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说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 “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关键词:《市场营销》 说课 市场细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09-02
一、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满足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为主要决策内容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它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的。
2.课程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熟悉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具备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结合三本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定位为:(1)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综合能力服务,又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各门专业课奠定基础。(2)市场营销课程服务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能力,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3)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中、高级素质的营销工作者和管理者。
二、课程资源
1.教材。本课程选用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吴健安教授主编。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该教材强调了系统性的教学过程,涵盖了除服务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外的全部内容。其次,增加了营销理论前沿和营销观念的介绍。最后,考虑到了营销教学适应性的要求,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本章关键性概念”和“本章思考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每章介绍过的重点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运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第八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第一节市场细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节和第三节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主要讲述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概念,选择目标市场三种基本策略,是市场细分的目的所在。第一节市场细分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上承前启后,市场细分既是在消费者市场、购买者行为分析基础上的市场细分,又是确定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企业应着重研究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选择市场、优化市场,强调市场细分化的先导战略地位。
2.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教材依次介绍了市场细分的概念、作用、理论依据及标准等内容。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及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拟采取讲练一体、案例点缀、的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讲述“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着重强调市场细分的作用,引出市场细分的概念;以细分服装市场为例作市场细分图,直观教学;分析市场细分的原理和理论依据,举例讲述同质市场与异质市场分类图,并要求学生举出实例;重点分析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针对每种标准举例说明,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来进行市场细分。整个教学过程采取讲练一体,案例点缀、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力求顺利突破重难点。
3.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及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从培养学生技能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细分化的概念;(2)明确市场细分化作用和理论依据;(3)初步掌握市场细分化标准。能力目标:通过讲练一体、案例点缀、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细分标准,准确且有意义地进行市场细分。
4.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市场细分的概念、理论依据及标准;难点为:异质市场分类、市场细分应树立的观念。因为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需求“异质性”理论为基础的,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将市场细分为若干子市场,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又是错综复杂的,由此便决定了市场细分的标准多元化,准确而有意义的市场细分又必须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而市场细分的关键又在于市场是异质的,且细分应该是有意义的,即根据市场细分结果选定最佳目标市场。
三、教法
(1)举“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引出市场细分化概念,并以细分服装市场为例作出市场细分图,使学生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讲练结合,师生共同归纳强调市场细分的作用。(3)举例分析同质市场与异质市场,作出异质市场分类图,启发学生举例分析。(4)用图表讲解市场细分化标准,举典型实例,启发学生练习。(5)举反例讲述市场细分应树立的观念。(6)通过讲练、案例、图表手段相穿插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法
从学生情况看:(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较感兴趣,有一颗必探究竟的心理。(2)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低:由于接触的知识有限,所以对观察到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适合因材施教。因这是一门综合学科,需用到各种基础知识,而学生的基础和表现各不相同,所以要采用多种教法因材施教。
鉴于上述学生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授之以法,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除了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练习巩固等学习市场营销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案例分析法。选择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整个学习过程是贯穿于案例分析之中,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2)情景模拟法。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设计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身临其境。(3)小组合作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指定一名学生负责,带领全组同学分析项目和任务要求,使所有参加者掌握自己所完成工作在整个操作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上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2)企业如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回答完提问后。教师强调学习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是为学习市场细分做准备的,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强调指出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正是利用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从而突出市场细分的作用,引出市场细分的概念,并举例分析服装市场细图,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细分。(2)结合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过程,介绍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并讲述某钟表公司细分市场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归纳市场细分的作用。(3)市场因消费者的异质偏好而细分,讲述市场细分化的理论依据,以消费者对奶油蛋糕的属性偏好为例,显示同质型偏好,分散型偏好及集群偏好图,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4)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并举例细分因素,要求学生指出所属细分标准。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学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5)举例分析市场细分化应树立的观念。1)动态观念是由环境动态所决定的;2)实用观念是市场细分化的目的及评价标准;3)组合观念是市场细分化的保证条件,分析汇源果汁饮料市场的细分案例。总之,动态观念是基础,实用观念是目的,组合观念是保证。
3.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采取多样化,口头提问、举例练习与板演相结合,每一知识点均有巩固练习,新课授完后安排总练习,穿插案例分析,侧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4.归纳与总结。简要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市场细分是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的基础与前提,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是为了更好地确定目标市场和组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而不是无意义的细分,因而应遵循一定的标准,树立动态、实用、组合的观念。
5.布置作业。(1)什么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有什么作用?(2)根据市场细分的标准细分乒乓球拍市场和自行车市场。
六、课程特色
《市场营销学》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即独特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本课程特色集中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即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使之与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即在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视章节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与组织能力相应安排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兴趣,注重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在自愿基础上,主动查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具体的企业案例为主,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或共同讨论的方式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以培养、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团结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做指导和总结。实践证明,此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每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都受到学生好评。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2002,(22).
“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式与方程”的教学内容,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创设青蛙儿歌、师生年龄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并能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简洁概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基础
各种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可能遇到的困难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结果又表示关系。
3.已有生活经验
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特定的数,青蛙的只数与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人的年龄不能无限大。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能用它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符号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的勇气;感受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概括和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
4.教学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5.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结果也表示关系。
6.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推理、体验、交流与尝试等方式,会用字母表示数。将探究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一)出示扑克牌“A”“K”“Q”“J”。
(二)出示一组数:2,4,6,X,10,12。
引导学生发现,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字母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也能表示一个个特定的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串联情境,体验新知
(一)初读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有节奏地读儿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用“n只青蛙n张嘴”来概括儿歌内容。理解这里的n表示任意自然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任意自然数;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概括。)
(二)猜年龄
通过师生互猜年龄,让学生感知,如果用a表示学生年龄,老师年龄用a+17表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可变化的数,字母表示年龄时,又是一个区间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重点,有了初步的代数思想。)
(三)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回顾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课件出示:在数学中,通常用C表示周长,用S表示面积,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3.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4.自学简写规则。
(1)在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中,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用 “・”表示或省略不写。(2)省略乘号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5.学生尝试字母公式的简写。
C=a×4=a・4=4a S=a×a=a・a=aa=a2
6.回归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3张嘴,( )只眼睛( )条腿。
(设计意图:围绕“正方形”这一话题,巧妙地将例题串联到一个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高度抽象概括。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有机整合,又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补充,同时又培养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判断下列各式的简便写法是否正确。
(1)a×5写作a5。 ( ) (2)a×b×c写作abc。 ( )
(3)5×5写作55。 ( ) (4)a+2写作2a。 ( )
(二)填空。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 )元。
2.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 )个手指。
3.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长是a厘米,宽是( )厘米。
4.(a+b)c=( )。
5.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与德国男篮比赛中,姚明叔叔投中了m个3分球, n个2分球,这场比赛他一共得了( )分。
(设计意图:两组习题的设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有机结合。既夯实了知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练习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层次性。)
四、思维拓展
你能根据下面含有字母的式子,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它表示的含义吗?8a+20=200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形态到语言文字形态之间的转化,既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符号感。)
五、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字母”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军川中学:王晶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3.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平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四、板书设计
1.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可以说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2.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3.站在编者角度解读文本,揣摩编者意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本目标是小组合作目标)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研读文章的四、五自然段,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独特风光或者是外出旅游印象最深的景点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精彩一分钟
欣赏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作品:描写黄台山公园鱼头广场的段落。
2.回顾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和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继续游览威尼斯,继续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3.明确任务。
自读学案上“我的学习目标”,你有疑问吗?
4.尝试探究。
(1)指名读探究问题,明确任务。
(2)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勾划关键词句,简单批注。
(3)组内交流。
5.展示汇报。
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时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第五自然段中描写“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在汇报、补充、质疑、展示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的团队意识都有所提升。
6.点拨提升。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时候不够深入,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点拨,“人物活动点景法”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7.尝试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在我们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写法,使人物活动成为景色描写的点睛之笔。
8.盘点收获。
(1)再次阅读学习目标。
(2)对照目标,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标是本节课学习的纲,在它的统领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为它的实现而服务。是否实现了目标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引导孩子们养成对照目标盘点收获的习惯,也是对语文本体性知识收获的梳理、对语文能力的回顾与提升。
9.巩固拓展。
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校园。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人物活动点景法”的迁移用,学生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将这种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用价值。
六、说学案设计
学案只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工具,在学案设计时要尽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看学案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而不至于由于学案上文字太多而使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附:《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学案
我的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我要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
预习导学
一读: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二写: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写在随记本上。
学习研讨
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思考:
1.谁、在什么时间、乘小艇去做什么?在文中勾划出相关语句。想象还有谁可能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1.1分析教材
本课题在北师大版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第102页,属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之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和种子萌发的条件等4部分内容。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生物的生活史与植物的生活史概念,然后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与解剖,认识到种子的结构类型;通过观察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认识到种子萌发的过程。
1.2分析学生
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经在他们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既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1.3分析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子各部分的功能;(2)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知道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形态变化。
本节的教学难点:
(1)玉米种子的结构;(2)胚的组成;(3)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2 说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根据“知识类型和地位、学生水平和发展需要、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的要求层次。本课的知识目标有: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2)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3)描述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2.2能力目标
从知识点挖掘出能力目标。本课的能力目标有:
(1)运用解剖观察的方法,按一定的目的顺序,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大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3)尝试对教师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展开争论。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能力目标一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从知识目标中挖掘出来的。本课的情感目标有:
(1)认同种子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
(2)在观察、解剖、质疑的过程中体验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的配合。
3 说教学策略
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爱学、会学、善学。
3.1自主性教学策略
学生要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参与。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3.2探究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3.3兴趣导向教学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好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采取让学生先动手解剖种子,而后观看种子萌发的动画,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4 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流程由6个环节组成,即激趣引题、目标引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点拨、反馈矫正。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题。
教师由朗朗上口的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引入对作者另一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动画情景的观看,并引导学生思考该诗句表现的是什么生命现象,引出对“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概念的学习,同时出示第六章标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随后通过图解,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需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指出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出第一节的标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种子,设问: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呢?这样引导学生推测可能与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关,从而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种导入设计自然流畅。由熟知唐诗转入相关唐诗意境的分析,揭示出章的标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后通过展示、分析、观察、思考等活动很自然引出探究种子结构的活动,达到了激趣引题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目标引导。
作为学生来说,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引起对所学知识的高度注意,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前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①识别种子的结构;②描述种子萌发并形成幼苗的过程。简明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高度注意,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树立参与意识和达标意识。
学习目标本应是三维目标,如果在探究前一一列出,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考虑到知识目标是第一目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所以只向学生展示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其他二个目标蕴含在本节课的具体活动和相关环节中。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个环节: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大豆、玉米种子的外形图和解剖图。依次闪烁显示各部分,让学生逐一识别,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比较大豆、玉米种子,找出异同。
闪烁显示种子的结构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具指向性和集中性。把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图显示在一张屏上,便于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然后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Flas,并要求学生为动画进行同步配音解说。
用动画动态展示出种子萌发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学生配音,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个环节:质疑点拨。
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质疑,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易错点,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然后教师质疑:(1)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三部分组成的,还是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四部分组成的?(2)有人说: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没有胚乳;单子叶植物有一片子叶,但却有胚乳。(3)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来的是胚芽并发育为幼苗的叶,随后胚根发育为幼苗的根,胚轴发育为幼苗的茎,是这样的吗?
通过质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可满足学生“好为人师”的愿望。
最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易忽略点、发展点等进行剖析、点拨。教师的点拨与矫正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个环节:反馈矫正。
在学生已获得比较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完成检测题,形成解题技能。这是对学习误差的“诊断”,以便及时“治疗”和矫正。
5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注意生物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简洁性,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洁。板书类型有纲目式、表解式、图解式。本课采用概念图解式板书(图1~图3)。
6 说教学反思
6.1创新之处
(1)通过唐诗导入,为学生学习生物学创设文学氛围,蕴含价值观教育。
(2)通过学生、教师质疑,澄清知识易混淆点,把握关键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相互质疑,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板书设计采用概念图解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教材内容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6.2改进之处
关键词 高职英语 听说课 交互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显得愈加突出,而高职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信息,导致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教学状态在高职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上表现尤为突出,在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表的反馈数据中,可以发现80%左右的学生都认为,听力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听力课堂中,与老师,同学和课本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来提高语言的交际与运用能力。
1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与教学意义
1.1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被人们称为交互式教学法。它以语言功能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也被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他强调语言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并为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交互式教学模式吸收了其它各个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国内外的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例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他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这正符合了交互式教学模式中所提出的基本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英国语言学家J.R.Firth认为语言本身具有交互性(interactive)和人际关系性(interpersonal)的特点。这点也符合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规律,尤其体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交互式模式遵循了语言的交际性。功能主义理论学家M.Halliday也提出交互功能是语言的七大功能之一。Buck指出,语言具有“所指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和“交互功能”(interactive function),而所指功能是指单向交流,主要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互功能是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由此可见,交互性是语言本身具备的特性之一。因此,把语言的交互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科学的,合理的。
1.2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意义
交互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和谐的课堂中达成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认知和交际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与其他参与者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 高职学生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现状
现在听力测试是英语听力水平测试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听力课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在很多高校,英语听力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局限于课本和磁带,在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播放磁带,学生被动地边听录音,边做教材上对应的题目,再由老师核对答案,最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播放录音。这整个过程中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从而导致学生对听力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
3 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的运用
通过以上对交互式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五单元的听力材料为例,来阐述如何把以上理论贯穿到听力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预习听力材料,介绍听力材料的有关内容,例如这单元主要是讲making request,那么先和学生讨论下在什么情景中需要使用这些用语,再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用语,先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总的了解,接着对这个单元中将遇到的新的语言点给学生做出解释。第二步,播放听力材料,教师会提出一些有关听力材料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听力的内容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老师给予解答。这些都属于师生互动,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答案。第三步,巩固听力训练,通过一些练习,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语言,例如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高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交互式教学模式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通过提问和做示范的学习策略,引起学生的注意;(2)把教师的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鼓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它替代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英语创造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模式则是实现了新世纪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Borges IL Davis J,Launder A.OMT―G:An Obj,Ⅺt-oriented Data Model for Geographic Applications[J].Geolnformatic,2001.
[2] Wells G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1981.
[3] 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曹莹.论交互式语言教学与交互式听力教学.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根据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11、12章电学实验,结合新课标“物理来自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的一节课,是一节全新独创的实验课。
本节课以立足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验资源为原则,利用铅笔芯完成了四个重要的电学实验,并且以此实验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文具盒中其他工具还能完成哪些物理小实验?这是对本节实验的拓展,也是对整个初中物理试验教学的思路拓展。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实验,并讨论文具盒中的其他小实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熟悉的物体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特点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经历过程和情感价值教育等几个方面考虑,力求使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学习陷入大量的题海战之中,拼时间,拼身体,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但是实验资源有限,每天都去实验室是不可能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创造,你的实验资源将会非常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大大的调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手段
1.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于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通过“猜想设计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教学内容,由此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在许多地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上课之前学生自行分组,收集相关材料,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讨论分析收集的信息。在讨论、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从而培养自己的归纳、比较、综合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七、教学设计说明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堂课我的主导思想是“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
探究”。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设计。
关键词:应用学情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14
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函数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而本节内容又是函数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的学习,既是对函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同时强化了应用意识。本节内容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根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数学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服务。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应用;(2)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2.能力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2)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式以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分段函数对营销策略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
重点:对分段函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水费和解答基础例题的突出重点。
难点: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例题解答及专业素质的训练来突破难点。
关键:确定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的对应函数关系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求函数定义域和求函数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学本节课相对能减小难度。从能力层面来说本班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情感层面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较注重自己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以上学情,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讲授知识,训练技能。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水费计算案例,将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布置任务分组合作制定出符合分段函数形式的商品促销方案。
反馈式评价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自制的商品促销方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2.学法:针对教法,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七大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段函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品打折、水费、电费计算等等。本课采取的是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一段生活中的节约水资源公益广告,来激发学生节约水资源意识。并以此为引入新知做情感上的铺垫。
环节2:引入新知。
教师给出关于水费计算方面的问题。
例1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很多城市的生活用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订了每户每月用水收费(含用水费和污水处理费)试写出每户每月用水量与水费之间的函数关系。
本环节教师运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首先给学生设置四个问题:
(1)自变量是什么?(用水量设为x)(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x≥0)(3)自变量被分成了几段?(2段)(4)每一段的函数解析式是什么?
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这四个问题,并以表格形式列出答案。其次,教师利用解析式形式写出函数表达式,从而让学生发现此函数的特点。引出本节重点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本环节是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环节3:巩固新知。
教师板书分段函数定义: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需要用不同的解析式来表示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
然后指出分段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求法。并归纳总结出求函数值的步骤:先确定某个自变量所在的范围,再把自变量代入不同范围对应的解析式求出函数值。
根据分段函数的相关定义给出例题。
例2设函数f(x)=2x-1, x≤0;f(x)=x2, x>0
(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2),f(0),f(-1)的值。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结合例题学生进行口答练习,以加强巩固相关知识点。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讲练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节的重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环节4:应用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给出相应的例题。
例3 某商店规定,某种商品一次性购买10kg以下,按零售价格50元/kg销售;若一次性购买量满10kg,可打9折;若一次性购买量满20kg,可按团购价格40元/kg供货。
(1)试写出支付金额y(元)与购买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分别求出购买15kg和25kg应支付的金额。
师生共同分析:在商品销售问题中,销售总金额=单价×销售量。不同的购买量单价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分段函数。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析讨论以得出例题的解题过程。解题过程找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带领其他学生检查解题过程,找出问题,共同纠正。)
通过此例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应用分段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利用分段函数建模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自变量和它的取值范围。2.对自变量进行分段。3.分段写出函数解析式。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使学生们认识到我们数学学习在他们专业知识中的地位,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环节5:岗前培训。
本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布置任务:老师知道作为营销专业的我们,咱们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关注各商场的促销活动。下面的时间同学参照例3的模式,把老师给的几个促销方式,根据课前的分组每组自选一种方式,在规定时间内确定一个促销方案,并求出本次促销方案中的分段函数关系式,以及某一顾客此次购买某件商品的购物金额。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们组的成果。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到各小组指导,并检查各小组讨论的书面结果。
成果展示时,每组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本组的成果,以便同学能直观地了解各小组的情况。
各组展示之后,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正确答案。
本环节的实际目的:让学生把死板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他们专业实践中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又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6:总结评价。
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总结评价时,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比较各学习小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主要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环节7:布置作业。
(1)读书部分:教材章节3.3;(2)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3.3;(3)实践调查:调查生活中分段函数的实例。
环节8: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