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第1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诵读内容:

《溪居》等7篇古诗文

《论语》《大学》《老子》中精选片段

《山海经》中神话故事

四、教学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教学措施

1、每天利用午间活动时间、集会、路队诵读形成常规,选自觉诵读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每周两节阅读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4、不进行严格的考核。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励争优。

5、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6、每月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五、教学评价

第2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2016年9月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选修Ⅱ-4 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方式”;建议“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取乡土案例,围绕“滇越铁路‘申遗’的条件与阻碍”展开实践活动,这既是新课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选取

乡土案例实践探究是本课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选取“滇越铁路”作为探究案例,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考虑。

其一,对昆明学生而言,滇越铁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滇越铁路的米轨穿行于昆明的大街小巷;陌生是指学生很难用地理原理诠释身边的现象。由于该案例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问题,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具有综合性、空间性、时间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将之引入课堂,不仅可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社会,学会关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育区域认知素养;还能够强化家国情怀,提高精神体验层次。

其二,滇越铁路作为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性铁路,在跨国界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曾代表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承载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穿越风情各异的1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跨越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以及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三大气候带……其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能为问题式教学提供多维度的探究方向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助推学生的综合思维。

其三,2014年12月,云南省首条连接东南亚的昆(明)河(口)准轨铁路正式开通客货运输,使得“滇越铁路”的处境愈发尴尬,已无运营收益,却要支付巨额养护费用,有人提议拆除滇越铁路;而鉴于滇越铁路与世界文化遗产──奥地利塞梅林铁路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相比毫不逊色,又有人提议加大滇越铁路的维护力度,为其成功“申遗”奠定基础。因此抓住滇越铁路“存”与“废”的矛盾,在激疑导趣的同时便可顺利引入“滇越铁路”何去何从的主题,培养学生应对特殊情境的人地协调观。

其四,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定笔者在2016年综合学术年会上展示一节能充分体现乡土特色的地理实践课,滇越铁路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滇越铁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还蕴藏着诸多真实的地理问题,利于学生发现未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笔者对滇越铁路的研究已达6年,能从容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类问题,辅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简析

通过校本选修课程《“抢救”滇越铁路》的开设与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对滇越铁路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掘和保护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初中阶段乡土地理知识获取不足,导致对滇越铁路沿线区域的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加之,高一学生的思维虽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却欠缺深刻性和综合性,因此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四、目标要求

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阅,对听课教师进行现场访谈,收集有关滇越铁路“申遗”条件与阻碍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资料分析和整理的方法,小组讨论后,分别罗列出滇越铁路“申遗”的条件、“申遗”的阻碍与对策,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②观看影视资料,获悉曾荣耀于世,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滇越铁路,如今面临运输功能丧失、养护困难的窘迫境地,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进入“抢救”滇越铁路的真实任务场景,在实践中升华家国情怀。③借助PPT,两位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研究的经历和成果,启发其他学生:怎样确定研究主题,如何选用研究方法、策划调查方案、搜集所需资料、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呈现与解释主要结论等。教学重点:文化遗产的概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践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实施

1. 课前自主学习与实地调研

为学生提供教师考察滇越铁路后撰写和制作的校本教材与电子书,根据自愿与差异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多个探究小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料,对滇越铁路形成整体认知;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研究意向和综合能力,指导他们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专家与模拟实验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成果交流PPT。

第3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开发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不同,对同一化学原理的验证不同书的验证具体实验方法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方法实验,但是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同,使得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关于“Fe(OH)3溶胶的制备”,刁凤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1mol/l的FeCL3溶液;庞茂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中使用0.18mol/l的FeCL3溶液;黄南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1mol/l的FeCL3溶液;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2mol/l的FeCL3溶液。如此以来,实验教师就要准备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而最终达到的实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溶胶,加深对溶胶的感性认识,明显不同书实验编排的差异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准备时间,可对于实验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刘斌、李培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实验》中用0.1mol/lNa2S2O3和0.1mol/lH2SO4混合进行验证;冯务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用0.01mol/lNa2S2O3、0.2mol/lKI、0.2mol/l淀粉、0.2mol/lKNO3、0.2mol/l(NH)4S2O8混合进行验证;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实验结论完全相同。

2.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编写过程中没有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应该编入的实验内容没有编入,不该编入的内容却又编入了。

例如:丁秋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竟然没有“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后续《分析化学》时,因为没有建立对分步沉淀的感性认识,那么有关配位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量和速度就显得很慢。

再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药学、化学制药等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中没有化学实验室须知、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记录和报告书写的规范的内容,学生在实验前只能预习到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操作要领不能预习,造成实验中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可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于操作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严格操作,就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又如: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化学》,关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就没有必要编入。因为这本书的使用对象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医学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补充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不足,重点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内容,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实验测定醋酸解离常数,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不应该编入教材中。

3.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经常变动,致使今年购买的实验试剂,明年可能教材变化而不再使用,造成试剂闲置,实验资金浪费。

例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无机化学》中,为了验证“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选用了“介质对氯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可是其他化学书均未采用此法,而是用“介质对高锰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致使实验室氯酸钾闲置,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实验室学生流量大,保管还要特别注意,因此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也造成实验经费的浪费。

4.由于我们学院学习化学课程的专业、层次多,无论医学类、生物工程类的哪个专业都有开设不同的化学课程,而且无机化学实验都是这些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内容,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学习层次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考虑合理编写不同实验内容,最终达到教学培养要求。

在我院化学课程主要是在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开设,既有中职学生又有高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都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但是专业、教育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不同,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也应该不同。

例如:“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作为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熟练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只需要了解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但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应该学会一般精确度浓度溶液配制与精确浓度溶液配制在操作和仪器使用上的区别。

又如:在高职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应该开设一些测定性实验,增加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认识,知道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处理实验数据,为今后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数据意识,初步让学生建立在工作中保留重要工作数据的意义认识。在高职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当然针对专业不同设计性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不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书写培养一点意识。

再如:对中职的学生多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用性实验,如“消字灵的配制和使用”、“自制冰箱除臭剂”等,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整合现有化学实验资料,对同一化学原理和理论的不同实验验证方法,经过筛选,选择出既适合培养目标又实验现象明显,还要试剂便宜,试剂用样量少,经济实用的实验内容。

像前述的“Fe(OH)3溶胶的制备”,其实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都可以成功制备Fe(OH)3溶胶,那么就选用0.1mol/l的FeCL3溶液,可以避免高浓度溶液造成的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3.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使试剂能够前后兼顾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环保”,节约实验经费。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中,根据本学期开设化学实验的需求,在不同班级进行此次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配制内容,刚好让学生配制的溶液在今后实验中能够用上,那么既省出了老师配制实验试剂的时间,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4.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对于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尽量想办法用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验代替,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室学生多,人员密集,而且学生不断地在实验室活动,做一些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可能对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有威胁,所以在编写时用无毒无害实验代替,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师生在实验时都能安心。例如:验证“低价盐的还原性”一些书上采用“亚锡盐的还原性”来验证,可是在实验中要用到HgCL2,生成物中还会有Hg,鉴于HgCL2、Hg都有一定毒性,所以在编写时就用“亚铁盐的还原性”代替,实验目标同样能够完成,也不会造成实验的不安全事故。

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育,2006,(4)19-20.

第4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一、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为了正确引领和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我校于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学期教学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和具体做法: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二、认真全面执行学期教学计划,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发展。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05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 2008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

1、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探索与研究。

第5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在教学实际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教学实际中广受欢迎,成为英语课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小本课程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爱尔兰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且是在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校本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把国家课程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即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后形成的课程,这是再加工、再创造国家课程的一个过程,经过改造以后,这些课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学校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充分评估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本校为主体,设计开发出的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有4大类组成: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三是介绍英语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体验。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英语校本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二是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三是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2.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1 意义

2.1.1 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的统一性必须与人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因此,国家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教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更多的是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这给强调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满足,校本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1.2 充实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通常情况下,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是学校设置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两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开发出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在自身、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所学校开发出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在学习英语过程终究会充满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

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通过开发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就会对课程编制与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因此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在应用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会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可以实现较大的发展,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2 原则

2.2.1 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托,必须适合被用于本校的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校情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学校开发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为突出自己的优势编制校本课程。动活泼,适合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朗读比赛,2.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收获较好的效果,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设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执教中充满灵活性,并能够保证全面地对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

2.2.3 要结合教学研究开发的原则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研究如果与校本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必须注重英语教学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从而把英语校本课程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2.4 要协调好趣味与效果关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环境一直不甚理想,对于英语的乐趣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所以,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克服这一缺陷。英语校本课程必须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这样它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5 要体现特殊性与差异性

每一所学校在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校方要对自己的师资、学生、教学设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通盘的考虑。与此同时,英语校本课程也要符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校本课程的“个性目标”要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共性目标”之中。

2.2.6 保障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指的是校本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起到促进作用;应用性指的是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特别是要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3.1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若不然,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并要考虑他们的英语接受能力,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为了把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出来,在每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应专门就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规划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外教学活动规划,制定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活动内容应当以简单明了为主,要让初中生便于接受,活动项目不宜过多,但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公布,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二是英语课外小组进行活动规划。活动对象是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并定期进行过改换,这种活动通常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次至少一节课。课外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活动所需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完整,相应的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也要提前设计完成,同时要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措施。

3.2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我们就以校本课程内容为朗读对象,要尽量选择那些蕴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语音规则去朗读,并且以自愿报名为主。在英语书法比赛中,主要参加对象应当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书法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出优秀选手,然后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的书写内容应当统一,书写格式必须符合规定,并设置一定的比赛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文小报,参加人员可以是全体学生,制作要求要提前宣布,具体包括了小报的尺寸、内容、版面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又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学生英语国家的了解。此外,诸如“英语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校本课程的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能够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略加准备,就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只要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就可以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并邀请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观摩。

3.3 发散思维,强化认知

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承载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进行创新。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引起一下注意:第一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从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去强化国编课本知识;第二是校本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国编课本内容之间要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选材内要具备趣味性,能够让初中生精神饱满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第三是校本课程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能力,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

4.总结

由上可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我国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这都为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关各方应当密切配合起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信,随着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实施,其在教育及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贺华锋.讲故事学英语——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燕琼.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59-260.

[4]叶思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21-122.

第6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一、菜单式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学校情况确定课程总目标。

菜单式校本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家庭现状、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及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去确定研究总体目标,各年级、各班级再根据学校的总体研究目标去确定年级、班级、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1)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形成至少一门具有自己特长的课程。

(3)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整合与完善。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情感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第二阶段,根据总目标拟定校本课程的菜单。

(1)学校根据总目标,公布《 学校菜单式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决定开设以下七大类菜单课程,如表1所示。

(2)班级、学科教师参照《学校菜单式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申报开设一门自己擅长的校本课程。

(3)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交的课程申报表进行评审,把通过评审的校本课程按教师申报内容进行编排,做成展板,供学生选择,并在学校形成的菜单课程选报表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门菜单课程,如表2所示。

请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打上“√”,在自己的第二志愿上加颗五角星。若以上所开设的菜单课程没有你喜欢的科目,请在“我想申报”一栏填上自己想参加的菜单课程。

(4)学生选课时,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的情况,再根据学生申报的情况,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10人不开班。若某科学生报名人数较多,可按学生第二志愿进行学科人数调剂。

(5)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汇总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19门菜单课程。菜单式校本课程打破以年级、班级为格局的教学班级,教师按自身特长进行授课,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入自己喜欢的班级上课。

第三阶段,根据学生选择,学校有效实施菜单课程教学。

(1)学校公布开设的校本课程科目名称,上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形成校本教材初稿。

(2)学校根据开展的菜单课程内容,安排固定的专用教室。

(3)每周固定时间进行菜单课程教学。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走进幸福路小学的校园,你都会看到令人惊喜的一幕:班级人数有多有少,多的四五十人,少的只有十来人;同一个班上课的学生,大大小小,参差不齐,有小精灵般的低年级学生,也有稍大些的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有心灵手巧的“巧剪刀”,有小故事包含大道理的故事课堂,有苍劲有力的书法字教学。排球场上,队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施绝技;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身姿矫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足球在自己身边灵活地转动。此时的校园一片沸腾,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幸福路小学菜单式校本课程的活动现场。此时学生开心地学,流露出儿童的天真,看不到一点学习压力的影子,这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

第四阶段,根据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和改进。

我校积极开展菜单式课程展示活动,定期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让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将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不足的部分反馈总结后,重新写校本教材,使教材得以不断完善。我校在菜单式校本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对照自己参加本组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生生互评,学生之间对照小伙伴参加本组以来的变化,互相进行评价;同事评价,课程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对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如何加以评介,提出改进的一些建议;学校评价,学校通过学生在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举行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中发挥特长和取得成绩来评价课程;家长、社会等对学生的评价。

二、对菜单式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

1.注重效果

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效果。小学菜单式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几年来,参加菜单课程的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剪纸、绘画等多幅作品发表于当地报纸,“ 珠心算”菜单课程的学生参加江苏省“珠心算・心算”比赛获进步奖,“童心如歌 ”菜单课程的学生参加新浦区“唱响校歌”比赛获一等奖,“趣味排球 ”菜单课程的学生参加新浦区排球比赛分获得女子组第二名、男子组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书法菜单课程的开设,我校在江苏省学生书法水平测试中连续三年通过率获全区第一名。

第7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

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前期我们的校本课程研发,主要着眼于课程要素的基本健全,课程内容的系统规范,课程理念的着力体现,而在内容表现形式等其他方面考虑不够。因而,存在着有的知识内容性强、训练内容单调、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除了邀请专家、领导对内容进行把关外,还加强了管理和指导,采取了分工负责、质量跟踪的管理方式,使其在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得到了优化。将教与学的内容融为一体,使之能成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资源,体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以评价促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开发、边完善,是我们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策略。我们除利用假期集中进行专题研讨外,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究,使其逐步完善。

自2006年开始,几年内,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三次修改,不断完善着研发出的六类近30门校本课程。

1.对课程的评价: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校本课程的研发授课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家长会,调查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及时总结、分析、研究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通过谈收获体会、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进行自评。教师依据每个学生学习情况、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3.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与评价:教师要按学校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要妥善收存各种教学资料。每学年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且作为评优评先奖励的条件之一。

由于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评价的督促激励导向作用,推动了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顺利进行,同时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资源的研发和编辑出版,是课程建设的成果,更是学校珍贵的教育教学财富。

教育资源蕴藏在学校里,课程资源潜藏在教师中。学校领导要善于洞察他们的教育智慧,善于洞悉他们的教学潜能,充分发掘教师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做教师智慧潜能的发掘者,做校本教育资源的汇集者,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领路人,让教师的智慧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更高的价值。

第8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以来,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验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拟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以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作一探讨,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①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②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1.教师课程意识的变化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长期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课程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形式。教师的课程意识总在无形中对课程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建国后,我国为了尽快恢复教育,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完全模仿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其教学理论体系只有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方面,导致了我国教育体系缺乏“课程”的结构性。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性课程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教学就是给学生复现固定的知识,认为“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既定课程的解释者与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2.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获得

课程知识是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就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③(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来,进而开发出更合理的课程系统。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政策,因此教师不可能具有多少课程意识和实践性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更无从谈起。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教师已经从国家标准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定者了。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不仅给教师创造了秀大的课程设计空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信念、教学风格,以及有关的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的技能,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④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对自己课程开发实践的反思,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学生的探究等,逐渐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的活动。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促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僵化的、模式化的、习惯的教学方式,要求他们介入课程开发,把自己的实践知识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等。而“校本课程开发”运动为教师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广泛参与,要求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参与人员密切合作。然而,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去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外界之间在学术上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活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人员、教师与课程专家的专业对话,沟通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首先提出行动研究,它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在同一情境中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探索活动。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认识,就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不断地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

(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自已的空间、注重差异性的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一致。

1.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除与课程研究专家、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还要参与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这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成人(学科专家、教师)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⑥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自由的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我国在只有单一国家课程存在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新基础课程应“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⑦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一个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让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它自动消失。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将来发展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一片空间。

3.差异性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注意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途径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比如,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来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还不是很强。从课程管理模式来看,学校没有分享到足够的课程决策权。从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来看,偏向于技术的取向,缺乏文化的重逢。另外,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也是制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瓶颈,难以保证其参与的质量。如何创设有效的条件和途径,进而实现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针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缺乏的知识与能力。它是指学校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开展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教师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时间支持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教学变革,避免以增加教师负担的方式进行。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

3.学校文化建构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⑧可见,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则是至关重要的。

4.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5.赋权予教师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视为专业的职业”⑨之后,教师专业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TheSecondWaveofEducation-reform)”。这“第二次浪潮”更加注重学校系统内部对教育质量的提高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引起了人们对“赋权予教师(empoweringteacher)”的普遍关注,“赋权予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设专业化的学校环境,并给教师以相当的专业自,包括课程的决策权。⑩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的课程程度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指令,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只有给教师赋权增能,肯定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才能成功。

总之,在现代基础教育中,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成为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惟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取得重大突破。而教师也需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和空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参与新课程:理念、效果与局限[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3]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上海: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马云鹏,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转引自周晓燕,“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6)。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2(7)。

[7]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8]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研究,2001(9)。

第9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一、课程内容:课程建设与文化发展同向

学校制订了《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和《航华二中探究型课程方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开展科目设计,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在科目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开发学生潜能。近几年,学校先后开设了3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已经有了与之匹配的校本教材。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探索的几年里,一方面,学校要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选择和开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创建保持一致,与学校的文化发展相契合。学校于2012年提出“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并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为办学思想,以“包容自信、乐观向上”为学生的品格导向,追求“博纳、超越”的学校精神和“包容开放、自信挑战”的学校文化。

除此之外,基于初中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课程设计还应与基础课程和学校活动全面融合,让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并受益。因此,学校把目光从基础型课程的知识视野延伸出去,拓展、探究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了海洋政治、海洋地理、海洋与物理化学、海洋与艺术、海上运动以及航海等方面。

二、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学校整体思考课程建设,构建系统的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对特色课程构建与学生不同年龄段学习特点的考量,学校尝试分年级设计海洋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通适性课程上,以探究课整班授课方式,做了如下设计:海洋由水构成,低年级段首先认识海水;其次认识海洋生物,并对海洋资源进行认识;在了解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知识后,要知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学生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高年级要上升到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海洋精神的教育。课程依据梯度设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等。

学校还设计了与海洋教育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分年级段的德育系列活动。科普活动,设计了以“走向深蓝”为主题的科技节或科技周;德育系列活动有六年级的“浪花一朵朵”,七年级的“海燕振翅飞”,八年级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九年级的“扬起远航的风帆”。

三、课程实施: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型课程要全面、拓展型课程要针对性强、探究型课程要系统性强的原则,学校结合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诉求,寻找最佳的实施途径,使课程与课型有机结合。

1.基础型课程渗透海洋文化精神。基础型课程主要以呼应海洋文化教育特色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海洋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培养,提升学生海洋文化的知识素养及基础能力。例如,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基础性学科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上,凸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挖掘基础课程中有关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识别能力、交互能力等。通过专题形式,提炼、渗透、融合各科知识,逐渐形成单元专题。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海洋文化相关文本进行特色教学,后来开始提炼海洋文化教育教学案例,发展到现阶段则以“人人课堂”构建教学要求,落实学校“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

2.拓展型课程拓宽海洋文化知识。学校围绕“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构建”,共开设了6门拓展型课程,并配备了6名教师承担课程实施工作。拓展型课程采用走班制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由教导处统一管理,主要在六七年级中开设。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的自主拓展活动课,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在30左右。目前,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使用《神奇的海水》《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探宝》《海洋权益纵横》《让海洋述说历史》《海洋动物探秘》《蓝色桅影》7本编印成册的校本教材。

3.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型课程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探究型课程主要在六至八年级中开设,定位于单元教学,即以学校自编的分年级单元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在学校正常课表中。单元主题依次为“海水特征我探究”“海洋生物我探究”“海洋资源我利用”“海洋环境我保护”“海洋文化我弘扬”“海洋生命我尊重”。

四、n程评价:课程实施与育人目标一致

学校从课程的计划准备和实施效果两方面入手,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航华二中拓展型课程评价表》,侧重于对任课教师在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教学实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案(或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效果、课堂管理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检查教学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