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关于诗歌的名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诗歌的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诗歌的名言

第1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关键字:地域性 、继承发展、 形态符号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民族性是什么?中国有什么地域性,形态、符号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怎么体现,怎样去继承发展这些中国传统符号?

(1)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民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词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并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日益扩大而不断添加着新的内涵。自然环镜、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所构成的,对于我们的生活环境而言自然环境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创造活动是主要动力源而社会文化则是环境生成变化的依据和背景。人类的一切建筑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最早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了原始小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人类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发展的影响。

活着的民俗文化,可以当作研究本原文化的活化石。众多的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土等这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地域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丰富而完整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各种表现形成地下出土的文物不会说话而地上的活文物则为它们做出了令人叹服的艺术再现。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具有鲜明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的各种符号。

陕北这块土地,东部是被民歌里唱成九十九道湾的晋陕大峡谷的黄河西岸,它的西北方是虎踞龙盘连绵而高大的横山山脉。这里人烟稀少,人们崇天敬鬼、依山傍水,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地形,将家园挖掘与土地之中,这里生存艰难以种植五谷杂粮兼以畜牧为主。这里曾长时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也是许多少数民族最后的居住地。如今虽然少数民族已遁去,但直至现在这里也绝非龙形虎骨,这种久聚不散之气使得这块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常常传递着神圣的气息。

(2)传统符号在环境中的艺术体现

陕北的窑洞民居一个体现了中国本原哲学观念的中国民居建筑,其上拱行为天,其下方形为地,天圆地方象征着人居于天地相通的宇宙母体之中。正面窑口门窗拱形木结构建筑,中间横木其上为天,中为方格“天窗”左右是生生不息的斜方格符号,横木其下为三十方格的宇宙符号,每当春节之际在天窗中央贴上图形大红剪纸在三十方格中心贴上图腾动物,四角贴上角花组成“三十格窗云子”加上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五彩剪纸,这正是民居建筑观念的点题之作。窑洞的门也加以符号性装饰,其下门栋为地,其上楣横木为天,横木之上饰以两个圆形的旋转纹突出雕饰,图腾动物门墩。另外由于依山打窑的自然地理环境,打窑洞时难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遇到窑洞对面的远山山形不规整的山口,民俗视为邪光,房主人要打一圆孔石条立于门前以镇之,这个圆孔,是民间艺术中一种镇宅辟邪的符号,下来人们有时利用这个石孔栓驴马牲口等,之后就被俗称为“栓马桩”,其实它原本的功能并不是为栓马而是在镇邪,石条之上常雕以“八蚕进宝”与“猴吃桃”等吉祥内容的图案,它以丰富的变体和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形成拴马桩为代表的民间石艺术。

陕北新的窑洞民居落成之后人们常用各种安宅镇宅的“符”(绘有某种图案的纸)贴在窗户上,一幅幅生动的民间剪纸,曾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至今在民间剪纸和民间艺术的的民间风俗中,仍然保存着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剪纸艺术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与同一地域下出土的原始社会考古文化,以及历史神话传说是完全一致的是一部活着的远古文化历史。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形式之一。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至今长达六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的本身,而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同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本原文化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它表现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无限寓意,当它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生存空间里时,不时的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环境空间的艺术繁衍,同时也表现出人类主观能动的意识艺术。

窗棂格子是窑洞门窗的主要结构,门窗除了圆楣、横楣、立楣这几个大的骨架外天窗、耳窗、夹窗、腰窗、座窗、门半窗各个部分都是由窗棂格子构成的。棂子是其骨架是构成这一事物的结构形态而由棂子交叉组合而出的格子原本是无中生有之象,当属这一阴阳事物的空间形态,窗棂格子的组合须严格按照奇为阳,偶为阴的数字观念,这类符号的大地之方与窑洞之天元并存,又成生生不息之象,总之在门窗的每一块结构与空间人们都在精心制作着吉祥如意的图形并希望通过这些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图形来保佑和指引人们祈祷福禄、实现愿望。

(3)继承发展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民族性是什么?中国有什么地域性,形态、符号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怎么体现,怎样去继承发展这些中国传统符号?在不知不觉中,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全方位向国际化靠近,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在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属性拉开距离。对此,一些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从以前关注国际主义设计逐渐把目光集中在感悟和挖掘地域文化,探求民族风格及其内涵上。什么是本土设计,怎么能体现地域性,什么是文脉,设计师怎样体现个性,这些问题都被提了出来。 诚然,国际化是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确受到了消蚀的威胁,“单一的世界文明,同时正在对创缔了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的磨蚀的作用”,为了追求国际化,是否必须抛弃或改变各民族得以存在的古老文化传统? 实际上,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在努力承受和吸收来自国际化现代主义的冲击,外来元素逐渐渗透于传统文化中。是一味学习国际还是固守传统?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地域性正是当今设计的焦点。

结语: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追求的是美。民俗艺术、文化精神影响亿万民众的价值观念,会推动历史发展。当环境艺术设计面向这样一个新时代,加强精神生态价值观,使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的终极关怀。将美的艺术延伸,柏拉图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景观中国http://

第2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能好好抓住机会,认真学习,为明年高考做好准备。

二、主持人:陆统(甲)蒋维娜(乙)

三、教学过程

1、开幕词

甲:时间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正是时间的存在使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有了白天黑夜。让人们不断地经历春夏秋冬、花开花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间规定了地球旋转一周是24小时,时间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到来与结束。

乙:虽然时间控制了万物是生命周期,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万事万物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努力将自己的特点——展现,让自己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也是如此,人的平均寿命在七十左右,怎样才能把握这有限的生命,去做更多有意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珍惜时间。

合:一(4)班主题班会《珍惜时间》现在开始

甲: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甲: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

乙: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

甲:它能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它能像海绵

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

乙:它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甲:它是衡量重量的标准。

合:它就是——齐(时间)

(钟表滴答声)

甲:同学们,现在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听一下,你们听见了吗?这是时间的声音。

甲:接下来,请秦丹为我们朗诵诗歌《时间》。

2、节目一:朗诵诗歌《时间》

乙:不经意间,时间正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流逝。

甲:时间是不等人的。

乙:想挤出时间不容易,但失去时间却很容易。

乙:无论迎着多少无奈,无论听着多少感慨,它从不因势而变,因人而异。

甲: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乙:现在请有收集关于《珍惜时间》故事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一下他们所收集的故事。

3、节目二:

故事1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过渡:故事都是关于珍惜时间的典范。那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时间的故事呢?

故事2讲述《浪费时间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乙:恩,这个例子的确非常典型。我相信这是存在于各位同学身边的现象吧。希望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开始学会提醒自己:珍惜时间。

过渡:甲: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几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乙:在这大好的时光中,我们应该珍惜每分每秒,努力学习,而不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事上,下面请欣赏小品《遗憾》

4、节目三:小品《遗憾》

乙:看完这个故事后,想必同学们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同学们的感想。

5、节目四:谈感受

过渡:甲:同学们,时间赋予我们每个人是非常公平的。

乙:不会多给你一分,也不会少给你一秒。

甲:珍惜不珍惜它。

乙:抓紧不抓紧它。

合:就看我们自己。

甲:记住: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乙:对!

甲: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乙:对!你说的没错!

甲:这哪是我说的,这是裴斯泰洛齐和卢梭说的。

乙:他们说的真好,你还知道什么?

甲:我只知道一点,还是问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吧。请问哪位同学知道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请发表下,让同学们扩展知识面

6、节目五:名人名言

乙:名人名言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我希望刚才同学们说的名人名言也能够成为同学们今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不但前进。接下来我们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

7、节目六:歌曲《隐形的翅膀》

甲: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们这次主题班会也接近了尾声,我想同学们在这次班会中应该学到了不少。

乙:下面请班主任对这次班会进行点评。

8、老师点评

9、结束语:

甲: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一想,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而言,读书就只是混时间而已吗?难道上网、进游戏厅才是我们擅长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就只想现在的自己会快乐,没有对未来的渴望吗?

乙:同学们,请赶快珍惜时间吧!暂时放弃上网、进游戏厅所做的无聊事情,多看看书藉,努力学习,考虑一下未来。

第3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营造氛围,让班级有书香

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首先,做好教室的环境布置。让班级的墙壁专栏、黑板一角、书橱设计都充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其次,征集读书名言。我在班级当中征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学生根据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和感受,把优美的名言制成漂亮的书签贴在教室里,进一步营造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香。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向学生们发起读书的倡导,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净化学生的灵魂,升华学生的人格。具体做法包括:1.建立小书库。在校级图书室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小书库、家庭书架,班里建立起中队图书角,由学生每月自愿捐书。2.建立好书交换站,学生之间每两周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充分利用图书资源。3.自办读书专栏。学生自办读书专栏,约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以上优秀书籍,定期更新读书专栏内容,以“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XX”“好书推荐”等小版块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组织引领,让阅读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是号召是远远不够的,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组织引领。

首先是保证阅读时间。在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之前,我努力让学生们有时间接触书籍,营造阅读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自觉投入到阅读中来。小干部们每月按阅读计划组织同学们“一天三读”,即晨读、午读、睡前读。晨读的时间组织同学们诵读诗歌等内容,如每周有一个小组教全体学生学习一首古诗,并由该组负责周末检查;结合养成教育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分小组每周教全体队员学会八句,并由该组负责周末检查,过关的小组由主要负责的小干部颁发“读书奖章”。午读是每天中午自由选择班级图书角的图书进行阅读。睡前读则是每晚一次的家庭亲子共读。学生们在阅读中成长,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集体阅读氛围。

其次是指引阅读方向。学生们升入五年级后,我经过与小干部们的交流,决定把读书活动延续到课间,丰富课间活动。为了引导学生们有方向地阅读,让学生们知道哪些书可以读,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书籍:《自然探秘.动植物海洋版》《小学生阅读》《西游记》等。结合“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又给学生们推荐英雄故事、人物传记等,让学生收集英雄格言、诵读《诗词》、学唱红歌。每天由一个学生把自己学的故事利用课间讲给小组同学听,或小组长组织组员每1-2周学会一首好歌。

第4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1. 藏头增趣味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全诗每句的头一个字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或人名,或地名,或一句祝福,等等。

例:明兮暮色虎下岭,日落西天惊百兽。恩泽似海不相忘,典叩苍昊与山君。最喜雨林物资丰,爱屋及乌是猛虎。老来享乐不孤独,虎啸神州傲称王。(诗《咏虎》)

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明日恩典,最爱老虎”的意思,读来妙趣横生,饶有兴味。

2. 夸张显特征

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例:双睛忽动飞电回,层崖长啸阴风来。(选自陆游诗《虎洞》)

眼睛圆睁,竟令闪电回避,长啸一声,引来阴风阵阵,令人毛骨悚然。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威猛,令人生畏。

3. 反复表真情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语句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又叫复辞。

例: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虎年喜虎劲攻关夺隘皆如虎,春节焕春光绣水描山总是春。

这两副对联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每一副联中都含有三个“春”字和三个“虎”字,新颖的形式写出了虎年新春的喜庆,表达了对虎年虎气冲天的希冀。

4. 比喻添生动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进行描写的修辞方法。

例: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选自乾隆诗《高其佩指头画虎》)

这里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老虎发怒犹如老鹰举利爪,睁大眼睛如霹雳一般犀利,生动地写出了老虎雄威,也表现出了高其佩用指头画老虎本领的高超。

5. 借喻含深意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迎虎年敢逐改革拦路虎,送牛岁勇当奉献老黄牛。

这幅对联中,借“拦路虎”比喻前进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借“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蕴含丰富。正好“拦路虎”“老黄牛”这两个俗语与虎年、牛年相对应,这副对联确实很显功力。

6. 仿拟添幽默

仿拟就是对名言、警句、诗歌、台词等进行部分内容上的改造。使用仿拟手法可以“省工省料”,横添几分幽默。

例:陕西镇坪周正龙,假话骗尽英雄。年画老虎转头空。(网友作《临江仙》)

作者在这里仿拟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讽刺了曾经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7. 拟人增色彩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增添色彩感情。

例:金牛昂首高歌去,玉虎迎春衔福来。

昂首高歌、迎春衔福等都是人的动作,却放在牛、虎的身上来进行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辞旧迎新的喜庆祝福,也表达了对牛、虎的喜爱。

8. 对偶出工整

我国古代诗歌中,对偶几乎是必用的手法,它使诗歌整齐、精炼。对联中更是常用对偶。学用对偶手法就是学习语言的锤炼功夫。

例: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选自唐代储光羲诗《猛虎词》)

第5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第6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初中生鉴赏古诗词作品,在理解大意、感受意境的基础上还应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拓展诗词教学空间,开发诗词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以下几种途径供同行探讨。

一是背景资料链接。学习古诗词前,可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资料,也可由教师介绍作者相关材料或小故事。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环境、人品等进行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入诗情、入诗景。

二是情景空白补充。诗歌语言凝练,语言跳跃性强,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意图,感受作者情感,教师可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补充情景与情节,将诗词扩写、改写或续写。如学习《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等诗歌后就可让学生在情景补充中感悟精妙的意境。

三是情感心理对话。当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感受了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后,教师可设计一些心理情感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理对话沟通,在沟通中提升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品味。如学习一些寄情山水的诗歌后就可让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还可与苏轼、陆游、李白、杜甫等诗人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人格美。

四是同类题材鉴赏。为了让学非常透彻地了解诗词意境,学习时还可进行同类题材鉴赏。如同是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悲一喜,学生在比较中可以深刻领悟古人那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五是精美意象再造。古诗词中关于写景、寄情、人生感悟、哲理等等主题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这些是诗词中的精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赏析、再造意象(细致刻画、描写)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的赏析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是名句迁移运用。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情感,达到共鸣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领略诗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人老志不老的豪迈情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顽强的生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美好的祝愿……这些要能脱口而出,意到笔到。

第7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生活

有幸聆听了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潘旸老师的讲座《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后,让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讲座中,潘老师从教阅读讲起,再讲到教生活,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理论为我们讲述了语文阅读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以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为基准,实现语文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接轨,最终形成开放、愉悦的语文课堂。以下是本人对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实现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生活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学生来说,生活是阅读的主阵地,特别是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例如,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的缔造者斯蒂夫·乔布斯辞世。因此,无论从新闻、报纸还是广播等到处都是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新闻,这也成为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材料。于是我在语文课上以乔布斯为例子,讲他和苹果的关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了任务,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收集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材料。到了第二节课,学生们就搜集到了乔布斯的很多材料,特别是乔布斯的一些名言: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标准严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这些材料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此外,学生们在进行了上述有关乔布斯的阅读材料的阅读后,我还对学生们提出了写作要求,让学生以乔布斯的启示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读诗、品诗,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

1. 读诗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接近于儿童,因此可以让他们阅读语言优美、流畅、且口语化的儿童诗,这种诗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易于儿童模仿和阅读。例如《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描写了四季的变换,其优美的语言、欢快的节奏,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诗歌分为四节,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来临时的变化,并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了四季气候的主要特征,极富感染力与表现力。如诗中 “叮咚、知了、刷刷、呼呼”等拟声词的运用,“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押韵的诗尾,都使整首诗歌处在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明快节奏中,赋予了诗歌无限的音乐美、韵律美。诗中拟声词和叠词的重复使用,也非常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切身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

2. 品诗

面向儿童的诗歌一般都以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为主,意在促使儿童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诗歌的表现情境。例如《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针对小学生思维倾向于具象性的特点,将黄叶、大雁、秋风、蟋蟀等能够表现秋天特色的典型事物描写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弥补了学生对“秋”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认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就是儿童诗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借此紧紧抓住小读者的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因此,一首好的儿童诗歌,一般都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抽象、模糊的概念,促使学生通过对具象性事物的感知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也就是说,意象性是儿童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此外,优美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将主观与客观交融为一体,从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情感的艺术氛围,读者在这种氛围中不但能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魅力,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本身就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诗化的,如会笑的花儿、会唱歌的鸟儿、会说话的鱼儿等,因此,诗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儿童发挥自身的童真童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丰富多彩的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曼妙优美。

三、让学生在“写”中,体会生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膨胀了阅读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读写并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1. 经常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可以拿来当成写作的原型。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使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灵感、感悟生活。在小学生的潜意识中,万物皆有灵,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要利用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学会捕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表象细微,但感受深刻”的事物。

2. 真正走进生活

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在儿童的生活中,处处包含写作的基因。其实,儿童的生活充满诗意,只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而已,儿童自己并不清楚周围的生活中蕴藏了巨大的矿藏,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例如,想让学生描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空旷的地方去放风筝,并引导他们从风筝上寻找春天的影子,有的学生说:“春天就在高高飞翔的风筝上,春天就在小朋友欢快的脚步上。”甚至有的学生还拓展思维,描写出这样的诗歌:“一个个尖尖的笋芽儿,是竹园的春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一只只舞动的蝴蝶,是花园的春天;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脸庞,是我们的春天。”作为教师,当看到小学生写出这样的诗歌时,内心的自豪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还有一个学生在下雨时这样写道:“雨点在树叶上溜滑梯,在地面上游泳,在天空中比赛跳高。”这些诗句不但富有情趣,且充满了诗意。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3. 养成随笔记录的习惯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但是光有奇妙的联想和美好的体验,却没有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再美再好的情感体会也将稍纵即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小抓起,将培养学生及时、快速记录情感体验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新宏.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吉林教育,2009(17).

[2]董服相.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5

第8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第9篇:关于诗歌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情感 独特性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独放异彩的明星,甚至被人们尊称为诗界的“王后”,与莎士比亚齐名。她才华出众,工于写诗。她的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深远,和瓦尔特・惠特曼的诗一样,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世纪的里程碑。

她所处的时代恰巧是美国日益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而雄心勃发的时代,一种新的民族感情正在形成。当时,文化上的宗主国――英国“旧月亮的光芒”已逐渐黯淡,美国需要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而艾米莉・狄金森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进行创作,抒发内心情感。“讲真理,但以倾斜的方式来讲。”――狄金森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暗示了妇女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写作。在她的作品中,读者时而可以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时而又被她的情感和呐喊所震撼。在当时男性化的社会里,艾米莉・狄金森在自己隐居处静心思考,深深感受着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创作。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中体现的是女性的情感和思想。她拿起笔,用女性的视角观察世界,用女性的思维反映世界。在精神上她追求独立,她毅然脱离世俗的。她面对死亡传达出勇气、冷静、睿智,甚至嘲弄、讽刺的口吻。

一、女性的情感造就独特的宗教诗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狄金森的灵魂选择了自己的归属,然后把门关上,叛离当时的。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存在着清教主义信仰,热衷于受到上帝的拯救。学生们加入基督教会更是有组织性的活动。而狄金森在校方宗教思想势力的反复努力下,在上帝面前仍是“不悔悟”,世俗观念中的“万能的上帝”没能显示其力量来说服她,反而让她失望和愤怒:

I never lost as much but twice,

And that was in the sod

Twice have I stood a beggar

Before the door of God!

Angels――twice descending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Banker――Father!

I am poor once more!

诗中诗人两次经历至爱亲朋丧失性命的痛苦时,两次都像乞丐一样,谦卑地向上帝求助,却受到形象高大的上帝派来天使敷衍打发,让她永远背负着亲朋好友的损失,于是她怒斥上帝为盗贼、奸猾的银行家及霸道的父亲――因此,她注定要成为一个调皮捣乱的逆子,尽量躲避上帝的管制和约束。

诗人对世俗宗教观念表现得既大方又保持独特超俗,却用平和的语气透出刺人的锋芒。狄金森选择把心留给自己,不交给上帝,并且做到实话实说,完全符合上帝不许撒谎的告诫。然而,说出了真话,却受到上帝的贬斥,令她倍感孤独无助,这样的上帝不是显得虚伪、专制,既可笑又不可靠吗?因此,狄金森在内心放弃了上帝的依赖,与思想观念方面脱离了世俗的轨道,自己为人生导航,在诗歌创作中尽情地发挥主动性。她离开了上帝的统治和世俗观念的约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歌唱自我。在当时的美国,歌唱自我是鲜活的生命力表现。只是她获得自我的方式因其性别和人生选择的局部性,显得既婉约有高雅,既谦卑有大方。

二、直面“死亡和永生”的永恒谜题

“死亡和永恒”是狄金森最为关注的诗歌主题,她有600多首诗从生理、心理、情感等不同层面描述是人对死亡的感受和想象,数量超过其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狄金森不是一个追求唯美诗境的诗人,她死亡诗歌的基调也决不仅限于和忧郁,她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是一组更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画卷。在“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she lay as if at play”)中,我们就丝毫体会不到生者对死者的悲伤。

She lay as if at play

Her life had leaped away――

Intending to return――

But not so soon――

Her merry Arms,half dropt――

As if for lull of sport――

An instant had forgot――

The Trick to start――

Her dancing Eyes――ajar―

As if their Owner were

Still sparking through

For fun――at you――

Her Morning at the door――

Devising,I am sure――

To force her sleep――

So light ――so deep――

这首诗运用简单的aabb韵式,每节前三行为三音步抑扬格,最后一行特意简化为二音步,以轻快、上口的乐感活化出少女生前的活泼机灵。死亡诗特有的恐怖感、遗憾和追悔都荡然无存,人们在年轻生命逝去之时,只会沉浸在对少女的美好回忆中――她是蓬勃活力的永恒化身,在她的丧礼上应奏响的不是挽歌而是对生之喜欢的赞歌。死亡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悲痛,它是通向永生的驿站。在经历了心灵的巨大创伤之后,狄金森似坚定了“生命是逆旅”的信念――死亡或许无情,但它同时也拥有定格美好的生命的魔力;更重要的是,诗人希望自己也能进入这一场能从内心挣扎中永久解脱的“沉睡”之中。这首诗的首行和主题很自然地会使读者联想到狄金森约创作于1859年的两首诗:“她在游戏时死去”和“她死了,这就是她死去的方式。”“她”穿着如银色羊毛般的衣裳,有水花般活泼的模样,在嬉戏欢跳中愉快地安息在鲜花的眠床上,就连天使也暗中窥测“她”灵巧的身影,“她”本就不属于尘世,因而呼吸停止时,“她”收拾起简单的衣囊迎向太阳。“死亡”在这两首诗中暂时隐藏起了狰狞可怖的面目,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的逝去固然令人扼腕哀恸,但诗人的关注点显然并不是“死亡”降临的那一刻本身,而转向“美”与“活力”永生的命题。狄金森努力在真实生活中和诗歌创作中提醒自己保持勇气和冷静直面“死亡”的真谛,或许这是唯一能帮助她挣脱恐惧的方式。她在无数次地体验他人之死以后设想自己之死(如“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我们很难想象频临崩溃边缘时的诗人的心境――她对“生”的欲念和对“死”的渴念之间的距离;但我们似不难断定对当时的诗人而言,“死”或许真能一次性、永远解决她所有的关于信仰的疑惑“生”的烦难。在“正是去年此时,我死去”中开篇诗人用一个奇异的通感表达“我”如何遥想自己死时的情景:

我知道,我听见了玉蜀黍,

当我从农场的田野被抬过――

玉蜀黍的缨穗已经吐出

“我”的生命在收获时节、农事繁忙之际离去,金色的玉蜀缨、红红的苹果,还有收割后的庄稼茬儿,南瓜――生活本身的美已让“我”留恋,于是:

当时,我曾想要出去――

是甚么压制了我的愿望――

诗人时常被这种生活中处处存在细小的愉悦感动,在死亡之门一度向她洞开时,她在犹疑中挣扎不定,转而想象:

我不知道还有谁会思念我

而我感恩节来临时,父亲

会不会多做几样菜――

同样给我一份――

但是这类想法使我苦恼

于是我改变思路――

某个美好的一年,此时――

他们自己,会来相聚――

三、结语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是她最自然心理思想的流露,是她最真诚的情感表达。她的诗歌可以说是开创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上的新时代,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文学史新的里程碑。家庭的熏陶当时社会的环境造就她独特的个性,因而她的诗歌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为后人展示了诗歌写作的全新视角。她借助诗歌的载体,坦然地展露自己的心扉。

如果说,19世纪的美国诗歌领域以惠特曼为开端,揭开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期,那么艾米莉・狄金森,这个外表腼腆、内心奔放、拥有奇特想象力的女子,则在她的隐居小屋,以其女性细腻而敏感、深沉而又澎湃的笔触写出一首首自由的灵魂之歌。

参考文献:

[1]张岩冰.妇女的创作力与女性写作[J].西安教育学院报,1997,(4):49-53.

[2]薛春霞.艾米莉・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J].四川外语学院报,2003,(4):32-35.

[3]Brook,S.C.,Lewis,R.W.B.,Robert PennWarren.American Literature: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3.

[4]艾米莉・狄金森著.杰米・富勒注释.吴玲译.孤独是迷人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Johnson,T.H.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son[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6]江枫.狄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