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说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 “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关键词:《市场营销》 说课 市场细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09-02
一、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满足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为主要决策内容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它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的。
2.课程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熟悉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具备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结合三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定位为:(1)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综合能力服务,又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各门专业课奠定基础。(2)市场营销课程服务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能力,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3)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中、高级素质的营销工作者和管理者。
二、课程资源
1.教材。本课程选用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吴健安教授主编。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该教材强调了系统性的教学过程,涵盖了除服务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外的全部内容。其次,增加了营销理论前沿和营销观念的介绍。最后,考虑到了营销教学适应性的要求,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本章关键性概念”和“本章思考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每章介绍过的重点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运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第八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第一节市场细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节和第三节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主要讲述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概念,选择目标市场三种基本策略,是市场细分的目的所在。第一节市场细分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上承前启后,市场细分既是在消费者市场、购买者行为分析基础上的市场细分,又是确定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企业应着重研究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选择市场、优化市场,强调市场细分化的先导战略地位。
2.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教材依次介绍了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理论依据及标准等内容。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及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拟采取讲练一体、案例点缀、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讲述“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着重强调市场细分的作用,引出市场细分的概念;以细分服装市场为例作市场细分图,直观教学;分析市场细分的原理和理论依据,举例讲述同质市场与异质市场分类图,并要求学生举出实例;重点分析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针对每种标准举例说明,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来进行市场细分。整个教学过程采取讲练一体,案例点缀、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力求顺利突破重难点。
3.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及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从培养学生技能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细分化的概念;(2)明确市场细分化作用和理论依据;(3)初步掌握市场细分化标准。能力目标:通过讲练一体、案例点缀、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细分标准,准确且有意义地进行市场细分。
4.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市场细分的概念、理论依据及标准;难点为:异质市场分类、市场细分应树立的观念。因为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需求“异质性”理论为基础的,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将市场细分为若干子市场,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又是错综复杂的,由此便决定了市场细分的标准多元化,准确而有意义的市场细分又必须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而市场细分的关键又在于市场是异质的,且细分应该是有意义的,即根据市场细分结果选定最佳目标市场。
三、教法
(1)举“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引出市场细分化概念,并以细分服装市场为例作出市场细分图,使学生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讲练结合,师生共同归纳强调市场细分的作用。(3)举例分析同质市场与异质市场,作出异质市场分类图,启发学生举例分析。(4)用图表讲解市场细分化标准,举典型实例,启发学生练习。(5)举反例讲述市场细分应树立的观念。(6)通过讲练、案例、图表手段相穿插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法
从学生情况看:(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较感兴趣,有一颗必探究竟的心理。(2)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低:由于接触的知识有限,所以对观察到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适合因材施教。因这是一门综合学科,需用到各种基础知识,而学生的基础和表现各不相同,所以要采用多种教法因材施教。
鉴于上述学生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授之以法,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除了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练习巩固等学习市场营销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案例分析法。选择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整个学习过程是贯穿于案例分析之中,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2)情景模拟法。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设计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身临其境。(3)小组合作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指定一名学生负责,带领全组同学分析项目和任务要求,使所有参加者掌握自己所完成工作在整个操作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上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2)企业如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回答完提问后。教师强调学习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是为学习市场细分做准备的,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强调指出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正是利用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从而突出市场细分的作用,引出市场细分的概念,并举例分析服装市场细图,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细分。(2)结合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介绍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并讲述某钟表公司细分市场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归纳市场细分的作用。(3)市场因消费者的异质偏好而细分,讲述市场细分化的理论依据,以消费者对奶油蛋糕的属性偏好为例,显示同质型偏好,分散型偏好及集群偏好图,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4)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并举例细分因素,要求学生指出所属细分标准。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学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5)举例分析市场细分化应树立的观念。1)动态观念是由环境动态所决定的;2)实用观念是市场细分化的目的及评价标准;3)组合观念是市场细分化的保证条件,分析汇源果汁饮料市场的细分案例。总之,动态观念是基础,实用观念是目的,组合观念是保证。
3.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采取多样化,口头提问、举例练习与板演相结合,每一知识点均有巩固练习,新课授完后安排总练习,穿插案例分析,侧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4.归纳与总结。简要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市场细分是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的基础与前提,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是为了更好地确定目标市场和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而不是无意义的细分,因而应遵循一定的标准,树立动态、实用、组合的观念。
5.布置作业。(1)什么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有什么作用?(2)根据市场细分的标准细分乒乓球拍市场和自行车市场。
六、课程特色
《市场营销学》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即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本课程特色集中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即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之与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即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视章节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与组织能力相应安排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兴趣,注重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在自愿基础上,主动查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具体的企业案例为主,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或共同讨论的方式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以培养、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团结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做指导和总结。实践证明,此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每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都受到学生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2002,(2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后的一节课,角就是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它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其他平面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几何元素进行再认知、再探索,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加深拓展。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回顾和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多种表示方法。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及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具体环境恰当地表示一个角。认识角的常用度量单位: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及换算。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法和学法进行了分析。
(一)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法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结合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谜语:“哥哥长,弟弟短,天天赛跑大家看。哥哥跑了十二圈,弟弟一圈刚跑完。”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是小学学过的哪一种几何图形?
2.说一说:我们前面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关系,以后将要学习由它们构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小学我们认识的一种几何图形――角。你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有角的形象的物体吗?
3.投影显示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图片中的角。
设计意图:以谜语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讲解角的运动定义埋下伏笔,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的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回忆起角这种几何图形。
(二)探究新知,感知定义。
1.画一画: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边画边观察角是怎样组成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生回答师适当补充)
2.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边。
3.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的过程,得出角的运动定义: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教师介绍始边与终边)
当射线旋转到某些特殊位置时会得到几种特殊的角:当终边和始边成90°时,所成的角叫直角;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周角。
设计意图:(1)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描述所发现的特征,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定义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元素是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意识到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之一就是由基本几何元素从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用运动的观点认识角的形成,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思想。
(三)角的表示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并指出这些表示法是硬性规定,必须遵守。
1.课件演示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2.练习:教材114页做一做,117页1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在对与错之间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具体环境中各种表示方法的合理性的探讨,自然体会到怎样在具体的环境中选择最恰当的表示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
(四)做一做。
1.书116页做一做;
2.师讲解度分秒的换算关系,强调角是六十进制的。
(五)例题讲解
1.例1计算:
(1)1.4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2)18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2.练习:116页随堂练习1、2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角的各种表示方法,及时巩固提高,同时复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六)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角的静态与动态的两种定义;
2.角的表示方法有四种;
3.角的三种度量单位及其换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及时梳理知识点的习惯。
(七)布置作业。
1.每人在实际生活中找出三到五个角的实例,其中包括直角、平角和周角。
2.117页2、3题。
3.(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其能力选择适当层次的作业完成。
(八)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与表示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83-01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 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的教学程序,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引读法教学:
三、说学法
为落实新课标强调的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我是按照"读-思-悟-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悟情感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5.1欣赏导入。(听歌曲《送别》,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离别的感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们在离别时总特别地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5.2指导自读
5.2.1学生自读古诗,认准字音(通过査字典汇报"朝""舍"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
5.2.2评价自读情况(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作评价)
5.2.3师配乐朗诵,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他们如何去吟诗(陶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如果你陶醉了,并且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时,你就学会了吟诗)
5.2.4学生吟诗。
[设计思路] 配上古曲《阳关三叠》,教师饱含深情地吟颂,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去吟诗
三、揭示课题入诗境
3.1生介绍王维的生平并补充相关资料。
3.2生谈"奉使出塞"的理解。
3.3齐读诗题,生提问:
(1)元二是谁?
(2)谁送元二?
(3)安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利用课外查阅的资料自答。
3.4课件展示渭城与安西之间的地理位置,通过流程图了解现实中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两者相隔三千多公里)。
[设计思路]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感伤,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四、激发想象,细读品味
4.1课件出示古时"安西"的图片:
(1)学生描绘图片内容(荒山野岭、满眼的沙漠……)
师介绍:渭城与安西路途如此遥远,按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而且所到达目的地是穷荒绝域。
要求
生以王维的身份,从好友的角度想象送别时的话语,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向师汇报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以元二的好友自居,通过对比激发学生丰富想象,用言语感受并充分表达难分难舍的情绪,为下文朗读作好感情铺垫。
4.2由对朋友的关怀直接进入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学习。
(1)学生想象饯行宴席上频频举杯,殷勤话别的场面: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指导学生读出离别时的感伤和不舍之情。
[设计思路] 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 "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4.3课件展示送别时的自然环境:
(1)学生描述看到的景物(蒙蒙的细雨过后……)
(2)师生共吟前两句。
(3)师相机指导:多美的景物啊!两个即将离别的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3)生诵读古诗,感悟诗境。
[设计思路]教师在这儿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景色的优美,目的在于借助这些景物与难分难舍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比,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也是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4.4古诗今唱。当学生诵读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时,要求学生试用以前学过的古诗乐谱把这首诗唱出来。
[设计思路] 教师再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唱
4.5师生即兴舞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五、课外拓展
1.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可以说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2.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3.站在编者角度解读文本,揣摩编者意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本目标是小组合作目标)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研读文章的四、五自然段,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独特风光或者是外出旅游印象最深的景点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精彩一分钟
欣赏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作品:描写黄台山公园鱼头广场的段落。
2.回顾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和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继续游览威尼斯,继续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3.明确任务。
自读学案上“我的学习目标”,你有疑问吗?
4.尝试探究。
(1)指名读探究问题,明确任务。
(2)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勾划关键词句,简单批注。
(3)组内交流。
5.展示汇报。
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时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第五自然段中描写“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在汇报、补充、质疑、展示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的团队意识都有所提升。
6.点拨提升。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时候不够深入,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点拨,“人物活动点景法”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7.尝试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在我们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写法,使人物活动成为景色描写的点睛之笔。
8.盘点收获。
(1)再次阅读学习目标。
(2)对照目标,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标是本节课学习的纲,在它的统领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为它的实现而服务。是否实现了目标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引导孩子们养成对照目标盘点收获的习惯,也是对语文本体性知识收获的梳理、对语文能力的回顾与提升。
9.巩固拓展。
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校园。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人物活动点景法”的迁移用,学生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将这种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用价值。
六、说学案设计
学案只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工具,在学案设计时要尽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看学案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而不至于由于学案上文字太多而使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附:《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学案
我的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我要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
预习导学
一读: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二写: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写在随记本上。
学习研讨
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思考:
1.谁、在什么时间、乘小艇去做什么?在文中勾划出相关语句。想象还有谁可能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1.1分析教材
本课题在北师大版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102页,属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之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和种子萌发的条件等4部分内容。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生物的生活史与植物的生活史概念,然后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与解剖,认识到种子的结构类型;通过观察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认识到种子萌发的过程。
1.2分析学生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经在他们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既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1.3分析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子各部分的功能;(2)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知道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形态变化。
本节的教学难点:
(1)玉米种子的结构;(2)胚的组成;(3)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 说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根据“知识类型和地位、学生水平和发展需要、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的要求层次。本课的知识目标有: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2)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3)描述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2.2能力目标
从知识点挖掘出能力目标。本课的能力目标有:
(1)运用解剖观察的方法,按一定的目的顺序,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大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3)尝试对教师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展开争论。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能力目标一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从知识目标中挖掘出来的。本课的情感目标有:
(1)认同种子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
(2)在观察、解剖、质疑的过程中体验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的配合。
3 说教学策略
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爱学、会学、善学。
3.1自主性教学策略
学生要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参与。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3.2探究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3.3兴趣导向教学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好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采取让学生先动手解剖种子,而后观看种子萌发的动画,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4 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流程由6个环节组成,即激趣引题、目标引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点拨、反馈矫正。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题。
教师由朗朗上口的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引入对作者另一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动画情景的观看,并引导学生思考该诗句表现的是什么生命现象,引出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概念的学习,同时出示第六章标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随后通过图解,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需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指出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出第一节的标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种子,设问: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呢?这样引导学生推测可能与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关,从而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种导入设计自然流畅。由熟知唐诗转入相关唐诗意境的分析,揭示出章的标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后通过展示、分析、观察、思考等活动很自然引出探究种子结构的活动,达到了激趣引题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目标引导。
作为学生来说,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引起对所学知识的高度注意,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①识别种子的结构;②描述种子萌发并形成幼苗的过程。简明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高度注意,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树立参与意识和达标意识。
学习目标本应是三维目标,如果在探究前一一列出,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考虑到知识目标是第一目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所以只向学生展示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其他二个目标蕴含在本节课的具体活动和相关环节中。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个环节: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大豆、玉米种子的外形图和解剖图。依次闪烁显示各部分,让学生逐一识别,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比较大豆、玉米种子,找出异同。
闪烁显示种子的结构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具指向性和集中性。把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显示在一张屏上,便于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然后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Flas,并要求学生为动画进行同步配音解说。
用动画动态展示出种子萌发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学生配音,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个环节:质疑点拨。
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质疑,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易错点,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然后教师质疑:(1)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三部分组成的,还是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四部分组成的?(2)有人说: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没有胚乳;单子叶植物有一片子叶,但却有胚乳。(3)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来的是胚芽并发育为幼苗的叶,随后胚根发育为幼苗的根,胚轴发育为幼苗的茎,是这样的吗?
通过质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可满足学生“好为人师”的愿望。
最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易忽略点、发展点等进行剖析、点拨。教师的点拨与矫正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个环节:反馈矫正。
在学生已获得比较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完成检测题,形成解题技能。这是对学习误差的“诊断”,以便及时“治疗”和矫正。
5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注意生物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洁。板书类型有纲目式、表解式、图解式。本课采用概念图解式板书(图1~图3)。
6 说教学反思
6.1创新之处
(1)通过唐诗导入,为学生学习生物学创设文学氛围,蕴含价值观教育。
(2)通过学生、教师质疑,澄清知识易混淆点,把握关键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相互质疑,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板书设计采用概念图解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教材内容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6.2改进之处
【关键词】高职英语 视听说 翻转课堂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赋予了人们新的使命。在这个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模式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世界中,更多的创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发生。近年来,在学校的教育方面也有着很多的新的形势不断的出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是结合了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
一、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进步,信息化的浪潮不断冲击下的产物。这是一个起源于国外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由英语中的“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而来的。这个概念最早被提及是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在美国MaureenLage, 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三位学者共同发表的题目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文章中提到的,但是当时并没有类似于“翻转课堂”这样的新名词出现。直到2007年,“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被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在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Sams的课堂上采用。从此,这样一种模式才逐渐的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教育课程中。
现在的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是科学进步、信息技术普及下的新的产物。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因为其自身的优势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来。
二、高职英语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一般只有两年左右的在校学习时间。这样的短的时间高职学生来说想要真正的学好英语是很有难度的。由于我国现在的高效录取制度导致最终进入到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来说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更有很多人对英语本身根本不感兴趣,这无疑增大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难度。来自于不同地区,接受过不同环境熏陶的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存在的极大的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为了照顾大多数的学生,很多老师只能以中间级别的学生的水平为基准,进行课程的设计。
英语视听说课程(English audio-visual course)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学习好英语必须要重视的一门课程。虽然英语试听说课,并不是刚刚加入到英语专业的学习内容中来的,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把英语视听说课看成是在线教学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那就只能说是有点“简单粗暴”了。有的学校甚至把英语视听说课当做英语影视欣赏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很多科目的学习中,在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新的模式。
1.高职英语视听说课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好处。将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模式 应用到高职英语视听说课中有很多的好处。
(1)重难点问题可以反复学习。翻转课堂的主要的展现形式是视频,授课老师将本门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整理,并以一个知识点作为单元,将其讲解的内容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上传到供同学们学习的网络平台。所有的视频制作的要制作的清晰明了,并且根据知识进行命名。每位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进入平台进行学习,对于一次没有听懂的、没有理解的知识可以反复多次的学习,直到将知识点消化、吸收。
(2)不同水平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任课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制作为的视频,上传到可供学生资助学习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这对于那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放弃”的学生有极大的好处,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从最基础的做起,有助于其不断的进步,逐渐拉近和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3)网络学习,方便快捷高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的是在线的学习。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其快速高效性是其他媒介无法媲美的。将学习的相关信息以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大大节省了信息传播的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新的学习内容。以网络为平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模式也方便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有助于学生成绩的快速提升。
2.高职英语视听说课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视听说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好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存在误解。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在一时之间很难被大多数的人们了解和接受。其新颖的模式吸引了一部分的人,但是也有很多人由于受到传统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对翻转课堂模式存在着误解。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学生应该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的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课,除此之外的所有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2)角色转变程度大。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对于老师来说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能够快速的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因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比较弱,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英语视听说课是要将英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进行综合练习的科目,相对来说难度可能更大。所以在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时,如何能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新模式下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3.高职英语视听说课使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建议。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优势,并且为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带来新的活力。面对着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使用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提出以下的解决办法。
(1)推广翻转课堂模式,改变人们的认知。很对人对一种新的事物在认识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定的误会和不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对于人们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误解,相关方面可以通过让人们参与到真正的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来,感受其为课堂带来的活力,以及对提高学习成绩的帮助的作用,逐渐改变人们的认知。
(2)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适应新的角色。在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下,老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双方的有效互动、有效沟通体现了新的模式的真正意义所在。在这个新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要适应其给出的新的角色定位。老师,虽然看起来没有传统教学模式下那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新的模式下对其的要求变的更高。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式提问,结构式提问可以将整个的教学内容变成问题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这是保证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部分。什么样的提问更有效是对老师能力的一个新的考验,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来适应新的角色。学生也要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成绩。
四、小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翻转课堂式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虽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的努力和改变,这样好的教学模式将会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使用可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后,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战杰.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
[2]韩海云,陈磊.基于校园网的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职业时空,2015,(8).
[3]王华丽.视听说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作者简介:刘雅萍(1983.1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课题】
教材: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一、经验准备
二、物质准备
(二)钢琴协奏曲《春》。
三、说教学法
(二)练习法:朗诵环节所设计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练习,能够使幼儿体验朗诵的乐趣、感受诗歌的意境,还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色。
(环节简析:教师将幼儿的描述用散文诗的句式进行提炼,使幼儿自然产生一种成就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对诗歌有一个最初的感受,更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做了铺垫 。)
(一)欣赏
教师:小朋友,老师看到的春天像一本书。我们来听一听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教师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师:小朋友,这一遍我们仔细听一听彩色的书里有什么?会笑的书里有什么?会唱歌的书里有什么?
(二)分段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的重难点部分
教师:请小朋友说一说,诗歌里为什么说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呢?我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春天的色彩,从而理解此句诗文的含义。
教师: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呢。小池塘笑的时候出现了酒窝,它的酒窝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重点的部分,小朋友可能会回答不出来,这时我会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出风吹池塘水时出现的涟漪、石子投进水里时出现的涟漪等现象,帮助幼儿理解“小池塘的酒窝”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最后一本会唱歌的书里,是谁在唱?它们是怎样唱的?(这部分的学习理解主要突出四个象声词的引领,从而使幼儿理解诗文的含义。)
(三)朗诵
教师:请小朋友看着小图书自己朗读,先说诗歌的名字再朗诵诗歌。
(环节简析:本环节采用了两个有效策略,一是边看小图边朗读,二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不同的朗诵形式激发幼儿朗诵的热情,避免了乏味练习。)
(一)讨论
教师:春天还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二)创编
教师:老师相 信,小朋友们能够自己说出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里都有什么。
附: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红的桃花,
白的梨花;
小池塘笑了,
小朋友笑了,
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
春雨滴滴答,
青蛙呱呱呱。
本次活动,通过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感知春天的主要特征,活动中听、说、看、仿编等多种途径,使幼儿很好地理解诗歌,充分体会、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幼儿对散文诗的喜爱,提高幼儿的朗诵、仿编等文学素养。同时,还能积累更多有关春天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当幼儿对散文诗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进一步创设机会,提出发散性问题,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幼儿在仿编中通过对原作品结构的模仿、语言的运用、意韵的揣摩,能够达到一种创造性、深层次的学习。
研讨小组意见:
关键词:应用学情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14
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而本节内容又是函数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的学习,既是对函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同时强化了应用意识。本节内容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数学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服务。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应用;(2)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2.能力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2)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式以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分段函数对营销策略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
重点:对分段函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水费和解答基础例题的突出重点。
难点: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例题解答及专业素质的训练来突破难点。
关键:确定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的对应函数关系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求函数定义域和求函数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学本节课相对能减小难度。从能力层面来说本班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情感层面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较注重自己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以上学情,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讲授知识,训练技能。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水费计算案例,将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布置任务分组合作制定出符合分段函数形式的商品促销方案。
反馈式评价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自制的商品促销方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学法:针对教法,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七大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段函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品打折、水费、电费计算等等。本课采取的是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一段生活中的节约水资源公益广告,来激发学生节约水资源意识。并以此为引入新知做情感上的铺垫。
环节2:引入新知。
教师给出关于水费计算方面的问题。
例1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很多城市的生活用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订了每户每月用水收费(含用水费和污水处理费)试写出每户每月用水量与水费之间的函数关系。
本环节教师运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首先给学生设置四个问题:
(1)自变量是什么?(用水量设为x)(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x≥0)(3)自变量被分成了几段?(2段)(4)每一段的函数解析式是什么?
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这四个问题,并以表格形式列出答案。其次,教师利用解析式形式写出函数表达式,从而让学生发现此函数的特点。引出本节重点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本环节是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环节3:巩固新知。
教师板书分段函数定义: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需要用不同的解析式来表示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
然后指出分段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求法。并归纳总结出求函数值的步骤:先确定某个自变量所在的范围,再把自变量代入不同范围对应的解析式求出函数值。
根据分段函数的相关定义给出例题。
例2设函数f(x)=2x-1, x≤0;f(x)=x2, x>0
(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2),f(0),f(-1)的值。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结合例题学生进行口答练习,以加强巩固相关知识点。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节的重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环节4:应用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给出相应的例题。
例3 某商店规定,某种商品一次性购买10kg以下,按零售价格50元/kg销售;若一次性购买量满10kg,可打9折;若一次性购买量满20kg,可按团购价格40元/kg供货。
(1)试写出支付金额y(元)与购买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分别求出购买15kg和25kg应支付的金额。
师生共同分析:在商品销售问题中,销售总金额=单价×销售量。不同的购买量单价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分段函数。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析讨论以得出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过程找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带领其他学生检查解题过程,找出问题,共同纠正。)
通过此例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应用分段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利用分段函数建模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自变量和它的取值范围。2.对自变量进行分段。3.分段写出函数解析式。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使学生们认识到我们数学学习在他们专业知识中的地位,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环节5:岗前培训。
本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布置任务:老师知道作为营销专业的我们,咱们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关注各商场的促销活动。下面的时间同学参照例3的模式,把老师给的几个促销方式,根据课前的分组每组自选一种方式,在规定时间内确定一个促销方案,并求出本次促销方案中的分段函数关系式,以及某一顾客此次购买某件商品的购物金额。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们组的成果。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到各小组指导,并检查各小组讨论的书面结果。
成果展示时,每组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本组的成果,以便同学能直观地了解各小组的情况。
各组展示之后,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正确答案。
本环节的实际目的:让学生把死板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他们专业实践中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又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6:总结评价。
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总结评价时,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比较各学习小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主要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环节7:布置作业。
(1)读书部分:教材章节3.3;(2)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3.3;(3)实践调查:调查生活中分段函数的实例。
环节8: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