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的艺术范文

语言的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的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的艺术

第1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一个人形象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的性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所谓“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然而教师的言行,不仅仅关乎着自身形象、素质和修养,更关乎着对一代乃至几代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规范、高尚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低级庸俗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残缺的性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二 语言的生动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和作文一样,切忌干瘪平淡,如同一杯白开水,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激情。有老师常常抱怨:“我一天口都讲干了,学生就是不爱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笔者认为,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我反省。简单地说,教本身就苍白无力,加上语言的平淡无味,成人听了都会感到枯燥厌倦,更何况面对的是活力四射的孩子呢?如果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如骏马走坡,酣畅淋漓,神韵十足,就一定能扣住学生心弦,深深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 语言的亲和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人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而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对学生温言细语,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反之,动辄就摆出师尊的架子,对学生轻则训斥,重则恶言相向,就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学生畏而不敬,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创伤。我校班主任70%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和耐心,她们比男性更具亲和力,她们撑起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半边天。

四 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不是对词语呆板、僵化的组合,一句话或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是非常灵活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育的语言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灵活地选择,并适时的进行调整。话题不当,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词不达意,容易使学生曲解;方式不当,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选择好恰当的内容、正确的方式、合适的分寸,并把握好谈话的契机,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五 语言的委婉性

婉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婉言不是虚伪的逢迎,而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直言相告,于坦诚中见真情,固然很重要,但面对特殊的群体,处理敏感的问题时,却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适时地运用婉言,用顺耳的语言取代刺耳的语言,就能减轻或消除对学生的情感伤害,避免不必要的难堪,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 语言的幽默性

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很难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教师,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说:“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作为教师,即使在平淡的、不如意的生活中,也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更不能拿学生当出气筒,而要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变得幽默。因为乐观和幽默不但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并且有助于你自己和他人变得轻松,消除工作中的劳累。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七 语言的严谨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代沟的调节剂、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语言若表达不清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亟待提升的一个群体,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完全理解的。断断续续的语言,使人听了满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漏洞百出的语言,则会让学生钻了空子。只有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语言,才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让学生心服口服。

八 语言的个体差异性

第2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 舞蹈 语言艺术

一、舞蹈语语言艺术概述分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的艺术门类。英国的哲学家科林伍德曾对舞蹈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浅出地探究,他否定了种种传统意义上的阐释,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艺术特征来廊括舞蹈的本质含义,最后形而上地指示出了舞蹈美的深层形态,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还是一切语言之母。他认为舞蹈艺术中,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具有着紧密地、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深邃思想的提出,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拓展,显示出语言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性,为舞蹈语言艺术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任重道远的积极意义。

舞蹈语言是由动作组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而成的舞蹈语句和段落,是一种确定的、规范的“有形可见的动作流”。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描绘人物行动的环境和氛围,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艺术表现功能,可以说,舞蹈作品就是以舞蹈语言为主体建造起来的客观审美实体‘舞蹈语言来自人类早期的身体语言,由原始的形体语言、表情语言转化而来,只是更加艺术化和审美化了。舞蹈语言和一般的普通语言一样,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它不是某个或某几个人的符号标志,而是全社会的符号标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例如,中国古典戏曲舞蹈艺术语言,在各种各样的戏曲风格中,都可以大同小异地流通,而且为中国老百姓普遍接受,都能领会到舞蹈语言所要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和主题环境及氛围。

舞蹈艺术语言和一般的普通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文化,具有一般语言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特性。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各种舞蹈艺术语言,都是长期继承和发展各地、各民族文明的结果,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积累的结晶,它们和民族或地方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切语言活动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总是在发展变化过程当中的,舞蹈艺术语言也毫不例外,也同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创造性。舞蹈语言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增强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如蒙古的“萨满舞”和“安代舞”;土家族的“跳丧舞”和“巴山舞”;陕西的“腰鼓舞”和“安塞腰鼓”等,它们之间都是同源舞种。但因时代的变化,它们之间的文化内含,语言的风格、形式和技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上,明确了舞蹈语言的概念、内容和一般特性,这对于舞蹈语言的创作以及理论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舞蹈创作中,要反映繁复、多样的生活内容,要塑造各种思想、性格的人物,要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舞蹈作者就要掌握丰富的舞蹈艺术表现手段。

二、舞蹈中的语言艺术表现

在舞蹈作品创作中,语言与舞蹈的结台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阊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

2、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歌伴舞是以演唱为主、舞蹈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特点是歌舞结台密切,歌词比较朴实、通俗易懂,歌词的语言音调和音乐曲调结台紧密。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这币中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为多。

(2)说唱舞。这种表演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越来越普及。表演者一边舞蹈一边用快速多变的节奏和抑扬高低的音调配台着音乐喊说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暄边眺的形式把同一语言段落表演出来。用词大多表述简单、具饰的事物或直接表达情绪和感觉。重要的歌词常处理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一般不用抽象、费解的文字,尽量选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语言。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员自己演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3、语言参与舞蹈的新形式

(1)配解说。利用解说介绍背景,贯穿剧情。语言在这里的功能是提供时问、地点、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利用解说词还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推向,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所以,解说不仅仅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用在结尾,或部分。

(2)加吟诵。由单人或两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选择或创作一节诗文,语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韵律感,要保证群众能够听清、昕懂。朗诵的配乐音量要弱或不配乐。

第3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的研究是当代美术走向深化的标志。对于如何界定和纯化绘画艺术语言,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绘画艺术的形态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他通过自身的线条、色彩、造型和明暗等诸种可视的形象语汇构成一个自律系统。作者使各种形象语汇之间达到和谐,加上材料及技术的革新使观者感受到艺术魅力;另一种观点认为绘画语言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用一种观念来支撑自己的绘画行为。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线原本无情,是经过画家对对事物的理解,并通过特定的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去把握和支配技法落实到画面上,于是作者的观念活动才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和情绪。这两种看法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存在着片面性。实际上绘画语言所包含的技巧、材料、形式和观念、精神两方面的因素,是相互渗透、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表达物象本身美的形态,而且还要通过用色的和谐、结构转折的硬软、空间结合的松紧、下笔的轻重等组织和处理,将原型进行移位和变形,使观者获得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当绘画水乡速写时,作者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线条形式的处理,把河岸两边与水面交界的线条,增加了弯曲的节奏变化,桥的弯曲和屋脊的造型也作了一些夸张和移位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韵律效果。这对以后进一步创作很有用处。

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强化自身的艺术语言。传统的西方绘画重形、色的写实表现,体现秩序的和谐;中国画重笔墨的抒发、灵便和神韵。因此,在我们的绘画语言中也应当融合西方和中国传统的造型意识,还可以渗化雕塑、版画、民间美术、摄影等姐妹艺术的长处,甚至包括现代工艺的新技法造成的肌理效果,充实和丰富美术创作中绘画语言的内涵和价值。为了强化绘画自身的艺术语言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自然之理和艺术之理的关系

歌德曾与一位朋友一同去欣赏鲁本斯的画,他们发现画面上光影的方向不一致,有违反自然的现象,于是歌德指出“尽管这是违反自然的,我还是要说他高于自然,是大画家的大胆手笔 ”。这是因为“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它是自然的奴隶是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和目的,并且为这个较高的意旨服务。”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技法理论和规律,我们既要考虑到透视、解剖、明暗、色彩所阐明的自然科学之理,又要根据创作的需要摆脱和打破一些规律,灵活运用。

二、要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绘画的内容一般包含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对这方面的精辟概括。就是说,作品所反映的外界自然和客观生活是作品内容的材料、是题材,是作品的基础。而作品所表现的主观情绪,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他的精神世界所追求的画意,则是作品内容的主导方面。也就是说,作品中的形象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中原来形象的简单复制和再现。而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后能动地经过一个飞跃而创造出来的。因此,要在“造化”和“心源”的统一和感受中,升华出艺术作品的意象,从再现和表现的内在统一中创造出新的审美境界。至于从生活的形象转化为艺术的形象以后,主观的东西反映之真切与否、高低如何,就要由各人思想、生活和艺术修养、艺术水平的高低所决定。谱拉斯托夫的绘画作品《敌机过去了》,充分运用了绘画作品中从生活的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飞跃,从侧面控诉法西斯匪徒的暴行。这幅画展示在观者眼前的是秋天美丽的田野和寂静的小树林,在荒芜的杂草地上躺着一个被园区的敌机扫射致死的男孩,以及一些遭到同样命运的牲口。一只狗昂起头对着飞机狂叫,叫声仿佛划破了金秋寂静的田野,它既是对主人所遭不幸的痛苦哀鸣,也是对敌机扫射所发出的本能的愤恨反应。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残酷的屠杀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任何一个观者在看了之后都会义愤填膺。这也正反映了作者内心对法西斯的强烈憎恨。

三、塑造“似与不似之间”的符号语汇和艺术形象

美术作品中不论具象的、抽象的、具象与抽象结合的作品,都各有不同的感染力,没必要过于细致地进行毛发皮孔上的雕琢,也没有必要成为某种模糊的哲学和观念的代言人,使作品抽象得没有了绘画的语言,令人费解。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作品,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达到含蓄、生动而有趣的效果,为人们所更易理解和接受。蒲国昌的《放牧》那人们熟悉的物象,如画中的马和驴、放牧的妇女,从形象上解放出来,只留一些构造元素,组成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符号语汇。吴国良的《风雪牧马图》,把群马的塑造融在茫茫草原上的风雪环境中,既有群马鬃毛的飞扬,又有荒漠中的风雪和流沙,把客观的物趣和主观的感受情趣统一起来,引起观者丰富的联想,耐人寻味。

第4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大家知道,歌唱是声音门类以人体作为乐器的艺术形式。唱歌教学也就是直接对人体的听觉、发声技能和心理进行综合训练的过程。发声器官,人皆有之,应该说可以直接感受和操作,但事实证明,唱歌教学和学习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演唱和教学技巧,也只能是将自己一些“感觉”、“想象”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描绘启发、引导学生,而“感觉”是难以表述的,语言仅是间接的表达,这就使得声乐教学更觉抽象和特殊。因此,唱歌教学所使用的启发、诱导性语言必须尽可能准确、明了、形象、直观。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唱歌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特点。

一、感觉性语言。在人体中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包括呼吸肌肉群、咬字肌肉群和共鸣肌肉群,它们运动是完全靠人的“意念”来指挥的。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如果让学生一下绕进生理解剖学的迷宫,不仅激发不了学习兴趣,甚至会发懵,导致厌烦。因此,我们首先应让学生通过“找感觉”来体会――即教师尽可能地多运用感觉性语言,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许多歌唱时的感觉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体验和经历过的。如“打哈欠、惊吓、吸一口凉风、擤鼻涕”这些动作与歌唱的吸开腔体、集中声音的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这种歌唱状态,实现声音的要求,所以,我们说感觉性语言的提示是正确发声的主要手段。有许多感觉提示从生理学角度看是毫无道理的,但对歌唱的调整确是绝妙的。例如,感觉嘴巴放在腹部咬字体会声音的起点,身体渐变矮、变胖来体验气息的控制等,以上的身体感觉如果是正确的,那反映出来的声音也是正确的。一旦找到感觉就要及时指导反复练习。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就是在反复寻找和反复练习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以正确的方法努力去要求学生,每个学生不管其素质如何、嗓音条件如何,都可以将他的歌唱机能调节到她力所能及的最好状态。可见,感觉性语言的提示是学生通往快捷调节歌唱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科学性语言。所谓科学性语言,即是指唱歌的某一技能状态按照科学的要求,正确无误地表述,绝不允许那种没有科学根据,凭主观随意的“解说”,也不允许模棱两可或者含糊其辞的所谓讲解。教师能否运用科学性的语言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娴熟程度紧密关联。歌唱训练有其系统的理论和生理科学原理。一般来说,理论性的讲解放在体会到声音后比放在前面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如学习“哼鸣状态”,通过教师感觉性语言的提示――“口含半口水”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其运动状态,再以科学性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笑肌微提,双唇轻碰,舌头放平,软腭上提,基音在咽腔与鼻腔里同时产生共鸣(眉心振动感)。这种轻柔和谐的过程就是哼鸣练习的基本状态。”又如学习吸气的练习,教师可这样加以说明:“吸气时,横膈膜收缩下降,胸廓腰围扩展,因胸腔和肺部的扩大,外界空气即吸入肺内。”这种科学性的语言是在学生已通过“闻花”的感觉,体会深吸气的运动状态后的进一步说明,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状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从而由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所以说科学性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艺术性语言。所谓艺术性语言,从心理学上讲是人的思想赋予鲜明的、形象的、有想象力的语言形式。中国音协会员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一书中说过:“发声练习与其说是训练肌肉,不如说是训练大脑,用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帮助解决生理问题。”这点说明唱歌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艺术性语言来描述歌唱发音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把握好歌唱状态,建立正确发声技能技巧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做连音发声练习:教师请学生做“轮子”转圈的想象,每小节随音高的上升,圈子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绕圈,圈子一个比一个绕得大,这样做能消除发声器官的僵硬和气息的流失现象,使气息比较流畅,有活力,声带动作比较平滑,发出的声音灵活、圆润、自如。这个“轮子”的说法,听起来可笑,但实践证明这种心理活动的提示很有作用。又如“珠落玉盘”的跳音,腰围气息的“揉”开,“汽水呛鼻”打开鼻腔,如“狮吼”般的高音歌唱状态等,无不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常言说得好,“唱歌是唱共鸣,不是擂嗓子”。寻找声门的适度感,寻找气息压力呼与吸的对抗,寻找字在口腔形成的着力点,寻找共鸣腔开度,等等。使歌者音区统一,激起美好音质的混响与共鸣……是声乐教师对学生歌唱训练中需逐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用“贴着咽壁吸着唱”、“吹倒瓶口”、“赖在气上唱”等形象的艺术性语言,把美声歌唱复杂的共鸣问题简单化,从而使气息支持的歌唱,声音远离发力点的歌唱,歌唱生命力持久成为可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为国际、国内声乐界培养输送了大批演唱、教学的人才。大师规范、科学、艺术性的至理名言深深地启迪着每一位歌唱者,受益其中。实践证明,想象力越丰富、越生动、越具体,学生理解就越深刻,掌握演唱技能也就越牢固。

以上这些语言形式的使用,在唱歌教学中,既有各自独特的任务,同时又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缺一不可。比如,做哼鸣练习,我们用感觉性语言“口含半口水”提示,使学生找到正确肌肉运用感觉:再以科学性的语言进一步说明检验其状态的准确性;最后以艺术性语言“”来对哼鸣的声音进行润色。这三种语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三种语言的先后使用,则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5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装饰语言; 审美特征; 艺术表现; 视觉效果

引 言

陶艺的美是美在装饰上的。它以泥土为物质材料进行装饰,在造型上进行变异,加上色彩上的随意性,技法中的不同等等,自然地流露出陶艺装饰的韵味。陶瓷装饰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上就开始了,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发展过程,在装饰艺术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1.陶艺装饰语言的基本要素

陶艺装饰语言的魅力主要来源于陶艺自身,无论是釉色还是泥水混合后的形态,或是经过煅烧厚出现的色彩斑斓的陶品或是瓷品,都可以证明它天生就具有丰富的装饰语言。几千年间的陶瓷器的形制,形成了陶瓷艺术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1.1多彩的釉色

釉色是陶艺装饰语言表现的主要外在物质,是陶艺作品灵魂的一部分。陶艺的釉色是难以控制的,它必须在火的创造下,才可出现神秘的色彩。是其它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现代陶艺制作者为了达到更特殊的视觉效果,就直接把矿物化学物涂在坯体上。也有人将玻璃,铜片等能煅烧的物质当做发色剂老使用。

1.2特殊的肌理

“肌理”可归纳为一种形式法则的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手段制作过程中,创造者会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能让大家看到及触摸到的肌理。肌理大致可分为可控制肌理及不可控制肌理。

依据创造者的审美心理,有意识地在坯体表面留下凸起或凹陷或点或线镂空等,我们称其为“可控制肌理”。肌理处理的好坏会影响作品装饰语言是否恰当的问题,肌理与形态结构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不可控制肌理是在煅烧中,坯体变化的两个因素,一是坯体内部的因素,陶艺品制作过程中,各个物体的厚薄程度不同,在火的氧化作用下并非同时进行;二是坯体外部因素,即是烧窑时,窑内生温度曲线的均匀程度,升温后,窑内冷却速度的均匀速度。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肌理,是创造者无法预料控制的。

2.陶艺装饰语言

陶艺的装饰语言—变化的图形,指的是火与釉色相结合所产生的图形,该图形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变化的非定性因素很强。这种变化的图片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是上釉时的方法不同,导致图形变化的不同。其二是烧成方法的不同,导致图形变化的不同。

2.1多样的施釉法形成变化的图形

在施釉过程中,许多创作者根据坯体形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施釉的方法。如喷、吹、涂、摸、擦、浸、浇等手段的综合利用来改变釉与坯的结构关系,即便是同一种釉水,也会因这种结构关系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打破种种规则性和非生动性的东西,使釉与坯体形成一种新的装饰语言,以丰富形态表面的装饰。这些多样手法,无疑拓宽了陶艺固有的单调的装饰语言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必须指出,现代陶艺不论在表现形态还是釉色时,都不意味着情感的任意宣泄,而是统一在一定形式美感和自然美感的法则中

2.2不同的烧成方法出现不同的图形

釉和坯体的结合可以呈现出变化各异的图形,而火的作用使这些图形便得更加真实和多样。采用多种多样的烧成方式,改变升温曲线的不同,便决定了作品的图形样式的不同,亦或更加丰富,亦或便得模糊。如一次烧成、多次烧成、盐烧、熏烧、乐烧等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图形变化。更有甚者直接利用氧化抢在烧成的坯体上来做颜色或强还原弱氧化,或弱还原强氧化,或纯氧化,使得颜色的表现力日益增强,使变化无穷的釉色出现了不同的图形。这一历练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人精神的创造,这为作者的个性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陶艺装饰语言的特点

陶艺装饰语言即对陶艺品进行修饰与打扮。寓形寄意的追求在陶瓷装饰中表现得尤为鲜明。远在河姆渡时期的彩陶就已经开始。彩陶上的五叶稻穗纹,黑陶方钵上的猪纹,就不再是一种简单模仿自然的稚拙的刻画。而是设计者对客观景物的艺术表现,透过这种画幅,使人们看到了设计者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创造出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的美的形态。陶艺装饰的特点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艺术的整合力。陶艺的装饰语言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艺术方式或艺术手段。作为艺术方式,它可以是一种纹样、一个符号。作为艺术方式或艺术手段.它通过装饰的作用和操作。将装饰性物化。“装饰性”是人装饰意志和装饰行为的内在属性及其所导致的装饰品格,它可以存在于任何种类的陶艺形态之中。形成一种风格化的装饰样式。陶艺装饰艺术的形态和语言的构成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和综合形态。不同的装饰语言形成风格各异的装饰美。所谓陶艺的装饰语言.即是作为一种对艺术观念的表达,是从点、线、面、体、色、质等为媒介来反映艺术家审美意趣的表现手段。在陶艺创作时运用的点线面组合方式的不同,形成的装饰语言特点也就不同。例如,点线面的联合,透叠,覆盖,接触等,形式不同,表现的特点也就不同。陶艺创作在坯体基本形不变下,复形的变化多种多样。对各个坯体的画面构成运用了渐变,密集,对比等进行组织,并在各作品中相互转化,使面可变为线,也可变为点。结合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元素以点线面的形式粘贴在坯体的表现,每个坯体的点线面都不同的感情指向,它本身是一种符号,代表和暗示某种情感意义和审美体验的传达,是对造型元素点、线、面和体的综合创造,增强作品的装饰韵味,观赏性。

结语

传统陶瓷装饰艺术语以简、变、生、平、感情丰富、气韵生动、寓形寄意、写形传神为基本形象特征,装饰艺术语言的灵魂极富艺术感染力;而现代陶艺创作则更需要的是以创作者的审美体验为价值核心,其装饰语言,也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使用的媒介和手段,从而出现了有别于单纯以审美需求为主导的传统陶瓷艺术所不同的全新面貌。陶艺的装饰语言,拓宽了陶艺装饰本身的材料,形式,手法,也加入了制作之外的设计意识,观念,精神等多方面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陶艺作品都自然地流露出装饰的韵味。(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辉球.传统陶瓷与现代陶艺的装饰大变革 [J] 美术大观2006年12月总第228期

第6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叠词可摹声。

如《晋祠》中的“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这里的“叮叮咚咚”再现了水声清脆响亮,且长绵不断,使人如闻其声。

叠词可显形。

如《天山景物记》中的“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重重叠叠”显现出枝丫的茂密之状,“斑斑点点”则展示出日影的细碎之形。真切生动,过目难忘。

叠词可绘色。

如《晋祠》中的“那周柏,树干劲直……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疏枝“青青”可见色之浓,周柏的古老苍劲可窥一斑。

叠词可传味。

如《菜园小记》中的“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其中的“脉脉”,表现出香气浓郁不断,读来似有浓香轻轻入鼻。

叠词可绘外貌。

如《普通劳动者》中的“他不过有20岁,一张圆脸,厚厚的嘴唇上抹着一层淡淡的茸毛”,“厚厚”、“淡淡”真切地再现了小伙子的外貌特征,使其淳朴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叠词可展言行。

如《菜园小记》中的“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伸伸”、“擦擦”、“看看”,表明动作连贯而轻松,流露出了劳动者的喜悦和自豪。

叠词可现心理。

如《荔枝蜜》中的“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用有形的“疙疙瘩瘩”来描写无形的心理活动,不愉快、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便真切地流露出来了。

叠词的形象性和形式美。

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首诗前四句写登楼吊古,这两句写登楼所见,末两句因景生情,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感。这其中的“历历”,写汉阳树清清楚楚,看得分明;“萋萋”写芳草浓密茂盛,欣欣向荣。此两处叠字使用,使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格调优美。眼前景物,脱口而出,形象鲜明,又自然又开阔。难怪李白游览黄鹤楼,见崔颢所题此诗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叠词的音乐美。

有些文字本身的音乐性不显著,一旦叠用以后,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表现一种音乐美。如《伐檀》中的几个关键句子:

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

这首诗写出了奴隶们艰苦伐木、运木的劳动情景。“坎坎”三次反复使用,不但形象地表现了奴隶们迸发于内心的吼声,而且惟妙惟肖地描摹了斧砍木头的声音。语言铿锵,节奏感非常强,琅琅上口,一种音乐的美感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叠词的抒情性。

第7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一、播音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所具有的语言艺术

(一)所应用的语言更加个性

从本质上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形式具有着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开始引进丰富的创新元素。但是,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却是十分独特的。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会随着节目的性质、现场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不同的主持人,也具有着不一样的语言艺术和主持风格,而这,也是不同节目的收视特点。比方说,著名主持人何炅的语言艺术,就是诙谐幽默,而鲁豫在访谈中则是沉稳。这些不同的语言艺术和主持风格,也是这些节目的个性化优势。

(二)所应用的语言更加口语化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文化的消费也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电视广播节目也不例外。相对于书面语言来说,口语化的合理应用,更加能够形象、生动地贴近人们的生活。播音主持人若是能够把握好语言环境,掌握好语速和语调,那么也能够增强观众的试听效果,并且加深观众的兴趣。比方说,在以往的新闻联播中,大都是官方语言,某些年轻群众对此无法提起兴趣。但是在央视新闻“荒诞的令人喷饭”、“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羡慕嫉妒恨”等接地气的词语开始在网络上走红之后,《新闻联播》的金句也开始被刷屏。众多网友都表示,这些词语不仅用词准确,而且当播音主持人用一本正经的语调说出来时,竟然让人感觉到忍俊不禁。对此,很多年轻网友也纷纷表示,自己已经成为了《新闻联播》的铁粉,每天都关注。从这个方向来看,以一种诙谐、舒适的口语形式去传达内容,往往会更能够吸引到观众的兴趣。

(三)所应用的语言更加具有时代性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也开始来到了全新的时代,并且也开始散发出极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现代化精神。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也开始与时俱进,将满足社会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并且也注意将社会上的重点问题体现出来,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对策

(一)注重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如今,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播音主持人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这一行业中所存在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具备强硬的主持语言功底,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各项信息。另外,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下,播音主持人还必须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节目的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将整个节目的新颖之处传达给观众。比方说,网红界达人李佳琦,他在推荐各种产品的时候所用的语言就是比较犀利、诙谐、幽默的,他在为大家介绍产品的时候,总是一副超级热情的样子,让观众很难忍住剁手的欲望。去年双11,他与马云一起PK直播卖口红,5分钟就卖出15000支,秒杀马云。而这,也离不开他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注重语言的感染力

要想提高语言艺术,那么播音主持人就必须要积极地增强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虽然提高专业能力是促进播音主持人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情感的合理融入,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只有在保证自己专业能力过硬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自己的感情,那么语言才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更好地打动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也只有这样,节目才会更为观众接受,从而为收视率、口碑提供保障。

第8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本土化与西化

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本土化与西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很多作家。从“五四”起中国文学就开始了苦苦的向世界文学的赶跑,虽然有一些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但却总是不能引领世界潮流。20世纪20年代后期革命文学的兴起以及40年代初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议上的讲话》在一定程度阻碍了这种追寻,直到“”后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追寻才又兴盛起来。在这一追寻过程中很多作家都意识到了中国文学自己的根的问题,所以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进入经济日趋占主导地位的90年代以后,文学面临的压力和问题越来越多。莫言作为一个一直追随西方文流的作家逐渐意识到了文学民族性的重要性,所以《檀香刑》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向民间的后退,增强作品的本土化色彩。但是评论者对文本的本土化和西化却做出了不同的论断。

较早对莫言的《檀香刑》本土化和西化进行论述的是凤媛的《撤退与进击———试论〈檀香刑〉的叙事艺术及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文章指出:“《檀香刑》不论是汲取民间传统精神文化资源,还是接纳西方现代叙事技巧,都建立起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开放性的当代小说审美叙事品质,为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树立了一支醒目的标杆,并达至莫言艺术创作的新的高峰。”凤媛认为《檀香刑》的艺术技巧上虽然具有东西方两者的特点,但是文本的立足点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也就是说凤媛肯定了文本的本土化,凤媛指出文本运用了我国古典的叙事结构形式,即“凤头———猪肚———豹尾”模式,并且通过民间说书艺人的视角消解了内心独白和时空颠倒着两种西化的文学表达方式,从而肯定文本完成了向本土的转化,并且认为莫言实现了在艺术上的自我超越。紧接着进行论述的是陈离的《是“民间叙事”,还是“精神逃亡”———从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说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陈在文章中指出“: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创造了一个关于‘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神话。作者声称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一次向民间的‘大踏步撤退’,实际上却反映了作家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作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我确认的艰难。”陈在论述中具体认为“:《檀香刑》里的高密东北乡,既不同于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也不同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的民间世界。可以说,它讲述了一个完全中国情境下的‘中国故事’……应该说《檀香刑》在叙述语言、故事结构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回到民间’的努力还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说陈认为《檀香刑》在叙述内容上以及叙述方式上都回归到了本土,但是作品在艺术审美上存在着矛盾,莫言没有处理好知识分子视角与民间视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出中国作家特有的言说方式的难以形成。郑金勤《浅析〈檀香刑〉的民族色彩》(《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6期)同样认为《檀香刑》是本土化的文本,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郑指出“:《檀香刑》大量吸收了民间说唱艺术、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语言风格等艺术手法上,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色彩。”郑具体认为文本在内容上对于“人生本相”的描写,语言上大量吸收了民间说唱艺术的特点、大量使用韵文,以及将“猫腔”这个富有民间气息的说唱艺术引人小说、在故事情节中插入大量的有关“猫腔”的传说、唱词等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色彩。周志雄的《〈檀香刑〉的民间化意义》(《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也认为文本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语言上都是民间化的,并且指出“:在莫言看来,好的小说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即雅俗共赏的,对读者面的占有和选择是不容忽视的。”莫言民间化是为了顺应消费文化的需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占领文化市场,但是这并不代表文本艺术性的降低。

周进一步指出“:莫言推崇西方的马尔克斯、福克纳,但莫言从他们那儿吸取到的只是一些技法和启示,他要让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成为他的高密东北乡。莫言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谈到世界意识和一流的大作家意识。因而对于莫言来说,走民间化道路的后撤心态中包含着走向世界的文学意识……从莫言的小说深度和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上看,他显然是属于精英的立场。从莫言对读者群的自觉选择和他小说的感性耐读上看,他似乎又可以归为大众文学作家。应该说莫言对小说的雅俗关系理解得很透,其小说的民间化道路是对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双重超越。”周最终认为《檀香刑》的民间化是融合了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返璞归真,是在超越自我、超越中西、超越雅俗之间的尝试。李莉《论小说叙事结构与作家思维方式———以〈冈底斯的诱惑〉、〈马桥词典〉、〈檀香刑〉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能折射出作家的思维方式。新时期作家马原、韩少功、莫言力图突破传统叙事的思维模式、创造新思维,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马桥词典》、《檀香刑》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马原的拼贴思维、韩少功的置换思维、莫言的撤退思维代表了新时期叙事结构创新的三种类型,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传统的单向、封闭叙事结构不断走向多元、开放,这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也是不断进行思维革命的道路。”李最终认为文本的这种后退走向了力求从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学中寻找一种更有利于表现小说的新鲜活泼方式,也就一种本土化的言说方式。但是于宁志在《论〈檀香刑〉的叙事角度》(《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一文中用西方叙事学原理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于认为:“《檀香刑》从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从人物的不同视角观察感受事物,既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和人物的真实感,使读者进入故事,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又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事者本身,产生启人理智的间离美学效果。”从于文的切入点和论述理论可以看出,他把《檀香刑》完全当做了一部西化的作品。

第9篇:语言的艺术范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学生能力的培养、记忆素质的提高,都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语言才能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将要传授的内容和讲解思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达到更好启迪学生的目的。

1.语言艺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迪学生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表达太过沉闷、没有生机,都不利于塑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将技巧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动作演示及巧妙的语言艺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习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想象的舞蹈意境描述出来。教师需要综合的协调好语言艺术与动作演示的关系,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教学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当将语言艺术融入教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的精髓。

2.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不管是常规的课程,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二、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不能理解核心精髓,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3.教学语言需要精练。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学习质量下降,延迟教学进度。其次,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精神兴奋度高,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教学语言需要亲切。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