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经济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模式

第1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

一个国家发展模式之优劣、成败,关键看其是否适合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给这个国家的公民带来福祉。笔者所言的“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有以下五个特点:

——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的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千分之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目前英国人口总规模6000多万,中国十年来仅新增人口数就超过英国现有人口总规模。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方面,中国是做的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为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中国一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2006年)。从资本市场来看,近30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境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欧美工业化国家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此外,随着信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新、老工业化国家,都处在了同一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综上,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体制),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这是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的主要概括。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它也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化。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60%的经验,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而且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中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个“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新型工业化”与“中国特色工业化”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1、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

2、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时,中国有3.5万多个乡镇,这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的1/3左右。近年来,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新型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的“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情。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4、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是扭在一起的,无论微观领域的企业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工业化的步伐是在摆脱旧的体制束缚中前进的。

5、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通过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在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在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发提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科技革命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两股潮流。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迅速提高,1978年至2006年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城镇化率将可能以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的速度来推进。这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2、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了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

3、中国的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战略。这表现在,东部地区的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这是基于国情做出的现实选择。

4、中国的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镇,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它相应地提出体制转型的要求。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是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中国曾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要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97.7%。从国际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第2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第3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面对全球变暖等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新式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少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换得大量经济产出,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影响着全球各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式经济转型中,更面临着异常艰巨的挑战,不仅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合理推动经济转型,而且要在新的经济发展中协调好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关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的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旨在通过最小的自然资源损耗,造成最少的环境问题,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顿时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发展领域的轩然大波。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迎合了现阶段世界普遍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同时更创造了新的生活标准,为人们日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同时也引起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技术的创新和经济制度的革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手段即通过科技提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来追求最大经济生产,实施一场资源能耗革命,创建一个更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式经济模式,把目光从只着眼于经济发展,投向了气候变暖问题。

二、目前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一项长久的挑战。

(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很多,如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科技实力赶不上发达国家等。因此,在面对经济转型的问题时,众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就突显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本身很严重,想要转型为低碳节能的经济模式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储备方面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一直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在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和耗费上有极大的依赖性,如果急剧地转型为节约能耗的低碳型经济模式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再加上我国的能源储备和资源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如在我国目前的能源存储中,煤炭能源占94%,石油能源占5.4%,天然气能源仅仅占0.6%,严重存在煤炭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贫弱的现象。这一现象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而煤炭的消耗上,相同单位的燃煤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约是天然气的

两倍。因此,我国的经济生产模式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

三、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途径

低碳经济俨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世界各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汲取经验和教学,借鉴各国发展经济,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真正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道路。

(一)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政策上和相关法律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度。随着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相关政策的提出,气候变暖和生态保护正式成为我国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相关经济政策提出的前提条件。

(二)优化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同样要在低碳和无碳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以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根本前提,在新能源的开发上,也要加大力度,以低碳和无碳为基本理念,把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多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节能生产模式,如日本、德国。此外,还要积极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低碳无碳基础进行有效控制,提倡环保性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政府方面,可以多出台一些鼓励可再生资源使用的政策和依据低碳指标做好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和惩治。

(三)借鉴国际经济发展经验,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气候变暖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而鉴于我国现阶段的低碳发展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加强国家之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做到自主研发与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展模式,更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鉴于我国实际问题,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参考文献

[1]储雪松.城建企业实现低碳目标的产业路径探讨[J].浙江建筑,2010 (08).

[2]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 (z1).

第4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1.1农业循环经济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综合发展农业资源,以系统物质再生循环来实现良性生态发展,以此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精华统一于整体中,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循环农业的发展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实现了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这种模式根据“食物链”来发展。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很多生物,相互依存、互补,并被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相互制约影响可以有效地调节物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这种模式以生物群落演替原理为发展依据。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利用空间或者地下多层次发展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搭配种植等,利用田间方式在相同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时间演替来有效利用资源。三是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该模式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在繁衍中需要时刻在环境里觅食,而环境也依靠生命活动来补充和恢复活力。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假如我们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时不根据生态规律来发展,就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因而我们要合理耕作、保护好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

1.2工业循环经济

从系统内部生产中谋求物质循环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有效利用资源、能源、投资,通过工艺流程来达到资源共享,在工业循环系统中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资源正效益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以循环经济思维进行企业生产,循环利用工业原料和能源,根据环境管理体制和清洁生产方式来利用工业设备和技术,对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废物,让下游产业能够充分利用上游产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变废为宝,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既实现经济增长,又加强环境保护。二是工业企业间循环。企业和企业间的循环是工业生态园区所采用的发展方式。通过生态工业链和生态产业园来共享资源及副产品,实现产业共生,以此循环使用废物为原料来减少危害环境的剩余物,尽最大努力做到对环境的无污染排放。

1.3服务业循环经济

在社会物资集散、消费过程中,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在发展中产生了大量而广泛的废弃物,比如一次性餐具、包装容器、包装袋、医疗用品废弃物等等。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服务业的废弃物是比较容易进入循环经济系统。实际上,制造商、包装企业或者废品站对服务业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再生、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有助于引导人们文明消费、绿色消费,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引导服务业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1.4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系统中的经济系统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该主体是由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系统构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主体是城市系统中的社会系统。究其原因,经济系统通过整体运作来为社会系统提品与服务,又通过和社会系统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来影响自然和社会系统。城市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又构成了城市管理发展的主体,为社会系统服务就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城市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一是城市循环型流通服务业,这种模式提倡积极发展废物回收产业,要求服务业的各行各业要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发展。二是城市循环型消费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的重点就是鼓励绿色消费,实现城市循环型生活消费方式,倡导生活中要使用绿色产品,减少生活废弃物,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需要重视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改造,通过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分类处理来减少城市水资源循环使用体系。四是城市生态循环系统,该系统的发展模式要求城市要有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自我调节机制,重视城市的生态发展。

二、结语

第5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

模式/定义/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集群/温州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

过去/资本积累/劳动力/块状经济/重商 创业/保护、扶持

现在/产业提升/资金、技术/优势产业/进取 学习/政策引导

未来/全球竞争与合作/区域品牌/集群优势/开放 创新/市场规制

------------------------------

一、过去的模式(1978—1992年),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2.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的文化是瓯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企业家精神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很少有企业进行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府的作用:表现为对民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扶持,明确个体私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

二、现在的模式(1993—20__年),是正在形成的模式,即产业提升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是资金和技术的驱动,对厂房和设备的大量投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随之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温州企业具有了资金优势。温州的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建造现代化的厂房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设备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2.产业集群与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的雏形,相关的配套产业尚未具备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性开始体现。民间行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行业自律工作:质量认证,质量检测,制订实施地方性行业技术标准,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拓展市场工作:举办展览会,组团参加国际展销会等。协调关系工作: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表现为富而思进,不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强烈的学习精神及灵敏的市场反应速度,不断模仿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将来的模式是全球竞争与合作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创立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此阶段的竞争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产品附加价值的品牌竞争,只有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结合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状况,应该塑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加工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确立,五大优势产业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并建立了全球经营网络,相关配套产业也具备了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实显现,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民间商会在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同业商会将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参加相关的活动,向国际推出“温州制造”概念,创立区域品牌。

3.温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变封闭为开放,开始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表现为温州人不再仅仅是依靠温州人自己形成的网络,而是融入国际经营网络。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精神及成就欲,对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第6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人类生活需要改善,社会需要发展和进步,就离不开对能源的使用和开发,但是过度的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环、全球气候的稳定、人类身体的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频发,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导致了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而低碳经济是一种具有环保意义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是为了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发展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发展理念,利用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地热能等,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金的紧缺,这些能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循环型。这些可以再生的能源既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既可以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紧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既可以稳定全球生态系统,还不需要担心能源耗竭的风险。以上种种,都是低碳经济对经济社会和生存环境积极的影响,所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能源的蕴藏量十分巨大,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人均能源的占有量相对不足,一旦过度开发资源,势必会造成能源紧缺的问题[1]。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资源的开发技术水平不高,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能源危机越来越紧迫,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频出,水资源短缺、能源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温室效应加剧,这些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实现转型,而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广泛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可以再生的、可循环的能源,以推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全球生态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三、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所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密集、消费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这些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长。这对于低碳经济的推进和经济转型是重要的考验。

(二)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阻碍着经济的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单位GDP能耗都高于世界能源消费水平[2],由于我们的体制限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经济社会共同努力,逐步实现。

(三)我国资源蕴藏比例。在中国能源探明的储量中,煤炭占到了94%,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只占到了6%[3],这种“煤多油少”的能源储量结构,导致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格局,虽然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国家努力在改变这种格局,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大量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是导致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四)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在新的世界贸易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时代,而我们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都比较落后[4]。我们现在成为了“世界工厂”,相当多的高耗能资源密集型产品需要生产,这对于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的推行是有很大阻碍的。

四、我国经济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国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相关地方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定。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的前提,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从根本上发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作用。

(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的使用效率越低下,其排放的污染性废气、废物越多,所以企业在能源的使用中要积极提高利用效率,引进先进技术,对煤炭等能源资源进行深加工,这样既可以减小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缓解国家能源压力。

(三)广泛使用和推广新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既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还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所以,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的使用。

(四)积极借鉴国外发展先进经验,转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由于科技水平较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有相当宝贵的经验,我们国家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外力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既环保,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它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我们国家要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雅靖.试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魅力中国,2013,(22):70-71.

[2]孙贵丽.试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商业,2015,(4):126-126,127.

第7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 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 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第8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第9篇: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22-02

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

1.太空人式经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出了太空人经济。太空人经济体系,是指把整个地球看成为一个宇宙飞船,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阳提供,另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都通过良性循环得到满足。这样的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一种垃圾,变成另一种适用的材料,以实现最大限度地适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提出B模式。这种B模式同样是针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重构全球经济、消除贫困、恢复自然界系统。

这两种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

1.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协调性特征。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3.循环性特征。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的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是中国整体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必然要求。县域生态经济是什么?县域生态经济,是在县级区域内,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发展该地域的经济。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循序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在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时,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这主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规划发展型,对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型,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2.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资源的有限性、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而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生态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其二,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做主要是解决资源的浪费现象。其三,建立节约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的工业生产。其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3.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生命所在,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二,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在于对游客行为的规范,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三,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不要人为地构建,不顾当地生态发展的现状。

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全民生态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态度,一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二是凌驾自然的征服者,三是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宣传,变“征服”为共生,化“掠夺”为互助,保护自然,是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县域生态经济的首要条件。

2.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也是生态经济,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时,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社会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既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高,或物质、能量的消耗少,同时,又使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依靠科学技术,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生态经济产业。追求生态经济高效和谐模式,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要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产业,使之走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这种新型产业的功能,既能缓解消除污染、净化和消化废物,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构建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生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和推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费月升,林洪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

[2]王广成.县域海岛生态经济模型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

[3]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