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学期5月学生复学以来,我校心理咨询室为全校学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起到了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作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下面简要进行这个月的活动总结:
一、领导关心,组织策划,学生会工作人员协作配合,积极互动。
校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和学校政教处主任共同关心指导、精心策划组织了这次活动,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以电子显示屏、展板等形式针对性展示初中生生活、学习等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信息,能有效地面对现在,应对未来。
二、活动总结,成效创新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防范、早干预,防止学生因严重的心理问题引发恶性事件,确保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根据校政教处的统一安排,我校2020年5月13日-5月20日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别排查。
为了使学生复学学生尽快的调节好情绪安心线下学习,2020年5月14日,麻榨中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开展了以华南师大心理学院王玲教授主讲的《疫情下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专题培训。
家校携手同抗疫情,共育孩子健康成长。家校共育工作不会因为疫情的阻挡而停止,为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工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居家和在校学习与生活指导,达到家校共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麻榨中学决定于5月16日召开以“家校携手 共抗疫情 别样方式 共育成长”为主题的线上家长会。
5月16日,为了进一加强我校学生心理防护工作,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因疫情复学带来的心理影响,筑好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开始由学校心理辅导室团队协助指导图音体科组开展以“愉悦身心 “疫”起成长”为专题的心理拓展文体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毕业班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增进师生感情,形成友好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健康成长,麻榨中学于2020年6月3日下午开展以“活力青春,共学共长”为主题的拓展活动。活动由团委书记路忠明主持,九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6月16日下午,为了进一加强师生心理防护工作,促进我校教职身心健康发展,缓解教职工在疫情春季复学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缓解教师的身心压力,麻榨中学体育室里热火朝天,由心理辅导室团队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以《愉悦身心 “疫”起成长》为主题的教师心理拓展活动。
6月18日下午,为做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育,结合麻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12355团省委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的心理专家为麻榨中学送来“生命教育 健康成长”------12355团省委专家到麻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三、认真交流,总结经验
活动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801教室
活动负责人:王金尤
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09-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会逐渐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当中,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充足的时光。
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丛内容、目的、方法、坏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以及应对来自学习方面得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前我们已经交了好多朋友,在一个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单纯、随意。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为了更好的增强班级的凝集力、巩固友谊,我们公共事务管理09-1班举行了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增进彼此的感情。
活动目的:大学同窗好友的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同学身上,通过大家的参与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认识彼此,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帮助别人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把笑脸带给每个人。
活动内容: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主持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心理活动的主题,活动背景以及活动流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彼此进行优点的点评,对大学生几个心理问题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活动感想进行总结环节。
1、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
本坏节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际交往中解决人际冲突等策略的内容“人际交往时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才会有正常的心理坏境所以进行这场教育是必要的,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2、彼此进行优点点评坏节
本次活动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学坐在同学中间接受大家的点评,通过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原来自己子别人心中的位置。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
为了紧扣心理活动主题,主要由同学进行了分组讨论主要的心理问题。
4、游戏互动
本坏节由主持人向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一个命题,让每个同学进行复分析后进行角色扮演。
5、活动感想环节
主持人谈了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认识,至此活动给了大家一个很深的启迪,我个人认为在生活中使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乐趣,具备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时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与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才能上好?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又能使高职生主动学习、容易接受,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依据
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情景中,学生既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也可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演示、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训练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分类
以案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1)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当时人们关注的信息作为案例。例如,学校近来发生的心理健康热点话题。
(2)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存在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案例。例如,某某同学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3)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例如,讲述某人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事情。
(4)决策式案例
影响因素较多,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智慧的案例。例如,某人遇到两难问题时求救的案例。
(5)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办法、评论等排列起来的案例。例如,校园危机干预案例。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
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述评。
(1)精选教学案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搜集有关资
料,弄清楚什么是本课教学所需要的真正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贴近教学目标,精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精选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营造宽松、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
(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而从案例教学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鼓励和肯定。在讨论时要对高职生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出现了错误,也
要给予应有的鼓励。
(3)总结述评
总结述评是案例教学讨论结束时候的收尾工作,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根据高职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交流的情况,及时地总结和述评,以便及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促进高职生主动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原理和规律是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求高职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的理论学习不是对抽象的、干巴巴的条文掌握,而是对有具体内容和生动活泼形式的思想的理解,它能充分调动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极强的针对性,也让高职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实际上如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高职生的协作讨论都能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一直以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使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高职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析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运用质疑导读法,通过学生的“读―问―思―议”,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达到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的目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与信任,因此,我们要做到人性化管理,要坚持人性化教育,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压服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会产生特殊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低年级;新课改
新课程教育改革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在不断输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同时,反复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为适合当下快节奏信息化时代所需求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片面重视文化课程,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依旧是应试教育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逐渐累积的心理压力与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课程改革不仅是文化课的改革,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现实理论意义
近年来,学生因承受心理压力较大、打架事件屡见报端,而出现这种事件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或有极端倾向思维,归根究底,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忽视,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这种悲剧的发生,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当下教育事业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强调,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被广泛关注。当应试教育随着历史的车轮被逐渐淘汰,素质教育登上教育事业的舞台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应该被作为学生心理调节、加强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心理疏导意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自行疏导,不断调节自己的内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四有”人才,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基础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在文化上,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劳动上,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德育方面,学生对于是非观念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和判断标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疏忽,则使得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的课程。由此可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实际基础意义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为提高学校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的个人负担,并占据学生本应该有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应被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适应学校环境、逃避学习的现象,甚至在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倾向。这其中有一部分心理问题是暂时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被遗忘或纠正,而有些心理问题却伴随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极调试心理来应对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基础意义。
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都尚不完全,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厌恶学习的现象,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开导,不仅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不断下降,不愿与人沟通,学习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容易走极端。在与人交往方面,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形成自私自利的尖锐性格,无法正常与人交往,尤其是当下的独生子女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除此之外,小学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很容易产生愤怒、嫉妒、仇视、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开导,很容易引发后续矛盾,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存在极大的威胁。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得到预防和缓解,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缓解和解惑的过程,不断自我调节,最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心理思维。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小学教育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也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的不同环境,不同程度地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特征开展不同的活动,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与此同时,还应该与社会、家庭等多方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开导,及时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为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研究综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国际上被称做学校心理学家。国际学校心理学会(theInternationalSchoolPsychologyAssociation)在1996年对学校心理学家给出的名词解释为:“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环境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专业人员。”能力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向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理念,帮助学生对自我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与思考、发掘自身更多的潜在能力、促使其人格日臻完善、心理健康发展。而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师需要在遵循心理学原则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应具备的能力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心理工作者的独特性。笔者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将学校心理学教师的能力构成归纳为四个方面:普通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学校心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专业高层次能力、与个人人格品质相关的能力以及其他能力。
一、作为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众多教师中的一种,应具备作为教师的一般能力。对此有些学者做出出了一些研究。周向华等认为,较之普通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基础能力有:1.有效教学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在其职业生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教学能力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力。2.将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在心理健康科研方面,理论的抽象性和超前性的不断提高,研究的艰巨性及现实的复杂性不断加大,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3.协助沟通能力。包括协助他人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王科成等指出作为教师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师首先应具备作为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即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包括的多种能力有:表达、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组织、教育教学交往、教育教学机智反思、教育教学研究、创新等等的能力。
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高层次能力
美国学校心理协会所提出的作为学校心理学家应拥有的项技能包括:咨询与合作能力;处理资料与计算能力;社会化与生活技能;有效教学与认知、学术能力;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多样性;预防、危机干预和促进精神健康的能力;学校与组织的促进与发展能力;家庭、学校、社区合作能力;研究与评价课程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学校心理职业实践与发展能力。国内诸多学者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也有大量的描述。谢培送等认为,心理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治疗技能。杨飒飒认为,心理教育教师应掌握的方法与技术包括:谈话技术、暗示技术、观察与倾听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测量技术等。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四种,包括:建立咨访关系、会谈、影响与干预、结束等能力。贾晓波指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如下几点: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建立咨访关系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团体咨询,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等。马丽亚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所应掌握的技巧有:倾听、同理心、洞察力、对当事人的尊重和温情等。王燮辞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归纳为: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四种。王曦将心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1.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能力;2.设计并实施某一主题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3.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诊断的能力。综上所述:笔者将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归纳为: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鉴别能力、团体辅导能力、个别辅导能力、咨询能力(包括多种咨询技能)、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三、与个人人格品质相关的能力
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笔者发现,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所应必备的人格品质中也包含了一些相应的能力。杨飒飒认为,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其个性品质中所包含的能力包括:1.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2.能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3.情绪稳定,有自我调节能力;4.亲切、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5.敏锐的洞察力;6.保持客观的态度的能力。荆建华认为,心理辅导教师应具有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1.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2.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陈虹等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人格特质包括:心胸豁达、自我意识良好、开朗、自信、富有爱心、耐心和热情、宽容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有敏锐的洞察力、乐观、真诚、情绪稳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值得信赖、客观公正等。范朝霞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应具有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快速应变能力、自学能力等等。综上所述,笔者将这方面的能力归纳为: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保持客观公正态度的能力;快速应变反应能力。
四、其他能力
除上述能力外,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其他一些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是多样化的,而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相应的组织能力及活动策划能力。
2.较强的科研能力。
王科成等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型的领域,许多方面仍需深入研究与探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王燮辞认为,根据普通教育科研的属性,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当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调查、抽样、观察、实验、测量、预测、文献研究、资料整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能力。
3.自我反思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定期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与再加工。通过对过去工作案例的重新思考、加工与解释,对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和改善工作方法及其策略,以取得更大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应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个人需求、人格特点、情绪状态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并能够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4.心理健康能力。
黄铮等人认为心理健康能力包括:恰当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工作的满意度与成就感;教育独创精神等。
5.作为职业者的职业发展能力。
周向华等认为职业发展能力包括:(1)自我成长能力。通过回顾与剖析自我成长经历,审视并分析自我人格特征,不断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助人成长。(2)自我发展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与技能,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向华,杨青.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其结构探析王曦[J],2012(3).
[2]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育,2006(9):4-6.
[3]谢培送.论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修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4]杨飒飒.浅论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5]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育,2006(1):4-7.
[6]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8(5):4-7.
[7]马丽亚.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现状与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147-148.
[8]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6(2):50.
[9]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10]荆建华.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素质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52).
[11]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探析一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评论,2006,(1):78-84.
[12]范朝霞.高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1,(4).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开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越发关心,为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构建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课程;家庭教育
一、在中小学中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人们心理的健康情况,学生需要具备迎接未知挑战的品质和能力。学生的积极品质,如开放思维、真诚、乐观、自信、诚实、坚韧等,是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学校,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这些品质的培养。只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得到提升,他们才能够勇敢地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使命。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成为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较多关注智力开发,相对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经过多年检测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去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进而有针对性的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不乐观状况,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教师不负责,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产生差距,使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困难。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我们认识到,如果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进行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学校发展现状的需要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位于牡丹区西城办事处城乡结合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导致留守儿童居多;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厌学心理严重;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家庭教育知识欠缺;教师工作压力大、经验缺乏等。这一系列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经学校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缜密思考,把“快乐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最后构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创优质教育,建快乐校园”的办学目标,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让每一个花蕾都尽情绽放;让每一个园丁都快乐耕耘;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季节都幸福收获。
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e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改革运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心理学研究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并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怎样才能使人充分的激发自身潜能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1]。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学的手段,激发每个个体积极主动的一面,引导个体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自身。这种观点非常适合中小学教育阶段,用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的与他人交流,加深与他人的联系。二是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挫折教育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三是关爱中小学生的社会机制,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学校要确立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首先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快乐,进而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教育带来的乐趣,快乐的成长。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在校园生活中感到快乐;其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面对挫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合群、自立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主动的,引导每个学生自主产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绝不能像应试教育一样灌输,而是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成长状况,正确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系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扎实地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建立、健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模式上采取“条线分工、分块负责”的管理方式。所谓“条”,即管理一条线,校长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级———班级。所谓“块”就是按照各年级各班级划分块,并且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及心理社团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人人参与。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2]、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外出培训学习、聘请专家专题讲座、集体培训研讨、课题研究、业余学习等方式着力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天轮流在心理咨询室接待来访学生,为他们解惑释疑,排除心理负担。其次是班主任队伍,培养班主任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鼓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第三是科任教师队伍,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学校通过“开讲座、做研讨”等形式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不仅解决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和职业幸福感。同时,教师们从培训和研讨中学习到专业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应用。形成了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三)多种形式并举,构建和谐校园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以心育心,全员参与,心手相牵,呵护心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实践证明,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心理课程中普及
现代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更要“育人”,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在没有材的情况下,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校情实际编写心理教材,力求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班级间周一节心理课。“活动”和“体验”是课堂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老师们动手制作教具、课件,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心理体验、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情不自禁的鼓掌,积极讨论,提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倍受学生欢迎和青睐的课堂。
2.学科教学中渗透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班级差异及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在教学反思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要有掌控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能力和对策。如今,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堂之中,正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3.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依托课题研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层次推进。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选择了若干课题进行研究:《小学快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结合部子女的教育》等等。在这些课题的开发研究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思想上都经过了一个由了解到认识、到重视、到深入研究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研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拓展思路、更新观念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深化了教育教学成果。
4.团体活动中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运用团体互动的过程,训练或引导成员共同解决发展性需要或心理不适应问题,促进成员健康成长的一种活动方式。[3]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开展“六个一”心理技能辅导活动,即:①寻找一种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②学会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③掌握一种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④学用一种心理求救方式;⑤熟读一本心理健康的书籍;⑥寻找一位心理慰藉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或及时寻求帮助。
5.个体咨询中矫正
巧妙咨询,打开心结,给冰冻的心灵照射阳光。对有特殊心理发展需要的个别学生或有心理困惑乃至心理与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教师还通过沙盘等心理测验游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以前被隐藏的想法和情感,从而释放紧张的情绪。咨询教师亲切、和蔼,活动室成为学生“不设防”的家。
6.阵地宣传中强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重阵地建设,营造宣传氛围,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给干涸的心灵注入清泉。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修建了高标准的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而优雅的活动氛围。设置咨询信箱、电话热线、网络平台、邮箱、校讯通、QQ、学校广播电视台等,对学生们生活、学习中的困惑给予解答,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受到熏陶。利用橱窗、黑板报、校报、校刊、电子屏幕等,布置刊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开设心育专栏,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让学生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不在。老师们组织主题班会课,通过每星期一次的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活动体验中锻炼
开展活动,训练引导,为贫瘠的心灵添加养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4]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同时尝试创新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每次活动都做到事先有方案,事后有总结。每次活动过后,语文老师还会根据活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习作的训练。尤其是在每周上好常规体育课的同时,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还坚持每天在大课间让学生进行“三操”锻炼,即:校园广播操、“旭日东升”武术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语操。同学们在这三操的演练体验中,感受到了校园广播体操的欢快、家乡武术操的铿锵和心理健康手语操的舒缓。孩子们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领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感受到了快乐校园的魅力……孩子们高兴地称之为“阳光三操伴我行”。
8.家庭教育中延伸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来源于家庭。因此,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针对我校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修养较低,对孩子漠不关心、简单粗暴这一实际,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工作进一步深化,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亲子课堂、定期举行家长心理健康培训讲座、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等。每周三作为家长开放日,在这天家长可随时到校参与各项活动,并及时反馈意见。另外,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师德评选时让家长投上宝贵的一票……这些做法增进了家校交流,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长开始关心学校、关注孩子,促进了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9.社会参与中补充
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社区的一些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并与大学、教育科学院密切联系,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网络。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稳步进行。
四、心理教育显实效,全面发展创佳绩
由于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同时整合多方资源,短时间内唤起了教师的激情与责任,激起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梦想,点亮了家长的希望与热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学校被确定为省、市、区心理健康教育重大课题实验基地,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召开,学校做典型发言,受到了领导与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创优质教育,建快乐校园”,这是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梦想。在这里,老师们、孩子们有归属感、幸福感,唤起每一位师生的生命潜能,让人人都为实现个人及学校的发展而满腔热忱地工作,让人人都感受到尊重,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者:仵文远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凤真,朱忠琴.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48-51.
[2]马前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状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9):89-93.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谢红光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翟义生任副组长,政教处、团委牵头,各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管,有人做。
学校要求政教处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把心理健康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和总结。要求教导处狠抓学科渗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课堂,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这样就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队伍。
二、建设学校心理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巩固,并使这项工作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持续推进下去,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2012年3月,学校领导考察、研究后决定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地点设在学校新食堂二楼,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邻。中心设置三个主体功能室,即办公室(社工部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从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因其位置远离教学区域、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环境安静、保密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每天几乎都有学生来咨询求助,现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所。在接受上级领导考察时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建设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校本培训主要通过自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教职工大会上统一学习等形式,力争实用有效。每学期学校都布置本学期教师自学任务,并纳入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中。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区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工服务理念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等。我校2012年先后派出若干名学校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参加了生命教育培训和广元11月的社工服务研讨会等。这些老师回校后在大会上又对其他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实施。
四、依托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为了帮助我校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满怀信心和希望、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地工作和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校于2010年12月安排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的研究任务。2012年4月,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校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同年12月,在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完成了对区级课题《七至九年级学生亲情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在学校如何进行推广,并研究将此课题进行上报申请成为市级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初中亲情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发展。
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高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任课教师,每学期不少于四节课,教材为学校政教处和教科室编辑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手一本。政教处负责上课考勤,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初中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由教务处按每班每周两节课的课时量排成课表,安排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课,上课情况计入课时统计,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年终考评之中。
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学科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教学目标中应有心育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教师进课堂要微笑,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课堂要有启发性、创造性,学生愉快地离开课堂;作业批改要有感情、鼓励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