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大专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文秘专科就业前景
主要到各级人民法院任书记员。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各级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从事书记员等相关工作。
律文秘专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法律业务、文秘业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用人单位行业的能够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办公室工作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文书写作、法律论辩、秘书学、文秘英语、速录速记、公共关系学、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等。
法律文秘专科就业方向有哪些
法律秘书的适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比单纯的秘书,就业前景更加看好。法院和检察院需要大量的书记员,而一般法学毕业生难以真正胜任此项专职工作,特别是法院和检察院的现代化建设,对书记员的工作要求更高,更需要法律秘书去胜任。当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其他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不仅仅法院和检察院需要法律秘书,法律秘书也适合在其他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尤其是目前我国法院系统已对书记员从法官分离出来实行单列管理,可见其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也可反映出法律秘书的重要性。
法律文秘专科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掌握书记员或通用文员等技术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法律文秘专科实践与实习
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附:大专法律文秘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相信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希望您工作开心。
我是x大学专法律文秘专业20xx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四年来,老师的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秘书写作、秘书语言与交际、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秘书学等专业课程。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在校期间的试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课外时间里我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重视本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我对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熟练地应用,取得了20xx年4月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技术证书。除此之外,在大学四年里我还不断的学习英语知识。并且,我还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以及校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借以去磨练自己,培养自己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我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做事先得学会做人。相信贵公司正需要我这方面的学子,如能录用,我将尽职尽责,尽我所能为贵公司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在紧张的同时又充满自信。我始终相信:成功属于有准
备的人。过去的我已积累了许多,现在的我正时刻准备着去吸收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相信我,相信您的判断,我能做得更好!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贵公司添砖加瓦;同时也在您的领导下发挥出我的实力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不曾为谁停留,而历史又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走过者的故事,我想一切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追求者终将被历史所肯定。纵观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无论您是否选择我,我都祝愿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一,高等教育应该停止扩招,深化改革,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扩招并不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根本原因,但经过几年的扩招后,大学生素质已明显下降。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平均素质下降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则是师资严重跟不上。我们可以在五年内将大学生扩招一两倍,但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数量,却根本不是五年内能增加一两倍的。所以平均素质降低的学生接受平均素质降低的老师们的教育,毕业时的素质只能更加低下。而且由于就业压力,学生们到了大四就开始慌急找工作,哪里有时间继续学习、做毕业设计?现在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已形同虚设,网络的流行也给学生们抄袭毕业论文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客观地说,现在大学本科生的平均素质,不一定比十几年前大专生强。
大学生找工作难,还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外贸、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都趋于饱和,连硕士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更何况本科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都特别困难,要么就改行。
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在未来几年停止扩招,至少应该将扩招比例降低到5%以下。各高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调整教师结构,巩固扩招成果,将高等教育发展为“精英化的大众教育”。
但是,改革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能实现的,有些专业如果缩减甚至撤消,相应的教师员工又该怎么安排?而且,高等教育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达到100%和社会需求同步的程度,所以这是个永远需要坚持和完善的过程。
二,大学生也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国家就业虽难,但还没有难到连几百万大学生都难以找到工作的地步。几十年前,中专生都算知识分子,但现在没有人以中专学历自豪,大量的中专、大专生从事着搬运工、门卫、在门面房跟着小老板站柜台等工作,更多的大中专学生则在农村、县城工作。所以,当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时候,一部分大学生必然要从事过去他们“看不上眼”的工作。既然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降低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如果大学生们能降低要求,就能找到很多工作。例如,山西仁和集团今年准备在某高校招聘100人,充实他们在山西的某钢厂人员,可大学生们却嫌钢厂过于偏远,最终只有两三个人去,而这个学校却还有上千毕业生没找到工作。所以,和大专、中专生乃至农民工相比,大学生找工作其实一点也不难,关键是调整心态。
这种心态的调整是痛苦的,伴随着心灵的煎熬和升华。但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平凡的工作岗位后,从事“不是工作”的工作时,必然会带动社会整体生产率和效率的逐步提高。这是个必然的历史过程。而现在,很多大学生当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宁愿在家复习考研,也不愿意出来工作。这些大学生,一部分人也许能“修成正果”,但相当一部分人在屡考不中后还得走上社会,此时的痛苦比当初大得多,对个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极少部分大学生则会产生心理扭曲,对社会充满仇恨,负面影响更大。
三,国家应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并创造尽量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调整自身定位和心态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大学生们单方面调整心态,而要反问一句:为什么大学生们不愿意从事很多工作呢?
就大学生个人来说,在没有特殊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只能努力学习,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争取出类拔萃,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15
项目来源:该论文是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TA016。
作者简介:于运会(1966―),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我们召开了三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财会人员,各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网络或直接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以及到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注:重要记100分,一般记60分,不重要记30分。分数=重要比重*100 + 一般比重*60 + 不重要比重*30(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电算化理论、会计核算方法、财经法规知识、会计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统计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外贸知识。
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业务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文件撰写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塑造自身形象能力、财务软件开发能力、英语日常会话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娱特长、体育特长。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
经调查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在2~年为宜。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修完必需的理论、校内实训课程应当需要2.5年,再有0.5年的校外实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定为3年是合适的。
四、公共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查,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五、公共专业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适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财务软件操作、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EXCEL与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珠算、点钞、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汉字录入、数据库、审计学、财经应用文、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
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税法知识和实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办理纳税业务,而且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较难的,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珠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点炒对出纳、收银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专业模块课及其重要程度
因为现行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所以我们把专业方向模块分为企业会计模块、金融会计模块、预算会计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了两门课程,经调查发现各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选修课及其重要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修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社交礼仪、国际贸易概论、证券投资、就业指导、书法、心理健康概论、演讲艺术、音乐欣赏、美术基础。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八、实践教学的开展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通过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或者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去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见习。也有的学校利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音像资料,分行业设计会计电算专业见习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见习。
校内实训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编写会计专业实训资料,让学生进行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九、考核方法及标准
理论课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基本技能训练课一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岗位技能考核按国家标准执行。另外还通过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学分构成及实施办法
学分构成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就业指导、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每项一般按16~18学时为1学分计算。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一、定单培养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定单培养一般是结合短期培训进行,也有的是在学生就业前与用人单位协作,在岗前培训中进行。但真正需要象培养技术工人一样的定单培养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应灵活一些,可以按企业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三个模块编写教学计划,在第五学期按模块分班教学。
总之,编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以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义乌,饰品出口,对策
义乌饰品行业发端于80年代初,当时一些义乌商人去广东进货然后在义乌进行销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饰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义乌的饰品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义乌凭借着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优势先后超越了广东、青岛这两个饰品生产基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地和销售地并占据了全国销售量的70%。义乌饰品行业目前已有多达八千余家企业并吸纳了近15万人就业,它已经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加工、配件生产到销售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链。因此义乌饰品行业集聚效应在国内无出其右。
坐落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的饰品区域是义乌市场中生意最旺的区块,这里共有将近3000个商铺8个大类80万种商品,年销售量200亿人民币。借助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义乌饰品70%出口国外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占据了世界市场客观的份额。
一、义乌饰品行业整体存在的问题
从零发展到全国最大的饰品产销地义乌饰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然而尽管发展成就令人侧目,但饰品行业也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饰品生产方式落后,设计人才缺乏
饰品的价值高低与否与加工的工艺、生产的方式直接相关。目前义乌饰品企业制造方式依然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为主,先进的制造设备应用很少,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控制困难的问题。受生产设备所限国际贸易论文,镶嵌工艺以及点钻工艺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某些工艺环节比如电镀工艺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企业的饰品开发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而言仍然有待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义乌饰品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但除了新光饰品这样拥有国际化的设计团队的龙头企业外,普通企业中高水平的设计师依然是凤毛麟角毕业论文范文。因此较低的设计能力加上仍需提高的制造工艺使得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缺乏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位置。
(二). 企业良莠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饰品生产所需的资金以及技术门槛低,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因此造成了饰品行业整体庞大,大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象。虽然义乌饰品行业也孕育了以“新光饰品”为代表的大企业,但相对于八千多家的企业总数规模企业比重很低,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小型家族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为主。这些企业均为纯劳动密集型,它们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着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由于经营者缺乏长远眼光,热衷于模仿市场上畅销款式,依靠低廉价格优势招揽生意,因此造成了市场上饰品产品相似度高,相互压价现象严重的现象。
(三).饰品出口渠道过于单一
饰品企业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依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辐射作用从事国内贸易,很少去做开发市场的工作。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重视销售,忽视开拓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从事饰品出口业务时企业主要也是等待外商来市场进行直接下单采购,或者通过外贸公司进行出口,真正通过自身开发的渠道进行外销的企业则是少而又少。这种单一的出口方式致使生产企业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造成了商品的利润大部分为中间商所攫取,生产厂家所获取利润空间相当有限的情况。
(四). 饰品原材料面临安全考验
义乌饰品企业目前普遍使用铅锡合金做为金属饰品的制造原料,然而铅锡合金所含的铅合金含量稍微过高就会对人体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发达国家对含铅、镉成分的合金在饰品上的应用给予严格的限制。由于一般企业对国外相关检测标准了解很少,它们片面注重饰品的造型,因此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控制有害物质的质量监督体系。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只有1.6%的经营户能够提供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国际贸易论文,因此义乌饰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击的风险很大。在2007年欧美就发生过要求大规模召回铅含量超标饰品的事件,使相关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类似召回事件对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义乌饰品出口企业总体上面临着设计能力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不具有设计、技术、品牌方面的竞争力,其产品出口一旦面临市场波动便陷入了被动局面,如前两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出口订单减少就使千余家饰品企业关了门。此外,由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生产成本更有竞争力,因此已经有了外商采购对象从义乌市场转向印度等市场的现象。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欧美各国饰品进口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义乌饰品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其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二、多种措施并举,扩大饰品出口
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口形势日益严峻,饰品企业单纯依靠“薄利多销”,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的生意法则将难以为己。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企业要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重视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如新光饰品就拥有一支由国外设计人才组成的团队,他们能够紧随世界时尚潮流,及时推出大量设计作品。对于普通的企业而言,由于条件所限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师较为困难,更多地只能依靠现有的团队,因此它们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行业协会可举办设计师进修班,可教授电子化打版,三维设计等实用课程以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可以引进受过正规设计教育的人才来充实设计团队,行业协会可以同中国美院等设计院校联手国际贸易论文,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设计血液。
(二).强化出口饰品质量管理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收集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开办培训班或技术讲座,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就有关的变动情况向各企业进行通报,督促企业调整工艺,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检测中心对企业出口的饰品进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采用有毒材料或者检测多次不合格的企业可采取公示的方式进行警告,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以维护义乌饰品出口的质量声誉,对于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则给予政策支持。
(三).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
目前义乌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分工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引导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接触,鼓励大企业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流程承包给他们去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市场上的仿冒现象,使大企业减少因恶性价格竞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分工从大企业处学习到相关的技术,逐步提高其生产水平,在某一个工艺环节变得具有竞争力毕业论文范文。
(四).积极研发新型材料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欧美国家不断提高的技术贸易壁垒使义乌饰品出口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开发环保型的原材料已是饰品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利用大专院校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建立合作关系来破解上述问题。如饰品界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会同高校研发了环保型金属饰品高塑性锌基合金材料,该材料的有害成分远远低于国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新光饰品在欧美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应对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以及OHSAS18000职业安全标准认证,它们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饰品行业依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饰品生产中繁多的加工环节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饰品生产的成本也不断;另一方面饰品企业的员工流动性也相当大,使企业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饰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稳定饰品的质量,饰品企业实现新型设备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将是必由之路。
(六). 积极拓宽饰品出口渠道
企业应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国际贸易论文,突破传统销售渠道,从“坐商”转变成“行商”以争取更多的商机。饰品企业可以跳出义乌国际商贸城,去国外参加诸如米兰珠宝饰品展等展会,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饰品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展会推销企业产品,结识客户。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在有关国家直接收购国外的饰品企业或者是开设分店,例如新光饰品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二十余家分公司,它们有效地拓展了该公司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出口业绩。而对于实力有限的普通企业则可以针对饰品高价值运费低的特点利用“环球资源”、“诚信通”、 “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此外针对国外消费者网购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企业可在拥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覆盖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Ebay开设专门的网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专注于提供小额批发的“速卖通”平台向国外小型经销商直接销售饰品来扩展业务。
目前义乌饰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行了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占据了中国饰品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产品开始销往欧美国家。但总体而言饰品出口依旧缺乏竞争力,相关企业仍需在产品设计、原材料质量、销售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据统计欧美日每年珠宝首饰的进口额达到了200亿美元,义乌饰品企业应当将市场重心转移至发达国家并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如能够获得成功,出口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2]楼晓靖.义乌饰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7,(5)
[3]钱栋、黄艺.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4]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现代物业,2011,9(7).
姓
名:
性
别:
专
业:
学
历:
E-mail:
电
话:
家庭住址:
教育情况
技能水平
个人经历
获奖情况
自我评价
求职意向
个人简历
就业方向
个人资料
姓名:
****
性别:
男
民族:
汉
年龄:
21
籍贯:
专业:
政治面貌:
爱好: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个人评价
本人热心、善良、自信、自律、上进心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承担任务与责任,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和快速适应新环境,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较好的个人亲和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复合型人才的条件。
教育背景
个人能力
1.语言能力:
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CET-4:合格
CET-总分428
具有初级日语听说读写能力
普通话流利
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
2.计算机能力:
通过四川省计算机等级考试1级
熟悉Excel,
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
3.主修课程:
现代汉语,法律基础,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日语,教育学,教育心
理学,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阅读,英语教学法,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
社会及校内实践
所获证书及奖项
个人简历
基本资料
姓
名
***
性
别
男
年
龄
身
高
现居住地
毕业学校
个人信条:做事先做人
能力+努力+机会=成功
计算机技能
技
能
²
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VC++
、SQL
Server2000
、软件工程
²
能进行电脑硬件、软件的安装以及局域网的维护
²
精通Photoshop等图像平面处理软件的使用
²
熟悉各类操作系统,并熟练运用Word,
Excl及其它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²
熟悉FrontPage、Dream
weaver网页编辑软件的使用
²
熟练地运用SPSS1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个人经历
学习经历
奖励情况
实践与实习
2003-2004
参加校电脑平面广告设计(Photoshop)和电脑办公自动化(Office)培训
2003-2004
参加图论与网络优化设计、数学建模
数据库设计(制作图书管理系统)、文件检索实践(教育工程论);
毕业论文:掌纹识别之图像细化——Matlab程序实现
社团活动
经
历
²
参加青年志愿者常常深入社会,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
²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反活动
²
积极组织并参与系各个晚会、运动会的举办
²
暑假曾在超市做过促销
²
参加系组织的义务家教活动
²
参与系报设计、编排、以及定稿
个人爱好
爱
好
特喜爱足球、音乐,也喜欢读书、书法、旅游、游戏、时政、以及各项运动等
个人简介
我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待人真诚、可靠,做事有责任心,条理性强;易与人相处,对工作充满热情,任劳任怨,勤奋好学,敢挑重担,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联系方法
家庭电话
OICQ
移动电话
家庭地址
个人简历
个人资料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学
历:
毕业院校:)
专
业:
工作经验:
现任职位:
申请职位:
薪资要求:
联系方式:
自我评价
幽默、刚直率真、对人生的看法富含哲学性,希望能将自身所散发的火热生命力及,感染到别人,所以人缘通常都很好。外向、健谈、喜欢新的经验与尝试,尤其是运动及旅行。是个永远无法被束缚、不肯妥协、同时又具备人性与野性、精力充沛且活动力强,有著远大的理想,任何时地都不会放弃希望和理想。
工作经验
职业技能
1、熟悉WIN98、WINME、WIN2000、WIN2003及WINXP系统的安装、操作及硬件维护
2、熟悉ASP.NET、ASP、HTML、SQL标准语句
3、熟悉Access、SQL
Server、Mysql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应用
4、了解PHP、JAVA等其他开发语言
5、能够熟练使用OFFICE2003、Dreamweaver
MX
2004、Fireworks
MX
2004,可以简单使用Adobe
Photoshop
CS
6、熟悉Helix流媒体服务器、MDaemon搭建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的架设配置及操作,了解Linux、UNIX等其他服务器操作系统
7、会开各种大中小型汽车,摩托车,但无驾照。
8、会写各种笔体的钢笔字,曾在市书法比赛中荣获硬笔书法比赛一等奖。
作品列表
个人简历
自我评价
Ø
求职意向:企事业单位经理助理、办公室秘书、文员或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u
任职资格: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秘书资格证,较强的职业兴趣。
l
个人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l
个人技能:熟悉公文写作,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
等办公软件,熟练运用普通话、日常英语与人交谈。
²
个人品质:自信、责任心、敬业、忠诚、团队合作精神、进取心、吃苦耐劳、积极、耐心、谨慎、自制力。
²
个人格言:“创新”是个人、企业生存的根本。
l
爱好特长:阅读、写作、使用办公自动化工作、摄影、打羽毛球等。
个人信息
教育经历
²
2004年9月至今就读于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²
主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英语、公共关系原理、大学写作、心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语言程序设计。
²
选修课程:大学美育、现代礼仪、公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法律基础
奖励与证书
社会实践
和我联系
个人简历
应聘者:
应聘岗位:管理(行政、人事)主管、策划营销、内训讲师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男
籍贯:
民族:汉
生日:20XX年7月5日
年龄:
身高:172CM
体重:80KG
联系:
学习经历:
1986年~1991年
小学
雅畈镇中心小学
1991年~1994年
初中
雅畈镇初级中学
1994年~1996年
中专
金华市实验中学
2003年~2006年
大专
长沙市中南大学
其它说明:
2001年5月
现代电脑培训
省二级计算机上岗证
2002年9月
平安人寿保险金华支公司
职业经理人
2004年9月
中南大学
经济管理专业
工作经历:
2001年5月~2002年1月,在金华现代电脑城,从事电脑销售、维修、售后等工作,同期取得省二级计算机上岗证;
2002年9月~2003年1月,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金华支公司,负责行政后勤、人事招聘等工作,并在同期获职业经理人培训资格;
2003年9月~2006年10月,在浙江天使国际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工作,
①
职务:市场营运部,主要负责公司广告用品制作、宣传用品印刷、部门人才招聘等;
②
职务:督察组,主要负责公司行政工作落实、查处违纪、考勤检查、内务管理等;
③
职务:网络部,主要负责各项办公耗材的采购、库管等;
2006年1月~至今,在浙江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工作,
①
职务:市场部策划岗,主要负责市场策划工作;
②
职务:总经办主任,主要负责公司行政、人事、策划、外联等工作
电脑技能:
操作系统:Win98、NT、2000、XP
熟练操作OFFICE等办公软件
个人特长:
·
善于沟通,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能独当一面;
·
具有计划、统筹等管理经验;
·
工作作风精干、自信、有长远整体的工作把握能力;
·
良好的仪表和语言表达能力。
应聘岗位:
应聘岗位:管理(行政、人事)主管、策划营销、内训讲师
到岗时间:
正常时间,在正式接到入职通知后的15天内可到岗
待遇要求:
月薪3000以上,福利另计;
个人形象:
结束语:
我相信“选择一家企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我非常喜欢贵公司的“生活”,诚心希望能给我个一展所长的机会!
基本资料: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籍
贯
政治面貌
健康状况
毕业院校
主修专业
培养方式
学
历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个人主页
教育培训:
1998.09-2001.06
2001.09-2005.06
2006.07-2006.09
技能:
英语
大学英语基本水平,具备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
计算机
熟练掌握Photoshop,Fireworks等绘图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有较高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维护能力,能独立调试系统、网络,解决软硬件故障。
其他
取得小汽车C1驾照
社会实践:
个人特点:
做事积极,性格开朗,待人热情;
做事勤奋认真,善于合作;
遇事善于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特长爱好:
特长
计算机软硬件,销售,组织管理。
爱好
篮球等体育运动、电脑应用、音乐电影欣赏等。
知识结构:
主修课程
农学专业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选修课程
汽车概论、美学基础、文学与创作、多媒体技术、因特网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
自修阅读
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绘图、网页设计等书籍。
个人简历
姓
名
性
别
学
历
民
族
健康状况
培养类别
户
口
婚姻状况
毕业时间
籍
贯
专业名称
出生年月
院
系
毕业院校
计算机水平
国家三级
求职主页
手
机
求职意向
具有挑战性的市场销售工作等
特长技能
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业务方面,尽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教育背景
1.
1995.09—1998.07
中心中学
2.
1998.09—2001.07
高级中学
3.
2001.09—2004.07
江苏
奖惩情况
1.
2001—2004学年度多次荣获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
2.
2003年12月荣获江苏省CAD技能竞赛计算机组三等奖;
3.
2003年秋获美国ATA认证CAD中英文证书,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证书。
工作经验
1.
2004.03—2004年底在南京RP电脑进修学校做兼职教师;
2.
2004.12—2005.05从事电信工程设计DXCAD绘图方面的工作;
3.
2005.06—2006年在南京仓储设备公司主要负责仓储设备的市场开发销售工作。
主修课程
多媒体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绘图、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汇编、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VC++、VB、PB、FOXPRO等学科。
自我鉴定
回首三年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勤奋的我将以永不服输的韧劲融入社会。
通过二年的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工作的乐趣,但同时也锻炼了我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适应与协作能力;且勇于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热衷于计算机、网络、销售等相关领域!所以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用行动谋求信任!
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关键词】专利;高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专利的国内外申请量与批准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衡量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演变成技术垄断性的竞争,科技竞争中的焦点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技术竞争归根结底是专利的竞争。专利制度在鼓励发明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专利权质量的信息对于理解专利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相当关键。近几年,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各高校形成了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与企业、个人相比,拥有其独有的科研优势。如果说科研院所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角,那么高校就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那么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贡献又有多少?又将如何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呢?
一、我国专利申请现状
(一)总体趋势
自1985年4月中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专利事业迅速发展,专利申请量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90万件,授予专利权也已超过45万件。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另外,从近几年的专利申请状况看,三种专利申请量所占的比例日趋合理。199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已占29.5%,高于累计比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已由最高年份的66.6%降至42.1%,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由最初几年的不足10%,上升到28.4%。这一趋势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据1993年世界知识产权统计年鉴,中国专利事业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进展很快,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1993年世界排名第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但表明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科技实力与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排名第24位。而日本、美国、德国甚至韩国不但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而且也是发明专利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的大国。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专利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还不高,向国外申请专利太少且占国内申请量的比例正逐年下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潜力尚未完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国际排名较为靠后,对发明创造实行成果和专利双重管理的体制有待改革,专利激励机制尚需建立和完善,专利审查期过长和专利保护不利问题有待加强。
(二)高校专利申请现状
我们也看到申请专利者主要来源于如下五类: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机关团体,但以个人申请居多。其中,个人和工矿企业两者申请专利之和占总申请量绝大部分,且较为稳定。相比之下,高校、科研单位申请量所占比例明显较低且所占比例在逐年减少。在1991~1998年间,科研单位在职务申请量(或总量)中所占比例由1991年的16.9%(4.8%)降至9.0%(2.3%);大专院校由12.1%(3.4%)降至4.5%(1.2%)。两大科研主体对专利的冷落与我国现行成果管理制度有关,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据连续四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之首的广东省1998年统计,该省两大科研主体年专利申请量累计仅占2.4%,有超过半数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年申请量为零。我国的“863”计划也只申请了200多件专利,而撰写的论文数量是专利数的81倍。这说明我国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专利急需学术和市场的承认。
专利申请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工矿企业专利意识优于高校、科研单位。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工矿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主导,发明专利较少。在三类专利申请中,由于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性较强、涉及的原始创新性成果也较多,因此最能体现创新能力;个人、工矿企业虽然注重产品的技术改革、升级,但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较弱;高校、科研单位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导,申请专利的质量和水平较高,原始创新能力较强,但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而且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与其人才拥有量极其不相称,创新潜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二、从高校专利申请浅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着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育,而(硕博)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10月份,我们对东北地区部分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了少量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8%的研究生觉得“动手撰写论文时,感到创意缺乏”,56%的研究生表示自己喜欢标新立异,仅有45%的研究生“有信心做出重大的发现、发明”;对于诺贝尔奖,45%的研究生认为“遥不可及”,36%回答“从未奢望”,16%则表示“今生已无缘”。原创的缺乏,足以令国人集体失语。据统计,1999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居世界第11位,但被SCI收录的仅占美国的1/13,英国的1/4,日本的1/3。另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
诚如专家所言:中国科技界基本上是在模仿跟踪、拾遗补缺。对于刚入科研门槛的研究生,创新不足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作为科技人才的聚积地,高校、科研院所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理应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那么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创新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有那些呢?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培养质量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司司长杨卫院士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其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强国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人均GDP达几万美元的国家相比,在研究经费投入上有很大的缺口。其二,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授的遴选标准与遴选机制与国际上较好大学有较大的差距。其三,我国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水平主要高在知识传授方面,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先进国家仍有差距,延伸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天不足。其四,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提升。
下面,笔者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浅析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及创新能力的不利因素。
(一)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科举制度,造成人们心目中一种深深的“考试情结”,结果是讲继承不讲发展创新。众所周知,美国学生考试能力差,但日后创新能力强;而中国学生考试能力上乘,成年后却成就不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来,20岁左右是一个人体力、智能和想象力最佳的时期,但我国的莘莘学子则必须跨越中考、高考和考研三座大山,一路过关斩将、全力打拼,才能有幸步入研究生行列;不幸者,大学毕业一考再考,其中持续3年以下者居多,但也不乏考过8年10年的现代“范进”。长期的功利性、应试性学习,高强度、超负荷的生活节奏,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压抑。年轻人或许已萌芽的对科学的兴趣、志向和抱负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和强化,必然在机械化的训练中萎靡以至泯灭。更有不少研究生一旦跨过“考研”门槛,便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目标丧失,生活懒散,创新思维在头脑中荡然无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基本上仍处于被动状态,只注重课本知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而忽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新意识不足。
(二)扩招的“稀释效应”
按国际惯例,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生师比是16:1。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我国许多院校生师比都在20:1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30:1。教师一天到晚忙于上课,很少有时间进修提高、潜心科学研究。过高的生师比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师资数量紧张、结构性短缺已相当严重。由于生师比过高,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人数多的甚至达到数百人,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大为减少,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有的教师一星期二三十节课,一学期要审阅数十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再加上“人头税”式的学术科研任务、外校代课兼职等社会工作,其结果,只能是忽略质量!在这几年的扩大招生过程中,尽管政府和学校都在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挖掘潜力提高办学条件,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生均办学条件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在扩招之前,教学资源本身就明显不足,扩招之后,更是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这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呈跨越式突变激增态势。从宏观上分析,这是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教育资源还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这必然会从整体上降低质量和“浓度”,产生“稀释效应”。数量上去了,质量并没有同步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尚未出现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发现,也未出现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大问题。事实上,许多研究生的教学、教材、实验等硬件条件严重滞后;许多学科研究生人均科研经费明显不足;许多培养单位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从而形成导师少、研究生多的“放羊”局面。某些热门专业,有的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使研究生教学所需的小班课堂讨论无法开展,有些研究生一学期出头,还不曾与导师谋面。更严重的是,到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因学生太多导师甚至连每个学生的论文都难以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更不用谈指导。这种师少生多的结构性矛盾必然会影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结果导致研究生群体中创新型人才比例越来越小,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下滑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所衍生出的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思。
(三)缺少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
问卷调查显示:有76%的研究生认为其周围的人群“安于现状、不愿标新立异;许多人沉醉于麻将、彩票、网络,对研发没兴趣;文化教育水平低,愚昧落后;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与短期行为严重”。仅有14%的研究生回答“周围的社会环境适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生长”。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不成熟阶段,小康小富与麻木不仁、愚昧落后并存,小农经济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同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高深的知识领域却鲜有人问津。而且根据“泡菜原理”或“染缸理论”,那些微乎其微的欲将终身托付给科学研究的人们势必饱受不良环境的围堵和污染。
同时由于数千年封建官吏制度的沿袭,形成了仕途和公务行政在人们头脑殊的地位,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虽然“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念头已经淡化了不少,但在任何一个单位,领导、行政官员都还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意味;同学、校友或同乡之间的比较,也多以“当官”为最有成就感;千千万万含辛茹苦的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目的也多半是望其“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弥漫着的浮躁情绪和短期行为,人们简单盲目的将金钱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相反,埋头科研者很容易被人视为不谙世故、不识人间烟火,致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被严重地边缘化。这也是研究生队伍里还存在着诸多陋习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活。但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宁静、思想自由、高度民主、学术气氛浓厚、免受世俗尘嚣干扰的环境下才可能真正激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往往都是在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完成的。这尤其需要一个宽容、柔性的环境。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对探究对象的浓厚兴趣、对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而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自由探索追根求源的实现都必须以相应的平台为基本条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相互对立或此消彼长的,而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学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一方面,不少研究生以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为主要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研究课题,客观上导致研究生从事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无从谈起。
(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
高校普遍存在重成果、轻专利的情况,只注重发表了多少论文,却忽略了运用知识产权对研究成果进行保护,使得大量科技成果被世界各国免费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产流失。另外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由于高校专利常被侵权,一些专利纠纷又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使得高校科技人员对专利申请的保护制度尚存在过度的疑虑,当发生纠纷对簿公堂时,高校科技人员既碍于面子,又赔不起时间和金钱,影响了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正是这种脱节扼杀了专利申请。
三、提高高校专利申请,创新能力途径探析
在研究生培养中,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灵魂,科研主导是核心,导师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是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需要理念的创新,又需要培养模式的创新,也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还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校专利申请、创新能力。
(一)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一般说来,只有导师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导师已走在学术前沿,才能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如果导师没有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导师自己没有高级别的研究课题,很难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更难以把研究生带进学术前沿。
从中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水平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正比。为此,我们不仅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要把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必备条件,而且要求导师在指导本届研究生期间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培养研究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并取得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的同时,也要求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向研究生传授自己的治学经验、体会和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带领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工作,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问题意识,掌握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导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将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步入学术巅峰。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和协助优秀导师,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与淘汰机制,使其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二是要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小组型和团队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的不合理状况,给研究生适度的动力与压力从而激发出教学研究过程中活跃的学术气氛。
(二)普及专利知识,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先补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然后再让研究生做研究课题,那么不仅会挤占大量的本该用于查阅文献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还会使研究生产生厌烦心理。因而要尽快的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简单地说,就是让研究生尽快地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指导教师都先向研究生介绍学术动态,使研究生搞清楚专家学者都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哪些学术观点已达成了共识,哪些学术观点还存在争议,产生争议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是空白点,哪些方面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向研究生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就能使他们尽早地把握学术动态,尽快地进入学术前沿,从而使他们在了解前人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术发展的方向,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新的研究课题。
高校加强专利工作,普及专利知识,培养师生的知识产权素质,充分利用量大质高的专利文献资料,及时全面、详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从专利的“世界之窗”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信息,比较准确地分析判断瞬息万变的世界技术市场动向,把握住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走向社会很有益处。这种做法会使研究生避免进行低水平重复劳动,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会使研究生始终抱有创新和好奇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并且为制定科研规划,准确选题立项,提高科研工作的水平和效益、效率和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过程中,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就很难保证持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的高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导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激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如为研究生设立研究课题,给以经费资助,也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同时笔者认为高校在评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成绩时,要着重考虑研究生的创新程度。此外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程度也应该成为决定研究生是否提前进行论文答辩、按期进行论文答辩及延期进行论文答辩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一个较为有效的举措是举办研究生论坛及,让研究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讨,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思辨能力,也能够使他们在辩论中得到启发。还可以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这些措施必将有效改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全国起到推广示范作用,打破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死水一潭的僵化局面。
(四)加强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广读群书、阅读大量文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要力戒应试性地死记硬背、死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索。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子教学则具体落实到半天上课、半天沉思的地步。然而为学之人,仅仅学与思相结合、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学、思、行高度融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应该把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应用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实行实践性教学与案例式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要学会在他人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实际生活阅历中归纳总结经验,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积累丰富自身的核心科研能力,从而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和研究生“三种经历”,使部分研究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或社会实践经历,促进研究生的流动、访学和调研,都是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较理想的举措。
(五)加强高校专利申请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加强专利申请,提高创新能力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是逐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创造的氛围;加强我国高校专利申请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浪费,提供更有效的条件支撑,创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要积极加强高校专利申请,大力宣传普及专利法,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外,技术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和转化问题应是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使其成为产品化、规模化的工作。
四、结语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对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各高校形成了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与企业、个人相比,拥有其独有的科研优势。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扩招的“稀释效应”、缺少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普及专利知识,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加强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及加强高校专利申请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论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高校专利申请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明德.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
[2] 高山行,郭华涛.中国专利权质量估计及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3).
[3] 刘琦.专利申请的现实问题[J].高校论坛,2002(10).
[4] 马海泉,吕东伟.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文摘:本文概述了电子商务的定义、特征及其目前的发展情况,然后着重对我国的电子商务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即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扩大宣传、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生产、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主要含概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贸易管理的电子化,即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储存;二是企业级电子商务,即企业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和供货商、用户之间的商务活动;三是电子购物,即企业通过网络为个人提供的服务及商业行为。按照这种思想,电子商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toB),另一类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BtoC)。后者亦即我们所说的网上购物或在线购物。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因此,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1998年美国在线购物达到48亿美圆,20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00亿美圆,比1998年增加23%。商业机构间的网络贸易将会从1998年的156亿美圆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圆。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初对电子商务发展所作的报告预测,到2002年,电子商务交易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圆。
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比较重视。日本于1996年投入3.2亿美圆推行电子商务有关计划;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号"项目,目前有31家机构与政府签约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每年可得到2-3亿美圆的经费支持以研究和发展各种应用;1997年4月,欧盟提出了《欧盟电子商务行动方案》;1997年7月,美国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在美国总统的倡议下,世界贸易组织132个成员国决定使INTERNET成为自由贸易区,期限至少为一年。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我国政府积极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我国电子商务的试点城市,并开始计划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作一分析,并简要探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2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2.1政策与法律环境
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例如,如何解决税收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又一大难题。在INTERNET环境下,交易实体是无形的,交易与匿名的支付系统联结,没有有型的合同,其过程和结果不会留下痕迹作为审计的线索,没有明确的纳税人或交易数字,很难保证其服从税法,避税和反避税的斗争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几经修改的Internet免税法案在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以41票对0票的优势通过,为美国本土企业铺平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国又促使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部长们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Internet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使通过Internet进行国际交易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越过本国国界,在其它国家抢占市场。
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急需加紧制定中国电子商务法的议案》并被列为1号提案。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当中。估计关于税收、安全、认证等法规与标准将会在本年度出台。这也是我国为加入WTO进行的积极准备。
2.2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许多网站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了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业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等),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们可以用自己灵活、简便、低成本的优势与大企业展开竞争。企业领导需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认真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实际行动,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在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断收到实际效益,进而增强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
2.3网民的结构比例
根据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资料,1999年中国的INTERNET用户有8,900,000个,占将近中国人口的1%。相对而言,这一比例是比较低的,而且网民中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从绝对数量来讲,近1000万的网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人士大约占到网民总数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稳定。目前,我国的上网人数仍在飞速增长,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可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4金融电子化建设
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加快建立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使用电子支付,实时完成电子交易已经是势在必行。各国的货币体系区别很大,而且存在汇率问题,因此,有必要努力将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一卡走世界"。我国的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试点与协调,估计在年内将出台一个较为具体的初步方案。对于支付各方(如买者、卖者、银行、中介机构等)的权利与义务也要有相应的法律予以确认。
2.5安全保证系统
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它要求电子商务比传统的有纸贸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的攻击仍然使专家们心疼不已。安全问题仍旧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各方当事人对INTENET上从事电子交易总是不免心存疑虑。同时,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那些喜欢冒险的网络入侵者,买方、卖方、银行都必须承担来自外部的风险。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区别。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义外,还具有金融业和商业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自己的网络防火墙,许多银行现有的技术防范措施显然不能适应大规模电子交易的需要。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尚未系统确定,法律对于电子商务违法交易行为的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
政府应当从三方面入手,构建电子商务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其一,组织力量,筛选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目前我国使用的网络安全产品基本上是"舶来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二,强化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目前,应抓紧制定规范的电子商务标准。同时,应尽快有关管理标准。其三,尽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性问题,应由全世界共同面对并加以解决。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一个独立的国际实体,负责用一种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统一的程序来管理与协调。
2.6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实现的关键最终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业缺乏的正是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商业人才。人才的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中国社会事务所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数千名公众的电话调查中了解到,能熟练使用电脑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够使用电脑但不懂上网等比较复杂操作。而对于家用电脑的用途,作文字处理与娱乐的比较多,上互联网的极少。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知识型人才缺乏,有待补充。关于这方面情况,目前我国尚未见到具体统计数字。据美国的统计,其国内缺少数十万名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程序设计师。一些外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招募软件工程师。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都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开始了行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这样的复合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关键因素。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7我国电子商务与WTO
首先,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3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的原则。
【关键词】 高校; 会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 差异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它具有三大功能:调控功能、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专业的市场定位问题,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问题的背景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人才定位是有区别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几乎每一所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行业需求与人员供给不对称,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界限不清,学生就业出现瓶颈现象。仅从现有各类高校的会计培养目标来看,有的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有的是“会计师”,还有的是“管理者”,说明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认真地、系统地分析和思考。
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教育改革,美国很早就希望通过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提升会计教育的品质,进而更加符合环境的需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68年3月提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1989年4月,当时的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认为会计学生必须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技能、知识技能及沟通技能等等。上述报告都一致认为会计教育应该把学生的技能和素质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该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结合起来,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占领市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96年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的15项高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大多与信息技术有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认同品格,同时高等会计教育必须根据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国理论界关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在观点上存在众多分歧。有些学者从学历教育层面进行分类研究,比如李心合(1998)将我国会计学教育体系分为5个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并提出了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时还从毕业生的质量特征角度把会计人才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也有研究人员单纯论述了某种类型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问题。例如陈玉祥(2007)认为,以“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设定容易导致整齐划一的人才标准和办学模式,这样会忽视人才成长的个体差异;也会造成一味强调专业技能与“现成专家”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潘菊素(2007)从“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演变分析出发,提出了“高技能人才”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定位,并进一步阐释了高技能人才的类型与内涵。翟敬华(2007)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武国华(2005)比较分析了高职与本科会计教育在培养目标、知识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指出高职会计教育特色应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突破。综上所述,我国学者针对某类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差异仍不够明确,致使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最终导致会计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要求脱节。
二、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与比较
(一)国内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各层次的需求数量高低不一、多少不等,这就需要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综合素质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事实上,高校在制订会计培养目标时大多只重视学校的整体定位,忽视了专业自身的地位和条件,致使会计教育目标出现同质化倾向。
2.培养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状况。会计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适用,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然而,不同层次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在追求提升层次,从专科到本科,再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其结果: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学校去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又用不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3.培养目标层次界限欠清晰。虽然我国执行的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双主导型的理想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只注重了执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在此培养目标下,会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培养目标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急需一批高素质、有国际水准的高级会计人才。不同的人才要求必然导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然而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导致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
(二)国外高校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借鉴
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执业会计师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10月颁布了国际教育准则1-6号,对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教育计划的内容、专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2004年5月,又颁布了7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胜任能力后续发展计划》,作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包括了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特别强调创造能力、影响力、沟通与表达,领导能力及决策能力等。美国会计教育一直把未来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特别是注重职业界对会计改革的反应。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美国会计学会等机构高度关注会计教育,纷纷出版主题报告等文献对美国的会计教育提出建议,涵盖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因此,美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沟通、表达等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
(三)国内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比启示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各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特别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有所区别。
2.注重知识体系的结构优化。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理财、经营决策、国际商法及惯例、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3.人才培养应知识与能力并重。应改变单一的培养手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有标准检测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高等学校的分类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够简单地认为研究型的大学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教学型的大学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不能简单地认为研究型的要求高一些,应用型的要求就低一些,职业型的就更低。笔者认为: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如下:
1.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侧重实务操作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学术型、研究型、设计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在组织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在组织教学中更重视实践教学。因此,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相应专业岗位的要求,会计专业要依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会计相关岗位必需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在专业层面上,应强调实训课的开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层面上,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要求以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重视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由此可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层一线会计岗位,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能很好地完成日常核算工作(应能熟练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学术型高校: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好,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即使在本科教育层次,毕业生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为了培养这种能力,课程体系要由强调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授课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强调对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教师也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不能反复强调具体会计实务的讲授,不能引导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者转变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更不能成为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说明书,而应增加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的课程,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基础上把握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术型院校会计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培养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是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强调应用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学术型会计人才应是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及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在接受本科教育时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继续教育时能够丰富相关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吸收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培养专业创新能力。
3.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多布局于地方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当今形势下,无论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或会计实务操作(从识别会计凭证,判断其真实合法性,完整正确性,并做出正确会计处理,到合理设置登记账簿;再到组织财产清查,核对账目;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培养目标应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金融贸易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会计管理人员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会计专业的相关学科有较广泛的涉猎。因此,会计专业应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高职高专和学术型院校之间,其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第一,会计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不排除个别的也培养学术型人才。既使有研究生教育也是以应用型为主;第二,定位于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同时,虽面向行业,但培养的是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实践能力较强,从而与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相区别,更有别于以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学术型高校。
何谓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称之为操作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则称之为技能应用型。培养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都是以岗位来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会计相关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与学术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这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除了会记账、算账和报账外,还应对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比较熟悉,会计理论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能通过成本控制、风险控制、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跨国投资决策等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才能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特色不是专家设计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外在因素不能代替确定特色。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完成相应课程教学外,还应系统地规划实验教学体系。设想如下:
1.设计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毕业生应具有:①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发票、票据、账簿,学会签发支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报表。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以及报表编制的能力。③职业判断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计量属性的应用、账表的设计、出口退税、纳税调整与税款的申报等能力。④会计电算化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具有设计或调整会计程序的能力。⑤岗位适应及业务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能够适应不同相关岗位以及工作协调的能力。
2.创新“点、线、面”实验教学法。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各课程按照“点、线、面”教学法设计实验内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实验材料组织实验教学。“点”实验是帮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课堂内容。“线”实验是有针对地、系统地对某一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面”是指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专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力。“点、线、面”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规范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组织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责任和任务,以改善实验效果。“点、线、面”教学法系统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目前专业实验课均是按照该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反映良好。其目的是通过业务认知――课程实验――社会实践――专业综合模拟实验――ERP实验教学――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有效实践“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是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二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目的: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的措施:①学生接受校外导师指导成绩计入学分;②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校外导师的薪酬;③建立联系单制度对学生接受校外指导进行过程监控。“双导师制”不仅稳定了实习基地,而且创建了依托社会资源的实践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
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可能有以下益处:第一,可能优化会计专业评估标准。合理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引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只有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有所区别,实务操作型的和理论学术型的人才才能各尽其用,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人才的潜能。第二,可以优化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差异化分析为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不同层次的院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会计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适用性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可以引导专业特色的形成。差异化是特色的前提,差异化定位可以避免高校追求整齐划一的高等教育目标,切实地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李长青,杨德利.会计教育目标引导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J].财会月刊,2008(3).
[2] 范晓军.新准则财务会计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探讨[J].财会月刊,2008(4).
[3] 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8(1).
[4] 颜淑姬.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8(2).
[5] 张浩良.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J].会计之友,2008(1).
当前中国及国外之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专门的、甚至单科的艺术学院,如中国之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西方之美国电影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其二,高等专科学校,如GrenoblAcademyofArtinFrance(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艺术学校),此类院校虽多数时并不颁发高级文凭,但其性质亦为高等教育。其三,综合大学之艺术系或学院,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等等。这三类高等艺术教育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前两种因定位与性质十分接近,只是文凭级别不同,故在我们的讨论中将之归为一类,称为专门艺术院校。由于笔者长期从事电影艺术教育之故,故在此从影视艺术教育,特别是电影艺术教育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第一栏所示之电影类专门艺术教育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也就一两所,多为国立,为本国提供专业电影创作、理论人才,倾向于高端和专门化。第二栏所示之提供电影专业教育的综合大学,数量非常庞大。仅美国提供专业电影、电视艺术教育的大学就在三百所以上,同时有六百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影视制作以及相关课程,且此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中。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随着电影、电视艺术、技术日益推广,电影教育呈现普及化的趋势。在中国,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力推广高校艺术教育,导致各大学纷纷设置艺术学院、艺术系,而其中,影视教育因为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受到青睐,由此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极大推广。当然,综合大学提供电影教育的广泛和普及,并不意味着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低下。实际上,以美国为例,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有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代表如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电影教育是世界一线水准的,其专业水平非常高,甚至超过了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这样的专门电影学院,成为全球范围的电影专业的最高学府,其毕业生进入电影工业和学术研究两个领域,且于两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第二个层次,如雪城大学、查普曼大学等,提供相对专业的电影教育,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研究系统的较多,进入工业系统的较少;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大学开设的专业电影课程,这些专业一般将电影教育作为一种修养,或者提供一种工具。学生毕业后,可以以电影、电视为基础或者研究工具,进行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发展。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与美国类似,只是尚缺乏第一层次的电影教育,中国较为突出的提供专业电影教育的综合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目前还在提升进展中,如何达到世界一线的电影教育,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两种专业教育的历史渊源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三、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柱形人才模型,是行业需求、教学系统和学生来源三方面作用的结果。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而准确,毕业后即刻可以投入工作岗位,不需要实习和磨合阶段;同时,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由工作岗位塑型,岗位将提供给个人长足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需要大师,不一定需要来自个人内部的思想和思考所带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从教学系统来说,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其教师多为影视工业的专门人才,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其他知识为辅。从学生来源角度,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的考生多为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知识水平为中等,但在艺术修养和技巧方面有专长。而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则为梯形平台状结构,其底座较宽广,基于综合大学多学科的基础和优势,给予学生坚实而广泛的基础。此类学生,未来的就业、深造、发展的可能性更广泛,有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发展模式。换言之,此类学生的发展倾向于依赖自身内部的思考和欲望,而非外部工作岗位的塑造,就这一点而言,与专门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明显区别。但是,就国内而言,综合大学毕业的电影专业的学生目前的缺点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性,但其高度不够,很少能够直接满足电影、电视行业的岗位要求,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段的实习期,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弥补此短缺。虽然专门电影艺术院校的学生,与综合大学专业电影教育下的学生,二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的特殊性,但从整体角度看,教育理念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总结起来,前者的知识相对单一纯粹,后者丰富多元;前者专业性强,后者专业性稍逊;前者短期发展极其显著,后者要经历一定的积累期;前者专业思想稳固坚定,后者变化较多;前者倾向于在行业内一线搏杀,后者倾向于二线作战;前者重局部流程,后者重整体和系统。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得出结论:称前者更多地成为具体操作者,后者更多地成为领导者;或者说前者更适合动手,后者更适合思考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实际上,“金字塔型人才”的培养,是结合了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方式之优点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灵机一动的理念构想,而是一种经历了自然发展和选择的结果。当下在电影教育领域最为优秀的学院,笔者认为其理念本质就是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型,如纽约大学(TischSchooloftheArtsatNewYork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纽约大学是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所设课程压力不大,但要求甚高,学生称其“nothighpressure,butdemanding”。据《纽约时报大学指南》指出,纽约大学属下的Tisch艺术学院是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是美国“东岸”电影系统的重要阵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李安、斯派克•李等国际著名导演都毕业于此。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一所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水平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世界知名私立大学。学校现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其中研究生约占一半。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位列第27名,其中电影学院全美第一,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西岸派”电影的学术重镇,学生大量进入好莱坞一线的工作领域。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而其电影专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远超电影艺术单科院校,这在全球是少见的特例。究其原因,正是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金字塔型”模式使其保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高度的专业性。当然,这种“金字塔型”模式需要具体的观念和条件来满足。纽约大学当初建校的精神,是提供更高深的学问去激发个人在商学、科学、艺术及至于法律的潜力,同时兼容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念。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彻底实践,并造福许多纽约大学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纽约大学地处全世界文化及金融中心——纽约市,使得纽约市大部分的资源均能被学校所用。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提供了学生们实地去印证所学。另外纽约市也提供了许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例如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去电视台实习;旅馆管理的同学可以到旅馆去实习;而主修社会工作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参与老人或精神病患的服务工作。这种条件是其他一般大学城院校所不具备的。南加州大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课程持续时间短,因此课程安排很紧凑;第二,教学重点放在一般课程上,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三,每年邀请全球各地的专业领域知名人士和学者举行几十次专题演讲会;第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第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校方不以其他文理院系的统一标准来刻板要求;第六,因为与产业界融合程度高,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电影工业岗位。如前所述,这两所综合大学为代表的专业电影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教育中,综合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在道路摸索之中,在专业性方面,与专门艺术院校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规模优势。综合大学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具有专门艺术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保有“金字塔型”知识模型的基座部分,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向塔尖方向的专业化延伸,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四、两种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两种专业教育因为有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这是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条件限制的结果。专门艺术院校承袭苏联的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技术、录音艺术、音乐录音)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如此之多的专业设置,这固然与其本身是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规模有关,同时与其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基础有着联系。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以笔者所在的“北大”艺术学院为例,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比较小。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借鉴了前述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的专业设置,单设立“影视编导专业”,把导演、编剧、剪辑、后期制作技术等综合起来,类似美国电影教育中的专业“filmmaking”,给予学生更宽厚的基础和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年的教育中,实施一种从较宽的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方法。在第一年中,主体课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北京大学本科生都必须上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政治思想等。第二部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门挑选的北京大学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例如文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宽和厚重的人文知识基础。第二年中,主体课程仍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挑选的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与第一年相比,这些课程的选择与其专业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如美学、艺术概论等。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如影片分析、电影技术概论、视听语言、电影史等。第三年中,主体课程是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如导演课程、编剧课程等。第四年中,主体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作品拍摄、毕业论文写作等。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做前期准备,提升其专业性。另外,在第二年开始到毕业的三年中,除了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以外,要求他们每年提交至少一个影视作品。在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讲座,邀请业界人士进行讲座式课程。综上,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阶梯状发展过程,由宽入窄,由广泛到专业。但是,由于四年时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其专业性的发展。于是我们建议这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保送和报考两种方式,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完成金字塔尖的知识构建。
五、两种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