处理信息削弱甚至代替了人际传播信息的功能,通过对这一功能的削弱进而削弱人际传播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人际交往。
同时,猎奇心理也是年轻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心理表现之一,而不论是新奇的信息,新奇的功能,还是新奇的人脉都是由智能手机来提供的,在猎奇的过程中,这些新奇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作用和影响。比如支付宝、淘宝等购物软件;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图片编辑软件;快手,斗鱼等视频共享软件;手机游戏、OCHO回音、AR、VR等特效软件或功能,它们在便利了大学生生活的同时,又加强了社交功能和信息的处理功能。智能手机越是能替代 (哪怕是形式上的替代) 生活中其它事物的功能,大学生就越是能进一步开发运用智能手机,就越可以加强原本的社交与信息诉求和实现这一诉求的能力及熟练程度,也就越是能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并进而使之产生依赖感。
在以上的总结归纳中,我们讨论了第二页的现象研究结论和第三页的人本研究结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时的联系,解决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来源以及这些来源的关系问题,并得出了造成依赖的原因。据调查数据显示41.18%的受访者无固定时间使用手机,42.65%的受访者一天花2--3小时的时间使用手机,而13.97%的受访者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达6小时,9.56%的受访者一般随时把手机放在手上使用。综合上述的归纳结论和实际数据我们认为,这些因素的独自作用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大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并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久而久之的产生了一种独特的 工具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基本观点是工具崇拜,与人的价值产生了矛盾,过度的依赖智能手机会削弱甚至威胁到人的价值,这也是一些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感到焦虑,不知所措,无所作为的原因。我们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24.26%的受访者认为手机的虚拟世界要比现实世界更有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可见这种工具价值的无限延伸对人的价值存在着威胁。
该页的归纳和总结得出了本次研究的最一般结论,也是对众多因素最一般的概括,我们认为这一概括就是上述所提到的 工具价值。 该研究报告并不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实际问题,而仅仅是在研究产生这种依赖的因素。但是该研究报告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根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合理削弱手机的工具价值,重塑人的正面价值是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关键所在。
附录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
性别
小计
比例
女性
83
61.03%
男性
53
38.9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二题:您现在的年级是?
年级
小计
比例
大一
117
86.03%
大二
9
6.62%
大三
7
5.15%
大四
3
2.2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三题:您出门必带的东西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手机
119
87.5%
钱包
87
63.97%
钥匙
108
79.41%
其他
27
19.8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四题:您每天平均玩手机多长时间?
选项
小计
比例
1小时以内
6
4.41%
2--3小时
58
42.65%
3--6小时
53
38.97%
6小时以上
19
13.9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五题:您经常在什么时候玩手机?
选项
小计
比例
休息时
108
79.41%
玩耍时
33
24.26%
上课,上班时
28
20.59%
上厕所时
47
34.56%
无固定时间
56
41.1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六题:您会不会习惯性地确认手机是否收到新消息?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87
63.97%
不会
17
12.5%
不一定
32
25.2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七题:您常用的手机功能是?
选项
小计
比例
淘宝等购物软件
71
52.21%
微信,QQ等聊天软件
129
94.85%
拍照,视频功能
61
44.85%
通话,短信等基础功能
67
49.26%
玩游戏
25
18.38%
读书
38
27.94%
其他功能
20
14.7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八题:您会经常用手机解决问题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116
85.29%
不会
10
7.35%
几乎不
8
5.88%
其他
2
1.4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九题: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是
83
61.03%
不是
25
18.38%
不一定
28
20.5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题:您认为手机在您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
选项
小计
比例
无法缺少的
57
41.91%
仅仅是必需品
75
55.15%
可有可无
3
2.21%
其他
1
0.7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一题:当你出门后发现没带手机,您会?
选项
小计
比例
没关系
36
26.47%
有点担心
82
60.29%
焦虑不安
18
13.24%
本体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二题:您觉得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比现实生活能给自己带来更多乐趣吗?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33
24.26%
不会
103
75.7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36
100%
第十三题:您的手机一般放在哪里?
选项
小计
比例
放在手上
13
9.56%
放在口袋
90
66.18%
放在桌上
8
5.88%
无所谓
25
18.3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人才;民办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一、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有时称信息素养,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由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与能力[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美国图书协会(AL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这一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接受[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是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基础素质,也是一种能力素质。
二、民办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很多省份本科入学率已经超过40%,民办教育(二类本科、三类本科、民办院校高专)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高专)等原因,导致当代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学生平时只忙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论文,民办院校的学生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在多数民办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民办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或者备考,上网也主要是忙于玩游戏、聊天、交友和看电影,他们不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3]。
(二)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和方法。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0.5%的民办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三)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有30%的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不清楚“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和不道德范畴;1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和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等,反映了当代民办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民办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1.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民办院校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民办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2.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具的实施来实现,操作性强、合理、易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民办院校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民办院校院校必须将基础学科的教育、信息素质的教育和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整个课程教学中去。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民办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民办院校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三)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1.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民办院校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民办院校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民办院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2.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目前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民办院校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投入不够。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民办院校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4]。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成颖,张玲玲.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2): 251.
[2]白雪冰.高职院校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3):190-192.
关键词:情商;高质量;创新素质;大学生
作者简介:史承军(1964-),女,上海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8-03
当今世界各国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都有赖于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与提高。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培养高质量情商的目的与方法
情商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品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情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情商在大学生的创新过程中起着内在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驱动。因此,高校教育只有重视对大学生的高质量情商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现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高质量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与训练:
(一)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例如,运用多种形式的报告、参观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高质量情商的重要途径。一个情商发展健康的人,就会对人生有抱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正直,遇事诚实,对学习与工作积极进取。
(二)培养抗挫折能力,锻炼坚强意志
当今的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比如,学业竞争中受挫、人际交往中受挫、目标过高而受挫等。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挫折,教育学生要能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关键在于学会面对挫折。
在从事创新活动中,不可能立刻享受到成功,需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需要锻炼自己坚强的信心、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和自我觉醒,要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和个性特点。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悟、自醒,考虑其主体性来编排高校的教育计划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系统教育之中。比如通过利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又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高校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创造;要引导学生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改善与提高自己的情商,才会产生开发和更新潜能的动力,从而完善自我。
(四)培养良好性格,加强团队合作
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顺利成长成才。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能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顺利实现与别人的合作,获取创新成果。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就凝聚了许多人的努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善于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锻炼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互相协作能力;学会尊重、宽容他人,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反省自己,善于调节情绪;在共同协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性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五)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成才的关键在于自信。要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自信,特别是做那些别人不做或不易做的事情更需要自信。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大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的理解和赞赏,他们会树立起很强的自信心,变得想学、乐学,能够很自信地处理难题和探索未知,进而获得创新成功;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从多角度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他们树立竞争目标,奖优罚劣,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有紧迫感,逐渐形成竞争意识。
二、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者的维度着手,构建创新教育的完整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者;使学生不仅是课堂中的受教育者,还要成为寻求真理的探索者;使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关注和肯定,允许失败和错误,激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发现和关注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新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把情商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创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注重创新素质的自我完善。古人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为人师表的德行对学生情商的影响也非常大。教育者的人格直接关乎受教育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创新素质,重视情商和创新素质的自我完善;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的转变,广泛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创新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应该到教学第一线,把教育创新成果运用于教学科研中去。
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强调基础要扎实、视野要宽泛,以培养能力和提升创新素质为根本,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增加高水准讲座和互动式学术探索活动的比重,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结构,在高校常规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当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如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适当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和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更新,改变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内容分割过细的现状,实行学科结构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让学生对专业学科既能够了解过去,还要熟悉现在,更要把握未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时代潮流。[2]
(二)从受教育者的维度着手,提升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创新人格素质的自我完善。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力和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才能对创新活动具备自主性和自发性,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内动力。
大学生观察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创新,敢于质疑,有独立见解;要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树立坚定的信念,不因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放弃计划。
2.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应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不仅要专精于某一学科,而且要有扎实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一般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偏弱,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偏差,所以大学生应对科学技术增加人文理解、对人文知识给予科学注解;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也是认识世界的创新视角。
3.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学会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要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报告会,加入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氛围中提高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参加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应用发散思维,提出集中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并敢于突破传统模式。
(三)从教育环境的维度着手,营造创新教育的和谐氛围
高校的教风、学风和物理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高校必须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学校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和谐健康、充满朝气、进取且务实的教育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是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环境应该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能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崇尚科学研究,能在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社交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喜爱的社团,增强参与意识,开阔创新思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认识学生的独立个性,了解时代的热点;教师自身要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怀,从而把传道、授业与解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3]教师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民主平等、诱人表现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求知识。
3.建立和谐创新的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喜爱,至少是乐意接受学校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的学生视上课为完成任务,应付考勤;教师台上自顾自讲,缺乏激情没有新意,学生做自己的事甚至玩游戏,考试前突击或者想办法作弊,大学存在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所以,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的优劣至关重要。大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效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教育过程充满发现、探求新知的和谐氛围;优化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科之间应合理布局,在人文学科中要结合科学知识,在理工学科中要渗透人文知识。
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大学要担当起这一责任。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自岗位上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他们会面临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任务,碰到障碍和挫折,这都要依赖于他们高质量的情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去披荆斩棘、开辟未来。如果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情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历练,构建其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能为大学生今后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君.非智力因素理论与素质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1999(1):8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也泛指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与80后相比,90后已经逐渐代替之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并被网友们冠上了形形的标签,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张扬个性但比较缺乏集体协作能力”,“内心比较孤独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价值观更现实、具有更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等。归结起来,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家庭教育和互联网等信息环境的飞速发展,这些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都让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90 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 后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普遍性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用90后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现代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为了满足人生发展的需要,人们借助于共享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系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和环境,在大脑意识和思维活动中的知识、观点、感情、愿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传递、交换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 沟通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进行不断深入开发的个人潜能,它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技能,更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必备职业能力。
90后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城市,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他们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声音出生,在成长过程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更是使他们成为了“网络一代”,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极大的拓展了年轻人的视野,这种成长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而在农村,随着进城打工的掀起,部分学生很小就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亲情的缺失下长大,这使得他们情感较脆弱而且敏感。因此,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往往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等特点,这些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孤独的一代”——90后的“宅化”生活
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多集父母及爷爷奶奶等多个老人的宠爱于一身,长辈们在家庭中的无原则的退让与溺爱,让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优势”,加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交往群体较为单一,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人际沟通的实践环境,因此,他们在沟通中表现出对人或事情的认识比较简单、情绪化、缺少主见甚至厌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的特点;以致于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时,碰到一点儿小的问题就可能过于激动,有的学生凡事憋在心里,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渴望被认可和结交更多的朋友,但又过于敏感和脆弱,遇到不顺心的事还可能自暴自弃;他们大多习惯以我为中心,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后他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直面问题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是“宅在宿舍”或者“宅在家”里,并乐于自嘲为“宅男”和“宅女”,执着的选择并依赖网络空间中的社区圈子,缺乏与周围人以及长辈的必要交流和沟通。这种“唯我意识”和“逃避现实”的“宅” 化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
同时,受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虽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90后大学生也大多都有参加多种多样兴趣辅导的经历而具有一技之长,但依然没有彻底转变对成绩尤其是对高考的过分重视,教师和家长依然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使得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宅在家中进行课本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由于学习的同时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因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复杂化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得他们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据《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中关于对“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这一观点的看法的调研中显示,尽管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比较和睦的占多数,仍有6.3%的同学明确认为自己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有31.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认同和比较认同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就不同院校间的差异而言,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的学生明确认为“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高于学生总体平均值(6.3%),而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中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小。详见表1.
表1: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分布比例(%)
(此表引自《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
2、“网络的一代”——90后的“虚化”生活
信息化时代,网络为90后提供了思考、交流、梦想和创造的广阔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方式,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经济型和便捷性也给90后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90后是成长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同时,互联网中海量和免费获得的信息资源,以及QQ、博客、飞信、人人、微博、贴吧、BBS等各种各样的网上社交圈子使90后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自然的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年龄构成中“20-29岁”的群体遥遥领先,详见图1。
图1 (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 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80 后”、“70 后”的大学生强,信息获得的更多、更快、也更庞大;海量的信息使得“90 后”大学生将网络生活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网络信息能够具有独到的见解,自由的思想,不拘于传统,敢于挑战规则,有勇气违背父辈不合理的意愿,对于学校的规章和言论也敢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大部分90后离不开网络,依赖网络获得资讯,依赖网络成为各个社交圈子的的活跃分子,通过网络世界中的互动,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跨空间沟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9岁”的年龄段中注册并活跃在社交网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见图2。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他们懂得各种网络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却经常在现实中逃避复杂的人际沟通。
图2 2012年我国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
3、“叛逆的一代”——90后的“娱乐”生活
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呈现出“非主流”文化,他们缺乏人们所期望的勤俭、谦虚和理性,因此,他们会给人一种难以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的印象,这就是其中一种被外界解读为沟通障碍中的“叛逆”的一种形态。
同时,占据90后大学生课余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时间也是被解读为“叛逆”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态度问题上,《北京青年报》和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就中美大学生上网问题做过对比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国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把电脑网络当作一种娱乐工具来玩,而多数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将电脑网络当作一件学习的工具来使用;中国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网购、玩游戏、聊天和其他娱乐,较少人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而美国大学生虽然有时也玩游戏,但他们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的学习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比美国人将电脑和网络视为工具,我国90后大学生则将电脑和网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言,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网购成瘾”、“网游成瘾”和“网聊成瘾”也成了影响现实生活中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4、“自由的一代”——90后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下,文化知识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其传播的途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效率很低,信息量也及其有限;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长辈和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文化权威,师长的权威是绝对不容质疑的,因此,学生在接受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的时候大多也是人云亦云、被动灌输、缺乏批判性精神和个性化见解。而90后在成长过程中,其接受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已经是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了,他们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的文化成果和来自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等观念上的直接冲击,他们已经从传统的“直线型”学习成长模式中跨越到现代的“网络型”的学习成长模式中,他们除了在师长那里的文化知识习得外,还将自己置身于互联网、有线电视、形形的报刊杂志和广告等媒体传播中,尤其是在他们跨进大学的近几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无线及3G网络的广泛覆盖,更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得各个领域的新闻和资讯,这种立体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和影响的方式,使90后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他们也更愿意摆脱传统文化权威的束缚,寻找自己的话语体系、设置自己的话语权,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张扬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影响甚至重塑他人的倾向。
当然,“自由”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他们更具活力、具有更多元的知识和信息和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立体化的自信海洋自由遨游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迷失方向,容易在人际沟通中出现疏离长辈与老师、在与他人沟通中存在更多的价值冲突等问题。
二、提升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1、重视道德意志品格教育,打造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态
成功的沟通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正直的人品、较高的人格操守和思维能力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忠实的资本,多数青年对这一点缺乏认识。过分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谈到对美国大学本科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时提到:“道德意志”——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行事的意愿——可以通过几种紧密联系的方法来培养。第一种方法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真正体会其需要、情感和疾苦。换位思考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借用克林顿总统的话来说,就是“体会他人之疾苦”。第二种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的反对。父母便是“身边最重要人物”的典型例子。同学也可以算作重要人物,但强调这点,也可能出现学生合伙调皮捣蛋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人的内心感受)相冲突。例如,当一位衣着体面的绅士在高档餐厅意外遗失了十美元后,就有用餐者会追上并将钱归还给他。或许周围的人没有发现这钱是那位绅士遗失的,绅士也可能不在乎这点小钱,但这位就餐者已经养成了一种道德意志:如果把别人的钱揽入怀中,或者哪怕没有物归原主,都会让他心里不舒服,比自己丢钱还要不舒服。
针对90后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单纯的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教给他们如何讲话、如何倾听等沟通技巧显然是不足以提升有效的他们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的,参照哈佛前校长提出的育人的理念,高校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换位思考意识、公平感,克服自私的倾向,形成做事讲道德的原始动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中除了在通识教育中加大道德培养课程的比例外,还在常规的道德课程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懂得讲究道德的原因;还通过了解其他群体的文化,让学生可以超越一己和亲朋好友的利益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互相促进,帮助学生更具道德感,也奠定学生其他各方面包括沟通能力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石。
2、重视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的沟通行为
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具有任何先进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效果。只有让90后大学生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沟通对象,是独自、对话亦或是当众演讲都能收放自如,灵活有效地进行沟通,才能称得上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沟通教育的地位,加强沟通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90后大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
资料显示,高校在探索培养大学生沟通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建设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尝试,但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发现,从整体上看,多数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职场沟通”、“沟通礼仪”等课程,但是“为用而教” 的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忽略或轻视了对沟通“内涵、功能和原理”的强调;虽然课程因为实用性较强而受学生欢迎,但普遍存在受益面很小等问题;同时由于职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很多高校开设沟通相关课程均是从就业的角度进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还远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和普适性的教学方法。
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他们推行近百年通识教育,始终把对学生母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视作重要的核心课程来对待,并视为学生习得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据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介绍,他们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开设“英语写作(母语写作)”、“美国历史”、“经典阅读”和“沟通”等基础必修课;斯坦福大学实施的是“分类必修型”课程模式,由写作要求(The Freshman Writing Requirement)语言要求(The Language Requirement)和均匀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三部分组成。其中,“写作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专业论文写作、科学论文写作、英文写作等必修课。“语言要求”是在母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都重视将培养“表达能力”视作本科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他们认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很难找到其他哪门大学课程能像口头和书面表达课程那样,让如此多本科生终身受益。”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母语沟通教育课程都是基础必修课,对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均有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也新颖多变。例如,美国大学沟通教学的公共演讲课,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学生许多公共演讲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还要立即付诸实践。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全班做至少4次不同类型的演讲,教师或同学当场评分。演讲的分数是他们期末成绩70%。一学期结束,许多学生就消除了面对公众的羞怯感,克服了公共发言的紧张感,在组织发言、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国外高校关于沟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经验等均可为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提供依据,对系统的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沟通行为具有现实的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开展课堂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养成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
在中国的“独木桥式”的高考面前,很多学生在高考以前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90后们除了校内的课程学习之外,大多开始了多元化的知识技能学习,但是课外时间总体上还是集中花费在“跟风式”的特长学习班中,其中很少是个人兴趣驱使的深入研习,这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具体的沟通实践中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他们基本上认同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天性本是好学,幼童与父母生活中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不顾儿童的天性、经验如何、需求什么,把成年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提炼成精华。硬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好像把孩子不成熟的时期缩短,加速成长,但杜威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只是揠苗助长。这种跳过孩子自身经验的来的认知,如果社会不发展,还能勉强应对,但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世界,生搬硬套昔日成功的经验未必都能成功。而自身体会的来的经验,更有益于应用自如,并可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大多是“严进宽出”,而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在沟通能力培养上,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
第一,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其中所指的独立思考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比如他们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充分的交流、讨论,时刻都会营造出一个活跃的沟通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在有效的沟通甚至是争论后才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深层次潜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公布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以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作参照,报告认为,清华在师生互动指标上与美国大学生有明显差异,虽然清华学生课下很努力,但课堂上主动互动沟通的很少,清华学生自己报告从未在课堂上发言或参与讨论着为33.6%,而美国大学生仅为5%,近60%的美国大学生自我报告“经常”,甚至“非常经常”提问或参与讨论,而这个比例在清华仅占12.3%,这种差异在高年级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种现象在除了清华这样国内一流高校之外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与很多大学教师感同身受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的现状比起来,我们确实应该在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不仅仅是开上几门所谓的“有效沟通”的技能型课程。
第二,美国的高校和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技巧。他们大都鼓励学生打工挣钱或者做义工服务他人和社会,无论家庭的贫穷与富有,美国大学生自己工作赚学费和零花钱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大学生兼职工作或暑假参加工作被大多数人几乎毫无置疑的认可和接受,这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增强独立能力的同时懂得金钱不会从天而降,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在现实社会中去提升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人群的沟通能力,以便达成个人目标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起目前国内大学中“大多视打工为经济贫困生的标签、义工和实习是完成学校要求”的现状,不禁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