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

第1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探技术 地质勘查综合物探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得各项现代技术获得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让人们的工作更加准确有效,因此,将物探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地质勘查的速度和质量,增强了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物探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更高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地质勘查中的一门新型活跃并且具有重要价值的勘查方法。但是,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复杂性,物探技术在实际地质勘查中依旧存在众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物探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物探技术就是指根据各种岩石之间存在密度、电性、放射性以及磁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设备,进行工程区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测量,以此来了解其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勘测方法。目前,由于单一的物探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地质勘查具有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地质勘查中常常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勘探和测试,这就形成了综合物探技术。综合物探是基于先进电子信息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的地质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物探技术就是利用这种不同的物理特性,采用精密的电子仪器对地质结构进行探测,然后根据仪器反馈的信息数据和图像,对地质结构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从而对勘探地质结构的岩石密度和辐射进行判断。通过综合物探技术可以很好的了解各个岩石层的岩石结构和岩石种类进而有效地完成地质勘查工作,为各种地下矿石能源的开采进行安全的指导。

物探技术应用对地质勘查的意义及作用

目前,随着综合物探技术的逐渐成熟,已经深入到众多生产行业和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地质勘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探测效果。例如,在水文地质探测中的运用。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时,会根据水质具有的导电特性和岩石具有的电磁场进行综合物探。再比如,在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中的运用。通过有效的综合物探技术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探测,可以对地质结构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出异常结构的位置以及岩层的断层情况,根据这些物探数据可以对部分自然灾害进行很好的预防。另外,可以运用于工程测量的检测和考古行业。在工程建设前通过物探技术进行地质勘查,从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以及建筑的建成后的质量安全。应用于考古行业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物理性质,进行内部的勘查与检测,从而帮助考古人员判断出文物的准确位置。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物探技术应用与地质勘查工作中,通过综合物探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地质勘查工作者进行精确的判断,从而减少工作失误,方便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另外,将综合物探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查领域,对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家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能力。

综合物探技术的方法

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环境往往采用不同的物探技术,因此进行地质勘查的综合物探技术的方法有很多。

电磁法

电磁法主要是指根据岩层具有导电性的特点进行探测,从而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电磁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又可以分为连续电磁法和瞬变电磁法两种情况。它们主要应用于地质结构的勘查和金属矿床的寻找。其中,瞬变电磁法可以通过一定的电源装置,利用电磁场的脉冲特点对地质结构发射电磁场,从而对地质结构进行有效的勘查与探测,尤其是在水文地质结构的勘查中,瞬变电磁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流法

电流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岩石之间具有的电阻率和含水性进行的物探技术方法。通过电流法探测出不同地质结构中的岩石电阻率,然后根据这些电阻率数据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从而确定地质结构中岩石的含水量以及岩石的不同种类,以此来做到对地质结构的定性分析。

天然磁场法

由于岩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磁场,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磁场进行有效的检测。天然磁场法就是根据岩石自身所具有的磁场进行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这种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岩石磁场的频率进行数据测量,来详细了解不同层次的地质结构。但是,在实际地质勘查过程中,这种物探技术方法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地质勘查时使用的电子通讯设备等都会对其造成设备干扰,从而导致勘探的数据变化过大,不利于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无线电波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地下发射高频率电磁波,然后利用这些电磁波的衰减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电磁波穿过岩石会被的磁场吸收从而出现衰减的情况,尤其是遇到断层是会发生明显衰减的现象,因此在地质勘查中根据这中现象可以准确判断断层的位置。

总而言之,进行地质勘查的物探技术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地震波CT成像技术、声波测并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以及钻孔色彩电视全孔壁成像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地质勘查工作对物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物探技术方法已经难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多种物探技术方法的优化组合进行地质勘查,以此来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地质勘查工作者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荆鹏 郭栋浅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应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第2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字: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地层;成矿条件;勘探找矿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1.地质勘查的技术原则

1.1熟记地质规律,布局合理化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我国在地质勘查及理论研究方面,在上世纪早期,在国际上就享有盛誉。前辈们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对我国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的规律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所以,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宏观发展布局,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布局结构、国土资源利用以及人口分布状况几个方面人手,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区域布局进行周密布置、保障商业性质地质勘查工作发展的有序性。

1.2有效规划,工作进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适宜超前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原则,地质勘查应该对以下统筹内容为重点,从而在工作规划上做到有方可寻:对公益性质地质的地质调查和商业性质地质勘查进行统筹;对中央和地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统筹;对环境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进行统筹;对规划区分的地质工作进行统筹;对国内地质勘查事业发展和地质勘查领域国际化程度进行统筹。力求将地质勘查的基础先行性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提前完成10~15年的地质勘查规划工作。

1.3以能力增进为目标,有机结合创新科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兴国”概念的实施是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完善的有效促进手段。结合某些重大地质勘查概念性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地质区位优势向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的过渡。作为一门带有科学技术的勘查学科,地质勘查必须要尽快完成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自身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勘查事业的整体建设方面,更是要结合创新科技,从而让地质勘查和科研技术进行融汇、支持并推动地质勘测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1.4以国内为立足基本,尽量完善市场发展的扩充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的多样化,对国内资源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由于资源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国内的矿产资源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力争创造与国际企业协作机会,将境内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技术提升

至另一水平,鼓励、支持并引导一部分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使得矿产资源的供给得到高效保障。

2.结合实际地质勘查实例进行类比分析

某一地区在早期进行过大面积的地质勘查工作,由于技术原因,勘查深度只停留于浅部的矿体验证上,并没有对深层的矿体进行周详地勘查,下述是该地区的地质特征。

2.1地质地层

该地区的地质地层由西向东、自老到新的概况如下:倾向SE、走向NE、倾角7°~35°呈单斜状分布;测矿工程开展而发掘的地层情况自老到新呈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总统峰峰组(O2f)、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上统太原组(C3t);地表层有少数地况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下统下石盒子组(Plx)、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Ylh)、刘家沟组(T1l);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松散层则有大面积显露。

2.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高角度正断层发育较为成熟。构造主要走向NE,由于多期次的活动和发展,构造复合的位置为岩浆岩的入侵提供了空间条件。

2.3磁异常探测

为了查明深部矿体,对该地区开展磁法物探工作,物探结果显示如下:磁异常曲线成类似等轴状的椭圆形,整个曲线规律圆滑。圈定定异常等磁力线值为300y,走向探测长为3.6km,宽为3.5km;150y为其圈定异常值,走向探测为长6km,宽5.5km。以上磁异常探测数据可以说明,该矿产的异常规模较大。

2.4成矿条件整理分析

依据以上的地质资料分析和磁异常结果,基本可以通过邯邢式铁矿的形成特点来确定该地区矿产的性质。虽然矿区的浅层是具有煤系地层的特征表象,而深层却呈现为奥陶系地层结构,由北向东的断裂构造为岩浆岩的人侵提供了空间条件,并控制了矿体的分布规律。通过进一步地钻探验证,在矿区的深层发现了闪长岩,同时在接触带内发现了磁铁矿体。在该矿区发育的断裂构造,大规模的燕山期岩浆岩的侵人,构造角砾岩等条件的具备,使在该矿区的地层中形成多层且厚度大的矿体成为可能。该矿区曾经进行过一次钻探工程施工,在钻孔300米深度处发现了一个l米厚度且品位较高的磁铁矿体。由于某种原因,当时工程的发掘工作就此止住,也没有留下较为详细的地质资料。

2.5深部勘查结果

本区的磁异常,可能是因为深部某一巨大含磁铁矿物的岩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深部一定规模的磁铁矿体引起的,在理论上都是有依据的,而且历史钻探施工的资料显示,在300米以上的范围,除了发现一条1米厚的磁铁矿体外,就是奥陶纪地层和含磁铁矿物的岩浆岩体,因此磁异常的起因主要是什么,地质工作者存在较大的分政。后来,经过专家们的会诊,理论上倾向于该磁异常结果是因地层深处的矿体引发,且矿体本身具有规模较大埋藏较深等特点。后经钻探工程证实,在近600米的深部发现了数层、总厚度达20~30米的磁铁矿体。

2.6勘查过程问题浅析

在上述的地质勘查实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仅仅依靠钻孔来验证磁异常具有局限性和极大的投资风险,起码还应该结合其他手段进行更多方面的磁异常诱发因素排除。该矿区磁异常结果是较为罕见的,虽然钻孔验证是一种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应该再结合激化极电法、重力测量,激电测深测量等物理探测手段,以及必要的化探方法进行综合的研究,再结合两次钻孔资料的对比、就能够得到较高效率的、理想的地质勘查成果。多重勘探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得勘查结果更具备对比性和解读性。

2.7实现地质找矿的突破点在于地质工作整体部署的创新近些年来,国家投入不足、社会投资风险加重、队伍调配、体制转变和市场化机制等是我国地质工作正在面对的复杂情境。由于地质找矿的规划和部署方面没有进行有效地统一,从而形成了找矿项目小、多、分布散乱的情况,从整体布局上很难进行进一步的突破。而找矿整体布局的创新以及找矿部署研究的加强都是当前需要予以及时解决的重难点所在,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完善,才能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能够朝向高效现代的目标进行持续发展。

2.8对矿山闭坑的勘察

除了在开采前要对矿山进行严密的考察,在矿山的复垦和关闭中,考察也是尤为重要。国家对于闭坑矿山是有相关的法律条款的,采矿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不能采取随意敷衍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事故问题。在开采结束之前就应当计划好闭坑的相关措施,提前做出相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闭坑后,应当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在勘察过程中若遇到闭坑矿山,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上级汇报以便及时检查做出结论。此外,在矿山坏境保护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在它的治理方面能够出台有力的措施。

结语

中国的地质勘查已经逐渐向国际化高度看齐,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的发挥空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拓展延伸。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勘查探测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基础理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实践运用应该被予以重视。我们力求在多种勘查手段的结合下,将矿床发掘能力进行快速提升、保障矿产勘查经济效益获得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廷瑞.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探析[期刊论文]-民营科技2012(4).

第3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桩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支撑,成为了影响工程建设水平至关重要的因素,桩基础工程主要包括承台和基桩两个部分,基桩深埋在地下,承台则在地面之上,桩基础工程的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以下做简要的分析。(1)承载能力:桩基础是工程的承载,因而必须有很强的承载能力,随着桩基础承载能力的加强,能提高工程的稳定性。承载能力也是桩基础质量检测的关键部分,衡量桩基础性能的重要指标。(2)平衡能力:桩基础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建筑工程的平衡性,能够提高工程的稳定性。(3)稳定性高:只有保证桩基础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工程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抗震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刚度大:刚度是桩基础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承载上层建筑的全部载荷,因而要保证桩基础有足够的刚度。

2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前的准备问题

桩基础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收集、勘查、测量、评估等,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前期准备工作存在偏差或疏漏,影响后期的测量或施工。很多施工方不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导致工程中存在各种纰漏,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或效益。

2.2桩基础工程设计问题

桩基础工程的质量和设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桩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刚度、平衡性等指标。设计过程是建立在精确的勘查、测量、论证和计算的基础上,设计流程严格规定。但实际的工作中,为了缩短时间,设计流程被简化,计算验证也不严谨,造成桩基础施工中存在各种质量问题。

2.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是桩基础工程付诸实施的阶段,此阶段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主要与几个方面的因素相关,其一,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质量问题频发。其二,施工进度的安排,为了追赶施工进度,施工方对质量的忽视,导致各种质量问题。其三,施工材料问题,偷工减料的问题比较常见,导致桩基础的强度、刚度不足,影响其稳定性。其四,施工中的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没有有效的质量监控,疏忽质量问题,桩基础存在质量隐患。

2.4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桩基础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如温度、地质、水分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软土地基对桩基础的影响,软土地基的强度不足,易发生沉降,施工后桩基础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对策

3.1提高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

桩基础人员的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而要着手于提高人员的素质,严格管理,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提高质量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组织定期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其二,聘请资深的技术人员讲座,提高员工的经验;其三,进行考核,激发员工自我提高的兴趣。

3.2提高勘查的效果

勘查技术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能为桩基础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勘查过程中,要对重点的区域进行研究分析,规避一些不利因素,做好严谨的规划。提高勘查的效果还与设备的投入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着手引进先进的勘查设备,提高勘查的精确性。

3.3规范质量控制过程

桩基工程质量控制需要按照规定执行,每一个岗位的检测人员必须到位,并且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规范质量控制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制定程序,按照流程执行;其二,质量控制与设定的指标对比,不符合的必须返工或重建;其三,控制过程要受到监督,确保透明性和公正性。

3.4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

工程材料的质量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因而要从出厂、采购、运输、保管、配制、施工等环节进行监督控制,确保材料的合格。

4结束语

第4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区公路设计;勘查设计;新理念;实践应用

1 选用适当的公路等级

公路等级的选择是公路勘查设计中重要的方面,其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是公路建设的前提。公路等级越高,其行车速度和曲线半径的技术指标也越高,同时路基的宽度越宽,相应的土石量和防护工程量也越大。例如在某山区的公路的等级调整中,原来的公路等级是二级,调整到三级公路之后的相应的工程指标的变化(如下表1所示)。通过表中可以看出相应的工程指标的变化,随着公路等级的降低,个性技术指标都相应的降低。

2 平面线形设计

地质选线应当和地形选线结合在一起,通常山区公路的地质条件恶劣,因此应当采用正确的选线流程,应用卫星图片、航拍图片等资料,选择科学的路线走廊,为了增强选线的科学性,要进行实地的勘查。再结合地形条件,从可以选择的地质路线走廊中,挑选出可供布线的路线图,同时把路线中可能存在的灾害点标注出来,并进行灾害程度的评估预测,通过实地调查不断的优化路线图。

路线平面线性要和沿线的地形相吻合,尤其是要和沟壑、河流的地形吻合,在选线时要尽量避免长直线线性,减少工程量,同时也减少高填、深挖等对于环境的破坏。因此,山区公路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在平面线形上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曲线线形,尽量少采用直线。

可以采用等于或接近于一般最小半径值的圆曲线。圆曲线长度除应满足规范要求外,缓和曲线长度Ls与圆曲线长度Ly的关系宜为Ls:Ly:Lx=1:1:1,或Lx:Ly:Ls=1:2:1。例如在某项目的平面线性选择时,研究了两种不同的方案,A方案选择的是曲线线性,和地质条件较为协调,而B方案中采用了较多了直线线性,相应的工程规模也增大,对于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其具体的比较如表2所示:

3 纵面线形设计

在纵面线性设计中要谨慎使用极限坡长和坡比,由于山区公路的线路沿河、沿山,布线受到纵坡的影响较大,同时山区公路的通行车辆吨位较大,对于纵剖面的设计要求较高。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要求剖面的适应性较强,对于河流、山谷的纵坡进行试坡,拟定公路路线的未来轮廓,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其次公路的纵坡不宜过长,过长则可能导致车辆制动失灵,影响行车安全,也不利于与地形结合,增加工程量,并且对排水设计也不利,纵坡过小则展线距离长,可能增加桥隧长度及挡护工程量等。此外山区公路应当做好排水处理,增加排水沟的数量,加大露肩和路面的横向坡度,减少积水对于路面的影响。

对于竖向线半径的选用,要综合考虑山区公路的地形地貌,通常会采用连续小半径短平曲线的设计,但是会早晨驾驶员的视觉效果较差,因此要根据地形条件,加大工程量以提高竖线半径,增加视野范围。但是要保证竖线曲线不要过大,否则会造成排水的不顺畅,同时也增大了路基填土的高度,增加工程量。

4 横断面设计

要灵活选择断面的形式,为了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灵活的设计路基横断面,对于平坦的路段,可以采用整体式断面,如果地形较为复杂,可以采用分离式路基水平设置或者上下错开,以减少开挖量,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

对于填挖高度的控制,要按照以下的原则:(1)路基中心填方高度不应大于20m;(2)路基中心挖方高度不宜超过30m;(3)路基挖方边坡高度不宜超过40m。如果高度超标,就应当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案。例如在某山区公路工程中,在路段的设计初期,采用的是开挖路堑方案,形成横断面之后,其路基的中心挖方超过了30m,在局部最大的挖方高度甚至达到了60m,因此为了通车的安全性,最终选择了隧道方案,而放弃了开挖路堑方案。

5 适当设置避险车道

在设置避险车道时,应当秉承着以下的原则:(1)避险车道入口必须保证车辆的高速安全通行;(2)避险车道应当设在直线段、较小曲率的曲线段或左偏曲线的切线方向,以方便司机控制故障车辆到达撤离坡道上。(3)视野开阔,并设有醒目的标志;(4)制动坡床要采用滚动系数较大的路面材料,如碎石子、砂石等;(5)坡道长度必须足以消除行驶车辆的动能,以使失控车辆能够安全停住。

6 落实新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6.1 四个环节,提高认识全面落实

在新理念落实中,要遵守四个关键环节,理念是灵魂,管理是关键,设计是核心,施工是保证。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勘查设计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后序施工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理念、管理、设计、施工等四项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理念的细化,制定出科学全面的勘查设计方案,并加强管理工作。

6.2 掌握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

在勘查设计中不要过度的追求高标准,要按照施工条件、地理条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尽量保证公路路线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尤其是要避免出现数量巨大的土石方开挖,防治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同时要灵活的运用技术指标,设置合理的安保设施,改善通车条件,提高勘察设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6.3 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工程项目

新理念项目实施前,必须注重项目沿线社会、人文、地理、路用材料等的调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调点有:公路平、纵线形;路基防护和排水情况;路面桥涵使用情况;交通工程与沿线设施设置情况;交通事故路段统计等。同时还应听取建设单位、管理部门、养护路政、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建议和提议,综合制定公路工程的实施项目和工程重点。

6.4 注重细节,提升公路文化内涵

要落实山区公路设计中勘查设计新理念,就要重视公路各要素的细节设计,如路基的设计轮廓,路面的边缘整齐、桥梁防撞墙的模式、刚装配栏杆等方面,增强山区公路的勘查设计合理性。同时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在满足公路工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景观主题相协调的材料与设计手法予以表达。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山区公路工程由于其地势特殊性,因此勘察设计至关重要,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公路的通车安全性,在勘查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路线平面、纵面和横断面设计,还要考虑桥梁、隧道的设计,更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上是作者的粗浅之见,由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彭圣华,牛圣宽.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在山区公路设计中的实践[J].人民长江,2011(10).

第5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源勘探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前言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得环节之一,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学生走向企业、服务社会的基础。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地质勘查)专业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多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企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良好的环境,培养了一大批广受油田青睐的人才。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分层次递进式教学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时要注意,在教学当中需要分层次进行,采取递进式的方式逐次推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率。针对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安排,比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对普通的地质认识实习,然后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而增加实习内容的难度。

2.以专业特色为基础

在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时,必须充分结合其专业实际,立足于特色进行。该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科,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第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保障对学生的培养和之后的岗位需求充分结合。因此在构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之时,应该通过建设室内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等进行。从而形成从实验课教学到论文设计的,具有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体系。

3.进行科研训练

进行科研训练实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该训练主要针对已经完成基础训练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考核进而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参加。通过教9币或者学校建立的有关科研基金,以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针对该专业的比赛。

二、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和其他的教学过程一样,合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学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专业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1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油田生产实践教学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在岩心库、科技博物馆等参观地点,一般采用由专业讲解员进行系统讲解,带队教师和讲解员共同补充和答疑的集中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采油厂实习基地,先采用集中教学方式,听取由厂长、总地质师、地质大队队长等专家所作的讲座,让学生对现场生产、科研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采用4或5人一组的方式深入各矿,各矿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学校教师则采用巡回检查指导的形式,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碰到的问题。

1.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学校开通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2008年专业开通了实验室网上预约和答疑系统,为每个实验室都建立多媒体投影系统,开发建设了油田生产实践教学课件,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学实验建设

目前本专业具有“普通地质实验室”、“晶体光学实验室”、“矿物岩石学实验室”、“沉积学实验室”、“地史古生物学实验室”、“构造地质学实验室”、“石油地质学实验室”等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拥有各类显微镜150余台,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各类标本、薄片200余套,构造模型100余套。基础地质实验室优势突出,而体现石油特色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尚需加强。根据专业方向,重点建设油气田勘探地质和油气田开发地质两大方向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及其内容需要更新,相应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及教学实验设施建设也要更新,自主研制开发部分石油特色的实验仪器设备。

3. 建设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指导队伍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关键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双师型”指导队伍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积极效果。在油田生产实习中,专业聘请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带队教师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采油厂的总地质师、地质大队长、矿长、矿技骨干以及岩心库和油田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组成了现场指导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分别进行讲解油田企业文化、油田生产管理流程、油气输送工艺、钻采工艺、数据采集流程、资料解释处理、仪器维修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在业务和现场操作上给予学生具体的、手把手的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则进行理论指点,使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和生产实践融会贯通,为将来的人才引进做好了铺垫,成为校企合作的良好的渠道。

结语:

总之,与油气密切相连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专业的优势,加强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能力,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努力方向。因此,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国家形势和人才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培养理念和培养体系优化和调整,适应石油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真正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勘单位;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F24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9日

据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十二五”规划统计数据,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18,0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约11,000人,占总数的61%。注册登记地质勘查单位137家,其中国有地勘单位99家,分属地矿、煤炭、冶金、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等7个行业。河北省地矿局作为全省的地勘主力军,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所属的22个地质勘查事业单位,这些地勘单位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遥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监测等专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6年7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地勘部门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部分改革均已完成。由于地质勘查单位队伍庞大、行业跨度大、人员结构复杂、职工野外工作生活时间长、工作条件艰苦等,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之处。

一、河北省地质勘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分析与评估不明确。地勘单位中普遍缺少工作岗位分析,因此造成岗位划分不清、价值取向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各部门、各岗位间工作量不均衡,不仅破坏了人力资源结构,造成管理效率难以提高,还导致绩效工资分配的不合理。

(二)考核制度不规范。由于地勘单位自身特点,例如工种繁杂、工作量不易确定、作业面大、工作链条长短不一等,造成绩效考核难度较大,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完整的工作分析及工作责任书,没有合理的按岗位设置的考核程序和方法,不能有效区分岗位、项目、能力之间的差异,考核过程中多凭上级领导印象和人情化打分,仅仅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薪级工资的依据,缺乏绩效考核导向性思维。地勘单位人力资源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位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加强和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和利益,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大重点,目前大部分单位在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时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以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为例,该院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机关管理科室和野外生产实体,机关科室主要从事行政、人事管理、财务、党政建设等管理工作;生产实体主要是从事野外工作。该院按人员的职务和岗位来进行分类,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没有根据职工的个人业绩来划分,在绩效工资分配上虽然适当向生产实体倾斜,但在实体内部没有有效的区分岗位差异性与贡献大小,因此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河北省地质勘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工资改革思路

(一)进行岗位分类。紧紧围绕岗位分类这个重点环节,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任职标准,完善竞争上岗制度,确保岗位的适用性,确保用人机制能够灵活流动,充分发挥员工优点,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点,必须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的相互融合。科学有效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工作结果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绩效考核目标要有导向性。

(三)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员工的工作业绩评价结果进行绩效工资分配,通过制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来明确激励导向,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河北省地质勘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工资改革探索

河北地球物理勘查院和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绩效考核和工资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各有特色。

(一)划分岗位类别,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河北地球物理勘查院打破原有的对专业技术人员“德能勤绩”的考核模式,建立多维度的考核指标模型,共分7个考核维度,包括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职称、工作任务、工作成果、工作能力、野外工作时间及完成任务情况,从7个方面综合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考核指标分数,依据考核维度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来赋予。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以及野外工作时间这三个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相对重要的考察内容,因此每项赋予分值比重较大。工作成果用于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鼓励其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采用加分制上不封顶。专业技术职称与工龄紧密相连,有客观存在的因素,分值赋予比重较小,工作态度难用绝对的数字来考评,采用了定性指标,分值比例较低,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这7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方案,并且有相对可靠的数据支持,具有可操作性。

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按照考核对象不同,确定相应对象的考核内容,划分为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绩效结构,每个结构制定具体量化的考核要素。素质结构主要考核思想品德、劳动态度、责任心、廉洁性、遵章守纪及出勤情况;能力结构主要考核职务岗位实施能力、技术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等;绩效结构主要考核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及经济效益等。

(二)明确考核标准,区别部门激活工资分配。对生产实体单位的考核和工资分配,一直是地勘部门的重点。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对生产实体单位从生产经营目标、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质合同管理、党建和廉政建设等6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绩效工资的分配额度。首先是核算出各二级实体应提取的绩效工资数额作为计算1.0系数的基数,然后用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党建和廉政建设、合同资质管理等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节,最终确定各二级实体应发放绩效工资数额。考核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绩效考核总调节系数中前三个季度考核调节系数各占20%,年终考核调节系数占40%。各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年终考核结果确定本单位绩效工资总数,然后在部门内部进行二次分配。

以上两个单位,虽然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管理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需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强重点内容考核。近几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较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地勘单位面临着产业转型,在此背景下专业技术人员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新技术和新发展,突出重点课题和技术难关的攻克,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上也要突出这种趋势引导。另外,地勘事业单位面临激励的外部竞争,对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要特别对待,必须考虑这类群体和普通员工的差别,因此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标准的制定上要区别对待。同时要综合考虑到部门和岗位的不同,在管理上体现出公平性。

(二)细化生产部门或项目内部岗位划分,正确评价员工贡献度。由于地勘单位二级实体生产经营特点,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有一定的自,这就造成各部门分配标准不一致,有的甚至差别较大;有的人为因素影响分配的公平性,造成员工满意度不高。因此,需进一步细化其内部岗位划分,明确岗位职责,并建立完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员工的劳动贡献大小,使绩效工资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999]37号).

第7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物探方法;物探与钻探相结合;工程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就是为拟建设场地查清地下岩土体包括一些未明目的物、构造断裂带、地下水等的物理力学性质、赋存状态、分布特征等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施工部门提供依据。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有钻探、槽探、探井和物探等,其中因钻探资料具有直观、可靠的特点而使钻探成为最常用的勘探手段,但由于钻探只是在点线上揭示目的物,在一些较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如石灰岩地区、大采空区地段等,很难完整地反映地下岩土层的变化情况,为查清岩土层在地下空间的展布情况,往往需施工大量钻孔,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而在物探方面随着近几年物探方法、技术的发展及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以极高的效率完成对地下岩土体的形态、规模、分布的圈定及一些物理力学参数提供资料,但由于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复杂性使物探工作很难单独地进行,被较少应用。为实现工程地质勘查效率性与可靠性的统一,将钻探手段和物探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下面对当前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常用的几种物探技术的原理、工作方法、资料处理技术及与钻探相结合在工勘中的一些实际应用效果作简单的介绍。

1.直流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察中常遇到目的体埋深不大,规模较小的情况,在进行电法勘察时,要求小点距、高密度数据采集,这时用常规电法开展工作就显得施工效率太低且精度不够,当前探测地下岩土体最常用的是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兼具常规剖面法与测深法的功能,敷设一次导线后可进行数百至数千个记录点的数据观测,其信息量大、施工效率高,而且数据经自动采集系统采集后,可以通过处理软件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并根据需要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很适合一般勘查中对地下目的物的探测;高密度电法野外工作装置形式较多,总电极数与点距可根据场地与勘察深度任意选择。一般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其视电阻率断面为一梯型剖面;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其视电阻率断面为一平行四边形剖面。对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的反演分析方法主要有边界单元法、有限单元法和目标相关算法等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各有千秋,可根据岩土层的具体形态选择。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出现使得电法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质的提高和飞跃,同时使得资料的可利用信息大为丰富,使电法勘探智能化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面是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求取石灰岩基岩面的一个实例:广东平远河披水桥工程地质勘查共施工钻孔四个,其地层自上而下为砂卵石层、含砾粘土层、二叠系灰岩。其中各孔内砂卵石层厚度变化不大,但灰岩岩面起伏非常明显,左侧钻孔最浅处埋深仅7m,往右依次为9. 2m, 18m,最右侧钻孔至48m犹未能见到基岩,钻孔中灰岩岩芯完整,未见溶蚀、溶洞现象。后进行桥桩超前孔施工时,发现入岩面相差很大,且见较大溶洞, 2#基础处水平相距2. 5m,入岩面竟相差10m。为全面了解地下基岩面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测量,共布设四条测线,点距2m,通过已有的钻探资料选取测量参数,并校正深度,最终得出成果图件,可以看出灰岩视电阻率在250~300Ω・m左右,灰岩岩面呈石林状起伏分布,整体呈左高右深趋势,溶洞反映相当明显,在最右侧钻孔未见基岩处,显示基岩面约60m深。后经钻孔证实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2.地质雷达地质雷达以其轻便、抗干扰性强、分辨率较其它物探方法高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勘探、公路质量检测、文物考古等领域。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主要与天线的中心频率、天线距离、偶极方向等设备参数及地下介质电性、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岩土层物理性质有关。目前的双天线地质雷达的观测方式主要有两种:剖面法和宽角法。其中剖面法就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固定间隔沿测线同步移动,每移动一步便得到一个记录,整条测线的记录就是地质雷达的对地下探测的时间剖面图像,这种记录可以准确的反映正对测线下方的地下物体变化情况。宽角法观测则是一个天线固定不动,而另一天线沿测线移动,通过记录地下不同层面反射波的双程走时而求取地下介质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地下介质的电性参数。地质雷达的资料处理与地震波的处理相似,可应用数字滤波、反褶积、偏移绕射处理、多次叠加等技术手段进行,一般都有专门的处理软件。下面是地质雷达配合钻探在对地下溶洞探测的实例:山东临沂地区某厂区内部分道路及地面出现裂纹和下陷,怀疑地下有溶洞等物体,需进行勘探,由于不知地下物体的具置、形状,如果纯粹利用钻探方法,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可能劳而无功,拖延处理。河南地球物理协会物探队首先利用LTD-3型地质雷达配以100MHz天线进行探测,通过强反射轴或典型的双曲线特征圈定出地下物体的位置和埋深(地下17. 5m处)。后针对性的采用钻探方法证实地下18m处为溶洞,并进行了灌浆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勘查任务。

3.瑞雷波法瑞雷波法可分为稳态瑞雷波法和瞬态瑞雷波法。因稳态瑞雷波法设备较笨重,成本较高,一般难于推广应用,而瞬态瑞雷波法以其简便、快速、分辨率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民建岩土工程勘察和环境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当中。瞬态瑞雷波测试是由一个垂直作用于地面的冲击震源(爆炸、落重、铁锤等)产生信号,用两个或多个检波器从震源开始沿垂直于测线方向直线布置,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瑞利波信号进行记录、提取,并利用专门软件进行正演和反演分析。瑞雷波法尤其适用于层状岩土体的探测、识别。下面介绍一个瞬态瑞雷波法在浅层煤矿分层勘查中应用的实例:图1是在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开挖平台上,采用落重震源和瞬态面波法取得的工作成果。左边为随深度变化的面波速度曲线,右侧为实际钻孔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频散曲线的之字形拐点位置与钻孔分层位置对应情况非常理想。这仅是一点的记录,如果通过多条测线观测并配合钻探资料校正、核实以排除多解性就可以很方便、直观地勾勒出地下煤层的空间展布情况。

4.瞬变电磁测深法(TEM)瞬变电磁测深法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它利用采集的数据求取各个测点在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做出视电阻率的剖面图,进而利用视电阻率异常来分辨和定位地下目的物的几何形态与展布。它除了具有电磁法穿透高阻层能力强、分辨能力好,采用人工源随机干扰影响小、探测效率高、成像清晰直观明了等优点外,还具有耦合方便、受地形影响小的突出优点,在一些场地狭窄,其他物探方法难于开展工作的条件下,采用瞬变电磁法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该方法探测的为纯二次场,故可采取简单加大发射功率的方法以增强二次场提高信噪比,增加探测深度。正是由于瞬变电磁法的一系列优点使其在工程勘查、地质矿产、路基工程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该方法的工作非常简单,在野外沿测线逐点测量就行了,野外采集的数据通过专门软件进行地形校正、畸点剔除后即可反演得到直观反映地下结构的地电断面图。下面是瞬变电磁法结合钻探对乌江某段进行地下水位进行勘探的实例:某勘测设计研究院为界定乌江两岸地下水位在乌江某电站建成前后的变化,需对地下水位进行测量,采用瞬变电磁仪结合在X轴方向530、550、570处的附近设有钻孔13#、14#、15#进行探测,结果如下图中的水位线(黑线)所示,其所反映的地质结构经某勘测设计院的地质专家鉴定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

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常用的物探方法尚有高分辩率浅层地震反射法、折射波法、高分辨率电阻率法、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实践表明,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单纯利用一种勘探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勘查效果,而将多种勘探手段有机地综合利用,却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大心,探地雷达方法与应用[M].地质出版社, 1994.

[2]张忠良,王峰.浅谈运用物探手段来寻找地下空洞[A].全国地下目的物探测方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A], 1996.

[3]隋海波,戴鹏燕.空洞探测的工程物探方法浅析[ J].矿业科学技术, 2004, 1.

第8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结合,实际应用,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72-01

F阶段,关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好多研究人员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总的说来,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水利工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我国而言,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这就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水文地质的概念

所谓水文地质指的就是在构建工程项目时,相关人员需要对项目构建地区地下水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主要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地下水是如何出现的,地下水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及具体的成分等。调查地下水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构建水利工程项目时可以对地下水进行充分的使用,并使得地下水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力尽可能的小一些。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水位勘探技术的支持,相关人员利用水文勘探技术主要需要做的工作是:第一,对工程项目所在地进行仔细的观测;第二,开展一系列的测绘工作;第三,以前面的工作为基础,开展一定的探查工作。

1.2 工程地质

所谓工程地质指的就是相关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工作,然后为工程项目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地质方面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辅助之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开展。在开展地质勘探时,主要关注的是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岩土情况。

2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

一般来讲,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情况进行透彻的了解,并根据勘查结果对该地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主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地下水的数量;第二地下水的质量。

开展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根据地质勘查结果,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的地址;第二,地质勘查中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设计人员设计水利工程项目的参考资料;第三,为相关人员提供和施工技术相关的丰富的地质信息资料。

3 常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总的说来,比较常见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土石类及其性质。就水利工程项目而言,土壤和岩石是非常关键的,对整个项目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土壤和岩石是水利工程项目在构建地基时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土壤和岩石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地质的质量,从而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第二,地形地貌。这里的地形主要指的就是水利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情况,以及山脉的情况等。在勘查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上述因素,并对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标记,方便设计人员开展后续的工作。这里的地貌指的主要就是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表类型以及地表形态的发育情况等,这是技术人员在勘探中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工作。

第三,地质结构。主要指的就是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情况,以及岩体结构情况。

第四,水文地质条件。在这里,主要关注的内容有:水利工程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具体种类、地下水在运行过程中反应出的规律、地下水的水质情况、隔水层的具体情况等。

第五,天然建筑材料。一般来讲,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区域都会存在一定的天然建筑材料,相关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勘查,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勘查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首先,天然建筑材料的具体类别;其次,天然建筑材料的实际分布情况和存储数量;再次,如何才能更好的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开采和运输等。

4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相结合和应用情况

现阶段,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结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勘探方式,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测绘

所谓水文地质测绘指的就是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一些水文情况进行勘察,具体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第一,该地区的地貌情况;第二,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情况;第三,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地质工程测绘指的则是对前面得到的水位地质测绘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主要的处理方式就是对其开展一系列的分析工作,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设计依据。

4.2 大坝坝基岩体的工程地质分析

大坝的类型有很多,而且不同的类型对于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也具有不一样的需求。在正式开始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之后,相关人员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应该各种大坝类型对于地质条件的实际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样当结束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勘查之后,才能清楚该地区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如果地质条件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建成的大坝就非常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坝区渗透等。

4.3 水库工程地质的建设问题分析

就水库工程项目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第一,以原有的河流为基础,构建一定的大坝,从而形成地面水库;第二,借助于地下水,这样的水库属于地下水库。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该区域的水文地质也就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果水库的需水量很大,那么水位也就会相对较高,此时水库的岸边就会受到一定的冲蚀,从而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就会导致一系列地质问题的产生,如淤积以及倒塌等。

5 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围绕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展开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两者结合起来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鲁燕.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结合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2016,(09):280.

第9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表土;表土剥离;技术;复垦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38-1

土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1]。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这一历史时期,占用耕地数量继续加大,已不可避免。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数量较多,表土浪费问题严重。如何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通过表土剥离使宝贵的土壤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改进耕地保护方式、提高耕地保护水平的重大课题。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和绿色食品大国,对优质农业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因此要改变过去建设占用耕地的表土处理办法,率先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东北黑土区开展表土剥离技术研究和试点,实行表土剥离。

1 表土剥离的定义

表土剥离(Topsoil stripping)是指将建设占用地或露天开采用地(包括临时性或永久性用地)所涉及到的适合耕种的表层土壤进行剥离,并用于原地或异地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及其他用途的剥离、存放、搬运、耕层构造与检测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总称。

这种技术具有诸多优点。表土剥离技术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有效保护地表熟土资源不被流失;减少复垦造地时外调土产生的额外资金投入,额外费用和时间;保证剥离表土的土壤肥力;保证了作物产量和建设使用土地面积,增效显著。

2 项目工程表土剥离技术要点

本论文以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山镇繁荣村高速公路取土场表土剥离工程为背景,项目工程包括7个临时取土场,总用地面积71.49hm2,其中占用耕地面积27.07hm2,经勘查均为优质耕地,全部实行表土剥离。工程中表土临时堆放,取土完成后回填恢复耕地。前郭取土场工程实质就是将项目区高程较高的耕地的表层沃土剥离,就近按层次堆放储存。待取土作业完成之后,将存放的沃土层回填复垦,恢复耕种。

大规模土地复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一个取土场的复垦要求又千差万别。要求首先对每个取土场做出复垦设计,对每个取土场进行地质勘查、地形测量。因此,在有关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文资源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地点选择,并依据保留场地施工前的土壤和景观资料,确定表土剥离的厚度,设计排水系统,堆放和回填剥离的表土与土壤,以及对耕种前土体和土壤进行检测,从而最终完成取土场复垦设计。

其中,地点选择时,根据10年一遇的防洪防涝标准,结合取土场地形情况,尽量选择地形较高的取土场以保证取土量,又能较易恢复复垦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平均挖深6.5m。平地取土场,平均挖深3.5m。表土剥离时,为确保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地恢复耕种条件,必须确保表土剥离在50cm以上。取土样时需经过一定阶段的土壤沉实期,取土深度均为0-20cm和20-40cm。剥离的土层堆放时应覆盖土工编织物,防止产生扬尘;土体扬撒部分草籽以防水土流失和土壤风化;土体坡脚用沙袋码放堆置,防止土体滑坡。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藤则藤,适物种植,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2]。取土工程完毕后,按原来层次顺序进行剥离土壤的回填,可先粗略平整,再精平,应考虑到土壤的沉降,复垦的土层坡度不应大于2°。

3 耕地质量

分别于2010年9月11日和10月22日在前郭县长山镇繁荣村取样,就不同深度(5、6、8是0-20cm,9是在坑内400cm处)、不同植被覆盖情况(5是绿豆,8是玉米,6和9无植被)、不同表土剥离土壤(5、8是原耕地土壤和6、9待处理土壤),在项目区现场选择了土壤容重、入渗率、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团粒结构等10项指标进行测试,评价耕地质量。土壤化验结果如下:

表1 土壤化验结果

编号 地点 有机质(g/kg) 速效磷(mg/kg) 碱解氮(mg/kg) 全氮

(g/kg) 速效钾(mg/kg) pH 电导(ms/cm)

纬度(N) 经度(E)

5 45°16′36″ 124°32′41″ 21.50 30.89 108.51 1.828 161.54 7.98 0.31

6 45°16′41″ 124°32′19″ 16.15 25.05 75.06 1.435 173.65 8.18 0.54

8 45°16′28″ 124°32′37″ 20.50 29.22 100.12 1.687 152.40 7.36 0.13

9 45°16′31″ 124°32′36″ 11.15 25.05 75.06 1.330 173.65 7.90 0.23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前郭取土场表土符合复垦用土要求,并且有毒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检测合格,只要保证有效土层厚度、结构,就可以达到耕种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宏斌,马云龙.公路建设表土利用的几点措施[J].黑龙江科技,2007,(12):162.

[2] 冉秀炳.矿山剥离、堆浸废渣场绿化植被的研究[J].黄金,2000,(1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