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心理咨询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案例

第1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 互联网心理咨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网络咨询的110名青少年进行个案访谈,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22.2±4.1,男52人,女58人,男女性别比0.9,初中22人(20%)、高中16人(14.5%)、专科7人(6.4%)、本科55人(50%)、硕士8人(7%)、博士2人(1.8%)。

案例回放:

案例1 某大学一名大四女学生,一年前与同班男生确立恋爱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生以性格不合为理由,彼此分手了。失恋后的她情绪低落,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同学和辅导员都认为她性格改变了,也没往心里去。次年,这个学校举行服装表演,他心中的白马王子,带着自己新任女朋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唤醒了她痛苦的回忆,她觉得很尴尬,回到寝室,在夜深人静时,喝下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毒药自杀。远在山区的父母抱着孩子冰冷的遗体伤心欲绝,带着孩子的骨灰,告别了孩子曾经热爱的大学。学校安排家属住进了最好的招待所,辅导员也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安慰死者的父母。并谈了孩子在学校成长的情况。

案例2 某理工大学三年级级一名男生,偶遇一名自己心仪但年仅18岁的女生,当他提出与她交往时,遭到拒绝。他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结果用汽油自焚了。

1,2方法:通过访谈法,以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网站发帖留言、QQ在线即时交流或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咨询等方式,搜集资料。

1,3讨论:

以上2名来访者,是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应当有着美好的前途,但是当他们失恋后,却失去了理智,以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样的事件称之为心理危机,本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其度过当时的困惑,但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心理救助,从而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用牺牲生命为代价,值得深思,正因为这样,心理危机干预任重而道远。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各个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多还是免费的,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专业的,非专业的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身边的人,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就是求助者最贴心的好帮手。

这几年通过网络的咨询方式,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在迷茫困惑时,哪怕只是有人陪伴着求助者,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将使其不但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还可以使其人生更加完美,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社会都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3,1下面谈谈遇到挫折后,你身边就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让自己更加健康,更加适应社会,从容应对挫折。

1,3,1,1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经历都是你应对挫折的自身资源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如失恋、求学失败、自然灾害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经历。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行为:以上来访者都是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心理学上叫做以偏概全。这种歪曲的思维,导致错误的行为。当你发现自己有情绪障碍时,你要冷静,理性思考。并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通过写日记,写博客、写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发现问题后,进行自我疏导。当你经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你的一笔财富,因为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提供心理素质,促进自己成长。我们在实践中就是让来访者做一些反思,来提升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更加完善自己,改变来访者的人生,效果很好,而且终身受益。

社会学工作者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相关的支持,包括学校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大学的辅导员。这些人都可以从某个角度来帮助你,在危机和困惑是同样可以向他们倾述。

1,3,1,2家长,亲人是最直接的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亲人是孩子的靠山,不管有多大困难,有多大问题,记住及时向家长交流,没有迈不过的坎。

1,3,1,3主动向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他们可以用专业技术,作出处理。如果你觉得仍然迷茫,可以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1,3,1,4向精神科医生求助。

当自己情绪极度抑郁时,特别是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时,往往又无法自己控制,那就必须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你一个最适合的意见和建议。这时最好有家属或亲人朋友陪伴。

1,3,1,5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求助的最方便的途径。

我国在很多重要城市设立了免费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及时沟通,也许你的问题一个电话就迎刃而解了。

1,3,1,6网络求助。很多网站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解答来访者的问题。在网站发帖,说明自己的问题,并留下联系地址,以便咨询师与你沟通。还可以用E-mail、手机短信、电话、QQ与咨询师在线交流。

1,3,1,7朋友、同学。

以上案例中的来访者,没有以任何形式向有关人员求助,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干预时机。如果周围的人能够根据他们的言行及早识别他们所处的困境,也可以避免这样严重的后果。案例1的同学,失恋后,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这是抑郁情绪,这是一种求助信号,也是警报,很可惜,这位辅导员是英语专业的,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结果在失恋一年后,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我们建议,

1,4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

1,4,1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有问题后,要定期随访,并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鉴别精神类疾病,及时转介。

1,4,2发现严重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要住院治疗,并且24小时监护。

1,4,3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老师,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要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

1,4,4大学的辅导员,要持有心理咨询师证(或者有心理学受训背景),才可以上岗。

1,4,5学校的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部,分别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学生心理学爱好者,担任职务。班级设心理委员。

1,4,6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长廊、微博展览、读者文摘园地等,普及心理学知识。并开展博客、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展览。

第2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300)

【摘 要】意象对话是指心理治疗师在分析、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意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基础上,指导来访者对消极意象进行修改和调整或者诱导来访者想象出新的意象,是一种直接用想象中带有象征意义的图画进行交流的治疗方法。本案例咨询师主要运用意象对话对其进行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 意向对话;抑郁;失恋

1 案主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王某,女,23岁,未婚,大专毕业,在超市理货员,身高160cm左右,体态发育正常,父母经营一家旅游产品公司。

1.2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在家是独子,无兄弟姐妹。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工作也是由父母安排,比较顺利安逸,在家中爸爸比较强势容不得反对意见,母亲性格懦弱。父亲安排女儿相亲、找对象,女儿感到反感,经常会吵架。从小有一位哥哥样的男孩一直陪着,一年前她跟那个“哥哥”告白,遭到拒绝。

1.3 精神状态

面容憔悴,情绪低落,言语清楚,逻辑思维正常,人格完整、稳定。

1.4 身体状态

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重病,母亲有轻微抑郁。

1.5 社会功能

一年前开始睡觉经常睡眠,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激惹,容易哭泣,怕黑,避免与他人接触。最近只要有心烦的事就会用头撞墙。

1.6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2.15,强迫症状2.5,人际敏感1.3,抑郁2.8,焦虑症状2.75,敌对1.75,恐怖3.61,偏执2.1,精神病性1.78,其他2。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求助者父亲:在家里容易与他人争吵不听他人意见,摔东西,偏激,容易哭泣,怀疑她有病。

求助者主诉:父亲不能理解自己,与我的意见不合,所以容易争吵。一年前开始怕黑,不敢值夜班,担心难过,出现自残现象。

2.2 个人陈述

自述:从小,我性格开朗,喜欢与一个男孩子一起玩,我称为哥们,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兄弟之情变成了爱慕。每天想跟着他,那个男孩好像也发现了,渐渐的疏远了。我决定在毕业之前跟他告白,那天我穿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条白裙子,也化了淡妆。跑去跟他相见,结果男孩告诉我,希望我永远做他的好哥们。我回去大哭了一场。每次回想到他,心就开始绞痛。

大专毕业后,父母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超市理货员,很清闲。但是我觉得生活没有乐趣,感觉是被父母操控着。工作中犯了错被公司主管批评,我总会责怪自己。渐渐的以后出现不顺心的事我就会用头去撞墙。另外家里给我介绍了一名男生,工作一般,家庭条件一般,但是是本科毕业,他的姐姐是我父亲公司的会计。本来我去相亲也是父母要求的,我并不想这么快嫁人,可是在家里我明显感觉到压力。父母一直强调这个男孩的学历。我在学历这方面就更自卑了。之后他们私下短信交流,这个男孩对我还可以,可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态度比较冷淡,父母知道了,多次说教,我索性把房门关上,与他们隔绝开来。男孩也不再是开始的那种态度,对我进行嘲讽等。我感到无助,更加讨厌自己、惩罚自己。时间长了,父母老是怀疑我有病,所以帮我带到精神卫生中心。

3 咨询员的观察

来访者衣着整齐,话比较多,比较外向,好辩。但是在谈论一些事件的时候,比较沉默,性格好强。

4 评估与诊断

4.1 初步诊断

抑郁症

4.2 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1]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注意力低下、情绪低落、回避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上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现实事件引起,紧张反应强烈程度与处境不相称,但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有回避和泛化,对社会功能和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病程标准来看,病程一年多,时间很长;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

4.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按照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精神活动保持内在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症。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3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关的神经症”。而来访者害怕对象主要是公共场合,表现出的焦虑是伴随症状,而非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引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反应对象被充分泛化,社会功能各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超过一年,社会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5 原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无特别生物因素引起,但是母亲有轻微的抑郁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5.2 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求助者父亲严厉强势,一直对她消极评价,使其自信心受挫。经常干预她的生活和工作,导致其对父母行为产生反感。

感情经历:一直喜欢的男生拒绝了她,所以影响她之后的择偶观。

现实压力:工作不顺,常犯错,领导批评,自信心受到打击。

5.3 心理原因

存在认知偏差:父母不能体谅自己,其他人也不注意自己,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一事无成。个性方面:轻易否定自己,又追求完美,。不善于与人沟通。

6 咨询目标与方案

6.1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①帮助求助者调整心态,逐步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②指导求助者身心放松,改善其睡眠质量;

③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增强自信。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挖掘潜能,达到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促使求助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方式,促进人格成熟,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

6.2 咨询方案

(1)咨询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情绪或行为;第三阶段(后期)—结束与巩固阶段。

(2)咨询主要方法及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和已有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意象对话,并辅以放松训练。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Imagery Communication Psychotherapy)主要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2]。意象指在我们头脑中出现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比如梦中出现的各种想象。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出现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一种意象。秦源(2009)认为意象对话,是指心理治疗师在分析、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意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基础上,指导来访者对消极意象进行修改和调整或者诱导来访者想象出新的意象,这样一种直接用想象中带有象征意义的图画进行交流的治疗方法[2]。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催眠是一种下对下的操作技术。

7 咨询过程

7.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求助者临床资料,并形成初步诊断;在找出求助者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意象对话,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该理论及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7.2 心理帮助阶段

分阶段对其进行帮助,采用意象对话对其进行干预。部分对话如下:

咨询师:现在我们进行意象对话,意象对话是一种咨询技术,跟着我的指导语进行想象。

求助者:好的

咨询师:现在想象你站在一个向下的楼梯口处,四周的环境忽暗忽明,想象到了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好的,现在你往下走,你越往下,灯光越昏暗,还有五个台阶就到了楼梯的拐角处,5、4、3、2、1你现在已经来到了拐角处,现在转过去,你会看见一面镜子。看到了吗?

求助者:嗯。。。看到了

咨询师:好,这面镜子不想我们平时的镜子,镜子里的形象可能不是现在的自己,什么意象都是可以的。告诉我你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求助者:看到了自己

咨询师:精神状态怎么样,穿的什么衣服?能详细告诉我么?

求助者:镜子里的自己很颓废,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穿的是休闲的衣服和运动鞋。

咨询师:现在我希望你能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最棒的,站起来。”然后对她会心的微笑。你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发生变化是吗?

求助者:是的,她站起来了,而且也开心的笑了。

7.3 结束巩固阶段

每结束一次咨询,会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学会意象对话,学会放松,逐渐恢复自信。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自我评估

对一些事和人坦然了很多,不会钻牛角。多跟父母好好沟通,不那么追求完美,撞墙行为也减少了,感到心里很舒畅。

8.2 咨询师评估

求助者不再愁眉苦脸,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对一些事和人有了比较合理的对待方法。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8.3 心理测验复测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躯体化1.35,强迫症状1.45,人际敏感1.85,抑郁1.44,焦虑1.43敌对1.55,恐怖1.91,偏执1.3,精神病性1.56,其他1.4。

参考文献

[1]张志涛.一例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分析报告[J].天津:社会心理科学,2011.

第3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放松训练 代币管制法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69-01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22岁,大学生,独生女,无重大躯体疾病。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病史。

上大学后,开始住校。自控能力差,晚睡晚起。大一有体育课时会锻炼身体。买电脑后,上网时间急剧增长。大二没有体育课,就不锻炼。大三闲时增多,晚上2点睡觉,早上11点起床。早起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状况变差。学习处于中游,无挂科现象。

一个月前患慢性胃炎,吃药后好转,但晚上常觉胃部不适,入睡困难,白天没精神。尤其肩膀和颈部常觉肌肉紧张。医生希望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可她认为很难改变,很烦恼。因此前来咨询。征求求助者同意,做了SAS。结果:总粗分=41,标准分=51

二、评估与诊断

(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

症状学标准:求助者表现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程度:求助者反应不强烈,未影响思维,无回避泛化,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标准:病程只有一个月左右。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一个多月内,作息时间调至晚上11点关电脑休息,早上8点起床。每天锻炼身体至少30分钟。

2、最终目标:增强求助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轻微焦虑,归根结底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考虑求助者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可帮求助者快速形成良好行为。具体技术采用代币管制法,放松训练。

五、咨询过程

第1次 2009/10/16

目的:

(1) 了解基本情况;(2) 建立咨询关系;(3) 确定主要问题;(4) 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1) 填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有关事项与规则;(2) 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3) 焦虑自评量表测定;(4) 确定强化物――数码相机。由于此强化物需父母支持,所以让求助者与父母商量请求同意。继续进行

第2次 2009/10/23

目的:

(1) 加深、确立咨询关系;(2) 明确靶目标,评定靶行为基线水平

方法:会谈

过程:

(1)签订行为契约;(2)行为记录表:让求助者记录一周内晚上关电脑时间,起床时间及每天锻炼时间

第3次 2009/10/30目的:建立行为目标,实施代币管制法。方法:会谈、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

过程:(1) 目标行为制定:求助者不良行为习惯顽固,本人也无信心一步达到最终目标行为,将目标行为分解为,逐级达到。与求助者协商,一级目标行为定为:晚上12:30关电脑,早上9:30起床。锻炼身体时间为20分钟。(2) 强化物:上述目标行为如完成一个,求助者可得一个代币,一毛硬币代表50元。准备一透明“储蓄罐”,让求助者对获得的奖励有直接感官。(3) 放松训练:首先在咨询师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调节睡眠及身体状态。(4) 布置作业:让其同学邓某,监督求助者行为,进行记录和奖励。要求求助者每天晚上入睡前做放松训练。

第4次 2009/11/06目的:(1) 巩固效果。(2) 继续强化目标行为,调节行为目标及强化物强度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过程:(1) 反馈作业:求助者自述开始关闭电脑后会烦躁,放松训练要很久才起作用。晚上很“精神”,早起很不适应。但“储蓄罐”和邓某给了她很大鼓励,后来坚持不错。(2) 二级目标行为制定:协商后定为:晚上12:00关电脑,早上9:00起床。锻炼时间为30分钟。(3) 强化物:早晚作息时间要同时完成,求助者才可赢得两个代币,否则无奖励。锻炼目标完成获得一个代币。(4) 布置作业:与前相同

第5次 2009/11/13

目的:(1) 巩固效果。(2) 继续强化目标行为,调节行为目标及强化物强度。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过程:

(1) 反馈作业:放松训练运用较娴熟,获得代币总量比上周稍少。但求助者自觉有进步。(2) 三级目标行为制定:协商后定为:晚上11:00关电脑,早上8:00起床。锻炼时间为30分钟。(3) 强化物:早晚作息时间要同时完成,且要连续两天完成,求助者可赢得四个代币,否则无奖励,一周全部完成额外奖3个代币。 锻炼行为连续两天完成才可得两个代币。(4) 布置作业:与前相同

第6次 2009/11/20目的:(1) 巩固效果。(2) 继续强化目标行为,调节强化物强度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

过程:(1) 反馈作业:放松训练运用娴熟,能正常入睡,躯体紧张感降低。新的行为正在养成。(2) 强化物:早晚作息时间要同时完成,且要连续三天完成,求助者可得四个代币,否则无奖励,且中断一次扣除一个代币。 锻炼行为连续两天完成可得一个代币。(3) 布置作业:与前相同

第7次 2009/11/27

目的:(1) 巩固效果。(2) 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测验

过程:(1) 反馈作业:基本达到目标行为,精神和躯体感觉正常。(2) 施测SAS:总粗分=29,标准分=36。(3) 自我管理:要求求助者结束咨询后,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强化。(4) 结束咨询。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可以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作息时间,躯体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很多。赢得梦寐以求的相机,减少了上网时间。(2)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求助者成功摆脱不良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得到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第4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困扰 案例报告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冯XX,女,20岁,大专二年级学生。2005年5月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自述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基本和睦,有一年迈的奶奶同住。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均在上学。身高大约1.5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在农村生活,性格温顺,比较内向、胆小,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对其要求严格。一直非常听父母和奶奶的话,做事谨小慎微,要求完美,生怕做错事让家长操心。平时除了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成绩优良。对人有礼貌,是家长、邻居和教师公认的好孩子。高考发挥不甚理想,只上了专科线,本想复读一年再考,但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愿给父母再增加负担,只想早点读书早点毕业替父母减轻压力。自述上大学的学费是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才凑齐的,入学后向学院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获得批准,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自己非常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教师和父母的期望。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二、主诉

一个多月前得知父亲患了肝硬化,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由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很大一笔治疗费用。想到父亲是自家的顶梁柱,如今患病住院,不但少了家庭经济来源,还需大笔医疗费用,弟弟妹妹年龄还小,也都在上学,自家的经济实力太有限,实在难以承担。而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在家庭遇到困难时理应主动替父母分担。于是想到自己是否该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父亲的压力,以使其病情尽快好转。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学习机会难得,况且现在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没有文凭,出去也找不到好工作,并且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读书了。于是处于到底要不要退学的严重心理冲突中,心情紧张,脑子里的那根弦随时紧绷着,每天都感到压力、紧张、矛盾、烦恼;情绪低落;经常失眠,头痛,心情烦躁;没有食欲,从来没感到饿,不想吃东西,身体虚弱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变差;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觉得自己“命不好”,“没用”,要是学习再下降的话,就对不起家人。

求助者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好,感到自责,于是努力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眼睛盯着书,心里却在想别的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放松或休息,觉得只要自己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就对不起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越是希望控制越不能控制,越不能控制就越是感到压力、紧张和自责。症状已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得已前来求助。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爱跟同学打招呼,同学主动招呼她时显得无动于衷。有时听见她叹气,问及原因,又不愿说。每天吃很少的东西,有时该吃饭时根本不吃。有时一整天都难得说上几句话,甚至同学讲笑话时她也没啥反应。

任课教师反映求助者最近上课一反常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常常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知在想啥。教师有时提问她,不知道教师提的什么问题。曾向班主任反映过该生最近的状况,结果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找其谈话,就外出学习,一直没有与其交谈。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症状选用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1.3强迫:1.1人际关系:1.8抑郁:1.4焦虑:2.2敌对:0.6惊恐:0.5偏执:0.6精神病性:0.4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一直优良,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自我期望值较高、有轻度焦虑和人际关系问题、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品行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心理压力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困扰;

2.学习和生活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压力和紧张;消除其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提高上课时注意力水平,改善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运用所学到的、建设性的应对方法和认知模式调适心理状态,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现实问题引起的较大压力和紧张,自身又无法调适,于是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无论是情绪低落还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而这种不良的认知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因此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行为,因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中介,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从认知中找原因。只有当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再认识,不良情绪和行为才会随之改善。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加之其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助动机,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2005年5月24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确定咨询目标;

(3)与求助者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在心理矛盾及求助意向;

(4)根据临床资料作出初步分析,让求助者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5)布置咨询作业:

a.主动与平时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班主任老师交谈,倾诉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b.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父亲的病情,让家人对自己放心;

c.找出自己的优点。

第2次2005年5月31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

(3)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与求助者讨论其遇到的困难,对其倾诉的现实问题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予以真诚的关注和充分的理解,表示其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2)通过讨论,让求助者明白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自信,并结合上次咨询作业中求助者总结自己的优点,鼓励求助者主动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命不好”,“没用”,“只有看书做作业才是学习”,“上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看书学习”,“只要有一刻空闲时间没用在看书学习上就是浪费”,“学习不好就对不起家人”,以及自责等。

(4)帮助确立新的合理信念,如“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事情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最终解决”,“我一直都很听话,父母会理解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与人交流、看电视等也是学习的方式”,“我学习很努力,即使偶尔出现下滑,也是正常的”,“只有自己勇敢一些,一定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等。

(5)布置咨询作业:

a.每天坚持记日记,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

b.每天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可以是散步、打球或跑步等;

c.加强预习和复习,以减轻由于上课分心而带来的焦虑;

d.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3次2005年6月7日

目的:

(1)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变压力为动力;

(2)逐渐改善睡眠、食欲、注意力等方面的障碍。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感到记日记和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鼓励其坚持日记和运动,合理安排时间。

(2)向求助者介绍放松疗法,并对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示范。

(3)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重复示范。

(4)布置咨询作业:

a.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放松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

b.记下自己的感受。

第4次2005年6月14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学习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

(3)增强自信心;

(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合理的生活指导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表扬其认真完成的态度,鼓励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我调适。

(2)肯定其学习和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3)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指导,比如“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适当降低个人期望值”,建议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与集体活动,力图全面发展,主动与人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等。

(4)继续努力的方面:合理的自我评价与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的态度。

(5)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认知行为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信、乐观的品质。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一个月后,期末考试刚结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表示“现在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坚持锻炼,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失眠、头痛、没有食欲等症状已基本消失,再也没有无精打采了”,“跟家人保持联系,父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安慰和愉快”,“期末考试感觉还行,至少能顺利过关”。

2.咨询师的评估:新学期开学,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追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能大胆主动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思想,接受别人良好的建议;个性变得开朗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也没有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学习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上期期末成绩处于中上水平。该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情绪稳定性,消除了紧张、压力、焦虑以及自卑和无助感,使求助者个性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3.心理测验结果:SCL-90:躯体化1.0,强迫0.8,人际关系1.2,抑郁1.1,焦虑1.6,敌对0.2,惊恐0.4,偏执0.3,精神病性0.3。测验结果提示求助者情绪及人际关系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九、咨询后的反思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出版社,1994.

[2]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05.

第5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1. 一般情况

小琳(化名),女,初一学生,12岁,全家4口人,姐姐大她7岁,家庭富裕,无重大身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2010年12月初在班主任的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

2. 问题表现

小琳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就开始哭泣,特别是晚上在宿舍住宿时大声哭闹,扰乱其他同学的情绪,让他人无法学习和休息。老师和父母百般教育无效,并威胁父母“如果坚持让自己在学校住宿,就可能永远看不到自己了”。班主任和家长请心理教师做心理辅导,希望该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 主诉、个人陈诉以及班主任、家长反映

主诉:进入学校就感觉浑身冰凉,心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根本无法学习,特别是晚上在学校住宿时,更觉得煎熬,无法入睡。

个人陈述:一家4口人,父母和姐姐对自己非常好,好吃好玩的总让自己独享。父母因做生意搬过两次家,现在住两层楼房,一楼做生意,二楼居住。虽然住房条件好了,但觉得不快乐,由于初来乍到,朋友很少,而且好多美好的回忆物品,如照片、贴画和许多小玩具留在原来的家里没有带来,很是遗憾和懊悔。母亲性子急,有点小脾气,常因小事和父亲争吵。记得自己6岁的时候,父母争吵之后,母亲吵着要和父亲离婚,逼着她选择跟母亲还是跟父亲,她苦苦哀求无效,只能忍痛跟着母亲离开。中午偷偷跑回家,见父亲正在啃着冷馒头。升入初中后,时时惦记父母是不是又吵架了,父亲是否没有菜吃。姐姐9月初到外省上大学了,再也不能和姐姐一起玩了,开学前,看到父母和姐姐高高兴兴地忙碌着、准备着,想到自己要在学校住宿,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班主任反映:该生整日哭泣,全班不得安宁,老师无法上课,经劝说无效,只能将她隔离在教室外哭泣。

家长反映:小琳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开学前听说要在学校住宿,她就哭丧着脸问“你们不要我了吗?”被强制送入学校后不时地哭泣。看着孩子哭闹,他们也很心痛,但为了孩子能长大,只得狠心不理她。老师被小琳闹得没有办法,经常在晚上叫他们来学校协助教育小琳。

4. 咨询师观察

智力发展正常,语言表达清晰,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初到咨询室,眼圈红肿,说到家庭亲情和分离,泪水涟漪,手脚动作不断,双手反复搓着,陷入某种焦虑情绪不能自拔。

二、评估与诊断

1. 心理测量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9,强迫2.1,人际敏感1,抑郁2.1,焦虑2.9,敌对1.8,恐怖2.6,偏执1.2,精神病性1.3,其他1.7。由上可以看出,最显著的是焦虑因子分值颇高,其次是恐怖、强迫、抑郁因子分值较高,明显高于常模。

(2)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70,严重焦虑。

2. 评估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求助者的陈述、他人反映、咨询师的观察、心理测量结果、无重大身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排除重性精神病。

3.诊断

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求助者病程三个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果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情绪发作时浑身冰凉,头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拒绝和父母分离,逃避学校集体生活。求助者焦虑因子分值颇高,此外,根据SAS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分离焦虑。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缓解和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恋、对学校住宿生活的逃避。降低其焦虑水平,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2.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个性,提高其有效处理各种焦虑情景的能力。增强其自立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阶段划分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

(2)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其拒绝和父母分离的态度、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焦虑情绪和行为。考虑到求助者目前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因此首先要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这需要运用NLP情绪处理技术和绘画治疗,同时也需要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其次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训练治疗。

(3)第三阶段是巩固和结束阶段,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咨询方法介绍

(1)绘画疗法是心理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有效工具,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2)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它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人的放松状态去抵抗由焦虑或恐惧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惧的条件刺激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惧条件反应。[1]

3.咨询时间商定

每次1小时,咨询次数为6次。

五、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鉴于求助者焦虑情绪过于强烈,做必要的情绪处理。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试、NLP情绪处理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的问题收集她详细的资料。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地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试。

小琳刚进入咨询室时,眼圈红肿得象个桃子,神情悲伤,在谈到和父母、姐姐浓浓的亲情时,泪水似断线的珠子一样从眼眶涌出,以泪洗面不能自已。在谈到在学校中备受煎熬时,坐立不安,双手互搓,描述自己“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快要发疯了”。鉴于这种强烈的焦虑情绪反应,我运用NLP技术中的混合法,为其处理情绪。具体做法:我以90度直角坐在小琳右边,以左手按在她背后的大椎穴上,右手则以拇指及食指二指做成一个叉型,轻轻按在她左右两眉中点的上面位置,引导她深呼吸加以配合,轻按三分钟后,她的情绪有所好转。同时教给她NLP中消减自己不良情绪的技巧――生理平衡法,在生活中练习。

具体做法:

(1)双腿伸直,双叉,双手手指也交叉结合,反拗到胸口。

双手交叉,假如右脚在左脚之上,则右手也在左手之上。

伸出手指,双手拇指向下,如此,掌心自会相对。

双手手指交叉合掌。

双掌握成的拳头向下再向胸口拉近并翻转向上直至紧贴胸口,眼睛下望可以看到手指。

(2)舌尖向上顶住口腔内上颚门牙稍后的地方,把呼吸调慢。

(3)全部注意力放在心脏上,维持3分钟。[2]

2. 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呈现求助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并处理之。

方法:会谈法、绘画疗法。

过程:小琳第二次来到咨询室,情绪稍有好转,但眼睛还是红肿的,仍不能在学校正常生活和学习。

咨询师:“姐姐上大学了吗?”

求助者:“嗯,去了。”

咨询师:“你想和姐姐一样,将来也上大学,有个好前途吗?”

求助者:(点点头)“当然想。”

咨询师:“姐姐当年读书时,和你一样也要离开父母,独自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要想和姐姐一样上大学,就必须要现在离开父母。如果要你选择,你是选择离开父母长大,还是呆在父母身边永远长不大呢,你选择什么?”

求助者:(看出我的意图,经过艰难的思考)“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在学校里独自生活学习,我也想长大,但是如果要选择,我宁愿选择不长大!”(眼圈一红,又哭了起来)

通过以上谈话,我感觉到小琳内心有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时时控制着她大脑的“智能中心”,让她自陷愁城,越陷越陷,不能自拔,于是决定运用绘画疗法。

咨询师:“你很爱你家,对吧。”

小琳使劲地点着头。

咨询师:“那你凭感觉画出你的家。”(准备好纸和彩笔)

求助者:“这就是我的家。”(没有半点思考,在纸上刷刷几笔,画出一个红色的心,并注明“全家人的心”)

如图1:

咨询师解读图画:相比A4纸来说,这颗“心”相对较小,绘画笔触特别重,笔触中有很多弯曲顿挫,整个画面(包括图画和文字)过度使用大红的颜色,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琳有一种强烈的情绪,神经绷得很紧。

咨询师:(试图从小琳自己的解读来获得更多信息,并设法进行处理)“你感觉一下,这颗心的温度和硬度以及和你的距离。”

求助者:(慢慢闭上眼睛,片刻)“心很烫,有点硬,正在离我而去,我生怕它抛弃我,我拼命地想抓住它,可它却越来越远!”

咨询师:“此时你身体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体会)“难受,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喘不上气,要发疯的感觉!”

咨询师:“慢慢吸气……呼气,身体放松……”(用柔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她说出心中压抑已久的话)

求助者:(身体后靠,表情有点僵硬,害怕)“妈妈,爸爸,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让我选择,我不想选择,我不想离开你们,我害怕……”(在我的引导下,声音越来越大,随之大声哭泣)

咨询师:(模仿其父亲的声音,压低声音)“孩子,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的痛苦,因为我和你妈妈的吵架,带给你这么大的伤害,对不起,从此以后,我和你妈妈再也不吵架了,我们一家人不分开,心永远在一起,孩子,不要害怕,我们永远爱你。”

小琳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状。因为她心中压抑已久的痛苦得以宣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就减弱了。

咨询师:“现在看看那颗‘心’有什么变化?”

求助者:“那颗‘心’正慢慢向我靠近,很近,变得温暖,我的身体很舒服。”(睁开眼睛,身体慢慢放松了,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当然,这种宣泄只是暂时缓解了情绪,后续的工作还需要她的父母来配合,于是展开第三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方法:会谈法、家庭治疗。

过程:在班主任的帮助下,第二天小琳的父母来到心理咨询室,我们就家庭教育和婚姻关系进行了交流。通过会谈,他们理解了小琳的现状除了自小备受呵护、娇生惯养、独立性差之外,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对小琳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让小琳身在学校心在家,还在牵挂着父母是否吵架。

在咨询室里,小琳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妈妈做出承诺,今后即使小琳在学校住宿,自己也不再乱发脾气,不会和爸爸吵架,有矛盾好好解决。爸爸则承诺要多关注和理解妈妈,多帮着干些家务,让妈妈有个好心情。

我和家长、班主任和小琳共同商定一个亲子“软分离”方案:父母按周次递减来校看望小琳的次数,分别是3、2、1次。在两个月之内,周一上学和周五放学由父亲接送,让小琳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在她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及时表扬,形成正性强化。度过这一时期后,由小琳独立在校学习生活。在学校里,老师要理解小琳所处的特殊心理时期,在生活上多关爱,让她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建立新的心理依恋。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

(1)列出引起小琳不良反应的具体刺激情节,如“明天要上学”“来到学校门口”“在学校宿舍睡觉”等等。

(2)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出焦虑等级:明天要上学――走在上学路上――来到学校门口――进入教室――上课――在学校宿舍睡觉。

(3)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进行放松训练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景,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4)实行治疗。按照排出的焦虑等级,在想象中循序进行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推进三个具体焦虑层级,经两次治疗,直到小琳在想象中到宿舍独自睡觉时不再感到焦虑为止。

3.巩固和结束阶段

第六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绘画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小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在咨询中,小琳再次感受第二次辅导中的那颗“心”,并凭直觉画出来(如图2)。

咨询师解读图画:整个画面较为和谐,线条笔触柔和顺畅,并配以绿色的“我长大了!”的文字说明,表明小琳情绪平静,内心和谐。

小琳自己解读:她双手交叉,贴在胸口,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笑嘻嘻地说,“‘心’在这里,它很大,暖暖的,永远在这里,全家不分离!”

从图画解读来看,小琳已完全摆脱了分离焦虑的情绪状态。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我已经开始学习了,下课后和同学说说笑笑,也挺好的,在学校住宿其实也没有什么,我能照顾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以前觉得一个周的时间好漫长,现在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跟父母说了心里话,很轻松,现在父母关系也好了。姐姐一个人到外省上大学,人生地不熟,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嗓子都哑了,我打电话开导她,说“坚强点,只要挺过去,就会长大了”。

2.家长评估

每个星期一早晨,不再像以前那样哭闹,能按时上学,星期五下午回家很开心,常跟父母谈谈学校中发生的趣事。

3.班主任和同学评估

从此没有再哭闹,能安心作息,经常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7,强迫1.1,人际敏感1,抑郁1.3,焦虑1.4,敌对1.6,恐怖1.1,偏执1,精神病性1.1,其他1.1,由上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处于正常范围。

SAS标准分为43分,属于正常范围。

5.咨询师评估

从第三次咨询开始,小琳的脸上就绽露久违的笑容了。记得某个周五下午,因学校临时调整时间,提前一节课放学,而小琳的父母并不知道,我要打电话通知她的父母来校接她,小琳断然谢绝,坚持要自己走回家,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根据回访和跟踪情况发现,咨询达到了预期目标,小琳焦虑情绪消除,不再拒绝和父母分离和逃避学校集体生活,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她快乐的身影。她现在已升入初二,完全适应了学校集体生活,人格获得了发展。

七、讨论和思考

每一次咨询都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心理教师个人的自我提高。小琳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在第一次咨询中,小琳一谈到亲情和分离就眼睛一闭,泪如泉涌,那种场景就如同一个3岁的孩子离开妈妈的状态一样,这让咨询一度中断。从中我看到了一个“3岁的小孩”有待成长,于是当时我并没有递纸巾给她,而是用坚定的声音提示她“立刻睁开眼睛,自己找到纸巾擦干眼泪”。一是为了打破她的负性情绪状态,二是让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脱离“3岁小孩”的状态,同时临时决定用NLP技术给予情绪处理。

因此,当求助者处于严重负面情绪状态时,往往是他的大脑中负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中心”不能启动,无力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甚至让咨询不能进行下去,此时要求心理教师灵活运用一些情绪处理技巧即时地消减那种情绪,稍后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第6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四川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成都)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而引发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而进行的咨询。主要使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合理信念,使其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并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经过咨询,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得以改变,情绪得到缓解,达到了咨询目标。通过对这位大学生的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失恋者进行咨询与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 失恋

1.一般资料

求助者陈某,女性,22岁,汉族,无宗教信仰,大三学生。陈某在家里排行老二,还有个姐姐和妹妹,姐姐是一名老师,妹妹是大一在读生,家庭成员关系良好。陈某的父母是农民,陈某一直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大。陈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无不良生活习惯,作息规律。近期胃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得分51[1],焦虑自评量表(SAS)50[2]。

2.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期内心很矛盾、纠结,睡眠质量差,心情很烦躁,压力很大,学习效率低,生活无兴趣。

个人陈述:寒假的时候,我和父母讲了自己有男朋友了,男朋友是贵州人,我是陕西人,由于我们两个人都是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都要回各自所在的城市工作,所以我父母很反对,我自己也觉得实际情况不合适,于是提出了与交往3个月的男朋友分手,当时他没有同意,我想着开学的时候如果他还那么坚持不同意的话,我就决定无论如何要和他继续在一起,可是开学的时候他同意分手,现在觉得心情很急躁压抑,做事心不在焉和很多同学朋友倾诉,但是还是觉得很烦躁,怕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于是就想来咨询。

我和前男友是同班同学,刚进校时就对这个男生有好感,(他在大一的时候就向另一个女孩子表白被拒绝了,后面又和一个女孩子谈了一个多月的恋爱就分了,心里希望他能主动向我表白)。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为了引起他的注意,经常锻炼自己能力,表现自己,慢慢的变得活泼开朗了。在大二的时候就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向我表白了,我也接受了。接受之后,我总觉得不可思议的,很惊讶,也怕他很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自己,所以我展现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通过发脾气来检验他是否真的爱自己。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对他,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我也觉得我不应该把恋爱的事情和爸妈说,不然的话现在可能还在一起。

我很舍不得第一次恋爱就这样结束了,因为以前一直默默的喜欢了很长时间,这么努力终于得到了,又失去了,我觉得我以后再也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也不会找到幸福了。现在我觉得学习提不起劲来,很焦躁不安,生活没有动力和乐趣,加上马上要考试了而且下学期就要实习了,觉得压力很大,喘不过气来,心里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来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希望能够尽快的走出来、振作起来。

3.既往史和个人成长史

陈某既往无治疗史和疾病史,父母无无精神障碍和其他精神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家庭关系和睦,一直在家人的照顾下成长,初中之前和父母同床,有爷爷奶奶但是不和自己住。有一次给自己触动很大就是外婆去世的时候,妈妈很难过,在床上躺了一个礼拜,那个时候自己7岁,只是觉得心里很难受。

4.咨询师观察

陈某身体状况良好,身高1.60m左右,中等身材,衣着整洁,情绪低沉,意识清楚,身体和智力正常。看起来比较文静,有礼貌,态度友好、配合。在提到男友离开他的时候,一度落泪。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

5.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陈某正处于青年时期,身体素质良好,开始期待发展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心理功能还不完全成熟,对事情的处理容易绝对化和情绪化。

社会原因:陈某上大学开始离开父母,心理上比较孤单。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性格内向,不够自信,以致不断去试探自己的男友。

认知原因:陈某认为第一次恋爱很重要,同时认为自己默默付出很久才得到结果,因此,不能接受恋爱分手的事实。陈某还认为前男友非常的优秀,自己失去他以后再也不能获得幸福。

6.评估和诊断

6.1评估

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生理功能:胸闷,失眠,食欲下降。

(2)心理功能:情绪低落、语言表达流畅,感知力正常,性格较内向。有自知力,主动求治。

(3)社会功能:学习动力和效率明显下降,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显著减少。

6.2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持续时间近一个月,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内容尚未泛化,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6.3鉴别诊断

(1)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该求助者在学校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可排除精神病。

(3)与神经症鉴别: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三标准,该求助者因为与男朋友的关系出现问题,近一个月出现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摆脱精神痛苦,内容未泛化,故可排除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内容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大于2个月。而陈同学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清自身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解释是什么,探讨行为的原因,并对此做出合理的人解释;改善求助者的负面情绪以及睡眠状况;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长远目标:使求助者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恋爱,形成正确地自我观念和爱情观帮助其自我成长,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7.2咨询方案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又叫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难过和痛苦等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本疗法主要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失恋,压力过大。其原因是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我不应该经常对他发脾气、向他展示我不好的一面,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失去他就觉得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来访者思维清晰,求助愿望强烈,有自主思维能力,易于改变不良认知。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主,从而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精神面貌。

7.3咨询设置

咨询师和求助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任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五十分钟,周六下午三点至四点,共六次。

咨询费用:每次30元,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免费

8.咨询过程

(1)收集资料

第一次咨询:2014年3月15日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

方法:摄入性谈话中使用了倾听、同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过程: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来访者,无条件积极接纳,通过来访者主述和开放式提问收集资料,全神贯注的、倾心地听来访者的倾诉。真诚面对来访者,适时的表达共情,让来访者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使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第二次咨询:2014年3月22日

目的:搜集来访者资料,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困扰,同时进行心理测试、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①巩固咨询关系,完成SAS和SDS测验,作出初步诊断,并探讨确定咨询目标。

②初步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失恋后的苦恼,而这与他自身的心理承受及不合理信念有关,认识到了来访者认知中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③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要求其列出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痛苦的想法,在咨询师的引导之下,领悟其中的不合理成分:

A:男朋友与来访者分手。

B:一是来访者觉得她不应该经常对男友发脾气、向男友展示不好的一面,她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男友就不会和自己分手了。

二是“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

C:情绪低落,悲观失望。

在交谈过程中,陈某将爱情看做了人生的全部,爱情的逝去意味着人生的意义也跟着消失。

④家庭作业:

让来访者思考“是否仅仅只是因为自己不好,男友才和自己分手的,如果不是还有其他的那些原因?”,“如果失去那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真的没有幸福和未来?”这样的不合理信念。

(2) 咨询阶段

第三次咨询:2014年3月29日

目的:

①分析、修正不合理信念B:

②通过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建立合理信念E:

③减轻情绪困扰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①反馈作业求助者能够领悟其信念的不合理,但是对什么是合理的情绪仍有疑惑。抑郁情绪略有缓解,入睡仍有困难。

②以咨询师提问为主,启发、引导求助者参与辩论,帮助其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针对第一点,“她觉得不应该经常对男友发脾气、向男友展示不好的一面,她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男友就不会和自己分手了,都是我不好”。咨询师让其进行了认知辩论。下面是咨询片段:

来访者:我以前不应该经常对他发脾气、向他展示我不好的一面,我应该要表现的大方、懂事,这样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

咨询师:听起来像是对自己的抱怨,觉得自己应该大方一点,不该发脾气。

来访者:嗯,我觉得一个好女人就应该要这样,以前没恋爱之前我就觉得自己一定是一个成熟、懂事、优雅的女人,没想到自己会表现的这么不好。

咨询师:如果表现好了,他就不会和你分手了?

来访者:嗯,毕竟他会想到我的好而不和我分手。

咨询师:嗯,听起来你觉得是因为在这段关系中你没有表现好,所以导致你们分开的。

来访者:对呀,如果我表现的成熟懂事一些他就不会和我分手了。

咨询师:嗯,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你不够成熟、懂事,所以他和你分手。

来访者:对呀。

咨询师:嗯,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让他觉得你们之间不合适?

来访者:可能他不喜欢我,我只是他的一个替代品而已,也可能只是我自己一厢情愿而已。

咨询师:这些想法和猜测都是对自己的否定,有没有不是对你的否定的可能呢?

来访者:我不知道,应该是我不好,所以他才会和我分手的吧。

咨询师:如果他觉得你不好的话,他一开始还会追你吗?还会和你恋爱吗?

来访者:那应该就不会了。

咨询师:那是否会有其他的原因呢?

来访者:也有可能是他也和我父母一样,考虑到你们俩人都是免费师范生,以后要回各自的家乡工作,以后会分开,所以曾现在这个时间。

咨询师:非常好,现在这个理由不再是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了。现在什么感觉?

来访者:我感觉不会那么后悔了,也觉得心里舒畅一点了,不会那么压抑、那么闷。

通过认知辩论,来访者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E:不是因为我不好,所以别人才和我分手的,别人和我分手的原因还有很多,有可能觉得现在条件不合适,也有可能是感情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因为我不好。感情的专一是令人很向往的事情,但是人的感情是会改变的,一个人不能因为一段感情的破裂而把这些原因都归咎于自己不好,从而否定自己,自罪自责。

针对第二点,针对“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下面是咨询的片段:

来访者:之前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很快乐,有很多感动和惊喜,他会很很迁就我、让这我,我给他发脾气他也会包容我,我们还计划下学期一起去实习,想象毕业之后一起去旅行,甚至去那里怎么去都计划好了,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现在却分开了,所有的计划和美好的构想也将不能实现了,我总觉得以后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未来的幸福与我无关了。这实在是太糟糕了。

咨询师:你觉得这种情况很就糟糕是吗?那我还可以举出比这还要令人糟糕十倍的事。

来访者:还能有比这个更令人糟糕的?

咨询师:那是当然了,你想一想,至少你现在还年轻,有魅力,人又聪明,未来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你真的毕业了之后就结婚,生了小孩,再到那个时候你的老公说他有了外遇,要离婚。婚姻的不幸,再加上自己的小孩面临着没有父亲或者母亲,情况是不是更糟糕呢?

来访者:(沉默)这样看来,我的情况还不算是最糟糕的。

咨询师:那么,是什么让你觉得现在那么糟糕呢?

来访者:(沉默)可能真的是我自己的想法造成的吧。

咨询师:很好,正是因为你的负面想法造成了你现在这种压抑的心态,同一件事,用两个角度去看,就会是两重天了。

来访者:(沉默片刻)我知道了,现在的我只是失去了一段不属于我的爱情,庆幸的是恋爱的时候他提出发生关系我没有同意,或许他不适合我。可能以后我会过得更加幸福的。以前我想得太严重了,以为只有跟他才是幸福。

咨询师:非常好!你从刚才的练习中,都感悟了什么?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我想法的改变,使我不再对自己耿耿于怀,也不再对失去他而耿耿于怀。我并不是非要有他才能幸福,就算和他在一起了,以后真的是否幸福也说不准。我实在没有必要再为那种虚无缥缈的诺言难过。我的未来应该是由自己创造的。

咨询师:好极了。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的不合理性,并在努力用新的想法代替,这正是我们努力想要得到的,如果你能持久地坚持,并付诸实践,你会发现你的确进步很快。

来访者失去他就认为自己以后不能找到比他更好的了,自己以后也不会幸福了的想法是属于不合理的信念。通过辩论,来访者自己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认识到了:爱情虽然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真正的生活还有事业,家庭。况且,人生不会因为失去了一个人就不幸福了,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需要自己去创造的。

③要求来访者体会现在的情绪

④布置作业:

比较不合理信念与合理信念,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同。

第四次咨询:2014年4月5日

目的:

①深挖不合理信念:寻找心理失调的实质,帮助来访者自我悦纳;

②熟练掌握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①反馈作业:求助者能够较好的领悟合理信念:睡眠状况好转,心情比较平静,头痛次数减少,学习兴趣有所恢复;

②向来访者讲述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评价与错误的自我概念有关;

③分析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来源,围绕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共同探讨出可能的原因:由于是家中排行老二,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较少,有自卑感,总觉得会被忽视,所以很想要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④重新唤起来访者主动创造未来的积极的一面,如,来访者感悟到失恋后正好可以有一段时间可以沉淀下来,考虑如何凭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未来,并且认识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爱情的患得患失而否定自己。咨询时及时给于肯定和强化,促使他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使他走出低落的情绪;

⑤帮助来访者在恋爱的认知方面,思维过程以及情绪行为表现方面改变负性自动思维,重新建立自我肯定的反应模式,减少他以后在恋爱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⑥要求求助者体会此刻的情绪体验。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咨询:2014年4月12日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①反馈作业: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之后,消极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再失眠,胸闷;感觉自己又回到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了。

②有求助者复述咨询要点,回顾咨询过程;

③肯定进步,积极鼓励求助者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的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④施测SAS和SD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来访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他的成长。

第六次咨询:2014年4月19日

目的:总结、分离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与来访者回顾一个多月来咨询的进程,总结他所取得的进步,肯定他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变生活的能力,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结束咨访关系。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和治疗,我认识到了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和认知上存在的偏差。现在,我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爱情。同时,失眠也已经明显改善,食欲也好转。

心理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社会功能恢复正常。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得当,咨询效果较为满意。

心理测验结果:SAS:粗分为39,标准分48,已脱离焦虑状态。

SDS:粗粉为36,标准分45,已脱离抑郁状态。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第7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汉族,20岁,大一学生,家庭和睦。上大学之前均为走读,上大学之后住集体宿舍。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2.主诉及个人自述

近一个月,情绪焦虑、烦躁,过于关注与舍友的关系,害怕舍友讨厌她。

“上大学后,学校离家很远,我只能住学校宿舍。大一开学后,我始终觉得舍友之间很冷淡,都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每当我回到宿舍,就感到特别压抑。有时候我和舍友说话,舍友只是笑笑。这样几次以后,我总结其他人不说话的原因,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们对我不满,于是再不敢多讲话。这样的日子让我很难受,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常常感到烦躁,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舍友讨厌自己,很苦恼,于是前来咨询。”

3.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有礼貌,谈到宿舍情况时有点紧张。逻辑清晰,语速正常。自知力完好,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3.2咨询师了解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个人史:独生女,幼时生长发育正常,学习成绩好,做事追求完美,朋友较少;家族史: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72分,焦虑2.4分,人际关系2.5分。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

一般心理问题。

5.2诊断

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常形,即因害怕舍友讨厌她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因而发,即因不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且存在错误的认知带来焦虑情绪,反应强度不大,持续时间一个月,症状并未泛化,社会功能正常,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3主要表现

情绪焦虑、烦躁;担心舍友讨厌她;存在自我怀疑的错误观念。

5.4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充分泛化并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冲突属常形,而焦虑性神经症的冲突属变形,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5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求助者女性,20岁。

社会因素:无居住集体宿舍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朋友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因素:存在错误的认知:舍友不说话的原因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引起她们的不满;人格特征:追求完美。

6.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7.咨询方案的制订

7.1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起因。因此,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

7.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7.2.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2.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7.4咨询相关费用

咨询费用:免费。

8.咨询过程

8.1心理咨询阶段

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8.2具体咨询阶段

8.2.1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向求助者了解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反馈测验结果,确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阐述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去后深入了解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使她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8.2.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过程:回馈家庭作业,了解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咨询师通过对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进一步解说,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评估宿舍沉闷气氛及求助者自身的想法:“只要我和舍友说话,她们也应该和我说话。”“如果舍友不说话了,那么肯定是不高兴了。”“舍友不高兴,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我不能做错事或说错话,否则一定会让舍友对我产生不满。”帮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8.2.3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4次)

目的: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她的不合理信念;针对求助者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咨询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先让求助者叙述她的不合理观点,然后依照该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如,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之类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直接提出:“有什么理由让你的舍友在你和她们说话时一定要所回应?”通过辩论,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舍友选择沉默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使用行为治疗方法;第三次咨询时教求助者进行想象放松的练习,使其在宿舍中放松下来,并向求助者介绍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次咨询时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如赞美训练,以帮助求助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运用掌握的方法继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与舍友进行有益的交流。

8.2.4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5次)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的效果,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束咨询。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咨询师仍采用上一阶段提到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使用心理测验重新评估咨询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及行为方式;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了,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对咨询效果满意。

求助者舍友评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消失,和舍友的交流互动恢复正常。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咨询时好。一个月后电话随访,称咨询效果继续保持,症状基本消除。

咨询测验结果:SCL—90:总分151分,焦虑1.4分,人际关系1.6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2版.

第8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来访者基本情况:男, 高三应届毕业生。因一周前在县医院查出肝部有一个0.6×0.6公分囊肿,导致注意力涣散,情绪抑郁,入睡困难。

一、初次接待

晚八点多,天空下着飨赣,来访者拨通了咨询室的求助电话,说心情很糟,正在河边徘徊。我一边安慰,一边鼓励他来咨询室。刚落座,来访者就开始诉说。

感悟一:当来访者急着诉说时,鼓励他说下去。咨询师静静地陪伴来访者“浏览”他的生命故事,快速地对“问题”作初步诊断。陪伴是无声的言语,是积极鼓励来访者理清情绪和思维的过程。陪伴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个微笑,它体现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和肯定。陪伴,是把问题的主动权还给来访者。

来访者自述:自从检查出肝部长了一个小水囊肿之后,什么事也不想干,情绪低落。这几天,我奔波于城区各大医院,检查和诊断的结果都一致。现在打算到省立医院或上海肿瘤医院去复查,看看是不是误诊,或许根本就不是囊肿而是恶性肿瘤或肝癌。可医生反复说没必要,小水肿很正常,很多人都有,不影响身体健康,一段时间之后会自然消失。我还是不相信,我是行为良好的学生,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每天作息很有规律,唉……

咨询师:你说一段时间以来心情糟透了,影响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有没有心情好一点的时候?(例外架构。“例外架构”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目的是邀请来访者谈他所认为的问题不会发生的时候,或者解决方式早已存在的事实与内容为何。)

来访者:只有昨天上午好一些,同学们安慰我,给我讲了不少笑话,我笑过之后,觉得心情轻松了。但中午开始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今天晚上真想……(他用手在脖子上比划自杀动作)。

咨询师:能不能把那些有趣的笑话让我也分享一下?然后,我也给你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好吗?

来访者(疑惑不解):好的!

感悟二:笑话、幽默在咨询中有独到之处,身体放松了,情绪也必然随之放松。根据来访者的表现,我们可能会发现来访者对问题“严重性”的定位。一个连笑都不会,或笑不出来的来访者,说明他正处于无奈的茫然状态;从是否幽默,能够看出一些来访者的性格特征和人际交往的一些信息。此时,他需要充实内心力量,需要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来访者:(讲故事)有一个外地人,喝高了,晃晃悠悠地走在大街上,正好遇上另一个醉鬼。外地人指着天上的太阳,问:“兄弟啊,天上的是月亮还是太阳?”醉鬼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不是本地人!”

咨询师(我笑了,虽然他讲得很干白,没有什么语言色彩):现在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聚会。

在高中毕业的二十周年,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同学聚会,同学们从全国各地往母校集结。会上既有同学发言,畅谈二十年的生活历练;也有教师发言,谈见面的感受和希望。晚上还举行了隆重的晚宴。几天后,一位老教师呜呼了。

两年后,同学们再次相约聚会。几天后,又一老教师辞世了!

同学们都称“奇怪”,老师们都没喝酒,也没有过度劳累啊。我恳求班长:“班长同志,我们班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我们聚会是同学出钱,老师出命呢!”

听了这个故事,他开心地笑了!

咨询师:你今天来,希望我们共同探讨什么呢?

来访者:我想让自己不再想那个无聊的问题,希望晚上能睡个安稳觉。

咨询师:好,那我们先谈谈“小水泡”的事。(外化,强调那仅仅是“小水泡”。“外化”是叙事疗法的技术之一,强调的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来访者:不是“小水泡”,是囊肿!

咨询师:那小东西是长在你自己身上的,是你把它培养出来的,是你身体的一份子,你希望把它称为“囊肿”还是“小水泡”?(引导和促进来访者共同“外化”)

来访者:那我愿意称它为“小水泡”吧。

咨询师:你对“小水泡”是怎么理解的呢?

来访者:医生说,小水泡是良性的,不会恶化。我疑惑的是医生是否会误诊!与其将来痛苦而死,还不如现在就死。我上网查过,肝部长东西太可怕了!

感悟三:对大多数人来说,当得知体内长了“小东西”时,一般都会经历“否认―抑郁―接受”的过程,但应该不至于“糟糕至极”。来访者坚定不移的认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怎样打开心结是很关键的一步,尝试精神分析法探寻问题背后的故事。

咨询师:在你成长的过程里,有没有亲人或朋友得过肝病?

来访者:有,我爷爷就是得肝癌去世的。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爷爷是退休职工,非常疼爱我,所以,在他住院期间我一直守护他。记得他去世的那天晚上,爷爷因肝部腹水痛苦地叫到天亮,直到死去。另外,就是我爸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才三十来岁,去年也因肝癌死了,那是医院误诊延误了病情造成的!

还有,就是我大伯,他肝部 “大三阳”,在我读初一时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在我和家人照料一年后去世。

咨询师:这三件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来访者:一是增加了对死亡的极度恐惧感;二是不相信县级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技术。

咨询师:可不可以说,是这三件事让你对“小水泡”产生了恐慌?

来访者:可以这么说。

咨询师:可不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呢?本来,很平常的“小水泡”不应该对你产生太大的影响的,只需要合理调养,大不了就动手术“做”了它,但现在造成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根据分析,我把感受说一下。由于爷爷、大伯的非正常死亡在你心底烙下了对死亡恐怖的阴影;父亲的朋友因误诊意外死亡加深了这种恐惧和对医院的不信任。你自己分析了这些“巧合”中似乎有一种必然性,你担心家庭的不幸会遗传,爷爷、大伯、你这三者成了一条连线。最重要的是,你担忧的是未来,如果有了孩子,他会不会遗传到肝病,你认为是这样吗?(小心求证)

来访者(恍然大悟):我很赞同你的分析,我确实是怕肝病的某些基因会遗传,太可怕了!但我没意识到家庭对我的巨大影响。现在,我知道了家庭不幸对我造成的伤害。

咨询师:假设你的判断都合乎情理,一切都按你的预想在发展,我好奇的是:在未来有限的时间里,你准备怎么活?

感悟四:“当最糟糕的结局都想好了,且能坦然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你呢?”让来访者面对“未来的不幸”能激励他们对当下的珍惜,鞭策他们更加积极地重建新的行为模式,重新规划人生目标,重新对生活进行省思。

来访者:我现在懂得了焦虑是自己制造的。为消除疑虑,我首先要到市人民医院再复检,如果结论一致,那就可放心了。相信生活、饮食上注意调节,“小东西”会离开的。(来访者已经把“小水泡”当成小东西了,他已经学会了把问题“外化”)

咨询师:你愿意把身上长的“小东西”当成朋友还是敌人?

来访者: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朋友,正如你说的,毕竟是自己身上的肉啊!

咨询师:嗯,我很欣赏你的悟性!好好待它,顺应自然。

来访者:跟老师聊了这么多,现在感觉心情好多了。我的家人和朋友只是责怪我不像男子汉,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怨天尤人。可我就是怕啊,我也不想这样。听了老师的分析,好多了!

咨询师:我很高兴能得到你的肯定,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今晚的交流,我肯定你一定能睡个好觉,你相信吗?(强化心理暗示)

来访者:我相信,谢谢您!

咨询师:当不良念头上来时,你可以用“替代法”赶跑它,如读书、看连续剧、体育锻炼等,平时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我教你一套手指操,它能转移你的注意力。

第一步:两手手指张开,左手掌手心向下,拇指与食指指尖相接;右手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张开,其余三指曲于掌心。两手相距十公分左右。

第二步:左手外翻,掌心向上,拇指与食指成八字形,其余三指曲于掌心;右手内翻成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相接。(实际上是左右手交换手型)

咨询师:那今天我们先谈到此好吗?下一次咨询,看看我们是不是着重解决入睡困难问题。在咨询结束前,我要布置三道家庭作业,希望你认真完成,并在下次咨询时带来。下次时间定在一星期后,同样是八点,好吗?

来访者:好的,我会认真完成您布置的作业。

感悟五:家庭作业能促使来访者回忆咨询师与他所谈论的话题,为下一次咨询做好准备。来访者会明白: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与咨询师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关键是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专家角色”及专家的权限(不能随心所欲)。我们需要把这个潜在的专家找出来,呵护好、培养好。那时,“小改变就会带来大效应”。

作业一:把你对“小东西”的认识及医生的诊断写出来,每天抄写十遍。(强化正性思维,改变不合理观念)

作业二:把咨询前后的心情及其产生原因写出来。

作业三:每天早中晚各练“手指操”三百次。(以手指的运动及左右脑的协调配合来分散注意力,使注意力转移到两手的配合上来)

二、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完成了布置的“家庭作业”,反映情况好多了,但有时还会入睡困难。

教授和训练“自我催眠”的方法:先用语言放松,后听音乐诱导。

制定“运动处方”:中午、晚上的临睡前40分钟,做俯卧撑100个,分3组完成,完成后沐浴。然后,听催眠音乐入睡。

感悟六:借用医学上的“运动处方”,针对来访者意志力薄弱,缺乏体育锻炼而设置。因为体力的消耗能使不良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加强大脑皮层对不良情绪的抑制。

三、第三、四次咨询

继续强化催眠暗示。根据咨询师观察、来访者陈述、来访者同学及家人反映,来访者的情况大为好转,咨询达到预期目标。所以,经过咨访双方同意,咨询结束。

感悟七:有时候,来访者需要的仅仅是理解和支持。

四、案例反思

该案例在第二次咨询时出现转机,来访者的心情与睡眠显著改善,精神分析法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咨询师不管来访者是否属于强迫、抑郁、焦虑还是什么,只是采用各种方法予以支持和理解。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聚焦于问题的主要方面,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以来访者自身的探索为主,咨询师主动引导,共同达到咨询目标。

我感到不足之处在于:(1)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我很担心直觉会误导来访者)。(2)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很随意,随意性太强,似乎在跟着感觉走。

点评

“疑病症”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表现为:疑病性烦恼;疑病性不适;感觉过敏;疑病观念。一般采用认知疗法及暗示性疗法施治。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地对“疑病症”进行矫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把问题与人分开”,“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体现了人本精神。案例以“陪伴”来访者的自我探索、自我成长为主线,以咨询“感悟”的形式介绍了现代咨询理念与传统咨询技术的结合,条理清晰,过程清楚;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了咨询师扎实的基本功。

点评人:温华盛,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福建省首批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龙岩市高中政治学科温华盛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上杭一中教研室副主任

第9篇: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学业适应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曾,女,19岁,江西人,在读大学一年级学生。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小曾是家中独生女,一直跟随父母生活,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读高中时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尤其刻苦。父母也对其学习十分重视,所以小曾除了学习,其他的兴趣爱好十分有限。

大学入学后,与原来的好友联系变少,同时因为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对目前的专业很懈怠,认为前途堪忧,更不愿意去结交新的朋友,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目前,小曾情绪焦虑紧张,思维难以集中,伴有明显的疲惫感,食欲下降,学习兴趣减退,部分科目有旷课现象,易激惹,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感觉沮丧无助,特来求助。

SCL—90量表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2.1;强迫症状1.4;抑郁2.1;人际关系敏感3.9;焦虑3.2;敌对1.3;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92;阳性项目数47个。该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对转专业犹豫不决;没有朋友,深感孤独;入睡困难。

来访者自诉:自入学两个月来,在专业学习上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跟同学们相处困难。

高中时因为课程压力太大,寻求过学校心理老师的帮助,老师非常理解我,介绍了一些学习技巧和放松方法,通过她的支持我渐渐恢复了自信。从此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原本文科成绩更好的我,听说本科心理学专业只录取理科生,就在文理分科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放弃文科选择了理科。虽然不舍但皇天不负有人心,最后高考的时候我达到了提前批次的分数线。当时非常开心,觉得终于可以如愿报考理想的大学的理想专业了,但最后虽然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却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

我对这个学科一点也不感兴趣,觉得自己做的努力都白费,梦想也难以实现了。暑假还寄希望于入学后转专业,但现在了解到转专业程序很麻烦,考核也非常严格,担心自己不能顺利通过,就算勉强如愿到时落后别人一学期的课程;加上转专业肯定不能调宿舍,原宿友和自己的课程不同,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这么多事情。但不转专业又觉得辜负了曾经的努力和梦想。现在,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可以商量,感觉更加焦虑无助,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三、观察和他人反馈

咨询师的观察:初次见面小曾精神疲惫,情绪低落,但衣着整齐,言语流畅且有条理,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辅导员的反馈:小曾性格内向要强;与朋友相处谨慎;入学成绩优秀,但开学后学习兴趣不强,很少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心理冲突的常性与变形的区分标准,小曾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相一致,个性特征稳定,主动寻求帮助,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症状,逻辑思维清晰。

对照症状学标准,小曾表现出焦虑烦躁,轻度抑郁,失眠等症状,回避行为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障碍。

(二)诊断

症状:失眠,食欲不振,易疲劳,抑郁心境;兴趣丧失,社会退缩;焦虑无助。

病程:两个月左右。

诊断:由于未选到理想专业,小曾不认同目前专业,对前途茫然失望。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联系,其心理问题属于常形,SAS和SDS分别得分66、55结合SCL-90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未发现引发其心理冲突的明显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a.家庭中,父母只重视学习的教养方式使其形成不合理的认知;b.人际关系方面,身边没有知心朋友,原友谊疏于维护,入学后适应能力不强,缺乏社会支持及时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a.认知方面出现偏差,产生错误信念。b.行为模式方面:缺乏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与诊断,和小曾沟通后,协商确定了具体目标:

(一) 改善不良情绪,将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二)纠正错误认知,重建合理信念。如“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应当得到回报”“自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等。

(三)掌握一些放松技巧,改善睡眠质量,在大学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小曾过去的社会支持系统过于单一,并把学习看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因而在遇到专业不理想这种情况时,产生了学业适应不良,伴有焦虑情绪等症状。根据心理分析与诊断,主要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辅助放松训练。

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 A.Ellis,它旨在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ABC理论是其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二)咨询次数、时间与收费

咨询次数:4次。咨询时间:50’/次,1次/周。咨询收费:在校生免费。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1、心理诊断

第1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2、领悟和修通

第2、3次咨询,包括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观念,进行放松训练,逐渐清晰学业发展思路,学习兴趣增加,同伴关系及社会功能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3、再教育

第4次是对咨询的巩固提高。为达到预期目标,把理性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结束心理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1、任务:了解小曾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其心理问题,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

2、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使小曾的不良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进行SCL-90、 SAS和 SDS测验。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诱发事件 A:入学后,所学专业与自己坚持多年的理想不一致,没信心转专业成功;原来的好友天各一方,时常感到孤独;

不合理信念 B:付出努力就理所应当得到回报;从事的行业仅限于所学专业;同学关心我,就该主动和我联系。

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C:情绪表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易怒。行为结果——学习兴趣降低,效率下降;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

布置作业:记录出现不良情绪时的想法和观念。了解理想专业与目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学期间人际关系中的困惑跟什么想法有关。

第二次咨询

1、任务:明确引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不合理信念,转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

2、方法:与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3、过程: a以后从事的行业仅限于大学所学专业,现在学了计算机专业以后没机会从事喜欢的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计算机是个工具,掌握了它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就像学习英语一样。只要有兴趣,在业余时间继续对心理学的探索是完全可以的。b付出理所应当得到回报,当初放弃成绩更好的文科,而选择理科就是为了被心仪已久的心理学专业录取。——不能因为从小成绩优异,就推断自己不失败。没被录取,说明自己和专业要求还有差距。高考前所做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是无形的收获。c转专业后不能调宿舍,不再和原舍友一起上课,自己会被孤立,同学关系很难处理。——朋友并不意味着要形影不离,而是对彼此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情感的认同和接纳,不仅是行为一致。多和同学分享感受,深度交流想法,那怕不一起上课,也会成为好朋友。d好友关心我就该主动联系,不联系就是不把我当朋友。——太担心被别人拒绝,总想最坏的结果,犯了绝对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别人不联系我,只是最近比较忙”这样去关注事件本身。没联系的原因有很多:新生入学会很忙,或者通讯不方便等多种可能。既然希望有人关心,为什么不主动联系朋友呢?一起经历了单纯美好的中学时代,应当对友谊充满信心。

布置家庭作业:进行自我分析报告,以书面报告形式写出ABC各项。入睡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和接触刺激性的事物,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有条件的话泡热水澡或喝杯热牛奶,以帮助睡眠。

第三次咨询

1、任务:重建合理信念,调整对专业的不合理认识和不良人际关系,并结合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想象放松法。

3、过程: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重建合理信念。请小曾找出经历过的、给自己带来最愉悦的感觉,有着美好回忆的场景,可以是海边、草原等,用多个感觉通道去感觉、回忆。

布置家庭作业:通过老师,同学,网络等多种途径列出自己理想专业与目前专业的优势与劣势。尝试向提供信息的重要人士报告自己获得信息和决策的过程。睡眠不良时,尝试使用所学的放松技术帮助自己入睡。

第四次咨询

1、任务: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结束咨询。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3、过程:进行愈后心理测验,帮助小曾回顾理性观念,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通过回访了解到小曾情绪逐渐稳定,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已经可以自行克服。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 SAS和SDS的标准分从 66 和 55 降到了 54 和43,其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已明显下降,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老师和身边同学也反映小曾变得比以前开朗,不会乱发脾气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