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建筑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建筑装饰有更高的要求,而市场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94年建筑业的体系划分由原来的“勘察设计业、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更改为“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装饰装修业”,据调查,行业年程产值估计在5500亿元左右。其中公共装修2500亿元,家庭装修3000亿元。建筑装饰业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家庭装修业也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6%并在快速发展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也提出新的要求,广大学生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接受有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趋势。
而目前,经过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的跟踪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仍然需要经过2年的再教育方能正式步入工作的正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高校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种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实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甚远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远远不能达到职业水平。
1.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建筑装饰设计与造型的基本原理,及房屋内外装饰工程施工图绘制与表现技能,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操作的初步技能。且能够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概预算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建专装饰工程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的课程之间本质上很难做到联系起来,学生过多的只是注重各门学科的考试内容,而忽略了课程之间体系的搭建及实际运用。
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多的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实践课程不多,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很少,这个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差。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也跟不上装饰市场的更新,对于市场的新材料及新技术更是感到陌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设想
1.建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科之间相互穿插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或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从简单到难,完整的经历一个装饰工程的工作过程,从识图—现场量房—绘制平面图(CAD)—资料收集,客户交流—功能分析—方案草图设计—风格定位—整体色调确定—材料的选择—细部构造。最后完整的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若干张效果图作为设计的标准。
将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展出,让学生小组进行答辩,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助学生将所学到的所有专业知识模块组合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考核上,一改往日的卷面成绩,将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三部分为依据,分别占30%、30%及40%,强调了实践设计能力的考查。
2.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构建并完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相交替,增加校内外实训时间、优化实训内容,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专业实践。
3.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为了能够使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切实符合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并且通过到建筑装饰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每隔1年根据新的反馈信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此,我们通过对六个学期进行了课程培养方案规划。
第一学期组织开展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在学习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同时,主要安排学生到建筑和室内装饰工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对已建建筑工程、在建建筑工程、在建装饰工程的参观和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四学期结合课程开展课程实训。学生在学习CAD、装饰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建筑装饰概预算、室内设计与表现、3D MAX、Photoshop等专业课的时候,在校内实训室和基地开展项目实训。
第五学期组织学生下企业(基地)进行8周的岗前综合实训,实习单位以校外签约基地为主,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学期安排1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同时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教学实践,通过邀请校外中级职称以上的高技术专业人才进行讲座交流,达到专业知识框架不断提升的目标。
3.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全真”实训基地,与本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完成的订单培养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期结束,学生毕业当年申报。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到位”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标准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在合作企业内建立的“厂中校”教学场所,企业在校内投资设立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使学生们能走出书本,走向施工现场,直面施工案例,体验项目过程的一个教学模式。积极与多家装饰设计、装饰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校内全真型实训基地,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完成项目。
(三)结语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工学结合”作为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一个多世纪了,国内却只有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做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尝试,在高等本科教育层次上尝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是乏有先例。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面向行业就业是其重要的现实目标,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层次上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
一、“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起源二十世纪初。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始实施了“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土顿的东北大学,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以进一步凸显了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再度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主要原因在于其与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理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工作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作为培养手段,培养方案以职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理解、消化专业理论,积累工作经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与行业紧密对接,直接把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主要优势在于:
第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更能促进学生深入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开阔专业视野,从而提高了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学生在学期间即接触社会实际,避免了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生活不适应的现象,加深了对就业、创业、谋生等概念的理解,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第三、让学生早早脱离“象牙塔”中学校对学生过分的“保护”,让其更加自然的接受社会人中的相互关系的实际情况,能够自然的与人合作工作,和谐相处;
第四、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能更加理解家庭中父母、长辈的付出;
第五、经过工作锻炼和学习提高,增加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和信心,很多学生能够在未毕业时就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国内“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的主要问题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先进性,但其在国内的推行和发展却相当缓慢,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和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认为工学结合只能在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研究,而不是直接面向就业;
第二、多数企业不愿意提供工作岗位供学生实习,因为可能影响其业务,更不能为学生实习提供报酬;
第三、工作与学习衔接困难,如果工学不能很好结合,就会相互影响,并且存在工学内容脱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现象。
三、国内工学结合模式主要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关于只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才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问题
经过研究发现,只有国内仅限于中职和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在国外,工学结合的模式一直在高等院校中被采用,而且效果良好。国内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本科教育长期以来采用了统一化的模式,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趋同。即使目前很多本科教育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但其模式仍然习惯性的采用了传统模式,这也是本科教育难于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企业排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问题
成功“工学结合”模式一定是多赢,即企业、学生、院校都能获益。目前企业排斥院校的所谓“工学结合”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结合的并不成功。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没有哪个企业不是求贤若渴的,只要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企业一定会敞开怀抱接收。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培养人才以解决其人力资源问题,从根本上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实现。但是目前较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设计上,较少考虑企业的核心利益及价值,毕业生培养完之后往往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就业,反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校企结合的深度不够,不能产生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是企业排斥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工”和“学”衔接困难的问题
“工”和“学”衔接困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设计和预期错位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校方对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了解不够深入,在设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考虑不够充分,相关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难于使工作时间足够灵活来适应高校的教学活动,企业在安排工作任务时不能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关键在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设计上。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决定了毕业生成功就业是其重要的培养目标。
不管应用型高校是否接受,其现实定位是非研究型的,决定了它很难在科学研究、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与研究型高校竞争,面向行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现实的选择。因此,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目标是进入专业相关行业就业。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根本上具有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和可能,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等本科教育更加类同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成立少数院校培养专业精英外,大部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在逐渐弱化。原本“流行”于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步入高等本科教育也是趋势的必然。
第三,“工学结合”模式中本科生较高职或中职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职或高职教育受学生起点或生源层次的限制,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或有欠缺,在进行工学结合过程中,通过训练可以胜任工作,但缺乏总结和提高的过程。而本科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扩展能力。企业则更看重本科学生的潜质,愿意培养并使其成为自己优秀的员工。
第四,本科教育四年学制可以使“工学结合”更加深入。
高等职业教育3年学制使其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的时间都难以保证,“工学结合”常常变成了体验式实习,不能进行深入的工学结合。而应用型本科完全可以用累计三年的时间在校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累计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工作。这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空间,也为企业工作任务的连续性提供的保障。
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而且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该逐渐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
五、应用型本科软件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所在高校是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学生为三批次本科层次,不管从家长意愿,学生学习实际等方面,毕业后的主要目标都是面向行业就业,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作者以我系软件专业作为试点,进行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获得了宝贵的改革经验。
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我们与哈市某IT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和哈尔滨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的校企合作,以部分学生为实验学员,接受了为期近一年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最后这些实验学员全部实现了行业高端就业,平均薪资在四千五以上。我们采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简单归纳如下:
我系软件专业采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由五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的学习阶段(第一至四学期)。
本阶段历时四个学期,全部在校内完成,教学内容适当整合,精华公共基础课程,整合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注重实用、够用为度;
第二阶段:面向软件研发岗位的实用技术学习阶段(第五学期)。
本阶段历时一个学期,在校内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主要内容为软件研发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Oracle数据库、JavaEE框架技术等主流工具与平台。
第三阶段:进入公司进行封闭式集训阶段(第六学期)。
本阶段历时六个月(含两个假期),在合作的公司进行封闭式项目集训,使学生快速熟练掌握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结束后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合同,主要包含公司承诺的薪资待遇和学生为企业供职的年限。
第四阶段:岗位技术整合与综合提升阶段(第七学期)。
本阶段历时一个学期,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在校内完成,主要内容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课程。重点在于整合、总结和提升所学的实用技术。在本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第五阶段:进入企业工作阶段(第八学期)。
本阶段历时一个学期,学生正式进入企业(或外派企业)工作,签订正式的就业合同兑现承诺工资待遇。
六、结束语
1.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管理工程专业(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调整为工程管理专业。2003年4月,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而提升了该专业的学科地位,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在《专业目录》外自主设立专业。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24所,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
2.学校类型
为了了解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显示,目前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在院校类型上(根据本课题实际我们进行了院校类型划分)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各类院校的具体数量和百分比分布。
二、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
我们将1998年7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及相关资料对工程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专业内涵,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也可描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本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投资与造价管理课程、国际工程管理方向课程和物业管理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
三、调查情况
1.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许多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专攻某一方向才可能学深学透;另一方面,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可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某一专业方向特殊人才的需要。为了解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方向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方向进行了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在我们调查的102所学校中,有83所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立有专业方向。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涉及方向较广,但主要方向有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这些方向与工程建设领域密切相关,这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与其它需求相比的相对量,都将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工程建设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相关方向的建设与发展。[3]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1)各方向课程设置我们根据收回的48份教学计划对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开设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共1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房地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专业必修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3%;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6%,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1所示(表中的百分比指此方向中开设某课程的学校占设置该方向学校的百分比)。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共15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8。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4,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2%;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8%,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共8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5。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2,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6.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9,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3,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0%;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1,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7%,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3所示。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造价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14。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如表3-5所示。工程管理方向课程体系在回复48份教学计划的学校中,设置工程管理方向的共6所,平均总学分要求109。工程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3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4%:专业必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专业选修课平均学分要求为18,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6%;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27,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主要开设课程及开设学校。(2)各方向学分设置另将各方向平均学分要求及各类课程平均学分占总平均学分的比例整理。
四、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在基础必修课中,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8所,占样本的58.33%,其他依次为:开设经济学原理的学校26所,占样本的54.17%,开设会计学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开设运筹学的学校22所,占样本的45.83%。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学分比重几乎最大,平均学分要求在40左右,所占比重基本在35%左右,说明各学校对该方向学科基础较重视。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物业管理的学校最多,有18所,占样本的37.5%;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专业英语的学校14所,占样本的29.17%。各方向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保持在15-20,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15%左右。开设主要方向相关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部分由于学校及方向不同往往差异较大,一些学校选修课程比例小,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不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最多,有21所,占样本的43.75%,其他依次为:开设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学校16所,占样本的33.33%;开设工程估价的学校15所,占样本的31.25%;开设工程经济学的学校11所,占样本的22.92%。各方向对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基本在20-30,占各方向平均总学分的20%左右,该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各方向的特色。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该方向平均总学分的16.5%,必修课程设置特点不明显,建议增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在实践课中,设有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的学校最多,有37所,占样本的77.08%,其他依次为:开设军训的学校31所,占样本的64.58%,开设毕业实习的学校25所,占样本的52.08%,开设认识实习的学校24所,占样本的50%。实践部分的学分要求基本在30左右,占各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25%左右,但在工程造价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平均学分要求为40,占该方向总学分平均要求的35%,表明该方向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构时,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使实践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结论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单位实力制约。方向名称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不同,比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方向虽然名称不同,但开设课程及学分结构基本一致。
(2)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主体仍主要依附建筑业,技术平台课程趋同。随着电信网络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产生,技术平台课程差异将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