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存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存货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统计,美国的零售商的每期平均存货约占对应期间的资产总额的50%及以上,而在我国高存货水平不仅在国企中常见,而且在民营企业中也是屡见不鲜。
对于高存货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之一是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与降低资金占用量的要求的矛盾。从满足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说,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应当越多越好,这样可以保证生产经营的连贯性;但对于企业降低资金占有量的要去来说,存货越少,资金占用就越少,因为资产是资金的另一种形态,这样较少的存货可以增强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和短期偿债性等,因此权衡和协调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是科学合理地解决存货管理的关键,也是存货决策的关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货的采购过程中往往是粗放式管理,没有设定采购限额,导致存货成本增加;其次,存货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并一定合理科学,导致存货流转出现间断,也增加了存货的成本;最后,还有储存机制不完全等因素。所以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模式下,存货占用企业的资金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和科学的存货管理方式,将降低存货占用企业资金的平均水平,以达到通过提高存货周转速度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二、影响存货的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分析
与存货成本的相关因素主要有: 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和占用资金而产生的利息利息支出等相关机会成本,而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是存货成本中最重要的两项成本。订货成本是指从发出订单到收到存货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订货成本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订货成本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分离出那些随发出订单的多少而变化的成本要素,也就是可变成本。存货的收入、发出次数越多,则订货成本越高; 反之就越低。存储成本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因为对实物的保管而发生的多种支出; 二是因为存储的货物本身占用资金的费用,为储存物资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利息或占用费、物资陈旧变质、损坏、拆耗所发生的损失等。按照其与储存数额的关系,可以分为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固定性储存成本。其中,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等。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
三、对传统存货管理模型的改进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存货的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是首要考虑的三个成本,在假设不允许存货缺货的情况下,根据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来决定存货的相关成本,便产生了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经济订货批量模型(EOQ),适用于批量进货、一次到货、逐渐均匀消耗的存储问题,存货以单位时间消耗固定数量,经过时间T后,存储量下降到零,此时开始定货,并且存货从订货到到货的时间间隔也假设为0,存货到货入库后,库存量由零上升为最高库存量Q,然后开始下—个存储周期,形成多周期循环的存储模型。以价值为准基对传统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进行修正,则首先要扩展传统模型的假设条件,考虑购入存货的数量折扣和企业允许出现缺货的情形,保留其余三个假设。以价值扩展的模型中当其外部经济环境处于相对稳定或可持续增长状态下,企业便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存货的需要量与耗用量。同时,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管理安排好仓储条件及所需资金的,而允许缺货与数量折扣却是经常发生的。此时,存货成本包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停产损失、延误发货损失、紧急采购超支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当企业允许缺货时,缺货成本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从而得出存货相关的成本为TC = D*P + (D/Q)*K + ((Q-S) ^2)*C/2Q + (S^2)*R/2Q,其中,D是指存货年需要量,P是指进货单价,Q是指经济进货批量,K是指平均每次进货的费用,S是指允许缺货量,C表示单位储存成本。把TC看做是Q和S的二元函数,然后对Q与S分别求偏导数,然后通过偏导数为0,得出经济订货批量Q*,进而可以计算出最佳存货成本,便于企业经营决策。
由于现代企业都可以看做是财务形式上的资本商品,而财务管理就是资本价值经营以及其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整体资产的协同而产生的价值,对于单项资产来说,既要考虑其与其他资产带来的协同作用,由要尽量使自身价值最大化,所以存货的管理模型应该在经济批量模型在以价值为基础上调整后再加上一个协同系数来,正确衡量存货成本,利于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经营决策。因此经过调整后的存货相关成本的TC = D*P + (D/Q)*K + ((Q-S) ^2)*C/2Q + (S^2)*R/2Q + a,a表示协同调整系数。a的确定可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存货内部的构成之间的相关性,因为存货具体来说是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它们之间是有依次继起性的,也是说有一定的相关性;二、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内部也要考虑与其他流动资产的相关性,因为存货的增加,就意味着现金和金融类资产的减少,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三、存货作为流动资产还可以考虑与非流动资产的关系;四、存货作为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有联系;五,其他因素。所以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假设,考虑的顺序应该为存货的内部,存货与其他流动资产,存货与非流动资产,存货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存货与其他因素,而往往后三个都不太易考察,所以可以假设其相关系数为0,这样在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考察前两个因素,便可以确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a,进而得出合理的存货管理,帮助企业做好更科学的决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存货管理 采购 内部控制
一、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需要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资产外,还需要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存货。存货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如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时随时购入所需要的原料。同时存货作为一种资产,除了拥有资产的共同性外,还具备物质实体性,属于有形的资产,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对存货的这些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存货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持续,也必须有计划地购买一些必须用的存货,而也就需要占用一大笔资金。一般来讲,企业的商业运作情况,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比例以及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一个企业若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应当对存货管理有很多心得。较高的存货管理水平,就会有较合理的资金比例分配,以适合企业发展。通过实施正确合理的存货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流通速度以及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存货管理的问题
(一)存货采购问题
存货的采购部门没有与企业生产、销售部门及时沟通,没有根据实际的生产、销售需要而进行采购,缺乏合理地采购系统。一些企业往往在采购时不是根据最佳采购量和采购时间去采购,而是根据一些采购人员或企业领导进行估计性采购,这种不合理的采购方式往往会造成存货的短缺或挤压,从而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二)存货盘点问题
大部分企业在存货采购、存货出库、入库时没有严格的审批手续。入库单和出库单这种存货的纪录依据会计法应当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信息。这些信息的混乱,会导致会计核算的困难,影响日后的核查。还有企业没有设立库房专门的盘点和阶段性的库存分析,这使得库存合理计划没有可靠的依据,这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着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使得企业不能准确地对资源配置进行调配,导致企业资金不能正常的运转,进一步引发各种管理问题。
(三)基础工作不完善、不规范
由于存货管理涉及面比较广,存货的种类、用途比较复杂,如果用手工记录这类信息的话往往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不比较低;手工式记录准确性差,容易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不相符合,致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企业的财产情况,这就需要引进电算化系统,基本可以解决此类不规范化的工作问题。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些企业往往在存货采购、产品销售时由一个人去完成采购、支付、入库等全过程,这不仅使得这类工作无章法可依,而且还会增加的可能性。如经常采购的人员可能就不会选取最佳采购时间和物美价廉的存货采购,而去选择熟人、吃回扣的方式,有可能导致采购的存货价高质低,损害企业利益。
(五)资金占用额高
很多企业以为存货就是企业的资产,是财富。这种观念将可能使企业存货大量积压,使得存货资金占用比例过高。拥有过多的存货,相应的就需要大量的能支付这笔存货的储存成本,而当企业的资金被大量占用在存货上不能及时转变时,这就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也就相当于存货就是负债一样。
(六)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整合
只重视对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忽视对企业外部物流资源 利用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的通病。企业在存货计划、采购、仓储、调用等等全过程中的管理占据了企业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利用到社会物流管理资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存货管理
(一)建立合理的存货采购系统
在企业进行存货采购时,首先与生产销售部门进行沟通,做好相关信息采集工作,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再来确定采购量和采购时间;建立合适的存货采购系统,组织采购人员的经验或领导单方面的估计,必须进行合理的采购量和采购时间估计。这就需要做好下面两点:一是建立与生产销售部门的沟通渠道;二是存货采购人员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存货的收益与其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的最佳库容量,根据生产销售情况,确定最佳采购时间。而下一次采购时,应该尽量根据企业的实际库存量进行采购并及时地采购。三是结合上面两方面建立采购模型,在实际生产中,与存货总成本有关的变量很多,但为了一劳永逸,可以采取舍去一些变量用运筹学知识作出一些理论上的假设,做出存货管理的数学模型,确定其相似的或接近的最佳采购量和最佳采购时间,这就使得企业在管理中有据可依,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创利能力。
(二)严格实行货验收控制制度,完善盘点制度
对存货的入出库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把关,在入出库时将其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内容严格记录保存下来,以方便会计核算。还要完善清点盘查制度,定期对库存货进行盘查,发现的亏损货或报废的货及时记录并报予相关部门,再收集信息以确定是否要进行下一次采购。
(三)推行电算化管理,完善规范基础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鉴于手工式记录的种种弊病,我认为存货管理的电算化已成为必要了。实行电算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存货进行详细的分类,应用到会计工作上同时可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存货管理水平,使得企业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存货情况,可以使企业能够高效集中人、财、物规划发展壮大自己。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要使存货采购人员明白岗位责任、权限,严格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其次实行授权批准制,明确规定存货业务的工作要求和权限范围,对于越权的人应当予以惩罚。最后就制定出存货业务流程,使得存货管理各个环节能相互配合、牵制。
增强监督检查,加强内部激励机制。定期检查存货相关人员和岗位的设置情况,确定是否按授权批准制度执行,检查存货的盘点情况以及会计工作是否规范合理化。内部激励机制是内部控制一部分,在存货管理中对一些工作突出者进行奖励,以激励他们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对作弊者予以坚决打击严惩,通过这种手段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达到控制成本、保护企业资产的目的。
(五)合理结合内外部物流资源加强存货管理
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是大多数企业都会采用的,而这难以达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利用第三方物流来帮助自身发展。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仓储费用,节约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资金利用率。利用第三方物流,借助于他们的专业人员学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提高企业物流水平,加快企业新产品的流转速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利用外部物流时,对一些特殊的业务应该要慎重选择物流外包,以防出现人才流失和企业结构失衡。所以企业应该引进一些物流管理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整合内外部资源,这也是加强存货管理的好办法。
结论: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调控能力日益成熟,也导致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引起的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在流动资产中占重要地位的存货也日益受人关注,如何管理好存货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本文从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存货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加强存货管理的浅议。
参考文献:
[1]焦芳荣,浅探加强企业存货管理,企业报导,2009年第4期
[2]蒋晓豫,加强企业存货管理势在必行,2007年第6期
[3]冯丽梅、王秀凤,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途径,资金管理,2005年第1期
关键词:企业;存货管理;风险;库存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4-02
一、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意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持有待售的半成品或成品,或者以销售为目的的在产品和为了进行产品生产而在生产过程或者劳务过程中将被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从会计核算的意义上来讲,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生产型的企业中,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尤其大。要确定某物资是否属于企业的存货,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存货占用着大量资金,如果经营不善,一方面存货会消耗大量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存货本身在不断的贬值,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如何进行存货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管理的难题。首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销售部门的预测性降低,库存就容易膨胀,其次,生产部门为了企业不因缺乏原材料而停产,往往制订较高的生产计划,导致存货风险增加。如何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的生产既能够满足销售的需要,又不占用过多的资金,是企业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风险
1.购置风险。企业在采购存货时,可能面临存货价格上涨或下降,由此导致采购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购置风险即指由于存货价格上涨导致采购成本增加而形成的风险。
2.储备风险。企业通常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但储备存货却会给企业带来储备风险。储备风险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存货储备过多造成占用资金过多,从而失去这些资金的机会成本;二是存货破损、过时、陈旧、腐烂变质等导致价值减损而形成的风险。
3.短缺风险。过多的存货储备会使企业承担储备风险,而储备不足同样会引起风险,这就是短缺风险。短缺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损失。短缺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由于原材料、燃料等的短缺,造成停工待料和未按期完成生产任务,或紧急采购代用材料所发生额外支出的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二是企业由于产成品和库存商品的短缺,造成延迟供货而向客户赔偿的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三是企业未能按合同供货形成的商业损失,或丧失销售机会从而丧失获利机会引起的机会损失所形成的风险。
4.盗失风险。盗失风险是指存货被盗窃、挪用或因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在采购、储备、发放使用等各环节被盗窃、挪用造成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二是由于发生自然灾害或非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存货价值减损而形成的风险。
三、企业加强存货的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采购申请制度。企业应建立采购申请制度,生产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提出采购申请。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办理采购申请手续。具备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应严格审批采购申请。
2.验收入库制度。企业应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各级验收部门或人员、采购部门、请购部门应当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批准的合同订单、合同协议等采购文件,对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严格验收,以确保其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或产品质量要求。对验收合格的物资,填制入库凭证,加盖物资“收讫章”,登记实物账,及时将入库凭证传递给财务部门。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采购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向有关单位进行索赔。
3.结算付款。指企业在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办理支付款项的过程。财务部门应当参与对供应商付款条件的商定。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严格按合同协议的约定审核付款条件以及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等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财务部门依据合同协议、发票、入库手续等对付款进行复核后,提交有关领导审批,选择合理的付款方式付款。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防止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建立健全存货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较好地保证物资供应顺畅,使其与生产和销售等其他环节紧密衔接,还可以有效降低存货采购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步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关键字:存货;预警;风险;管理
一、存货概述
(一)材料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用于生产的材料、物料等。针对存货本身的风险,为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购入和使用存货。
(二)存货风险及成本。1.财务数据失真风险;2.存货周转缓慢造成的积压风险以及实用性淘汰损失;3.自然损耗风险;4.价格降低,存货贬值形成损失;5.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等;6.仓存成本:包括仓库折旧费用、管理用设备折旧、存货转移装卸费、货物管理费用等;7.其他管理费用:包括与存货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等。
二、大众煤业公司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众公司材料存货管理现状。安阳大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核定年产煤量42万吨,每月材料消耗300万元左右。公司设有专职存货管理部门—供应科,现有仓库8个。2008年公司存货管理应用了用友U8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存货材料入库、领料、出库自动化管理,存货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大众公司材料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力。1.缺乏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造成存货管理混乱;2.虽然出台了一些存货管理制度和规范,但落实较少,执行不力,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第二、缺乏科学的采购与使用计划。1.缺乏科学的采购计划。公司材料采购计划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各使用区队上报,由于区队材料员专业知识欠缺,没有经过相关培训,编制的采购计划靠的是主观经验和感觉的判断,毫无科学性、合理性可谈。2.存货价格不科学。①存货采购价格不科学。缺少材料的最新市场价格参考资料。②存货计量价格不科学。由于大众公司现在U8系统中的存货计划价格还是2008年基础资料,所以有些材料的计划价格和实际结算价格相差甚远,已远远不能适用会计核算要求。3.材料使用计划制定不科学。由于区队采购和使用计划联系不紧密,造成了采购和使用的脱节,引起暂时性的存货积压和短缺现象出现。第三、存货周转缓慢、库存过大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全面导致采购预测的不准确,再加上不科学的采购、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企业存货周转缓慢,因而导致期末库存过大。第四、存货计量混乱。1.材料名称与实际严重不符;2.部分材料缺少规格型号,难以区分辨认,计量困难。
三、存货预警机制研究与建立
存货预警机制是针对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货自身的风险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警管理。
(一)存货价格预警
1.存货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存货的计量管理,影响财务系统的准确核算。公司应时刻关注企业生产用主要材料的价格变动,尤其是企业常用大宗材料的价格变动;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价格大幅降低时足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准确核算企业财产。
2.存货价格预警标准。①正常价格区间:-30%≤(实际价格-计划价格)/计划价格≤30%。②价格预警区间:30%≤(实际价格-计划价格)/计划价格或者:(实际价格-计划价格)/计划价格≤-30%。3.当计划价格和实际结算价格相差较大,在核算材料费用时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存在,此时就要进行价格预警,相应调整材料计划价格,并时刻关注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随机应变,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库存定额预警
1.库存定额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所确定的合理库存数量。库存定额高低决定企业可有的库存量,随意降低库存量,保证不了生产的需要,过大的库存量会占用企业过多的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而且还会带来风险。
2.材料库存定额预警标准。公司规定库存材料要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所需,所以每期末库存材料要有金额的限定。大众公司规定正常的材料库存量应该在500万元至600万元之间,最高库存定额700万元,最低库存定额400万元,超过此区间要进行预警。即:
①正常库存总额区间:500万≤最佳库存量≤600万元。②预警区间:库存材料总额≤400万元。或者库存材料总额≥700万元
3.后期措施
当材料库存小于最低库存定额时,供应部门要立即盘点库存情况,查明原因,确定是何类何种材料库存不足,进而编制采购计划,最短时间内补足库存。
(三)存货质量预警
1.存货质量预警就是要定期对存货的质量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是否过期变质、价值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等,然后作出预警。2.存货质量预警标准及处理措施。第一、要对材料的物理质量进行预警;比如:材料如有毁损的要及时予以关注,进行处理。第二、要对其现值进行预警。比如:及时计提存货的跌价准备,真实计量材料库存。第三、对其积压状况进行预警
四、存货预警机制实施效果
关键词:存货管理;目标;分类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一、存货及存货管理的定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备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二、存货管理的目标
企业置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整批购买在价格上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资金,并且会增加各项开支,因此进行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尽力在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
三、存货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经济批量规划。经济订货批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日常的存货用量和相关资金成本,运用数学模型得出企业日常的最佳存货持有量的方法。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上,只考虑存货的变动性订购成本和变动性储存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其目的是找到使存货总成本为最小化的订购量。这个订货量可以使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中的变动成本总和最低。经济批量规划法因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企业存货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定量订货管理法。这种方法是指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库存数量时,按规定数量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此种管理法的优点是,每次订货数量是预先确定好了的经济批量,方法简便;缺点是对物资储备量控制不够严格。一般适用于物资消耗量不大、价值不高、订货时间不长、用途固定、需求总量比较稳定的物资。
(三)ABC分类管理法。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对所有库存品种均给予相同程度的重视和管理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重要的库存物资上,根据库存物资的重要程度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
在众多库存物资中,一般只有少数几种物资的需求量大,仓储管理成本大,占用的流动资金多。而较多种类的其他物资需求量却较小,管理的重要性小。由此,可将库存物资分成A、B、C三类,进行分类管理。ABC分类的标准是库存中物资的年消耗金额。具体地说,A类存货品种少、价值大、占用资金多,应作为库存的重点管理;B类存货则应在订货数量和订货时间上加以控制,不必像A类存货那样经常地进行分析对比;C类存货量大但金额一般不大,可集中采购,并适当加大安全存货量,简化手续,节约定货费用。ABC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效地控制主要品种的存货,提高控制的效率。
(四)CVA管理法。有些公司发现,ABC分类并不令人满意,因为C类物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缺少一个C类物资往往会导致整个生产链的停工,因此有些企业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简写CVA。CVA的基本思想是把存货按照其关键性分为3~5类。第一类,最高优先级,这是经营的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第二类,较高优先级,这是指经营活动小的基础物资,但允许偶尔缺货;第三类,中等优先级,这多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允许合理范围内缺货;第四类,较低优先级,经营中需用这些物资,但可替代性高,允许缺货。在使用CVA管理法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制定高的优先级,结果高优先级的物资种类很多,这违背了CVA管理法对物资分类的基本准则,最后导致哪种物资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四、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准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在会计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未做到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准确体现存货的期末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企业有意粉饰经营业绩,存货的跌价损失体现不真实;二是管理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可提可不提;三是有些存货的当前市价不易确定,无法确定可变现净值,造成不能准确体现库存存货实际价值。
(二)存货的采购计划、验收、储存、保管领用及销售管理机制不健全。存货采购是企业存货管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决定着企业存货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采购计划是存货采购中更重要的一环,但在我国许多企业中采购计划是其存货采购环节中的薄弱环节。
在企业中存货的验收是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某些企业对存货的验收检查力度不够,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没有按照对存货所需性质分类,对所有存货实行统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重点控制。生产现场当天使用后的存货,一般都有剩余。当天剩余的存货放在各生产点,往往疏于管理,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些有保质期的存货,时间过长会变质,造成损失。最后,材料的领用没人管理,材料被盗或被工人私自使用,造成企业的损失。
在许多企业中,存货领用时普遍未设置领退料制度,且存货领用环节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工业产品的销售一般是从接受客户的订单开始的,但是企业内部的销货订单比较单一,而且接到订单后存货的发出时间不等,不便于企业内部管理。
(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在我国,许多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问题突出,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据调查,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正确评价企业财务信息和管理部门的绩效。在一些企业中,材料发出后,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根据存货的收发记录台账,报财务部据以入账;没有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和结转存货的耗用和销售成本;也没有采用恰当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有关账务。
企业存货会计核算不健全的原因与企业管理层长期重视和支持财务会计不够有关。另外,还有存货核算管理人员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仓库保管员几乎都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采购、验收、付款、记录的岗位职责也不很明确等,以上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对企业资源配置利用的判断,影响了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存货管理的科学性。
五、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保管环境应保证存货验收的及时性,缩短验收天数,以便及时发现所购的原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并及时解决。在验收存货的过程中,必须对采购合同、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书与运输部门的运输单相应核对,并查看货物是否相符,再填写存货入库单,以便与以后发出时相互核对,负责验收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对原材料的质量有较好的认识。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二)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有效管理。企业要想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改进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存货资金的有效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这种系统,企业能够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等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对于在企业高度普及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利用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能够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也全面提高了企业资金收益率,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我国企业存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加强企业的存货管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健全法人制度,组织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从严格采购、销售制度,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方、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等,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
(四)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充分运用存货管理理论对存货进行管理。不同的存货种类要求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要求。同时,因为存货管理涉及到很多存货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所以要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并定期检查存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六、结论
重视存货管理,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中心,采取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实施科学的存货管理方式,努力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是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方法。存货管理作为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确保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立稳脚跟的保障,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意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完善企业的存货管理体系,让存货管理成为为企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洁.浅谈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有效途径[J].时代经贸,2007.9.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存货 存货管理 成本
一、存货管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存货管理的含义
存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存货管理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另一方面加速存货参与周转,缩短存货周转时间,可以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发挥出流动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就要进行管理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各方面人员均参与到存货管理中去,并把责任层层
落实。
健全的存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存货管理人员对库存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如果存货占用了大量资金会导致中小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偏低,因此要合理管理存货以此来实现库存最小化。但是在管理总中又有很多问题导致链接失败停滞,所以要加强存货控制科学合理进行存货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运行。
(二)存货管理的必要性
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库存控制主要是针对仓库的物料进行盘点、数据处理、保管等几方面来说的,通过执行防腐、温湿度控制等手段,最终达到管的实物库存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这是库存控制的一种表现,库存控制应该是为了达到公司的财务运营目标,实现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降低库存水平。然而就存货管理的观点而言,存货不足虽然可能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流失部分订单,但是过多的存货亦会积压公司资金,增加了仓储费、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影响企业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库存的管理和控制在企业运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存货作为企业物流的重要成分,其成本降低的潜力比任何市场营销环节都大得多。
二、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是存货采购环节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有许多企业把存货管理的重点放在原材料的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而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此外,在申购环节上,一般由使用者提出,报经批准后,再由采购员去采购。操作程序上,却不是根据实际需要来申报采购计划,而是觉得原材料不够就去买一批回来放着,全是凭感觉办的,在这种存货申购条件下,经常会出现不能按照物资需求量来提出采购申请,因此就谈不上有恰当的采购计划。
(二)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过大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这个数值也可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企业往往从最初忽略存货的管理,发展到企业存货积压,流动资金严重紧缺,明显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困扰企业的发展。
(三)存货的验收、保管、储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中小企业中存货的验收是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一些企业对存货的验收警惕性不高,经常忽视一些特殊存货的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验收人往往和采购人员是同一个人,容易增加营私舞弊的可能性。生产现场的存货由于当天剩余的货存放在各生产点,比较分散,这样就会忽视管理,给企业造成损失。还有一些原材料,是由库房办理收料、发料手续,在各经营点直接消耗,到月末各个经营点都会有剩余物资,这就是忽视了这部分物资管理而造成物资流失。总之,工业产品的销售一般是从接受客户的订单开始的,而在企业内部的销货订单比较单一,不便于企业内部管理。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责权不明确
中小企业的人员比较少,管理部门相互兼职的比较多,往往都是一人说了算。这样在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存货丢失损耗严重、销售无监督、采购无控制、存货周转速度缓慢等,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解决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出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
中小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来健全法人制度,组织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履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严格确立采购、销售制度,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例如:企业法人代表对企业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保管人员各自岗位的责任权限必须相互分离、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维护中小企业利益。近年来,某公司所属企业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设置科学的库存管理流程
由于存货的种类不同,其中所涉及的业务环节及它们所组成的业务流程也各有差异。一般情况下,存货业务包括到货处理、保管和发放三个主要部分。通畅的业务流程应该具备优化、无冗余、并行作业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保障高效库存管理的基础。
(三)注重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小企业存在着生产技术靠摸索,内部管理无章法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法人或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实现从粗放型的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跨越。在人员的聘用上,要选拔思想品德好、能为企业尽职尽责服务、具有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担任存货的采购、进出库、销售等岗位的工作。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对财会人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发现,要做好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制度,再制定周密的采购计划,减少资金的占用,还要聘用一些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五、参考文献
关键词:JIT系统;存货管理;存货成本
一、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一个财务上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等。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必需有计划地购入、耗用、和销售存货。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据营销学家估算,其成本降低作为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50%,这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能占35%,而物流成本又能占产品全部成本30~85%;在美国,直接劳动成本不足工厂成本10%,并且在不断下降,全部生产过程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余下的95%时间都是储存和运输时间。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企业管理的其他环节成本降低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在降低存货成本上下功夫已经是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最终所向。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
二、JIT简介
JIT直译为“正好准时”,所表达的含义:“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后传播到日本,由日本的丰田公司在7O年代后期的成功应用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先进管理体系。它的基本思想是以顾客(市场)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JIT是一种倒拉式管理,即逆着生产工序,由顾客需求开始,订单一产成品一组件一配件一零件和原材料,最后到供应商。整个生产是动态的,逐个向前逼进的,上道工序提供的正好是下道工序所需要的,且时间和数量上正好。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使库存最小的生产系统。它通过成本控制,改进送货环节和提高产品质量三个途径来实现增加盈利和提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战略目标。事实证明,JIT存货营理模式的成功实施能够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大大降低存货水平,缩短设备调整时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而JIT这种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已被诸如沃尔玛,英特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摩托罗拉,惠普等国际知名大公司所采用。
三、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比较
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第一,JIT系统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传统方式下,生产往往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JIT生产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JIT生产只在有需求时进行生产且只生产顾客需要的数量。每一个工序只生产下一工序需要的产品,除非下一流程发来信号,否则不进行生产,且生产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适时到达。拉动式系统理顺了物流,极大地降低了存货成本,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第二,否定存货存在的合理性。这是JIT系统与传统存货管理存在差异的关键与根本所在。传统观念认为存货成本包括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持有存货是非常必要的。订货成本与存货持有成本权衡的结果即是经济批量模型,依据经济批量模型订货或生产产品即可达到存货成本最低。在JIT系统中,存货则被看成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它占用了资金空间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还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并增加了公司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因此,JIT系统不承认存货成本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试图将其降为零。
JIT系统认为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将订货成本降低为零:
一是与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签订长期合同,持续供给。就外购材料的供应问题而言,与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可以明显地减少订货的次数和降低相关的订货成本。
二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系统使得持续供给变得更加的方便。通过EDI,供求双方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对方需求并最终进行交易。EDI实行无纸化操作——不需要订货单或销售发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存货成本。
三是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可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并最终降低存货成本。
传统理论认为持有存货可以解决六大问题:平衡订货成本和持有存货成本;满足顾客要求(如按期交货);避免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材料或零件不合格,材料或零件缺货而造成的生产中断;生产过程的不稳定;获得折扣优惠;避免存货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肯定持有存货的必要性。JIT系统认为传统方式下持有存货所要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其它方式解决,而不应依赖于持有存货。JIT通过强调全面预防性维护,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全面性预防维护。JIT系统如果能够给预防性维护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机器故障是能够避免的。二是全面质量控制。由于JIT生产方式并不依靠存货来替换有缺陷或不合格的零配件及材料,公司对质量的重视应明显的提高,努力实现零配件的零缺陷。此外为了确保零配件或材料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可以采用“看板系统”。最后,按传统观点,储备存货可以在购买时获得数量折扣的优惠,并能回避由于所购入的货物未来价格上升而造成的不利影响。JIT系统认为与一些经过慎重选择的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合同,同时与更多的供应商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适时能力。适时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的尺度。传统方式下,公司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适时制JIT系统通过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采用单元式制造方式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以此提高公司按要求日期交货的能力和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四、企业实施JIT的内外部条件
袁丽萍:浅析JIT存货管理第一,从企业内部来讲,强调全面性预防维护,实行全面质量控制,鼓励“全员参与”是实施JIT的基本保障。具体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客户至上,信息技术发达。二是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生产区域的合理组织,制定符合逻辑、易于产品流动的生产线。三是生产系统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为改变产品品种而进行的生产设备调整时间接近于零。四是完善的质量保证,无返工,次品、不合格品为零,人员生产高度集中,事故发生率为零,要求平时注重设备维修、检修和保养设备。五是JIT存货管理只是JIT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待于企业JIT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整个JIT系统的成功运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每个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实施JIT必须鼓励全员参与。
第二,从企业外部来讲,全社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真诚、密切协作是实施JIT的有利环境。具体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二是全社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要推行JIT存货模型除了上述的条件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条件。如: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建立灵敏、可靠的采购渠道网络,快速高效的满足采购需要;其次,还要进行生产经营环节的高度自动化,这样一方面能随时满足客户需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人工不可避免的缺陷,消除因生产出次品对整个生产作业流程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JIT存货模型是对传统经济定货量模型的一个否定,因为它否定了存货成本的存在,所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推行运用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在上述的众多条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质量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在推行JIT存货管理模型的企业,因为要求每道工序都按前一工序的需求来生产,为降低成本,每道工序都不备有存货。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出现次品、废品的次数就多,再返工的话,所花的成本费用比JIT存货模型节约的成本还要高。这样就得不偿失。所以说只有在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才可能谈得上运用JIT,达到进一步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物流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JIT存货管理系统应用和发展的适宜环境。但笔者相信,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一定会为我国企业所采纳,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服务。
关键词:供应链 存货管理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综合环境下,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与控制,是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存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存货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
以往的存货管理研究文献中,零库存模式、内部控制模式角度的研究已经很多,但这些研究中,多是涉及“点”的研究,即只注重控制采购成本与存储成本的总成本最低问题,研究局限于一个节点上成本的控制,并没有从“链”的整体角度,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顾客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整体上协调,以获得存货管理的最佳模式。“存货管理与供应链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焦点之一正是存货管理”(Giannoccaro et al.,2003)。所以,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存货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
较早时期,库存控制的研究有:对于需求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的研究(潘文安, 2004), 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的库存协调(苏菊宁、赵小惠和杨水利,2004), 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下, 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柳键、马士华,2004)等。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流技术、物流技术的集成。这种管理策略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存货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制造商与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乃至用户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各节点间有效的信息传递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存货成本的降低(杨智慧,2007)。一体化的供应链嵌入存货管理中,从供应商开始至最终消费者为止,所有环节都会影响存货的管理。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模式受到很多企业的“热宠”,但国内企业真正在实施这一完整供应链体系下存货管理的企业却很少,海尔是为数不多的成功实施企业之一,该文作者从整体环境、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支持技术、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内实施的局限性。
于云波(2012年)从供应链模式下存货供需关系和信息技术角度阐述了当前供应链模式下存货管理的问题。企业针对某种产品的订货提前期和对于市场的预期会影响存货的供需关系。订货提前期预估的过长会导致存货短缺,增加存货短缺成本;预估的过短会造成存货积压,增加储存成本。同样,对于市场的预期过低,则造成供不应求,造成存货短缺成本;对于市场预期过高,则造成供大于求,存货积压,增加储存和过时成本。另外,考虑当前我国不同企业的信息技术完善程度不同,很少有企业拥有强大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因此,“零库存”的存货管理模式实施有很大的难度。
纵观国内的研究发现,虽然很多学者注意到了基于供应链下的存货管理比单纯的就存货管理一个节点来考虑整体成本更为科学,但国内学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性的阐述上,很少或是极少有人对究竟怎么计算、考虑哪些因素、遵循怎样的公式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订货量、保持多少的安全库存量等具体层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三、国外研究现状
Ford W.Harris在1915年提出经典的经济批量订货模型,说明了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间的权衡。该模型有一系列的假定:(1)需求速度是恒定的,每天需求D件产品;(2)订货批量每次固定订货Q件;(3)仓库每次订货都会发生一个固定成本;(4)库存持有成本;(5)提前期为零;(6)初始库存为零;(7)计划期无限长。另外要求一个仓库面临一个单一产品的稳定需求。基于这一系列的假设,在现实的应用中是不现实的,后来的学者对于假定条件的放松得到了许多改进后的新模型。
目前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生产――库存――配送系统、库存分配(Allocation)系统、供应商选择系统。生产/库存系统通常采用多级库存模型加以描述,在需求确定和随时间变化情况下主要采用动态规划方法(Crowston,1973)、边界条件法(Schwartz 和Schrage,1975)和拉格朗日边界条件放松法(Afentakis和Gavish,1986)对装配型生产/库存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对配送网络中的库存控制主要研究对象是优化决策结构,其基本假设是需求已知且是稳定的,目标是最小化订货成本和存储成本。生产――库存――配送系统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综合,相对生产/库存系统和库存/配送系统而言,生产――库存――配送系统要复杂得多,因而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Stefan Minner et al.(2003)从供应链中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阐述了存货管理模型。通过回顾多个供应商选择的存货模型,分析了其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以及从供应商竞争的战略决策和寻求全球资源供应下经营的灵活性以及为了降低或是避免缺货角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的专用性、资源分配的全球性、企业发展速度都会对企业存货管理决策产生影响。
Alev Taskin Gumus et al.(2009)考虑在多层级的供应链中时间的随机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存货管理框架和“确定与随机”成本模型。存货管理架构是一个三层级(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树形供应系统,每一层级都含有多个仓储点,每一层级都为其下一层级供货,其存货来源于上一层级。框架的形成步骤为:第一,分别建立确定性(TG-D)模型和随机(TG-S)模型;第二,通过神经模糊计算确定确定性需求、交货提前期和加速成本变量,通过数学计算或访谈供应链中成员的方法确定其他变量;第三,通过组织网络和总供应链成本计算确定变量因素的激励部分;第四,评估结果。
Ruggero Golini n, MatteoKalchschmidt (2011)认为,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加,资源供应的全球性致使存货企业必须提升其处理与不同国家供应商之间关系的能力。与供应商地理位置的距离会增加存货量,因为长距离和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了。作者基于这一考虑,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资源的全球性会增加企业存货量,会引致企业实行供应商一体化,供应商一体化的实行会降低企业的存货量,因而,通过实行上游一体化来降低企业库存是可行的,会增加企业的效益。
Narendra Agrawal,Stephen A. Smith(2013)认为,由于当地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人口构成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差异很大,因此零售店所需的产品品种也会不同。多变性和差异性会带来存货管理的挑战。基于此,作者从零售链多样化需求的角度对存货管理的最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动态随机模型,确定总的订货量和各个时期不同商店最优的库存分配水平。
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较之国内学者广和深。研究大部分是从供应链中一个部分切入,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型,这值得国内学者借鉴。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会发现,虽然是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研究,但没有学者从整条供应链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直至最终顾客的供应链分析研究还未涉及到,因此,这也为我们以后研究确定了很好的方向。
四、总结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整体上全面协调管理某一环节的统筹管理工具,站在企业整体利益角度去实现各个环节的管理,其中存货管理正是其中一个环节,这种点、面结合的管理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做此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冲,夏远强.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6,(3).
2. 杨志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管理策略[J].财会通讯,2007,(10).
3. 于云波.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的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探讨[J].物流技术,2012,(12).
4. 董晶莹.内部控制视角下存货管理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2012,(4).
5. Ilaria Giannoccaro,Pierpaolo Pontrandolfo, Barbara Scozzi,A fuzzy echelon approach for inventory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9):185-196.
6. Stefan Minner,Multiple-supplier inventory mode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review [J].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1-82):265-279.
7. Alev Taskin Gumus,Ali Fuat Guneri,A multi-echelon inventor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stochastic and fuzzy supply chain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5 5655 575.
8. Ruggero Golini n,MatteoKalchschmidt ,Moderat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sourcing on inventories throu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3):8694.
9. Narendra Agrawal,Stephen A. Smith ,Optimal inventory management for a retail chain with diverse store demand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3,(225):393403.
1.1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精准
存货计价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通常而言,每个企业应该定期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分析其原因:企业有意粉饰经营业绩,不真实体现存货的跌价损失;企业管理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存货跌价准备可提可不提;有些存货当前市价不容易确定,或没有可比性,无法确定可变现净值。
1.2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需要降低成本、升级服务、加快交付和交付进度。因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商之间不断完善彼此的业务能力。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不同,广义而言,供应链包括从材料采购和供应的整个时期;狭义而言,供应链的概念是指物流从各个功能领域整合成一个集体,加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终端客户之间的沟通。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集成业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从其他方面而言,供应链是指通过功能性模式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为核心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控制企业信息的流动、物流供给和资金管理。这是从供应链的供应商和客户角度出发,形成环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模型,其突出特点为复杂的、动态的交叉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其在市场的占有份额。所有的供应链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满足客户的不断需求,缩短从产品生产向客户交付,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降低总成本,使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都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将优化所有节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的联系,在一个链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这将使生产资料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然后被送到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成为产品附加值。这样,降低成本,降低社会库存,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库存是指中转闲置状态中的可用资源。静态库存,包括原材料的储存、生产的产品以及仓库中存放的半成品和现成的产品。库存的方式,也指运输工具在运输途中的储存。传统的库存管理一般都是在发挥其功能、平衡供求关系、创造时间效应、获取规模收益等功能的。库存产生大约可分为两大类原因:生产需求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物流信息不明确。企业计划代表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一些不确定因素使得物流的运动偏离了信息流,从而使库存出现。显然,企业计划不考虑生产中断等不确定因素,这是由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紧急情况造成的,这是库存形成的主要原因。自有库存是危险的,其原因如下:资产投入库存不能利用升级其他材料或资产的企业生产的,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贷款保持运作的资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存货中的物品可能会丢失、损坏或者过期,长期存放会被保存,存货的需求也会增加,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传统的库存控制重点放在计划控制和内部调节。管理模式深深植根于计划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前政权的产物,传统的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容易强调计划的整体性和权威性,并扩大了计划的粗糙管理。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是,供应链整体框架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供应链特征、信息传递和绩效评价。从各成员企业的供应、制造、销售的全过程来看,供应链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大跨度的特点,一般而言,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输出产品是企业的投入产出,产品在生产、加工、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中投入资金。这样,一个又一个与复杂的环节和巨大的影响相联系,供应链的库存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是多层次的库存系统和多模式的网络,因此多层次的管理更为复杂和困难。结构的复杂性给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带来了挑战。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提前期,供应链库存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计划中不考虑提前期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供应链的短缺以及企业内部发生的事故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对库存和服务起着影响作用,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保持库存,以增强服务,如何研究和跟踪不确定性的变化,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又一挑战。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进行生产和供应只基于它的下一个节点的需求信息而决策,信息虚假的需求会被放大。供应商获得的需求信息差异,取决于实际消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系数大大超过分销商和零售商。由于其放大效应对需求的影响,在上层节点的厂商通常将存储更多的货物。在供应链中,每一个节点企业的信息可能会被扭曲,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从而不断扩展订单的波动,这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需求和供应的波动会给生产商带来麻烦,他们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能力、管理库存和计划生产,这些都会导致库存量过大。为了保持承诺的服务,为安全起见,在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扩大其存储,这将导致昂贵的存储费用和资本积压。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过度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会导致销售不畅,损失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供应链的共同利益。以订单为基本的沟通方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要功能,在供应链的较低位置,由于订单提前期,零售商考虑到平均需求,增加了安全库存,增加了客户的需求。批发商将订购的订单从零售商的平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当到达制造商或供应商的要求,波动范围的订单将变得更广泛和更广泛的匹配需求。同时,由于经营、价格、组织、沟通等方面的影响,减少库存的目的将无法实现,以及如何消除或缓解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最大挑战。需求预测的数据,库存量和生产计划成员企业间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日期。这些日期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中。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模型也随之改变。系统集成的自适应性,使链上的库存数据实时地被传递,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不集成,当供应商想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时,往往会产生延迟或不正确的信息,直接影响库存的准确性和生产计划的执行,因此,如何有效地传递库存管理中的信息是提高其管理的紧迫性问题。近年来,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对库存管理的评价仍然显得比较差。有些企业只把存货周转率作为评价库存管理的供应链绩效的指标,没有考虑到客户端的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或忽略了其他指标如订单周转时间,平均重复订单、平均延迟时间、提前或延迟交货。一些企业采取新的订单满意率作为评价指标,无法延迟订单。此外,各成员企业的目标也不同,企业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目标。库存管理的评价方法不同,所采用的指标缺乏整体考虑。库存管理的目的,通过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从每个会员企业开始,努力降低库存和提高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它也旨在实现库存管理的协作链中的成员企业的整体性能保证的条件之一。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应优化库存管理,采用新颖的管理方法,打破传统库存的限制,减少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库存量,减少供应链中库存的最低库存。
2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2.1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应做到以下四点。
2.1.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
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如采购、验收与付款;保管与清查;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等。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不得越权审批。最后,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账,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2.1.2仓储与保管控制
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2.1.3领用发出与处置控制
建立领用审批制度;销售应符合内部的有关规定;处置时应明确范围、标准、审批权限和责任;存货取得、验收、保管、领用发出、处置各环节凭证资料需妥善保管。
2.1.4监督与检查
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
2.2加强存货采购治理,合理运作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2.2.1建立健全企业采购体系,加强采购管理
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公开透明;选择好供应商,实现供应渠道的稳定和低成本;通过与供应商签订所需物料协议,得以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
2.2.2利用互联网降低采购成本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